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国际化浪潮

中国城市国际化浪潮

中国城市国际化浪潮
中国城市国际化浪潮

北京科技报/2010年/7月/12日/第016版

每周|特写

中国城市国际化浪潮

本报记者孙燕燕吴洣麓

以目前中国城市的现状来看,已初具“国际大都市”影响或有可能形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从数量上来看,不会超过10个。

从《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在欧洲激起了人们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解读已有了7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作为介于国家与人之间的单位,其形象一直都代替着“中国形象”与“中国人形象”而被外界记述着。

近一段时间,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裴增雨异常忙碌,因为他负责参与的一项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已近尾声,每天,他都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

调查设计了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城市个性、城市国际化程度等十二项指标。调查的对象主要有驻华外国媒体的记者,国内驻华外资机构和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到过中国的外国人,调查目的就是想要找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的城市,以及发现中国城市在打造自身国际形象时出现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在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这个过程中,英国经历了120年,美国经历了4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未来5年时间,预计中国将有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裴增雨和相关研究人员发现,目前中国众多城市都表现出想要急迫发展的态势,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城市提出希望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全国655个城市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

裴增雨说:“我发现与一些国外城市相比,许多中国的城市在走向世界时遇到了不少问题。”

首先就是一些城市虽然斥巨资打造城市形象,但却口号定位模糊,名不副实。例如,重庆市政府以重金策划出“没到过重庆,不了解中国”的口号。但这个宣传语却一度被网友评为“中国十大雷人城市口号”之首,因为可以把它安在中国任意一座城市头上,是句“假大空”的口号。而希望通过2012年亚运会,在世人面前呈现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广州,其城市口号“一日读懂两千年”,别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对其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摸不着头脑。

而不少城市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丧失了自身优势,盲目学习所谓的“大都市”模式。例如,宁夏就由于具有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和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成为我国200多种中药的种植基地。此外,由于与法国“葡萄圣地”波尔多处在同一纬度,银川当地葡萄的品质也非常高。不过可惜的是,由于盲目模仿沿海地区的建设模式,近几年,银川在适合种植农产品的土地上,大规模兴建经济开发区。在这些大型的开发区内,至今还有许多楼房只是个“空壳”,并没有多少人搬到那里去。这样不科学的城市发展定位和规划,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闲置。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几乎是按照比伦敦、巴黎规划面积大出近10倍的规模,并照搬其设计发展框架,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裴增雨说,目前关于具体的“国际大都市”的指标,可能各个国家的研究者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一些硬指标肯定是共通、不可缺少的。例如,这个城市是否是世界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否是世界经济的枢纽,是否是世界的交通信息枢纽,是否是世界的文化科技中心等等,更具体一点,还可以从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城市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衡量。

以目前中国城市的现状来看,已初具“国际大都市”影响或有可能形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从数量上来看,不会超过10个。从发展远景的角度来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如果

能够有10个以内的城市真正成为国际大都市,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裴增雨认为一些城市,在2小时的交通圈内,甚至连机场、国际航线都没有,也宣称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其目标与现实相差应该非常遥远。

除了很多地方城市在硬件条件上的缺失,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看来,甚至连北京和上海这样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这主要就体现在城市文化的消退和市民素质依然不高等方面。

拿北京来说,虽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城市自身的灵魂与文化正在一点点丧失。一方面,城市大规模建造“伪古迹”,另一方面,真正的文化传承却被大量拆毁,例如,改造后的北京前门大街,却陷入众多中华老字号小吃纷纷撤店的尴尬境地。而相比较之下,公认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的巴黎,有着保护完好的3115座一流的古建筑,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良好的城市形象折射出来。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乔兆红也表示,学界曾对上海利用大活动提升城市形象充满期待。但根据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的《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2009)中上海的城市国际形象总体上未能得到正面提升,甚至还出现了倒退的趋势。”这主要就是因为为了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上海就兴起了“去上海化”的潮流,例如,有关部门将高速公路以编号命名,沪杭高速先改为A8,又改为G60。

此外,在城市文化积淀逐渐丧失的前提下,一些城市却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情况,一部分管理者看到了文化带来的商机,参与到争夺各类“故里”的混战中,带来了所谓“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笑谈。

而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为此,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其中要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识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实际上,北京和上海已有过全民学英语,最后不了了之地流于形式的失败经验。反观巴黎、东京,除非工作需要,巴黎人依旧说法语,东京人依旧说日语,这并未影响其成为“国际大都市”,在这里,各种各样的语言兼容并蓄。

那么,中国的这些城市应该如何走出国门,成为真正的国际都市呢?

“不能简单地认为中西部造城希望打造国际都市的愿望就是突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指出,这些年来,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速度差距在缩小,但城镇化差距却在拉大。

“让中西部停下走向世界的脚步,很难。要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因地制宜,吸取东部沿海地区以往的教训。”魏后凯说。

只是内陆二三线城市的长沙,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构想,这甚至比深圳还早,1994年,还专门召开了规格空前的研讨会,得出的结论是,“长沙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可能的”,定位在东亚或西太平洋“区域级”上,然而17年过去了,长沙的国际知名度仍然还很有限,当地的决策者也清楚地意识到,长沙城市国际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市民国际化意识不强;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缺乏国际性城市文化品牌等等,尽管如此,今年,长沙的决策者又再一次地提出“国际化”,但讲的不是建设国际化城市,而是讲提高国际化水平,并只限在若干领域,就好像瑞士小镇蒙特勒是著名的美容圣地,而未来,长沙可能要从动漫产业寻找“突破口”。

“一个城市国际形象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充实内涵,完善形象,并按客观规律积极运作的长期过程。中国城市应该大力开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从切实与‘人’相关的优势上寻找灵感,这样就可以提炼出至少一张或多张名片。”王衍用说,一个城市要“走向世界”,要个性化、要本土化,在他看来,个性化就是标准化,本土化就是国际化。许多城市靠旅游“走向世界”,希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虽然经过很多年的发展,但这些城市离国际旅游城

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突出这个城市的个性化和本土化,才具有吸引力。

比如,经过反思,2003年宁夏提出了“神奇宁夏、西部之窗”的口号,囊括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地貌和风土人情,满足了国际国内游客的诉求。此外,作为回族聚居城市,宁夏银川将打造一个世界穆斯林城,为中国穆斯林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穆斯林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搭建一个友好合作平台。而银川也将发挥特长,建立花卉葡萄产业基地。

三亚也在因地制宜地打造国际旅游岛,发展它的独特性,有让游客,特别外国游客非来不可的理由。试想想,一个外国人到了三亚,他最想了解什么,一定是当地的文化,这包括特色餐饮、特色酒店,以及特色的交通工具。

王衍用说,个性化、本土化的同时,还需要以市场来定位,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打造什么。比如,贵州有很多封闭的落后区域,它们用同一服饰、同一种语言、同样的建筑等原生态吸引游客,同时,它又有很多的文化形态,我给它的一个新定位,叫“南国凉州、高原水乡”。

而旅游开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遗产保护,欧洲争名人故里的风气也很严重。瑞典有38个地方挂着“诺贝尔故居”、“诺贝尔小屋”、“诺贝尔学堂”等招牌,法国巴黎有3处巴黎公社社员墙,在德国,歌德有两个故乡,马克思有3个。但同样是为了吸引游客,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争的不是这些大师的故里何在,而是竞争谁对他们的遗迹保存得多、保护得好。而且,他们也不会动用纳税人的巨额款项率意而为,修建一些莫名其妙的仿古建筑。

裴增雨建议,推动城市发展,逐渐走向国际有很多好的方法,除了税收和政策的支持外,国家可以把更多的大学、研究院所、国企建设在县级城市。国外就有很多名牌大学,都远离超大城市而在中小城镇里,并非像我们这里一味挤在几个大城市里。而举办知名的国际会议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比如,博鳌原本是海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而自从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变得声名大噪,在全国、亚洲、甚至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正是因为博鳌论坛,使得这个城市从一个缺水、少电、路难走的小镇,变成如今十几家星级酒店云集,基础设施发达,并且拥有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接待场所,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雷啸林说,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全新的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国际视野的素质和品质。城市管理者的国际视野,以“民主、开放、透明、公平、公正”为基本特征的民主理念和价值取向,与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基础相匹配。国际化大都市的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既能集中全民的智慧,又能充分调动全民建设城市的积极性。

曾经在美国留学的张静对美国的服务型政府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她总结了3个显著特征:以人为本、权力弱小和政务公开。

张静说,她刚到美国的时候很怕出门走错路,但是后来她发现,美国的道路不管多窄、多短,都有一个名字让你在路口看到它,或在相应的地图上发现它。不仅如此,每条道路上的交通标识都很明确。比如在道路旁停车,哪儿可以停,哪儿不能停,哪儿能暂时停多少分钟,哪儿哪天因搞卫生不能停,标示得一清二楚。

第一次到丘拉维斯塔市市政厅参观,就惊讶于市政府办公场所的朴素。一前一后两排平房,中间由一条走廊连接。走廊靠街道的一边是停车场,靠里的一边是个小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的人工喷泉池,池边相当于上座的位置立着一根旗杆。没有围墙、没有保安,市民可以像逛公园一样自由地出入。

在美国游览的时候,她也有机会看到了圣地亚哥县政府办公楼和犹他州的州政府办公楼,虽然规模不一,但平凡、简单以及随意出入的特点是相同的。比如,长途奔波驾车经过州政府办公楼时,正好有方便的需要,就可以在办公楼前停下,进去方便,顺带参观。如果有幸能够碰到州长,还可以与州长合影留念。但是和办公场所的朴素形成对比的是,在政府管理和服务方面,美国人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让公民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

北京、上海等这些已经具备国际大都市条件的城市,也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北京在食品安全、医疗保障、气象、交通、信息等各个领域与国际进行科技方面的合作,为市民以及中外的游客提供科技的便利,打造国际化的形象。

“许多城市靠旅游‘走向世界’,希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虽然经过很多年的发展,这些城市离国际旅游城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突出这个城市的个性化和本土化,才具有吸引力。”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进程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进程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同时也是一种商品,它通过流通渠道,以一定的票房价值来换取观众的参与,从而体现自己作为艺术的本性。电影的商业性是与生俱来的自身特性,是电影的本体属性之一。建国以来,我国的电影业被安置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意管理下,是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与放映都被一并纳入国家体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统一机构。制片、发行、放映被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单位,产品则由国家统购包销;电影制片厂是国家事业单位,整个电影体制是行政化合非市场化的。这种一包到底的经营方式使电影业在形式上完全失去了灵活性,投资于盈利跟电影创作者严重脱节,制片方只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基本无须烤炉影片是否受观众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国特定的政治环境也极大的限制了影片的内容。“十七年”中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统一标准,令电影背负上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包袱。由于畸形的强化了宣传教育工具的功能,而娱乐、审美功能却因被忽略而日渐萎缩,又有统购包销的计划性电影体制为其正常运营提供绝对的保障,因此,电影的商业性特质越来越模糊以致于几乎被完全遮蔽。应该说,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的中国电影体制、电影观念和创作方式基本是非商业化的。 “文革”结束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兴起,崭新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了。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商品经济的有序推进,也由此引发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渐成规模。中国电影商业化是大众文化转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是指1979年以来中国电影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的一种转型趋向,在电影体制方面表现为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方面表现为逐步被想也电影的成规所渗透,娱乐片逐渐成为电影生产的主体。 纵观中国新时期电影商业化的进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9年-1984年事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白莲花》《红牡丹》和《神秘的大佛》问世,1984年《武当》《武林志》等武打片相继上映。这些影片的出现显示着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萌生的一种新的电影文化要求,即开启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大门。但是由于在国家垄断、统购包销的旧电影工业体制下,这种不过强调电影商业化属性的影片既没有获得电影体制的大力扶持,又缺乏相应的电影理论准备,因此力量和影响都过于弱小,远远不足以解构当时的电影文化体系。但是,其实出现的观众主体的欢迎,已经预示了一种新的电影文化转型的到来。 1984年—1989年事第二时期。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电影企业化的举措使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体制、观念和创作都发生了商业化的转变。随着一体化的电影文化体系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的瓦解,主旋律、商业娱乐片和艺术片三足鼎立的电影文化格局开始形成。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虽然商业片已逐步成为电影生产的主体之一,理论界却非但没有给于应有的肯定和赞扬,反而以冷落蔑视的态度处之,甚至是横加讽刺和嘲笑。这不但是因为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市场经济的观念并未十分明确,人们对商业文化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也是因为当时的商业片本身质量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并且它们所造成世俗神话大多数不仅疏离了主流话语,也疏离了社会转型期间观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总的来说,电影体制改革裹足不前,山野电影自身在观念、体制、创作诸多方面的不成熟,都阻碍了商业电影创作的迅猛发展。

关于中国动画商业化的思考(二)

关于中国动画商业化的思考(二)作者:Gunnm想大幅度地提高动画片的产量,如果仍按过去那样把动画片仅仅看作一种福利性的事业,由国有资金给予扶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大幅度增加产量,这样大量的无偿的投入,是国有资金所难以承担的。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方法,不论是国有资金、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都可。但是,目前国内绝少有人敢于投资动画,因为市场很不成熟,很不规范。就以电视动画片为例,其成本的回收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向电视台出卖播出权或版权,二是利用卡通形象制作周边产品。动画片的制作投资一般为每分钟1~2万元,如果投资一部52集动画系列片,至少也要2000万人民币,而目前电视台支付的播出版权费实在太少,每分钟动画片多则几百元,少则10元,与它的成本是不成比例的。即使在上百家电视台播出,再加上周边产品的收入,也很难收回成本。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市场机制,难以生产出需求量相当的好作品;另一方面没有足够多过硬的国产动画产品,很难形成规范市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国外动画公司则趁虚而入,将片子放到中国制作,重金收买人才,使我们的动画人才成为外国动画片的创作骨干。日本、韩国的大量动画片都是在中国制作的,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动画片完成后,再以附加广告、文化倾销政策,低价卖给各电视台,抢占了中国市场,使中国动画业的发展更艰难。据某市场研究公司对京、沪、穗三市的两千多名青少年进行了有关卡通(动画和漫画的总称)和卡通消费的访问研究发现,在14~17岁和18~23岁两个年龄层中,喜爱卡通的比例分别达到89%和84%,而在14~17岁年龄层中有47%的人更是经常收视和阅读卡通作品,18~23岁年龄层的这一比例也达到39%,所以卡通在青少年形成世界观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在,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大部分都是日美卡通,在无形中接受了日美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熏陶,这已经对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冲击。青少年最喜爱的卡通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日本和美国的,而中国原创卡通几乎毫无影响力。据统计,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卡通作品中,日本卡通占60 %,欧美卡通占29%,而中国原创卡通,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所有14~17岁的三地青少年中,有56%在过去半年内为自己喜欢的卡通或卡通形象购买过书、杂志、影碟等卡通作品和玩具、服装、饰品等卡通相关产品,对所有买过产品的青少年,其一月的平均购买金额是54元。对18~23岁和24~30岁两个年龄层的青少年来说,虽然其卡通消费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平均购买金额却明显上升。以上述金额为据,仅京、沪、穗三大城市,其每年由14~30岁的城市青少年所完成的卡通相关消费总额即可超过13亿元,与日用品中销量较大的洗发水大致相当,极为可观。在谈及为哪些卡通或卡通形象进行相关消费时发现,比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诺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而所有相关消费的卡通和卡通形象中出自中国内地地区的总计不足10%,而日美卡通和卡通形象比例超过80%,其余份额被港台地区、欧洲国家等占据,这些数据折射出我们在卡通产业开发方面同样是惊人的落后——中国的动画极其相关市场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钱却流入了日美和不法盗版商的口袋。过去,动画的生产和发行完全由国家承包,动画商品市场的萎缩也导致电影商品性能的退化。如果以今天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审视过去成就的话,那么,当时中国动画片走向世界,还仅仅是在艺术和学术的领域之内,或者称为“艺术沙龙”。它并没有在文化币场上去占领阵地,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动画片还没有能够深入到世界广大观众之中,从而获得大量的票房价值。这里,我们也必须充分肯定地认为,在艺术上的成功和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用今天话说就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十分重要的,只是我们没有利用这种成功所带来的世界影响,再去进行市场运作,从而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当然,根据我们当时的体制和认识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无须去责备和后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缺乏能够正常运作的商业市场,成为了制约中国动画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动画面临市场的挑战,时代呼唤动画文化市场加速发育、成熟与完善。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中国社会对动画的观念是影响中国动画市场形成的首要因素。一直以来,中国的动画创作主要都是针对低龄的少

论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

[北师大珠海分校]城乡规划原理论文[论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 专业:[城乡规划] 学生姓名:[杨清] 指导教师:[郑明远] 完成时间:2016年9月13日

论文摘要: 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即在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中实现社会正义的要求。其核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实现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目前城市出现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加大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住房、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的资源分配极度不平衡,成为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此需要通过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环境营造和体制创新四个方面追求“空间正义”的城乡发展与规划路径,从而达到“经济集中化,社会平等化,环境特色化,体制创新化”四位一体的最终目标。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话题,追求”空间正义“已成为了城乡发展与规划的价值取向与基本伦理。但追求的城乡“一体化”并非“一样化”,我们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而非社会本质与区域体制问题;同时我们需要寻找发展均衡与发展效率的共同提升方案。从本质上来说,城乡规划对达到兼顾城市发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 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就是在城乡区域发展中,追求资源分配效率之上要照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尊重区域内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权利,创造人人可享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均等自由的发展机会。其核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实现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在现如今中国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明显出现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的壁垒影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进步。因此,我们需要从居住正义、交通正义、环境正义三个大方面追求”空间正义”的城乡发展与规划路径,最终实现“经济集中化、社会平等化、环境特色化、制度创新化”四位一体的最终目标。 首先,在如今物质条件不再匮乏的年代,中国多数的人们不再因为温饱问题而苦恼,然而社会的发展进步了,人们对“生存”的渴望已经转变为对“生活”的进一步认识。现如今所处的新型城镇化的大环境中,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如果说城市化是城乡对立的诱因,那么城乡二元体制则无疑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古语有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正义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是从古至今任何一个社会都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的经济进步,使得人们的视线焦点从基本生存条件追求转移到了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的空间公民权益方面的社会公平与公正,也就是所谓的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它已成为了城乡发展与规划的价值取向与基本伦理,这种“正义”是针对所有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域的人而言,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空间正义。坚持空间正义就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其次,这种空间正义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在居住正义、交通正义和环境正义三个方面。居住正义已经变成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城市化导致的空间分化造成了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分化,进而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而贫富分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是目前还有待解决的。在居住方面,政府从解决基本温饱的、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建设了大片的保障住房,解决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居住

全球化浪潮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全球化浪潮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浅析 重庆大学 内容摘要: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全球化的激烈冲击,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变得更具“国际化”,看上去似乎是这样,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被舶来品随意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全球范围下的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就像中国古代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样,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下,不管这种交流是矛盾的,包含战争的,还是和谐的,一起发展的,到最后都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每种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矛盾,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我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全球化的激烈冲击,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变得更具“国际化”,看上去似乎是这样,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被舶来品随意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全球范围下的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就像中国古代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于全球经济均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均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于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于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于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均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均频频出当下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壹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于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均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壹般均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1687和4723. ——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壹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壹直均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和者

戴维·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思想探析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509-151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f403215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f4032150.html,/10.12677/ass.2018.79223 Study on David Harvey’s Thought of Urban Spatial Justice Xuejia Wu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Aug. 20th, 2018; accepted: Sep. 4th, 2018; published: Sep. 11th, 201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accelerating and the cit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 problem of urban spatial injusti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arvey deeply criticized the instinct of residence isolation under the identity symbol, the depriva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the neglect on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s social psychology in urban space. And he proposed the utopian ideal of urban space justice: the dream alternative of the Adriatic space program. Harvey’s urban spatial justice thought has very importan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Keywords David Harvey, Urban, Spatial Justice 戴维·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思想探析 武学佳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4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11日 摘要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城市空间不公正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哈维对身份象征下的居住隔离、城市公共空间的剥夺、城市空间中忽视人的社会心理的异化等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城市空间正义的乌托邦理想:埃迪利亚空间计划的梦幻型替代方案。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反全球化浪潮兴起及其反思

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反思 学院专业:政管院公共事业管理2010级 摘要:在全球化席卷全球的同时,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且广泛地为人所知,反全球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它反对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环境破坏,政治不独立等。我们应正视反全球化势力的存在,并进行反思,将它作为推动全球化更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 全球化是以全球不同区域的各种经济在经贸领域日益紧密的投资与合作而促成的经济全球化为基石而展开的。全球化本身就是指“减少国家间的壁垒,鼓励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更为密切的相互影响”。或者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关系的加强,这些社会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遥远的场所联系起来,以至于在本地发生的事情,受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影响,反之亦然”。而反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相反面,是伴随着全球化的产生便有的,它们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本文将简单阐述为什么要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的一些表现,以及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反思,并给出消减全球化阻力的建议,探索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全球化之路。 一、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如果说全球化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那么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方进行的财富掠夺和奴隶贩卖也受到相当大的指责与反对。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逐渐形成,全球化内面临无产阶级和封建残余的抵抗,外面对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跨国企业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与资本传输的重要载体,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长远来看,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整体发展有巨大益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由于国别、地区、信仰、文化和历史的局限而导致的封闭、保守、狭隘、偏见和目光短浅,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物资、文化、科技和人员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合作和友谊。但是也有反对者提出,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它以欧美为中心而广大的“第三世界”被边缘化,使其在新时期成为欧美的“经济附庸”,这从某些跨国公司的资产富可敌国可以粗略看出。同时“第三世界化”也使反全球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世界化”是指在“第一世界”内部出现了相比原来的贫困化和边缘化,而曾经的“第三世界”内部却涌现了大批的新富,如在印度、巴西、中国以及墨西哥等等。此外环境问题与政治不独立也受到反对者的批判。全球化为新兴国家带去新的财富增长点的时候,也使环境污染与破坏遍布全球,在逐利的驱使下,新兴国家建立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而这些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粗放型的增长,从而加剧了对资源的浩劫和环境的破坏。同时因为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市场或技术,经济的不独立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导致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也被牵制于人,这可能加剧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从经济附庸沦为政治附庸。 二、反全球化的特点。1、社会基础的广泛性。正如前面在“为什么要反全球化”中所提到的,“第三世界化”的出现,不仅使反全球化在发展中国家兴起,也使发达国家参与其中,此处便不再赘述。除经济因素外,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10新闻本2班 10B07080231 胡及孝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论文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传播与使用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纷纷流向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现象已严重危及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显然应大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没有掌握知识资本的人才,什么发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

中国电影商业化浪潮

弊与反驳 1.电影过度商业化操作: 前期宣传狂轰滥炸 恶性营销、炒作 眼球效应 编造绯闻、争斗、事故、粗口、走光 植入广告 “贺岁片在宣传营销方面的进步,远远快于电影本身的进步。这使得贺岁片在营销方面,产生了过度宣传、过度包装的现象。” 电影的粗制滥造现象依然存在,文化内涵的确实和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的我国目前的电影制作往往沦为炫技派,缺乏品牌代表和创意。当美国人根据我国的花木兰故事,将其拍成电影进入我国市场时,我国的创意产业基本为零。(但《功夫熊猫》随后也在国内上映,填补了空白) 2. 由《让子弹飞》引出的争议 “中国电影不能以‘文化贫血症’来迎合票房GDP。” 尹鸿:“今天的娱乐早已超出低俗的水平。而国产商业片为追求票房,娱乐观众的方式还是那么低级趣味。手法显得很幼稚。” 尹鸿认为中国电影与欧美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某些商业电影过度依赖明星资源,过度依赖商业炒作,过度依赖暴力色情,过度依赖插科打诨,难免出现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雅俗不共赏等负面现象。这也导致电影文化品质受到影响,被过度山寨化搞得不伦不类。 3.商业电影赞美邪恶、颠倒黑白、混淆荣辱,用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取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正义法则。 4.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好莱坞电影发展的瓶颈,即创意的匮乏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特效的重复将降低他们影片的艺术水准。同时也必须看到,好莱坞点应该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和美国所倡导和推行的全球化策略有关。“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后现代型已经具有文化消融于经济和经济消融于文化的特征) 5.2010年,我国生产了500多部影片,所创造的效益仅相当于好莱坞一部《阿凡达》在全球获得的收益,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国产电影的前途和未来。我们中国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的提炼和内涵的锻造。我们中国不缺故事,缺的是故事的整合和故事的再造。我们中国不缺电影,缺的是对电影合理包装与商业推广。 6.制片企业数量的锐减对中国制片业来说意味着首度繁荣的衰落,但这种衰落也给生存下来的实力较强的制片企业提供了市场整合的机会。 7.中国第一次商业片浪潮1927-1931年 第一次商业片浪潮中的古装片既没有做到“发扬古代文化价值”,也没有在电影艺术上取得成绩,而是采取了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极端化制片路线。 第一次商业片浪潮的弊: 与新文化运动背道而驰的古装片、武侠片和神怪片降低了国产片的文化品位,使得城市中上层观众对国产片渐疏渐远。 大量粗制滥造之作特别是“双胞案”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给制片业带来沉重打击。 古装片、武侠片和神怪片的创作过多受制于南洋片商。 古装片、武侠片特别是神怪片的商业利益至上倾向流毒社会。使得本来就有封建意识的小市民,无论如何跳不出封建思想的手掌了。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空间正义与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空间正义与上海城市建设 上海师大哲学院高惠珠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刘严宁 [摘要]本文立基原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作了深度挖掘,并就空间正义的数方面即居住正义、交通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存在问题作了剖析。认为当前坚持居住正义,就应消除“空间分化”与“空间剥夺”现象;坚持交通正义,重要的是贯彻公交优先,在交通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中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坚持环境正义,应使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和文教资源配置达到区域平等。以人为本与空间正义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本体,而后者则是前者在空间构成上的表现。文章归纳了上海践行空间正义的十大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空间正义以人文本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无疑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语境中,空间无疑是城市建设的稀缺资源之一。空间正义,就是在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中的社会正义。因此,坚持空间正义,就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本文以上海城市建设的实践为背景,拟就此作一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空间理论的基本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曼纽尔·卡斯特以及美国学者大卫·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作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发展理论的空间化转向,形成了当代极具影响力和解释力的社会理论流派。他们虽然对激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空间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他们的理解和阐释中,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过分突出了马克思生产理论中的空间维度,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马克思理论中更为根本的历史性内涵,这是值得我们留意的。无疑,空间正义是立基于社会正义之上的,它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一维。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坚持空间正义,首先需要我们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基本思想作一回顾,以领会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基本方面,而温故开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论体系中,空间虽然不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但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等

(完整版)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1、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 2、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3、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 4、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动乱。 5、人才流失 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用高薪雇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 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 【摘要】: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术至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电影革新运动,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旗帜性的影响。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作品个人风格的注重,形成了导演中心的观念;二是在风格的旗帜下,一个以打破传统电影观念为标榜的青年电影创作群体的涌现,为世界电影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创新运动勇开先河。在从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四年间,最为令人瞩目的是大约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淹没了日趋没落的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新浪潮”所提出的“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的“作者电影”电影观念以及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等解放思想的作法不但创造了法国乃至欧洲电影史,也深深影响了包括新德国电影、新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第五代和新生代在内的至今数十年的世界电影的创作轨迹。现时的中国电影新生代青年导演群体和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发起时一样面临着各自艰难的处境,即必须在中国电影用“主旋律”书写来传承主导政治权威的前提和文化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下所产生的夹缝中寻找新出路。作为新一代的电影接班人,他们希望逐渐替代雄霸中国影坛近二十年的第五代导演群,这与新浪潮取代旧好莱坞“优质电影”般有着相似的迫切感与使命感。新生代导演在背负着如何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电影产业机制、创造具有国际化胸怀的民族电影文化、通过视听形象

来建构华夏文化的认同和交流平台、传播中国形象和意识的历史使命的同时,没有了第五代诞生于十年社会动荡、电影产业百废待兴之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历史契机,没有了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环境相对闭塞而形成的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他们必须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开始电影创作,同时也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面对最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境遇中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电影的挑战。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之间,由于非共时性以及各自的政治、经【关键词】:新浪潮新生代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905 【目录】:绪言13-15第一章不同的电影运动、流派之间的比较意义15-31第一节世界电影史上的流派之争15-20第二节电影流派与各国文化历史的渊源20-24第三节电影流派对于电影创作尤其是语言革新的推动24-31第二章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基础和创作31-57第一节法国电影新浪潮发端时期的理论现状33-36第二节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新主张—作者论36-42第三节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实践42-49第四节法国电影新浪潮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意义49-57第三章中国电影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近十三亿人口的超级潜在大市场,只有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才能抓住实现经济强国梦想的一次良好机会,才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我们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面对这种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正在积极地参与,其中典型地表现在加入WTO和参与APEC活动上。可以说,十五年的梦想一朝实现,确实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举措,尽管我们为此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付出代价的缘由仅仅在于我们自身竞争力不是很强,而是很弱。“落后就要挨打”在经济领域是同样适用的。反之,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紧跟时代潮流,加入WTO 机制可以使我们这个世界贸易总额第七位的经济大国获得平等的经济贸易待遇,从而在平等的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各国竞争;其次,我们国内推行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过渡转轨时期,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这往往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而加入WTO,参与国际化进程,就可以在WTO机制下,加速市场经济建设进程,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WTO时代的到来,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国内依靠自身力量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症结。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要坚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管理等方面所创造的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腐朽的东西和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放、创新结合起来,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积极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的优势,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要利用国外资金,积极吸收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投资,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正确处理开放、发展与安全的辨证关系,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 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和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要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扩大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要研究市场,重视市场调研,摸清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做好市场营销,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要扩大“走出去”的渠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逐步缩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