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_2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_2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_2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_2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

第一阶段复习

史实的掌握和史论结合意识的养成

一、指导思想:按新课标要求,掌握基本史实,用材料理解和认识基本史实及其内涵。

二、基本作法:重新编写教学资料。

1.编写的原因和目的:

编写的原因:因为人教版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观点,却不能使学生理解好观点。只有补充相应的材料才能达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第一,考试的命题依据不再以任何一种教材,学生对未来的考试更为担心,但历史中不可变的,就是基本史实和历史材料。所以有了人教版教材的基本观点,再让学生接触材料,使学生感觉学这本书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即通过材料来理解观点,可以有效地体现“史论结合”。

第二,新课程太专业了,我们就不得不使我们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历史。教材和课标有很多地方只有一个观点或一句话,没有过多的说明,我们想向学生说明这些问题,就得用材料加以说明。所以补充必要的材料是给学生一个明确交待的最有效办法。

第三,历史问题中基本史实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是对一个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而新课标多是从这方面提出要求的。

但若要学生从这个角度去学习历史,就必须给学生提供相对多的原始历史材料。

第四,我认为课内联系比整体联系更重要,新课程肯定要有一种联系观,但这种联系观不是要我们的学生把世界大历史都联系起来,而是能“学以致用”。所以将来的考查并不一定有大联系,而用一定的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思路是肯定有的。基于上述考虑编写了这份复习资料。

目的:

第一,使学生学习多一个依据,而这个依据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第二,使学生真正理解“论从史出”,这是我们学习历史中最强调的问题。有了相对多的材料,我们才能和学生讲明讲透“论从史出”的真正含义。

第三,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我认为新课标后的高考,其考试与评分的要求应该有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在对问题理解的文字表述(或者说是主观题)中,应该更多地体现“史论结合”,因为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了材料以后,再提出问题,学生以史论事就有了原始材料依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史论结合”

的能力。

第四,通过材料进一步理解和活用教材的一些观点。

2.编写顺序和教学过程。顺序:第一部分解释新课标;第二部分基本史实的陈述,这部分以人教社的教材秩序为主,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学习依据;第三部分通过材料理解和认识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中一些观点的理解;第四部分依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一解释好新课标的要求;二介绍清楚基本史实;三利用好教材中的材料和补充相应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和把握教材提出的观点;四在理解教材和材料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使材料、观点、史实相统一。

三、教学思路

1.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即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我们的分析并不是历史活动家们提供给我们所要

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根据这个来分析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比如评价梭伦、评价商鞅,我们不能按现在的价值取向评价他们,我们只要肯定他们所做的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就行了。

2.寓评价和理解于述史。事实上现在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观点,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有个别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一些,有心关注历史,他们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都是“听老师的”,所以我认为,使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理解接受目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就先要提出评价观点,然后让学生找出支持这个观点的相应历史材料,以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也从中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意识。对教材中的观点或一些材料的观点理解,也是通过讲述当时的历史,让学生理解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些我们现在不太认同的观点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意义的。实际回到第一个问题了。

四、作用(包括老师、学生反映):

我编写这份材料作用是:第一,可作为教材使用,因为基本史实以人教社教材的编排为依据,只是多用材料理解和加深认识。第二,可让学生当练习使用,因为有不少的材料和依材料提出的问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编写这些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自己也觉得有些作用了,据调查了解,综合一下,我认为有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

有一个老师认为这样教历史才有意义,而且教学有了依据,心里也有了一些底,因为解除了因多种版本的担忧。

学生的反映:一、明白了老师所说的“论从史出”的含义;二、也从背课本转到了理解课本和材料;三、逐渐学会了读材料,对材料题有了更多的认识。

学生作业的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布置过一些作业,学生写的东西比以前多了一些,废话比以前少了一些,因为他们已经明白,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有材料为依据。

当然,要学生真正能做到“史论结合”还为时尚早,还须经过大量的训练。

五、主要问题:

第一,材料的收集比较艰难;特别是图片资料比较难以应用。

第二,与学生分析材料要相当多的时间,特别是古代史的文言文,有时一节课只能解决一两个问题。

第三,还没有时间编写配套的练习。

第二阶段复习

新课程第二阶段复习(知识整合)

基本思路:

政治思想发展

(一)古代中西政治发展的演变

一、中国从初步民主走向专制

二、西方从专制走向民主(二)近代中西方政治的演变一、中国逐步走向民主

1.基本思路

思想引领下的不同政治走向

(1)近代政治思想特点:

(2)思想指导活动,特点要体现思想的指导

(3)政治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活动

(4)思想与活动的影响

2.主要内容

(1)师夷长技方面

特点一:既学习西方又要反侵略势力;特点二:以本土之道驾驭夷之末。

时间:两次鸦片战争前后

主要思想和活动:

①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技术“炎轮机、火炮车、自来火、自转磨,千斤顶”之类的利器以“强国”。

②洪秀全引进“上帝”以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人间天国,并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③冯桂芬和洪仁玕主张引进资本主义,但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十分微弱的条件下,他们的仅是理想。

④洋务运动有实质性的突破。引进了西方机器和西方自然科学,开拓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视野。不但引进机器和西方自然科学,还派出了留学生,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和政治,这样使中国不但注意西方的“技艺”,进而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尽管洋务派只是想达到“以中国之本有之学,还于中国,是犹取之外厩,还于内厩”,“变器不变道”,即我们常说的“中体西用”。但之后的发展已由不得洋务派控制了。所以洋务运动失败,是政治主张的分水岭。

(2)师夷制度方面

共同特点:经西方政治思想来观察中国,否定皇权专制。

①维新派主张政治改良。特点:反封建又要不失传统。

在此主张下进行了维新运动和变法。

②革命派引进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主张通过民主革命即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在此基础上形成三民主义。并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了辛亥革命。之后的五权宪政是为克服西方政治弊端。此时其特点是:既要工业化又要避免资产阶级弊端。

(3)师夷思想方面

共同特点:用新的思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

①激进派引进西方民主与科学,以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旨在改造人们的思想。在这点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特点: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②无产阶级代表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主国家不懈努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进。

3.目的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指导意义,每一活动都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之下,不能让思想与活动孤立存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有了这样的联系思维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至于这样是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就不多考虑了。因为考试是不考体系的,只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对哪些史实的记忆,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已经明确了。

二、西方主动发展民主

(三)现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建设的加快

二、西方民主制度的演变

经济的发展变化

(一)古代中西方经济发展(影响)

一、中国在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二、西方经济思想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重农、重商、自由发展、垄断)

(二)近代中西方经济(影响)

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全面落后

二、西方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使世界连成一体

(三)现代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从自力更生更走向世界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文化的发展

第一轮复习

举例说明

第一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

一、掌握的基础内容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我们首先要知道智者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是如何阐述的;其次再从这些阐述理解当时他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第一,掌握文艺复兴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及反映出的思想;第二,马丁·路德等人宗教改革表达出来的思想。从这些作品思想和新的宗教思想中找到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鸿、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一,必须区分好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第二,从中找出他们的共性,理解他们的人文主义含义。

第三,综合一下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古希腊(一是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二是平等思想)——苏格拉底(知识的获得或对事物的理解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维护民主和法律的尊严,是人的理性认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宗教改革(蔑视权威,信仰自由)——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即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

第四,区别人文主义的理性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人文主义时所说的理性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思

考问题,启蒙运动的理性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

二、智者对人和人性的关注——人文精神之源

1.智者的出现——对自然到的思考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

(1)对人的思考

早期自然哲学家研究事物客观的和“神的”本性,而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性质则被置于其视野之外。智者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他们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人和社会,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哥拉)的命题,以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人类对自然、社会、国家(即城邦)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地合理化了。

智者们集中对自然与约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主张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法律是由神所赐予、贤人制定和得到大家一致同意的,是正义的准则,善恶的标准。也有的智者将自然与法律习俗对立起来,强调人的本性具有不可抗拒的作用,为反对法律习俗的自然(本性)行为作辩护,并力图建立符合自然(本性)的新的法律习俗。他们认为,既然合乎人的本性的行为无可指责,那么与之相悖的法律、习俗、伦理规范就应该变更或废弃。在这派思想中,已经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从“自然”与“法律”的对立出发,一些智者引申出了十分激进的平等思想。他们开始探讨社会不平等是否合乎自然,即是否有自然的依据。一些智者以人性(自然)的同一为依据扩展了平等的内涵和外延,他们把平等推广到所有的人,并且突破政治法律平等的界限,将平等理解为所有人在教育、财产、种族等方面的平等,甚至包括主人与奴隶间的平等。贵族和平民、希腊人和外邦人、主人和奴隶的区分是人为的习俗、法律的产物,而按照自然(或本性),这种区分却没有根据。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在此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一是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二是平等思想。

(2)希腊智者思考方向转变的背景。

民主制度的发展,为思考方向转变提供了基础。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波战争之后,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鼎盛,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在这个时期,智者开始了对政治进行“有规律的和自觉的探讨”。从他们开始,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思考:为什么民主制度的发展,就为思考方向转变提供了基础?

因为:第一,城邦制度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特别是希波战争后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民主制的繁荣,民主生活的高度发达。第二,一系列有影响的政治改革和立法活动,冲击着原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习俗。每次改革和立法活动都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政治辩论,它吸引和激发人们去思考:什么是正义,自然与法律是什么关系,什么是理想的城邦制度和公民生活等。第三,在雅典等城邦中,民主制迅速繁荣起来,通过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等方式,雅典实现了公民“轮番为治”的政治理想。公民广泛参与城邦公共政治生活。公民经常需要对政治制度的优劣,法律制度的利弊进行讨论,在城邦的党派斗争中表达自己的立场,并投下自己的一票。第四,受火热的政治生活的影响,哲学家们开始将视线从自然转向人类自身,转向研究人类社会种种问题。第五,哲学家们开始卷人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政治活动的参与者甚至领袖。其学术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们普遍讨论的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关于政治、法律问题的研究也就随之兴起。

2.中西智者的思辩比较

(1)共同点:诡辩。对事或执其两可;或站不同立场发言。

(2)看如下两事

故事一:普罗泰戈拉“半费之讼”

据说有一天,普罗泰戈拉收了一名学生叫欧提勒士。普氏与他签定了这样一份合同:前者向后者传授辩论技巧,教他帮人打官司;后者人学时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他毕业后帮人打官司赢了之后再交。时光往再,欧氏从普氏那里毕业了。但他总不帮人打官司,普氏于是就总得不到那另一半学费。普氏为了要那另一半学费,他去与欧氏打官司,并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

如果欧氏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氏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裁决,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他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但欧氏却对普氏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是您的学生,您的那一套咱也会: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赢了,根据法庭的裁决,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输了,根据合同的规定,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我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转引自《逻辑学是什么》故事二:(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摘自《庄子·秋水篇》故事三: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转引自《逻辑学是什么》请通过这些故事认真领悟诡辩术。并学会分析这些例子的异同。

其共同之处都是以自己的意见或认识为主。故事一是执其两可;故事二、三则是对事站在不同立场发言。3.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人文精神的升华

(1)苏格拉底其人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他对每一事物都提出“什么是……?”的问题。这种提问题的方式意味着要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讨普遍定义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希腊著名的德尔斐神殿匾额上的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在苏格拉底手里变成了一个哲学命题,这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人们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反思人自己。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2)“精神助产术”——人文精神升华

独特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实则体现了人文精神,即一切都经自己思考。如:他开始提问时总是很谦谨:请教一下,什么是德行,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友谊等,然后从他的谈话对象愿意接受的命题和观点开始一路追问下去。他要求他的对手给出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个概括性说明和总体性定义。当他得到这类定义或说法时,他会进一步问更多的问题,以显示这个定义可能有的弱点。苏格拉底把这套方法比作“精神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人,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

(3)基本主张: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民主;提倡善良的道德,其伦理思想是“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知德合一。

(4)两则故事的道理

故事一:苏格拉底死前的话

苏格拉底临死前对一个叫克力同的人说了这样一番话。

克力同,我告诉你,这几天一直有一个神的声音在我心中晓喻我,他说:“苏格拉底,还是听我们的建议吧,我们是你的卫士。不要考虑你的子女、生命或其他东西胜过考虑什么是公正。……事实上你就要离开这里了。当你去死的时候,你是个牺牲品,但不是我们所犯错误的牺牲品,而是你同胞所犯错误的牺牲品。但你若用这种可耻的方法逃避,以错还错,以恶报恶,践踏你自己和我们订立的协议合约,那么你伤害了你最不应该伤害的,包括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还有我们。到那时,你活着面对我们的愤怒,你死后我们的兄弟、冥府里的法律也不会热情欢迎你;因为它们知道你试图尽力摧毁我们。别接受克力同的建议,听我们的劝告吧。”

请问:

①苏格拉底所说的神指什么?

民主、法律

②从这则故事中说一下当时雅典的政治情况和苏格拉底对这种政治的态度。

苏格拉底是被当时雅典所谓民主判的死刑。苏因和一位陪审团的人有矛盾而被判有罪,尽管这种判决有点荒唐,苏格拉底也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或出罚金,但苏没有为自己辩护。说明:一雅典的政治是一种泛民主;二这种民主和法律在当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三苏格拉底尽管有逃生机会,但他还是尊重这种民主和法律。以死维护民主和法律的尊严。

故事二:假苹果的味道

有一次,众弟子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照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坐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味道。”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儿?”

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甜的味道!”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坐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过了片刻,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当中,他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微笑着。

可是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从这故事你又能悟到什么呢?

其一,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自己的判断。其二,在工作或者学习中,如果我们学会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久而久之,我们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也失去了创造力。其三,人不可能完全不受周围的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故事说明,第一,凡事都必须经站在人的立场上思考,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去思考问题,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有知识的人。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践行,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升华。第二,苏格拉底以死维护了民主与法律的尊严,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升华。

三、文艺复兴——树立人文主义旗帜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以古典文化为借鉴,在继承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以适应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导演出历史新场面的需要。文艺复兴本质上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法国启蒙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伏尔泰曾指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影响:

(1)是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革命,它解放了人的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西方神学世界观的基础。

(2)在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既使古典文化重放光芒,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文化。

人文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

2.人文主义

(1)何谓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又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相对立的人文学科,即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二是指关于“人”的学说。

(2)文主义的基本思想:

人文主义者的总的目标: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复兴和发扬,来打破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天主教会在精神上

的专制,并按照古代的典范,创立一种摆脱教会权威的、建立在文化知识和理性基础上的对世界和对人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相信人的力量;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应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他们还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所有这一切,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争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以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处于独尊地位,思想文化领域笼罩着蒙昧主义的迷雾。理性屈服于宗教信仰。对中世纪持否定态度的人文主义者,对社会和人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他们颂扬人,把自由地、全面地发展人的个性的理想放在首位。在理性面前,上帝失去了奴役人的权力。在人文主义者的言行中,古典文化成为了反对蒙昧主义、反对神学锐利武器。社会需要的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显然不能靠神或教会来创立,只能依靠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即他们自己。他们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是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和,能认识自然、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创立新的文化。人文主义教育反映了新生资产阶级要求启迪人的心智,传播新知识,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3)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

第二,肯定现实世界,向往名利和享乐,鼓励追求财富,反对禁欲和遁世,痛斥经院哲学

第三,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嘲笑僧侣的愚昧无知,蔑视贵族的世家出身,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第四,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实验科学和唯物主义,主张探索自然,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和新文化的表现形式。

思考:你对人文主义是如何评价的?

基本点2:

第一,人文主义者一般都强烈要求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外来干涉,主张维护民族独立。他们对于建立民族统一集权的国家,有过积极贡献。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反天主教会的斗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世界开始了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所有这一切,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争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人文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虽然反对封建教会,却并非无神论者,并不反对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教义。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束缚。他们心目中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自己。所争取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追求的是确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4)人文精神的含义

一般来说,能称得上一个主义的,就意味着这种思想或精神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所以这里称人文精神为主义,其本身就是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5)主要代表及其作品

薄伽丘——《十日谈》

薄伽丘最著名的作品是《十日谈》,这是用意大利方言写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10个男女青年为逃避瘟疫,在佛罗伦萨郊区的一座别墅里住了14天。在其中10天中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总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叫做《十日谈》。这些故事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分别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趣闻轶事、法国的寓言、东方民间故事、宫廷传闻和街谈巷议等,实质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思想:

第一,对天主教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大胆揭露。

第二,宣传人类平等,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反对买卖婚姻,维护妇女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第三,热情地称赞市民、下层人民甚至异教徒的聪明、勇敢和机智。在薄伽丘看来,人是世界的主人、命运的主人,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变不利为有利,把握好人生。

如果说但丁是以其非凡的想象力,通过梦幻形式创作了反映现实社会却又使人感到虚无缥渺的《神曲》的话,那么,薄伽丘则是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谱写了一首赞美人和现实生活的“人曲”,它直抒胸臆,感情外溢,给人真切

之感。

但丁——《神曲》

《神曲》全书的主导思想是:个人和人类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的洗礼和考验,便能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围绕着这一主导思想,但丁通过象征隐喻的笔法来表现当时的社会、政治,表现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政治主张。地狱是现实苦难生活的写照,天堂是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炼狱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境界所要经历的苦难历程。

从《神曲》中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的萌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赞美古典文化,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知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②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是有理性、有自由意志的。对人的个性、理性、自由意志的肯定,是人文主义者的共识。③赞美现世生活,肯定人生,颂扬爱情。《神曲》充满了作者对佛罗伦萨城市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关注,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鼓励世人积极投身现实斗争,追求荣誉,掌握自己的命运,宣扬人应追求爱情。④否定神权统治和教会至上的信条,反对教会的黑暗和腐化。这表明但丁主要政治倾向与时代发展要求一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教会的束缚和改革教会的强烈愿望。

彼特拉克——《歌集》

彼特拉克在挖掘古代文化上和影响社会掀起搜集古书手稿以及古物方面作出发不小的贡献,并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他主张人以及现实的问题应该是思想和哲学的主要对象和关心点,认为不应当仅仅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动物”,而且还应当看成是有智慧和文学修养的“动物”。人不仅要学习,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为了公众利益如何去传播和运用知识。他最早提出以“人学”(即“人文学科”)对抗“神学”,号召复兴古典文化,故被看成是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

《歌集》是他用意大利方言写的代表诗作,诗寄托了彼特拉克的一片深情,他运用诗的语言使知识通俗化,也使自己的处世态度世俗化。

3.思考下列问题

(1)彼特拉克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教徒。”

——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这句话说明什么?由此评价彼特拉克。

说明彼特拉克既反对经院哲学,即反对教会的精神垄断,同时保持其基督教信仰,并力图把自己的古典常识和宗教信仰调和起来。

这是人文主义者一个基本的共同特征。

评价:他最早提出以“人学”(即“人文学科”)对抗“神学”,号召复兴古典文化,故被看成是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所以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但丁相比,但丁主要是总结过去,那么彼得拉克则是展示未来。同时他的《歌集》以诗寄托了彼特拉克的一片深情,他运用诗的语言使知识通俗化,也使自己的处世态度世俗化,对后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2)下列是《十日谈》(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6天第7个故事的片断,叙述一个叫菲莉芭的妇女在法庭上回答法官说:“法律对于男女,应该一律看待”,“当时定下这条法律,女人并不曾同意过,而且也没征求过我们女人的意见。所以这条法律可以说是一点也不公平的。”结果,菲莉芭在法庭上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辩解获得法庭上旁听者的赞许和法官的同意,她胜诉回家。

概括故事中你能看出薄伽丘的思想。

维护妇女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三、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者的第一次斗争

1.德意志宗教改革背景

(1)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贸易把各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民族。

(2)外患特别教廷的盘剥极大地刺激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3)人文主义者把民族主义推向了一个高峰,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4)教皇出售赎罪券引发了宗教改革。

实质上是贵族争取摆脱教会独立的斗争和民间非天主教信仰的流行对天主教的冲击,最后引发了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

(1)信仰即可获得上帝的恩典。即以新的上帝观解除了教会强加在人们身上的锁链,肯定了人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与作用,实际上把人文主义寓于神学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民族教会、实现教会独立。此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教廷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思想。

(2)《圣经》是最高权威。个人在阅读、理解后对基督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

(3)平信徒皆为祭司。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宗教信仰平等。

(4)基督是教会的最高首领。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抓住了当时德意志民族的主要矛盾,巧妙地把宗教的与民族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得到了众多人的拥护。

3.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蔑视权威,信仰自由

4.宗教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重视教育的目的是从宗教出发的,即强调个人对《圣经》的理解,并由此普及了教育,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文化基础。

(2)把人的信仰从天主教正统教义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近代的科学探索和生产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3)使宗教世俗化,使人重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在其“天职”中为上帝和邻人服务而体现的,从而赋予世俗工作经神圣的、宗教的和道德的意义。

5.从材料中理解路德宗教改革获得众多人拥护的原因

材料一27.他们宣传说,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乡。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食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45.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一个贫苦需要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末他所得到的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忿怒。

——译文据《欧洲史原始史料翻译与重印》卷2,第6部分,刘启戈译材料二罗马教廷方面人士很巧妙地建筑了三堵墙来抗拒改革,使基督教走向毁灭。

第一堵墙是:当世俗政权向他们施用压力时,他们便声言:世俗权力没有过问他们的权力,相反地,宗教权力是在世俗权力之上的。

第二堵墙是:假使你引用圣经向他们加以指责时,他们便说:只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利。

第三堵墙是:假使你要用召集宗教大会来威胁他们时,他们又发明了一种说法,即是:只有教皇才有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利。

这样一来,他们便秘密地窃走了我们的三种鞭子,他们可以任情妄为,受不到任何惩罚。于是他们便隐蔽在三堵大墙的后面,胡作非为,正如我们所看见的。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1520年6月24日)请思考:

(1)材料一针对什么事提出的,为什么首先对此发难?

针对教廷出售赎罪券。原因:赎罪券直接受害者是百姓,对此攻击便可使斗争有了群众基础。

(2)材料二提出什么问题,反映出路德什么目的?

提出了贵族与教会的矛盾。利用贵族与教会的矛盾,争取世俗权力的支持。

(3)从这些材料可以理解路德宗教改革得到众多支持有原因了吗?说一下为什么。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抓住了当时德意志民族的主要矛盾,巧妙地把宗教的与民族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得到了众多人的拥护。

四、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理性发展

1.理性主义——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运动的社会根源,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首先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理性主义的产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和科学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规律的发现和方法的完善,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欧洲大地形成的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看来,所谓理性就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原则,人们具有用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理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理性的核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奇迹的产生当归功于人类的理性。理性主义就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2)理性主义的任务

理性主义思潮肩负着反对封建神学、启迪民众觉悟的历史重任。科学家和哲学家用理性原则反对封建神学的启示和权威,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它是从人的自然本性中引伸出来的生活准则,这种准则又指引着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强调人的内在力量,进而论证人的自由权利。资产阶级思想家把理性作为评判、衡量一切的尺度,认为理性是人类唯一的朋友,宗教狂热与迷信是人类永恒的敌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摆脱偏见,改造社会;决定世间事物的最高依据不是圣经而是理性,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包括上帝都没有存在的权利。

人文主义时所说的理性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思考问题,启蒙运动的理性即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

2.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1689——1755年)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三权分立”学说的正式提出者。孟德斯鸠的重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和一部被誉为“理性与自由法典”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继洛克之后把立法、行政、司法间的关系发展成资产阶级典型的分权学说。

(1)主要思想:——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的思想集中在《论法的精神》。

第一,尖刻地讽刺并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专横和腐朽,抨击教会的狡诈和伪善,认为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法国专制政治就是暴政。

第二,认为三权必须分开,使其相互平衡、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这样就可以避免君主滥用职权,保障公民自由。只要把行政权交给君主,立法权属于人民,司法权属于选举出来的不可撤换的法官,就能保障政治自由。

(2)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

第一,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是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提出来的,表达了资产阶级期望参与政治统治的强烈要求,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纲领,成为法国革命的理论武器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二,关于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律就是理性,法制是国家灵魂的观点,以及他所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法律、权利、义务的思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推动作用,尤其对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有巨大的影响。

第三,其思想学说不仅成为法国大革命理论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份宝贵财产。

2.伏尔泰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一1778年)是当时公认的最有声望的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被人们誉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文化界尊称他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被人们尊崇为“法兰西民族的骄傲”、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1)主要思想:

第一,反对上帝的意志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有天命论。坚信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理性必然战胜迷信和谬误。但其

并不是无神论者,其名言:如果没有上帝,就应当创造出一个。

第二,号召人民粉碎宗教统治和反对黑暗的封建的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第三,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性王国,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中是较为保守的,把改变封建秩序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开明君主”身上。

(2)影响:他所宣传的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性王国的思想对于把人们从中世纪的蒙昧和宗教迷信禁锢中解放出来起了很大的作用。

3.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卢梭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封建贵族、封建教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他的理论给了当时的人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基本主张

第一,主张人民主权。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还有推翻专制制度的起义权利。

第二,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自由结成政治团体而订立的,国家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当属于人民。主权者只服从人民共同意志和公共利益的集中表现——公意。

第三,主张直接民主。卢梭赞成的是民主共和制,立法权属于人民。他反对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

(2)影响:

第一,人民主权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历史上影响极大。

第二,民主与共和思想便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公民参政的理论依据。卢梭的民族主义充满着民主共和的内容,成为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一块里程碑。

第三,法国大革命中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793年宪法都体现了卢梭的政治思想。甚至美国的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的制定也深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4.启蒙运动高潮阶段是的百科全书派

18世纪下半期,以狄德罗(1713一1784年)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将启蒙运动推到了高潮。他们把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提高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高度,把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提高到了民主主义的高度,以崭新的武器投入战斗,推动着启蒙运动的继续发展。

第一,他们主张财产、人身安全和自由是人的天赋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人们把部分权利交给国家,目的是为了保障自己以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权利和利益。

第二,人民是主权者,君主的权力应受到法律的限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人民代议机关牵制的君主立宪制或共和政体是理想的国家形式。

第三,百科全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他们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新的更全面的理论基础。他们把观察问题的眼光从神转向活生生的人和人的本质,从预定论转向客观环境、工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这无疑是对神学世界观的深刻批判,从而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在为大革命做思想准备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5.康德

康德是德国著名哲学家。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1788年发表《实践理性批判》,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这就是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

(1)在认识论方面

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曾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

(2)国家学说方面

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国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

各个人的意志联合成一个“公共意志”,国家也就产生了。国家并不是人们实际需要的产物,而是抽象的“绝对

命令”要求的结果。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都是平等的;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但经济没有平等。

国家的使命和目的并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国家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人类没有国家是不行的。因此,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表明了他的国家学说是以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为基础的。

康德主张共和制国家,把共和国作为一个理想目标推到“彼岸世界”。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此显露无遗。

6.阅读与思考

(1)在国家问题上,康德的思想和谁的思想相似?

卢梭: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自由结成政治团体而订立的,国家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当属于人民。主权者只服从人民共同意志和公共利益的集中表现——公意。

各个人的意志联合成一个“公共意志”,国家也就产生了。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都是平等的;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

(2)概述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影响。

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理性王国,以理性为尺度,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发起冲击。

影响:启蒙运动的影响非常巨大和深远。

第一,启蒙思想家们著书立说,抨击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他们号召人民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

第二,在启蒙思想家的启迪下,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动摇,最终爆发大革命,封建王朝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

第四,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法国,波及全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启蒙思想鼓舞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赶走殖民者,赢得独立。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材料阅读

材料一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法律乃公意的行为;我们既无须问君主是否超过法律之上,因为君主也是国家的成员;也无须问法律是否会不公正,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本人不公正;更无须问何以人们既是自由的而又要服从法律,因为法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

……

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主要目标:即自由与平等。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

①概述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思想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

社会契约;公共意志(法律);自由;平等。

第一,启蒙思想家们著书立说,抨击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他们号召人民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

第二,在启蒙思想家的启迪下,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动摇,最终爆发大革命,封建王朝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

第四,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法国,波及全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启蒙思想鼓舞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赶走殖民者,赢得独立。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阅读理解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的看法。

恩格斯认为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其主张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有其局限性。得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同意恩格斯的说法,启蒙运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另一种是肯定启蒙运动,因为任何阶级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阶级而为其他阶级服务,启蒙运动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封建统治冲击对资本主义理性社会设计。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阶级都为无产阶级服务。

第二例

专题一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理解新课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如何统治问题上有过争论,即是建立郡县还是分封。最后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说法,建立了郡县制,所以郡县制的建立,就包含着法治思想已经确立。这里的影响就是,中央集权的建立是有法律依据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发展。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从独相制互群相制),强化皇权;二是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基本史实后,通过对史实的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在当时的背景下的影响。当时的背景:一方面,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外国对中国的窥视已露端倪。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思想出现,随之出现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反思。这些影响到了专制统治的基础,农业时代,其统治基础就是小农经济。在了解这种背景的情况下认识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更为全面。

二、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基本走向

1.基本观点

从宗法制下的集权到法治思想下的集权,并在法治思想下不断完善和发展:

2.基本走向

宗法制松散

宗法制下的权力集中权下四野(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政治思想涌现(发展分界)

法治思想下

权力再次集中(秦统一后突出体现)君主专(权)制的发展和完善

汉的发展:中央集权与思想统一结合

隋唐完善:各种制度趋于完善

宋加强控制: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控制,思想上出现更理论化和

系统化的理学

明清强化:政治控制,思想控制,人身控制等

对专制政治的反思(承前启后的意义)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中国早期政治——宗法制下的集权

1.集权的前提和基本特点

集权的前提——家天下

基本特点——宗法制下的集权(一权制)

从元首称呼看权力高度集中

夏最高统治者(王)开始有别称,夏别称为“后”,并冠以族号,称夏启或夏后启。

商王的别称“予一人”。也是从商朝成汤、盘庚、武丁以至末代帝王帝辛专用象征王权的称号,以表示商王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

周王的别称“天子”。《礼记·曲礼下》云:“君天下,曰天子。”《周书·洪范》亦云:“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西周国家最高统治者权力更大了,统治地域更广泛了,统治人口更多了,其权力无所不包。

2.维系“集权”政治的手段——宗法制和分封制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

(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即是国家元首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为什么宗法制与分封制能巩固周王的统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先是家族制度,有宗法便有分封,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诸侯、卿大夫、士各为本支宗子,其嫡长子为职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由此再往下分封。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这是家族之制。通过这样的分封便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结构严谨的政治权力体系,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权力为顶点的一权制的运转机构。

用图式表示:

天子——嗣王——嗣王——嗣王——嗣王——嗣王——嗣王

——诸侯——嗣君——嗣君——嗣君——嗣君——嗣君

—卿大夫——大宗——大宗——大宗——大宗

——士——小宗——小宗——小宗

——士——小宗——小宗

——士——小宗

——士

3.材料理解

(1)了解分封

材料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相度禄父(纣之子武庚的字)治殷。……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

——《史记》卷四《周本纪》材料二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撤也。”

——《左传》喜公二十四年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分封所及哪些人?

先圣之后;前代之后;功臣谋士;周的宗室。

②从材料二、三中看分封主要中哪些人,其目的是什么?

主要是周的宗室,目的是维护周的统治。

(2)了解宗法

材料一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材料二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材料三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诗·大雅·板》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法制的特点及其目的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目的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②依材料二、三分析宗法制的作用

立嫡长子为大宗,使之成为天下“共主”;宗法明确等级以后,使天下各安其位,庶子不再有夺王位之念。而“价人”(掌军事之人)、“大师”(三公)、“大邦”(诸侯)须尽其义务和职责维护周王室的安定,以此达到国家巩固。(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为什么宗法制与分封制能巩固周王的统治?

①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

第一,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

第二,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

②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集权。宗法制先是家族制度,有宗法便有分封,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诸侯、卿大夫、士各为本支宗子,其嫡长子为职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由此再往下分封。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这是家族之制。通过这样的分封便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结构严谨的政治权力体系,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权力为顶点的一权制的运转机构。

这样不但解决了为王权而相互争斗的问题,也解决了周王室的巩固问题,

二、战国各种政治思想的涌现

1.各种政治思想涌现的条件

(1)礼崩乐坏(宗法制的松散)权下四野——为多种政治思想涌现提供了基础

主要是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奴隶和奴隶主这一关系变为:奴隶与奴隶主关系;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同时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士”开始的活跃(这是百家争鸣基础)

(2)“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旧的统治观念(思想)被破坏,新的统一观念尚未形成,学术环境宽松

(3)各思想流派出现——诸子百家出现

2.各种思想的涌现

(1)主要的几家思想

(2)各家反映的政治思想

①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仁义礼是儒家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尊君爱民、重义轻利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倾向。儒家学派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因此,儒家的政治思想本质上是道德哲学。

②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然后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因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的基本主张。

③墨家在政治思想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非攻、尚贤。在经济方面,根据其实用原则,提出了节用、节葬等主张。

④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第一重视法律的作用;第二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第三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第四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历史。前期法家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集之大成,创立了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3)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

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材料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兼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材料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①这些材料各反映了哪家的思想?你认为哪一种思想更能使社会秩序稳定?

材料一是法家思想材料二是道家思想材料三是墨家思想材料四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从这些主张来看,你认为哪一家最适合长治久安的需要?哪一家最适合当时的需要?哪一家最不能让统治者接受?

儒家最适合于长治久安的需要,因为这是一种道德的哲学,以德治国可以使社会达到各方和谐,但是在战国的兼并战争不断的情况下,没有实施德化的社会环境,所以儒家思想在当时并不被看重。法家最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在战乱不断的情况下,统治者需要是一种强权,能动员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法家思想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所以被当时各国看重。墨家最不能让统治接受,原因是其选贤,兼爱、非攻都是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也是无法做到的。

三、秦的统一——法治思想下封建中央集权确立

1.商鞅变法——秦法治思想形成

商鞅变法不但使秦达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也在秦国树立了法治的思想和基础。具体反映在商鞅变法中,每一条令都向百姓公布,要百姓明法而守法。使“天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算地》),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2.嬴政统一六国——在“以法治国”思想指导下建立中央集权

(1)为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而更改帝王名号

“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在一统大业之后,决定更改帝王名号。李斯等迎合始皇意图,奉承道:“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又提出古代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故建议秦王称泰皇。秦始皇受李斯等人启发,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就成为君主专用的至尊称号。其权力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下大权,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所有政事全凭皇帝个人专断,所有官吏必须听命于皇帝,即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问题:秦王嬴政不过是对国家元首改了一个称呼,为什么要那么郑重其事?

影响: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变更的问题,而是帝王观念的确认。“皇帝”的尊号把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推向了顶峰,意味着在政治理念上确认了皇帝就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在皇帝的名号下,国家的最高权力将有所归属,天下臣民要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威,皇帝尊号的确立是秦始皇强化君权思想的典型体现之一,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同时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其地位的不可僭越。

(2)强化君主权力——郡县制建立

郡县与封建之争

阅读材料: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者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今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思考

①从材料中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观点又是什么?

焦点是对地方管理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丞相王绾的观点是,那些刚刚并人秦国版图的边远之地,诸如燕、齐、荆等,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应该封诸子为王,以镇守之。李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从总结西周要封制的经验出发,认为春秋战国以来之所以会诸侯混战,连年不断,根源正在于分封制。国家实现了统一,若再搞分封,势必重蹈诸侯割据争战的覆辙。而只有实行郡县制,使诸多功臣和王子失去发动战争的客观基础,才能确保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②秦始皇采用了谁的主张?为什么用之?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观点。一秦始皇也认为因为分封才导致“战斗不休”;二因为李斯的观点完全符合秦始皇强化君权的思想。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李斯将秦始皇的集权思想具体化为政治制度,制定了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的政治体制,为秦始皇的集权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央: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是在丞相之下设的机构。

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秦丞相制是根据荀子《王霸》的理论建立,“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整治)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收获),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也就是说秦建立的丞相制是独相制。

问题:请客观分析这种丞相制度。

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并在其下设九卿,使机构细化,便于对全国的管理,同时还能对专制的皇权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但这种制度是建立在皇帝之下的,丞相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中,所以对皇权的制约也是相当有限。但也开创了丞相的任免制的先河,杜绝了西周、春秋以来那种“政出私门”的现象。

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一人,掌全郡政务,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和任免。郡下设县,由朝廷任命。

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之下设九卿。地方设郡县,地方长官完全由中央任命。

(4)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第一,秦始皇与李斯就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完整而严密的政治管理体制,有效地巩固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

第二,秦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四、君主专制(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完善

高三历史教学自始至终要抓好"三个着力点"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①准确记忆基本史实:要明确记忆目标;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网络化。

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③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④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主干(突出重点,适当关照非重点)。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的"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2)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决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①原因和结果;②共性和个性;③现象和本质;④偶然性与必然性;⑤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⑥继承和发展等。

(3)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掌握学好历史学科的学法,不仅要靠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探索和积累,而且历史教师应加以启发和指导。

解题能力是解题时考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解题能力训练应包括三个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四个重点环节(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题规范化)。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典型练习题进行有序的训练。通过练习要巩固、深化、活化所学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来。要重视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办"从其答案中体会"怎样答"。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高三学生学习心得

( 学习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7812 高三学生学习心得Learning experience of senior three students

高三学生学习心得 高三学生学习心得篇1 像一个步履匆匆的行人,从清晨出发,终于走到了黄昏。我站在高三的终点,抬眼望去,看不到起点。闭上眼眸,静静地想着我有过的路。记得高一的叛逆,记得高二的一点一点走向成熟,记得高三的心如止水,记得校园里的花木变了又变,记得球场里的勇士换了又换,记得我们的头发,长了又短,短了又长。三年成就了谁的青葱岁月,又苍老了谁的容颜白发。我们站过的走廊,我们奔跑过的田径场,我们坐过的教室和里面带着我们各自气息的桌椅,这一些,这全部,都在我心中留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从成堆的习题中抬起头,看到北边的楼层中高一新生快乐的生活着,我会微微笑。回忆起我的那些年,回忆起教室后面的篮球。 回忆起久违了的明星和电脑游戏,回忆起我前面的大猴子和后面的梁世轩。我不后悔,也不会彷徨松懈。因为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只剩下十位数字。因为每个人都不约而同为了自己的未来拼搏奋斗。三年之后的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人生有多少个三年可以走?深深地,感谢你,我的母校,感谢你我的师长,感谢你,我亲爱的同学。 自我评价:高三以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诚实守信。在学习上,摸索学习方法,高效

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正视错误并积极改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一定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 高三学生学习心得篇2 高三刚开学正是第一轮复习的开始,同学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在高一、高二学过的许多知识都有点印象模糊了,甚至有些内容好像没学过一样。这都是正常现象,高中的学习进度快,不断有新的内容覆盖旧的记忆。忘记了不要紧,只要当初在正式学习时认真掌握理解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回顾一遍就会重新想起来。正如我的一位老师说的:“学习就是不断与忘记作斗争。” 高三的复习又不仅仅是“热剩饭”,更要求我们在大量练习中培养出解题能力。所以,不要盲目地埋头题海,记住题型、掌握与之对应的思想方法才会事半功倍。 首先,理科老师在复习时不会把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点上,而是放在知识补充、解题技巧和拓展性思维上,这与高考动向有关。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积极思考,勤动笔,提高课堂效率。“效率”是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字。 其次,理科生可以没有特定的笔记本,但一定要有复习提纲,亲自手写最好。如果是老师发的总结讲义或网上下载的,一定要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看一遍,一是为了检查纠错,二是为了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尤其对于物理和化学,要对各个单元、章节的内容先有整体的认识,再慢慢把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填充进去。 再次,除语文之外,最好每个学科准备一本错题本,把每次大考中犯的错记录下来,分析清楚原因,仔细订正,以备下次考前复习。这的确是一件费时费力

高三学生毕业心得体会

高三学生毕业心得体会 高三学生毕业心得体会 高中三年的学习,直到现在已经结束了,我现在非常感慨,经历了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成长跟进步,这一点是毋 庸置疑的,我也愿意在接下来的生活当中,让自己过得更加的舒适,成长的更加的迅速,现在我充满了期待,虽然即将毕业了,但我已 经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到了这毕业之际,我有很多想法,很多东西 都没有完成,但我没有任何遗憾,我认为这都是我应该经历的,有 些东西留给以后去完成吧,有很多想法,想表达此刻却无以言表, 把这些想法都埋在心里面,自己以后有机会会一一的去完成,真的 非常感激这几年来的进步跟成长。 我记得自己刚刚来到高中的时候,有一切都是那么懵懂,自己也非常的陌生,对高中的一切都不是很熟悉,有些东西还是自己经历 了之后才知道是什么样的,作为一名高中生,这几年来我一直都虚 心的学习,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时时刻刻都清楚自己 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所以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事情?高 中是一个学习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我非常的重视,一直以来我都 在给自己规划好三年的学习,我要怎么样去经历?我要怎么样去尝试?这都是我在思考的,所以我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提升,这 是自身学习能力的一个提升,也是对高中三年来的一个规划,我客 观的去看待了自己这些缺点,我还是会一步一步的加强自己的,三 年的高中生涯已经结束了,此刻我内心非常的感慨,这几年来的学 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让我知道了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 向发展,也进一步的了解了自己的情况,这是非常奇妙的,也是, 现在我一直都在追求的东西,很感激周围的每一个人,也非常的希 望能够继续获取更多的经验跟收获。 此刻我内心是非常的复杂的,毕竟到了毕业的时候了,内心多少有点不舍,但我依然是充满了向往,对未来生活的一个向往,我马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课程是专指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实质就是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专门环境特定文化为对象,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简称。结构化教学和定向化教学是结构—定向教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双机制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 课程决策层次: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表意目标:源于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 E. W.)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而不是在活动之初预先规定的目标。 课程研制:是一种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文化选择、传递和创新活动过程。 课程变迁:变迁是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迁移,实质上就是情况或阶段的变换。课程变迁可以定义为课程在教育哲学、价值观、目标、组织结构、材料、教授策略、学生经验、评估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任何变换。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框架:是指同一套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这主要是规范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各个领域或各门课程在学生学习结果方面的陈述方式。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

高三学习心得体会

高三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一、学习需要目标和计划,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而努力。想使理想最终得以实现,需要不断为自己设定具体的目标。每日审视自己,找出与目标间 的差距,你会从中获得动力。 制定适当的计划是必要的,它能提醒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此刻应做些什么。它能使 你有紧迫感,每当你有些倦怠时,看一眼你的计划书,提醒自己:此刻付出的一切努力, 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辛苦定会有回报。 有些人的计划会制定得相当具体,例如可以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等。但也许你并不习 惯于制定过于具体的计划,这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计划应该是个性化的。 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应尽量将计划制定得适合自己,并且应该务实。 二、学习需要兴趣 老师能在教学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显得不枯燥,同时也使学习显得更容易。这 个过程也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学生不应该基于自己对人的喜恶而排斥某位教师的课 程或教师本人。试着使自己有一点耐心,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如果你对自己所必须学习的东西不感兴趣,那么你将会极为痛苦。与其天天生活在苦 闷中,倒不如主动地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培养兴趣。这样做,你会渐渐感到学习变得轻松了。 三、学习要专心 专心是效率的保证。人不容易像计算机一样高效率地执行多线程任务,不专心往往会 使你的学习效率不高。 也许学习并不是你一天之中最愿意做的事,但为了你的理想,你需要学习。每个人都 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你应该暂时将它们放在一边,先不让它们分散你学习时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很集中时,你的学习效率会降低,出错率会上升。这样,你的学习效果就不会很 明显,辛苦付出的努力也很难得到回报。 假如你以前学习有时不是很专心,我建议你试着强迫自己专心一些。你会发现这样做 会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效果变得明显起来。 四、学习要刻苦 "学习要刻苦。"可能你曾听过无数人讲这句话,可能你并不喜欢这句话。但从很多人 的经验来看,你需要这句话。

2021年高中毕业自我鉴定总结

高中毕业自我鉴定总结 高中毕业自我鉴定总结范例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三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记得有好几次,同学或老师约了我见面,我答应以后必定按时到达指定约会地点,即使有急事也从不失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

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通过三年的高中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三年的高中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高三学习心得体会

高三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暑期来临了,大多数同学应该考虑: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打算,怎么策划自己的闲暇时刻,暑期中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在哪些方面弥补欠缺?,或者来一次长途旅行规划,净化心灵,获得"自然"的增知和心里的平静,积蓄下一次起跑的动力,或者与家人、长者对对话,获得多种"记忆"的感悟,再或者学会做一样向来想做而没空做的"东西".总之,暑期日子应该是多样活动、志愿实践、朋友交流与有效学习等的精彩组合。就高三同学而言,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考虑明年的"综合评价"招生怎么参与、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作进一步的厘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早做点预备,高三日子就相对从容些,虽然大伙儿知道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学习日子别轻松。以下是民立学姐在高考后的一些心得,作为一家之言,并非模范,更别是"标准"操作,不过希翼有一点启示而已。 高三应该这么过 本以为六月八日下午英语考试结束铃响起的一刹那自己会无比兴奋,却别曾想自己走出考场的时刻竟是如以前出校门普通平静,宛然是考完了寻常的考试。回想高三这一年的学习日子,各种酸甜苦辣尽在自己心中,冷暖自知。 进入高三之前,心里向来对高三默默的有所小期待,觉得为目标努力拼搏的一年一定是特别充实也特别有干劲的。真正步入了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家长给自己报名了一具暑期补习班,每周课程的学习强度更甚于学校,才真正有了原来这算是高三的实感。 高三这一年,说长别长,说短别短。一年转瞬即逝,而我们在这一年的时刻里,有过失败有过成功,有过可怜有过欢乐,记忆了许多高一高二从未记忆过的事儿,固然也成长了不少。理想和信念在高三交融,梦想与情感在高三汇集,这别仅仅是一段回顾,更是关乎以后关乎梦想关乎整个人一辈子,因此高三关于我确实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预习是很重要的,虽说高三是向来在复习高中学过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在老师复习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这一部分的预习,如此才干及时发觉自己到底是哪里记别太清,哪里学得别够好,如此才干在翌日老师说的时候,着重听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更方便整理出自己的咨询题,从而及时咨询老师,及时将自己的薄弱点填实。怎么说高三算是一具别断寻到错误,别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中,我认为积存是特别重要的。比如,一些作文的素材,能够按事件类型分类整理起来,也能够在后面标注这一素材适合用在哪种论点上;再比如,一些文学常识或者古文的加点字,经过积存基本上能够让自己更有文化素质并为自己加分的。 在语文试卷中,做好挑选题也是十分重要的,普通来说挑选题占二十分左右,若是能把这二十分都拿下,那么成绩也必定可不能太差,成绩别够好的同学能够追上其他同学,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能够与他人拉开差距。另外算是,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这些基本上同等重要别可偏废的。 在英语学习中,我个人认为多背单词和词组十分重要,假如能将高考英语词汇手册中百分之九五的单词都背会,看知道英语卷子就没有特别大的咨询题,那么英语成绩自然也能提高。多背词组,能够在翻译和作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普通来说翻译能做好的人,作文一定也能写好。作文是需要在保证没有语法错误的基础上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如此才干得到高分。 在高三一年的经验积存中,我认为英语整理错误类型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英语题目变化性很强,但是只要把握住别同类型的别同考点,做好错题积存就能更好的掌握这些考点。 而数学呢,向来是我比较弱项的学科。成绩也是起伏波动比较大,因此高三在数学那个学科依然关注比较多的。尽管最终高考的时候也是数学没有发挥好,但是在高三一年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是有蛮多心得的,我觉得依然比较有成果,也是有效果的。首先,我觉得学习数学要做到的是别畏惧数学,我高一高二的时候就因为数学不行,很胆怯数学,但事实上

高考备考培训心得体会

高考备考培训心得体会 提高二、三轮复习效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命题近年来逐渐淡化了纯理论与纯记忆,以能力命题立意居多,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刻意创新、强调运用,且联系实际。在离高考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要提高二、三轮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认为教师不应面面俱到,一味求全;也不能只重视记忆,忽视能力;更不能沉迷题海,缺少指导。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注意提炼主干知识,查缺补漏,将教学内容专题化,专题题型化,典例方法化,方法步骤化,枯燥概念鲜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原理图示化,知识联系结构化。特别在地里中,要强调地图的应用,所谓“得图者得天下也”。 反思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转变讲过多讲太全,重灌输轻引导,重结论轻反馈的教学模式。 根据专家们命题趋势的分析可知,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学科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针对我校学生,更不能忽略主干基础知识,求深求难。对于文科来说,死记硬背行不通,不记不背也不行。弄通弄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加强学生信心的树立,加强答题规范性。信心,是考试的隐形分数。 备考中的几点提醒 1.勿过分强调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明确考点和热点的结合点,即用考点分析热点,并找准切入点)。

2.勿过分迷信外地“名师、名校”的经验介绍,忽视本校实际。 3.勿过分强调用“名师、名校”的试卷来突击训练,猜题押宝。 4.勿盲目听信各种小道消息。 总而言之,现在高考命题灵活,我们的应对措施也必须灵活。我将把本次自己学到的好方法用来指导学生复习,争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xx年高考文综的胜利! 学校领导组织和支持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每次我都有新的收获,深感自己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促我奋进。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而培训学习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高三毕业班工作总结

高三毕业班工作总结 在2020年高考风云散去,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对接踵而至的2020届高三毕业班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现将我校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升高三教学质量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同仁们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高2020级毕业班现状 我校高三年级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399人,其中文科3个班,理科5个班。各班班级稳定,班风纯正,学风浓厚,教师群体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工作热情高昂,干劲十足。但本年级也存在着留守学生多、尖子不尖、两极分化严重,学科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二、高2020级管理措施 1、制度化管理: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管理到位但不过分。 对于高三群体而言,不管是教师群体还是学生群体,纪律性永远是第一要求。正所谓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实现有效管理,就必须让管理走向制度化,惟其如此,才能使整个眼睛向着同一个方向看,劲往一处使,整个群体才有凝聚力,才会产生极强的战斗力。 我校高三年级管理着重落实七化措施,即教学常规制度化,班级管理制度化,目标跟踪制度化,考勤制度化,检查督导制度化,辅导制度化,教研制度化。通过制度畅通管理渠道,上下联动,责任到人,落实到位,追求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①教学常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学校成立了高2020级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由梁奇财校长任组

长,学校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罗祥成任副组长。成员有学校挂联高三毕业班工作的领导,学校相关处室的领导,高三毕业班全体班主任。校长统揽全局,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蹲点,高三年级形成校长分管校长年级组长挂联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分级管理体系,将责、权、利纳入高三教师的目标考核,与每年的评优、晋级、奖励直接挂钩。 为增强毕业班任课教师的工作目标意识和荣誉感,学校针对校情制定了《剑阁县XX中学2020级高中毕业班工作目标责任管理条例》,设立了高考上线指标奖,各班工作目标奖,平均分成绩奖,学生总分奖,学科高分奖,艺体上线等奖项,用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激励师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定不移地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分管领导深入班级,落实管理细节。夯实三个五认真。即教师备课、上课,精选与评改及辅导、考查五认真;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应试五认真;教学管理的听评课、教学反馈、常规检查、组织考试、数据分析五认真。 ②班级管理:把握学情,对症下药。 我们要求8个班主任摸清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考试恐怖症,关注并消解学生的亚健康状态,随时提醒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针对个性差异,在生活上多关心家境困难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对情绪低落、心理压抑的学生时时进行心理疏导,给他们心灵的依托和情感的慰藉,帮他们释放压抑的情感,引导他们快乐健康的学习。 学校注重班级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座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一、泰勒模式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根据这四个问题,明确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在这四个环节中,“确定目标”是主要的基础的一环,因此该模式也被称为“目标模式”。 二、布鲁姆 1959年布鲁姆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争论。 学科结构运动是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其中心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科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在学科中心课程中布鲁姆主张将人类认识最前沿的日益深刻的识见,如理科和数学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引进中小学的教室。 三、实践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1、四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构成的。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是“实践性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怎样开发实践课程?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该是“审议”,“审议”是“实践性课程”的内在要求。从词源上看,“审议”是指对不同对象进行权衡以作出选择。“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3、怎样评价实践课程? 优点:在实践课程开发理论中,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获得充分的尊重,课程开发过程不再被视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控制过程。 缺点:由于“实践兴趣”缺乏自我反省的特性,不能保证人的主体性的彻底解放,即使经过公开辩论和审议,人的思想倾向性也会受到蒙蔽。 四.概念重建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一)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概念重建主义者”把自博比特、查斯特等人的早期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到“泰勒原理”的种种课程研究观点统称为“传统课程理念”。对传统课程理念的深刻批判是“概念重建主义者”对课程理论的重要贡献。 “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至少存在三大缺陷: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 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受“技术理性”的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

高三学习心得体会例文

高三学习心得体会例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早做点准备,高三生活就相对从容些,尽管大家知道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学习生活不轻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学习心得体会例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以为六月八日下午英语考试结束铃响起的一刹那自己会无比激动,却不曾想自己走出考场的时间竟是如往常出校门一般平静,仿佛是考完了平常的考试。回想高三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各种酸甜苦辣尽在自己心中,冷暖自知。 进入高三之前,内心一直对高三默默的有所小期待,觉得为目标努力拼搏的一年一定是非常充实也非常有干劲的。真正步入了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家长给自己报名了一个暑期补习班,每周课程的学习强度更甚于学校,才真正有了原来这就是高三的实感。 高三这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年转瞬即逝,而我们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过失败有过成功,有过悲伤有过快乐,经历了许多高一高二从未经历过的事儿,当然也成长了很多。理想和信念在高三交融,梦想与情感在高三汇合,这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更是关乎未来关乎梦想关乎整个人生,所以高三对于我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预习是很重要的,虽说高三是一直在复习高中学过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在老师复习之前,

我们要先做好这一部分的预习,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到底是哪里记不太清,哪里学得不够好,这样才能在第二天老师讲的时候,着重听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更方便整理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及时问老师,及时将自己的薄弱点填实。毕竟高三就是一个不断找到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中,我认为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些作文的素材,可以按事件类型分类整理起来,也可以在后面标注这一素材适合用在哪种论点上;再比如,一些文学常识或者古文的加点字,通过积累都是可以让自己更有文化素养并为自己加分的。 在语文试卷中,做好选择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选择题占二十分左右,若是能把这二十分都拿下,那么成绩也必然不会太差,成绩不够好的同学可以追上其他同学,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可以与他人拉开差距。另外就是,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这些都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 在英语学习中,我个人认为多背单词和词组十分重要,如果能将高考英语词汇手册中百分之九五的单词都背会,看懂英语卷子就没有特别大的问题,那么英语成绩自然也能提高。多背词组,可以在翻译和作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翻译能做好的人,作文一定也能写好。作文是需要在保证没有语法错误的基础上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才能得

高三毕业感言心得及感想5篇

高三毕业感言心得及感想5篇 高三毕业感言心得及感想大全1 花开花落,又是一年,又是一个夏季,又是一个毕业季。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伴着耳畔的'歌声,踏着青春的鼓点,我徘徊在校园铺满鹅卵石的小路,微风拂过脸颊将记忆的 湖面吹出点点波纹,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是最后一 次了。 明天,我们即将奔赴中考的考场,去见证这些年来的努力,结束三个春秋的初中生活。我默默向它们挥手,眼里却满含泪滴。 心中不由得有些感伤,去看一看那一年我们种下的树,是 不是又长高了?一起栽下的那棵紫罗兰,此刻该开花了吧?那平 日里总在枝头唱歌的鸟儿,今儿的歌声竟这样动听! 教室里早已没有了平日活力四射的情景,或是低头奋战, 亦或是环顾四周。三十五个心愿,三十五支花,三十五个兄弟 姐妹是一家。相伴三年的同窗生涯,也许拌嘴,也许吵闹,但 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旧紧紧相拥。 突然就想起那首歌“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是啊,曾经,我们多么渴望毕业,渴望去追随自己梦中的 那朵云,可今天,它,真的来了,黑板上的倒计时俨然一个大 大的“0”,我们却已是信心百倍翘首未来。

就要离开了,千分不舍,万语难言。纵然还想回到从前,纵然怀念那曾经一同走过的日子,纵然还有好多心里话想对你说,可此刻——我,却无言。 无奈地驻足于记忆的回廊,那些年的携手拼搏,那些年的欢声笑语,此时此刻,所有的伤痛都消失不见,所有的感动都已含蕴成酒,所有的祝福都将珍存在你我的青春诗集,相伴永远,不离不弃。 要毕业了,那昔日牵手走过的朋友啊,明日我们可否还会重来?还记得青春的草地留下我们青春的梦想,那青春的天空有我们五彩的梦幻,青春的湖面还荡漾着你我开心的笑容…… “也许,明天,我们不会再相见,但我会时刻记住你的好……” 莳花易谢,光阴难留,时光若水。就是这样,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一切已成往事,所有经历的欢笑、痛苦、成功、失败,时间终究将其打磨平淡,消失在滚滚红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转眼已是六月,又是一年毕业季。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那些远在天涯的朋友们啊,愿各自安好。 高三毕业感言心得及感想大全2 流光容易把人抛。又是一个毕业季,自进入高中以来,我已经目送了两届高三毕业生离别母校,踏上梦想的旅程了。过

课程与教学论.doc.pdf

001 文学院 专业代码及名称初试参考书目复试参考书目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新编》,张中原、徐林祥主编,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古代汉 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 版;《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050101 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版;《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3方向:《现代汉语通论》(第 二版),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7年1版;《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年版;《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语言理论》,彭泽润、 李葆嘉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古代汉语》,王力主 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古代 汉语》,郭锡良,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02方向:《计算机基础》,詹江平 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01、03方向:《中国语法学史》,龚 千炎,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简 明语言学史》,罗宾斯,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7年版。 02方向:《现代汉语自动分析 —Visual C++实现》,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3 方向。《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版。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 局出版,1999年版。《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十三经。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册),郁贤 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 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汪介之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册),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最新高三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暑期来临了,大多数同学应该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如何策划自己的闲暇时间,暑期中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在哪些方面弥补欠缺?,或者来一次长途旅行规划,净化心灵,获得"自然"的增知和内心的平静,积蓄下一次起跑的动力,或者与家人、长者对对话,获得多种"经历"的感悟,再或者学会做一样一直想做而没空做的"东西".总之,暑期生活应该是多样活动、志愿实践、朋友交流与有效学习等的精彩组合。就高三同学而言,除上述以外,还需要思考明年的"综合评价"招生如何参与、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作进一步的厘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早做点准备,高三生活就相对从容些,尽管大家知道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学习生活不轻松。以下是民立学姐在高考后的一些心得,作为一家之言,并非榜样,更不是"标准"操作,只是希望有一点启发而已。 高三应该这么过 本以为六月八日下午英语考试结束铃响起的一刹那自己会无比激动,却不曾想自己走出考场的时间竟是如往常出校门一般平静,仿佛是考完了平常的考试。回想高三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各种酸甜苦辣尽在自己心中,冷暖自知。 进入高三之前,内心一直对高三默默的有所小期待,觉得为目标努力拼搏的一年一定是非常充实也非常有干劲的。真正步入了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家长给自己报名了一个暑期补习班,每周课程的学习强度更甚于学校,才真正有了原来这就是高三的实感。 高三这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年转瞬即逝,而我们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过失败有过成功,有过悲伤有过快乐,经历了许多高一高二从未经历过的事儿,当然也成长了很多。理想和信念在高三交融,梦想与情感在高三汇合,这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更是关乎未来关乎梦想关乎整个人生,所以高三对于我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预习是很重要的,虽说高三是一直在复习高中学过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在老师复习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这一部分的预习,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到底是哪里记不太清,哪里学得不够好,这样才能在第二天老师讲的时候,着重听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更方便整理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及时问老师,及时将自己的薄弱点填实。毕竟高三就是一个不断找到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中,我认为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些作文的素材,可以按事件类型分类整理起来,也可以在后面标注这一素材适合用在哪种论点上;再比如,一些文学常识或者古文的加点字,通过积累都是可以让自己更有文化素养并为自己加分的。 在语文试卷中,做好选择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选择题占二十分左右,若是能把这二十分都拿下,那么成绩也必然不会太差,成绩不够好的同学可以追上其他同学,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可以与他人拉开差距。另外就是,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这些都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

高三毕业心得体会范文5篇

高三毕业心得体会范文5篇 人生之路,仿佛环形的跑道,终点和起点在一起:旧的终点,就是新的起点。终点为昨日留下记录;起点,预示着更美好的明天。 2020高三毕业心得体会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记得这两句话的时候,是因为老师叫我们收集描写时间过的飞快的诗句。当自己真正的挺会到这两句诗句的时候是在毕业的那一刻! 时光飞逝,眨眼间我们都要别离。岁月的流水缓缓的流淌,你在我的生命中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看着站在我前面的你,泪水轻轻的滑过你的脸颊,你小声的抽泣着,恋恋不舍的对我诉说着你此时低落的心情。你说你会想我,你说你舍不得这些年在一起的时光,你说你还会经常来这个学校,回忆我们共同的时光…… 泪水从你的脸上肆意的滑过,你却不管不顾。心疼的为你试去眼泪。思绪却跑到我们刚刚认识的时候。 禽着一脸笑意,你从外面走进教室。看着你越来越近,直至到我旁边站住,声音柔柔的问到:“嘿!请问这个座位有人坐吗?” 许是被你感染了,我有点木讷的摇摇头,说到没有!“噢噢!谢谢!那我可以坐这里吗?”笑语盈盈的说到,还不等我回答,便继续说道:“嗨!你好!我叫王康丽,你叫什么?我们做朋友吧,怎么样?” “哦哦!好!”心里百般高兴,脸上也渐渐的浮现笑意来。开学的第一天还没结束,就有朋友了,真是太好了!

之后我们相处的比朋友还要好,别人总是打趣到,“你们果然不愧是好朋友啊,只要在一个地方看到其中一个人的影子,那么,另一个人肯定也在附近。这个叫什么来着,哦,对了,这个叫形影不离,对不对?”说完之后也不需要我们回答,就自顾自的笑了起来。就连不经常和我们在一起的任课老师,也知道我们是的一对朋友。 再次看着我面前的你,依然一脸的委屈,说以后不会和以前一样了。还可爱的吃醋说以后我会有比你更好的朋友…… 想起开学到毕业前一天,你脸上都是笑容满面,如今却……无奈的叹了一声,说道:“好了,不哭了,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又或者以后,我们都是永远的好朋友!”你这才破涕而笑。 时间真的好快,如今的我们都毕业了。而我们共同的记忆却源源不断的往脑海里流去。毕业这一刻,我们原本打算欢欢乐乐的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却不知道在离开的时候,正式说再见的时候,眼泪就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再也控制不住…… 2020高三毕业心得体会2 时光如白驹过隙,原来,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也不过三年。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三年前的偶然铸就了如今的必然。多少欢歌笑语,多少汗泪成败,蓝天下一起追逐,白云下一起徜徉,你与我跌入时光的隧道,共铸了一段无以忘怀的心情校园。 在这缘分编织的网中,你倾听我的心声装在背包;在这情感酝酿的梦中,你包容我的天真化成彩蝶飞舞。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6. 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特征: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