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_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_陈正良

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_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_陈正良

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_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_陈正良
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_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_陈正良

2014年第7期No.7,2014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7月

Jul.,2014

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

———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

□陈正良周婕李包庚

内容提要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威力与有效性,本质上体现的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是国际政治权力关系的现实反映,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和体现。各种国际话语权之争实质上即是国家利益的博弈。一个国家对自身的国际权力最基本的诉求就是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拥有与国家实力地位相称的话语权力,而不应是去谋求或维护话语霸权。当前,国际社会国际话语权原有不公平的分配状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必将充满矛盾斗争。在促进原有失衡的国际话语权格局变革重建的过程中,中国必须突破西方强势话语压制,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化被动为主动,这是中国发展崛起之路上绕不开的现实挑战,攸关国家重大战略利益。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软实力国家利益国际政治

作者陈正良,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婕,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包庚,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宁波315211)

一、国际话语权的内涵解读

“话语”一词,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指的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包括语言、含义、符号等形式,人们借助于话语在言说者和受话人之间进行意义交流。语言作为人们的交流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各类社会形态、各种社会制度下的各种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服务。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日益丰富,与之直接相联的语言、话语也处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当今时代,许多“话语”往往一旦形成,便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具有特定的规制,构建着特定的知识系统和价值体系。“权”在法律意义上包含有“权利”(right)和“权力”(power)两重含义。对于何谓“话语权”,人们的分歧最主要的也在于“话语权”应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权力”。一些学者认为,“话语权”是人们为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另一些学者认为“话语权”是指说话的权力,该权力能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这一分歧,如果我们对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关于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作一解读分析,不难实现彼此间的化异求同。福柯在他的《话语的秩序》一书中就曾提到话语与权力的结合问题,并提出了“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这一著名命题。他认为话语不仅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而且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这意味着“话语权”不仅指说话的权利(right),还要保证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power),这种权利和权力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当前,话语由原初作为人们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而成为今天左右国际社会的重要权力,由个体的权利上升为民族国家的权力,是随着人们对话语的功能、本质和话语权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形成的。

“国际话语权”概念是在冷战后,被国际社会所普遍

87*基金项目:教育部一般项目“软实力视阈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研究”(课题号10YJAZH0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软实力发

展战略视阈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课题号12BGJ004)、宁波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ZDKC2013005)研究成果之一。

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认知和广泛运用的。随着冷战的终结以及“冷战后”状态的持续及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原来在国际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军事权力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权力重要性上升,国际社会权力关系出现新变化。中国也是在此背景下并在迭遭西方强势话语权打压中日益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的。与对“话语权”理解上的歧见一样,从现有的研究讨论中,学者们对“国际话语权”也存有“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的不同解读。梁凯音认为:“国际话语权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社会发展事务和国家事务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这些事务是与国际环境密切相连的,并体现了知情、表达和参与权利的综合运用。就其内涵而言,这一话语权就是对国际事务、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订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裁判权。”①张国祚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②张志洲则认为“话语权的本质不是‘权利’,而是‘权力’。换言之,话语权不是指是否有说话的权利,而是指通过语言来运用和体现权力……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国际政治权力关系……国际话语权的背后必然是国际行为体间的利益关系,国际话语权之争归根到底就是国家利益的博弈。”③张铭清认为,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属于软实力范畴。④还有的学者认为“话语权也不仅仅是指说话权,是指控制舆论的权力。”⑤“国际话语权就是影响和控制国际舆论的能力”。⑥

对于这些在“国际话语权”概念上的表述不一的解释,如果根据前述对“话语权”的分析,不难达成一种基本一致的识见: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影响力)。它内含了一国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政治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主导控制能力与理念贡献能力,对国际事务或国际事件的定义、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订上的影响能力,以及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市场定价权与利益分配权等,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传媒等多个方面,本质上体现的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内涵构成要素,国际话语权应包含话语者、话语内容、话语对象、话语方式、话语平台和话语效果这样一些基本方面。其中,话语者,一般是指主权国家的官方组织机构及其代言者,也可以是非官方组织或群体;话语内容,则是反映一个主权国家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相关或与承担的国际责任、义务相关的观点和立场,往往是由一个主权国家的实力及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拥有的影响所决定的;话语对象,是指话语者希图要说服和影响的相关对象;话语方式,既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运用其它各种各样非语言的其它方式;话语平台,是指话语表达所运用的各种载体途径;话语效果,是指话语表达最终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而现实中的国际话语权则常常被赋予更丰富内涵,被作为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控制力的主导因素和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和体现,成为制约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展现其地位作用、展示整体形象或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进行整体判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大小,最终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社会比较中综合实力的强弱及其对之有效运用。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综合实力对比不断发生消长变化,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在此情形下,国际社会需促使各国保持清醒,即竞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话语权,不应出于一种意气之争,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应只是试图去分享“话语霸权”,而应是保证一个国家获得在国际社会上的应有地位作用和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对自身的国际权力最基本的诉求就是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拥有与国家实力地位基本相称的话语权力,这也应属于合理的诉求。而反过来,如果全球国际话语权格局发展的过程仅仅是形成和维护少数国家的话语霸权,这恰恰是对国际社会民主化精神的背离。

二、国际话语权本质上是国际政治

权力关系的现实反映

关于话语权,喻国明认为:“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但就其社会声音的表达而言,社会层次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大,比如他掌握着某种权力,操纵着某种国家机器,拥有某种财产;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小,因为一没有权、二没有势、三没有财”。⑦喻教授所言之前者,实际上在社会中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优势,掌控着话语霸权,而其所言之后者,就不能肯定他是否真正拥有了话语权,国际社会的现实大抵亦如此。实际上,从国际社会形成发展的历史来看,特别是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霸权话语已逐渐成了之后的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长期以来,西方借助创造工业文明所获得的早发优势,用商品、资本、武力等构成的强大的物质力量不断侵凌征服异域,并顺此将西方文化传播全球各地。作为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表达工具的各种西方语汇,特别是作为近代学科发展产物的各种西方术语,亦随之四处扩散传播,形成了覆盖全世界的“西方话语霸权”。这种“话语霸权”,“在近代,它主要表现为殖民主义话语如东方主义。在当代,它主要表现为新帝国主义话语。霸权话语体现了霸权对非霸权的权力关系,霸权话语的目标是压制非霸权话语,使其边缘化,使其沉默无声。”⑧这一景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还是当今世界话语权格局的现状,而这种状况恰好反映出当前国际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的冷峻现实。

97

陈正良周婕李包庚: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

如果人们能够认真地对当前国际政治中的话语霸权现象作一深入的剖析,实际上很容易发现,其中至少已造成了以下几方面的严重后果:

一是真相被谎言所掩盖,事实被假象遮蔽,幻想替代了可能的未来。话语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用以客观描述事实真相,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表述者的主观偏见去曲解事实真相甚至虚拟所谓的“事实”。譬如,在原有的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东方主义”中所描述的“东方”就是一个“无知与野蛮落后的地区”的代名词。但事实上的东方果真如此不堪吗?显然这并非事实。这种包藏阴险用心的“东方主义”话语的危险性就在于它故意割裂历史,将东方锁定在近代时期的东方,并以近代东方的历史来替代全部的东方历史,无视、掩盖、否定东方几千年的智慧和东方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远远走在西方之前的事实;其最大的危害性在于它通过这种话语表述,不仅歪曲否定东方的历史,还潜在地唱衰东方的未来,并由此从根本上抽离东方人自信的精神支柱,进而籍此构筑起这样的历史逻辑:由于东方人向来天性所具的非理性和缺乏求知的精神,未来的东方也将承续过往的和现实中的这种落后,继续从属于西方。这就是这套殖民主义话语体系内中所要追求的最终话语效果。

第二是通过不断制造幻觉,形成并强化、固化西方对东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优越感和征服感、责任感与使命感。诸如美国的“天定命运”观念是最适合用来描述这种幻觉的词汇之一。以往类似的帝国主义话语曾经在几乎所有的强权国家或欲成为强权国家中的满怀帝国情节的一批人的头脑中制造了这种幻觉(这种感觉在他们那里并没有随着他们曾有的“好日子”的悄然离去而全然消失,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或是对往昔时光煞是恋念,或是常常不愿面对乾坤剧变的世事现实,还是时不时要显示一下这种莫名其妙的自我优越感),在近几百年的西方的不同时期都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他们才有资格代表国际社会,并注定要领导别人并代表着自由秩序,一付“寰宇世事、操之在我”的架谱。当今相当一部分西方人都未能摆脱这种感觉体系。西方强势政治集团也因之时不时对在意识形态上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挥动起“民主、人权”的大棒,或以经济援助、或以政治渗透、甚或直接以军事威胁为手段,强行将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广,以强烈的、对抗性的意识形态为指针,“和平”演变、颠覆了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和所谓的“非民主国家”,并因此想当然地以为西方社会模式真的就是不二最优的制度选择。

第三是人为地制造国际社会等级,从而造就并扩大国际社会裂隙。在东方主义话语体系里,所传递强化的是:“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西方人优于东方人”等这样的一些观念,由此也就人为地将人类社会群体区分为高下不同的等级位阶:西方无疑占据第一等级,东方只能属于之下较低的等级。今天,美国霸权话语同样也把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继续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以此强化固化自己的有利的国际地位,保持自己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永久的优势,抑制甚至打压其它与之非同类国家。

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现有国际体系中仍然拥有的优势地位、掌控的国际政治权力和拥有的话语霸权,长期以来几乎垄断了国际社会各种理论与政治、国际事务是非评判的话语权。他们还常常采用各种偷梁换柱的办法,将世人对普适性价值的追求,描述成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追求。通常将一些普适性价值据为独有,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并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作为普适性的模式予以宣扬推广。不仅如此,这些国家还利用其话语权优势,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新的包装,把它与平等、自由、民主、公平、繁荣等一切美好的东西联系起来,把资本主义制度自誉为“自由民主制度”。经如此一包装,资本主义就不仅将自身的制度本质深藏掩盖了起来,而且还将传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俨然转变成了所谓“自由民主制度”与“非自由民主制度”的对立。但凡一切不符合西方政治指标的制度都将面临政治合法性与道德上的双重拷问。

正是凭借其强势有利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优越条件,再经由一批西方的政治家、学者和传媒的苦心策划经营,西方国家构建起了强势的霸权话语,并因之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己的国际舆论环境。据此他们占据了可以常常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它国家,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审视一切、衡量一切的高地位置优势。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则不仅面临着自身各种结构性问题的压力,而且还要不时面对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压力,经受经过精心包装的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诱惑考验,若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抵抗力,就难以挡得住这种漂亮包装下的致命诱惑,从而最终落入西方设定的圈套之中,东欧、北非、中东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入其毂中。

对政治有基本关注理解的人们都知道,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实质上就是关于社会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生存方式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系。在当今时代,国际社会有关政治价值观念体系的竞争,已然成了国家生存竞争的核心关键。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当初苏联的解体溃败与军事力量可以说几乎无关。美国的当今的霸权也主要不在其军事能力。西方政治话语系统的崛起、称霸可谓是美国在冷战中最终胜出,也包括此后在科索沃、北非、中东等地各国的变局中最终获得成功的主因。当今的世界霸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靠政治话语霸权来确立和维持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系被凝练成一些简洁抽象概念,冠以“普世价值”美名,经由西方媒体的大肆宣扬美化,俨然成了现代宗教,成为世人信奉膜拜的对象,从而轻易地实现

08

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攻城掠地”、俘获人心的效果。

总之,当下处于国际强势地位的西方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竭力推销其精心包装的一套内含美化西方社会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和解释。同时通过其所拥有的“话语霸权”,将这些解释强加给其他民族和国家。相较之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和国家则由于强势话语潜移默化的渗透侵袭,以及因之导致的原有的扎根于自身生活世界的话语权的失落,而形成一系列合法性和价值信仰的危机。这就是经由长期演变形成的国际社会话语权格局的基本现状,至今很大程度上仍然反映着国际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的现实。

当然,值得世人期待的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不断发展。国际政治权力斗争不仅围绕着军事、经济实力等传统硬实力资源展开,而且围绕价值观、文化、社会制度等软实力资源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权格局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开始发生继欧美崛起后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大变动。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话语权,从而日益对拥有国际话语霸权的欧美国家构成挑战。而拥有国际话语霸权的西方国家,面对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话语权的日益强烈的吁求,一方面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另一方面,其根深蒂固的种族、文明、体制的自我优越感,使他们又不愿意轻易放弃已拥有的话语霸权,因此势必造成国际话语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的发展甚至激化。话语权是显示国家实力与能力的重要指标,加强话语权能力的建设,扭转话语竞争的不利地位,是话语权处于劣势的国家面临的并期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此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景象是:当前国际话语权的角逐已延伸到各个角落,并成为当下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现象。诸如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国际人权准则和人道主义干预、气候变化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标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与汇率争端,以及在利用核能与防止核扩散、国际互联网运行规则等问题上的争斗,几乎无不首先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之争。无论是处于国际政治舞台中心的大国,还是处于舞台边缘的小国,甚至连原先在国际政治游戏场中处于边缘角色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媒体等,都把谋求左右国际舆论导向的话语权作为角逐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积极谋求将自己的特定话语巩固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一般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政治日益演变成“话语权政治”。围绕国际话语权角逐,成了当前国际政治权力关系调整的重要体现。

三、国际话语权之争的实质

就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国际话语权作为国际政治权力关系的一种反映,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争端的表象背后,难以掩盖的核心问题还是离不开各类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国际话语权之争归根到底也就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随着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必然会不断出现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各种利益的博弈调整,这在当今国际社会由于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没有统一权威、尚缺乏超然公正的利益代言机制下,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基于自身利益而产生的这种矛盾斗争也属正常。由于缺乏基于国际公正的利益代言渠道,现实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国家和集团实际上也难称具有真正的为国际社会代言的合法性。已经过去的战后几十年间,国际社会⑨对期间形成的国际体系的遵从主要是基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现实,而西方强势国家集团所摆出的一副为国际社会代言、为国际社会请命的言行架式也主要依靠其道德约束自觉。这种缺乏基于国际公平公正的法律与制度基石的代言关系,在各自所要竭力争取与维护的现实国家利益面前注定具有天生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在伴随着全球力量此消彼长带来的格局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的壮大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全球联系的加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带来的全球问题的日益增多而因之不断加剧的国家利益冲突矛盾面前,体现的愈加明显。世界各国之所以难以在诸如气候、环境、资源、控核、恐怖主义、贸易等全球问题上取得协调一致和重大突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充分反映出了当今国际话语权争夺背后的利益博弈的激烈,其中也凸显了一些强势国家所要竭力维持其话语霸权优势的那份顽固与尴尬。

放眼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仍在一如既往地竭力通过操纵利用各种国际组织、国际机制,控制影响各种全球事务,并使之尽可能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以捍卫其长期沿袭的建立在还存留诸多不公平、不公正因素的国际体系基础上的自身利益。在此过程中,人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国家总是要打着各种动听的名义,粉饰其狭隘自私的目的,甚至采用双重标准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依据。一些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强大话语平台为他们造就形成强势话语体系提供了极大便利,反过来又支持维护了自身既得利益和有利的国际话语权地位。美国就是其中的典型。长期以来,美国通过操纵世界经济的三大机制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导世界投资、金融与贸易,将世界大小国家,按照近似“同心圆”的布局,以有利于最有效传递“美国声音”的方式进行排序,通过美元、美联储政策中心、华尔街金融中心以及媒介,将世界罗织成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话语权体系。美国至今仍拥有着超强经济话语权,即便是在它面临严峻的国内经济危机的情形下,即便是美国编织的这个话语体系明显表现出强词夺理、错漏百出、已经给世界带来了连续的现实祸害,但凭借其强势的话语霸权,

18

陈正良周婕李包庚: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

美国人依然可以犯错不认错,为自己作轻松的解脱并蛮横地委过于他人,依然在世界面前表现得气壮如牛,依然可以依赖旧有国际体系,“理直气壮”地享有这个旧体系带给它的百般好处。依前所述,话语权所涉领域广泛,可以表现为话题选择权、事物定义权、标准确定权、事务主导权、市场定价权与利益分配权等等。当今世界政治各种地区热点问题连绵不断、经济形势起起伏伏、国际金融潮涨潮落,这些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主导以及对国际金融的操纵密切相关。无论是中东、北非地区的战争冲突、政局变乱,还是东欧、南亚、东亚地区各种时起时伏的纷争冲突,伊核、朝核等热点问题以及在国际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乱象困局,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谋求维持其全球有利的地位的霸权政策有关。而在其霸权政策指导下所形成的一套霸权话语体系,则在其中起到了迷人耳目甚至混淆视听、利用其优势达到其乱中取胜的效果。

实际上,话语强权除了直接用于维护自身利益制造舆论、提供合理合法的论证之外,它还通过各种蛊惑宣传,隐性实现自己的各种私利算计。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向发展中国家兜售各种所谓的“好政策”、“好制度”,说辞悦耳,诸如“维护自由贸易”、“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等。但是,这些所谓的“好政策”、“好制度”和各种动听口号,在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早期,要么未曾很好地用过,要么根本就没有提过。例如,当今的发达国家在尚处于经济追赶阶段时,都努力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从先进国家走私机器,频繁从事各种工业间谍活动,甚至直接猎取先进国家的技术工人,侵犯他国的知识产权。而当这些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起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摇身一变,由原来的“偷猎者”变成了“狩猎者”,转而大肆宣扬维护自由贸易、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和制度的必要性与好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发展中国家不需要遵守世界贸易基本规则、尊重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而是需强调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曾经大大受惠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和发达国家在今天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中应承担的与发展中国家有所差别的更多责任义务的必要性,否则就显得非常不公平。又譬如,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向地球泼撒了第一桶污水,而且此后的数百年中从未停止过这种泼撒。自工业革命以来,占世界人口不到1/4的发达国家足足消耗了超过全球3/4的资源,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至今人均排放量仍然大大超出发展中国家数倍,可谓是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真正的祸害肇始者。但自从发达国家在实现自身富裕之后,在实现了自身国家的经济结构与产业调整升级、实现低碳化之后,就登高一呼,很不厚道且不公平地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起“拯救地球”的责任,惺惺作态地摆出一副“地球拯救者”的角色样子,要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釜底抽薪。想当初,《京都议定书》曾经也是发达国家所积极推动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是他们倡导并接受的,但是在今天所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上,他们已近乎抛弃了自己当初的选择与承诺,反而将矛盾指向像中国这样一些新兴国家,其虚伪用心与狭隘私利算计可谓昭然若揭!

如果再具体联系当前的中美关系中的种种话语权之争,就不难深入体会到其背后的国家利益之争。近些年来,中美两国在彼此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各种纷争也连续不断。从汇率之争,到各种贸易摩擦的频频发生;从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的非洲政策到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受阻、人权问题、不时产生的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达赖问题等,中美之间在所有这些问题上无一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话语解读。国内外对中美冲突不断的原因探寻也屡见媒体报道,甚至组织相关专题讨论。将这些讨论中的各种观点作一概略归纳,其原因主要有:中国经济崛起导致美中力量出现消长变化的相互影响、中美价值观分歧与意识形态差异必然导致的矛盾碰撞、美国定期产生的国内选举造成的政治压力、中美贸易逆差遭致的经济政治报复、美国总统破解美国各种经济与失业难题的无奈之举、也包括美国对台军售巨大的金钱诱惑……等等。从不同的视角考量,这些观点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中美矛盾冲突的基本缘由,但未直言其内中根本原因:中美之间矛盾的实质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之争,特别是当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各个不同领域与层面碰触到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21世纪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就是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种冲突就难以避免。因此,实际上可以这么认为,不管美国人这些年针对中国的摩擦对外扯出什么样的旗号名目,但都无法掩盖其内中将遏制中国作为维护美国霸权利益的基本国策的考量,其习惯性的话语体系中所谓“价值观的冲突”等只不过是其惯用的幌子,并试图以价值观之名来表明自己占据着道德的高地,而其内中隐含的真正的国家战略利益诉求显然与其高喊的价值口号根本无关。

四、努力争取应有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应为的选择

明乎国际话语权之争背后的实质,对于中国而言,需要确立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国家要发展壮大,难免引起别国的关注和警惕,这是以国家、民族和宗教为基本单元结构的现代世界秩序的必然结果,无论如何来表示自己的谦逊、友好、没有敌意、对人无害,都无法改变。特别是当本国的发展势头已被别国视之为一种挑战威胁的时候,与他国的各种矛盾冲突将不可避免产生,这是国家发展中注定要面对的宿命。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中国与美、日等西方国家之间近些年的不断发生、不时升级的矛盾与紧张冲突,已证明靠妥协退让、或不时叫屈申辩、信誓旦旦表态决不会威胁到别人,已绝不可能因此就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使其收手对中国进行各种话语抹黑。实践也证明这一做法也已经不适应

28

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21世纪的国际纷争的解决。西方国家不时宣称的“不寻求对中国的遏制”、“欢迎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等话语,当然可以将其作为一般外交辞令来听,而不可天真地将其当真。面对国家利益上存在的根本冲突,必须要作出重新思考,除了坚定目标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发展壮大自己之外,努力争取自身应有的国际话语权,争取更多的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必需选择。

中国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这些都客观上对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发展模式甚至接受心理构成了独特的挑战。这是长居优势位阶的西方所难以容忍和无法甘愿接受的。近年来,围绕人权、民主、台湾、西藏等一些老话题、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西方媒体常常率先发难,与我争夺话语权。他们往往先声夺人,形成对我强大的话语压制。只要有机会,总是表现出不遗余力地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乐此不疲。这些状况在整个中国崛起发展的过程中,恐怕都难以摆脱。在此情势下,积极竞夺并赢得应有的国际话语权,在促进国际话语权格局变革重建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实现自身应有国际话语权的国际认同,积极化被动为主动,这既是中国应对当前仍然严重失衡的国际话语权格局的一种诉求,也是中国大国崛起之路上绕不开的一个重大现实挑战,攸关未来中国长远重大的国家利益。

在当前这样一个世界旧秩序面临不断被冲击、新秩序正处于需待重新构建、国家之间各种利益博弈更为复杂激烈的时代,在我们这样一个曾在近代遭受重重磨难的国家,在崛起发展并争得自己应有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去迎接各种挑战、经历各种艰辛磕绊的准备之外,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当前,国际社会话语权格局原有不公平的状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随着世界力量格局消长变易,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支配世界事务的能力被削弱,许多非西方国家纷纷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话语权诉求,改变国际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格局已在付诸行动。国际话语权格局的重组变化已使得西方和其他国家的话语权在彼此互动中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尽管这一过程仍然会充满着各种矛盾、冲突与曲折,但这也是国际话语权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此外,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传统屏障,使全球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自我启蒙成为可能。这既动摇了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惯常所扮演的“启蒙者”的地位,以及其作为“启蒙者”的权威。国际互联网既从技术手段上大大缩小了国家间大小强弱所形成的与世界交流曾有的落差度,也足可打破西方对信息与话语表达上的霸权垄断。全球信息交流的日益畅通和传媒的日益发达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民众获得了接受信息以及意见表达的双重主体地位,这也必然带来国际社会在所有问题上可以七嘴八舌,形成“众声喧哗”。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声音无论其多么响亮,在一个各国、各民族可以进行自我启蒙的时代,要继续维持过往绝对的话语霸权必然变得越来越困难。更何况,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的民主化的大势不是任何想依靠维护旧秩序获得不平等利益的既得利益者最终所能阻挡得了的。中国作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并不谋求超乎他国之上的话语特权、霸权,所要争取的只是作为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中平等一员的应有的一份话语权。

注释:

①梁凯音:《论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国际论坛》2009年第5期。

②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年第9期。

③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9878849.html

④张铭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EB/OL].ht-tp://www.qstheory.cn/special/2012/dwwh/201208/t20120814_ 175699.htm

⑤刘笑盈:《论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中国投资》2009年第6期。

⑥王庚年:《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

⑦喻国明:《21世纪传媒业揭秘》,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⑧李根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西方话语权”的打破》,《前沿》2010年第5期。

⑨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社会”概念不同,此指真正代表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际社会。

责任编辑徐东涛

38

ABSTRACTS

On the Meaning of Collective Expression to theRule of Law(70)

Ju Chengwei1,Yang Liu2

(1.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10032,China;2.Law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Abstract:From driving the realization of Justice to promoting the awakening of right sense,from accelera-ting the enforcement of law to expan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to promoting cooperative governance,collective expression of civil demand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ctive expression,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rule of law will change.The state-dominated model will be replaced by State-society collaboration model.At the same time,we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on-ra-tional factors along with collective expression,bring it into the orbit of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collective expression of civil demands;social movem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state-dominated model;state-society collaborating model

Analysis of the Esence of 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Discussion on China’s Deed to Enhance 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78)

Chen Zhengliang,Zhou Jie,Li Baogeng

(Marx's College,Ningbo 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Abstract:As to a country,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means not only the rights to speak,but also the power and validity.The essence of 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 the national status influ-ence in authority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and the realistic reac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uthority relations,and the important constitutes and embodies of national soft power.The essence of the various compe-tition of 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 the game of national interests.A country’s basic appeal for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is to have 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ccording to national power,and should not seek or maintenance discourse hegemony.Unfair distribution in 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 changing nowadays,which will be full of contradiction.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econstruction of unbalance situation in 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China have to break through the strong voice suppression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and have to strive for expected voice,and have to turn passive to be initiative,which is the realistic challenge as a natural evolution commensurate with China's rise as a great pow-er,and is closed to the Country's important strategic.

Key words:the global voi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essence;soft power;national interest;Chin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within the Horizon of Human Civilization(84)

Zhou Jing,Lu Dunji

(Zhejia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ngzhou310006,China)Abstract:The traditional staff system contains a number of modern elements of political consultation wis-dom.Its privacy,professionalism,practicability,equivalence and the tilt feature of access evaluation system can provide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ink-tank with modes and paths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consulta-tion,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new changes and requirements under the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It o-vercomes problems that appear when reforming system and transiting mechanism,such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the low liquidity of industries,the restriction of decision-making influence by the procedure and environment.It is definite,by means of gradually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occupation spirit and building industry credibility,including speeding up convergence of high-end talents with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timely searching pluralistic system,and innovating operation modes,to have blazed a new and Chi-nese trail in contemporary think-tank.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ese think-tank;the traditional staff system;professionalization;pluralism

PictorialRealRight,Another SymbolicRealRight(90)

Zhu Tizheng

(School of law,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851

《谈谈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现状及看法》

2016-2017-2《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贝尔英才学院 专业:理工科强化 姓名:李堃羽 课程号:B0900181C 学号:Q16010313 任课老师:王从烈 2017年6月10日

谈谈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现状及看法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格局多变,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时期。而要抓住并利用好这个重大机遇期,增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环境的建设力度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使中国声音“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的根本目的,是要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的真实声音。这样才能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所谓‘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中国国际话语权,通俗地讲,就是中国在国际上说话的权利。这里所说的说话权利,并非讲讲话、发发言那么简单,而是我们说话的被重视程度,有多少人真正地听我们说话,尊重我们的说话,重视我们的说话,公众合理地把我们的说话进行传播发散。而我们自己说话的覆盖面、受众群体的多寡、受众者是否接受我们的说话、尊重我们的说话、客观公正地对待我们的说话,都是我们研究与提高我们的话语权的重要内涵。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硬实力得到了空前提升,从而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总体上也得到了空前提升。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声音已成为世界上谁也不能忽视的大国之音。但同时,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分析认识当今中国在国际上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实际情况,这是有针对性地加强话语权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在当前的国际外交领域与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在不断地得以提高,话语权也在不断的增大,但实际国际地位依然还未与中国的大国的身份相符合。我们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国际话语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依然坚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分量依然有限,中国在国际主流舆论中的形象依然负面。比如说,中国GDP第二的身份,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就是第二,中国的经济话语权有限。世界上主要的经济规则话语权、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知识产权话语权、证券市场话语权、期货市场话语权、金融机构话语权、货币话语权、信誉评级机构话语权,等等,基本都是西方国家在主导。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普遍采以敌视的态度,甚至不惜诬蔑与栽赃。西方国家凭借其话语体系优势,对中国进行抨击:抛出“普世价值”,说中国反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把中国妖魔化为

国家形象与话语权研究

国家形象与话语权研究 A study of national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叶淑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专题形式探讨中国的国家形象与话语权问题,旨在推动同学们了解中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前沿研究,批判性思考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战略,引导同学们撰写一篇较高水平的课程论文。 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历史篇、现实专题篇和借鉴反思篇三部分组成。理论历史篇讲授国家形象理论、话语权理论、中国外交话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历史变迁;现实专题篇分别讲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探讨战略性外交话语,中国形象话语互动、南海话语权、公共事件话语权等议题;借鉴反思篇讲授美日等国家形象与话语权构建的启示以及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构建的反思与战略。 This course explores China's national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s in a thematic form. It aims to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rontier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From this study, students can critically consider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guide students to write one high level of thesi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stud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urs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oretical history, realistic topics and reference to reflection. The history of the theory teaches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mage,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right,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f China's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The topic of the special respectively teaches the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 in the eyes of foreigners,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Diplomatic Discourse, the interaction of Chinese image discourse,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right to speak of public events and so on; Drawing lessons from introspection give a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籽棉、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粮食和食品自给自足、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充分保证满足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3. 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8.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0.6%)。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6%,首次取代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的8%,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2.7%)。

中国缺乏国际话语权需增强软实力(精)

中国缺乏国际话语权需增强软实力当代,在解决国际争端、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中,仅仅依靠军事和经 济等硬实力,不仅要付出巨大的资源代价,还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相比 之下,国家形象、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等以感召为主的软实力,却 在展现国家魅力、提高国际地位、化解争端等方面,有着硬实力无可比拟的优势。软实力处在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注重提高软实力成为大势所趋。 增强对国际社会的感召力 提升“软实力”,就是要向世界展现蓬勃发展的经济形象、透明公正的政 治形象、和谐融合的文化形象、温和诚信的民族形象等,充分发挥国际影响 力,以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高度负责赢得各国的尊崇。 我国正在将和平发展的承诺付诸实际行动,以开明开放的心态,展现我国 亲和友善、富于合作的战略气度。同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现实 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推动国 际文化互动交流,向世界展现我国独特的人文魅力,使国际社会从全新的视角 了解中国,消释对我国实力增长的恐慌和担忧,为我国和平发展注入“润滑剂”。为此,我们应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重大国际和地 区问题上主持正义,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国际友好 关系;自觉适应全球化时代变革的需要,开创国际关系新理念,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民族文化理念;积极关心全人类的福祉,在国际社会遭受洪灾、海啸、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时,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及时提供 救援,并加强与国际社会在维和、反恐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展示我国的政治道 德操守。 在重构国际秩序中发挥作用 国家崛起的标志之一是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当前,由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 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影响力与大国身份不完全匹配,经济的发展及政治主张 的诉求还处在别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之中。 我国发展“软实力”,要着眼于本国战略利益,不断提高国际事务的参与 能力,扩大国家利益在全球利益框架内的权重,以大国的责任和义务参与国际 规则的调整设置。此外,应加深对区域性国际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以前瞻的眼 光推进制度化合作,将战略目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有机融合起来, 构筑起和平发展的战略依托。 探索完善“中国模式”

_中国怎样赢得国际话语权

中国怎样赢得国际话语权 —读《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话语权,乃是一国发出声音对世界的影响能力,无疑,在当今的世界中,美国是话语权的最大拥有者,甚而可以说是话语霸权。它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世界上都有许多双耳朵在认真倾听着,揣摩着。这种倾听的力量,在和平的年代,在日常的事务中,已经超越了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的相对间接影响,而形成日常影响力的最大构成者。当然,这种软性的影响力之源还是得基于军事.政治.经济.历史等综合国力因素。而就话语权本身,最大.最直接的促成者则是媒体。 话语权之兴起,兴盛缘至美国,那么我们就以美国为例来察看它的兴盛史,获知中国赢得话语权的灵感。 话语权,追究乃是政治的发言力,执行力。这种发言力的表达则是通过媒体。由最早的报刊,书刊到现在的电视,网络,它通过媒体的传播达到扩展范围,扩大受众。而传播知识构成影响能力的一层因素,更深层次的力量因素则有二:媒体的公信力和政治的权威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话语权的力量之因。 而美国如今话语霸权的形成,则是三者逐步扩大,形成的共同影响力。而这也并不是说这三者是独立完成其发展的,恰恰相反,它们——媒体和政治正如一对亲兄弟,是有打有闹,有分有合的一路走来的。没有它们的打闹,完不成其各自的壮大.成长;没有它们的和解,更形不成话语权这个可怕的利器。 从美国的建国之初起,民主.自由观念便被高高树立,言论自由则被

认为在履行民主职能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美国奠基之人的华盛顿.杰斐逊,在位总统时遭受媒体的恶意诽谤,被迫接受不同程度的攻讦和谩骂,却从未利用其信誉和地位对报刊进行打压。虽然说政治此时并未从媒体获得正面的话语力量,单媒体却从兴起之时便生起敢于与政治叫板的力量,获得独立,批判的能力。这一阶段,媒体为其媒体,政治为其政治。 而自罗斯福总统开先,媒体与政治开始打起交道。总统借媒体打造形象,宣传政策,他的“炉边谈话”.“白宫咖啡”,在特殊的时刻以民众信心,又极好的宣传了施政政策。而媒体,,也借此与白宫的默契,逐步赢得公众的信任。再观我们所熟悉的事件,伊拉克战争中美媒的借势渲染,奥巴马选举的大力造势,中美汇率之争的焦点制造,白宫与美媒的并肩而立,获得了多大的眼球效应,话题论点。白宫抛出的话题,媒体借势发挥,各抒己见,各取所需,各赢所利。白宫掌握着“信息源”这个巨大的经济源头,由此控点,时而给媒体分几个胡萝卜,时而又挥舞一下这根关乎媒体利益的大棒,让媒体在报道时不得不考量利益。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丧失了独立地位,看看《纽约时报》的《五角大楼文件案》看看《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弄得尼克松黯然退场,就可知媒体并不是那么安分,它们绝不可能丧失它们赖以稳固的公信力的基础,如若它们连批判力都丧失,它们还何以谈自由和独立。 反对与合作,最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媒体既不可能因为受白宫去信息源的约束而与白宫步调一致丧失其独立地位,白宫也不可能因自由的原则而任媒体无肆的揭露与批判。它们双方在斗争,为赢得更大的

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

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 胡正荣李继东《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7日 11 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被各国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遭受着诸多质疑甚至责难。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相适应。话语权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我封赏的,更不是他国赠赐的,而需要精细塑造、培育和争取。特别是在当前,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获取手段快捷多样,信息内容规模丰富庞杂,更需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热点,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在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等方面主动设置议题,熔铸和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视角、风格和气派,方能有效构建中国话语权。 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话语的基本叙事结构仍然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控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西方文明仍是核心话语,主导着整个世界,全球仍习惯于用西方价值和逻辑来评判是非,诠释国际和国内议题,国际话语体系仍处于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格局。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席卷全球,世界信息传播格局很可能滑落到一种基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话语极权。 实际上,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空前提高,世界权力结构也在调整、变化,国际话语权正在重新分配,新的信息传播秩序和格局正在形成,多极化趋势也日趋明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一种潮流和共识,可以说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渡之中。这期间,快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向世界解释自己“从何处来”与“向何处去”的疑惑,这不仅关乎通过解答这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和理

性地认识、理解和评价中国,更影响到未来构建和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话语新体系和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但当前,中国话语权构建存在着三大问题。首先,中国国际话语设置的统领性不强,尚未形成一个有机协调、高效运转的系统。一直以来,中国对外的声音多头、资源分散,在国际传播事务上涉及部门众多,形成了一种归口管理、层级分割的结构,这种多头行政层级化的模式导致沟通、协调难度增大,难以形成合力。其次,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不强,习惯于被动跟随国际强势媒体,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常常保持沉默,抑或言辞隐晦、不温不火,对国际社会关切度不够明朗,也就无法像CNN、BBC和半岛电视台等国际一流媒体那样设置国际事务议程,进而难以影响、引导国际舆论。第三,话语传播模式创新性不够,表现在叙事方式不够成熟,话语传播体系不够完善,在国际交流中说教色彩过浓,空泛直白,简单僵硬;同时,对新媒体认识不够、研究不多进而重视不够。鉴于此,我们亟须强化顶层设计,主动设置议题,提炼中国核心价值,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和联动功能,创新传播模式,以便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权。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对外传播资源,凝聚中国核心价值。在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话语权建设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际组织、政府、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而且关系价值观、渠道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需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更有权威地对中国话语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优化资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唯其如此,方能逐步解决目前中国话语建设中统领性不强的问题。而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好中国核心价值的顶层设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传播实务中,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和现代价值,实现多价值内容凝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字:国际地位、挑战、机遇、力量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1.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 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 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 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 2.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 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 3.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 4.“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3.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论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姓名:李款 学号:2014200512

论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话语权作为国际社会中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对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首先探析话语权的本质,从而通过英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来论述话语权在国际社会重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话语权;国际社会;地位;作用 一、话语权的本质探析 “话语权”包含“话语”和“权”两个部分。“话语”一词,“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指的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包括语言、含义、符号等形式,人们借助于话语在言说者和受话人之间进行意义交流”1语言作为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不同文明孕育出多彩的语言,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阶级或社会群体服务。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丰富,由此而产生更多相关的话语和语言。而在当今时代,“话语”的产生就代表着特定的制度和价值体系,对人的约束和认识产生特定作用。而“权”包括两种含义,即权利(right)和权力(power)。权力是公民和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所以权利包含着权力和利益。而关于权力,美国学者朗认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2所以人们对于“话语权”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权力”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话语权是人们为了表达和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另一些学者认为“话语权”是指说话的权力,该权力能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福柯曾经在其著作《话语的秩序》中提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的观点。因此话语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身说话的权利,更加是要追求自身话语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从而能够改变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各方面利益要求。随着世界各国关系的加深和紧密,话语权已经从个人上升到国家层面,在 1陈正良.周婕.李包庚.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浙江社会科学[J],2014.07 2【美】朗:《权力论》,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论文: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试述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一种体现,世界意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 如何看待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第一,经济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中国的投入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

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 中国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略,是新世纪中国提高自己软实力极其重要的步骤。 同时,海内外华语媒体的联手合作,也是发挥媒体之真正功效,即监督整个国际国内社会, 促使其能够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为我们提高自身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基础。所谓 ‘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争夺中国国际话语权,通俗地讲,就是要争取中国 在国际上说话的权利,在国际上取得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对称、相匹配的发言权与发言被重 视权。这里所说的说话权利,并非讲讲话、发发言那么简单,而是我们说话的被重视程度, 有多少人真正地听我们说话,尊重我们的说话,重视我们的说话,公众合理地把我们的说话 进行传播发散。而我们自己说话的覆盖面、受众群体的多寡、受众者是否接受我们的说话、 尊重我们的说话、客观公正地对待我们的说话,都是我们研究与提高我们的话语权的重要内 涵。 事实上,在当前的国际外交领域与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在不断地得以提高,但

实际国际地位还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普遍采以敌视、轻蔑、或鄙夷不懈的态度,甚至 不惜诬蔑与栽赃。 如果要了解真实的中国,当然包括她的过去和现在。在外国媒体,主要是西方媒体通过我们 的正面宣传,开始正面而真实报道中国的时候,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 当然,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从另一角度较为粗浅地谈了谈自己的看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 获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广大的海外华人华侨需较长时间努力奋斗的任务。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我们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还奢谈什么国际话语权之获得?!昔日上 海滩上,中国人连在自己土地上建起的公园都无法进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民族奇耻大 辱,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 广大的海外华裔同胞,总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他们最了解自己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 他们最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他们最坚决地维护自己祖国的尊严!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获得,并非一言以蔽之之事! 如果我们还记得自己民族极其悲惨的近代史,我们的人民公务员,就不应该置人民利益于 不顾,贪污腐化,甚至内外勾结,携款外逃……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综合实力的稳步上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将日益扩大,中国对国际组织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多,同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将会深入扩展。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发展既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建设的程度,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各项事业的负责任态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今天中国来说,经济的飞速和持续发展正在改变中国的世界形象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应包含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家主体的外部认识和定位两个方面。就理论视角而言,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地位和作用的正确判断,有利于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本质与方式,有利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家力量、国家利益的追求、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等因素,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与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力量和国家追求是有差异的,所以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是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都很低。在经济基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差。从国内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很大。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

立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意义。 应该说,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有其特定的地位和身份,无论在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她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独立一极,是和其他大国、强国享有平等地位的一极,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一极,是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社会主义的一极。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日益上升,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定位。中国的国际形象,既是中国国内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延伸,也是中国国际地位的直接表现,所以,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建设有特色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与当前国际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的最佳状态是主体的自我判断与外部的真实评价相一致,当前的中国对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认识和判断已非常明确,重要的是在于认真地建设。而这种建设的最大挑战又来自外部少数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攻击或不信任。营造宽松的国际环境既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树立和发挥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条件。为此,中国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自身的发展,二是要加大对外宣传。抓住机遇,不断进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权

<<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霸权”?》 丁学良 标签:财经 《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霸权”?》 丁学良(应《南方周末》大参考版之邀,在“中国记者节”上的评论) 最近几年来,中国学界和传媒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推展中国的声音。众多国人深感,在当今世界,美国的“话语霸权”相对而言显得太强。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剖析一下为什么美国能够拥有那样的“话语霸权”?进而言之,刻意要在国际社会推展“中国之声”的个人或团体,能否从美国生成和保持其“话语霸权”的过程中,吸取一些启发?笔者希望在这几个问题上,与读者分享一些观察和反思。 换言之,中国要与美国争夺世界的“话语主导权”,该如何入手? 虽然美国的“话语霸权”这个概念经常出现在中文的讨论中,但我更愿意用“话语主导权”这个中性的提法。必须指出的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导权,基本上不是通过“霸道”——即用强制性的力量或暴力威胁——的方式实施的。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要获得话语主导权,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辩论的、传播的方式,通过观念和言语的软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强制力或暴力威胁来实现。 形形色色的观念和论点使美国在国际辩论中从不缺席 美国的话语主导权建立在本国肥厚的观念土壤里,我们很难在大问题上听到一个“统一的”美国声音。可以说,如果美国自始至终只有一种声音,它就不可能形成今天的话语主导力。 中国在推展“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国际对话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今天的国际社会上,当讨论中国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次序的含义时,人们使用最多的概念,还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它是现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任美国副国务卿时提出来的,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提法,它把很多美国人和西方人对中国发展和兴起的担忧、美国的基本国家利益、美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目标取向,串连在一起。需要提醒的是,在佐利克提出这个观念的同时,在美国有许多“中国威胁论”的声音。比如,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建议,经由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提出,主张美国应该动用一切力量,预防性地阻止地球上任何一个强国的兴起而挑战美国的地位。这两种观点之间差别巨大。有一点千万不要忘记,佐利克和沃尔福威茨都是小布什政府的高官。可见,在中国的兴起及如何应对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美国并不是只有一个声音。今天,“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这个理念逐渐被中国和其他国家所接受,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国际关系领域里的一个主流政策架构。 不仅是在这个问题上,在美国严肃的媒体上,对重大的国际和国内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是一个常态,美国稍好一点的大学也一定会有训练学生如何作尖锐而理性的辩论的常规资源(这与“愤青”式的骂街天壤之别)。一个国家的公民,特别是它的知识界,如果在本国没有持续的辩论空间,没有充分的训练和准备,又怎么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的人作理性论战?我记得有一位美国历史学

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就可以说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上意义最为重大的事件。中国已经并正在对现有国际体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这使得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评论的焦点。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话语中,既有赞叹肯定的声音,也不乏怀疑敌视的言论,后者又以“中国威胁论”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霸权话语的刻意渲染下,“中国威胁论”平而不息、周而复始,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恶化了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有鉴于此,深入研究国际话语权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究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对中国实现在国际社会塑造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与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著名的“语言转向”引发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对语言 问题的关注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话语”(Discourse)概念正式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并深受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了“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所具有的建构功能和权力特征,为国际关系领域的“话语权”问题研究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 首先,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观念中言、行的两分对立,为国际关系学将话语作为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以研究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第二,话语对现实具有建构功能。将话语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就承认话语具备“行事”(Performance)能力,而不仅仅将话语视为现实的镜子和表述的工具。建构性的话语观拓宽了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视野,启发人们探究不同的话语 王 啸 [摘要] 一国的国际形象是别国对该国综合实力认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建构功能的社会实践,通过干预主体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认知结果。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所掌握的话语霸权,制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话语,而中国由于实力较弱,且话语权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主导权。新世纪,中国能否在国际社会树立真实、可信的形象,有赖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国际话语权;话语霸权;国际形象;负责任大国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89(2010)06-0058-08 (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6 期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0 No.6

中国话语权构建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话语权构建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 赵修义 “话语”这个词,在中国舆论场上突显出来是近几年的事情。可以说“话语”在中国是一 个新词。2005版的《新华词典》中“话语”这个词条下的解释只是“言语,说的话”。这显然 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话语”“话语权”“话语体系”等等所要表达的东西。突出“话 语”“话语权”,我的观察重点是在“权”字上。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最先是引进了 约瑟夫· 奈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从国际环境提出要发展文化软实力,解决如何被认同或不被误解的问题,不挨骂的问题。开始强调的是“中国元素”,后来说“中国故事”,接下来就是“中国话语”了。提出这一说法的背后,是深深地感到中国尽管成了强大的 经济体,但是在国际舆论上还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后来,“话语权”这个视角又移用到国内,主要指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西方话语充斥我们的学术和思想领域的情况下,主流意 识形态如何主导,如何维护和强化自己的话语权的问题。这两者的重点都在“权”“权力”(power)上。 尽管,“话语”“话语权”,以及“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等概念和命题还存在许多学 理性的问题有待澄清,但在这些提法已经被普遍接受的情况下,我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如何构建 我们的话语权问题。 第一,重视话语权问题,确实重要。据我观察,现在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重点放在国内,着力于如何让官方话语取得“权力”,占领制高点。所以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使用各种权力和资 源使得已有的官方话语在舆论场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换句话说是用权力工具来推行话语。当 然也要改进说话方式和使用的语词。另一种则是着眼于国际上的话语权,更看重创造新的语词(包括概念、表述)。但是国际上的“话语权”不单是一个用词、造词的问题,涉及许许多多 语词之外的东西。即使“话语”,也不是一个用词或语词本身的问题,按最先讲“话语”(discourse)这个词与权力(power)连在一起的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用法,“话语”是一种实践,其中就有一个怎么说话的问题。 第二,如何使得自己的话语被人认作为真理,才是关键。至于“软实力”,争夺话语权等等,对外来说,好像是需要少说多做的事情。看看除了霸权在握的美国人,许多国家都是只做 不说的,或者多做少说的。挪威就是闷头搞了一个“可持续发展”,被联合国接受,经过里约 热内卢大会在全世界推广,影响力很大,但是没有听他们自己说我有了多少话语权。我们是大国,当然不一样,但是像美国人那样说话,中国肯定不合适,因为我们不搞霸权主义。像“软 实力”等等,本身就是美国人的霸权语言,“让人随我所欲”(约瑟夫·奈语),这类话说出去,是害自己的。 第三,创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需要的,但是当务之急是要把已经出炉的新语词、新表述、新论断,静下心来做点梳理,厘清各种新词之间的关系,力求少而精。在阐释上花点 工夫,给人以确定性。另外还需要把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之后的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那些概念、论断和口号好好清理一下。现在的文件,各个时期、各种提法混杂在一起(就 文化来说,就有许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价值等等)。至于“学术话语体系”之类的说辞最好不要提。 这本来是语词矛盾。因为从学理上看“话语”指的是一种实践——语言行为,学术是知识,要

[中国话语权]话语权

[中国话语权]话语权 【保证书】 (1) [话语权]鉴定古玩艺术品谁最有话语权 不久前,一场陶瓷艺术品保真拍卖会在江西南昌举行,36件现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品拍出5415万元。今年春拍,诸如此类保证拍品出自作者之手、由作者直属亲戚作保证或者保真的拍卖会层出不穷,对于新入场买家来说,有了这种“保证书”的护航才敢“下水”。然而,在行家的心目中,只有自掏腰包、摔过跟头吃过“药”的人才有话语权,作者或者作者亲属的鉴定未必就是保障。 行业调查 疑问一:艺术家本人一定能鉴定自己的作品吗? 在今年的春季大拍中,收藏“生力军”的新入市对2012年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不过由于古代和近现代书画鉴定门槛较高,收藏新手通常会先追捧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并且为保障自己的利益而想出各种保真手段,即使通过

画廊购买艺术品,也一定会要求中介引见作者本人以求保险。“我一般会要求画商提供作者跟画的合照,但是现在连照片也不靠谱了,非得自己亲自见见画家才放心。”刘先生刚刚入行收藏书画,最重要原则就是有画家的亲口保证才敢掏腰包,“当然,万一连艺术家也把假画当真说,那我就没办法了,大多数画家应该都不会撒谎吧?” 对此,书画行家金戈告诉笔者,很多画家本人已经不乐意再为画作拍照留念了:“画家也学精了,一见买家上门买书画,一开口就先表明买画可以,但不能拿画照相。”原来,不少画家也吃过亏,“证明照”上的画作被造假者“狸猫换太子”换成假画栽了赃。难道作品的真假就完全靠作者的一句话而定吗?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画教授周志龙表示:每个艺术家的性格不同,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也因人而异,有的艺术家甚至还能清楚记得自己在哪一年哪个地方画过什么作品。不过,说到作者是否能鉴定自己的作品,周志龙用“亲生儿女”来形容作品之于作者的意义:“正常情况下画家还是能从风格和细节识别自己的作品,这就跟认自己的儿女一样自然。有的画家说认不出自己的作品,可能说的不是实话。画家不该自毁少作,因为没有哪一个艺术家不是一步步成熟的,没有哪一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当前国际形势有五大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情况。2008年是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国际影响扩大最快的一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实力地位显著上升。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二、国际体系转型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机遇。 整个国际体系转型是和平转型,而不是战争转型,这个和平转型是长期的渐进过程,对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是非常有利的。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在缓慢地走向衰落,但仍有相当大的主导能力。美国缓慢走向衰落的过程,正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