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_三种研究路径比较及其启示

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_三种研究路径比较及其启示

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_三种研究路径比较及其启示
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_三种研究路径比较及其启示

第46卷 第5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46 No.5 2006年9月J 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Sep.,2006

?世界秩序:构建和谐世界?

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

———三种研究路径比较及其启示

王正毅,曲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汇率制度选择一直是学术界和政治决策

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过去30多年中,国际政治经济学对汇率制度选择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

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三种重要解释模式,对于我们评估当代国际货币体系、

设计地区货币合作安排以及选择本国汇率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汇率制度;霸权;利益集团;国内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34(2006)0520059207

[收稿日期]2006-08-08

[作者简介]王正毅(1965-),男,山西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 博

(1976-),男,辽宁鞍山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汇率制度安排和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货币关系进行政治经济分析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方面,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安排,对国际货币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创建来看,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尤其是霸权国家的汇率制度偏好往往决定性地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创建,比如英国霸权下的金本位制和美国霸权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国际货币体系的组成来看,汇率制度同储备资产性质和对资本流动的控制程度一起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P67),因此,大国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功能来看,其作用就是要保证国际经济交易的可能性和稳定性,尤其是要保证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实现,而国际货币体系一经创建就会发挥相对独立作用,影响各国尤其是中小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比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世界上多数国家选择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因此,对国家汇率制度安排进行研究,也就成为理解国际货币体系性质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开始关注国际货币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国际货币关系从7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问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各种问题成了各国国内政治议程的重要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储备资产、货币政策以及对资本流动的态度等问题都成了国内政治辩论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际货币关系的政治经济研究多了起来。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汇率制度选择不仅仅要考量其经济效率,也要考虑汇率制度的政治

后果和政治可行性。国际政治经济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对于我们评估国际货币体系、设计地区货币方案以及选择本国汇率安排无疑都是有益的。本文试图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学过去30年在汇率制度选择研究上有哪些不同的研究路径,这些不同的研究路径有何优点以及不足;二是这些不同的研究路径对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地区货币合作机制的设计有何意义。

一、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路径之一:霸权国家的偏好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强调霸权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霸权稳定论最初就是根据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而提出来的。金德尔伯格在分析1929—193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提出国际经济中的霸权和领导者是世界经济保持稳定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出现就是因为英国霸权的衰落和美国没能及时地承担霸权的责任。[2](P348-349)在霸权稳定论者看来,霸权是一种状态,霸权国足够强大,并拥有管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运行规则的能力和意愿[3](P40),就汇率制度选择也是如此,霸权国家的汇率制度偏好确定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其他国家是霸权国汇率制度安排的接受者。因此,无论是英国霸权下的金本位制,还是美国霸权下的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都被看作是分别反映两个霸权国利益的制度安排。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承担世界经济秩序建设领导者的责任,设计一个能防止经济民族主义并且能通过国际合作来保证的自由经济体系。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控制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护固定汇率制度的重要国际组织,成员国的汇率变动需要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固定汇率制度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交易支付方式,并且同时实行资本控制,这样可以防止缺少资本的欧洲国家资本外流,同时也有利于维持美国在战后的经济地位。在1947年经济危机和苏联的威胁下,又是霸权国家美国弥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足,在美国单边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美元本位,从而为国际经济提供了流动性和协调。从1947年到1960年,美国有能力也愿意管理国际货币体系。[4](P36-43)[5](P220-244)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确实是在美国霸权的支持下建立和运转的,美国霸权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控制也就成了当时西方多数国家的政策选择。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国际经济稳定、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增长和发达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平稳地运行了25年。[4](P36)同样在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我们也可以用霸权稳定论来解释,将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理解成美国霸权的衰落。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美国霸权实力的相对衰落,因此无法维持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从而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可以看出,霸权稳定论在解释国际货币体系创建上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为国际货币关系史上的汇率制度变化是同霸权的崛起同步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都可以证明霸权对国际货币关系和汇率制度维持的重要性。但是,汇率制度的总体权力结构分析也存在现实和理论上无法解释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霸权稳定论对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某些事件并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货币制度安排、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关系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已然成了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国家,但是一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并不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安排,衰落的英国仍然是国际货币关系的中心。[1](P142-143)霸权稳定论对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解释也同样存在问题,这部分是由于学者们对70年代以来美国霸权是否衰落存在争论。如果是因为美国霸权的衰落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那么为什么是美国人自己亲手终结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没有采取挽救措施?如果美国霸权并没有衰落,那么国际货币体系变动的动力何在?70年代以

来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货币关系发展同样挑战了霸权稳定论的解释。70年代以后关于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争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似乎都难以用霸权来解释。

从理论上看,霸权稳定论关注的焦点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创建和解体,强调霸权国家的汇率制度偏好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但是并没有说明霸权国本身的汇率制度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在解释国际货币关系变化时也就缺乏连贯的逻辑。比如,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国际货币体系基础从固定汇率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符合霸权国美国的利益,强调开放、自由的金融秩序更能维持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霸权地位。[6](P166-167)但是也有学者强调正是美国的霸权才导致固定汇率无法维持。

现实和理论上的困境使得霸权稳定论对国际货币关系的解释失去了吸引力,学者们开始寻找替代的解释路径,既能解释国际货币体系创建的动力和衰落的根源,也能解释国家汇率制度偏好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货币关系合作。受国际关系研究在80年代后期重新关注国内政治的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也开始引入国内政治要素来分析国际货币关系,强调汇率制度安排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后果,进而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以及地区货币一体化进展。

随着国际关系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自身的发展,近20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货币关系和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原来的总体权力解释模式———霸权稳定论,开始关注国内要素与国际要素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不同单元的政策偏好形成原因。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关系发展为依据,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的角度对汇率制度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两种重要的理论路径:以社会为中心的路径和以制度为中心的路径。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路径之二:国内社会利益集团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资本流动迅速发展,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日渐形成。70年代世界货币的相互依赖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金融机构的全球化,美国国外的银行分支从1965年的13家增加到1974年的125家,资金总额也由91亿美元增加到1250亿美元;金融的全球化同时也是生产全球化的结果,大型跨国公司控制了大量的流动资本,这些资本可以根据利率和预期汇率调整来投资获利;货币相互依赖也是欧洲货币市场发展的结果。[4](P48-53)从7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流量都迅速膨胀,在80年代后期,每天外汇的交易量达到了6500亿美元,超过国际贸易量近40倍。[6](P163)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扩展使得金融全球化成为可能并且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

在国际货币关系新发展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汇率制度选择的国内利益集团解释模式。这种解释模式强调汇率制度选择的国内社会基础,将汇率制度安排的根源理解为受汇率影响的不同的国内部门。简单地说,汇率表示的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因而汇率调节的就是国内和国外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国内和国外商品的相对价格是影响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理解一国汇率制度选择就必须分析国内不同社会部门的汇率制度偏好。一般而言,固定汇率制度能够保证汇率稳定,从而能够扩展国际贸易和投资,这样国内的出口商和投资者都会倾向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另一方面,采用固定汇率制的成本是政府将失去货币政策自主权,从而不能为了政治目的而改变或者影响汇率高低,因此那些进口竞争部门就失去了政府可能采取保护政策的机会,成为固定汇率制下的潜在损失者。

汇率制度选择会对国内利益集团产生不同的分配性结果,这就会导致实质性的政治冲突。在弗里登(Jeffry Frieden)看来,由于高水平的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的选择会造成得失分明的分配后果,从而导致政治分化。[7](P112)所以国家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政策偏好在于重要的社会集团和联盟的偏好,这些集团更敏感汇率制度安排对自身福利的影响[8](P201),从而采取游说活动,影响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弗里登认为,不同社会部门因为自身的利益会有不同的汇率

制度和汇率定价偏好,而国家的汇率制度就是这些社会部门利益综合的过程或者是博弈的结果。那些面向国内的生产者更愿意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而面向国际的生产者则愿意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贸易部门的生产者期望本币贬值,而非贸易部门和海外投资者则希望强货币。[9](P261)弗里登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认为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那些投资者和出口商支持地区货币一体化,而进口竞争部门则会因政府失去货币政策自主性而受损,有可能失去竞争力,因而成为地区货币一体化的反对力量。[10]

总之,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强调汇率制度对国内不同部门利益的影响,并据此设定不同国内部门的汇率制度偏好。对国家而言,作为国内利益的代表者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政治联盟基础来选择汇率制度安排。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政策需求的假设基础上,认为统治者是善意的统治者,因此政治家是根据社会集团的偏好来选择汇率制度的。但是,这种解释也存在两个重要的理论上的缺陷。首先,这种社会中心的研究路径暗含了一个假定:出口商和投资者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说汇率波动会增加贸易和投资的风险,而固定汇率则降低了这种风险。正是在这个假设基础上,以弗里登为代表的学者才会认为面向世界市场的厂商和投资者会支持固定汇率制,而进口竞争者会反对固定汇率制。但是风险规避的前提并未得到经验证明,而且有经验表明出口商和投资者在风险规避、风险中立和追逐风险中并无明显差异。其次,汇率制度的分配性后果不同于贸易政策,国家贸易政策是歧视性的,因此针对贸易政策,利益集团是会采取集体行动的。但是汇率制度不同,从汇率制度变化中受益的群体并非小群体,汇率制度改变的收益也非排他性的,因此,社会集团缺少进行集体行动的动力。[11]批评者针对这些弱点,直接强调汇率政策制定者们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的政策偏好,他们从选举制度入手,强调政治家以及政党所偏好的政治制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三、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路径之三:国内政治制度

对于汇率制度,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关注的角度是不同的。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汇率体系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后果,而政治学家则更对作为干预经济手段的汇率政策感兴趣。[12](P103)对以社会为中心研究路径持批判态度的学者,关注的是作为政策决策者的政治家或政党对汇率制度的偏好。从国内制度角度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学者一般接受以下基本假设:政治家或政党都是理性行为体,其行动的基本原则就是效用最大化,政治家或政党为了能够持续执政或夺取政权,在民主制度中他们的基本目标就是赢得选举;同样利益集团和选民也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参与投票,他们会选择最能体现自己利益的政治家或政党;政策选择是不同偏好的行为体的互动的结果,没有预先设定的最优政策;政治过程是开放的,决策过程是分享的,国际经济政策的形成是国内政治妥协的过程;强调不同政策之间的替代性和机会成本。

对政府而言,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对政治家或执政党赢得选举有不同的意义。固定汇率制可以提供稳定的贸易环境,降低汇率的不确定性和降低跨国界的交易成本。浮动汇率制的收益就在于政治家可以应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从而为选举和执政党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成绩。政府对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选择问题就转变成了在固定汇率、透明货币政策与自主的货币政策之间的选择。政府选择的依据就在于是否有利于赢得选举。使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成本收益同国家的选举制度密切相关,多数选举制和比例代表制同汇率制度之间的选择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有学者认为实行多数选举制的国家倾向固定汇率制;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倾向浮动汇率制。这是因为,从政权更替的角度来考虑,多数选举制一般是会产生一党主导的政府,所以因选举产生不同政府的可能性很高,为了保证政策的稳定和透明,因此各政党更愿意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性而采用固定汇率制。而在比例代表制下政权更迭的可能不是很大,而且即使政权更迭,一般也会产生联合政府,在政治制衡方面能够保证。既然执政党与在野党都能影响货币政策,所以在

比例选举制度下,政府倾向采用浮动汇率制。[13]

也有学者从政府能力的角度来解释多数选举制的国家更倾向采用固定汇率制。在他们看来,实行固定汇率制是需要必要的市场监管和执行保证汇率稳定的政策的政府能力,只有权力集中的政府才能执行这样的任务。而多数选举制度容易产生单一政党执政的政府,这样的政府能够保持稳定和长期执政,从而有能力保证并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而比例选举制一般会产生联合政府,在政策协调和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方面存在困难,一般愿意采用浮动汇率制度。[14]但是伯恩哈德(W illia m Bernhard)与莱博朗(David Leblang)从政治过程的角度,对汇率制度与国内政治制度的关系提出了相反的解释。[15]在他们看来,从制度特征来解释政策选择是不够的,必须要关注现实政治过程中政治家和政党的政策偏好,因为最终的政策输出是执政党和政治家做出的。在他们提出的解释模型中,基本行为体是政治家和执政党,政治家和执政党的基本目标就是赢得选举,维持政权。他们认为固定汇率制的机会成本是自由的货币政策,然后选取选举制度和议会结构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执政党是否愿意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决定汇率制度的选择。

以制度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关注的是国内制度制约下行为体的政策偏好,通过研究关于选举的政治制度结构的不同来分析政策选择过程和结果。这种方法更多的借鉴了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这是将国内政治重新引入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发展。但是,这种相对新颖的研究路径也

。首先,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工具在不同体制的国家内是不同的。有的政府习惯使用财政政策工具,而有的政府倾向于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实行多数选举制的国家可能由于习惯使用财政政策而选择固定汇率制,选举制度同汇率制度的因果联系相对脆弱。其次,这种解释路径主要关注工业化相对发达的民主国家,而在解释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上缺少研究。

四、汇率制度选择研究的政策意义及其启示

国际政治经济学明确了汇率制度选择不仅是经济判断的结果,更是国内政治过程(政党政治)或国内社会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货币关系研究的重要贡献,放宽了以往以国家为中心的假设,加深了我们对汇率制度选择复杂性的认识。我们可以将过去30年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里对汇率制度选择的三种不同理论模式简略地总结如下:

表1 汇率制度选择的三种国际政治经济路径比较

主要关系解释单元解释变量应用模型暗含假设

霸权稳定论汇率与霸权利益霸权国家霸权利益公共物品

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汇率与贸易的关系国内社会部门社会部门偏好委托代理

风险规避;

集体行动

以政治制度

为中心的研究

汇率与经济增长政治家或执政党政治家政策偏好三元悖论短期利益

霸权性质、国内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对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三种解释方法虽各有长短,但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本质、设计地区货币合作计划以及选择本国汇率制度拓宽了研究思路。

就国际货币体系而言,国际货币体系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基础,确定什么样的改革方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按照国际经济学标准教科书的观点,固定汇率制保证下的长期的稳定汇率水平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的预期,为贸易和投资者提供判断基础,从而能够促进国际贸

易和投资的稳定扩展。而浮动汇率制的优点主要有三:货币政策自主性、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不对称性以及浮动汇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16](P540)固定汇率制的好处是二战后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从30年代金融危机中得出的经验,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则是其信奉者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中得到的启发。国内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批评往往强调国际货币体系反映金融大国利益而忽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认为浮动汇率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种批评确实是切中了国际货币体系的要害,但是根据这种观点提出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方案往往流于空泛。国际政治经济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拓宽了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本质和改革的认识。首先,西方国家主张浮动汇率制不仅是因其信奉自由经济,更是因为汇率制度、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如果政府存在贸易逆差而希望通过本币贬值来平衡国际收支,在标准的浮动汇率制下则不需要政府间的协调,贸易逆差会自动导致本币贬值。但是固定汇率制则不同,本币贬值就成了双边关系问题。因此对于存在巨大贸易逆差的美国主张采取浮动汇率制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确实是需要国内政治支持的,尤其是主要经济大国的国内政治支持。因此,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必须关注主要金融大国的国内利益集团或政治家的汇率制度偏好。

就20世纪90年代不断兴起的地区货币合作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分析同样也对我们设计地区货币合作方案具有启发意义。经济学主要从最优货币联盟理论分析地区货币合作,比如对东亚货币联盟成本收益的分析。[17][18]经济学的分析暗含了一个困难的假设:如果一种方法是有效率的并且能够促进福利增长,那么国家就会选择这样的政策。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文献告诉我们,地区货币制度安排必须是政治上可行的,要既能够保证参与国有效地管理经济,同时也要能够促进支持地区货币一体化的国内社会力量的壮大。就地区货币合作安排的设计和执行,国际政治经济学都提供了新的智慧,比如如果希望推动地区货币一体化进程,那么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壮大那些将在地区货币一体化中受益的团体,或是实行有利于这些团体的经济政策,或者是改变政治制度让这些团体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关于地区货币合作的决策中。

最后,尽管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主要集中于工业化程度相对高的西方民主国家,但在某种意义上也为我们分析当代发展中国家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提供了参考。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的选择要根据本国国情、符合本国利益,但在根据什么样的国情以及什么样的国家利益问题上,学者们往往争论不休,并无实质性的成果。以上国际政治经济学基于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国汇率制度选择尤其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汇率制度变化要能够兼顾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汇率制度同政策工具有效性是紧密联系的,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能够促进经济扩张,货币政策无效;而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扩张,财政政策无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而国家往往又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者,因此,保证国家能够有效地掌握一定的政策工具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重要的。如果汇率制度安排损害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可能短期内会出现经济波动和社会不稳定。第二,政府的汇率制度选择要符合本国产业状况,如果出口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政府就有必要采取固定汇率制或者促进地区货币合作。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Joan Edel m an Sper o,Jeffrey Hart.The Politics of I nternati onal Econom ic Relati ons[M].Ne w York:St.M artin’s

Press,1997.

[5]Barry Eichengreen.Hege monic stability theories of the 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A].Jeffrey Frieden,David

Lake.I nternati onal Political Economy:Pers pectives on Gl obal Powers and W ealth[C].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6]Eric Helleiner.Fr om brett on woods t o gl obal finance:a world turned up side down[A].Geoffrey Underhill,R ich2

ard Stubbs.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Changing Gl obal O rder[C].London:Mac m illan Press,1994.

[7]杰弗里?弗里登.经济一体化与美国的货币政策政治[A].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

国内政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Lawrence B r oz.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internati onal monetary order:the gold standard[A].Jeffry Frieden,Da2

vid Lake.I nternati onal Political Economy:Pers pectives on Gl obal Powers and W ealth[C].Beijing:Peking Uni2 versity Press,2003.

[9]Jeffry A Frieden.Exchange rate politics[A].Jeffry Frieden,David Lake.I nternati onal Political Economy:Per2

s pectives on Gl obal Powers and W ealth[C].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10]Jeffry Frieden.Real s ources of eur opean currency policy:sect oral interests and eur opean monetary integrati on[J].

I nternati onal O rganizati on,2002,56,(4).

[11]Joanne Gowa.Public goods and political instituti ons:trade and monetary policy p r oc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I nternati onal O rganizati on,1998,42,(1).

[12]N ikolaos Zahariadis.Contending Pers pectives in I nternati onal Political Econom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3]Ronald Rogowski.Trade and the variety of de mocratic instituti ons[J].I nternati onal O rganizati on,1987,(2).

[14]Nouriel Roubini,Jeffrey Saches.Political and econom ic deter m inants of budget deficits in the industrial democra2

cies[J].Eur opean Econom ic Review,1989,33,(5).

[15]W illia m Bernhard,David Leblang.De mocratic instituti ons and exchange rate comm it m ent[J].I nternati onal O r2

ganizati on,1999,53,(1).

[16]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何 帆,覃东海.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J].世界经济,2005,(1).

[18]余永定,何 帆,李 婧.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近进展与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2,(2).

[责任编辑:刘文山]

Poti ca l Econo m y of Fore i gn Exchange Ra te Poli cy Cho i ce:

Co m par ison of Three Theoreti ca l Approaches

W ANG Zheng2y i,QU B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 tudies,Peking U niversity,B 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collap se of B rett on Woods Syste m in the1970s,the choice of f oreign exchange rate has been a debated issue in acade m ia and policy makerss’circles.I nternati onal political economy(I PE) has devel oped significant literatures on the choice of foreign exchange rate in the past30years.I n this ar2 ticle,we syste matically generalize and compare th ree main pers pectives on f oreign exchange rate in I PE field.W e argue these three pers pectives are app licable for evaluating internati onal monetary regi m e,de2 signing the regi onal monetary cooperati on arrange ment and choosing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a country. Keywords:foreign exchange rate;hege mony;interest gr oup;political instituti on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3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李晓阳,王 钊3 (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北碚 400716) 摘 要:通过对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及其动因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5)03-0022-05 EVOLUTI O N OF THE I N TERNATI O NAL MONET ARY SYSTE M AND ITS I M P L I CATI O N T O CH I N A L I Xiao-yang,WANG Zhao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1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 resents a comp 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 on of the 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 and the driving force f or it and expatiates its influence on China. Key words: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exchange rate syste m;evoluti on of the syste m 国际货币制度具备3大功能: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规定一国货币同其它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保持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包括3个基本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含本国货币可兑换问题)。在当今中国加入W T O后研究国际货币制度对中国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 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生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时期。这一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现在和不远未来电子货币将占主导地位时期。 而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基本上有货币本位及汇率制度两条线索。其中,货币本位制度基本上是沿着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直至信用本位制度的线索发展下来的,而汇率制度似乎并没有这种继起关系。 1.1 货币本位制度分类 货币制度既可以分为3类: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又可以可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信用货币本位,其中金属本位又分为金本位、银本位、复本位。 1.1.1 金本位制度 从英国1813年首先确立金本位一直到1930年左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可分为金铸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3种形式: 1.1.2 银本位制 银本位从运行原理上看,类似于金本位,只是采用的是银而不是金。事实上银本位并不十分流行,主要是在一些经济不很发达的国家,如中国。其最大缺点是价格不稳定,原因在于银矿的分布广,开采成本低。随着技术革新,产量变动很大,形成了对货币流通的冲击。 1.1.3 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是指一国同时规定两种金属金和银同为本位币金属的货币制度。在复本位制下,金和银都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入。但从各国实行复本 第3卷第3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No.3 2005年9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 Sep t.2005 3收稿日期:2005-05-09 作者简介:李晓阳(1969—),女,四川郫县人,西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 3为通讯作者,男,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运输业属性分析

运输业属性分析综述 中文摘要:运输业的性质是分析运输经济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其实质在于如何认识运输活动的性质,如何认识运输业在经济社会中得地位作用,如何处理运输业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如何对运输业及其内部进行管理等 英文摘要:transportation is a basic starting point in the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ic problems, the essence lies in how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transportation activiti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u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other departments and how to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关键词:运输业属性分析研究实质 中图分类号:f5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问题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对运输业属性的划分也不相同。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主要由三种理论,权且称为“三论”。 一、物质生产部门论 1、运输业的物质生产特征 (1) 运输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状态,完成消费的准备。运输使商品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虽不改变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却改变了商品使用价值的状态,使其由潜在状态进入可消费的现实状态。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RR/03/10 Array CFEF研究报告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另

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泰国(1997)、巴西(1999)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2000. 汇率制度安排的诸多变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 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Mundell(1961)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trilemma):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汇率的完全稳定不能兼得。也就是说,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若想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实行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若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undell(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存在两种货币制度的安排:1. 由多个国家组成,但只能有一种货币,一个独立于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2. 由多个国家组成,多种货币,多个中央银行,在货币区域内部各个国家相互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一理论也成为后来欧洲货币区产生的理论基础。Krugman(1979)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政府政策与维持长期固定汇率策略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旦市场预期到这种差异,就会造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不断流失,从而失去了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被迫改变了汇率制度。Obstfeld(1986)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了公众预期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汇率制度的选择存在多重均衡,对政府被迫进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预期,将引发投机冲击的自我实现,而危机的出现也印证了预期的实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一些学者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因素,如,Kaminsky 和Reinhart(1999),认为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引发了投机冲击;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货币危机本身存在很强的传染性(Calvo,1998)。货币危机理论也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最近易纲,汤弦(2001)在“论汇率制度的选择”一文中,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时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推导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参数与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大致相符的;而且由于中间汇率制度自身固有的道德风险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会内生地引发投机的攻击,从而导致下货币危机,因此中间汇率制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更多的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Heller(1978)分析了70年代中期,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这一行列,Dreyer(1978),Holden and Suss(1979),Bosco(1987),Savvides (1990),

汇率制度选择

RR/03/03 CFEF研究报告 汇率制度选择 张静、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 汇率制度选择1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

运输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

第十章运输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 思考题 1.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何区别? 2.什么是设备的有形磨损? 3.什么是设备的无形磨损? 4.试述设备磨损的补偿方式。 5.简述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 6.设备最优更新期如何确定? 7.试述设备租赁的优缺点。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设备的现代化改装属于()方式。 A.局部补偿 B.整体补偿 C.改装补偿 D.完全补偿 2.设备从开始使用到其年度费用最小的使用年限为()。 A.经济寿命 B.物理寿命 C.技术寿命 D.折旧寿命 3.设备更新的最佳时间主要由设备的()来决定。 A.物理寿命 B.经济寿命 C.折旧寿命 D. 技术寿命 4.某设备的其原始费用为5000元,年运行费为:第一年为400元,以后每年增加150元,若残值为0,不计利息,则其经济寿命为()。 A.8.61年 B.6.18年 C.8.16年 D.12.5年 5.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产生的磨损称为()。 A.无形磨损 B.有形磨损 C.经济磨损 D.精神磨损 6.设备从全新状态开始使用,一直到不再具有正常功能而报废为止的全部时间称为()。 A.经济寿命 B.物理寿命 C.技术寿命 D.折旧寿命 7.设备能在市场上维持其自身价值而不显陈旧落后的全部时间称为()。 A.经济寿命 B.物理寿命 C.技术寿命 D.折旧寿命 8.设备的经济寿命是指设备从开始使用到其()的使用年限。 A.年度费用最小 B.年度资金恢复费用最小 C.年度使用费用最小 D.设备残值为零 9.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使设备价值贬值,这种方式属于()。 A.有形磨损 B.生产磨损 C.物理磨损 D.无形磨损 10.设备更新方案的比较和选优常与互斥投资方案的比选相同,在实际比选时,我们经常假定不同方案中的设备产生的()相同。 A.年度费用 B.投资总额 C.收益 D.总成本 11.在设备更新方案比选时,其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不考虑()。 A.经营成本 B.沉没成本 C.固定成本 D.不变成本 12.在进行设备更新方案比选时,常采用下列中()。 A.年收益法 B.年折旧法 C.年度费用法 D.投资法 13.某企业现有一台原值为15000元的设备P,估计该设备尚可使用5年,5年后的残值为1100元,年运行费为600元。市场上同种功能的设备Q,其总价为20000元,可使用12年,残值为1000元,年运行费为400元。已知在市场上设备P的折买价值为10000元,该企业有两种选择:A继续使用设备P;B改用新设备Q,折现率取10%,则()有利于该企业。 A.选择A B.选择B C.选择A或B D.不确定 14.某人做生意,需购置一台机器,市场上现有两种功能相同的机器P和Q。P设备的总价为9500元,寿命为8年,年运行费为700元,Q设备的总价为10000元,寿命为10年,年

研究生考试比较政治制度简答论述

比较政治制度 目录 简答题 (2) 1、西方国家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 (2) 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2) 3、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2) 4、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 5、主要的司法原则有哪些 (3) 6、现代民主制度的形式有哪些 (3) 7、主张一院制的原因有哪些 (3) 8、英美两党制的不同点有哪些 (4) 9、现代选举制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4) 10、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发端于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原因有哪些 (5) 11、中西方代议制度的区别有哪些 (5) 12、选举的过程与程序、当选制度 (5) 13、总统制政府的几种不同类型 (6) 14、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意义 (7) 15、立宪政府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和要素 (7) 16、美国总统职权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 (8) 17、宪法在调整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维护公民权利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 18、代议机关的议事规则 (9) 19、比较内阁在美国、法国、英国三国中的作用 (9) 20、如何理解司法独立原则 (9) 21、比较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与议会共和制国家元首的区别与联系 (10) 22、简述美国联邦政府决策过程的三种类型 (10) 23、论述如何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10) 论述题 (11) 1、总统制政府制度的特征 (11) 2、代议制度在当代的作用是什么 (11) 3、中国与西方国家政府制度的区别 (12) 4、论述西方国家议会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12) 5、以工党为例,论述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13) 6、论述内阁制和总统制政府的特征,并以英美两国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13)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 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 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 择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 制度。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 成了各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 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几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一 种极端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 的兑换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 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 率不变。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 的问题。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围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 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 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 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 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比如实施欧元 币制的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 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 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 度可信度高,缺点是过于僵硬,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 的经济体,比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 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 是一篮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的 上下1%,但保留在不可维持条件下,再度改变平价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布雷顿 森林体系汇率制度安排的延续。(2)钉住水平带内的汇率制度:即允许汇率的 波动幅度超过中心汇率的上下1%。(3)爬行钉住制度:该国货币按照某一固定的、事先宣布的幅度或者根据某些量化指标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小幅 度的调整。(4)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与“爬行钉住制度”类似,但这种制度下允许货币围绕着汇率保持一定的波动幅度。 (四)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的主 动干预来影响汇率走势,这种干预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承诺,也没有事先宣布

[经济学]运输经济分析教案

运输经济分析 ——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衡量 第二节 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一、运输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运用第一节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来进行实证分析。 以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为依据,来具体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波及效果以及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首先根据表10-2,利用公式 ,求出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列为 表10-3,利用公式 ,求出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列为表10-4。 /ij ij j a x X =1n ij ij ik kj k b a a b ==+∑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计算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如下: 1、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值系数向量Z 而 因此可得各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增值系数向量Z ,即: 2、计算交通运输业的直接效果d e (1)概念:交通运输业的直接效果是指交通运输业本身单位产值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公式:d e =z j △X 123 (,,)T n Z z z z z =/j j j z g X =0.5682,0.2920,0.2298,0.6431,0.4920,0.5209T Z =() 000(0.5682,0.2920,0.2298,0.6431,0.4920,0.5209)0.6431 100e d ? ?????? ?=?=???????????

3、计算交通运输业的波及效果j e (1)交通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效果b e : ○ 1概念:交通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效果是指由交通运输部门与其他生产部门的后向波 及效果所间接创造的GDP 值。 ○2计算公式: (2)交通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f e : ○ 1概念:交通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是指交通运输与那些以交通运输为其中间投入的生产部门间的前向联系所间接创造的GDP 值。 ○ 2计算公式: 其中△X ’为运输业前向联系导致的各部门产值增值。要想求出f e ,首先要求出△X ’。 各部门j 需要的运输产值u j 为: 各部门得到交通运输产值的一部分增加值之后,就可以扩大生产,增加产值。这时 部门j 所能增加的产值为: 则各部门产值增值相应为: 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应为: (3)交通运输业的消费波及效果c e : ○ 1概念:交通运输业的消费波及效果是指上述三项效果,由于消费的作用而引起的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GDP 值。 ○2计算公式: 要想求出c e ,首先要求出消费系数c : 1 1.17540.64310.5323T T e b Z I A X Z X -=-?-?=-=()' 1 X A I Z f T e ?-=-)(?? ?≠=-?==),,()( i j n 21j )/(i j 0 ii i ij j x X X x u ?? ?=≠=?)( )(000/'j ij ij j a aij a u X T X ) ,,,,,(2685.48717.101678.25157.122021.2'=?6730.22'1 =?-=-X A I Z f T e )(T u ),,,,,(计算可以得出:1126.00515.000983.04062.00474.0=∴c c f b d c e e e e -? ?++=11)(5883.02==∑∑j j i i g y c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国家中,属于二元制君主制政体的是( )。 A.丹麦 B.荷兰 C.约旦 D.比利时 2. 下列国家中,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瑞士 C.加拿大 D.美国 3. 总统制是最早由( )创立的政体。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4. 下面国家中采用柔性宪法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巴西 5. 下列国家中,采取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加拿大 D.意大利 6.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出现于( )。 A.美国 B.日本 C.瑞士 D.法国 7. 根据英国1911年英国议会法规定,英国下议院每( )年举行一次大选。 A.2 B.3 C.4 D.5 8. 下列国家的国家元首,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9. 下列国家中,采用混合代表制选举产生议会下院议员的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 法国总统选举采用( )。 A.一轮多数投票制 B.二轮多数投票制 C.三轮多数投票制 D.四轮多数投票制 11. 自1955年以来,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政党是( )。 A.民主党 B.社会党 C.自由民主党 D.公明党 12. 选民登记制度于19世纪末在( )建立。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3. 下列国家中采取两党制政党体制的有( ) A.印度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4.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经参议院提出咨询意见和同意)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参议员( )的赞同。 A.3/5 B.3/4 C.1/2 D.2/3 15. 以建设性不信任案方式推翻政府是( )特有的政治现象。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6. 下列国家中,在政府的组织原则上采取不相容原则的有( )。 A.英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17. 下列国家元首中,属于虚位元首的是( )。

运输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运输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业区位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加工过程中原材料或产成品( )的程度确定加工厂的位置。[ ] A.品质 B.减重或增重 C.重量或体积 D.运输距离 2.运输业的产品和所售出的东西是运输对象的( ),而不是实体产品。[ ] A.物理变化 B.性质变化 C.化学变化 D.位置变化 3.运输网络由于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共同作用,运输总产出扩大引起( )不断下降的现象。[ ] A.总成本 B.边际成本 C.平均成本 D.平均变动成本 4.当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广泛采用新技术,二是运输的 [ ] A.自动化 B.法制化 C.一体化 D.科学化 5.使运输活动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定价原则之一是:运价( )运输活动的机会成本。 [ ]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具体情况而定 6.目前,我国控制公路车辆排放的( )主要有可买卖的执照、差别车辆税和新车税收优惠。 [ ] A.市场手段 B.经济手段 C.行政手段 D.规章制度 7.运输管制包括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以下各项中属于经济管制主要内容的是 [ ] A.经营者资格管制 B.运输设备条件管制 C.环境问题管制 D.价格管制 8.运输网的( )直接影响线路货物的吸引范围和各线路的通过能力及需求的适应程度。[ ] A.数量和质量 B.规模 C.密度 D.线路长度 9.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因素又可分为区域之 间 的要素移动和[ ] A.供给因素 B.区域之间的贸易 C.需求因素 D.区域的空间结构 10.由于运输需求和供给的时空差异,加上供需双方之间交易信息的不完全,运输需求与供给的 完全均衡很难实现,运输组织通过( )来充分利用大型载运工具的成本优势与小型载运工具 的灵活性。 [ ] A.长途运输 B.中转运输 C.短途运输 D.直达运输 11.喷气式飞机发出噪音,对于机场附近的居民来说使用价值是属于 [ ] A.噪音污染 B.空气污染 C.“纯拥挤” D.“纯污染” 12.边际成本定价法强调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客户接受某项运输服务必须满足:总支付意愿的折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发展的简要阐述,总结了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安排的政策选择空间,并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以汇率目标区制为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安排为我国的选择方向。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安排 当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很少有哪个国家不是处于开放经济之中。各国或积极的参与而融入全球化,或被动的为全球化所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内外两种均衡的严峻考验。内部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三大目标;外部则要寻求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一国政府追求的三个难以居首的目标,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三元悖论”。本文立足我国经济现状,试图阐明“三元悖论”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汇率政策选择。 一、理论阐述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著作《国际收支》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米德认为,开放的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要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实现两个均衡,就要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进行适当的搭配。米德发表这个论断时,各国仍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其隐含的一个推论是,货币政策有效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是不能共存的(2006,侯杰、雷日赣)。可以将这个“二元冲突”看成是三元冲突的理论前身。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创立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他综合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其所得出的结论是: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即改变实际产出水平上是极其有力的;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意味着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从而为三元悖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元悖论”原则的首次明确提出是由克鲁格曼完成的。克鲁格曼在其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详细阐明了该原则。 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意味着资本要素可以在一国内外自由流动,这不仅是已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3967356.html,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作者:汪琳胡雄鹰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一贯选择的是稳定的币值和较为独立的货币政策。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影响。鉴于此,文章剖析了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的可行性,阐明了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不可能三角” 人民币汇率升值 作者简介:汪琳(1977—),女,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胡雄鹰,男,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 一、“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与汇率政策的关系 西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前提假设下,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国内利率将低于世界利率,从而引起资本大量外流,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本币面临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卖出外汇买进本国货币,外汇市场的干预将减少本币供给,抵消货币调控当局扩张货币供应的努力。若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会由于利率上升导致资本流入,汇率存在升值压力,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增加货币量,同样使货币政策无效。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则一国的中央银行就无法独立运用货币政策。当然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极端情况一般并不存在。如果资本流动不充分,中央银行就有机会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运用反向货币政策维持汇率稳定。这一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目标选择的理论后来由克鲁格曼发展成为著名的“三元悖论”,也称为“永恒的三角形”或“蒙代尔三角”,它指的是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只可能达到两个,不可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 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事实上是固定汇率,汇率政策严重缺乏弹性。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改革已经迈出了正确且富有成效的一步。人民币不再和美 元一种货币挂钩,一揽子货币中有欧元、美元、日元、韩元等,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样会使人民币汇率有透明度,了解通货紧缩率、膨胀率。但要促使人民币自由浮动需要时间,人民币完全实现自由兑换暂时不会出现,如果出现的话,中国经济就会“休克”。 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在“蒙代尔三角”中一贯选择的是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目标。当前人民币只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资本账户未完全放开,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会由于经济开放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为“三元悖论”中的“三中选二”有

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分析

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分析 一、公路运输经济效益的特点 不同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公路的建设进行沟通和联系,同时,建设公路交通设施,可以改善公路沿线和促进周边地区的基础经济。每个公路设施必然会产生经济效益,通常有不同形式,第一种是直接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是使用的人得到的;第二种是间接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公路交通运输的实施给沿线区域提供的效益。经过分析其经济效益,另一个角度又可分为内部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有形经济效益、无形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效益等。 公路运输经济效益较其他的经济效益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公路运输虽然是公路交通运输部门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却又不完全属于它,公路运输经济效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公路运输的目的是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运输和交通的需求,也就是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就全社会,公路运输经济效益为全社会贡献了运输服务带来的价值,同时还产生了间接和社会效益。事实上,在其运算的过程中,因影响因素较为繁多,而且影响运算的原因分布的非常广泛,导致在数据收集方面加大了难度,由于数据的不完整,在计算总体效益时就较为艰难了。 二、公路运输经济效益的构成 公路运输经济效益的种类可以由不一样的的依据产生不一样的类别,而且类别较多。总以上说,对于一个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在进行计算时主要考虑直接和间接效益这两种类别。 (一)公路运输经济直接效益 1.运行成本降低的效益 公路运输项目建设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实际上,无论是哪种运输方式,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车辆都会有较大的消耗,原因的不同导致消耗的成本和程度也不同,主要原因归结为行驶时的条件

和行驶速度,实践公路运输能明显的提高其所在地区的交通运输道路和条件,既能减少运费的消耗,而且又能降低公路交通运输的成本。 2.节约出行者的时间效益 在经济日益快速增长的21世纪,出行者的时间观念日益增强,人们也逐渐看重时间价值,也就是说人们理想的状态下出行使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实践公路交通,既可以改善公路运输的基础条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运输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能够明显的减少出行者出行的时间,这就产生了节约出行者的时间效益。 3.加速货物运转所形成的效益 车辆通过公路运输的方式运送的货物有一定的价值,尽管运输的物品不尽相同,但是都统一起来,因为运输的货物都可以用资金的多少来衡量,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所占用的时间等同于占用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并且由于公路运输方式的实现,使得運输的效率增大了,并且货物运输周转的效率提高了,进一步地使得资金的占用减少了,所以就会产生效益。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在其运营期间内必定会有一定量的资源备用,但是由于储备资源越来越多,相应的存储费用必然增大,由此可以看出,货物在存储过程中也会占一定量的资金。如果采取减少资源储备的方式减少占用的资金,相应的会增加订购次数和运输费用。总的来说,实施公路交通项目,能加速货物运转,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且具有研究的价值他。 4.事故减少的效益 建设公路运输项目可以提高车辆行驶时的条件和环境,从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事故,使得公路运输方面的安全得到保障,也就产生了事故减少的公路运输经济效益。 5.提高运输质量的效益 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条件及环境导致货损和货差等严重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环境,例如货物的洒落使环境恶劣。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道路的不平坦,大风的天气等不良气候等等。综上所述,实施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运输的质量。

论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及启示(一)

论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及启示(一) 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汇率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经济变量;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能适合任何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因此,从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找寻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路径,适时恰当地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汇率制度,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 国际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内容,因而它总是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国际汇率制度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纸币本位制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浮动汇率制(牙买加协议)。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轨迹清晰可鉴,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只不过是在国际货币制度发生变革后,汇率制度由固定制走向浮动制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只有浮动汇率制才是汇率制度的最终选择。 (一)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历史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汇率制度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在这一制度中,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从而国与国之间在金本位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固定的汇率体系。这是因为,在金本位制下,黄金与金币可在国与国之间自由地输出与输入,一旦外汇市场上外汇价格偏离铸币平价太远,超过黄金输送点,这一机制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从而使外汇汇率始终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波动。 从1816年英国开始实行金本位制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实行金本位制度。1914年一战爆发后,由于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利用纸币的大量发行来弥补巨额的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致使汇率脱离黄金平价,处于剧烈波动状态,这种新的货币条件促使经济学家们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并进而引发了早期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两种汇率制度模式的争论。以霍特里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派或旧派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在他们看来,金本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自动均衡的理想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所有的贸易差额、资本差额都会被利率或汇率的波动所抵消。同时金本位制度使货币币值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不变,因而,不会引起汇率的剧烈波动。以卡赛尔(cassel)等人为代表的新派主张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他们认为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改变的,一成不变的固定货币平价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应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然而,就在这一争论仍在进行时,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却给这一争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各国为了尽早地摆脱危机,竞相采取了货币贬值的方法,各国货币的汇率完全脱离了黄金平价,汇率制度实际上处于浮动汇率制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这一时期,各国的通货膨胀政策、货币倾销政策、贸易限制政策和关税壁垒,使正常的货币汇率的积极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世界经济秩序出现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这一时期史称货币的国家主义时期。面对这样的现实,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最早期的是否应当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发展到了如何促进国际合作,稳定国际经济秩序、以避免经济混乱和减少大萧条的影响等问题上来。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凯恩斯(Keynes)提出了著名的均衡汇率理论。他认为,如果一种汇率能使就业处于正常水平,而且使国际收支、资本余额都不发生变动,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因此,他主张根据均衡汇率来确立一个固定的货币平价。据此,就可以使各国的国际收支稳定,从而使国际经济体系趋于均衡状态。但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并不同意凯恩斯的均衡理论。他们认为固定的货币平价很难实现,利率、工资率、有效需求水平、国际储备水平等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有变动,都会导致汇率的波动。但是,主张浮动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却提不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CFEF 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 年11 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 “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 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 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 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 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 另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 )、泰国(1997 )、巴西(1999 )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 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 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表1 :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Year 相应汇率制度安排国家的比例(IMF) 固定汇率有限浮动管理浮动完全浮动 1970 97.2 0 0 2.8 1975 63.9 11.1 13.9 11.1 1980 38.9 5.6 47.2 8.3 1985 33.3 5.6 36.1 25 1990 19.4 13.9 30.6 36.1 1995 13.9 8.3 38.9 38.9 1999 11.1 11.1 33.3 44.5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