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

第十章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

第十章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
第十章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

第十章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

正体原文连结:https://www.doczj.com/doc/003859806.html,.tw/pdf/man_doc/045_5_025.pdf

单元索引

10.1 环境伦理概论

10.2 环境伦理思想对环境之影响

10.3 永续发展的起源与定义

10.4 永续发展之理念发展与愿景

10.5 永续发展之基本原则与永续指标

10.6 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10.7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之相互关系

10.8 结语

教学目标

1. 了解环境伦理之概念演进与对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永续发展的意函与重要性。

3. 了解永续发展中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思考永续发展的策略。

4. 了解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的关系,建立整体生态共存共荣的世界观和价

值信念,进而创造出对环境关怀的永续发展行为。

前言

近年来,台湾灾害频传,尤其每每只要台风过境,或是午后实时的滂沱大雨,马上就可以在新闻报导中看到各地淹水、交通阻塞的情形,甚至土石流、路面崩塌等重大灾害也常常发生。环境问题愈趋严重,也慢慢让越来越多人体认到环境的重要,渐渐开始推广环境保护的工作,重视人与环境共存的问题。

1987年提出永续发展的观念,到了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地球高峰会(Earth Summit),通过了举世瞩目的「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 21)」后,永续发展的理念便已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且在与会各国间快速的推行。此外,人类思考人与环境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从以人为主的人类中心主义,扩充至生命中心的观点,再推进到生态中心的理想,这些对环境保育的思想演进,便是环境伦理的基本思维。

永续发展最主要的阐释,是发展的行为不能超过地球环境的涵容能力,以及发展不能影响或减低未来世代追求生活品质的能力。这两个定义都指向一个核心概念—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追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对环

境生态的影响,因为只有环境生态的永续,人类才有办法继续追求经济与社会的永续。

10.1 环境伦理概论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社会。虽然工业化为人类带来更便捷舒适的生活,但也由于资源的大量取用消耗,带来许多环境的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泛滥…等。尤其是环境灾难(environmental disaster)的频繁发生,也使越来越多人深感环境危机已日趋严重。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越来越多的政府、国际环境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都投身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之中,他们利用呼吁、宣传、游行的方法,力图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以拯救环境,和拯救人类自己。但是环境问题不是只有少部分的环境专家所能解决的,除非人人对环境都有正确的认识及行为,更多人的参予,以及政策的改变,才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伦理学」正是深层上探索环境问题与解决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环境伦理」就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给予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定义与解释。它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生命中心伦理」(biocentric ethics)和「生态中心伦理」(ecocentric ethics)。伦理对象的扩展可以由图一来表示。从图中可以看见随着时间的进展,伦理对象的考量范围也愈广。环境伦理的类型也从「人类中心伦理」、「生命中心伦理」进入到「生态中心伦理」。在图中有两条重要的「伦理分隔线」,一条是介于「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分隔线;另一条是介于「生命」和「岩石」(无生命物质)之间的分隔线。能够跨越这两条「伦理分隔线」,代表环境伦理的重大突破和进步,这需要人类的努力和勇气才能达成。而重要的环境伦理若以「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伦理」、「生态中心伦理」加以区分的话,则如表一所示。以下也将分别介绍「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伦理」、「生态中心伦理」的意义和内涵。

图10-1 伦理对象的扩展(杨冠政,1996) 表10-1 重要的环境伦理(王从恕,2001)

10.1.1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 (约485B.C.–420B.C.)提出的「人是尺度」的理论,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信念包括:(1)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2)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是工具性价值。(3)人类具有优越特性,故超越自然万物。(4)人类与其它生物无伦理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教义是将人与自然分离,认为人之外的生物,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价值(White,1967)。

所以,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造成当今环境污染与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10.1.2 生命中心伦理

生命中心伦理所提倡的是尊重生命个体,主要的伦理特性是:(1)生命个体具有道德价值。(2)只有生命本身才具有价值,物种和生态系则无。生命中心伦理主要包括的学说有:

1. Benthem 的「动物会感到痛苦」

边沁(Benthem)认为只要有感受苦和乐的能力,就应该纳入道德的考量范围之内。他认为问题并不是在于牠们会不会推理或谈论?而是牠们会不会受苦?只要

是引起最大痛苦的行为就是最不合伦理的行为。

2. Peter Singer 的「动物解放」

辛格(Singer)于1978 年发表的「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文,认为动物能感受痛苦和愉快,所以人类应该给予牠们道德的考量以及给予牠们生存的权利。并利用「感知」(sentience)一词来表示受苦和享乐的能力(Singer,1976,1979)。

3. Tom Regan 的「动物权」

黎根(Regan)的「动物权」(animal rights)是基于「天赋价值」(inherent value)所提出的,他认为个体本身就有价值,而且独立于其它个体对他的需求和使用。表示所有具有天赋价值的个体,都值得相同的尊敬(Regan,1980,1983)。

4. Albert Schweitzer 的「尊重生命」

史怀哲(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伦理中倡导: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他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虫和植物都应该备受人类的敬畏和尊重,这就是尊重生命的原理(Schweitzer,1923)。

5. Paul Taylor 的「尊敬自然」

泰勒(Taylor)的学说认为,所有生物都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尊重。而生命中心的自然观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是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人类并不优于其它所有的生物(Taylor,1981,1986)。

10.1.3 生态中心伦理

生态中心伦理基于自然世界具有内在价值的哲学为前提,主要的主张是整体主义的伦理,也就是对整体生态系给予伦理的考虑,包括生物、非生物、生态系和生态系过程。主要特性包括:(1)重视生态系整体价值。(2)只有在生态系整体中,才能决定个体的角色和地位。(3)整体生态系的平衡和稳定比个体的生命生存还重要。生态中心伦理包含了「大地伦理」(The Land Ethic)和「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

1. Leopold 的「大地伦理」

李奥波(Leopold)所发表的大地伦理,认为生命社区的范围应该扩大,涵盖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整个来说就是大地。大地伦理主张一个真实的环境伦理,也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就有内在的价值,而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伦理道德的责任。「凡是保存生命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事都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Leopold,1949)。综合上述,大地伦理的信念主要是要传达人类只是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应该改变人类是优越物种的想法,如此才能给予整个生态系尊重。

2. Naess 的「深层生态学」

奈斯(Naess)的深层生态学,否定人类自恃超越自然的态度,认为我们应该要保护所有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生态系。我们应该承认它们本身即具有内在价值,而非只有工具性的价值。深层生态学包含了两个最高伦理规范:「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和「生命中心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前者就是透过与自然界的互动,以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后者是指所有的有机体都是平等的成员,共同存在于互相关联的整体中,且拥有平等的内在价值(Naess,1973,1985)。深层生态学提出了八个「平台」(platform),以做为不同世界观中的基本原则,包括:(1) 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包含人类和其它生物均具有「内在价值」,这些价值并不是取决它们贡献的实质价值来决定。

(2) 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其内在价值的实现。

(3) 人类没有权利减少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除非是为了维持生命的需要。

(4) 要维持人类生命与其它物种的丰富度,只能允许少量人口。

(5) 目前人类对其他生物已造成过度干扰,且持续恶化中。

(6) 现有政策需改变,这会影响经济、科技和意识型态结构的改变。

(7) 意识型态的改变主要在赞赏生活品质,而不是提高生活水准。

(8) 认同上述观点的人,都有义务直接或间接推动必要的改革。

10.2 环境伦理思想对环境之影响

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人与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论基础。它包含了两个基本的条件;(1)必须承认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拥有道德地位。(2)必须主张拥有道德地位的存在物不仅限于有意识的存在物。环境伦理学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其传达的意念在理论上,第一,要求确认自然价值的理论,认为人不仅有价值,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也包含它的内在价值;第二,要求确认自然权利的理论,承认不仅人拥有权利,生命和自然界也拥有权利。在实践上,要求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保护地球上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护生物物种、生物遗传物质和生物系统的多样性。

正因为环境伦理学把过去只局限以人为主的道德论理思想,以及人是万物之灵的观念,转变成将其道德观念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的概念,使得我们渐渐意识到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生命社区的一员。也因为环境伦理的提倡,使我们了解人与环境互动互依的关系,唤起人类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更加尊重其它物种,以及后代子孙使用资源的权利。

环境伦理所宣扬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以及崭新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正在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人的实际行动中。例如:

10.2.1 政治方面

1. 政治生态伦理

要求公正平等地分配社会和生态资源,在资源的利用上必须考虑到贫穷国家与全体人类的发展问题。

2. 森林生态伦理、土地生态伦理和其它自然资源为顾及后代人类的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要求可持续性的方式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

10.2.2 经济方面

1. 企业生态伦理

利用新的环境伦理理念推动企业的经济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致力开发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以减低对环境的冲击和资源的耗费。

2. 人口生态伦理

主张适度人口,以维持人类生命与其它物种的丰富度。

3. 消费生态伦理

崇尚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公正消费。

10.2.3 科学技术方面

1. 科学生态伦理

科学和科学家必须承担对自然的责任,把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朝向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以及有利于整个「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发展,实现科学技术转变,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

12.2.4 文化生活方面

1. 教育生态伦理

从小的教育观念灌输,加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建立环境价值取向的准则,以期将环境伦理的概念正确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使人与环境能够达到良好的互动。

2. 自然生态伦理

要求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3. 战争生态伦理

由于战争对环境资源的耗费和对自然生态的冲击影响太大,因此要反对战争,保护和平等。

10.3 永续发展的起源与定义

10.3.1 起源

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针对现今人类使用自然资源的状况而言,起缘于1987 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将环境保护与全球经济发展结合,完成「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份报告,提出「永续发展」之观念,定义「永续发展」为「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WCED,1987),公元1992 年,世界各国齐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高峰会议」(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要求世界各国提出「21 世纪议程」,由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经济成长、自然保育、环境保护等面向,提出永续经营有限资源,以持续发展经济,同时积极保护环境的「迈向21 世纪的国家行动计划」。迄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国成立国家级的永续发展委员会,而我国也在其内,皆都已遵循「21 世纪议

程」,拟出了具体的行动方针,1997年由行政院成立「永续发展委员会」来负责我国永续发展工作之规划及推动,「二十一世纪议程」将永续发展的理念规划成为更具体的行动方案(action plan)。

10.3.2 定义

永续发展定义为:(1)要能满足当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及后代满足本身需求的能力,亦即在提升和创造当代福祉的同时,不能以降低后代福祉为代价。(2)以善用所有生态体系的自然资源为原则,不可降低其环境基本存量,亦即在利用生物与生态体系时,仍须维持其永远的再生不息。

10.3.3 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 21)

「AGENDA 21」依联合国正式文件之中文译名为「二十一世纪议程」,提供全球各国作为永续发展的规划方案。而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 21)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提升生活品质、有效运用天然资源、保护地球共有资产、经营居住环境、有害物质管理、与永续经济成长。这六大主题所叙述的皆与环境有关,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品质,进而达到最后目标永续发展。

二十一世纪议程原文超过六百页,是供全球从1993年到2000年间如何实地执行「永续发展」的工作蓝图,亦即是指引未来全球发展的方针。此项发展蓝图,已受到全球的热烈欢迎。

全球领袖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地球高峰会议(Earth Summit),为追求永续发展之愿景,会议中提出「21世纪议程(Agenda 21)」作为全球行动策略规划纲领,并通过「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及「森林原则」。

另于1992年12月成立联合国「永续发展委员会(UNCSD)」,工作重点包括:经济与社会、环境与资源、政府与民间、公约及组织、资金及技术等。

联合国为检讨「21世纪议程(Agenda 21)」执行情形,于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尼斯保召开「永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虽然联合国各成员国对于其中许多议题的实际推展方式仍有争议,但此会议结束前仍通过两个主要文件:(1)永续发展高峰会执行计划(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 of Implementation)以及(2)约翰内斯堡永续发展宣言(Johannesburg Declar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各国政府推动永续发展政策之参考架构,以及遵守UNSCD后续所产生之21世纪议程(Agenda 21)、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生物多样化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及森林原则

宣言(The Statement of Forest Principle)等。

永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主要讨论的五大议题为水资源、能源、健康、农业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经营。

此外,与会代表亦针对消减贫穷、改变不永续之消费及制造型态、健康与永续发展、小岛国家之永续发展、非洲永续发展等广泛交换意见。其中与防止地球温暖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相关的条文有:

1. 各国政府必须促进干净且可负担的能源取得,增加再生能源之占有率,包括风力与太阳能;

2. 重申贸易与环保对等之重要性,同意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条文规定不得取代国际环保协议,例如京都议定书;

3. 每个国家都具有保护地球与人类永续发展的责任,但富有的工业化国家须较贫穷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

能源为大会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基本上,各国皆同意清洁且便宜的能源取得为解决全球25亿能源贫户现状的关键。

10.3.4 ISO 14000

1987 年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成功地推出ISO 9000 的品质管理标准,再次于1992 年联合国地球高峰会议之后,由其下之TC 207 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汇整全球相关环境管理技术、工具、方法与策略,制定了适用于各国不同规模与产业别之ISO 14000 整体性环境管理标准,以响应联合国所提倡之环境「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两大目标内容主要在于评估生产程序中,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因子,详细评估自原料的选用、能源利用、生产、运输、包装、销售、使用、废弃、再生、利用、乃至最终处置对环境可能的影响,亦即评估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透过详细的厂内调查,列出逐步改善的计划,并承诺照着计划持续执行。该系统将在未来成为全球环保产品的认证标准,亦将成为产品在国际上竞争的基本要件,其重要精神在于持续改善,永不终止。在整个ISO 14000 系列其主要内容有:

1. 环境管理系统(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

2. 环境稽核(Environmental Auditing,EA)

3. 环境绩效评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EPE)

4. 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5. 环境标章(Environmental Labeling,EL)

6. 产品标准之环境考量(Environmental Aspects in Product Standards,EAPS)

而我国对这波风潮并未落后,由行政院下属的「全球环境变迁小组」下设立了「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推动小组」来推动ISO14000。近年来积极推动的环境保护策略,ISO 14000为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环境管理」其目的在鼓励产业界从组织内部开始规划改善环保及污染预防措施,以期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

10.4 永续发展之理念发展与愿景

力的发展方式」,依据此一理念,期许经由循序渐进的成长,人类基本需求能普遍获得满足;同时强调成长的基础应建立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及改善上,因此决策过程应充分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使两者在目标上相互强化。亦即「透过自然的永续才能达成经济发展的永续」,而「自然的永续也唯有当发展的政策能重视资源供给的限制,以及资源利用成本利益分配的变化,方能达成」。

「永续发展」理念基本上以考量系统整合与互动的事实,并兼顾了人和自然体系的关联,其具体策略的规划也以该事实为基础。根据此理念,可以归纳出下列之重要内涵:

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兼容并蓄,而非对立;两个体系具有相依相成之互动关系;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维持和谐。

2. 着重同代各地区、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公平性,同时兼顾当代与未来世代的跨代公平性。

3. 自然生态体系的永续才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永续;保育与利用应该并重。

4. 自然资源具有其利用的极限,一切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此限制内寻求品质的循序提升;过度的开发与需求的无限扩张不足为取;对于不确定后果之资源开发利用,应本着谨慎原则。

5. 成长可能有其极限,但新的思维及新的管理科技及手段,仍可能舒缓此一危机。应鼓励有利永续发展之技术创新,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扩大资源基础,降低对生态与环境的冲击。

6. 环境保护必须是全球性的,因此各国应该共同合作与分工;各国合作应本诚信原则,信息公开与互相协助。

7. 唯有透过全面的参予及努力的经营,并将环境生态纳入任何行为与决策的重要考量,「永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根据永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期望能达到的永续发展愿景,是希望创造一个永续海岛的台湾,其愿景包括:

10.4.1 永续的环境

台湾幅员不大,但生物资源及种类却相当丰富。全民经由教育及环保意识的提升,在惜用资源以追求必要的满足物质生活之过程中,应充分体认与其它生物共存、共荣的伦理,使台湾生物多样性所建构的功能网能更趋完善,人人皆可因而享受

到大地生生不息的哺育。

在居住环境方面,生活圈内举凡:公园、停车场、教育艺文场所、医疗保健体育场及无障碍空间等公共设施期盼能逐趋完备;在自然环境方面,需致力于污染防治及生态保育措施的充分发挥功效,使台湾终能恢复「福尔摩沙–美丽之岛」的原有面貌。

10.4.2 永续的社会

「安全无惧」、「生活无虞」、「福利无缺」、「健康无忧」、「文化无际」应是安全和谐社会的写照。当就业安全制度建立后只要勤劳,人人皆有所养。当医疗体系健全,文化措施丰富,那么全体国民之心理健康皆将精进,进而群民能凝聚共识,珍惜所有,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宁,享有无虑无惧的日常生活。

10.4.3 永续的经济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应追求产业之开放良性竞争;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建立新绿色生产技术,形成高科技制造产业体系,成为东亚的智能型科技岛。另一方面,市场交易应力求公平,政府和民间企业皆能提供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消费者权益得以受到充分保障。此外,因特网因无远弗届,金融、保险、电信、运输、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事业均当全面国际化,从而提升效率,增进国家竞争力。

永续发展的经济观点是在达到经济活动之净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维持产生这些效益的资本(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等)之存量,与确保人民生活需求。

10.5 永续发展之基本原则与永续指标

10.5.1 基本原则

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制定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华民国永续发展策略纲领草案」,内容除了阐述台湾永续发展之理念与愿景,更为了达到永续发展愿景的目标,亦制定了永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其原则将永续发展的意义更具体的呈现在策略构想上,对于政策与行动措施的拟定具有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其建议我国推动永续发展的策略纲领原则如下:

1. 世代公平原则:未来世代能否享有可供永续发展的天然资源,是现今世代的责任。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考量原则:有效的经济发展与完善的生态保护都是一个社会要达成永续的必备要件;我们应以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来规范经济发展,并尽可能以成本效益的观念来规范环境保护的措施。

3. 外部成本内部化原则:以污染者付费,产品生命周期责任等原则为基础,设计经济工具,提供诱因,透过市场机能,促成企业与社会自发性的行动,来达成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4. 重视科技原则: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是评估风险,拟定对策的基础;科技的不段创新也是要同时达成环境与发展双重目标所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5. 系统整合原则:永续发展各项行动方案都应在整体生态系统的考虑下制定;永续发展政策的推动亦应在整合各相关政府部门各尽其责的原则下进行。

6. 优先预防原则:当发展的行为,因其对环境可能有重大的,不可逆转的风险,而与环境的考虑发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应以环境的考虑为优先。

7. 植根社会原则:永续发展的精神要深植社会,必须决策与教化并重,导引国民对生态与环境的重视,走向永续的消费型态,提升文化与生活品质,顾及弱势族群团体,并追求健全的城乡均衡发展。

8. 广面参予决策原则:永续发展的决策应在充分与透明的信息流通,并且汇集社会各层面期望与智能的原则下制定。

9. 国际化原则:尽国际社会一份子的责任,借镜环保新进国家的做法,并将环保的工作列入外援的重点项目。

10.5.2 永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

永续性指标,是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限制反映在指标上,以修正人为活动的方式,并反映当人类社会以不同开发方式开发自然环境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永续性指标不仅是现况的描述,更可以衡量永续发展的程度与指导的方向。

永续性指标是一种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社会永续性信息之指针,如物质福利、环境品质、自然系统的适应程度等。并可将指标分为两种:(1)预测性指标(predictive indicator);(2)回顾性指标(retrospective indicator)。预测性指针可直接提供社经及环境变量未来的发展及状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可做为规划与管理预期的基础,而预的能力则是根基于人与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式。回顾性指标则包括传统政策评估及历史趋势指标,可提供有关既存政策的效应或自律发展(autonomous development)等信息(Braat,1991)。

台湾地区永续指标的评量架构,分为以下各点,其细分项目如图二所示。

1. 环境品质指针:气域品质、水域品质、陆域品质。

2. 生态资源指标: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资源。

3. 经济压力指标:消费型态、产业结构、环境与能源使用。

4. 社会压力指标:环境疏离度、空间摩擦度、社会迷乱度、时间压缩度。

5. 制度回应指标:经费分配、机关组成结构、个别政策措施、信息基础。

6. 都市台湾指标:生产、生活、生态、生命。

其中,在「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全球信息网」中所采用的台湾永续发

展指标,其细分架构如图10-2 所示。

图10-2 台湾永续发展指针系统总图(永续台湾评量系统SDI 2003,执行机制) 10.6 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的永续发展,就环境生态而言,它的目标是在追求整体自然生态体系的稳定、协调、良好、自主与发展;就经济而言,永续发展的目标是追求持续而稳定的经济成长,以达到人类最大的福祉;就社会而言,永续发展除了要满足基本的需求外,也需着重社会安定、公平,与个人特殊价值的最大满足,而「好社会」则是最终极境界。

然而永续的经济及社会必须架构在永续的环境与生态体系上,若生态环境不永续也就没有真正的永续,更谈不上永续经济与永续社会。但如果没有永续的经济与社会适度的支持与配合,永续性环境与生态体系对人类的发展也就失去意义。

欧洲委员会在推动地方永续发展计划中,提出了两者之间原则性的区别,如表10-2 所示。在表中所列的各种不永续发展的模式,诸如:片面以经济观点衡量生活水准;缺乏经济、社会、环境议题的整体考虑;致力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环境事务视为奢侈品,而忽略此生存基础乃民众生存所需;政策规划多仅由专家

从事,无法真正的反映民众需求。上述这些不永续发展的模式,在在都反映出台湾长期以来的失衡发展。如今,台湾在生态环境方面已付出许多惨痛的代价,如果不尽快以永续发展的目标做为导向,相信台湾未来更需承受不断累积与恶化的沉重负担。

表10-2 永续发展与不永续发展之比较(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10.7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之相互关系

环境和促进发展是一体两面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问题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皆密切相联系着,如果人类的生产、消费和发展,不考虑资源和环境的话,那等于没有物质的基础。因此,必须溯其根源,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寻找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

永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其中以生态持续为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永续发展和环境伦理所强调的理念之相互关系大致为:

10.7.1 必须提高环境伦理意识

1. 树立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

把保护人类世代生存以及不危及其它物种生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把人类道德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对自然负有责任,即人类在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了解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经济与环境是协调发展的观念。

2. 确立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念

环境不仅具有经济上的价值,还具有生态、遗传、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要改变过去仅仅把环境看成有使用价值而无偿占用的行为,以及「产品价值高、原料低价、环境与资源无价」的价值扭曲现象。

10.7.2 要实施一系列永续发展政策

1. 人口问题

要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与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要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和改变消费模式的政策,以维持生态圈物种的丰富度。

2. 工业发展

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实施清洁生产。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逐步将工业污染控制重点由生产末端治理转到首端预防,将污染物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3. 能源问题

为了永续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提高能源效率是当今能源政策的核心,节能是缓和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4. 农业生产

应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合理利用土地的政策,合理灌溉与用水政策,科学施肥与农药的政策。

5. 城市发展

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镇;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为基础,实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资政策和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价格政策;实施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政策。

我们应当以环境伦理之理念,做为寻求地球之永续发展的依据。唯有基本的观念理论正确,才能使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进而负起对环境物种保护,以及对后代人类使用资源的道德责任。

10.8 结语

「环境伦理」主张跳脱以人为本的观念,而以自然生态平衡的维系为重点;亦主张人类和其它生态系中的物种同是地球生命社区的一员,皆为平等共存的,因此人类对于其它物种有道德上的责任,应该保护环境,才能使各种生物与环境得以永续的存在和发展。

「永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策略和模式。在时间上要连续进行、不被中断,而且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顾及后代人类利用资源的发展情形。

台湾目前环境伦理的概念已经渐渐受到重视,也积极的利用教育的方式来传播社会大众正确的环境概念,让人类能渐渐体认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此,才能让环境问题从根本的观念改变开始做起。另外,政府也积极推动台湾永续发展的政策,更制定了「国家永续发展—行动计划表」,期望以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分工和执行期限(91.10–100.12)的行动计划,达到符合海岛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的永续台湾。

问题讨论

1. 永续发展为何应该重视生态平衡?

2. 何谓ISO14000?其主要精神为何?

3. 何谓Agenda 21?为何受到全球之热烈回响?

4. 台湾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落实情形如何?

关键词

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 Ethics)

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

生命中心伦理(Biocentric Ethics)

生态中心伦理(Ecocentric Ethics)

永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

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 21)

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

学习资源

环境伦理学:对自然界的义务与自然界的价值/ [罗史东] Holmes Rolston,Ⅲ着;王瑞香译。

参考文献

1. 『西方环境伦理概要』,王从恕,科学教育月刊_第241 期,民国九十年七月。

2.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杨冠政,两岸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民国九十年。

3.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张义弘,种苗科技专讯_第40 期,民国九十一年

十月。

4. 『中华民国推动永续发展之基本原则』,国家永续发展论坛,民国86 年。

5. 『永续发展导论』,李公哲,中华民国环境工程学会,民国九十年十一月。

6. 『环境意识–未来发展之重要趋势』,高思怀。

7. 『永续发展与环境』,徐贵新。

8. 『台湾二十一世纪议程国家永续发展愿景与策略纲领(草案)』,民国九十三年四月。

参考网络

1. 台湾永续发展指标https://www.doczj.com/doc/003859806.html,/index.htm.

2. 永续台湾评量系统https://www.doczj.com/doc/003859806.html,.tw/sustain/SDIWEB/index.htm

3. 永续台湾评量系统SDI 2003 https://www.doczj.com/doc/003859806.html,/demo/sdi/

4. 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全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003859806.html,.tw/nsdn//index.asp

5. 台湾永续发展指针系统https://www.doczj.com/doc/003859806.html,/main.htm

__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整治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整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其中,村容整洁是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村容整洁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村村居环境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村民环境意识相对薄弱。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状况令人堪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排放不畅,夏日蚊蝇乱飞,冬日垃圾乱堆。绝大多数农村中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中国乡村环境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农村垃圾历史遗留问题多;不少农村河滩荒地垃圾成堆,村镇聚居区污水横流,禽畜粪便满地,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健康,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几千年形成的乡村生活陋习短时间难以改变,村民环境意识不高;第三是乡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缺失。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惠民实事来抓,以镇村建设为基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状况为突破口,重点开展了农村垃圾整治、镇容村貌整治、农村河塘整治等工作,经过实践与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统筹谋划。把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来谋划,作为一项统筹城

乡、优化环境、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来抓,着重解决一些农村地区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塘淤渠断等突出问题。成立领导班子,安排专项经费,统筹规划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二、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面广量大、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措施。 (一)持续推进农村水源保护。调整养殖场布局,对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应逐渐关闭。同时,禁止水库投肥养鱼,改善水库水质。 (二)突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严格农药使用管理,基本实现高毒农药销售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保证;积极探索循环农业模式;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园区。 (三)大力开展垃圾清运行动。将城镇垃圾清运设施和分类清运模式延伸到农村,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添置垃圾清运车,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环境卫生服务。 三、依靠群众。农村环境整治,主要依托是农村基层组织,依靠力量是农民群众。 (一)推动乡村基层组织职能从重行政管理向重公共服务转变,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基层组织练能力、改作风的重要平台,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鼓励农民种植绿化,不仅提高经济收入,同时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另外,农村的各公共场所,主要交通要道两侧更应

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乡村

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 各位党员同志们,今天是4月15日,我们又相聚在主题党日的活动现场。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党课,今天党课的题目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这个题目着力点很实,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谁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这个题目的定位点又很高,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看起来很大,好像是国家层面上的事,与我们相距比较远,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所做的事,大家想想国家是不是由各个省组成,每个省又是由很多个市组成,市由县组成,县由乡镇组成,乡镇由村组成,我们每个村都做好了,都是美丽乡村了,那么我们国家不就是美丽中国了吗? 今天,我来讲《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课,主要采取方法论的思维方式来讲,分别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三个层面来讲。是什么,主要分析什么是环境,由环境引出环境问题,讲清楚什么是环境问题,有哪些突出环境问题。为什么,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突出环境问题,讲清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这里面对问题根源进行分析有涉及到经济建设层面的,也有我们作为个体微观层

面的原因,只有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透彻了,那接下来的怎么办就好理解了。最后怎么办,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就是讲什么美丽中国,怎么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 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分析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给讲清楚,这样理解起来可能会轻松点,有些知识点也能记住。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存在哪些突出环境问题分析 什么是环境问题?先要知道什么是环境?环境,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提供自然资源的基地。 简单的说就是为我们活着提供资源的总称,这样讲可能理解不够透彻,我展开分析一下就会清楚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与自然怎么相处的问题。这里牵涉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认识自然的问题,另一个是人与自然的怎么相处问题。 怎么认识自然呢?金木水火土就是一个环境问题,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是人生存的自然资源。怎么认识金木水火土呢?金是矿产资源,木是森林资源,水是水资源,火是能源,土就是土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金木水火土就构成了基本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文化强乡 自开展“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来,上下学习讨论的热情高涨。开展这场教育活动事关肥东经济的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认识到解放思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认识到解放思想是统一思想,凝聚创业合力的必然要求,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上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大家一样,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场教育活动中,接受时代的洗礼。经过集中学习、讨论和个人自学,我对外地经验是什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加快发展怎么办等重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要学习的先进经验是什么? 一、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乡镇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共筑幸福家园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热潮波开浪涌,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在把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的同时,要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小农水项目,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改路、改河、改田、改山、改房等改造扩建项目,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塘坝清淤等工程,真正让群众得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只是其一,营造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同样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到按时保洁、及时清运。开展“三线三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实行严格目标考核制度,坚持每月检查评比制度。坚持对保洁员开展岗位职责培训工作,全乡实行网格化管理,并按照要求开展了市场化运作招标工作,进一步科学厘定了管

理模式。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活动及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落实了“门前三包”管理制度,实行创建常态化,治理了“脏、乱、差”现象,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称赞。 辛勤耕耘结硕果,美丽乡村满园香。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乡人居环境,让广大农民过上了殷实富足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使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幸福生活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完善新农村文化为载体。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为主线,全面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为抓手,落实村级一块广场、一个舞台、一个农家书屋、一个讲堂、一支宣传队伍、一群好人。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构建文化载体,突出文化惠民、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将包公文化、红色文化、村落文化等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名村,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幸福新家园”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乡村宣传美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力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创作更多更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特色鲜明,反映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更加接近地气的文艺作品,将道德风尚、家庭美德、孝老爱亲等农民身边的人和事儿融入作品中,打造精品,服务群众,以文化育人。同时,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和文化志愿者对每个村的文化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充分利用农民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农民自办文化,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将分散的文艺爱好者聚零为整,以被动文化宣传变自娱自乐为向农民服务。 将建成的中心村和历史文化名村以及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结合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199号 案由: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近两年,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广东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在各市县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不少县镇都设有试点村,有的已分批次申报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很多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园、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也相继完善。 一、基本情况 为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广东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认真研究部署,不少地方建立了示范区、镇,在村道、路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通讯影视光网化工程等方面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各项督查工作。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较好地处理了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形成了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局面。广东省积极探索、创新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坚持了规划先行理念,挖掘、传承和弘扬了岭南文化,开拓了投入筹措渠道,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部分村镇如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炭步镇朗头村等将农业资源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发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走农旅结合之路,举办油菜花节、芋头节、古村落旅游等,不仅为乡村旅游聚集了人气,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搭建了平台,而且还提升了农业品牌价值,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格局。 (一)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村民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扔乱倒垃圾、随地放养鸡鸭等家禽,水塘发臭、蚊蝇滋生。部分乡村的道路、街巷、村民房前屋后,甚至田间、沟渠,脏乱现象十分普遍,环境卫生较差。在部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乡村,水源、土壤和空气等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二)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不足。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很多项目出现重复建设景观雷同的情况,不少村镇各自为政,多以一村一事为主,缺乏与整体布局相协调的规划。村镇各自为政发展不仅规模做不大,而且景区建设雷同,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三)美丽乡村特色不够鲜明。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特色突出不够,岭南生态、山水、宜居村落特色不浓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没有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建设档次不高,主题不鲜明,文化主题挖掘不够,流于形式,千篇一律,旅游文化发展硬件基础较差。 (四)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很多项目没有投资建设主体。 部分村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大,负担重,并未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挂钩。部分村完全依靠上级拨款,使得部分项目工作开展缓慢,建设、管理质量参差。乡村游专业村、赏花游特色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用地指标制约,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农家乐经营能力有限。条条框框多,审批手续复杂的局面,也很难吸引企业积极投资。 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充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发展脱节。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不足,文化欠缺新意。各地乡村主题文化挖掘不够,岭南乡村特色不明显,文化旅游品牌缺失。

村委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交流发言材料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交流发言 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XXX坚持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花木、生态、环境优势,全村上下凝聚共识抓创建、干群联动抓创建、建立机制抓创建,探索出一条以改善人居环境惠民生、树形象、转作风的新路子。我村于2015年制定了《XXX三年脱贫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是我村实现脱贫发展的三大有力抓手。两年多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提升人居环境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一、建立协调管理机制,解决有人管事问题。一是管好领路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党总支重要工作之一,主要由监委主任牵头带领各小组长协调管理。制订了“XXX环境卫生三年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发挥了资金效益,争取确保环境整治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同时,设立村、组环境整治经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即时公开,重点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问题。 二、建立宣传教育机制,解决如何干事问题。一是做好

教育培训文章。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大事要事,定期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做到逢会必讲、讲明讲清、讲出压力,真正让创优人居环境理念入脑、入心、入行。专门组织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对村“两委”成员、群众进行集中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二是做好宣传发动文章。坚持全面宣传、全民参与、全力攻坚,通过采取召开“村两委会、小组群众会”、制作《村规民约三字经》宣传展板等方式,广泛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意义,教育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效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自觉行动的主体意识,在全村营造人人关注人居环境、时时维护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倡树新风文章。注重把改善人居环境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推进美丽乡村文化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善行美德、让我感动的身边党员”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党员干部作表率的作用,并将改善人居环境延伸到精神层面,实现村容村貌和村风民风的双提升。 三、建立科学运行机制,解决有章理事问题。一是推进督促检查严格化。建立“小组打分、监委监督、月度公示”的工作机制,严格督促检查,持续跟踪问效,奖惩分明,实行量化打分,对排名落后的小组及时通报批评、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公开表扬,并将该项考评结果与“保洁员工资”挂钩,以领导督、奖惩促带动干部齐动手、干实事。二是推进保洁

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南[GBT32000_2015]完整版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事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 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 GB 5768.2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GB/T 30600 高保准农田建设通则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建标 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丽乡村 beautiful village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15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最新版)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我镇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按照“实现干净整洁、完善基础设施、保持田园风光、绿化村落庭院、突出特色文化”的要求,全力做好“环境治理、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四项重点工作,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总体目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XX村卫生设施得到完善,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背街小巷常年保持干净整洁,形成长效保洁及垃圾处理机制,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建设绿色XX,进村路和主巷道有绿化景观,道路、房前屋后、渠道两旁全部绿化,并全面实施硬化、亮化工程,实现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美丽新XX。 基本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示范带动,用先进典型带动整体工作开展;坚持长效管理,推动村级环境卫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全民参与,形成政府主抓、村干部包组、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任务 XX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环境治理 1、切实抓好卫生整治工作。按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背街小巷及门前“三堆”,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消灭所有卫生死角,使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2、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加强对保洁队伍的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背街小巷保洁责任路段,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日产日清”。村内各小组配备2名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工作,村保洁员优先从低保户、特困户中聘用。保洁员工资主要通过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方式解决。 建筑垃圾由建房户自行清运到指定填埋场,不得和生活垃圾混倒。 3、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落实保洁及垃圾处理制度、切实提升村级卫生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民居改造 1、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尊重群众意愿,突出人文历史、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格局”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降低改造成本,对建筑物屋顶、门窗、墙体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形成格调一致的景观风格,尤其要对进村路和主巷道进行改造,为群众营 2 2

建设美丽乡村村镇环境整治总结

建设美丽乡村村镇环境整治总结 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强力建设美丽乡村 并驾齐驱务求实效努力实现整治目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其涉及范围广、周期长、环节多、易反弹、资金投入需求量大。要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消极等待。袁寨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不等不靠,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多元化投入建设,努力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新路径。 一、领导重视,扭转思想抓意识,解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转变思想观念是关健。针对有些干部、同志对农村环境整治不理解、不积极,认为搞农村环境整治,既占用镇村财力,又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农村搞整治工作既繁琐、又有难度,开展这项工作没必要、不值得。镇党委、政府首先从思想层面抓起,组织带领镇村主要负责人到利辛、阜南等地进行现场观摩,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其次召开专题动员会进行宣传发动,强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是提升袁寨形象的重要途径;是统筹镇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在强有力的宣传发动、行政推动下,全镇广大干群“改变环境面貌、造福农民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过去“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被动整治”到“主动整治”的重大转变,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抓整体,解决“从何处入手”的问题。 袁寨镇自然村庄分布较多、农民居住分散,整治工作的面广、量大、难度大。为此,袁寨镇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循序渐进、整体提升,采用“示范引路、由点及面”的思路,确立(基础较好的、积极性高的、特色鲜明的村)“三个先行”的原则,在全镇选出一批试点村,集中力量进行综合整治,先后建成了郝桥村、前楼村、江店村、王海居、袁寨居等风格迥异、别有韵味农村环境的整治亮点,有效改善了

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复习进程

美丽乡村建设 策 化 书 姓名:边学婷 班级:13级本环3班

学号:541390020332 指导老师:杨超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给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关键。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然而,乡村的发展受限于交通、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落后,发展起来显得尤其困难,是广大学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应该跳出传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独以经济增长模式壮行带动乡村发展,转变为通过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提高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环境魅力,来实现乡村的持续性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安吉县通过多年的搜索,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塑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县,成为“中国魅力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的用语这里的“美丽”包含了乡村景观层面和乡村社会层面两个层面,因此,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论美丽乡村建设几个要点

论美丽乡村建设几个关键点 一、生态文明自然美。 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着的标志。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空气更清新,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乐园的美丽乡村。 二、科学规划布局美。 一是要根据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进行扩镇、并乡并村,使乡村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坚决处理农村违法用地、违章建设。二是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三是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是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 三、生产发展殷实美。 一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切实保护耕地,力争粮食丰收。二是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三是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民工公寓,发展农民服务中心、

来料加工服务点和村级物业等,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创业增收生活美。 一是继续深化、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真正让生态得到保护,农民得到实惠。二是积极落实国家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税收优惠等政策,深入开展家庭服务、企业(单位)和优秀品牌创建活动,促进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在家庭服务业就业。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为农民上学、医疗、养老、安居等民生需求提供物质保障,为幸福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四是倡导低碳生活,引导村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 五、乡风文明身心美。 一是重视村民道德建设,教育他们树立和践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努力做到不迷信、酗酒、赌博、偷窃、诈骗、打骂、嫖娼、虐老、欺小。二是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二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开辟生态文化阵地,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坚持文化富民,科教强村。三是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倡,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全面推行生态葬法。四是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工作机制,实行民主理村,依法治村。 六、村容整洁环境美。 一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

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朔州市政协委员王兴荣 去年底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这项内容,来造福全体农民。为此,我深入我们朔州10多个乡镇和40多个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进行了专门走访,就如何使我们朔州的广大农村真正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干净整洁、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型乡村社区和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命题进行了思考。 美丽乡村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先后实施了两轮“五个全覆盖”,农村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正在不断向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靠近,这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好评。但也有不

少农村社区存在着房屋破败、“空心村”严重、“三留守”突出、污水乱流、垃圾成堆、柴草乱堆、房屋乱建、禽畜乱跑等不良乱象;也有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涣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卫生质量下降,影响农村社区居民正常生活,有损乡村社区居住环境。这些都对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很大。 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体制机制难协调,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美丽乡村作为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配套设施在安排上往往考虑本单位承受能力和关联项目的较为明显,整体规划的弹性和工程衔接比较松散,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的机制。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在实施中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二是美丽乡村要求的要素不能有机整合。美丽乡村因规划设计人员普遍匮乏,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县、乡都没有专门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相关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进展较缓慢。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

关于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 各村委会、乡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快我乡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总体目标 为进一步做好美好乡村、文明集镇建设工作,以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工作目标,以开展“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六化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营造清洁、优美、和谐、幸福的人居环境。二、总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二、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思路,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农村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努力在“美丽环境提升、美丽乡村深化、美丽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建立“政府引导、村级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打造“整洁村(组)、生态村(组)、和美村(组)和景观村(组)”四星村庄,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环境品质,着力构建“线上美丽、点上出彩、面上整洁”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充分考虑各村产业结构特点,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等方面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一村一策”建设方法,坚持统一要求和种种差异相结合,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分类实施、因村施策。进一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组织群众全过程积极参与,主动投身到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融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各村围绕“一个村部、一个医疗室、一所学校、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主干道、一个村庄、一处卫生公厕、一支保洁队伍”等“八个一”按照“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要求,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先行先试,打造亮点。同时,充分发挥芭蕉田、老董下寨等示范村组的引领作用,各村在所属辖区内、人居环境示范点、公路沿线主干道两侧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小组要率先试点先行,创建示范,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形成联动。 3.统筹资源,有序推进。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全民共建、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 4.政策激励、长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既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又是涉及面广、任务重、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乡、村两级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推进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工作成果,推动改善农

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分析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去年底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这项内容,来造福全体农民。为此,我深入我们王家山镇4乡镇和2个社区进行了专门走访,就如何使我们王家山镇的广大农村真正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干净整洁、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型乡村社区和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命题进行了思考。 美丽乡村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我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先后实施了两轮“五个全覆盖”,农村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正在不断向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靠近,这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好评。但也有不少农村社区存在着房屋破败、“空心村”严重、“三留守”突

出、污水乱流、垃圾成堆、柴草乱堆、房屋乱建、禽畜乱跑等不良乱象;也有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涣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卫生质量下降,影响农村社区居民正常生活,有损乡村社区居住环境。这些都对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很大。 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体制机制难协调,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美丽乡村作为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配套设施在安排上往往考虑本单位承受能力和关联项目的较为明显,整体规划的弹性和工程衔接比较松散,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的机制。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在实施中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二是美丽乡村要求的要素不能有机整合。美丽乡村因规划设计人员普遍匮乏,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没有专门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相关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进展较缓慢。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四是思想偏差,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腾飞的时代,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人们在乡村振兴中获幸福感、归属感。乡村振兴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美丽、清洁的乡村,把农村的人居环境的舒适感和对农村环境的整治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之路上,生态保护需先行,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脏、乱、差”的环境乱象在乡村治理前期屡见不鲜,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之根本。我国地大物博,乡村的地域差异性也大,在开展乡村环境整治的同时,要注意实地调研,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整治,不搞“一刀切”,科学规划,坚持乡村的环境生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生态发展和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的保护为重,全面推进乡村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注重生态扶贫,兼顾农民增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国要美,农村一定要美;中国要富,农民一定要富。”让农村成为我们美丽的家园,带动农民回到农村创业创新,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与此同时,要注重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绿色扶贫,要把生态扶贫作为我们扶贫攻坚战的核心任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之下,发展农村旅游业、种植业等,带动农民增收,激活农村产业活力,促进美丽生态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总之,在造就“旅游、特色乡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生态保护先行。让绿水青山成为我们真正的金山银山,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让群众在美丽乡村之下享受幸福感和归属感,共同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