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大纲全国卷)

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大纲全国卷)

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大纲全国卷)
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大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理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 -27S-32Cl-35.5Cr-52Fe-56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进行ATP的合成

B.进行mRNA的合成

C.存在血红蛋白

D.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后的细胞能产生某些独特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中才能产生,因此存在血红蛋白的细胞一定发生了细胞分化。未分化的细胞也能合成ATP和mRNA。任何细胞都存在该生物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因此,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的细胞不一定发生了分化。

答案:C

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 g/mL 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D.甲=乙,主动运输

解析:蔗糖溶液处理前的细胞放在蒸馏水中能吸收水分,因此,直到细胞中水分不再增加时,细胞液的浓度降低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

答案:B

3.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同一品种玉米植株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培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淀粉积累。乙组培养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检测到淀粉。乙组未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

A.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淀粉的积累

C.维管束鞘细胞没有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

D.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C4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意在考查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玉米为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乙组没有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光照较弱,产生的淀粉被呼吸作用消耗掉,所以没有淀粉的积累。

答案:B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在体液免疫中,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分裂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注射抗原能使动物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

答案:C

6.等浓度的下列稀溶液:①乙酸、②苯酚、③碳酸、④乙醇,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②③①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溶液的酸碱性,意在考查考生对溶液pH的理解,即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与pH的关系.相同浓度的溶液,酸性:乙酸>碳酸>苯酚,酸性越强pH越小,乙醇为非电解质,溶液显中性,因此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①③②④.

答案:D

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

C.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甲酸甲酯和乙醛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意在考查考生对简单有机物性质的掌握情况及实验能力.乙醇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乙醚不能与金属钠反应;3-己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己烷不能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苯的密度比水小,溴苯的密度比水大,可以用水将二者区别开来;甲酸甲酯和乙醛中均含有醛基,均能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反应.

答案:D

8.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 mol N2和8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接近于()

A.5% B.10%

C.15% D.20%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

N2+3H2 2NH3

起始物质的量/mol 2 8 0

转化物质的量/mol 2/3 2 4/3

平衡物质的量/mol 4/3 6 4/3

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为4/3

4/3+6+4/3

×100%≈15%.

答案:C

9.室温时,将浓度和体积分别为c1、V1的NaOH溶液和c2、V2的CH3COOH 溶液相混合,下列关于该混合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pH>7,则一定是c1V1=c2V2

B.在任何情况下都是c(Na+)+c(H+)=c(CH3COO-)+c(OH-)

C.当pH=7时,若V1=V2,则一定是c2>c1

D.若V1=V2,c1=c2,则c(CH3COO-)+c(CH3COOH)=c(Na+)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盐类的水解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氢氧化钠为强碱,醋酸为弱酸,两溶液混合时,若恰好完全反应,则得到醋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7,若醋酸溶液稍过量,pH也可能大于7,而碱过量时溶液一定显碱性,pH>7,因此A 选项错误;由电荷守恒知B 选项

正确;溶液pH=7时酸过量,C选项正确;由物料守恒知D 选项正确.

答案:A

10.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A.CuSO4B.H2O

C.CuO D.CuSO4·5H2O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石墨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铜,因此补充氧化铜即可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

答案:C

11.将足量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还能大量共存的是()

A.K+、SiO2-3、Cl-、NO-3

B.H+、NH+4、Al3+、SO2-4

C.Na+、S2-、OH-、SO2-4

D.Na+、C6H5O-、CH3COO-、HCO-3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共存,意在考查考生对粒子间反应的掌握情况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和苯酚,因此A、D选项不符合题意;B 选项,通入CO2,溶液仍呈酸性,所给离子均能大量存在;二氧化碳能与OH-反应,C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

12.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 A

B.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 A

C.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 A

D.1 mol Na 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 A个电子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计量中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意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A 选项,1个水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18 g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质子数为10N A;

B 选项,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平均含有2个共价键,因此12 g金刚石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 A;C选项,46 g混合物相当于1 mol二氧化氮,含有原子数目为3N A;D选项,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1 mol钠参加反应失去电子数为N A.

答案:B

13.某含铬(Cr2O2-7)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NH4)2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经干燥后得到n mol FeO·Fe y Cr x 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2-x) mol

B .处理废水中Cr 2O 2-7的物质的量为nx 2

mol C .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 .在FeO·Fe y Cr x O 3 中,3x =y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及对电子守恒思想的掌握情况.该反应中铁的化合价由+2升高到+3、铬的化合价由+6降低到+3.由原子守恒知B 选项正确;参加反应的铬的物质的量为nx mol ,转移电子3nx mol ,C 选项正确;根据电子守恒知D 选项正确;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 (1+y ) mol ,A 选项错误.

答案:A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体吸收的热量可以完全转化为功

B .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减少

C .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D .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

解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但气体吸收热量在引起了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完全转化为功,A 对;内能的影响因素有气体的体积和温度,故气体体积增大时,由于温度变化情况未知,故内能不一定减少,B 错;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改变,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由于对外做功情况未知,故内能不一定增加,C 错;同理外界对气体做功,由于热传递情况未知,故气体内能有可能减少,D 对.

答案:AD

15.如图,两根相互平行的长直导线分别通有方向相反的电流I 1

和I 2且I 1>I 2;a 、b 、c 、d 为导线某一横截面所在平面内的四点,且

a 、

b 、

c 与两导线共面;b 点在两导线之间,b 、

d 的连线与导线所在

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可能为零的点是( )

A .a 点

B .b 点

C .c 点

D .d 点

解析:根据安培定则可知I 1和I 2电流分别在a 处产生的磁场方向为垂直ac 连线向上和向下,由于I 1>I 2,且I 1电流与a 点的距离比I 2电流与a 点距离要小,故B 1a >B 2a ,则a 处磁感应强度不可能为零,A 错;两电流在b 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均垂直ac 连线向下,故B 错;I 1和I 2电流分别在c 处产生的磁场方向为垂直ac 连线向下和向上,且I 1电流与c 点的距离

比I 2电流与c 点距离要大,故B 1c 与B 2c 有可能等大反向,C 对;两电流在d 处产生的磁场方向一定成某一夹角,且夹角一定不为180°,D 错.

答案:C

16.雨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色散而形成彩虹.设水滴是球形的,图中的圆代表水

滴过球心的截面,入射光线在过此截面的平面内,a 、b 、c 、d 代表四

条不同颜色的出射光线,则它们可能依次是( )

A .紫光、黄光、蓝光和红光

B .紫光、蓝光、黄光和红光

C .红光、蓝光、黄光和紫光

D .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

解析:由光路图可看出a 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故a 光在水滴中的折射率最大,选项中应该以“红橙黄绿蓝靛紫”反过来的顺序进行排列,B 对.

答案:B

17.通常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0.3 s ,它由若干个相继发生的闪击构成.每个闪击持续时间仅40~80 μs ,电荷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闪击过程中.在某一次闪电前云地之间的电势差约为1.0×109V ,云地间距离约为1 km ;第一个闪击过程中云地间转移的电荷量约为6 C ,闪击持续时间约为60 μs.假定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是均匀的.根据以上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闪电电流的瞬时值可达到1×105A

B .整个闪电过程的平均功率约为1×1014 W

C .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强度约为1×106 V/m

D .整个闪电过程向外释放的能量约为6×106 J

解析:根据题意第一个闪击过程中转移电荷量 Q =6 C ,时间约为t =60 μs ,故平均电

流为I 平=Q t =1×105 A ,闪击过程中的瞬时最大值一定大于平均值,故A 对;第一次闪击

过程中电功约为W =QU =6×109 J ,第一个闪击过程的平均功率P =W t

=1×1014 W ,由于一次闪击过程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闪击过程中,但整个闪击过程中的时间远大于60 μs ,故B

错;闪击前云与地之间的电场强度约为E =U d =1×1091000

V/m =1×106 V/m ,C 对;整个闪击过程向外释放的能量约为W =6×109 J ,D 错.

答案:AC

18.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激发态能量 E n =E 1/n 2,其中n =2,3,….用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

A .-4hc 3E 1

B .-2hc E 1

C .-

4hc E 1 D .-9hc E 1

解析:依题意可知第一激发态能量为E 2=E 1/22,要将其电离,需要的能量至少为ΔE

=0-E 2=hν,根据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c =νλ,联立解得最大波长λ=-4hc E 1

,C 对. 答案:C

19.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和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 )

A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

B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增大

C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减小

D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

解析:依题意可将“嫦娥一号”的运动视为圆周运动,且质量变化可忽略不计,则变轨后,轨道更高,由卫星运动规律可知高轨道速度小,故变轨后动能就小,排除A 、B 选项;卫星发射越高,需要更多能量,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高轨道的卫星能量大,因此高轨道势能一定大,D 对.

答案:D

20.质量为M 、内壁间距为L 的箱子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箱子

中间的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小物块与箱子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初始时小物块停在箱子正中间,如图所示.现给小物块一水平向右的初

速度v ,小物块与箱壁碰撞N 次后恰又回到箱子正中间,并与箱了保持相对静止.设碰撞都是弹性的,则整个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为( )

A.12m v 2

B.12mM m +M v 2

C.12

N μmgL D .N μmgL 解析:设最终箱子与小物块的速度为v 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 v =(m +M )v 1,则动能损

失ΔE k =12m v 2-12(m +M )v 21,解得ΔE k =mM 2(m +M )

v 2,B 对;依题意:小物块与箱壁碰撞N 次后回到箱子的正中央,相对箱子运动的路程为s =0.5L +(N -1)L +0.5L =NL ,故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为系统损失的动能:ΔE k =Q =NμmgL ,D 对.

答案:BD

21.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波长为1.2 m ,振幅为A .当坐标为x =0处质元的位移

为-32A 且向y 轴负方向运动时,坐标为x =0.4 m 处质元的位移为32

A .当坐标为x =0.2 m 处的质元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 轴正方向运动时,x =0.4 m 处质元的位移和运动方向分别为

( )

A .-12

A 、沿y 轴正方向

B .-12

A 、沿y 轴负方向 C .-

32A 、沿y 轴正方向 D .-32

A 、沿y 轴负方向 解析:依题意可画出如图中实线所示的波形图,设波向右传

播,x =0处的质元正处于y =-

32A 处,x =0.4 m 处的质元的位移为y =32

A 处,满足题意.当x =0.2 m 处的质元处在平衡位置向y 轴正方向运动时,波形图如图中虚线所示,显然x =0.4 m 处的质元正处于y =-

32A 处,且沿y 轴正方向运动,C 对.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74分)

22.(6分)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

①往边长约为40 cm 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 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

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

(2)将1 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 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m .(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解析:(1)依据实验顺序,首先配置混合溶液(④),然后在浅盘中放入水和痱子粉(①),

将一滴溶液滴入浅盘中(②),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获取油膜形状(⑤),最后由已知边长的坐标纸上的油膜形状来计算油膜的总面积(③),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①②⑤③;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为:V =1 cm 3×1 cm 3

300 cm 3×50

=SD ,其中S =0.13 m 2,故油酸分子直径

D =V S = 1 cm 3×1 cm 3300 cm 3×50×0.13×104 cm 2=5×10-10 m. 答案:(1)④①②⑤③ (2)5×10-10

23.(12分)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一

般为电池)、一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

联电路的两端.现需要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

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60 mA 的电流表,电阻箱,导线

若干.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 Ω挡,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仪器连线如图1所示(a 和b 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若两电表均正常工作,则表笔a 为________(填“红”或“黑”)色;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图1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示数分别如图2(a),(b),(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________Ω,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____mA ,电阻箱的读数为________Ω;

(3)将图1中多用电表的两表笔短接,此时流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________mA ;(保留3位有效数字)

(4)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__V .(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1)根据所有电器“红进黑出”的一般原则,对多用电表有,电流从红表笔进入多用电表,电流从黑表笔流出多用电表,由于设计电路图中a 表笔接在电流表的正极,故电流经过多用电表从a 表笔流出,故a 表笔为多用电表的黑表笔.

(2)欧姆表读数为R =14.0 Ω;电流表读数为I =53.0 mA ;电阻箱读数为4×1 Ω+6×0.1 Ω=4.6 Ω.

(3)多用电表接外电路时,考虑到多用电表表头的电流刻度是均匀的,其表头偏转的格数与表盘总格数之比为26∶50,而多用电表接外电路时,外电路电流表示数为I =53.0 mA ,

设两表笔短接时通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I 0,则2650=I I 0

,解得I 0=102 mA. (4)设多用电表内阻为r ,已知外电路电阻为R =14 Ω,多用电表接外电路时:E =I (r +R ),多用电表两表笔短接时:E =I 0r ,联立解得多用电表内的电池电动势E =1.54 V .

答案:(1)黑 (2)14.0 53.0 4.6 (3)102 (4)1.54

24.(15分)如图,两根足够长的金属导轨ab 、cd 竖直放置,导轨间

距离为L ,电阻不计.在导轨上端并接两个额定功率均为P 、电阻均

为R 的小灯泡.整个系统置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方向与导轨所

在平面垂直.现将一质量为m 、电阻可以忽略的金属棒MN 从图示位

置由静止开始释放.金属棒下落过程中保持水平,且与导轨接触良

好.已知某时刻后两灯泡保持正常发光.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灯泡正常发光时导体棒的运动速率.

解析:(1)设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 0,有

P =I 20R ①

由题意,在金属棒沿导轨竖直下落的某时刻后,小灯泡保持正常发光,流经MN 的电流为

I =2I 0 ②

此时金属棒MN 所受的重力和安培力相等,下落的速度达到最大值,有

mg =BLI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

B =mg 2L R P

(2)设灯泡正常发光时,导体棒的速率为v ,由电磁感应定律与欧姆定律得

E =BL v ⑤

E =RI 0 ⑥

联立①②④⑤⑥式得

v =2P mg ⑦

答案:(1)mg 2L R P (2)2P mg

25.(19分)如图,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MN 将空间分成 Ⅰ 和

Ⅱ 两个区域.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q >0)的粒子以速度v 0从平

面MN 上的P 0点水平向右射入 Ⅰ 区.粒子在 Ⅰ 区运动时,只受

到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下的电场作用,电场强度大小为E ;在 Ⅱ

区运动时,只受到匀强磁场的作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求粒子首次从 Ⅱ 区离开时到出发点P 0的距离.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

解析:带电粒子进入电场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抛物线运动,其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设其大小为a ,由牛顿运动定律得

qE =ma ①

设经过时间t 0,粒子从平面MN 上的点P 1进入磁场,由运动学公式和几何关系得

v 0t 0=12at 20

② 粒子速度大小v 1为

v 1=v 20+(at 0)2 ③

设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

tan α=v 0at 0

④ 此时粒子到出发点P 0的距离为

s 0=2v 0t 0 ⑤

此后,粒子进入磁场,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

r 1=m v 1qB ⑥

设粒子首次离开磁场的点为P 2,弧 12

P P 所张的圆心角为2β,则P 1到点P 2距离为 s 1=2r 1sin β ⑦

由几何关系得

α+β=45° ⑧

联立①②③④⑥⑦⑧式得

s 1=2m v 0qB

⑨ 点P 2与点P 0相距

l =s 0+s 1 ⑩

联立①②⑤⑨⑩解得

l =2m v 0q (2v 0E +1B

) ? 答案:

2m v 0q (2v 0E +1

B ) 26.(20分)装甲车和战舰采用多层钢板比采用同样质量的单层钢板

更能抵御穿甲弹的射击.通过对以下简化模型的计算可以粗略说明其

原因.质量为2m 、厚度为2d 的钢板静止在水平光滑桌面上.质量为

m 的子弹以某一速度垂直射向该钢板,刚好能将钢板射穿.现把钢板分成厚度均为d 、质量均为m 的相同两块,间隔一段距离平行放置,如图所示.若子弹以相同的速度垂直射向第一块钢板,穿出后再射向第二块钢板,求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设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且两块钢板不会发生碰撞.不计重力影响.

解析:设子弹初速度为v 0,射入厚度为2d 的钢板后,最终钢板和子弹的共同速度为V .

由动量守恒得

(2m +m )V =m v 0 ①

解得V =13

v 0 此过程中动能损失为

ΔE =12m v 02-12

×3mV 2 ② 解得ΔE =13

m v 02 分成两块钢板后,设子弹穿过第一块钢板时两者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1,由动量守恒得 m v 1+mV 1=m v 0 ③

因为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射穿第一块钢板的动能损失为

ΔE 2

,由能量守恒得

12m v 21+12mV 12=12m v 02-ΔE 2

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且考虑到v 1必须大于V 1,得

v 1=(12+36

)v 0 ⑤ 设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并留在其中后两者的共同速度为V 2,由动量守恒得

2mV 2=m v 1 ⑥

损失的动能为

ΔE ′=12m v 12-12

×2mV 22 ⑦ 联立①②⑤⑥⑦式得

ΔE ′=12(1+32)×ΔE 2

⑧ 因为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由⑧式可得 ,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x 为 x =12(1+32

)d ⑨ 答案:12(1+32)

27.(15分)如图中,A 、B 、C 、D 、E 是单质,G 、H 、I 、F 是B 、

C 、

D 、

E 分别和A 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已知:①反应C +G ――→高温B +

H 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

②I 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E 可以发生反应:2E +I=====点燃2F

+D ,F 中E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回答问题: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I 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它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

(3)1.6 g G 溶于盐酸,得到的溶液与铜粉完全反应,计算至少所需铜粉的质量(写出离子方程式和计算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与过量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溶液与过量

化合物I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 在I 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①确定C 为金属铝、A 为氧气、B 为铁、G 为三氧化二铁;由信息②确定I 为二氧化碳、D 为碳、E 为金属镁、F 为氧化镁.(1)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条件下发生铝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用于焊接铁轨;(2)二氧化碳是直线形分子,电子式为O ··

··∶∶C ∶∶O ····;(3)三氧化二铁与盐酸

反应生成氯化铁,铜能与三价铁离子反应得到亚铁离子和铜离子;(4)金属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偏铝酸钠溶液和氢气,过量二氧化碳通入到偏铝酸钠溶液中,得到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1)2Al +Fe 2O 3=====高温2Fe +Al 2O 3

(2)O ··

··∶∶C ∶∶O ···· 直线形

(3)Fe 2O 3+6H +===2Fe 3+

+3H 2O , 2Fe 3++Cu===2Fe 2++Cu 2+

n (Cu)=n (Fe 2O 3)= 1.6 g 160 g/mol

=0.010 mol

铜粉的质量m(Cu)=64 g/mol×0.010 mol=0.64 g

(4)2 Al+2OH-+2H2O===2AlO-2+3H2↑

AlO-2+CO2+2H2O===Al(OH)3↓+HCO-3

(注:不要求写OH-+CO2===HCO-3)

(5)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反应器内壁附着有黑色的碳

28.(15分)反应a A(g)+b B(g)c 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____;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Ⅰ(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

(3)B的平衡转化率αⅠ(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________,其值是________;

(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________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6)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假定10 min 后达到新的平衡,请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第Ⅳ阶段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上必须标出A、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和绘制简单图象的能力.(1)根据0~20 min,A、B、C三种物质浓度的变化量可以确定a∶b∶c=1∶3∶2.(2)观察图象,第Ⅱ阶段在第Ⅰ阶段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分离出产物C,恒容条件下压强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反应速率降低,第Ⅲ阶段在第Ⅱ阶段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浓度没有突变,反

应正向进行,恒容条件下改变的条件为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再次降低直至达到平衡.

(3)αⅠ(B)=6.00 mol·L-1-3.00 mol·L-1

6.00 mol·L1

×100%=50%、

αⅡ(B)=3.00 mol·L-1-1.86 mol·L-1

3.00 mol·L-1

×100%=38%、

αⅢ(B)=1.86 mol·L-1-1.50 mol·L-1

1.86 mol·L-1

×100%=19%.

第Ⅳ阶段在第Ⅲ阶段的基础上将容器体积扩大一倍,A、B、C各自的浓度在0 min时变为原来的一半,体积扩大,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平衡时各自的浓度均比原平衡的浓度小,进而可画出各自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答案:(1)1∶3∶2

(2)vⅠ(A)>vⅡ(A)>vⅢ(A)

(3)αⅢ(B)0.19(19%)

(4)向正反应方向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5)>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6)

(注:只要曲线能表示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及各物质浓度的相对变化比例即可)

29.(15分)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有关问题.

(1)如图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

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欲制取适量NO气体.

①下图中最适合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②根据所选的装置完成下表(不需要的可不填):

③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意在考查考生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的性质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浓盐酸中的氯离子氧化为氯气,装置B用来收集比空气重的氯气,装置D吸收尾气,装置C起到了防倒吸的作用.一氧化氮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不与水反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选用装置Ⅰ,A装置中盛放铜片和稀硝酸,B装置中盛放水,C装置接收排出的水.

答案:(1)向上排气收集氯气安全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管B中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①Ⅰ②

③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棕红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 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

30.(15分)金刚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通过下列途径制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环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________个原子共平面;

(2)金刚烷的分子式为________,其分子中的CH 2基团有________个;

(3)下面是以环戊烷为原料制备环戊二烯的合成路线:

其中,反应①的产物名称是________,反应②的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是________,反应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4)已知烯烃能发生如下反应:HHRR ′――→O 3

――→H 2O/Zn

RCHO +R ′CHO 请写出下列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 是二聚环戊二烯的同分异构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A 经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加热氧化可以得到对苯二甲酸[提示:苯环上的烷基(—CH 3,—CH 2R ,—CHR 2)或烯基侧链经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得羧基],写出A 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机推断与合成,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情况及观察能力、接收新信息的能力.(1)根据乙烯的六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综合分析,环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9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2)观察得出金刚烷的分子式为C 10H 16,含有6个—CH 2—;(3)环戊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环戊烷,一氯环戊烷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环戊烯,环戊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环戊烷,1,2-二溴环戊烷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环戊二烯;(4)根据有机信息可得双键断裂引入醛基,因此二聚环戊二烯经过题中反应后的产物为

;(5)二聚环戊二烯的分子式为C 10H 12,所以A 的分子式为C 10H 12,不饱和

度为5,其中苯环的不饱和度为4,结合其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还含有一个碳碳双键.

答案:(1)9

(2)C 10H 16 6

(3)氯代环戊烷 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加热 加成反应

31.(10分)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 ℃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化学本质、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可知,脂肪酶只能催化脂肪的水解,因此测定其活性时,应选择脂肪作为底物;为维持其酸碱度稳定,一般应加入缓冲溶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要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应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催化活性最高时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由于该细菌生活的温度范围为55~65 ℃,因此,设置温度梯度范围时应将其包含在内。

答案:(1)脂肪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 ℃)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32.(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等,意在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引进外来植物和动物后,使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说明这些生物之间存在不利的种间关系,这些对种群不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等;在食物网中,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能量逐级递减,而有害的重金属含量会相应增加,根据其含量可知,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由此可以很容易绘出食物网。

答案:(1)竞争捕食寄生

(2)

33.(11分)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___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________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_,后者是通过____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____。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_______(有、无)淀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1)组5中有光照,空气中有CO2,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产生氧气。(2)只要有氧气,叶片就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组2和组6能进行有氧呼吸。(3)组2中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原料为溶液中的葡萄糖,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组4与组2相比,培养液中没有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ATP,故不能合成淀粉。(4)组7如果只通入N2,则无淀粉产生,因为缺乏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O2。

答案:(1)光合H2O

(2)组2和组6

(3)葡萄糖ATP有氧呼吸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

(4)无

34.(10分)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

(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或__________,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

解析:(1)非秃顶男性的基因型只能是BB,而非秃顶女性的基因型为BB或Bb,则后代的基因型为BB、Bb,男性表现为秃顶或非秃顶,女性表现为非秃顶。(2)非秃顶男性(BB)与秃顶女性(bb)的后代基因型只能为Bb,因此后代男性都表现为秃顶,女性都表现为非秃顶。(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位秃顶褐色眼男性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非秃顶蓝色眼女性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则其后代的基因型可能为BBDd、BBdd、BbDd、Bbdd、bbDd、bbdd,因此两人所生育的女儿表现型有非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褐色眼和秃顶蓝色眼。

答案:(1)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2)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全部为秃顶

(3)BbDd bbDd Bbdd BBdd

非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褐色眼和秃顶蓝色眼

2019全国一卷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

2019年全国一卷化学试题解析 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解析】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A错误; 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B正确; 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故C正确; 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A。 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 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B 2-苯基丙烯的分子式为C9H10,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解析】A项、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 B项、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2-苯基丙烯,

故B正确; C项、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2-苯基丙烯中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故C错误; D项、2-苯基丙烯为烃类,分子中不含羟基、羧基等亲水基团,,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则2-苯基丙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甲苯,故D错误。 故选B。 3.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在溴化铁作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反应生成无色的溴苯和溴化氢,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解析】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 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 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 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 故选D。

2019年全国卷Ⅱ化学高考试题高清版

2019年全国卷Ⅱ化学高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S 32 Cl35.5 As 75 I 127Sm 150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8.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3-4数目为0.1N A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9.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8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解析版)

专题18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1.[2019新课标Ⅰ]在普通铝中加入少量Cu和Mg后,形成一种称为拉维斯相的MgCu2微小晶粒,其分散在Al中可使得铝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减小,形成所谓“坚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村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 (填标号 )。 A.B.C.D. (2)乙二胺(H2NCH2CH2NH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氮、碳的杂化类型分别 是、。乙二胺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其中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填“Mg2+”或“Cu2+”)。 (3)一些氧化物的熔点如下表所示: 氧化物Li2O MgO P4O6SO2 熔点/°C 1570 2800 23.8 ?75.5 解释表中氧化物之间熔点差异的原因。 (4)图(a)是MgCu2的拉维斯结构,Mg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中,填入以四面体方式排列的Cu。图(b)是沿立方格子对角面取得的截图。可见,Cu原子之间最短距离= pm,Mg原子之间最短距离y= pm。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MgCu2的密度是 g·cm?3(列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1)A (2)sp3sp3乙二胺的两个N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Cu2+ (3)Li2O、MgO为离子晶体,P4O6、SO2为分子晶体。晶格能MgO>Li2O。分子间力(分子量)P4O6>SO2 (4 23 330 A 824+1664 10 N a- ?? ? 【解析】(1)A.[Ne]3s1属于基态的Mg+,由于Mg的第二电离能高于其第一电离能,故其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能量较高; B. [Ne] 3s2属于基态Mg原子,其失去一个电子变为基态Mg+; C. [Ne] 3s13p1属于激发态

2015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 理科综合能力侧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 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 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3 Fe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 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 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 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1 4 0.1molgL MgSO溶液滴入 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 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 Mg(OH)2的小

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1)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1.(6分)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 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 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2.(6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2/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3.(6分)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B. C.D. 4.(6分)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g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为胶体粒子数为0.1N A B.22.4L(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92.0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1.0molCH4与Cl2在光照下生成CH3Cl的分子数为1.0N A 5.(6分)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是最单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化物超过两种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生成1molC5H12,至少需要2molH2

6.(6分)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化台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 B.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C.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W与Y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7.(6分)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示意图如右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①EDTA﹣Fe2+﹣e﹣=EDTA﹣Fe3+ ②2EDTA﹣Fe3++H2S=2H++S+2EDTA﹣Fe2+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阴极的电极反应:CO2+2H++2e﹣═CO+H2O B.协同转化总反应:CO2+H2S═CO+H2O+S C.石墨烯上的电势比ZnO@石墨烯上的低 D.若采用Fe3+/Fe2+取代EDTA﹣Fe3+/EDTA﹣Fe2+,溶液需为酸性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3分) 8.(14分)醋酸亚铬[(CH3COO)2Cr?2H2O]为砖红色晶体,难溶于冷水,易溶于酸,在气体分析中用作氧气吸收剂。一般制备方法是先在封闭体系中利用金属锌作还原剂,将三价铬还原为二价络;二价铬再与醋酸钠溶液作用即可制得醋酸亚铬。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蒸馏水均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目的是仪器a的名称是。(2)将过量锌粒和氯化铬固体置于c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按图连接好装置。打开K1、K2,关闭K3。 ①c中溶液由绿色逐渐变为亮蓝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同时c中有气体产生,该气体的作用是 (3)打开K3,关闭K1和K2.c中亮蓝色溶液流入d,其原因 是;d中析出砖红色沉淀。为使沉淀充分析出并 分离,需采用的操作是、洗涤,干燥。 (4)指出装置d可能存在的缺点

高考各地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和解析

历年高考各地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和解析 九、几种重要的金属 1.(09全国卷Ⅰ8)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 的是 A.22222223Al NaOH H O NaAlO H ++=+↑ B.4242222KMnO HCOOK KOH K MnO CO H O ++=+↑+ C 22224(2MnO HCl MnCl Cl H O ?+=+↑+浓) D.22742424324324267()3()7K Cr O FeSO H SO Cr SO Fe SO K SO H O ++=+++ 答案:B 解析:在碱性条件下,不可能产生CO 2气体,而应是CO 32 -,故B 项错。 2.(09江苏卷3)下列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a b c A Al AlCl 3 Al (OH )3 B HNO 3 NO NO 2 C Si SiO 2 H 2SiO 3 D CH 2=CH 2 CH 3CH 2OH CH 3CHO 答案:B 解析:A 项:3Al AlCl → (322623Al HCl AlCl H +=+↑或者24243223()3Al H SO Al SO H +=+↑, 33()AlCl Al OH →(332343()3AlCl NH H O Al OH NH Cl +?=↓+),33()Al OH AlCl →(332()33Al OH HCl AlCl H O +→+),3()Al OH Al →的转化必须经过 323 ()Al OH Al O →(反应方程式为:32322()3Al OH Al O H O +灼烧)和23Al O Al →(232243Al O Al O +↑通电)这两步,所以A 项不选; B 项:3HN O N O →(3322833()24HNO Cu Cu NO NO H O +=+↑+),2NO NO →(2222NO O NO +=),2N O N O →(22332NO H O HNO NO +=+),23NO HNO →(22332NO H O HNO NO +=+),所以B 项正确; C 项:2S i S i O →(22Si O SiO +=),223SiO H SiO →必须经过两步

全国新课标I卷2015年高考物理试卷word版,详解版

2015年新课标I高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分)两相邻匀强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同,方向平行,一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粒子的()A.轨道半径减少,角速度增大B.轨道半径减少,角速度减少 C.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D.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少 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专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专题. 分析:通过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得知轨道半径的公式,结合该公式即可得知进入到较弱磁 场区域后时,半径的变化情况;再利用线速度与角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式,即可得知进入弱 磁场区域后角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足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于洛伦兹力,由牛顿第二定 律有: qvB= 得:R= 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B减小,所以R增大. 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为:v=ωR 线速度v不变,半径R增大,所以角速度减小,选项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该题要明确洛伦兹力始终不做功,洛伦兹力只是改变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还 要熟练的掌握半径公式R=和周期公式等. 2.(6分)如图,直线a、b和c、d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N、P、Q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φM,φN,φP,φQ,一电子由M点分别到N点和P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直线a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Q B.直线c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N C.若电子由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正功 D.若电子由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

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2) (2)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2.(6分)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3.(6分)实验室中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A. B.C.D. 4.(6分)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与X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Z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 B.Y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5.(6分)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24gP4中所含P一P键数目为4N A

B.100 mL 1mol?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lN A 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mol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 6.(6分)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3二次电池,将NaClO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2+4Na ?2Na2CO3+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ClO4﹣向负极移动 B.充电时释放CO2,放电时吸收CO2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2+4e﹣═2CO32﹣+C 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e﹣═Na 7.(6分)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编号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 0.4000mol?L﹣1的 NaOH溶液 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 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 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 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二、非选择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 8.(14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一种以闪锌矿(ZnS,含有SiO2和少量FeS、CdS、PbS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锌的流程如图所示: 相关金属离子[c0(M n+)=01mol?L﹣1]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最新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15)

新课标三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氧化还原反应1.(2021模拟年山东理综·15)一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 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提示:①H2C2O4是二元弱酸 ②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A.0.02021模拟889 B.0.2021模拟000 C.0.1200 D.0.2400 答案:B 解析:此题类型属于信息给予题,据题意并结合提示,H2C2O4为二元弱酸,可写出氢氧化钠与KHC2O4·H2C2O4·2H2O反应的方程式: 6NaOH+2KHC2O4·H2C2O4·2H2O=3Na2C2O4+K2C2O4+8H2O; 10[KHC2O4·H2C2O4]+8KMnO4+ 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可得关系式:6NaOH~2KHC2O4·H2C2O4·2H2O,10[KHC2O4·H2C2O4]~8KMnO4 ;综合以上两式可得: 15NaOH ~ 4KMnO4 , 结合题意:V(NaOH)=3V(KMnO4)可得出关系: 15NaOH ~ 4KMnO4 15 4 3V(KMnO4)×0.1000mol·L-1V(KMnO4)×c(KMnO4) 列式得:15×V(KMnO4)×c(KMnO4)=4×3V(KMnO4)×0.1000mol·L-1,整理得:0.2021模拟000mol·L-1,答案选B。 2.(2021模拟年广东化学·5)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在3Cl2+2NH3 =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 B.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生成1molN2有6mol电子转移 答案:C 解析:本题原理大多同学已在平时练习中接触过,2021模拟年高考题实验题21题⑵考到:

201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1答案--物理部分

2015年理综 全国卷1 物理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6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l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l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两相邻匀强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同、方向平行。一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粒子的 A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增大 B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减小 C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 D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小 15.如图,直线a 、b 和c 、d 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 、N 、P 、Q 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M ?、N ?、P ?、Q ?。一电子由M 点分别运动到N 点和P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 .直线a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M ?>Q ? B .直线c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M ?>N ? C .若电子由M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正功 D .若电子由P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负功 16.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l ,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原线圈一侧 接在电压为220 V 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如图所示。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 端的电压为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消耗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 A .U=66V ,k=19 B .U=22V ,k=19 C .U=66V ,k=13 D .U=22V ,k=13 17.如图,一半径为R 、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 水平。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R 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 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 mg ,g 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 表示质点从P 点运动到N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A .W =12 mgR ,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 点 B .W >12 mgR ,质点不能到达Q 点 C .W =12 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D .W<12 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18.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 1 和L 2,中间球网高度为h 。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 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 h 。不计 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υ在某范围内, 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υ的最大 取值范围是 D

高考全国1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区别蚕丝和人造纤维,A正确;B、食用油反复加热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B 正确;C、高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杀菌消毒,C正确;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D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的判断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 B.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 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 D.标准状况下, 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 【答案】A 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 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基丁烷也称异戊烷,A 错误;B.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B 正确;有4种同分异构体,C 错误;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 错误,答案选B 。 考点: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判断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 .将Cl 2与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 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乙酸乙酯,A 错误;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且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 2,所以用排水法收集,B 错误;C.铁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因此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C 正确;D.将Cl 2与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只能除去氯气,但不能除去水蒸气,不能得到纯净的Cl 2,D 错误,答案选C 。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 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 42-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 增大 B .该法在处理含Na 2SO 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 和H 2SO 4产品 C .负极反应为2 H 2O –4e –=O 2+4H +,负极区溶液pH 降低 D .当电路中通过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的O 2生成 【答案】B 考点: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 12.298K 时,在 1L -?氨水中滴入 mol 1L -?的盐酸,溶液的pH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mol 1L -?氨水的电离度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2019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II卷与答案)

2019年全国卷Ⅱ理综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S 32 Cl 35.5 As 75 I 127 Sm 15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8.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PO 数目为0.1N A 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 4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9.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 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 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 Zn+CuSO4Cu+ZnSO4 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 Ca(OH)2+CO2CaCO3↓+H2O C.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 2Na2O22Na2O+O2↑ 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12.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 B.图中各点对应的K sp的关系为:K sp(m)=K sp(n)

2020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 (2013大纲卷)13、某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相对分子质量为58,完全燃烧时产生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它可能的结构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先解得分子式。设为CnH2nOX,氧最少为一个,58-16=42,剩下的为碳和氢,碳只能为3个,即为C3H6O,一个不饱和度。设有两个O,那么58-32=2 6,只能为C2H4OX,x不可能为分数,错。由此可得前者可以为醛一种,酮一种,烯醇一种,三元碳环一种,四元杂环一种。 (2013福建卷)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Na2CO3溶液加以区别B.戊烷(C5H1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乙烯、聚氯乙烯和苯分子均含有碳碳双键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答案】A 【解析】B应该是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是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C由于聚氯乙烯没有,错误;D糖类中的单糖不行。 (2013江苏卷)12.药物贝诺酯可由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贝诺酯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可用FeCl3 溶液区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均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 D.贝诺酯与足量NaOH 溶液共热,最终生成乙酰水杨酸钠和对乙酰氨基酚钠 【参考答案】B 【解析】该题贝诺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的性质等基础有机 ☆能熟练区分醇羟基、酚羟基、酸羟基的性质上的差异: 醇中的羟基连在脂肪烃基、环烷烃基或苯环的侧链上,由于这些原子团多是供电子基团, 使得与之相连的羟基上氢氧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变大,氢氧共价键得到加强,氢原子很难 电离出来。因此,在进行物质的分类时,我们把醇归入非电解质一类。 酚中的羟基直接连在苯环或其它芳香环的碳原子上,由于这些原子团是吸电子基团, 使得与之相连的羟基上氢氧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变小,氢氧共价键受到削弱,氢原子比醇 羟基上的氢容易电离,因此酚类物质表现出一定的弱酸性。 羧酸中的羟基连在上,受到碳氧双键的影响,羟基氢原子比酚羟基上的氢原子容 易电离,因此羧酸(当然是短链)的水溶液呈明显的酸性,比酚溶液的酸性要强得多。 Na NaOH Na2CO3 NaHCO3 醇羟基√╳╳╳ 酚羟基√√√╳ 羧羟基√√√√ 相关对比: 酸性强弱对比:CH3COOH>H2CO3>C6H5OH>HCO3- 结合H+能力大小:CH3COO-<HCO3-<C6H5O-<CO32- 故: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 A.苯环不属于官能团,仅羧基、肽键二种官能团。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1卷)(word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 理科综合试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DNA上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 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 a+的增加 D.输入的N 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离子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 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 Fe3+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 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熔化后的液态铝滴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Mg24 S32K39Mn55 7.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答案】C 【解析】C选项,应多吃富含碘元素的食物,如KIO3。高碘酸为强酸,对人体有很强的腐蚀性。 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A 【解析】根据碳原子的四价原则补齐氢原子,直接查出C、H的原子个数,A选项正确;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B、C选项错误;含有甲基、醇羟基,所以可以发生取代反应,D选项错误。 9.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A.W2-、X+B.X+、Y3+C.Y3+、Z2-D.X+、Z2- 【答案】C 【解析】A选项W在X的上一周期,所以X为第3周期,分别为O、Na;B选项X可能为Li或Na、Y可均为Al;D选项X可能为Li或Na、Z可能为O或S;上述选项中的Na+均不

影响水的电离平衡;C 选项Y 只能为Al 、Z 只能为S ,Al 3+ 、S 2-均影响水的电离平衡。 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 2S 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 .银器为正极,Ag 2S 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 .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 +3Ag 2S===6Ag +Al 2S 3 D .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 2S 转化为白色AgCl 【答案】B 【解析】由“电化学原理”可知正极反应式为Ag 2S +2e -===2Ag +S 2-,负极反应式为Al -3e -===Al 3+;电解质溶液中发 生反应Al 3++3H 2O Al(OH)3+3H +,S 2-与H +结合生成H 2S ,使Al 3++3H 2O Al(OH)3+3H +的平衡右移,最终生成Al(OH)3沉淀,只有B 选项正确。 11.已知K sp (AgCl)=1.56×10-10,K sp (AgBr)=7.7×10-13, K sp (Ag 2CrO 4)=9.0×10-12。某溶液中含有Cl -、Br -和2 4CrO -,浓 度均为0.010mol·L -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mol·L -1的 AgNO 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 A .Cl -、Br -、24CrO - B .24 CrO -、Br -、Cl - C .Br -、Cl -、24CrO -D .Br -、24 CrO -、Cl - 【答案】C 【解析】因为溶液中Cl -、Br -、2 4CrO -浓度相同,假设滴加 AgNO 3溶液的过程中混合液中Cl -、Br -、2 4CrO -浓度不变,均为 0.010mol·L -1,则开始生成AgCl 、AgBr 、Ag 2CrO 4沉淀时溶液中 c (Ag +)浓度分别为 1.56×10-8mol·L -1、7.7×10-11mol·L -1、3.0×10-5mol·L -1,所以首先沉淀的是AgBr ,最后沉淀的是Ag 2CrO 4。 12.分子式为C 5H 10O 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醇和酸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 ( ) A .15种 B .28种 C .32种 D .40种 【答案】D 【解析】属于C 5H 10O 2的酯水解可生成的酸有甲酸、乙酸、

2019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Ⅰ卷与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 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噲?H++Cl? 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垐?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 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 b点的混合溶液pH=7 D. 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 阴极区,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 C. 正极区,固氮酶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 D. 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