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志平同志主要事迹

叶志平同志主要事迹

叶志平同志主要事迹
叶志平同志主要事迹

叶志平同志主要事迹

叶志平(1953.09—2011.06),男,汉族,四川绵竹人。1985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安县沸水小学任教,1978年调至安县桑枣中学工作,1995年起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安全转移,创造了“零伤亡”奇迹,校长叶志平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

2011年6月27日,叶志平同志因长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7岁。

2011年9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追授叶志平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叶志平自从担任桑枣中学的校长后,就为学校当时新建的实验教学楼开始担心。

此楼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并且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竟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当时的新楼,楼梯的栏杆摇摇晃晃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大楼的承重柱子不合标准。面对这样一栋华而不实的危楼,叶校长下定决心进行维修加固。

从1997年开始,连续几年对这栋楼进行了改造加固。

第一次,他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拆除了与实验教学新楼相连的一栋质量很差的厕所楼,在一楼的安全处重新建起了厕所。虽然高层教室上课的同学上厕所不太方便,但是,孩子们安全。

第二次,他将楼板间的缝隙中的水泥纸袋去掉,重新实实在在地灌注了混凝土,使楼板的承受力大大提高。

第三次,他对这栋危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标准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浇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之后他亲自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整整加粗了15厘米。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维修费。左一个5万、右一个5万慢慢争取而来。教学楼时刻要用,他就利用学校的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实验楼修好加固。对学校后来的新建教学楼,他更是严要求,细观察。就连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贴面,也要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上打四个孔,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因为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紧绷的弦,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没法向社会交待。叶校长心里明白,除了教学楼修建结实还不行,紧急情况下有序的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学校规定好每个班固定的疏散路线。要求两个班在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就连每个班在教室里怎么疏散都作了规定。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要走教室里的那条通道都预先进行了设置。并且要求在二楼、三楼教室里的学生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四楼、五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在紧急疏散时,对老师的站位也有要求。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在拐弯处学生们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倒了,老师是成人,

完全有力气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叶校长除了搞紧急疏散演练外,还经常利用学生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以及放晚自习时间,在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看学生的疏散情况,查看老师是否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他还规定,每周二学校各班级要进行安全知识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知识。因此,有些家长曾这样称呼叶志平校长“不务正业的校长”,认为他不专心与教学,天天搞这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然而,地震那天,老师和学生们就是按照平时的训练秩序,用练熟了的方式进行了安全疏散。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300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叶校长知道地震后,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学校,看到的情景是: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学校里的八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担心的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而他的学生,这些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紧紧地挨着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当他听到老师对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也没事时,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人们感谢这位可敬的校长,家长感谢这位负责任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们更要感谢这位好的领导。是他平时的严格要求,是他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用心负责,保住了学校,更保住了学校的全体师生。他可以骄傲地告诉家长,告诉世人:“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

“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永远是叶志平校长的人生理念。他是个英雄:从1997年起,多次将学校一栋没有验收的教学楼加固;2005年起,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校90多位教师、2200名学生全部冲到操场,用时1分36秒,全校师生无一伤亡…… 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汶川地震后被称作“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

平时多流汗,灾时就少流血,最初学校进行疏散演练时候,老师都很反感,说没事找事,现在老师都说值。请你们媒体多宣传宣传,让大家都知道灾备是怎么回事儿。

事件回顾

爱心一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的温馨家园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破坏了桑枣中学教职工居住的房屋,看到无房可住,露宿在学校操场上的两百多个教职工及其亲属,叶志平校长无比悲痛。大震刚过,他强行忍住痛苦的泪水,迅速组织大家亲自动手搭起

了简陋的帐篷,让大家能暂时遮风避雨。大地震不仅毁坏了房屋,还破坏了水电气等生活设备设施。叶志平校长为了不让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遭受饥饿干渴,他带领大家搭建起了简易的厨房,用红砖支起了一口大锅,找柴找水,为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烧水煮饭,让他们能喝上井水,吃上热饭。接着,他又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生活区,全校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都住进了安全舒适的帐篷,喝上了甘甜的纯净水,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震后的桑枣中学校园尽管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但生活在这里的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都感到无比温暖,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斗志昂扬,投入到紧张的抗震自救之中。

坚韧不屈,带领教职工积极抗震自救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不垮叶志平校长这位共产党员顽强的意志。大震刚刚过,余震不断,叶志平校长不悲观,不失望,不等不靠,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带领全校教职工迅速开展紧张的抗灾自救。他立刻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学校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抗震救灾。他身先士卒,不怕余震危险,不怕吃苦受累,成天奔赴在抗震自救最前线,认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他带头冒险排危,带头清除断砖破瓦,带头打扫卫生,带头消毒防病,带头搭建防震棚,带头解决教职工的饮水吃饭问题,带头当好志愿者,带领教职工为桑枣镇政府卸下各种救灾物品物资100多吨,带头为搭建临时过渡校区租地平整地基。在他的模范行为感召下,全校教职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把抗震自救不断向前推进。

心系教育,千方百计筹划学生复课

叶志平校长最着急的是学生的复课,“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地毁坏了两千多名学生赖以学习和居住的所有教学楼和宿舍,学生无法上课,只好辍学在家。为了让学生特别是参加2008年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能早日复课学习,叶志平校长千方百计为复课进行准备。他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住和喝的问题。他把在大震中未遭到严重破坏的学生餐厅作为临时教室,解决了学生学的问题。他把可以使用的厕所交给学生使用,解决了学生拉的问题。学生复课在他的筹划中正在紧张有序地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学生就可以重新走进课堂,投入到充满乐趣的学习生活中去。叶志平校长最关注的是2008年参加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的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放飞自己的中考梦想,在初三学生暂时无法复课的情况下,他组织初三年级组的教师在全县各乡镇办起了临时校外学生学习辅导站,把各种复习资料和训练题亲自送到初三学生手里,指导他们复习,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和家长无不感谢地说:有这样的好学校,这样的好老师,我们一定会考出好成绩。

人间奇迹,大震中全校师生平安无恙

时间凝固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山崩地裂,大地在剧烈抖动,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没有让全校两千五百多名师生惊慌失措。大地抖动的那一瞬间,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全校2000多名刚刚从午眠中醒来即将开始学习的学生,在各班教师的命令下,立刻趴在课桌下进行自我保护。当震波刚过去的一刹那间,各班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指挥迅速有序地疏散到了操场上,全校31个班2000多名学生疏散完毕,仅用了1分30多秒。强烈的地震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所有房屋和各种设备设施,但两千多名师生却

无一人伤亡,这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是正是叶志平校长。学校有一栋是20世纪80年代花了17万元修建的没有经过竣工验收就投入使用的教学楼。95年叶志平同志担任校长后,怕这座教学楼出安全事故,就自筹资金40多万元对这座楼进行了防危加固。在这次大地震中,这座被加固的教学楼尽管损坏严重但没有垮塌。坐在这栋教学楼里的700多名学生全部平安地从楼里疏散出来。叶志平校长有着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在突发事故面前不惊慌失措,他坚持每一学期要对学生进行一两次应急安全疏散演练,让学生自觉养成面临突然事故,沉着应对的良好习惯。由于学生训练有素,所以在这次强大地震面前,人人都能从容自如,平安无恙地跨过了伤亡线。

病重辞世

2011年6月27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最牛校长”叶志平走了,终年57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病房霎时肃穆,在现场守候他到最后一刻的20多位同事和亲属,每个人的心都碎了。

他们说—“1分36秒,是他57年人生最绚烂的时刻。”

“叶校长什么都防到了,就是没有防到自己的身体。”

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叶志平和安县教育人一样,埋头苦干,毫无怨言。他把学校工作安排好后,还四处奔波,到处讲学。2011年6月3日晚因操劳过度,叶志平突发脑溢血,被家人立即送往绵阳市第三医院,紧急施救。而在住院之前,他还一直在为学生们的中考劳心劳力。“校长现在正在与死神搏斗,我们真的很想念他。” 桑枣中学参加中考的同学们也牵

挂着校长叶志平的病情。“希望叶校长能够像他的绰号一样,也能在死神的面前‘牛’一把!”

叶志平可以欣慰的是,在他昏迷期间,桑枣中学的学生们中考成绩又在全县一举夺魁。“可能是这几个月太忙,没怎么睡好觉,让我睡2个小时就好了。”

这是叶志平脑出血昏迷前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没想到这一觉便成了永远。

没有遗言没有遗憾

“走得很平静。”华西医院神经ICU副教授薛欣盛告诉叶茂,他的父亲因为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走得非常安详。“我们清楚老汉儿的病有多严重,我们全家都衷心感谢医院全力的抢救。”

叶茂静静地走到楼梯处,坐下来,拿出手机开始发短信。“老汉儿生前非常喜欢交朋友,我给他那些好朋友发个短信。”叶茂说,父亲从抢救到去世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去年老汉儿跟我说过,作为教师,他的职责就是教好学生,保证学生的安全,他说这辈子没有遗憾。”

人物评价

沧海横流,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叶志平校长在强烈的地震灾难面前,没有动人的豪言壮语,只有顽强的性格和扎实的行动。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抗震自救工作已初见成效,干群和谐,人心稳定,震后的废墟正在被清除,新的过渡临时校区正在搭建,未来重建的学校蓝图正在描绘,两千多名学生复课即将实现,桑枣中学教职工即将开始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坚信,有叶志平同志这位深受师生爱戴,群众夸赞的好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奋

斗,灾后重建的美丽的桑枣中学校园必将拔地而起,桑枣中学的教育质量必将不断书写新的辉煌,桑枣中学这面示范初中的旗帜必定高高飘扬。

【学习资料】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资料】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上)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

红色实践宣传稿

化学化工学院举办“忆红色精神,惜美好生活”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他们确定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化学化工学院红延实践团队于1月16号17号组织院内学生团队,进行红色革命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 1月16日上午,红延实践团队在化学北楼集合,整装待发前往新乡市发展迅速的刘庄村,红延团队的小组成员在村内人的帮助下来到了刘庄村最具纪念意义的史来贺纪念馆,前来了解伟大的书记史来贺同志在艰苦岁月下如何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的感人事迹,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组成员参观了纪念馆里的12个展厅,里面陈列着史书记的生平工作、生活场景及荣誉成果的各种照片,包括外事活动、华星制药厂的概况等,感慨于史书记英雄事迹的同时,团队自行组织起来在馆前合唱红色歌曲,以歌颂红色精神,当天下午小组团队深入刘庄村内,找到了提前预约好的村庄干部,与他们进行密切交流,时不时地听他们讲革命岁月,村庄人们集体劳动的感人故事,小组成员们被史来贺等人的事迹所感动纷纷要求与书记合影留念,与此同时在村庄干部的介绍下我们采访了村内大学生村官,听取他们的经验对大学生的建议,学习他们投身基层工作的精神。1月17日,“红延”团队在春运大潮里经历郑州拥挤的交通到达二七纪念塔,小组队员们在了解二七大罢工和涌现的英雄事迹之后,把预先准备好的有关二七精神的宣传页分发给二七塔前的行人,并进行爱国爱党红色精神主题签名,来来往往的人群及当地市民积极参与,景点管理人员也配合着此活动的顺利进行,顿时塔前挤满参与活动的人群,当日下午活动结束 化学化工学院红延实践团队举办此次活动为大家带来一次精神上的革命的洗礼,继而激发大家奋发向上的斗志和潜力,此次革命的红色之旅同时也是场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当代大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开创的革命事业,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养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争做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世代相传。 化学化工学院平媛媛

黄幼岩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开拓创新谋发展甘洒热血育英才 ——记南宁三中校长黄幼岩 黄幼岩校友1992年本科毕业于我校生物系,现为南宁三中校长、生物高级教师。从教21年来,先后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在教坛中,他以精湛的教艺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坐标,管理上,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生活里,他是孜孜不倦、耕耘不止的孺子牛;走近这位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黄幼岩校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睿智、精湛、奉献、谦逊…… 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黄幼岩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师德高尚,注重教书育人,乐于奉献,被授予“南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他勤学钻研,业务拔尖,多次在全区、全国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多次带领广西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屡创佳绩。他结合岗位,先后主持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优化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现代教育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被聘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科导师”,被授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广西特级教师”。 勇挑重担,先锋示范,争创优质教育的品牌 在担任南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时,黄幼岩校友带领学院紧紧围绕“在岗位上闪光”的主题,以“三星”工程(教学之星、服务之星、榜样之星)为载体,树立“四种”意识(“我的工作我负责”的责任意识、“我的岗位我示范”的带头意识、“我的领域我领先”的先锋意识和“我是党员我付出”的奉献意识),开展“四项”主题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植根于学院的中心工作,与“履行岗位工作”结合,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结合,与“服务师生员工”结合,通过抓活动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党建创新、促进工作落实,促进良好业绩,激励学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在队伍建设上有突破、在制度建设上有突破、在理论学习上有突破、在教学改革上有突破、在教书育人上有突破、在党建创新上有突破。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他不仅会被我们记一段时间,而且会被我们记一辈子。 一段时间来,有一个人的名字被我们深深铭记,上至中央高层领导, 下至基层普通党员,都在传诵他的“一辈子”精神,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 我们、感染着我们。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他那“清贫 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让我们在泪 水中见证了一种“伟大”,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信念 党旗凝聚无穷力量,信念锻铸坚强意志。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 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 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用言行诠释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人 生的“总开关”。信念决定追求,追求体现信念。彩云烟站职工始终保持 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精神状态,时刻以为烟草事业、为“卷烟上水平”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的理想信念主导自己的思想, 我们就有了清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就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能有效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在方向的引领下,在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能始终坚持“两个至上”的行业价值观,不为谋求 局部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就能秉承“利国为上、惠民为宗、至爱为怀、

大成为志”的理念,创造价值、奉献国家,普惠烟农、服务客户,热爱烟草、成就事业、开创未来。就能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突出对烟农的优质 服务,突出对社会的真情回报。就能坚持“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主攻质量、突出特色”的发展方针,以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为中心,以骨 干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走“品牌引导特色,生 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支撑特色,质量稳定特色”的烟叶发展 道路,升华彩云烟叶的品牌。 在事业的峰峦上,有辛勤的汗水流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 血闪光。在师宗彩云烟站有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站长万家培。他用 踏踏实实的脚步,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曾说过:职工是亲人,烟农也是 亲人 站长人如其名,从接触到他的第一天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烟 农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辛勤劳作才换来我们快速发展的今天。”他每天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如何让农民通过种烟尽快致富。 他每天最早来到单位安排各项工作但却是最晚走的一个。每天他都要 走街串户,宣传种植烤烟的相关政策和种烟的好处,了解烟农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工作中万站长认真落实烤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他把烟农利益 看得至高无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 他的足迹。20XX年,全国范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时间恰逢初春,严 重威胁到烟草种植的问题,那段时间,站长总是到烟民家中一户户,一家 家的串门,了解他们在生活和生活上的难处,在生产上的困难,立即向上

正反两面典型案例

一、严以修身 正面典型:善洲,1927-2010,地委书记。 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只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语录1:“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 语录2:“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

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严以用权 正面典型:任长霞,1964-2004,省市,登封市公安局长。 事迹:作为一位公安局长,任长霞无疑面临着钱、权、法的考验。自入警以来,她从事的都是有一定权力的工作,总是有人通过直接、间接的关系来靠近她,给她送去金钱、物品,但都被她婉言拒绝。2001年,她了解到,松颖避暑山庄老板王松纠集家族成员、两劳释放人员横行乡里,敲诈勒索,致使上百人受到伤害,7人丧命,民怨极大。她决心挖掉这颗毒瘤。王松手下爪牙因参与作案被抓获,王松企图以钱开路,打通关节,救出这几个弟兄。王松来到任长霞办公室,随手甩出一沓钱放在桌子上说:“手下人捅了漏子,请任局长高抬贵手,网开一面。”任长霞严词拒绝,将王松一举擒获。 三、严以律己 正面典型:荒,1916年出生于,1933年考入东北大学。原省委常务书记,省政协主席。2014年去世,享年99岁。 事迹:当年,他主动从省委领导岗位全身“裸退”,在省直机关引起反响;他“反对夫人参政”的观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他关于党应互称“同志”的文章引起社会共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廖辉同志于XX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xx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xxxx”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XX 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

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XX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一边指导别的消毒队员进行消毒。由于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先进、弘扬正气争做时代先锋心得体会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先进、弘扬正气争做时代先锋心得体会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 近日, * 决定,追授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称号。 郑德荣等7名同志是 * 新时代 * * 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是新时代 * 人 * 、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光辉典范,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信念坚定、为民造福的杰出楷模。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7名追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同志为新时代广大党员画出了“标准像”,树起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的时代标杆。 他们始终以身许党,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不忘本色、心系群众、勤政为民,奋发进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奋斗之中,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习了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深领会到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以此为榜样,见贤思齐,锐意进取, * ,牢记使命,用心、用情做好本职工作,勇当新时代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 * 业绩。

学习先进榜样,就要学习他们燃烧激情、奋力前行的精神。激情是一种奋力前行、永不懈怡的精神状态。只有对工作、对事业充满激情,一旦认准目标,就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党员同志,往往走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就有起色;到什么地方,很快就有好口碑;接触到谁,谁就会被激起干事业的强烈欲望。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对自己的事业也应充满激情,倾尽全力,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学习先进榜样,就要学习他们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以他们为榜样,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不正之风,始终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从自身做起,正作风、树形象,像优秀共产党员那样做人、做事,做一名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对 * 有利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之,通过学习先进党员事迹,我们受到深深的感动。我一定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为镜,在见贤思齐中深学、细照、笃行,时刻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始终做到 * 、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擦亮“第一身份”,以后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关键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学习他们,就要把他们的思想、精神、作风体现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从自我做起,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交上新时代群众满意的合格答卷。 内容仅供参考

人民教师学习杨善洲同志事迹演讲稿

人民教师学习杨善洲同志事迹演讲稿 近期,我们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触颇深。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要学习他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一、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二、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

2013河南最美村官裴春亮先进事迹材料

2013河南最美村官——裴春亮先进事迹材料 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他曾经是村里最苦最穷的人,但是经过一番番“炼狱”般的挣扎与奋斗,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的励志人生; 他一直不忘乡亲们对他的点滴帮助,全身心地感恩回报,带领全村和周边乡镇群众走上富裕和幸福之路;他的奉献,折射出一个当代中国农民质朴厚道、勇于担当的传统美德; 他一直和时代同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为河南七千万农民树立了一个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典型示范。 他是裴春亮,一位太行山里土生土长的农民,目前是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他是继史来贺、吴金印、张荣锁之后,在河南新乡这块古老而厚重的牧野大地上新涌现出的基层村官的先进代表。 ○乡情:如果说我眼中含有热泪,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值得热爱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小米饭把我养大,风雨中教我做人......”这首歌的旋律,从未从裴春亮心底淡出过。 裴寨村(社区)地处太行山南端山区,村里近600口人、661亩地,由于山地多,严重缺水,所以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山里的人们,也在这样的困境中煎熬着、忍受着。 裴春亮是个在苦水里“浸泡透”了的山里娃:瘫痪在床4年的父亲,眼见着大儿子中风,然后和自已一样瘫痪,二儿子死于车祸,三儿子死于矿难,两个买来的儿媳抛下三个孩子改嫁;母亲也在癌症的折磨中离去。临终前,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人,不能没有良心,人不能忘本!” 他永远忘不了父亲被折磨得痛苦万状的表情:“父亲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就这么干躺着。我什么也做不了。最后他终于闭了眼。而我却没钱给他换寿衣出葬。”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裴家已经负债累累。那一年,裴春亮17岁半,一无所有,债台高筑。 裴家的苦难和不幸深深地打动了村里的乡里乡亲。他们以最质朴的善良和厚道帮衬着裴家。村支书让村里刨了两棵集体的桐树为裴老爷子做了具棺材。村民你拿两块钱,我端一碗米,帮助他们家办完了丧事。从此以后,他和三个侄儿侄女身上的衣服是村里人送的,每到吃饭时,村民们就轮流招呼着他们去家里吃饭。年少的他知道自己拿不出什么来报答,只能在心里默默念叨:“我裴春亮但凡有成功的一天,一定加倍回报乡亲。”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廖辉同志于2002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2003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

关于杨善洲同志的事迹

杨善洲,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1951年一月参加工作,1952年入党,原为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去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杨善洲曾说过:“他要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为了这个承诺,61岁的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在城市安度晚年的机会,返回家乡,立志让大亮山重新绿起来。地委书记上山种树,这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很多人说他老了还来干,可能是为了钱,将来林产有几千万元的收入,但那些人误解了,杨善洲他是为人民办事,这是共产党员为人民自找苦吃。这苦一吃就是20多年,如今大亮山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7万多亩,2009年,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这片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老书记生前立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洒到林场的雪松树下,老书记要和它亲手种下的雪松一起,永远扎根在大亮山,扎根在大亮山老白姓的心中。 堂堂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想不通,按照国家政策,他的家属早已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可他坚持没有办,他在世期间,他的家属没有沾过他的一点光,在他眼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用来办公事,决不能办私事。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中,他的二女儿总是留着泪告诉大家:“有人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颗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颗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 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 杨善洲的二女儿当年没考上大学,然后就到茶场打临工,过一段时间又到小学代课,突然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公安局要招员工,二女儿打电话给父亲,让父亲去公安局说一下,疏通关系。第二天人员名单出来了,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她哭着问父亲,可杨善洲却说:“我没有权力为你这样做。” 说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呢?他常说:“孩子的路靠他们自己走。”他的三个女儿从未沾他的光吃过一顿饭,坐过一次公车,办过一件事,杨善洲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

观看影片《大地赤子——史来贺》心得体会

观看影片《大地赤子——史来贺》心得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月中旬,我观看了由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改编的电影《大地赤子—史来贺》。 本片以全国民兵英雄、全国特级劳动模范光荣称号,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史来贺为原型。以其“扎根刘庄”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为故事主线。真实还原了史来贺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自身实际出发,成立刘庄农工商联合社,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在一片争议声中顶着巨大压力一步步带领刘庄走向致富康庄大道的历史事件。再现了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带领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把一个贫穷落后的

小村庄搞得风生水起,成了中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 史来贺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50余年,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村实际相结合,为探索共产党在农村执政规律,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形成了史来贺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等。史来贺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政治品质。 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代表了中国农村发展方向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认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效应。新乡农村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先进群体。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参观取经者,从而把史来贺精神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目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解决进入新阶段后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 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推荐阅读: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href="/yanjiang/html/yanjiang_20XX041 6100408_" target=_self>学习杨善洲精神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原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XX),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XX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XX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XX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xx同志典型事迹材料

xxx同志典型事迹材料 Xxx,男,,系县“三送”工作队队长。自“三送”工作开展以来,深入基层、真抓实干,为镇村的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平易、亲切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群众与领导的一致好评,充分发扬了苏区干部亲民爱民的好作风,为全体“三送”队员树立了好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精神。 一、坚定信念,树立“三送”工作目标 “三送”是一件苦差事,人人都避而舍之,而同志却迎难而上,主动要求走下基层来当这个“三送”工作队长。“三送”伊始,他首先对工作队员说:“既然我们有机会挑战新的任务,我们就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坚定信念、锐意进取,不怕苦、不怕累,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送上温暖,我们绝对不能输给其他单位,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村的百姓脱贫致富。”队员们倍受鼓舞,纷纷表示坚决在的带领下做好“三送”工作。 二、吃苦耐劳,发挥“三送”先锋模范作用 五龙村进村公路,弯道较多,并且公路旁长满杂树,严重影响视线给交通带来不便,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考虑到这些,队长带领组员不辞辛劳,徒手对公路沿线杂树整理,以解除交通安全隐患,得到全村村民好评。 三、锲而不舍,土坯房改造出谋划策为村民。 土坯房改造中,始终给自己施加压力,每天从早到晚坚守村武干示范点,积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住房需求,对其家庭情况和住房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以真实的情况反映到相关职能部门中。 村房屋权属交错及分布杂乱,村情复杂,拆旧建新存在较大阻力,同志即便是处处碰壁,却始终锲而不舍,积极联系镇干部、村干部、理事会成员研究讨论解决方案,并逐门逐户上门询问和登记,进行劝说调解,说服当事双方进行土地置换,确保有需要的农民都能切实得到政策的优惠和扶持。 时时刻刻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己任,念念不忘群众的安居梦。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农户家中,着力做好土坯房改造工作,为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早日住上新居扫清障碍。2013年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约40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郑传辉同志的秉性体现。他在“三送”工作中秉着为民办实事、群众得实惠的宗旨,全心全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领导干部的一致好评。他所做的点点滴滴,村的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学习李泉新同志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泉新同志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泉新同志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李泉新同志的先进事迹,聆听蒋径开写给妻子的红色家书。作为奋战在反腐一线的党员干部,我深深被他们的事迹感动。李泉新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眷恋;他敢于较真碰硬,这体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巡视事业的无限热爱。蒋径开的家书中展现出革命先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胜利必将属于党的坚定信念。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崇高的信仰和精神,从中我能够感受到熠熠生辉的正能量,能够汲取不断前行的动力。对照自己,他们的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 他们都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学习他们身上 可贵的精神品质,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要学习李泉新疾恶如仇、伸张正义,对党对人民忠诚的情怀。在执纪监督问责工作中,拿出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劲头,不忘初心,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 “泉新工作法”“捅天花板法”“挖老矿法”等多种发现问题线索的工 作方式方法体现了李泉新同志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善于总结。他敢于担当,敢想敢干,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习他担当的勇气,学习他不断总结,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的精神,学习他不辞辛苦、勇于拼搏的工作态度。 李泉新同志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学习李泉新,就要像他那样,对待工作严谨细致、永不满足,能够始终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地工作。 回首过去,正是因为有着蒋径开这样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正是因 为有着一个又一个李泉新这样优秀干部的接力,党的优良传统才得以延续,红色基因才能在红土地上传承,国家的改革发展才得以稳步向前推进。 榜样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面镜子。李泉新的先进事迹告诉我,要把 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淡一些,多想一想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着眼于中国农村的整体振兴。作为党员干部,落实好党中央大力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要多一点李泉新身上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真正把感情和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投入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中去,争做一个无愧于工作岗位、无愧于时代要求的共产党员。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史来贺永不褪色的旗帜

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几十年来,他以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崭新形象,忠实地履行了共产党人的职责,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突出的业绩,被誉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史来贺常对人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不谋私利;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他依据刘庄经济实力情况,首先从解决群众的住房入手。1976年以前,刘庄群众多数住的是低矮的土屋,还有一些住的是草屋。史来贺想,千百年来,房子问题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包袱。穷苦农民年年省吃俭用,出力流汗,却盖不起像样的房屋。咱难道就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使全村人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大家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6年,刘庄新村楼房正式破土动工,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解决了群众久久盼望的住房问题。接着,村上又建起了十几幢五层单元式住宅楼房,从而使群众的住房更宽敞、更舒适。 史来贺把为群众造福作为最大的乐趣。他与党委一班人十分关注全村人的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他觉得,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这是为群众办的最重要的实事。在他的带领下,刘庄人均收入年年都有大的增加。对群众的日常生活、家庭问题,他照样时刻记挂心间。冬天,他提前派人拉来烧煤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各种糕点送到群众手中。群众有了病,他去看望;谁家有了事,找他商量。从初级社开始,每年除夕,他都带领干部到饲养室和工厂值班,把饲养员和企业值班人员替换下来,让他们回家团聚。一次,饲养员马新政看到史来贺又来替他值班,无论如何也不回去,他流着泪对史来贺说:“你们干部也有一家老小,可你们不想自己的家,却让俺回家过年团聚。俺知你的一片心意,俺领下党的这份情意!”这一夜,他没有回家,和史来贺坐在草铺上一直谈到天亮。 1986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节,赶马车的刘树广因公被轧伤了腿,正躺在距刘庄25公里的新乡市中心医院病床上接受治疗,他妻子坐在一旁陪伴着他。腊月三十下午,史来贺匆忙开完干部会,急忙喊住副书记张秀贞和村干部刘树业,让他们准备好罐头和糕点,去看望正在住院的刘树广。干部们看到老史劳累的样子,劝他派别人去。史来贺执意不肯,说:“树广是为集体受的伤,他住院好几天了,还没去看他,我心里不安。”史来贺与张秀贞、刘树业一道驱车来到医院,史来贺握住刘树广的手,问寒问暖,刘树广感动得热泪盈眶。 50多年来,史来贺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有年冬天,史来贺患重感冒正在打吊针,得知刘某家因丧事纠纷闹得数日不能出殡。他先派两名干部前往调解,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正月初四晚上,史来贺亲自主持召集刘姓有关人员开会,直到顺利安葬了刘母。 1999年,史来贺被中央组织部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他是当之无愧的。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追忆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缅怀他的高尚品质,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刚才,5位报告团成员为我们作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报告,再次把杨善洲同志的光辉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杨善洲同志的亲人表示亲切的慰问,对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是省委作出的一项决定,也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具体举措。学习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深入推进“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

志对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并指出要将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前一段时间,全省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创先进、争优秀,有力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央已把杨善洲同志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下一步将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先进典型出在云南,云南的学习活动更要形成声势。我们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把杨善洲同志的崇高精神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贯穿于云南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工作常态,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在创先争优中不断前进。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男,汉族,1972年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1996年入党,现在市公安交警大队工作,任办公室主任,一级警司警衔。 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勤于钻研业务知识,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作风严谨、不沾不染,时时刻刻以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完成所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该同志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能够全面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认真钻研学习、全面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不断进行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改造,坚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统揽指导工作实践。工作中,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章程,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把对党的无限热爱化为工作积极性,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交通管理工作中,诠释了新时期党员民警的内涵,带出了团结奋进的办公室工作集体,开创了所负责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政治理学习不松懈,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要干好基层交警部门办公室工作,同志深深感到没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很难适应需要。于是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他妥善处理工学矛盾,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一年来,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原本本的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二十公”精神,不断的了解和掌握政策导向,增强政治敏

“感动新乡共产党员”评选活动感人事迹

“感动新乡共产党员”候选人简要事迹 (按姓氏笔画排序) 1、王挺军(1961—):男,红旗区洪门镇新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曾荣获?全国模范军转干部?等荣誉称号,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代表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典型发言。他心系群众,以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和谐、共同发展?的社区特色理念为指导,紧紧依托辖区单位,不断探索?为单位发展铺路、为群众利益代言、为社区建设添砖?的和谐共赢的新途径。 2、王锡山(1918—1948):男,凤泉区西鲁堡人,革命英烈。1938年参加八路军,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一纵队二团副团长期间,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他的名字镌刻在淮海战役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的烈士墙上。 3、石恩芳(1981—):女,新乡市商务局外资科副科长。石恩芳长期从事商务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几年来,共办理审批事项600余件,涉及金额30亿美元,办理预约、应急办件150余次,无一差错。他在工作上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服务和责任意识强,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服务标兵?和行政审批先进个人,所服务的窗口多次被评为?流动红旗?窗口。 4、申六兴(1922—):男,老干部局经贸委管理办

公室地专级离休干部。自1999年起,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干脆独自搬到家乡的山坡上,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申六兴同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了漫山遍野的硕果累累。离休后,他倾其个人所有积蓄15余万元,为家乡植树造林、捐款助教、资助群众。当地群众干部称他是?更辉煌的夕阳红,是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典范?。 5、史来贺(1930—2003):男,新乡县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曾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把史来贺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称赞他们是在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刘庄村建设成了全国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6、乔永庆(1938—1992):男,原阳县韩董庄乡人。曾任原阳县委副书记、封丘县县长、新乡市政府副秘书长等职。他面对到处都是盐碱地、生计难以维持的贫穷乡村,创造性地发现通过引黄河水稀释土地碱性超标的办法,成功地在盐碱地里种上了水稻,解决了原阳人民吃粮问题,被誉为?原阳大米之父?。到封丘工作后,大兴水利推广种植水稻,使封丘穷县变成了?鱼米之乡?。 7、刘志华(1938—):女,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京华实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