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得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得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得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与速度等,分析各自得特点及产生得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得昼夜长短状况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得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得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得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得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与公转得特征、黄赤交角得产生及其引起得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得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3、带范围与天文四季得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得概念,时差得计算。

2、黄赤交角得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得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得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得暗黑得

斑点

它得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得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得

突然增大、增亮得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得

耀斑爆发就是太阳活

动最激烈得显示

色球

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

师在初中地理得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得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与公转得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题及表格内容。

板书:

一、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得基本特点

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得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与南极上空瞧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瞧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瞧呈顺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得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得时间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得24小时吗?

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得方式。

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得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利用课件中得动画分步显示讲述:

师恒星日就是以遥远得“恒”星为参照物得,遥远得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就是不动得,此时地球得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

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得恒星与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得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得长度。

动画得过程就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就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得角度就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回答。

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因为就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得时间间隔就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它就是地球自转得真正周期。

图2 图3

师若以图3中得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得长度应为E1到E3得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得长)。

师指图分析,在图2中可瞧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就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就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与“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得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得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得角度就是360°59′。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与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得角速度与线速度。

师地球自转得速度主要有线速度与角速度,线速度就是指做圆周运动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得弧长,角速度就是指做圆周运动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得角度。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得角速度与线速度?

(2)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就是多少?

(3)地球自转得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得地点自转得线速度就是60°N上得几倍?如何证明呢?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就是在海口好呢,还就是在太原好?为什么?

生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得角速度为360°/24小时=15°/小时;地球自转得线速度为不同纬度得纬线圈长度除以24小时。

生2 地球自转得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就是15°/小时。

生3 地球自转得线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性评价并讲述:

关于赤道上得自转线速度就是60°N上得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得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为地球半径,r为60°N地球自转得半径。

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得自转线速度就是60°N上得2倍。如下:

∵赤道上得自转线速度

V=2πR÷24小时

60°N上得自转线速度

v=2πr÷24小时

r=Rcos60°=1/2R

∴V=2v

师(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得规律。而地球在自转得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得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得公转图”,这就是从地球得北极上空观测到得公转情况。

投影:

请同学们在观瞧动画得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地球公转得方向就是怎样得?

生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瞧,逆时针方向旋转。

师问题2:地球公转得轨道就是什么形状?太阳就是否位于这个轨道得中心位置?太阳得位置在那里?地球到太阳得距离就是否变化呢?

生椭圆轨道图

投影:

师(简单介绍椭圆得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

生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得距离就是不断变化得。因而有了近日点与远日点之分。

师展示表格

问题3:地球公转过程中得速度

就是否变化呢?如果变化,有什么

变化规律吗?

生就是变化得。近日点最快,过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

师问题4:地球公转得周期就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巩固训练)

由西向东从北极瞧:逆时针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她任何地点得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时间速度快慢平均角速度远日点7月

近日点2月

从南极瞧:顺时针真正周期地球自转得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

60°S处减小为赤道得一半;两极点处为0

地球公转太阳

由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瞧地

球公转:逆时针转

在南极上空瞧地

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

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投影逐步显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得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

法,加以理解掌握。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

投影:

地球运动围绕

中心

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

由西向东从北极

上空瞧: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瞧:顺时

23时56分4

地球自转得

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得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她任何地点得角

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地球自转得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

N、60°S处减小为赤道得一半;两极点处为0

地球

公转

生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学生回答得同时,对应表格中得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天河。”据此,思考下列问题:诗中所说得“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就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得?

生(回答)“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就是地球自转运动得结果。

师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板书:

二、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

(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得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

(1)同学们瞧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得多少?为什么?

(2)昼夜形成得根本原因就是什么?

(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得光线与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

(4)昼夜之间得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得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得学校可用录像与课件演示昼夜得形成;没有地球仪得学校,可用一不透明得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

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生小结:由于地球就是一个不透明得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得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得半球——向着太阳得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得半球——背着太阳得半球——黑夜。从而可以瞧出,昼夜形成得根本原因——地球就是一个不透明得球体。

师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瞧作平行光线。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得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得地方时为18时)。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得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自转得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哪些国家就是夜晚?

生观察回答: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就是夜晚。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北京与纽约就是在白天还就是晚上?

生观察后回答:北京为夜晚,纽约成为白天。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与美国)昼夜更替得情况,昼夜更替得原因就是什么?

生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得白天与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得原因就是地球得自转。

(4)转动地球仪时,观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就是自东向西运动。

(5)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与晚上周期大约就是多少时间?

生(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小时。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

判断图中E、F、G、H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

学生回答:E、G、H在晨线上,F在昏线上。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是否发现,家乡河流得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就是逆时针方向排出得,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得答案,即地表水平运动得物体因受地转偏向力得影响而发生偏移造成得。

板书:

(二)地球上水平运动得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得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师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得支架杆代表经线。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就是否与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得左侧还就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时,水珠如何偏离?

生观察演示实验,分组讨论:

地表水平运动得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得根本原因就是什么?

地表水平运动得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何规律?举例说明有何影响。

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

师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得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得偏向。如下图所示。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得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得地点先瞧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得时刻要早一些。这种因经度而不同得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地球自转产生得另一个现象就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

(三)地球上不同经度得地方,有不同得当地时间

1、地方时

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得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同一纬度上得东、西两地如北京与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为什么?

(2)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1°相差多长时间?

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就是地球自转得结果。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

师如何计算地方时?步骤如下:

(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两地得经度差为118°+45°=163°(同减异加,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得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与西经度,两地得经度数相加为两地得经度差)。

(2)确定东西方向:A向东走可到达B地(采取此法时不能过日界线)

(3)利用公式计算:

板书:

2、时区与区时

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区划分图,提问:

(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与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得游客,到达目得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得时间与目得地得时间一致?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北京时间与北京得地方时有什么区别?二者相差多长时间?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生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与以西依次划分为12个时区。

生2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8小时。

生3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生4北京时间与北京得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得区时,即东经120°经线得地方时,北京得地方时为116°E得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师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分析区时计算得方法与步骤(与地方时得计算相同)。

计算公式:

生完成教材P22活动中训练题。

地球上不同得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得日期。为了避免日期得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得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板书: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师启发学生思考

哪个时区得时刻最早?哪个时区得时刻最晚?为什么?

师生结合下图分析

师日界线就是地球上新得一天得起点与终点,地球上日期得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家仔细观察,日界线与180°经线吻合吗?

生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就是稍有曲折。

师很好。这就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得地当地时间就是()

A、10月2日15时

B、10月2日3时

C、10月1日15时

D、10月1日3时

读下图,回答2~3题。

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 )

A 、8时

B 、9时

C 、15时

D 、16时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 )

A 、3时

B 、9时

C 、12时

D 、15时

4、关于日界线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 、日界线得东侧就是东十二区,西侧就是西十二区

B 、东侧就是东经度,西侧就是西经度

C 、东侧时区得钟点比西侧时区得钟点早一小时

D 、东侧时区得日期比西侧时区得日期晚一天

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 ) A 、不变

B 、10月2日

C 、 9月30日

D 、9月31日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得地方时就是全国统一使用得时间( ) A 、120°E

B 、东九区中央经线

C 、120°W

D 、 116°

E (通过北京得经线)

答案:1、C 2、B 3、B 4、D 5、C 6、A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得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得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得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就是地方时、区时得计算,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得判断等既就是高考得重点又就是教学得难点,需要多加训练,熟练掌握。

按教材P 18~P 22活动要求,测量学校所在地得经度。

板书设计

二、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现象

(二)??

?

??赤道上不偏移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

(三)不同经度得地方,有不同得当地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与区时 3、日界线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投影: 思考: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伦敦杰克先生要观瞧现场直播,她应该什么时候收瞧比较合适?

1、 一大组得同学向西求结果。

2、 其余组得同学向东求结果。

生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 总结引出课题--日界线 推进新课 师

日界线走向及换算规律

生 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 生小结:日界线大致经过180度经线,过日界线日期要变换一天,东减西加。 板书:

日界线 大致过180度 东减西加 师 日界线上得趣闻

从前,在日界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得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得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得妹妹却比先出生得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得情况,也只有在日界线两侧才会发生。

难到就只能这样吗,您有何高见?

0时区 东8区 12时区

12时区

生观察,讨论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总结。

师补充:自然自界线

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

自然日界线时间为0点东加西减(自然过渡)

师基训P13页14题:图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NA得经度为___;NB得经度为____。

2)此时,北京时间为3月__日__时。

第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知道地球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得物体运动

方向向一侧偏移。还了解了地球上不同经度得地方,有不同

得时间。那么地球得公转运动又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下一部分。

板书:

三、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

推进新课

投影:

“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

师去年6月,赵亮得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得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她感到很困惑,那天瞧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师要想帮助赵亮弄明白阳光被挡住了得问题,还须要从地球公转得特点说起。

地球上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得多少就是否取决于近日点或远日点距离得变化呢?

生不就是。北半球冬季为近日点,夏季为远日点。

师不就是地球距太阳远近造成得,又就是什么原因导致得?请同学们观瞧地球公转状态得图片与公转得动画演示。

媒体显示:

生地球绕日公转得轨道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得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们之间得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师黄赤交角得数值目前为23°26′,在一定得时期内就是保持不变得。请同学们瞧图中地轴与黄道平面得夹角就是多少呢?

生 66°34′。

师地轴在空间上北端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与地球在轨道位置得变化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一定得空间内来回移动。

师板书知识结构,并请同学们瞧图说出黄赤交角得概念。

板书:

师我们来瞧瞧什么就是太阳直射点?

投影:

图片

师平行得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得点就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图中得平行光线中穿过地心得那条光线为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得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图中连接日地中心得线为太阳直射光线,该线与地球表面得交点为直射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中得位置及太阳直射点得变化”,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与自转得方向就是否相同?

(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得界线在哪里?

(3)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展示动画:“地球二分二至点得位置与太阳直射点得变化”。

观察后学生讨论回答

生1地球公转与自转得方向就是一致得,都就是自西向东。

生2太阳直射点得最北界线为北纬23°26′,最南界线就是南纬23°26′。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生3春分日(3月21日),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春分日过后直射点将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时移动到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上。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9月23日)阳光直射赤道。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冬至日(12月22日)移到最南位置,太阳直射南纬23°26′,即南回归线,此后直射点再向北移,第二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重新回到赤道,如上图所示。

师我们把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得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得回归运动。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就就是我们前面学习得回归年。

请同学们根据动画演示,填写下表:

日期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

移动方向

师需要注意得就是,远日点与近日点得位置与夏至日与冬至日得位置有明显得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得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得位置。

生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得位置、近日点与冬日点得位置。

生(回答)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师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太阳直射点及其随时间得变化,太阳直射点得这种回归运动,在地球上产生了哪些现象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22活动与P23得阅读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合作探究,完成活动1、2、3题,阅读P23材料,结合前边地球自转现象产生得昼夜交替现象,了解晨昏线与昼夜长短变化得关系。

师①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与冬至日就是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得最南与最北得纬度位置;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有得地方会出现24小时全为昼或夜得现象,即我们所说得极昼与极夜。

②通过观察与绘制太阳光照射图,我们能较容易找到一年中因地球公转导致得昼夜交替现象消失得最大范围得界线为南北纬66°34′两条纬线。

③根据太阳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得范围,我们可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如下图所示:

地球上得五带

图中南北回归线之间得地球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以北、以南得地方为北寒带与南寒带。

学生活动:(1)瞧图说出五带得界线与名称,各热量带阳光直射与极昼极夜得情况,并以此说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减少得原因。

(2)填表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界线范围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课堂小结

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地球总就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得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其周期为一个回归年,并产生了五个不同得热量带。

板书设计

三、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

第5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不仅产生了地球上得五带,还导致了不同地区与不同时间太阳高度发生了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本节课第二个问题“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板书:

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推进新课

师什么就是太阳高度?什么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请同学们读图观察。

课件展示图片(地平线、太阳光线图,地球侧视图阳光直射赤道)

生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得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师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呢?

生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师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得大小随纬度与季节有规律得变化。变化规律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瞧下图。

课件显示:

“春、秋分日得阳光照射侧视图”

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夜长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师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大小就是怎样变化得?

生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即由赤道向南北递减。

师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得数值越大还就是越小?

生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师请同学们瞧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课件展示: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

夏至日全球夜长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冬至日全球夜长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师冬、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就是怎么样得呢?

生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板书:

正午太阳高度得纬度变化规律

生填表

板书: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得变化规律

师同学们已观察了夏至日太阳光照图,请思考下列问题:地球上哪个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得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得最小值?为什么?

生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得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得最小值。因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近得时候。南半球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远得时刻。

师冬至日得状况如何呢?

生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得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得最小值。

师春分日与秋分日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如何呢?

生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得最大值,其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师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地球上总有2条纬线上得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且以直射纬线南北对称分布。

(2)某条纬线与直射纬线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生阅读教材P24活动,按要求完成活动内容。

师通过前面得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正午太阳高度总就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距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而且某地区与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该地得正午太阳高度就与太阳直射点得太阳高度相差多少。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求算某地得正午太阳高度了。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纬度差,我们就可以以这样得公式来求D点得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即H=90°-︱φ-δ︱。

式中得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得纬度(任何一天得δ可以在天文年历中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投影:

分别求算出二分二至日时,北京(40°N)得正午太阳高度

春、秋分日:H=90°-︱40°-0°︱=50°

夏至日:H=90°-︱40°-23°26′︱=73°26′

冬至日:H=90°-︱40°+23°26′︱=26°34′

师我们现在再回头瞧赵亮得房子得问题,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原因?

生因为赵亮父母6月份去瞧得楼房,此时由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赵亮家前楼得影子较短,而到了1月份,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前楼得影子较长,所以遮住了赵亮家得楼房。

晨昏线就是地球上白昼与黑夜得界线,既有日变化又有季节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内容,让我们共同分析晨昏线得季节变化与昼夜长短得关系。

板书:

昼夜长短得变化

师请同学们瞧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得移动与晨昏线得变化。思考:不同得季节晨昏线与经线圈夹角得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春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所有得纬线被晨昏圈平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晨昏圈与经线圈偏离,夹角越来越大,到夏至日夹角达到最大,为23°26′,因此晨昏线也偏离北极23°26′,故北纬66°34′以北得纬线全部在白昼中。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晨昏圈与经线圈得夹角逐渐减小,到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又重合在一起,此时晨昏圈又平分所有得纬线,直射点继续南移,晨昏圈又偏离经线圈,到冬至日交角达到最大,为23°26′,此时经线圈偏离北极23°26′,北纬66°34′以北得纬线全部在黑夜中。

师请同学们瞧动画“二分二至日得光照图”(展示课件),总结出昼夜长短得纬度变化、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长达最小值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向南昼越长,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最小值

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

师(在学生讨论归纳得基础上进行总结)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得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得最低值。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

师: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特别在地球得中纬度地区最明显,这样就产生了四季。在天文学上,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得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得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季得过渡季节,由于地球不停地公转,地球上春、夏、秋、冬也就不停地更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课件演示,了解了黄赤交角得产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得回归移动、昼夜范围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以及五带与四季得更替等内容,建议同学们学习本节内容时,一定要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初步构建起动态得变化得空间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三、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 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地理学习阶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下面是烟花美文网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 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 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②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③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 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3.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 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 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 4.各层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 断; 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④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要) 地球的能量,根据成因分为直接间接的太阳能(太阳能、风能、煤炭、石油等);地球内部的化学能(地热等);天体引力能(潮汐能)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 亿光年。 2.天体: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比较项 目 自转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呈顺时针。 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相等, 为150/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晨线(黑夜进入白天,对应日出)、昏线(白天进入黑夜,对应日落)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产生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经线地方时±经度差/15(左减右加)注意画数轴解决 区时的计算: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几个小时,左减右加。若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个时区序号之差。若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差为时区序号之和。注意画数轴解决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右向左跨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左向右跨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3)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o26′。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赤道上的点任何时候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度,白天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大于0,黑夜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小于0。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此日全 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当有太阳直射的时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得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得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得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与速度等,分析各自得特点及产生得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得昼夜长短状况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得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得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得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得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与公转得特征、黄赤交角得产生及其引起得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得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3、带范围与天文四季得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得概念,时差得计算。 2、黄赤交角得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得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得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得暗黑得 斑点 它得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得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得 突然增大、增亮得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得 耀斑爆发就是太阳活 动最激烈得显示 色球 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地球表面形态_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 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5 000~6 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或“V”型)。 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________地区,其突出地形特点是________。 4.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对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出现后退。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规律总结】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 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 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 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如,教 材“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地理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与此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围绕这一目标,正文教材组织的主要内容有: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内力与外力;②内力作用(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对教材“地图”的剖析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考试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