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考建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思考建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思考建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思考建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X月X日至X日,中青二班一支部全体学员赴XX保税区、珠澳口岸人工岛、横琴新区、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等参观调研。在本次参观调研中,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南澳村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乡村特色风貌,集体研究规划,提出“一河两岸”设计、村道沿线景观设计等。二是上下联动,共商共建。集市、区、镇、村联运机制,上级部门给政策、资金支持,并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村挂点领导,更好指导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四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计生、劳保、信访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村民再也不用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镇政府办事了。五是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村固有的稻米、水产、果林等产业,大力开发、发展旅游业,引进龙头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村产业建设,拓宽产业渠道。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新时代的要

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通过本次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的参观调研,结合十九大报告和我个人对农村的一点了解,谈谈我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让经营权活起来,盘活土地的有效利用。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立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切实做好农村宅基地、农地的确权登记管理,妥善处理农民土地纠纷。

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等。通过土地入股、农户入社,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解决土地细碎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只增不减,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探索扶贫的财政补助资金、各级财政投入到村集体的建设项目中;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确保粮食安全,严守农用地红线。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防范耕地转为商业用地,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界人才、乡贤等群体在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重视农村年轻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三农”政策宣传,不定期对村干部开展轮训,提升村干部的素质。严厉打击“村霸”、家族霸选现象。选派优秀干部到村挂点“第一书记”,给予大学生村官准公务员待遇和升迁机会。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便民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搞好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吸引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06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02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04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

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村级文化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对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xx区4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95%,发展农村文化在全区文化建 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xx区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区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文化四大工程建设,不断深 化立足区情、下移重心,服务基层、快乐群众的文化工作理念,全区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开通流动舞台车,成功举办市农家乐大篷车首 场演出和两周年四百场演出活动,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近三年累计送戏415场、送电影3200场,惠及群众80万余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 文化生活,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每两个月演一场戏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农村,服务农民,重点实施种文化工程,一大批农村文艺人才和农村特色文艺团队得到发现、扶持与培育,如云溪乡王车塘村恢复组建了十番锣鼓队和舞龙队,村民自编节目三句半上台表演;高家镇欧塘村村民组建了业余婺剧团,自编婺剧《杨炯断案》在当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 2、群众文艺汇演掀起新高潮。相继举办全区文学艺术作品系列大赛、全区戏曲大 奖赛、全区军旅歌曲演唱赛、全区腰鼓表演赛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民的积极参与。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群众文艺汇演,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的大舞台,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一台戏的目标。各地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樟潭街道乌溪桥村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喜庆党的十七大的生动场面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3、文艺创作取得新突破。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推进文艺创 作与指导工作,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演群众看得懂的戏。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屋顶人家》、《xx水涟涟》、《创卫歌》、《中界线》、《道情唱廉政》、《大爱无边火中行——赞颂和谐卫士胡建嵩》、《计划生育人人夸》、《合作医疗好》等等,充分展示了xx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 (二)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 充分利用农村老祠堂、闲置校舍、村级办公场所等资源,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使之成为群众施展文体才能的重要舞台。全区已建成面积100㎡以上村级文 化活动室135个,占全行政村总数的26%。深入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送书 下乡等工程,相继建起民工图书室、军民共建图书阅览室等。组织开展市民齐捐书,

【思考建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X月X日至X日,中青二班一支部全体学员赴XX保税区、珠澳口岸人工岛、横琴新区、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等参观调研。在本次参观调研中,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南澳村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乡村特色风貌,集体研究规划,提出“一河两岸”设计、村道沿线景观设计等。二是上下联动,共商共建。集市、区、镇、村联运机制,上级部门给政策、资金支持,并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村挂点领导,更好指导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四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计生、劳保、信访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村民再也不用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镇政府办事了。五是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村固有的稻米、水产、果林等产业,大力开发、发展旅游业,引进龙头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村产业建设,拓宽产业渠道。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新时代的要

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通过本次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的参观调研,结合十九大报告和我个人对农村的一点了解,谈谈我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让经营权活起来,盘活土地的有效利用。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立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切实做好农村宅基地、农地的确权登记管理,妥善处理农民土地纠纷。 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等。通过土地入股、农户入社,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解决土地细碎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只增不减,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探索扶贫的财政补助资金、各级财政投入到村集体的建设项目中;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某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 考 近年来,**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措并举,广泛动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至今日,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如何,面临哪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一直让我们关注。20XX年*月初,我带领**市委办综合组的同志,深入到**、**、**、**、**、**、**等乡镇办事处就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感觉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有喜有忧。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群众参与热情高。通过宣传动员,各示范村的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积极踊跃,尤其是今年“**市片”和“**沿线片”等两个示范片的群众积极性高,许多在外打工的听说搞新农村建设要集资,立即汇款回家。各乡镇的经济能人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支持,纷纷解囊相助,前两年民间捐资达***余万元,其中捐资**万元以上的1人,**万元以上的10余人。**村致富能人**为该村捐资**万元。各示范村在工作组的引导下,均成立了以群众为主的专项理事会。从调查中看来,理事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筹集资金、组织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镇**村成立了“三清”、房屋粉刷等4个专项理事会,发动群众集资3万元,整修路

基XXX米;**乡**村理事长**为了该村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带 头捐出5吨水泥,并为本村特困户垫付集资款,免费提供修路设备。 (二)各方扶持力度大。近年来,我市对示范村实行联乡市级领导与乡镇党委书记共同挂点制,同时明确一名乡镇副职驻示范 村工作,大部分乡镇都是由人大主席或政协主任驻示范村;实行 后盾单位责任制,每个村明确4-6个后盾单位,并明确一个牵头 后盾单位,由该单位的驻点干部担任工作组组长;各村也明确新 农村建设工作机构,构建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组织领导网络。后盾单位十分重视联村建设新农村工作,均派出工作多年、有农 村工作经验的中青年干部驻村办点。各工作组严于律己,坚守岗位,帮助示范村组建了理事会,理清了工作思路,制订了工作计划,指导村民作好了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办事处边实践边探索,建立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运作模式,加快了建设步伐。有的制订自 己的奖补办法,如**办事处对**村建养殖小区补助XXX万块红砖,**镇**村工作组对建鸡舍补助3XXX元/栋,拆除空心房给予5元 /m2的拆迁补助等等,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进展非常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致富门路亟待拓宽。现代农业难发展。**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市,全市人口***万人,其中XX%以上是农民,全市耕地面积**.**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0.**亩。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论文

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县委新农村现场推进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制定了社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在宣传发动上突出了广泛性,在安排部署上突出了整体性,在结合实际上突出了针对性,在形式载体上突出了创造性,在狠抓落实上突出了实效性,创新领导机制,找准工作切入点,全面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中心城镇西北边,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有-个居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城镇人口----人。社区党总支下设-个党支部,党员--名。社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兴办了集体、个私企业,使社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充分发挥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乡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成立了由乡、社区、企业三方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

下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四个工作组和督查组。各组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领导小组每周五定期到社区召开专题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社区和居民小组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仔细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二是社区党总支利用广播,由总支书记和其他干部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发展 为拉动社区经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社区依托企业,利用地处中心城镇边,有丰富的水泥配料资源等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下设“农业产业发展部”、“社区工业发展部”、“矿产资源开发部”、“劳务输出服务部”。“农业产业发展部”负责外联商家、内联农户,组织农户为商家生产订单蔬菜、生猪等农产品,并搞好技术服务,培育主导产业之外的新兴支柱产业。“社区工业发展部”负责租赁企业生产线进行半

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思考3200字

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思考3200字 摘要:分析了当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落实支农政策、创新投资机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新村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

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04-16T20:17:47.15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天翔张亚利 [导读]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孟天翔1 张亚利2(1.尉氏县工业局 2.尉氏县建设局,河南开封 475500)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31-02 在《城乡规划法》颁布以前,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建设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制约着新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1.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中原地带人口多而耕地少,我省更为突出,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且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收入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上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还是严重不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落后,导致水资源浪费;没有科技服务活动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3.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发展阶段。片面地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更无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5.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农居大多是随处而建,无规划,安全系数不高。农户没有环保意识,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6.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有“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7.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就会有可能返贫,医疗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城乡规划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特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目标要求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而全面准确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是保障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面对新的形式和要求,我们要精心组织、务实创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城乡规划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引导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科学规划。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也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的法定依据。发挥规划引导,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把城乡规划落到实处,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城市、乡村广泛宣传《城乡规划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载体深入宣传该法的立法背景,重点内容,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情,促进该法的各项规定和内容,真正落到实处,使该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加强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体系。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生态环保、惠民利民、城乡统筹的规划理念,加强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性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力争形成详细规划全覆盖。科学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为城乡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要严格管理。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审批、备案和调整程序。对城乡总体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和“一书三证”作为规划执法的主要依据,严格执法,从严管理。 1.积极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参与规划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的新机制,实现规划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有效地保障城乡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规划执行体系,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决策、规划落实和监督管理各项制度建设,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执行体系,促进规划实施,要充分利用《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坚持“城乡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实施规划建设,从严治法,严格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要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统筹中心城市、县城、乡镇的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用地节约、生态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法律依据。 1.发挥规划引导与控制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贯彻《城乡规划法》,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强园林规划,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打造生态易居、和谐美丽的城市。 推进城市一体化发展,要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新农村建设行动在村,主抓靠县,以城带乡效果明显。 2.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步伐,力争做到新农村建设规划全覆盖。依据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保障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宜人、充满活力的魅力农村。 以科学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强化建设规划,抓好示范村建设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实质性的促进。 总之,在现阶段要依据《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抓好科学规划,把我国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环境优美、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诚然,《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我们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全面启

新农村建设的感想与体会

新农村建设的感想与体会 铁岭县文家沟村大学生村官 今天我阅读了《大学生村官报》上的一篇文章,名为《天下第一村掌门人的睿智心得》。作者搜集整理体现吴协恩书记个性特点的创新妙语,从中感悟他在实践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发展中创新,在思辨中进取的心路历程。看过之后我颇有感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在农村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工作中的实践和锤炼。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对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和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让我知道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必将成为我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 一、以村官角色为契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我们应该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抓住工作岗位的特点,虚怀若谷地学习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统领农村改革发展,从而树立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工作中的难题,要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了解问题本质,经常总结反思,开阔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时提醒自己,要从眼高手低的现状中解放出来,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加大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

习,虚心向老前辈和同事学习,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要积极、主动、负责地工作,为村领导当好参谋,为村农村的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二、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提升工作效益 结合我村实际,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决议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梳理村级管理流程,细化农村条线工作的管理要项,不断地建立和健全村级管理制度,使其形成一套管理体系,狠抓重抓三个方面工作: 1.组织管理。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而我作为组织条线的负责人,一定要全力贯彻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效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致富,形成组织牵头,干部带头,群众响应的良好氛围。有计划的培养一批青年党员骨干,以发展致富创业型和知识型党员为主,充分调动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旗帜高举在时代的最前列。 2.行政管理。从日常工作抓起,从重点项目抓起,有重点有目标推进各项行政行工作。以有效、可行的制度来管理人、规范人;用实用、简单的办法来引导人、指导人。运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先从身边的人管起,从身边的事抓起,坦然处理各种问题,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百姓放心。 3.财务管理。充分发挥我们大学生村官懂电脑,懂管理,懂法律的特点,抓实推进财务制度建设。第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

推荐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推荐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 考和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先后召开了相关工作座谈会议,并组织镇级领导、办事处书记和32个重点村支部书记到龙口市南山集团和章丘市双山街道三间溪村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的工作热情,从而在全镇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下面结合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谈几点思考和看法,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有x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近x万人,建设社会义新农村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前期,我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法,选择了各方面条件较好的x村、x村、x村、x庄村先行试点。试点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村容村貌、村庄建设、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我们在全镇还大力实施了“强基固本”、“综治固垒”两大工程。“强基固本”工程以农村“三职”干部工资发放为总抓手,以实施“双向”考核规范化管理和推行“五民主两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为手段,以整治后进村班子为重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

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村综治办主任工资发放为总抓手,通过实施“建、管、述、评”、“三五”百分考核管理机制和试点村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基层组织基础稳固,社会政局稳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一)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目前,大蒜基地达到了x万亩,路林、丰产林达到万亩,奶牛养殖突破1000头;完成了坦山片区3000亩退耕还果基地完成苗木更新和新品种引进,新引进大蒜深加工企业2家,总投资500多万元,年加工大蒜2400吨;新发展浅水藕池10处;新嫁接核桃1000亩;新发展大蒜协会、供水协会各1家。为生产发展提供了较大规模的产业支撑。 (20XX年投资1100万元,力争完成20XX年上报计划50公里,目前,所有道路全部开工,已有4个村完成计划,其他村正在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大了村文化大院、街心公园建设力度,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x庄村街心公园已完成规划,翟庄村敬老院正在建设,完成后可容纳160位老年人居住。全镇x个村全部安装了科普宣传栏,30多个村完善了文明一条街建设,实现了主干道绿化、亮化。五是新发展“一池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村30个,生态示范户1500户。目前,示范村、示范户已全部落实。六是城镇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投资40万元,在商业街两侧各完成了宽米,长2000米的花砖人行道;对商业街两侧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范了广告牌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单位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44789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A summary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8月,省政协召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政会,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建设性意见。省政协有关参加单位、专委会、界别和政协委员围绕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各抒己见,围绕新农村建设中一些趋势性问题认真研讨。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 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经济逐步繁荣,社会不断进步,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比较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委员在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村镇发生了显著变化,剩余大部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仍比较普遍。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农村生活污染不断加剧。持续增加的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排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当前,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30%左右,绝大部分经多种途径进入空气、土壤和水体。三是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已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重要污染源。四是农村工矿污染问题凸显,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正向农村加速转移,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五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全省仍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面临饮用水环境安全问题。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根源在于发展不足

或发展不当。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建议,一、将农村清洁工程列为省政府民生工程。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建设和中央强力推进农村环保工作为契机,进一步重视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应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要加快我省农村环保地方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章。 二、增强支农项目实效 目前我省新农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园区等政策和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农项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少数项目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味强调建设规模,缩短实施年限,超出现实条件和能力,使得少数项目组织实施的时间过短、规模过大、任务过重,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譬如示范区建设,一般现在设计的项目年限均在2年左右,有的仅仅1年时间,在短短的一年内,要达到很大的规模,又要实现高产创建的目标,难度太大。 项目论证不充分。调研中发现,少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全靠政府推动,农民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如我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推广秸秆腐熟剂产品时,政府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秸秆腐熟剂发给各个项目县应用,可实际上却没有地方使用。原因是腐熟时间过长,不切实际,农民不接受,从而造成项目资金浪费,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农业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实现项目实效性的前提,项目计划的效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至今已有4年的时间,4年之中全国许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村思想认识、村容村貌等方面。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0)01-0057-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历来占绝大多数,农业和农村长期落后,农民挣钱难,收入低,生活穷苦。广大农村村貌破旧,交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是农村落后最直观的写照。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最大体现就是在思想认识和村容村貌两个方面。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以来,广大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给我们几点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村建设的长期性。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当中,有近8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及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实现城乡一体化,一定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其次,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科技科研滞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种局面的改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再次,农村地区历史积累的问题非常复杂,深层次矛盾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巨大财力积累绝非一朝一夕。最后,我国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极不平衡,各地自然条件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差异巨大,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他们是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部分。要想改变他们的状况,尚需一定时日。因此,从总体上彻底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建设新农村,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把握十分清晰,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这一精辟论述,表明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极其深刻,反映了党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新农村建设将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2005~201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一大批新农村示范村,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实事。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特别使我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乡村面貌发生飞跃性的变化。2020~2050年为第三阶段,重点加强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使城乡面貌都发生重大变化,使我国真正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第四阶段是2050年以后,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农村建设,使城市和乡村在现代化上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认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或者人为地给新农村建设设置完成的时间表,都是对最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的表现。 Vol.31No.1 Jan.2010 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57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