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的翻译

2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3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4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6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

7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8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9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10 从电影《碟中谍》系列探讨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11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2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13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14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6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7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8 美国体育运动词语对美国英语的影响及语用分析

19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0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2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23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

24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25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26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27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28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

2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30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31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

32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

33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34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35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36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37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38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39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4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

41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

42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

43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4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

45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46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7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48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49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50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

51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2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

53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54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奶妈和《西厢记》中的红娘人物形象比较

55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56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57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58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59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

6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61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62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

63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64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65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66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67 浅析美国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技巧

68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69 影视剧字幕汉译探究---以《吸血鬼日记》的字幕汉译为例

70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

71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72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73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74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75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76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77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78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79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80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81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82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

83 通过《生活大爆炸》分析美国情景喜剧中的文化

84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85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86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87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88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89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9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91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9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93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94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95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96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97 《非洲的青山》与《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描写非洲形象的改变

98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99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00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

101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

102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03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10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05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06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

107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108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

109 An Interpretati 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

110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111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112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

113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114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

115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116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11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118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119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120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1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性弱点分析

122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123 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124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

125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12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7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28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29 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

130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131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132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133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134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135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

136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137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138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139 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40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141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142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

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4 以赫索格为代表的索尔贝娄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

145 浅析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皮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

146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47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

148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

149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

150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51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152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153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154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

155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156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157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

158 论中英文习语翻译的处理技巧及文化差异

159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160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

161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62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163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64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65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

166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167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168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169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170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71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172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73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

174 理雅各与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的比较

175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

176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

177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178 商标词翻译的本土化

179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

180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8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82 归化与异化在《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83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84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185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

186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87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研究

188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189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190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191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9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93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194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

195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196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197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198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99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00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美国梦与中国梦有何区别

美国梦与中国梦有何区别? 来源:郎仁斌的日志 美国梦是希望之梦、成功之梦、平等之梦、幸福之梦。 据有关学者的归纳:“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藉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

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 美国梦的核心是:“ 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有:爱迪生、洛克菲勒、福特、比尔盖茨、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杨致远、赵小兰、朱棣文、施瓦辛格、林肯、罗斯福、里根、肯尼迪、克林顿、奥巴马…数不胜数。 而中国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中国梦,例如现在,大家的梦想就是“我爸是李刚”和“中五百万”大奖。这些梦想都是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收获,不要付出的梦想。 如果要找出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达到的目标的话,就是“升官发财”。追求权力和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当今的“一切向钱看”,无不始终贯穿着权力和金钱占有欲,而丝

湖北师范大学 美国文选论文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美国梦”从广义上讲,指作为”民主,平等,自由”国家的理想;从狭义上讲,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美国梦作为美国特有的精神追求,作为美国人民特殊的精神力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是贯穿美国文学始终的重要的主题。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18~19世纪的欧洲,贵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弱势群体的“美国梦”。 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他们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乐观主义与《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乐观主义" 选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为代表.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实业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曾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北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他在家中的17个孩子中排行15,父亲是从事蜡烛和肥皂制造的小商人。富兰克林少年时进过两年学校,后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2岁时,父亲让他到哥哥的印刷铺里当学徒。学徒的日子是艰难的,然而,他却利用学徒的闲暇时间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政治、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还通过自学能熟练地运用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 1726年,富兰克林开始在费城独立经营印刷工厂。从此,富兰克林的事业生涯开始蒸蒸日上,开始创造一个美国梦的传奇故事:他印刷并发行影响巨大的《宾夕法尼亚报》;他发明了避雷针、两用眼镜、新式火炉和新型路灯;他率先提出了北美殖民地“不联合就死亡”的口号,并与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而当美国制宪会议因为联邦体制问题争论不休时,富兰克林又欣然前往,进行调解。1771年,他出版了改变无数年轻人命运的《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生动地记叙了富兰克林的成长历程,告诫年轻人积极向上,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一个人在如此众多的领域成就斐然,美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 富兰克林既相信社会秩序又信奉人有自然赋予的权利, 既渴望社会安定又向往为革命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的翻译 2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3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4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6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 7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8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9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10 从电影《碟中谍》系列探讨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11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2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13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14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6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7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8 美国体育运动词语对美国英语的影响及语用分析 19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0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2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23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 24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25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26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27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28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 2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30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31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 32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 33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34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35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36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37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38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39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4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 41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 42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

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3741577.html, 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作者:杨君 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22期 [摘要]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文学情结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 结就是“美国梦”。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一、金色“伊甸园”中玫瑰盛开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它像是神圣的伊甸园中盛开的绚丽的玫瑰花,令人们无限向 往。300多年前,一群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离开了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将自己放逐到了 美利坚,想要在这块美丽的“新大陆”上建立一个完美的“伊甸园”。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潮”的出现,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人们越发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外交家和文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用自己的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完美的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强调的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现代精神,构建了美国人自我奋斗的传统。这种精神恰好符合当时美洲新大陆的需要,它驱使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凭借个人奋斗的魔力去创建美洲土地上的“伊甸园”。19世纪中后期,以惠特曼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粗犷的豪情和热烈的梦想歌唱美国。其代表作《自我之歌》全篇歌 颂的“自我”既是诗人又大于诗人,是具有美国民族特征和民主理想的巨人形象。这些作品向世人宣告:只要勤奋、乐观、有志向、有信心,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国获得成功。 二、“镀金”时代里的玫瑰“褪色”

_嘉莉妹妹_中的自然主义与_美国梦_

外 国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10.04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的《嘉莉妹妹》引发了读者对嘉莉道德的质疑,同时评论家也对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诸多疑问:“他纵容了一个失去自我、踩着别人肩膀尤其以牺牲男人为代价爬上上层社会从而达到目的的女人”[1](P142);“一个道德沦丧的女人最后却没有受到惩罚”[2](P202),“受自己本能的驱使借一切机会向上爬的利己主义者”[3](P61)。然而,作为一个自然主义的代表,德莱塞真实地再现了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大都市生活,把自己的辛酸融入了作品中。 一、自然主义与《嘉莉妹妹》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在美国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尤为明显,这些特征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自然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下产生的。自然主义作品经常以高度写实的手法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残酷性:大都市的繁华,小人物摆脱贫困命运的挣扎来揭露人类本性中的黑暗面以及人类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的软弱无助。因此,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有时也被称为残酷现实主义。《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小说叙述了农村姑娘嘉莉从闭塞的村庄到繁华的都市来寻求新生活,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的经历。她先后沦为两位男人——杜洛埃与赫斯特渥德的情妇,最后她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美貌和表演天赋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喜剧明星,而赫斯特渥德却从一位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酒店经理沦落为街头乞丐,最后悲惨地死去。西奥多?德莱塞写的《嘉莉妹妹》充分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消极论及决定论。 德莱塞十分注重环境的描写,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作品 中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作用,强调环境决定人物,决定人性善恶,决定人的本质属性。《嘉莉妹妹》这部作品的背景是 工业化过程中的美国大都市。经济的繁荣改变了美国人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工业和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成千上万的渴望致富的人涌向城市,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在灯红酒绿、充满诱惑的都市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势必以谋生和发迹为出发点。在《嘉莉妹妹》的开头部分,作者就已经向我们指出在巨大的环境作用下的女主人公的最终命运所在。因为“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门,她的遭遇不外乎两种,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速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持中间状态是不可能的”[4](P1-2)。 嘉莉对金钱和物质具有强烈的欲望,一方面是缘于她的本性。小时候她就梦想过童话里的宫殿和各种豪华气派的地方,想象在那些雕刻华丽的门廊的里边,人们是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另一方面又是环境对她的影响。嘉莉“由于环境的促使和她那新朋友的教导,起了很大的变化。她具有努力争取解放的人的能力。更其繁华的生活对她是不会没有影响的。她在知识上的增长没有她的欲望的觉醒来得快”[4](P95)。德莱塞认为,人不是分为善者与恶者,而是分为强者与弱者。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环境成了《嘉莉妹妹》中决定一切的因素。因此,在德莱塞看来,杜洛埃和赫斯特渥德对嘉莉的诱惑以及嘉莉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和美貌铺路都是外部世界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嘉莉稍加思索便同意与杜洛埃同居,而后又先后抛弃杜洛埃和赫斯特渥德去追逐自己更加富丽堂皇的生活就不难理解了。 二、“美国梦” 纵观20世纪的美国文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经久不绝的主旋律,那就是对“美国梦”的执著追求和沉重的失落感。 ○宋晓慧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与“美国梦” 摘 要:《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主要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环境对嘉莉的影响,指出嘉莉的道德倾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最终揭示出该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所表现出的批判意义。 关键词:《嘉莉妹妹》 自然主义 美国梦

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徐佩岚2012213068 Since I took the English literature course last semester, I realize that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a work, one should know about the writer; and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 one should look to a larger background--the history. Therefore, literature is to some extent connected with the history. In other words, literature reflects and sometimes reviews history. America is a country established after struggling for independence. At that time, they value private judgement on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issues, and self-knowledge and self-expression. They want to get rid of Britain's governance, and they began to propaganda the value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n this way, an essential part of American Dream--individualism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ir mind when the county was bor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can always catch a swift of American dream, sometimes a bunch of. As American Dream changes from time to time, it has been reflected on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And of course, different writ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attitudes towards American Dream. Here, I will primarily focus on three writters—Washington Irving, Walt Whitman, and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In Washington Irving's Rip Van Winkle, one can feel the embryo of American Dream and how it changed Americans. From the contrast of the villag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ependent War, the power of struggling for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s evident. "Instead of the great trees that used to shelter the quiet little Dutch inn of yore, there now was a naked pole, with something on the top that looked like a red night-cap, and from it was fluttering a flag, on which was a singular assemblage of stars and stripes- all this was strange and incomprehensible.”“‘What brought him to the election with a gun on his shoulder, and a mob at his heels, and whether he meant to breed a riot in the village?’- ‘Alas! Gentlemen,’ cried Rip,somewhat dismayed, ‘I am a poor quiet man, a native of the place, and a loyal subject of the king, God blesses him!’ Here a general shout burst from the bystanders- ‘A tory! A tory! A spy! A refugee! Hustle him! Away with him!’" what’s more, they regard General Washington as a kind of hero (this might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ir heroism). From those descriptions of the changed appearance of the hotel, the people in front of the hotel inspecting and talking austerely to Rip Van Winkle, and the beautiful picturesque village and tranquil life before the War, I feel that aspiration for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drove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 and consequent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 convinced them that their pursuit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s the right path to go. American poet Walt Whitman is apparently a supporter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poem “I Hear America Singing”, he described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America—the carpenter singing, the mason singing… The theme of the poem is a eulogy to the thriving American nation, to the proud and strong love for country contribution, the laboring people and the poet’s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ld and life. In another poem “There Was a Child Singing”, the “child” in the title represents a young and growing America. “And the ?rst object he look’d upon, that object he became, And that object became part of him for the day or a certain part of the day, Or for many years or stretching cycles of years.” In my opinion, this means that America is aa young and progressive country that actively learn thing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His admiration for American is most distinct in the poem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This is a strong declaration of the value of individualism and democracy. He went through the Civil War, and experienced the nation hero Abraham Lincoln’s assassination. With the unity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black convinced him “An individuality is as superb

美国梦与中国梦讲解稿

American dreams and Chinese dreams Good afternoon,ladies and gentlemen.I am honored to stand here and represent my group to show my presentation .First,Let's think about a question:What is dream? Dream is our goal to avoid getting lost in the pursuit of our life.Dream is our beacon when we have a long and lonely voyage at sea. Dream is a word showing the strongest desire of someone’s inner heart . Today,our theme i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American dreams and Chinese dreams .Now, let’s start with the American dreams first. The term American dream was first mentioned by James Truslow Adams in his book 《The Epic of American》which was written in 1931.He states in his book :“the American Dream is a dream of land,each person has a better, richer and more fulfilling life,and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or achievement are always full of opportunities.” So w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s? I think most of you have your own conception. Is it FREEDOM,or EQUALITY.Is it INDINVDUALISM or MOBILITY,and what about DEMOCRACY? Yeah,we can conclude six basic beliefs from American dreams: individual freedom self-relianc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competition material wealth hard work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dream of a land where all people can succeed through hard work. It is also an idea that suggests that all people have the potential to live happy, successful lives.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 读到一篇解释中国梦与美国梦不同的文章,其中提到,二者的不同是“是价值观上的差别”,“要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然奉行集体价值,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集体的整体利益;相反,美国梦奉行个人价值,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说,中国梦有着家国情怀的特征,而美国梦则更多个人奋斗的色彩。”这种看法似乎正在成为理解眼下“中国梦”的基调。 德国神学家,被称为德国教会良知的反纳粹宗教人士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说过,“人们在比较自己与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时,特别容易高估自己的成就。”美国梦真的只是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吗?真的就没有与共同体有关的“情怀”? “美国梦”最早由历史学家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1931)中提出,成为一个流行的说法。他写道,“上个世纪,那个将千百万人从别的国家吸引到我们国家来的美国梦,并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丰富(尽管这也非常重要),而是要远远超过这个。这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梦,这个梦要摧毁的是那些在老旧世界中竖起的壁垒,……要颠覆的是那些只是为某些阶级自私利益服务的社会秩序。”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千千万万人从“老旧世界”到美国这个“新世界”来追寻他们在自己“祖国”不能实现的希望。每个国家都有可能的梦想机会,但只有美国才是给外来者提供梦想机会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梦是很难在其他国家复制的。 美国吸引许多别的国家人们来寻梦和圆梦,首先是因为它拥有许多人向往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价值观。例如,德意志1848年革命在军事镇压下失败,数千名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走,大多去了美国。对这个没有贵族特权等级,没有专制政府权力的国家,其中一位如此写道,“德国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家,那里没有专制权力,没有建立在垄断、苛捐杂税上的特权秩序,没有对信仰和良心的钳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到处旅行、定居。不需要身份证,没有警察来干涉他的私事或监视他的行踪。……任何人只要尽职和能干,就能得到荣誉。穷人和富人都是平等的,学者一点也不比最贫寒的工匠身份高。随便干哪一行都不用觉得丢人。……拥有财富和房产的人,一点也不比最穷的公民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没有贵族,没有特权阶级,没有军队在肉体和精神上镇压人民,没有大批不干事的官僚吮吸人民的血汗。更重要的是,没有君主和腐败的法庭,……在这样的国家里,一个人只要有才能,精力旺盛,坚韧不拔,就能得到远远超过在君主制国家里的机会”。 并非每一个到美国来寻梦和圆梦的人都能成功地如愿以偿,但美国梦却一直还是一种有力的召唤力量,为什么是这样呢?亚当斯解释说,那是因为美国梦代表的是一种关于社会秩序的公正理想,“一直就有这样一个美国梦: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好,更富足,每个人都能以他的努力和成就找到自己的机会。欧洲的上层阶级很难恰当地理解这个梦,而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厌倦了或不再信任这个梦。这不只是一个关于汽车、房子或高工资的梦,而且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梦。在这个社会秩序里,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凭借自己的内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尊重,不论出身是贫贱还是富贵,可以一样受到他人的承认。”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1899—1961)、福克纳(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菲兹杰拉德(1896—194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 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英文美国和中国梦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merica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s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ll the people are seeking to freedom, equality and happiness. On the land, people have American Dream, for this dream,they are working hard and Struggling. What’s more, American Dream inspires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America, for achieving the American Dream. As is known to us, American Dream is the idea that life should be better, richer and fuller, with opportunity for each one. First of all, history about American Dream .America Dream began in the discovery of North America, it was due to opening of the sea lanes and discovery of the new continent, so there were great number of settlers and immigrants pour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y offered premise condition to American culture. It was formed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formulation and everybody had equal rights becam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t was developed in the rise of capitalism. What’s more, Westward Movement promoted American Dream to zenith and it became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pirit. In addition, people about American Dream. We will never forget Andrew Carnegie, Abraham Lincoln,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Obama and so on. They are very great, because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Dream. However, 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today? It is including space explor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ree leading ways to instant wealth.

社会转型期的_美国梦_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_黄开红 (1)

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0 )))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 黄开红 内容提要:/美国梦0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理想精神之一。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后来又演变成在美国只要聪明和刻苦,人人都可以成功达到/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豪,从社会底层到上流阶级0的目标这样一种信条。但是,当美国发展到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历史阶段,/美国梦0的实现途径就偏离了较为正常的轨道,出现了/只有牺牲个人的优良道德才能达到目的0这样一种现象。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指针,通过对5嘉莉妹妹6中女主人公主要思想和行为情节描写的分析,指出嘉莉的道德倾向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最终揭示出该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所表现出的批判意义。 关键词:美国梦嘉莉妹妹社会转型道德倾向 作者简介:黄开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T itle:On d Am erican D rea m d i n the T ransiti o na l Soc iety:S ister Carri e.sM ora lTendency Abst ract:d Am erican D rea m d has been one of the m ost i d ea l drea m s t h roughout the wo rld.It orig-i n ated fro m t h e Puritan belief i n d bu ilding a c ity upon the hil.l d Later on,it developed i n to a kind of secular idea:ever yone can succeed d fro m-rags-to-riches d w ith h is/her o w n i n telli g ence and hard w ork.I n Am erican h istory,it has attracted m illions o f people to seek their drea m s fro m all over t h e world,and rea lly a lot of drea m s have co m e true.H o w ever,when Am erican h istory entered t h e transitional peri o d,wh ich w as ar ound the year1900,them eans of realizi n g d Am erican Drea m d dev iated fro m its orig i n al track,so there appeared an abnor m al pheno m enon that d to m ake your-i deal drea m co m e true,you have to do so m ething i m m ora.l d The paper,based on eth ica l literary criticis m,analyzes so m e m a i n details concer n i n g the her o ine.s(S ister Carrie.s)crucial behav i o r and critical thinking,po i n ts out that the m oral tendency o f S ister Carrie is i n fluenced greatly by t h e social env ironm en,t and concludes t h at the novel Sister Carrie is m eani n gful and naturalistic in re flecti n g the social pr oble m s o f that very period. K ey w ords:Am erican Drea m S ister Carr i e transitional soc iety m o ral tendency Aut hor:Huang Kaihong is associate pr o fessor o fEng lish at the Schoo l of Forei g 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 estU 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 l o gy(M ianyang621010,China).H is m a j o r acade m ic i n terest isAm erican literat u re and culture.Em a i:l huangkai h ong@s w us.t https://www.doczj.com/doc/0e3741577.html, 德莱塞的5嘉莉妹妹6以较为客观的现实主义艺术笔调,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嘉莉为了

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

2008年7月第29卷第4期 外语教学 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 July.2008 Vol.29No.4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 廖永清,张跃军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 要:对于美国人而言,上路旅行不仅是自由和美国梦的隐喻,而且是实现“显明的命定”(Manifest Destiny)的物质手段和方式。本文以惠特曼的《草叶集》和克鲁亚克的《在路上》等作品为例,说明旅行以及过路仪式表现了典型的美国经验,表达了对美国梦的追寻、实现和传播,成为美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旅行;美国梦;《草叶集》;《在路上》 中图分类号:I7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8)0420062204 Abstract:For the Americans,travel not only i m p lies freedom and the American D ream,but is als o a material means t o a2 chieve Manifest Destiny.This article takes as exa mp lesW hit m an’s L eaves of Grass,Ker ouac’s O n the Road and other texts, t o show that travel and ritual of passage rep resent typ ical American experience,exp ress the pursuit,realizati on and s p read of the American D rea m,and become part of the American cultural traditi on. Key words:travel;American drea m;L eaves of Grass;O n the Road 一 道路将人们从一地引向另一地,它是不同地点彼此沟通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原本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两地因而被连接起来,,拥有了更加丰盈的生命。几乎所有的文化都赋予道路以特别的价值,对之倾注了连绵不断的情感。在美国,道路四通八达,如同一张网把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由于美国人生性“不安分”,不愿久居一地,加上酷爱户外活动,上路旅行便成了美国生活的一种实现方式,同时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隐喻。这一隐喻对于美国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美国毕竟是由旅行者创建的:当初,清教徒远离家国,跨越大西洋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后来,他们从偏居美利坚东北一隅的新英格兰逐步西进,扩展畛域,奠定今日美国之格局。毫不夸张地说,道路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此外,美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加上经济繁荣,汽车工业发达,美国成为举世闻名的车轮上的国家。出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美国人花费不少的时间“在路上”,驱车出行几乎成为他们的必需。 旅行不仅是指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跨越,而且常被视为对某种历程的经历,例如,它可以象征性地指代个人的成长,或者是对某种信仰(如宗教信仰)的追寻。穿越全美、尤其是跨越大片未开发地区的旅行,是勇气和冒险精神的体现,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伴随着美国向西部的扩张而被放大甚至神化。“在路上”之于美国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美国梦的发现、追寻、实现和拥有。自早期的清教徒开始,美国人便一厢情愿地、虔敬地相信脚下这片富庶的土地是天意所赐,他们以宗教的虔心笃信“显明的命定”(Manifest Destiny)。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指出的,这种观念让他们毫不怀疑自己“有权利极度扩展并拥有上天赐予我们的整座大陆,以发展自由的伟大试验,以及联邦政府的自治”(这是历史学家John L.O’Sullivan早在1845年的说法,参见Stephans on,1995)。在宗教般先验的逻辑之下,疆域的扩张、政权的发展与天意的召唤巧妙地实现了结合与置换,这是信仰之作用于物质以及政治行为的一个多么令人信服、同时又令人心悸的例证! 该历史学家在同一篇文章中声称,美洲“整座大陆”都是上帝赐予美国人的礼物,而他们扩张疆域的目的,是为了推广自由的准则。美国人深信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第一个建立于自由准则之上的国度。于是,“显明的命定”仿佛顺理成章地演化成为独特的美国哲学。也曾有过其他国家打着种种旗号侵略邻邦、占领异域土地的举动,但冠冕堂皇地以自由、自治为名实现扩张似乎只是美国佬的行为。有些人,例如美国本土的印第安人,或许会说“显明的命定”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然而,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将“显明的命定”理解为将自由的理念推向整个美洲大陆甚至全世界的使命感。事实上这是宗教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使命感,它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美国作家,使他们与之产生共鸣。此外,“显明的命定”是与美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美国梦最早的清晰描写,或许出自阿吉尔(Horati o Alger, 183421899)笔下具有美国意识的几乎超人般的人物。阿吉尔的那些虽然文学价值一般但情节生动感人的小说(di m e no2 vel)多围绕着青少年的形象展开,与美国梦似乎并无直接和具体的联系。然而,这些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任何美国人都可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只要他或她愿意“动身上路”。因此,不妨说,旅行内在于阿吉尔对美国梦的刻划(Gabl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