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

〇肖先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体验以及对历史的探究。考试大纲在“论证和探讨问题”中也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上述要求在高考试题中的开放性试题中有明显体现。

2006年高考广东卷,2007年上海卷2008年海南卷中相继出现了典型的开放性试题。评卷中,也开始引人 solo评价法。经过海南试水之后,从2010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出现开放性试题与solo评价法。我们看到了由粤沪引领、海南实验、全国推广的高考探索模式。

一、开放性试题评价及影响

现在,教育部考试中心也把开放性试题作为命题改革探索的重点和亮点。这样,此类题型的解析方式就必然引起中学师生高度重视。与命题相适应,答案也不再封闭、固定、唯一,而是开放、灵活、多元。评价方式包括阅卷标准也有了突破性变化:借鉴solo评价法。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高考的探索方向:不再以掌握历史知识的量的多少为考査核心,转而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思维的质的深度。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正在转向素养立意。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求涵盖了史实,观点,联系,逻辑,抽象,表述等多个方面,学生纷纷惊呼其难度。而这些的源起,与黄牧航教授于2004年在《历史教学》第12期撰文《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呼吁引入新的评价体系;2009年又在《基础教育课程》第12期撰文《谈solo分层法在历史高考命题中的应用》探索新的命题形式,有很大关系。

2010、201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后文若非强调,均指新课标全国卷)连续三年出现小论文形式的开放性试题。在此影响下,大家对此类开放试题连篇累牍进行训练、解析,正自以为得其奥妙时,2013年出现地图类开放性试题,中学师生虽倍感郁闷,仍直接扑向隐藏在课本内外的各类地图与表格。结果,2014年开放性试题再次大变脸:据I960年教材目录,提出删改意见。此举又使多少少年泪洒考场,多少教师愤懑失望。多数教师因种种原因,仅仅敢于直面浩如烟海的试题,却未能深入探索怎样使我们的答案解析与不断变化的开放性试题,与新的评价体系必然对应。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与解析上亦步亦趋,而不是高屋建瓴地看穿它的本质,所以就不会有对开放性试题解析的突破。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从历史的基本认知原则与solo评价法体系角度,破解答题的基本规律。

二、基于真题分析的解題策略

例一: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

信息:东汉交州与唐代岭南道辖区类似。

说明: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较缓慢。

信息:东汉州与唐代道命名不同。说明:东汉州名多来自古代行政,唐代道名多依据山川地理形势。

信息:汉代北方州设置密集,唐代相对疏朗。

说明:东汉北方较南方社会发展程度高,而唐代南北社会渐趋平衡。信息:唐代陇右道(河北道)较东汉凉州(幽州)辖区扩大。

说明:初唐国力强大,加强了对边疆管理。(史实与原因判断)

信息:东汉地方设州唐代地方设道。

说明:东汉州为地方行政机构,唐代道为地方监察机构;东汉地方行政州来源于刺史,为监察区,唐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明了中央对地方监察延续;东汉地方行政州来源于刺史,为监察区,唐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明了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史实与规律判断)。

信息:吐蕃,南诏,流求不见于东汉。

说明:东汉以来,中原与边疆民族地区交流加强;东汉以来,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政治联系加强;东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信息:唐代较东汉京畿地区单独设道。

说明:唐代加强了对两京地区监管;唐代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信息:唐代较东汉行政疆域扩大。

说明:唐初较东汉国力强大,边疆控制加强;唐代农耕文明进一步扩展 (史实与内涵判断)。

信息:东汉地方行政州来源于刺史,为监察区,唐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明了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信息:东汉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而唐代道南北分布基本平衡。

说明:东汉之后,南方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社会整体进步(史实与价值判断)

例二:2010年上海卷第37题: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答案示例]

(是什么,史实判断)该和约中既有保家卫国,捍卫主权的正义成分,也有封建愚昧,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落后要求。

(为什么,成因,规律判断)该条约是19世纪末西方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已经觉醒,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背景下产生;是中国下层百姓自发反帝斗争产物。东西文明在冲突中交流,处于劣势的东方文明在阵痛之后借鉴西方文明,但是这个文明的交流与转型是复杂,渐进的,其中必然掺杂了自身文明的要素,也包含了农耕文明下农民的落后意识。

(反映了什么,内涵判断)该条约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纵深扩张表现,也是东西方世界不同性质文明冲突在外交领域反映。既说明了东方文明的抗争与无奈,也说明了封建文明的落后与愚昧。

(怎么样,价值判断)该条约有利于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推动中国爱国救亡运动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唤起中华民族觉醒,动摇清政府反动统治。但其中的落后成分也预示了运动失败的必然归宿。

例三:2008年海南历史第26题: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答案示例]

(是什么,史实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化过程:西汉商人地位很低,唐宋地位有所提高,明清商人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士大夫。

(为什么,成因,规律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化原因:古代长期重农抑商,在封建经济发展基础上,唐宋以后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明清甚至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阶层队伍壮大,引起在思想上重商意识产生。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说明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导致阶级地位相应变化,引发观念变化。

(反映了什么,内涵判断)反映了由唐代以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到唐代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史实,是中国经济文明不断发展的表现。

(怎么样,价值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总体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总体进步。

以上所列举的三例高考开放性试题,实质均属同一类型:题目以史料呈现,要求回答对史料认识。开放性试题考査时出示不同史料,让学生做出说明、评述、也符合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的史料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实物史料 (也称历史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上述题目的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地图属于静态政区图,和约属于历史事物,而商人地位变迁属于历史过程。

关于答案,可以说都属于史论范畴,也就是历史认识的范畴。“我们的历史研究,必须凭借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迹,是历史认识的起点,“所有历史认识都是间接的,历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推理的科学。”我们发现,基于一定历史史料的历史认识依靠推理。那么,上述例题规律性答案步骤在推理上的科学性依据又是什么?与solo分类评价法对答案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一致性?

根据黄牧航教授总结,solo分层法评价的第一等级“前结构层次”指:学生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答案与问题无关。在历史认识领域实质就是对历史史料错误认识或无认知。在这里,我们做答案规律解析时就没有必要与历史认识规律相联系了。

“每一项历史认识实际上都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也就是…‘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史实判断是历史认识的初级层次,但是它是深层历史认识的基础。只有将深层历史判断建立在史实认定的基础上,后面的历史认识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为什么’的认识。” 其含义是指在确立史实的基础上,解释其原因,研究其规律。solo评价法第二第三等级“单点结构层次”与“多点结构层次”主要是指:学生找到了单个或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思路之间不关联。在历史认识领域实质就是第一或者第二层次认识。学生可以看到某一或者某些不关联的历史事实,给出一个或多个不关联的历史事实的解释。具体表达就是前面三例中的史实与原因类答案,每一点都可以看作solo评价法中的一个思路。(实际上本文解析的每个答案各个思路之间都有关联)

solo分类评价法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是指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各个思路之间建立联系。体现在历史认识领域最明显的就是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联,比如例一答案中“信息”与“说明”之间的逻辑联系;例二与例三答案中“史实判断”与“成因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其实史实各点或者历史原因各点内部的关联,也体现了 solo评价法“关联结构层次”评价。本文例一每一个“信息”内部关联:因为每一个正确信息都是对东汉和唐代两个时代读图对比的结果,本身就是一种有机关联。每一个正确的“说明”答案中凡涉及东汉与唐代两个时代的,它们之间也有关联。而在例二与例三中,“史实判断”或“成因判断”都不是单点答案,各点之间都有内在逻辑联系。这些,都可以体现“关联结构层次”评价。

历史认识“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也就是……‘怎么样’那个层次的认识”。其含义要求对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做出判断。在这里,我又加上了“内涵”判断:历史事物的本质,所表现的文明历程。这一层面的历史认识就和solo评价法的第五层次“抽象拓展层次”,要求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可以对应了。具体的规律性答案解析,就是上述例子中的“内涵判断”“价值判断”相关答案。

当然,上述例题解析中历史价值认识内部各点之间,内涵认识内部各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它们与前面的史实认识,成因认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可以反映 solo评价法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评价。

这样,我们就揭示了题目以史料呈现,要求回答对史料认识这一类型开放性试题的解析方法。命题材料虽会变化,只要我们依照历史的认识规律解析此类开放性试题,答案就可以基本实现对solo评价

法体系的全面覆盖。本文中环环相扣的四个答题步骤与solo评价法

的思维要求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再新的评价体系,也是应用于历史学科,必然要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本文所整合的三例规律性答题步骤,实非偶然。当然,历史的认知,绝非简单,具体到此类型的某个开放性试题的解析,其思维也必有个别独特之处,不宜完全生搬硬套。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

〇肖先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发展,历史科目高考命题与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自2010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每年都有一个独立的开放性试题,并在评卷中引入solo评价体系。这一命题与评价方式已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亮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高考的方向。而且,从呈现方式上看,试题有年年翻新、难度系数增大的趋势;从考试反响来看,开放性试题的考査“也成为历史学科高考考查中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好题型”。因此,今后仍须高度重视此类型题目。笔者曾尝试以历史学基本原理为依托,围绕试题的材料呈现、答案要求对材料认识类开放性试题进行了符合solo评价法的解题规律探索。我们知道,近年广大高三历史老师虽对学生进行了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训练,但得分率仍然不高。据统计,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湖南考生的“平均得分为5. 02分”,且高分极少;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吉林考生“平均分为6. 8”m,且高分极少。说明这一类型试题的训练与解析仍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就另一类型高考开放性试题,即大家常说的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的解题规律进行探索。

一、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研究近几年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可以发现,命题的材料中包含了历史观点,答案要求用材料进行论证。无论材料中的观点如何呈现,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西方崛起” 题,材料中有两个主要观点:“近代西方崛起是西方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近代西方崛起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结果”。从当年考生的作答看,能论证好一个观点的已属不易,在考试时间、答题空间和难度上,论证两个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在此题中,论证类似“西方崛起是西方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一论点,由于命题呈现的材料中已经提供了大量有效信息,只需进一步具体化,所以难度相对较小,而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得分率往往较高。

第二,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与传统观点、传统史实相悖)的观点,遇到要求对观点进行评价的,也不要轻易否定材料中顺向思维的观点而另设新观点。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前提”题,结合材料看,隐含了两个主要观点:“明清中国,由于‘历史前提’不具备,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近代英国,由于‘历史前提’逐步具备,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观点都是当前史学界主流认识,论证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在考场上另立新论几乎不可能。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要求评析“冲击一反应”模式。从作答要求看,考生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但从有关统计看,“选择赞成‘冲击一反应’模式的,占总人数的88. 5% ”,而且,没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式。这也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第三,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应该具备时间、区域两个限制要素。换句话说,离开时间、区域两个限制要素的观点是不存在的。原因在于,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时间与区域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说,没有离开时间与区域的历史事实,而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的历史认识,自然是以时空为基础的。因此,在论证某一历史观点、建立材料与观点的联系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时间和区域上的甄别,以避免最基本的历史论证逻辑错误,即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前提”题,可以提炼的两个观点,都有明确的时空限制:“明清中国” “近代英国”。再如2011 年江苏卷历史第22题,提炼并论证陈旭麓先生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近代化在新生产方式诞生时伴随着阵痛”,“中国”“近代化”的区域、时间限制也很明显。在选择材料组织作答时,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也就能避免犯常识性的错误。

二、基于真题的答题规律探索

从材料呈现、命题要求和答题步骤的角度看,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试题材料中明显呈现一个观点,要求考生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论证。这一类型试题的要求一般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论述)某材料中的观点”,其行为动词直接是“论证”或“论述”。此类试题答题步骤也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挖掘与说明材料中合乎材料观点的逻辑,对该观点进行“证明”,再加以小结。这个“证明”过程,实质是以史料证明史论的正确性,回答了史论“为什么”是这样。

例一: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38题: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答案示例]

论证过程(“为什么”):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急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随时有战争可能。

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第二,试题材料中史论是隐性的,要求考生理解材料中的观点,表述并论证;或者试题材料并未明确给出观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总结观点并论证。这一类型试题的要求一般是“阐述对某种观点(隐性的)的认识”,或“阐述对材料主要观点(未明确的)的认识”,其行为动词是“阐述”,即“阐明”并“论述”。在此,“阐明”的历史学科含义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准确表述材料蕴含的主要观点,实质是回答材料观点“是什么”。此类试题答题步骤分为两步:(1 )准确表述材料主要观点“是什么”;(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有效信息论证“为什么”,并在最后进行小结。

例二: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 E. 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3 分)

[答案示例一]

提炼观点(“是什么”):只有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条件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论证过程(“为什么”):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社会稳定。殖民掠夺扩张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早期商业革命奠定良好金融制度基础。历经数次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再次觉醒。自然科学发展展,手工工场技术积累提供科技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各种历史前提的具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迅速发展。

[答案示例二]

提炼观点(“是什么”):只有在市场这一“历史前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论证过程(“为什么”):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外市场需求,而海外市场需求又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发展。原有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而中国的明清时期,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中,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国内市场,闭关锁国使海外市场萎缩,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综合中英两国经济发展历史说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只有市场条件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才能形成。

第三,试题材料显性或隐性给出一个或多个史论,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评论)材料中一个或多个观点”。试题中的行为动词是“评述”或“评论”,其含义是“评价”并“论述”。在此,“评价”的学科含义是:对材料观点做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此类型试题答题步骤为两步或三步。就两步言,材料明显只有一个观点,要求考生对该观点进行评述。即:

(1)对材料观点进行价值判断“怎么样”;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史料进行论证“为什么”。就三步言,材料观点隐性呈现,或有多个观点需要选择,要求考生对所选观点进行评述:即: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提炼材料隐性观点或阐明材料某一观点“是什么”;

(2 )对材料观点进行价值判断“怎么样”;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史料进行论证“为什么”。

例三: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材料观点(“是什么”):近代以来西方崛起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结果。

我的看法(“怎么样”):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论证过程(“为什么”):

(1)近代西方崛起的基础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以及中世纪西方封建文化的逐步积累;

(2)近代以来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也为西方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①来自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地理大发现中为大洋航线的发现提供了帮助;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结合,在西方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解放中起到积极作用;②阿拉伯建筑,自然科学知识也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③埃及和奥斯曼帝国航海技术以及对印度洋航线的开拓,也为西方崛起做出了贡献;④殖民时代,黑奴贸易以及对亚非拉殖民的掠夺,对西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⑤古希腊罗马文化也是在汲取了亚洲的古巴比伦文化和非洲的古埃及文化后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世界文明之间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几个主流文明,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西方的崛起不仅是西方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其他地区文明推动的产物。

三、答题思路与评价体系的关联

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答题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答题思路与solo评价法体系的关联。实践中,根据solo评价法体系,学者将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分为五个层次:(1)低层次为无建构层次:有观点无证据或无观点无证据;

(2)单因素建构层次:有观点但只有一个单一证据;

(3)多因素建构层次:有观点且有多个证据但未讲证据进行有效整合;

(4)关系结构层次:有观点并有多个证据且对证据进行有机整合;

(5)专业的抽象结构层次:有观点并进行抽象概括,并能进行适当理论扩展。

据此分析上述三种类型的“答案示例”,可以对应solo评价法体系中的(4) (5)层次的思维,即符合髙层次的思维,就满足了 solo评价法对于答题的要求。

首先,就观点而言,上述“答案示例”都有明确观点。其次,上述“答案示例”都对观点进行了多

角度论证,而且各个论据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属于整合答案。如上述例一之“答案示例”,中西对比,矛盾凸显;例二之“答案示例”,英国所具备的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技术条件,蕴含于一个社会体系;例三之“答案示例”,列举了全球主要文明(包括西方本身发展,这一点在逻辑的完整性方面很重要)对西方崛起的贡献,其中涵盖了全球的不同区域文明,这也是一种关联层次多个论据的表现。再次,对solo评价体系(5) “专业的抽象结构层次” 的回应,主要体现在每一个答案最后的总结。如

例一之“答案示例”中的“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

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这一句,上升到了不同文明冲突的高度,体现了对观点的抽象概括;例二之“答案示例一”中的“综上所述,社会各种历史前提的具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旨在说明这种“历史前提”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体系,体现了对观点的理论拓展;“答案示例二”中的“综合中英两国经济发展历史说明,市场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不可取代”,

通过强调“市场”在生产中的基础性作用,对观点进行了理论拓展;例三之“答案示例”中的“综上所述,世界文明之间一直存在者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几个主流文明,都不是孤立发展的”,对观点进行了理论升华,突出了文明横向联系对历史进步的作用。而且,最后的“总结”一句也并非多余,更不能仅仅视为简单的观点重复,从新的评价体系来说,是对应了最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应该是:或规律总结,

或广度演绎,或本质反映,或高度升华。

当然,笔者如此分析与探索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所以,分析、研究满足solo评价法体系的思维要求与高考评分标准的关系也大有必要。近年来,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取solo评分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与思维的层次两个方面计分”。下表是

具体的一等评分标准: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三种类型的“答案示例”,除第一种类型没有观点这一采分点外,其余两种都和髙考评分标准明显一致:有采分点一,即明确的观点(“是什么”);有采分点二,即合理,有

逻辑联系,而且多角度的论据论证(“为什么”);有采分点三,即小结,理论提升。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一类型试题高考评分的标准。

通过对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的分类以及答题思路解析,我们找到了既符合新的评价体系,也符合高

考评分标准的答题规律。笔者的这一探索意在说明,在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就同一类型试题的训练而言,不仅要指导学生按照规律解析试题,做到答题有思路;也要指导学生注意具体题目的具体观点提炼、论证过程、小结升华,做到答题的精准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准确判断试题类型,根据试题类

型从容作答而获得高分。

2020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四)

2020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四)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 题,每题3 分,共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右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迺(乃) 执干戈,用伐我仇敌,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 眉寿黄耇(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宗法分封 ③青铜铸造A.①②③ C.①③④②天文历法④文字书写B.①②④ D.②③④ 2.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公元前211 年,由于“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 疏散了部分咸阳居民,“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ft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建立中央集权②吞并六国③北击匈奴④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 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指盐铁使,掌管盐铁专卖)远不知。”白居易的这首《盐商妇》反映的现象包括 ①盐铁收益主要归州县②盐铁使对地方盐务管控不力 ③有部分盐商非法获利④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历史第 1 页(共8 页)

瑞典“中国宫(1753 年建成)圆明园海晏堂(1786 年雕版图) 4.北宋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 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 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 D.绘画普遍受理学影响 5.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6.“中国有中国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是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皇天震怒,命我天王肃将天威, 创建义旗……特诏四方英俊,速拜上帝……兴复久沦之境土,顶起上帝之纲常……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悬之苦。”以上材料意在 A.借鉴西方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C借用西 方宗教宣传反清思想 B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D满足农 民愿望实现土地均分 7. 阅读上表中两部宪法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两国 ①都确立了共和政体②宪法的上述条文都旨在防止总统专权 ③总统须对议会负责④各部部长均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75 年法国宪法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总统 有权任命内阁;总统签署法案须经政府部长会签;部长对立法部 门负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任命国务员(内阁总理和部长) 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 布命令须国务员副署 历史第 2 页(共8 页)

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及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江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总部 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聊D.柳公权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仪政权B.群权与相权相互制后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浒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族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7.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B.林则徐 C.洪仁轩D.严复 8.至20世纪初,“外贷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弃斥 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 9.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2012—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全汇总)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 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 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高考历史备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解析:选D 关键信息:1776、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题干反映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下流水线生产现象,是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未涉及;流水线生产可以降低工人个体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效率,B项说法正确;C项"手工工场"、"复杂化和低效率"说法都是错误的。 2.(2014攀枝花统考)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解析:选C 由材料"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说明工厂的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说明工厂的布局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3.(2014广安模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 ①机器的采用②轮船的行驶③内燃机的创制④有线电话的发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即《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生产力成果,科技的进步、机器和工具的改进等都属于生产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当时英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趋于完成。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故①②符合题意。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排除③④两项。 4.(2014黑龙江教研联合体模拟)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 1.(2019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19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2019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山东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pdf

山东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 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陕西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 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 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 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思想 【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0套之8

2012年高考文科历史模拟试题10套 文科综合(八)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模式,这一模式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政治因素是 A.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保障 B.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 C.三纲五常道德观念的维系 D.宗法制、家族观念的约束 2.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这说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和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3.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④迁都长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造成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缺乏西方的民主法治传统 B.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 C.中国文化专制政策的压制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状态 5. 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 造 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6.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 7.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文化大革命”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大跃进”运动开展 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三第18课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必修3分课汇总(北师大版) 第18课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1. ( 2015 ?山东文综? 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 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并没有能力驾驭自 然: 自由,故A 项错误;宗教改革时期也没有能力驾驭自然,它追求的是宗教信仰中要靠自 己,体现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提出信仰的就,并不能驾驭自然,故 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的应该是天文学革命, 但并不能体现人对自然的驾驭能力, 故C 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科学、民主、法制等主张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驾驭能力又体 现了对自然的驾驭能力,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 (2015 ?北京文综? 21 )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 宣言中 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 ,法国 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 【解析】卢梭是法国人,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读者不可能不了解卢梭的学说,故 ①错误;“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意思是《独立 宣言》既来自卢梭,也来自洛克,故②错误; “人人生而平等”等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 1776年的《独立宣言》发表时,法国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当时法国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故③正确;“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即天赋人权,在美国《独立宣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是要拜托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 B 项错误;揭开 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A .①③ B .②③ 【考点】启蒙运动;《独立宣言》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D .③④ C .①④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规定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2.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写了许多阐述民族大义的著作,但长期遭到忽视。清末其思想始见盛行, 受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王夫之的思想严重脱离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B. 王夫之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康有为借鉴王夫之的思想阐释维新的合理性 D.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 3. 右图中“外务部” 的前身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 4. 从口号内容看,以下口号与“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处于同一历史背景下的是 A.“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B.“废除二十一条”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收复东北失地” 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

原创高考历史全国123卷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原创参考示例 解答高考全国123卷历史开放性试题 作者:颜泽源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42题 示例一 小说情节: 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建种植园,进行三角贸易。 概述: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办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由于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兴起。三角贸易以欧洲廉价商品到非洲换取黑奴,满载黑奴的船只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换取美洲的金银和农产品,运回欧洲。 评价: 种植园经济掠夺的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破坏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大量劳动力,为美洲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示例二 小说情节: 在荒岛上,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历史现象: 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 十四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主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力量和智慧,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应当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评价: 人文主义冲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促进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示例三 小说情节: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历史现象: 欧洲宗教改革。 概述:

16世纪欧洲兴起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听命于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新教派。新教反对罗马教廷的精神垄断,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评价: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确立适应资产阶级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示例四 小说情节: 整个小岛都是鲁滨逊的个人财产,回国后,他还去“视察”他的领地。 历史现象: 英国的殖民扩张。 概述: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进行贸易,以武力等方式占领大片殖民地。 评价: 殖民扩张,有利资本原始积累;使英国成为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拓展了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示例五 小说情节: 鲁滨逊出生于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历史现象: 英国社会充满殖民扩张的原始动力,资产阶级富有进取、冒险和殖民倾向,政府鼓励海外殖民扩张。 概述: 参见示例四“概述”。 评价: 参见示例四“评价”。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2卷历史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全国卷2试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0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答案】B 3.(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从时间信息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BCD 项题干无从反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