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

【课堂生成】

第1课时

A.喷出岩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经过冷却凝固形

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资源。

②改变了,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学法指导】

1.岩浆只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2.一般认为任何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 3.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转化而来

……A.a B.b C.c D.d

【典型例题5】

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达标练习1】

1、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可能是()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 岩石圈地幔地核

D 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绘制的“某地岩层剖面图”,分析回答2-3题

2、圈中X代表的岩石是()

A 大理岩

B 石英岩

C 方解石

D 板岩

3、下列成岩过程中,与图示岩石的形成无关的是()

A 岩浆侵入

B 凝固成岩

C 变质作用

D 岩浆喷出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5、地震波在图中哪一出的速度变化时不连续的

()

A ①

B ②

C ③D莫霍界面

6、储存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7、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岩,

判断理由是。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与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岩。

板块边界类型:

①边界:彼此分离,形成或大洋中脊。

②边界:碰撞挤压,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陆地和海洋板块碰撞,陆地上形成,海洋上形成。

【探究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多存储于_________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击平原、河口三角洲。【典型例题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甲_______________、

【达标练习2】

下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据此回答1~2题。

1.“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3.图4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B.背斜

C.断层D.陡崖

4.图5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

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 B.冰川堆积

C.岩浆活动 D.断层活动

读图,完成下列5-6题

5、下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形成图②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作用

B .流水作用

C .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

7. 下图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景观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图3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流水堆积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10.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图1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 构成丹霞山地貌的岩石属于 ( )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 .侵入岩 D .喷出岩

12. 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堆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图6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 完成13—15题。 13.甲处地质构造为

图1

A .向斜

B .背斜

C .断层

D .地堑 14.甲处谷地成因是 A .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B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C .断层处岩石破碎

D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

15.乙河上游修建大坝后,其下游河段 A .含沙量增大 B .结冰期缩短 C .年径流量增大 D .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16.读右图,回答:

(1)A 、B 、C 、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

属于向斜的是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 向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

(3)找油区应在图中的 处,找地下水应在 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 17、读下列地貌素描图,回答问题:

(1)这五幅示意图中,分布在海拔很高地区的是 图,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是 、 图。

(2)图中各地貌的成因与流水有关的是 图;与风力有关的是 、 图;与海浪有关的是 图;与冰川有关的是 图。

(3)各幅图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 图,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图。

(4)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对区域地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

图的地貌增长规模 (填“扩大”或“缩小”),在干旱地区植被破坏导致导致 图地貌规模 。(填“扩大”或“缩小”)

6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Word版)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 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 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测试要点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下降岩层会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岩层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华山、庐山和泰山)。 3.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5、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一、岩石圈

试解释下列现象: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部圈层包括 、 和 内部圈层包括 、 和 岩石圈 岩石圈由 岩、 岩和 岩组成 范围包括 和 地壳分为 层和 层 地球圈层 岩 石圈与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流水地貌有 风力地貌有 外力作用地貌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问: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也可多运用本地比较突出、典型的地貌例子来引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提示】 1.岩石圈的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知识整合】 知识点1: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有何不同? 知识点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怎么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何不同? (2)沉积岩怎么形成的?有哪两个典型特征? (3)变质岩怎么形成的? (4)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知识点3:板块构造学说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C D E F 。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③板块的张裂处: 思考: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②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④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 (3)板块的边界有哪两种类型? 知识点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结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②断层与地貌 断层 断层线:常发育成 ; 断层面:常发育成 (华山北坡) 两侧岩块 相对上升:常形成 ,例如: 相对下降:常形成 ,例如:

总结:如何判断断层? ③应用:、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修建隧道宜选择构造;在 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巩固练习】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 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 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三地理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明确考点】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内、外力作用 自主学习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____、____、____和____等作用;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 。 3.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______分为______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之中。板块内部比较____,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____。板块________常形成____或海洋,____地区常形成____、海沟、____等 合作探究 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 3.印度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就一字之差,意思一样吗?典例剖析 例关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解析: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的地区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BCD 变式训练 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P处 为,B处是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 (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这个发现为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山系。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自主学习 1.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____、典例剖析 例读下图,回答: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一.doc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 人类活动与地表 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2.(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2017年版):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选择性必修1); 课标解读: 2017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课堂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必修1课程中提到:“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本节课可以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上发挥作用。学习内容上,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理解其划分的依据。另外,本节课的重点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学生要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建立起成因与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中第一和第二目的内容,第一目,教材通过示意图和概括性的文字从宏观上展示了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知识的铺垫。第二目,教材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给了一些岩石的图片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来辅助学生的理解。第二目的最后设置了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第二个是举例说明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重点非常突出,对于三大岩石的成因和例子都有简单的介绍,但是不够详细和具体,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简单的文字配上示意图,理解起来依然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打算运用岩石标本和动画、视频,并提供更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精 编版

教学设计 临沂二中刘伯超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岩石圈的结构及特征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 依据市地理教学的“三五四教学策略”,将情感教育、文化育人、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课堂始终,坚持唤醒和激励,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核心价值,将课堂教学分为温故知新-互动探究-当堂达标-质疑反思四部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导学为主要形式,以探究活动为载体,辅以动画演示的直观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温家宝访问北京三十五中视频 师导: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温家宝访问北京三十五中视频

师导:温家宝是毕业于中国地质学大学的研究生,但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知识出现了遗忘,在课后的评课中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大家读一读课件上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帮总理挑挑错?大家看一下错在哪里?一起说, 结合课件内容学生一起回答:“火山岩。” 师导:对,就是火山岩,那么应改为? 学生一起回答:“变质岩。” 师导:对,就是变质岩,那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大类岩石都属于地球的那个圈层? 学生一起回答:“岩石圈。” 师导: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 出示课件,请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导: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圈层,在距地表17千米深处存在一个界面,被称为莫霍界面,在距地表288千米深处存在一个界面,被称为古登堡界面,这两个界面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合作探究一】地壳就是岩石圈吗? 师导:大家先独立思考一分钟,考虑好了吗?好,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家考虑好了吗? 学生一起回答:“考虑好了。” 师导:好,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好,某某同学,你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某某同学分析问题,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分析岩石圈的构成。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新知识导学】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 2.圈层结构:、、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侵入岩:如 成因: (2)沉积岩特征:、 代表岩石:、、 (3)变质岩成因: 代表岩石: 【品尝成功】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做一做】填写图中个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d. 【品尝成功】 请写出左图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做一做】阅读知识窗,在下图中标出六大板块名称

【重点探究】 1.地壳在大陆的厚度与在大洋的厚度有何不同? 2.岩石圈和地壳的概念一样吗? [总结交流]: 请根据你的理解,绘一幅地球 内部圏层结构示意图,图中表 示出地壳、地幔、地核、软流 层、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 构造: 28—29页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图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讨论: 1.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按成因可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两类岩石? 请尝试用简图表示出来。 2。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的反映历史,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主要的变质岩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成?

云南省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运用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问题2: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 问题3: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例题1: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问题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有何差异? 例题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问题5: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6: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7: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8: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例题3: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砂岩、花岗岩 问题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什么意义? 三、课内目标限时检测题 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 A.地壳与地幔 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C.生物圈、岩石圈 D.水圈与大气圈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 都可以

3.古登堡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4、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沉积岩 5、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岩石和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1)物质 a代表,b代表, c代表,d代表,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①② ③④。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地球外部的。 配餐练习 A餐(基础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 B.岩石圈下部 C.软流层 D.地壳下部 3.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选择题】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2点11分,新西兰丰盛湾地区怀特岛发生火山喷发灾害,造成多人伤亡。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地壳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 2.软流层位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A .岩石圈B.地幔C.地核D.地壳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阶地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因形成年代有早晚差异,同一河谷中往往出现不同阶地,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口附近河谷剖面图(图中阶地用T 表示,数字表示阶地级数) 该河流经过了从山前泥石流通道、到间歇性山区河流、再到现代平缓辫状河流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V 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 形峡谷、U形宽谷 4.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C.峡谷 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B.U形宽谷、V 形峡谷、盘状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 形峡 谷 ) 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5.图中 T3、 T4 阶地形成时,该河流 6.与 T3 、T4 阶地比较,图中 T2阶地形成时 A .河流侵蚀作用增强 B .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C .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 .沉积物分选磨圆变差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 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东方女神”为世界“绝景”,下图示意“东方女神”景观。 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石灰岩 D .大理岩 支流所汇入的河流称为干流或主流。若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河道中会形成沙岛,在 河口处易形成三角洲。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部分河段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侵蚀作用强,持续沉积 B .侵蚀作用强,间歇沉积 C .侵蚀作用弱,间歇沉积 D .侵蚀作用弱,持续沉积 致称为是“西太平 8.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是 A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 用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完整word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王智智 一、课标分析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第1课时。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节重点;最后,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多媒体呈现:用由岩石组成的景观图片观看图片, 迅速进入 上课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 2、岩石圈的结构探究活动一:1、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 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分别由哪些圈层构成。 2、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思考: (1)地震波在地球内 部传播是否均一? (2)两个不连续面分 别是什么?说说地球 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 的? (3)说出岩石圈的结构。 教师总结、点拨 观察、比 较、思考问 题 连续设问, 启发学生思维 承转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完整word版)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习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习题 (2019·天津河西区一模)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8月3日报道,从8月1日起,印度 尼西亚三座火山在三天内陆续爆发。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 回答3~4题。 3.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经冷却形成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②C.④D.⑤ 4.图中的②形成③必须经过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A.①岩B.②岩 C.③岩D.④岩 6.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冰蚀B.水蚀 C.风化与风蚀D.褶皱、断层 8.从图中各岩石的形成顺序看,图中侵入岩大约在() A.石灰岩形成之后 B.页岩形成之前 C.变质岩形成之后 D.石灰岩形成之前 (2019·河北名师俱乐部联考)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 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 拔3 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 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 玄武岩。读图,完成9~10题。 9.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 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10.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岩层和石灰岩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陈建博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3.说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预习】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地球的内部圈层有 。其中,四大圈层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3 ()地壳的主要特点: (2)岩浆的发源地 4.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岩石圈包含了和两部分。 ( (3)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试用关联图表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图 1 地壳物质循环的作用: (1)形成了丰富的 ; (2)改变了 ; (3)实现了地区和圈层之间的 和 。 【考点对练】 考点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特点 一.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B 表示地震波,其中A 表示 波, B 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 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 是 ;该面以上代表 ,该 面以下代表 。 (3)图中E 处,地震波A 完全 ,地震 波B 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E 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F 物质状态为 态。 (4)C 面两侧附近由 组成。地球的岩石 圈是指 和 。 考点二: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二.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图6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7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读图判断: 1.图6和图7岩石类型分别为 A .岩浆岩、变质岩 B .沉积岩、变质岩 C .沉积岩、岩浆岩 D .变质岩、沉积岩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材的对象是高一学生,课时为一课时,采用的说课法为“四说法”。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岩石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岩石圈的结构,教材首先叙述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详细说明了岩石圈的结构,具体论述了地壳的特征、类型与分层。第二目说明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特征,用正文、示意图说明了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循环规律。用知识窗、活动进一步介绍了地壳元素的组成,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材配合正文内容,将大量的知识安排在活动中。通过绘图和说明,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通过综合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岩石圈及地壳的结构特征、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原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注重图文并茂,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运用实验演示法、野外考察法和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岩石圈的组成。 确立此重点的目的在于地球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体现出来的。这些物质循环主要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而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要了解岩石圈就必须先让学生认识各类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主要有: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物质循环、水循环和生物物质循环。而组成地壳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转移和重新组合中,所以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至关重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汇总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知识点汇总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练习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