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蚯蚓》教学设计

科学《蚯蚓》教学设计

科学《蚯蚓》教学设计
科学《蚯蚓》教学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蚯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蚯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容易找到,易于饲养的小动物,教材通过蚯蚓的生活环境,向学生渗透了蚯蚓的食物,生活习性,适合土壤生活的外形特点。又通过学生细致观察蚯蚓的身体,让学生充分了解蚯蚓的外形特点,进一步感受蚯蚓适合土壤生活的身体特点。在学生把蚯蚓拿起放到白纸上时,蚯蚓一定会本能地扭动身体或是缩成一团,这里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动物为了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地反应。生活现象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思考的是否正确就需要用事实来验证。这就是蚯蚓在水环境中反应实验所经历的过程,也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做这个实验,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做两种猜测,蚯蚓喜欢水环境会怎么样,不喜欢水环境又会怎么样,实验中蚯蚓会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受到伤害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从提出问题到预测,然后自己动手实验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这样会比告诉他们事实有更深的感悟。

教学创新:

一、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思考,遇到问题,亲自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教学的第三部分,

在学生选定了研究的问题时,让他们自己讨论需要用哪些材料,通过什么方法去完成实验,而不是由老师选定研究的问题,更不是由老师选好了实验材料,让学生按部就班来做。把实验课堂回归到原生态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会在课堂上进行,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必须学会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充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地学会科学方法,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在研究选定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这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结果,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还可以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如蚯蚓遇水的反应,实验预测有两种可能。如果蚯蚓喜欢水,会怎么样,他不喜欢水又会怎么样,实验方案会不会伤害到蚯蚓,如果会怎样改进方案。在一系列的猜测中,排除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

三、实验材料多样化、生活化,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老师安排好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需要按部就班进行实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用这些材料,仿佛与自己无关,也似乎给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实验就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用老师提前安排好的材料进行的。其实对于类似“蚯蚓是否喜欢有水的环境”这样较为简单的实验,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比如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蚯蚓》 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科学活动:蚯蚓教学设计

科学活动:蚯蚓教学设计 Scientific activities: earthworm teaching desig n

科学活动:蚯蚓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大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极为普通的科学活动,把介绍蚯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没有花哨的准备和内容,也未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其中,但这节普通的课却运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征展示给幼儿,让幼儿直观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识,同时,取得了用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又利用了因特网,随时解决幼儿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类问题,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对知识了解不全面,从而面对幼儿提问时束手无措的情况。 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事先听过《小蚯蚓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出课题。 细细长长像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猜猜这是什么?(点击谜底)

二、蚯蚓的特征。 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蚯蚓的各部分特征。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蚯蚓各种不同的作用。 四、游戏“蚯蚓爱吃什么” 请幼儿根据蚯蚓的爱好有鼠标挑选蚯蚓爱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动。 用因特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 1、师:你们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师记录) 2、师生共同上网查找资料。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案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

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与评析 灵武市一小:王学梅 【教学内容】 “蚯蚓”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属于观察课。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动物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发展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仍然是本单元以及本课的重点。在经历了第一单元和观察蜗牛的学习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了用简图记录观察到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特征。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使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对外力、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要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只有学生真正地、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能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维想象空间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一节观察研究课,我注重帮学生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有效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

他们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用文字和简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研究蚯蚓的身体结构及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交流发现,整理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小纸盒(有盖,盖上扎小孔,把教师和学生抓来的蚯蚓装进盒内)放大镜、白纸、盛少量常温水的浅盘 小纸盒意图:沙土中的蚯蚓身体沾满了沙子,学生不易观察到体节和环带,把蚯蚓用常温下的水冲洗后放入湿的黏土中,并将蚯蚓和湿的黏土放入有盖的盒内:让学生观察时拿出,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放回。黏土也不会沾到蚯蚓身体上。这样既不影响观察,也使学生在交流研讨时不易分散注意力。

2019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语文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实验准备: 5条蚯蚓,14个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 7块黑湿布,干土(要事先晒干),湿土(刚刚采集的自然湿土)7张黑色卡纸做盒盖,7张一半黑卡纸一半透明塑料粘在一起做盒盖。课件,有关蚯蚓身体特点的视频,有关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视频。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深化参与,唤醒经验) 师: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同学们从抽屉洞里拿出培养皿,里面就是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好朋友,同学们看一下是什么?生:蚯蚓。师:蚯蚓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比较熟悉,但也有些同学对他们还比

较陌生,同学们先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细心观察,丰富经验) 师:你对蚯蚓有哪些了解?生答。师:同学们对蚯蚓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有关蚯蚓的一段视频,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对这位好朋友完整的了解一下。(借助媒体,丰富经验)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视频师: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们,不要伤害它们。同学们手中的这些蚯蚓都是老师从老家带来的,它们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帮蚯蚓找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与蚯蚓打招呼,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消除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再通过提问,提取学生对蚯蚓的认知点,最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对蚯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体验,转化经验) 1、质疑,猜想。(科学猜想) 师:蚯蚓的家究竟在哪里呢?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 生1: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老师板书:潮湿 师:还有吗?学生没有回答。(巧妙点拨,扩充经验) 师:刚才同学说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面,它是生活在土壤里面还是外面,为什么?生:土壤里面,它害怕太阳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学期教科书内容概述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或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再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水里有什么》单元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引领,让学生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寻问题的答案,对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基本的方法、步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植物的生活》单元以身边常见的植物为观察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精心做科学。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植物的内部构造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直接与间接的科学实验,认识植物身体的构造功能。通过对植物生活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直接与间接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从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内部构造的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有较深的了解;《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热的传递》单元以“热”为载体,展开观察、对比实验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热在不同物质中传递的方法,验证太阳能热水器所选用的材料、摆放的位置与热的关系,体会到利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探究方法,具备独立做科学的能力;《研究与实践》单元,选用与本册研究密切相关的“食物”与“太阳能”知识,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知识只是作为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一、 课前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纸盒,黑布、透明的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自然湿土。 二、 教与学的目标 、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把蚯蚓放归大自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并进一步认识其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老师也介绍

一下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蚯蚓(出示), 老师是在哪里找到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引出课题并板书:蚯蚓找家 (三) 探究新知 、 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1)蚯蚓的家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说出,教师重点板书:阴暗、潮湿 2、验证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 (1)怎样证明我们的说法是正确的呢?生答:用实验(2)鼓励学生提出实验,设计实验,发放实验记录表。 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材料设计研究方案,做好记录 实验设计,在长方形纸盒的两端分别放上一堆干土和湿土,在中间放入5-7条蚯蚓,用玻璃盖好,并用黑布盖住盒子的一半(端),观察蚯蚓往哪里爬,比较明暗处干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记录表 时间 5分钟 0分钟 5分钟

光亮处蚯蚓数量干土 湿土 干土 湿土 干土 湿土 阴暗处蚯蚓数量

我的发现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中的湿土) 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 探究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问: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生活环境 教师补充投影:大象、鲸鱼、北极熊、骆驼等动物的生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4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肥西县芮店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 教学设计 丁斌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 99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 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

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 2 / 99 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 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蚯蚓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

四年级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天气-我们关心天气》 西林二小韦桦 1、本课教学内容共分4个部分:不同的天气,天气,预测未来的天气,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及阅读与拓展。 2、不同的天气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学生们尝试用简单的图画来记录天气情况。 3、生物预告天气是简单介绍生物中为什么能预告天气的道理,有很多生物都有比我们人类更早地知道天气的本领。让学生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儿歌等。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养成长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良好习惯。 4、预测未来的天气是让学生讨论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了解明天的天气,利用课本第40页两幅卫星云图,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本地区当天的云层情况,尝试推测当地第三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5、了解天气预报。为了更好地关注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3、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4、在观察和研究天气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 教师和学生观察天气,认识天气,预测天气。

【教学难点】 推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和用物象预告天气的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2001年9月3日、4日的当地报纸。 2、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你有没有关心天气的变化?你看过(听到)天气预报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2、不同的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①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天气。 ②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把这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同学们知道的生活常识可真不少!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那么在好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蚯蚓》参考教案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蚯蚓教案设计

绘本《蚯蚓的日记》教案设计 《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可爱,妙趣横生的书。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蚯蚓男孩,蚯蚓男孩以日记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的认同。 一、谈: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来猜一猜: 细细长长一条虫,天天躲在泥土中。没手没脚爱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板书:蚯蚓 出示图片:你知道蚯蚓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朋友们交流。 小结:蚯蚓生活在泥土里,最拿手的本领是钻地。他吃土壤里的有机废物。垃圾、树叶、纸片、果皮都是蚯蚓的食物,他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 二、读:语言描绘图画,共享快乐阅读 (一)看扉页,读封面:带着好奇和兴趣阅读 过渡: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条可爱的蚯蚓。大家都叫他“蚯蚓小弟”。 1、出示部分扉页。 (1)瞧,图片中哪一位是蚯蚓小弟?(带红帽子的) (2)这些都是蚯蚓小弟的生活照。(我和蜘蛛、蜘蛛为我做的、小时候的我和爸爸、我的第一条地道) 你最喜欢他的哪张照片?为什么?大家交流。 (3)出示第一天上学的图片。 蚯蚓小弟渐渐长大,和我们一样上学了。看,这是他第一天上学的照片,你找到蚯蚓小弟了吗?猜猜哪位是他的老师? 2、介绍封面 过渡:蚯蚓小弟在学校里还学会了一项了不起的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1)出示封面:睁大眼睛,仔细瞧一瞧,图中哪些地方特别有趣?大家交流。 (2)蚯蚓在干嘛? (3)观察蚯蚓写日记时的样子,他的桌子和凳子是什么? (4)看书名,你以前看过蚯蚓日记吗?猜猜里面会写些什么? 指图小结:瞧,他头戴红帽子,瓶盖作凳子,蘑菇当桌子,用尾巴卷着铅笔在写日记呢?蚯蚓小弟非常细心,把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记了下来。他会写些什么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顺着小蚯蚓的笔迹去控一探它的世界吧! (二)读日记,学知识:感受阅读带来的知识之乐 1.3月20日: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 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备课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熊维中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蚯蚓》教案

三年级科学《蚯蚓》教案 4.蚯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 教学过程分析 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课前布置学生找蚯蚓的粪便,从而认识蚯蚓生活的环境。学生能够带几条蚯蚓来上课,那是最理想的。蚯蚓应装在罐子里,里面放一些潮湿的土壤。课堂中,只要稍作总结

概括,知道蚯蚓生活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即可。引导学生看第31页右上角的图,问他们,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观察蚯蚓的身体 教师要在课前给每一组准备一个装蚯蚓的盒子,里面放一些土壤和几条蚯蚓。农村里容易找到蚯蚓,城镇中可以到钓鱼商店购买。等学生开始观察蚯蚓时,教师发下盒子,并提出要求:从饲养盒里轻轻拿起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蚯蚓的身体,把观察到的蚯蚓的样子画在课本的下方,要求画出蚯蚓的环节。 找找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把这三个名称标注在自己的简图上。 3.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把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它的爬行,把描述蚯蚓爬行的词语写在简图下面,作为观察蚯蚓的补充。 在蚯蚓运动时,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蚯蚓是否缩紧身体。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简图下面。在这个环节里,要教育学生,用笔尖触碰蚯蚓,可能对蚯蚓产生伤害,希望学生不要反复多次触碰,特别是触碰的力度一定要轻,学会爱护小动物,建立爱护生命的意识。 在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蚯蚓适应潮湿的环境,如果把蚯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反应呢?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要求,学生用饲养盒里的另一条蚯蚓做实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1 骨骼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 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 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 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