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华师大版高考历史全部整理(遵照考纲)之中国史部分

2011年华师大版高考历史全部整理(遵照考纲)之中国史部分

2011年华师大版高考历史全部整理(遵照考纲)之中国史部分
2011年华师大版高考历史全部整理(遵照考纲)之中国史部分

中国史部分

第二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A)

一. 原始农耕(A)

1、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表现: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人类历史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5、意义:

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

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典型的早期农耕聚落: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表明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当时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

二、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三皇五帝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著作已有反映;西汉时,人们已把黄帝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近代以来,国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祭黄帝陵。)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考古学家苏秉琦:满天星斗说)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的儿子启杀伯益自代,破坏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后为世袭制取代。

2、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距今约3900—3500年)。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BC1600—BC104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一、方国联盟(A)

商王朝是一个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而在商王朝中,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方国臣服或归附于商,方国的向背影响着商朝的兴衰。

二、商朝青铜器的特征(A)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象征器主的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铸有动物纹饰;

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A)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具备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1.二重证据法:20C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

2.实践: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

3、意义: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 西周的建立(A)

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 封邦建国制体制的内容(A)

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一、社会大变革(C)

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

1.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2.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4.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使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二、百家争鸣(B)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

⑴、儒家:兴起于春秋,创始人是孔子。

①、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⑵、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的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⑶、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

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战国七雄(A)

齐、楚、秦、燕、赵、魏、韩。(记忆技巧:请喊赵薇去演戏,这也是秦灭六国的顺序)

七国完成区域性统一,为秦大一统奠定基础。

二、商鞅变法(A)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废井田制,奖励农耕。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A)

秦的统一: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记忆技巧: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⑵、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⑷、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⑸、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 秦的暴政(A)

1、表现

(1)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2)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3)重功利、恃酷法。

(4)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2、结果: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

BC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起义掀起反秦浪潮,秦朝统治最终被推翻,其“首义”精神值得肯定。

三、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BC206年—BC202年),刘邦获胜,BC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B)

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但是,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二、布衣将相之局(B)

汉初从皇帝到群臣,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结束。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

1.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

(2)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恢复发展。(3)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一、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A)

1、政治上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⑵、影响: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A)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柔道治天下,简政安民,释放奴婢,三十税一。中央太学,地方郡国学。

二、豪强地主(A)

1.表现:

①、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②、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③、军事上: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④、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11课割据和分立

一.三国鼎立(A)

1.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军事处于劣势的孙、

刘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孙刘联军运用火攻打败曹操。

2.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

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A)

1、背景

⑴、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局部统一,内部相对安定)

⑵、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统治者重视)

2、区域经济的发展

⑴? 曹魏:推行屯田(军屯、民屯),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具有不小作用。

⑵? 蜀汉: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开发少数民族聚集的南中八郡。

⑶? 孙吴: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滨海枕江、河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造船技术日益进步。使“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了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南朝与北朝(A)

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西晋五胡十六国)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2.南方经济的发展(A)

⑴、原因: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及生产技术的继续南迁;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与汉族融合,共同开发南方;统治者的推动、自然条件优越等多方面因素。

⑵、表现:

先进农业区的形成:江浙、湘赣、巴蜀;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北方作物的引入;

手工业发达:丝织、冶炼、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

商业: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和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二.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1、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收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2、内容:

(1)政治: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

(2)经济: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4)风俗习惯: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姓为汉族单姓;促进胡汉通婚。

3.影响:

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隋朝的建立(A)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二、唐朝的建立(A)

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都长安。

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B)

(1)内容: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时继承和发展。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2)影响: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严格执行该制度,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三.科举制(B)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推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2、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科举制,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A)

1、概念: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号贞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2、内容:

(1)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广招贤才,知人善用。

(3)居安思危,以长治久安为念。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代表:将文成公主嫁给土蕃君主松赞干布)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A)

1、开通:西汉张骞

2、全盛:唐朝(原因:唐朝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对外的开放、疆域的辽阔、国力的强盛)

3、范围: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

4、文明交流:

(1)中国输往西方:丝绸、纸张、瓷器、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

(2)西方输往中国: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

5、人员往来:大食、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贾、僧侣、使节,尤其是粟特人。

6、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7、意义: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朝鲜、日本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丝绸之路东段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收、融合,内涵非常丰富,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

二、遣唐使(A)

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包括留学生和学问僧,吸收融合唐文化,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和渗透了儒家思想的社会风俗、伦理规范等。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北宋的建立(A)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二、“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A)

1、内容:

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2、科举制的完善(B)

宋朝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改革的举措:1)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2)宋太祖时,增设“殿试”;3)为防范徇私舞弊,创设“弥封”、“誉录”等制度规则。

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宋初进士考试,承唐代,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增加策论考试。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积极影响。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的建立(A)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二、澶渊之盟(A)

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结束了宋辽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三、西夏的建立(A)

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1044年宋与西夏和议,后与辽议和,成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局势。

四、金的建立(A)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五、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A)

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

1127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六、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1、大蒙古国的建立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南宋的灭亡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广东)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1、原因

(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4)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2、时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3、表现:

(1)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大量开垦耕地(圩田、沙田、梯田),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2)手工业: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丝织业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棉花种植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海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海上丝绸之路(A)

1、兴起的原因:

(1)西夏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3)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4)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

2、表现:

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宁波)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名称的由来:

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4、路线:

以福建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5、影响:

宋朝政府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A)

1、北宋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其发明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4个世纪。

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13C,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A)

1、火药武器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2、火药武器的使用

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其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专门的作坊。南宋时创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备管型火器的基本特征。

3、火药武器的影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C,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梦溪笔谈》(A)

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地图辅助)

一、行省制度(A)

目的: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

内容: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

(1)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2)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意义: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A)

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二、内阁制度(B)

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1)废相(延续了1600年),六部等直接听命于皇帝。

(2)朱元璋时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

4、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清的建立(A)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二、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A)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一、军机处的设立(B)

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

2、过程:

康熙于宫中设立南书房。

雍正帝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4、影响: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二、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物都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5课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A)

1)农业: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引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商品化农产品;2)手工业:湖州丝、松江布行销海外;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3)商业:长江沿岸出现不少

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二、《四库全书》(A)

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文字狱:

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eg:康熙时的“《明史》案”、乾隆时的“《字贯》案”(雍正朝《诗经·玄鸟》:“维民所止”)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的特点(B)

1、朝贡贸易

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朝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

2、朝贡贸易的特点

由官方控制和垄断,不以获利为目的(重政治效应);有限制的贸易。

二、葡萄牙人占据澳门(A)

澳门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澳门在明代属广东香山县管辖。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澳门官吏,取得停靠码头、进行贸易的权利。同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被水浸湿的贡物作理由,强行上岸租占,并通过贿赂当地中国官员于1557年正式在澳门定居。澳门成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中。

(1987年3月26日,中葡双方就澳门主权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宣布1999年12月20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开始了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新纪元。)

三、从海禁到闭关(B)

1、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3)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得更加紧密。

2、闭关政策的原因

(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2)专制皇权下唯我独尊的心态使统治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的发展。(3)清朝统治者防范自卫的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的传入(A)

耶稣会士传播基督教神学,同时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涉及广泛。

1、利玛窦

(1)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2)利玛窦对西学传入的贡献: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笔算法。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

2、徐光启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向西方学习。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三、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B)

早期的“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册

第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B)

1、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①“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②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

③统治者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世界: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异常迅速。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②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的主要侵略目标。

二、林则徐虎门硝烟(A)

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A)

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四、《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A)

1842年6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3、《南京条约》的影响(B)

(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与历史分期的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如: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修约”交涉(A)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自1854年起就开始与清政府交涉,提出了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酝酿全面修改条约。随后,法国和美国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要求。清政府拒不接受,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英、法、美三国再次要求“修约”,仍遭拒绝。

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侵略者闯入圆明园,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强盗式”的扩张)

三、《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A)

1、《天津条约》(英法俄美)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北京条约》(英法俄)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代表人物(A)

中央:奕 、文祥,

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二、总理衙门(A)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 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三、江南制造总局(A)

(大体上,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的军工制造及其科学技术,以增强军事实力。)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四、北洋海军(A)

为了增强军事实力,自70S起,开始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五、轮船招商局(A)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六、同文馆(A)

1862年,在奕 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七、幼童赴美(A)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

八、洋务运动的原因、结果、影响(B)

1、洋务运动的原因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

(3)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取其所长,以求自强,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2、洋务运动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3、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A)

1894年7月,日本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此年是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B)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的影响

(1)对中国:《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19C)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对国际局势: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引起俄、德、法不满,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康梁发动公车上书(A)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时务报》(A)

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

三、百日维新的内容(A)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四、戊戌变法的意义(B)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租借地和势力范围(A)

1898年,德国强借胶州湾,将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国别租借地势力范围

德国胶州湾山东

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

英国威海卫、“新界”长江流域

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

日本福建

二、“门户开放”政策(A)

(1)背景:当德、俄、英、法、日等国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战争结束时,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利益,美国政府向英、俄、德、法、日等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2)时间:1899年。

(3)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4)评价:“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三、义和团运动(A)

(1)背景:19C末,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经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

(2)口号:“扶清灭洋”

(3)范围:山东、河南、直隶。

(4)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四、八国联军侵华(A)

(1)开始:1900年,英、俄、日、法、徳、美、意、奥八国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结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徳、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

五、《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B)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六、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C)

1、消极影响:(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附件主要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租地建屋,上海成中国最早出现租界的城市)

(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

(3)、《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大大加深了

(4)、《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但是,外国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消亡,加速了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第9课清末新政

一、新政的举措(A)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二、“预备仿行宪政”(A)

1906年9月,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准备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成立“编制馆”,为编纂管制的专门机构。

结果:有限的局部机构调整,有名无实。

第10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兴中会(A)

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二、同盟会的成立(A)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概括为“三民主义”)

机关刊物:《民报》

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20C初)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三、武昌起义(A)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起义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A)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3、清帝逊位与袁世凯就任总统(A)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1、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1)原因: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2)时间:1913年,

(3)发动: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2、护国运动

(1)原因: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发动: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反袁护国,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

二、文学革命(A)

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要求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由此掀起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基本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它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三、五四运动的时间与意义(A)

1、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2、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

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A)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党的纲领,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形成了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五、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A)

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

2、结果: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单元核心概念:

???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二、改立新约运动(A)

1、内容:1928年6月,国民政府对外发表宣言,与美、英、法等国改订新约。

2、结果: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3、意义:改订新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A)

1、创建:1927年,毛泽东率领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开始创建井刚山革命根据地。

2、壮大: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3、意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树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榜样。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四、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A)

1、时间: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

2、后果: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第26课红军长征

五、长征的开始(A)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六、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B)

(时间:1935年)

1、内容: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长征的结束(A)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第六册中国史部分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A)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A)

(1)《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中共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3)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七七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①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②1937年8月,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③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四、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A)

1、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坚决回击,淞沪会战开始。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

五、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A)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占领南京城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杀害达30万以上。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平型关大捷(A)

1938年9月,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在这次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

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二、台儿庄战役(A)

1938年春,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在这次会战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A)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东南亚,英国要求中国派兵入缅作战。

目的:为协助盟国作战,解除日军对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威胁,保卫滇缅公路。

过程:1942年,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战场。历时半年。

意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有力支援了英缅军,重新打通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配合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贡献。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B)

(1945年4月,延安)

1、主要内容:

①中心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

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中共在毛泽东旗帜下,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B)

①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③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第5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三大战役及其解放的地区(A)

1、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2、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动摇了国民党在南京、上海的统治。(歼敌最多)

3、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北平和平解放。

二、渡江战役与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A)

1949年4月,朱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向西南、西北、东南等地进军,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

一、《共同纲领》(A)

201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201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满分56分)本大题共有14题,考生应在答题纸相应编号的空格内直接填写结果,每题填对得4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4分)函数f(x)=lg(x﹣2)的定义域是. 2.(4分)若集合A={x|x≥1},B={x|x2≤4},则A∩B=. 3.(4分)在△ABC中,tanA=,则sinA=. 4.(4分)若行列式=0,则x=. 5.(4分)若,,则x=(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6.(4分)(x+)6的二项展开式的常数项为. 7.(4分)两条直线l1:x﹣y+2=0与l2:x﹣y+2=0的夹角的大小是.8.(4分)若S n为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的和,8a2+a5=0,则=.9.(4分)若椭圆C的焦点和顶点分别是双曲线的顶点和焦点,则椭圆C的方程是. 10.(4分)若点O和点F分别为椭圆+y2=1的中心和左焦点,点P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OP|2+|PF|2的最小值为. 11.(4分)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结果i=.

12.(4分)2011年上海春季高考有8所高校招生,如果某3位同学恰好被其中2所高校录取,那么录取方法的种数为. 13.(4分)有一种多面体的饰品,其表面右6个正方形和8个正三角形组成(如图),则AB与CD所成的角的大小是. 14.(4分)为求方程x5﹣1=0的虚根,可以把原方程变形为(x﹣1)(x2+ax+1)(x2+bx+1)=0,由此可得原方程的一个虚根为. 二、选择题(本大题满分20分)本大题共有4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考生应在答题纸的相应编号上,将代表答案的小方格涂黑,选对得5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5.(5分)若向量,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B.C. D. 16.(5分)f(x)=的图象关于() A.原点对称B.直线y=x对称C.直线y=﹣x对称 D.y轴对称 17.(5分)直线l:y=k(x+)与圆C:x2+y2=1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或相切B.相交或相离C.相切D.相交 18.(5分)若,,均为单位向量,则=(,)是++=(,)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三、解答题(本大题满分74分)本大题共有5题,解答下列各题必须在答题纸

2019年度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官方版)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教案-华师大版高三历史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租借的设立、管理,分析“国中之国”的涵义;了解晚清至民国华界市政的变化,分析租界对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客观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租界的建立、机构及特权等内容的学习,理解“租界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涵义;通过自晚清至民国上海华界市政的规划与实施内容的学习,理解“上海引领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上海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回顾,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晚清华界的市政;清政府颁布的自治章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评价租界的出现。 【教学过程】 导入:鸦片战争对上海的影响 《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随后英、美、法等国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从此上海有了租界与华界之分。 1.“市政”的含义 市政,从字面上讲,市指城市,政指政治和行政。 广义的市政: 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租界的含义 租界:旧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有其管理的区域。 公共租界:旧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共同管理的区域。 3.华界的含义 在中国土地上有中国人居住和管理的区域。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屈辱地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市政 (1)租界产生的依据和标志 A.依据: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 B.标志:《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 a内容: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b影响:宣告上海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辟设,而美、法两国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从此上海有了租界与华界之分;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问题:上海租界的历史从何年何事开始?何年何事结束?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辟设——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全部收回在华租界和租借地。 问题:为什么当时清政府官员对于租界的设立仅持使其(西人)“不骚扰居民”,免生事端

2011年上海春季高考数学试卷

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数 学 试 卷 一. 填空题(本大题满分56分)本大题共有14题,每题填对得4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函数)2lg(-=x y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集合}4|{},1|{2≤≥=x x B x x A ,则B A ?=_____________。 3.在△ABC 中,3 2tan =A ,则A sin =_______________。 4.若行列式021 42=x ,则x =____________。 5.若]2 ,2[,31sin ππ-∈=x x ,则x =____________。(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6.6)1(x x +的二项展开式的常数项为_______。 7.两条直线023:1=+-y x l 与02:2=+-y x l 的夹角的大小是________。 8.若n S 为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0852=+a a ,则3 6S S =_________________。 9.若椭圆C 的焦点和顶点分别是双曲线14 52 2=-y x 的顶点和焦点,则椭圆C 的方程是___。 10.若点O 和点F 分别为椭圆12 22 =+y x 的中心和左焦点,点P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22||||PF OP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 11.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结果i =___________。 12.2011年上海春季高考有8所高校招生,如果某3位同学恰好被其中2所高校录取,那么录取方法 的种数为____________。

13.有一中多面体的饰品,其表面右6个正方形和8各正三角形组成(如图),AB 与CD 所成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__。 14.为求方程015=-x 的虚根,可以把原方程变形为 0)1)(1)(1(22=++++-bx x ax x x ,由此可得原方程的一 个虚根为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满分20分)本大题共有4题,选对得 5 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5.若向量)1,1(),0,2(==b a ,则谢列结论正确的是 [答] ( ) (A )1=?. (B =(C )⊥-)(. (D )//. 16.x x x f 2 14)(-=的图像关于 [答]( ) (A )原点对称. (B )直线x y =对称. (C )直线x y -=对称. (D )y 轴对称. 17.直线)2 1(:+=x k y l 与圆1:22=+y x C 的位置关系是 [答] ( ) (A )相交或相切. (B )相交或相离. (C )相切. (D )相交. 18.若321,,a a a 均为单位向量,则)3 6,33(1=a 是)6,3(321=++a a a 的[答]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三.解答题(本大题满分74分)本大题共有5题,写出必要的步骤. 19. (本题满分12分) 已知向量)c o s 2,1(),cos ,12(sin x x x =-=,设函数 x f ?=)(,求函数)(x f 的最小正周期及]2 ,0[π∈x 时的最大值. 20. (本题满分14分) 某甜品店制作蛋筒冰淇淋,其上半部分呈半球 A B D C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完整)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19年高考政治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

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八十四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 八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 ④北魏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淝水之战留给我们的成语有(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草木皆兵 C、三顾茅庐 D、草船借箭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 【解析】:

2012年上海高考理科数学试卷及解析

2012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填空题(56分): 1.(2012?上海)计算:=_________(i为虚数单位). 2.(2012?上海)若集合A={x|2x+1>0},B={x||x﹣1|<2},则A∩B=_________.3.(2012?上海)函数f(x)=的值域是_________. 4.(2012?上海)若=(﹣2,1)是直线l的一个法向量,则l的倾斜角的大小为_________(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5.(2012?上海)在的二项展开式中,常数项等于_________. 6.(2012?上海)有一列正方体,棱长组成以1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体积分别记为V1,V2,…,V n,…,则(V1+V2+…+V n)═_________. 7.(2012?上海)已知函数f(x)=e|x﹣a|(a为常数).若f(x)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8.(2012?上海)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面积为2π的半圆面,则该圆锥的体积为_________. 9.(2012?上海)已知y=f(x)+x2是奇函数,且f(1)=1,若g(x)=f(x)+2,则g (﹣1)=_________. 10.(2012?上海)如图,在极坐标系中,过点M(2,0)的直线l与极轴的夹角a=,若将l的极坐标方程写成ρ=f(θ)的形式,则f(θ)=_________.

11.(2012?上海)三位同学参加跳高、跳远、铅球项目的比赛,若每人都选择其中两个 项目,则有且仅有两人选择的项目完全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12.(2012?上海)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边AB、AD的长分别为2、1,若 M、N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3.(2012?上海)已知函数y=f(x)的图象是折线段ABC,其中A(0,0)、B(,5)、 C(1,0),函数y=xf(x)(0≤x≤1)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14.(2012?上海)如图,AD与BC是四面体ABCD中互相垂直的棱,BC=2,若AD=2c, 且AB+BD=AC+CD=2a,其中a、c为常数,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20分): 15.(2012?上海)若1+i是关于x的实系数方程x2+bx+c=0的一个复数根,则()A . b=2,c=3B . b=﹣2,c=3C . b=﹣2,c=﹣1D . b=2,c=﹣1 16.(2012?上海)在△ABC中,若sin2A+sin2B<sin2C,则△ABC的形状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2020年整理高中政治复习提纲 小高考 全.doc

基础知识天天背必修1 经济生活知识梳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 3.纸币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2.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一

种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其互补品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相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反之缩小生产规模。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其次消费心理消费观,以及产品质量、性能和售后服务等。 (1)收入因素: 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因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

《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②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进而分析: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就可以讲清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二.“人文主义”概念 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清其含义; ②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局限性; ③在介绍文艺复兴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时,要注意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三.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①注意强调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一位艺术大师;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向西欧发展时的一位英国文学巨匠。 ②要求熟识课本插图和有关史料,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他们勤勉治学,献身艺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③“天文学领域成就”虽然安排在课文小字部分,但同样不可忽视。应该强调天文学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率先发起反对封建教会的斗争。对哥白尼、布鲁诺等一批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及新天文学理论的创立可以简要讲述,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扩展学习内容。 ④自由阅读卡《欧洲最早的印刷机》,建议穿插在“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之后指导学生阅读,使相关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而引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⑤最后,总结出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2011年高考文科数学上海市卷(word版含答案)

2011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文)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总56分) 1. 若全集U R =,集合{1}A x x =≥,则U C A = 2. 计算3lim(1)3 n n n →∞-+= 3. 若函数()21f x x =+的反函数为1()f x -,则1(2)f --= 4. 函数2sin cos y x x =-的最大值为 5. 若直线l 过点(3,4),且(1,2)是它的一个法向量,则直线l 得方程为 6. 不等式11x <的解为 7. 若一个圆锥的主视图(如图所示)是边长为3,3,2的三角形,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 8. 在相距2千米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C ,若0075,60CAB CBA ∠=∠=,则,A C 两点 之间的距离是 千米. 9. 若变量,x y 满足条件30350x y x y -≤??-+≥? ,则z x y =+得最大值为 10. 课题组进行城市空气质量调查,按地域把24个城市分成甲、乙、丙三组,对应的城市 数分别为4,12, 8,若用分层抽样抽取6个城市,则丙组中应抽取的城市数为 11. 行列式(,,,{1,1,2}a b a b c d c d ∈-所有可能的值中,最大的是 12. 在正三角形ABC 中,D 是边BC 上的点,若3,1AB BD ==,则AB AD ?= 13. 随机抽取的9位同学中,至少有2位同学在同一月份出生的概率为 (默认每个 月的天数相同,结果精确到0.001) 14. 设()g x 是定义在R 上,以1为周期的函数,若函数()()f x x g x =+在区间[0,1]上的 值域为[2,5]-,则()f x 在区间[0,3]上的值域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总20分) 15.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的函数是( ) (A )2y x -= (B )1y x -= (C )2y x = (D )13y x = 16.若,a b R ∈,且0ab >,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A )222a b ab +> (B )a b +≥ (C )11 a b +> (D )2b a a b +≥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小短文集20180622

新题型训练:历史九年级小短文集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 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创新 改变我们的生活(1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比尔·盖茨的微软品牌为代表,信息科技不断创新。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字数不足80则酌情扣分。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2分,“创新”关键词1分,史实正确1分,共4分) 2.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形成了以英法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爆发,该体系崩溃。二 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运作,进而形成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进入新千年 后,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形成,多强们正致力于发展经济,世界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3. 巴黎和会引发五四运动 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与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给日本。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的愤怒。5月4日在北京引发了伟大的爱国运动: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华沙条约》签字 欧盟总部 科索沃战争 世界格局的演变 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1999 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凸显。欧盟是多强之一,进入新世纪后多强们的经济 迅速发展,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列宁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 中国革命 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以苏联为师,但两国国情不同,毛泽东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6. 伏尔泰 17、18世纪(1分),法国(1分)启蒙运动爆发,伏尔泰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天赋 人权(1分)。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1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1分)。 7. 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 《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为对付共同的敌人,1942年,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8. 《独立宣言》的签署 林肯在战场上 汽船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美国的发展史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完成了工业革命的美国, 在第二次工业个革命中,电力技术的发展又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为美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并走向世界之巅奠定了基础。 五大国首脑在千年首脑会议上 巴黎和会四巨头 雅尔塔会议主要国家元首 巴黎和会三巨头 五四运动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八十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华师大版课后练 习第八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结论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井冈山会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企图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矛盾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舒国惠在《红色大地》中记载:“对张学良来说,蒋介石反共和拖抗日后腿的做法,到1936年秋天时已忍无可忍”,这个晚动感情的人是东北军的头领,东北军的士兵特别反日,因为他们在东北的家乡,在 ______之后就被日本军队占领。”(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 A、北伐战争、《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 B、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C、重庆谈判、《辛丑条约》、七七事变

高中历史二三分册 纵向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原始农耕: 发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特点:南稻北粟同时出现 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姜寨遗址) 夏朝(BC2070—BC1600)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特点:具备国家基本特征;——军队和监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建立官制,制定刑法。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 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记载 商朝(BC1600-BC1046) 制度:内外服制 信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用来记载占卜情况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乐器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BC1046-BC770) 制度: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井田制,方式——土地轮作制 周公——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 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 社会大变革 背景:连年征战,社会动荡 经济领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 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 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政治领域:内政改革——趋同,为统一奠定基础 施行耕战并重政策 富国强兵为目标 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士”最为活跃 代表:儒家——“仁”“礼”“仁政”——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法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受到当时当政者的欢迎),提倡专制独断、

严刑峻法(消极)——韩非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重大影响)——老子,庄子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C221—BC206) 秦的统一 客观因素:区域性统一 内政改革出现趋同倾向 地处要塞,开化较晚,风气淳朴 *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 主观因素:商鞅变法 重视选拔人才 法家改革 兼并战争 中央集权体制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内容: 制度:中央——三公九卿——丞相(行政,百官之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政治:建造驰道与直道 军事:建筑长城、开边移民 思想:焚书坑儒 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灭亡 1、表现:徭役繁重,过度征发民力,大兴土木 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 赋税沉重 2、未及时调整治国方略 3、宫廷斗争 4、文化专制,将士人推到对立面 5、六国臣民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期内归属秦朝统治 BC209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楚胜),四年楚汉战争(BC206-BC202)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BC202-9) 汉承秦制:

普通高考思想政治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 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2010年高考试题上海高考理科数学(含答案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数学(理科) 一、填空题(本大题满分56分)本大题共有14题,考生必须在答题纸相应编号的空格内直接填写结果,每个空格填对得4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不等式 204 x x ->+的解集是 (-4,2) 。 解析:考查分式不等式的解法204 x x ->+等价于(x-2)(x+4)<0,所以-4

则随机变量ξ的均值是 8.2 解析:考查期望定义式E ξ=7×0.3+8×0.35+9×0.2+10×0.15=8.2 7.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每天9:00开园,20:00停止入园。在右边的框图中,S 表示上 海世博会官方网站在每个整点报道的入园总人数, a 表示整点报道前1个小时内入园人数,则空白的执行框内应填入 S ←S+a 。 8.对任意不等于1的正数a ,函数f(x)=log (3)a x +的反函数的图像都经过点P ,则点P 的坐标是 (0,-2) 解析:f(x)=log (3)a x +的图像过定点(-2,0),所以其反函数的图像过定点(0,-2) 9.从一副混合后的扑克牌(52张)中随机抽取1张,事件A 为“抽得红桃K ”,事件B 为 “抽得为黑桃”,则概率P (A ?B )== 7 26 (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 解析:考查互斥事件概率公式 P (A ?B )= 26 75213521=+ 10.在n 行n 列矩阵12321 234113*********n n n n n n n n n n ???--?? ????- ? ???? ?????????????????????? ? ????---?? 中, 记位于第i 行第j 列的数为(,1,2,)ij a i j n =???。当9n =时,11223399a a a a +++???+=

高中政治考试大纲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