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含解析

2019年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含解析

2019年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61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哲学家认为,按思想见解讲,近代是从17世纪开始的。这位哲学家这样说的理由是() A.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B.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C.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

D.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

C[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与材料“从17世纪开始的”不符,故A项错误;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与材料“从17世纪开始的”不符,故B项错误;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与材料“从17世纪开始的”相符,故C项正确;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与材料“从17世纪开始的”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咸阳模拟)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C[根据材料“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可知,牛顿革命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故C项正确。]

3.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评论道:近代某科学家将天体、地球联系在一起,并放到整个宇宙体系中进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遵守的一个定律,并运用数学推理予以证明。该科学家()

A.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发现热辐射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高三历史 限时训练(2)

限时训练(2)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读下图,在对全国的有效管理方面,图二较图一出现的主要变化是() ①对全国藏族聚居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②对地方的管理出现本质变化 ③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官员要受中央监督 ④对东南海域的联系和管理加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A.维护了社会公平B.有利于专制统治 C.促进了文化融合D.加强了民族团结 26.郑板桥在《兰石图》中题诗“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诗意体现了下列哪种观点 A.孔子的“仁”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理学” D.王阳明的“心学” 27.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28.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夷氛闻记》,书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

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口口口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书中口口口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口口口处应该是 A.香港岛B.三元里C.旅顺口D.大甲溪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可知地点在广东(南海、番禺属广东省),再联系近代广东抗击夷敌的事迹可以排除A、C、D。 29 该表从侧面反映了 A.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B.晚清和民国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D.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根本改变 【答案】D 30.1937年11月,张伯伦派遣不管部大臣哈利法克斯到柏林,同希特勒进行秘密会谈,向希特勒阐明英国“欧洲总解决”的设想。此时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行动是 A.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企图在中国速战速决 B.美日矛盾激化,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进攻 C.扶植清朝末代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D.集中力量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 【答案】A 3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 “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解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选择A项。 【答案】A 3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答案】D

高三历史课时限时训练30

知识改变命运 单元过关训练(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这一描述反映出( ) A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 B .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 C .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 D .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 D [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 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 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 项正确。] 2.(2017·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B [苏联就近对中图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 项错误;通过企业的空间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 项正确;东南(只涉及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在军用企业均是空白)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

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并无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 3.(2017·银川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 4.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 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而材料提到仅“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可知三大改造已经完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错误; 知识改变命运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必修三)

2015—2016学年高二(4)部限时针对训练 历史第(18)期2015.11.24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 测试内容:必修三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 2.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 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 3.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A.伏尔泰 B.杰弗逊 C.圣西门 D.卢梭 4.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5.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6.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7.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2015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答案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 A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封建”的概念,所谓“封建”实质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的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与实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 3.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 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 【答案】 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权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反映的是皇位世袭,故选C项。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 4.(济南三模)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 【答案】 B 【解析】根据史实,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4次限时训练历史试题(高补班)含答案

高补部第一学期历史第四次限时训练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C.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2.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B.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 C.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D.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3.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4.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各家() A.不同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B.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争 C.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以及智慧的创新 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6.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A.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 C.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7.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2020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2

2020届高三限时训练 历史2 班级姓名得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9·海南)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2.(2018·全国Ⅱ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2018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 8 中级官员15 10 低级官员12 8 无官职记录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5.(2016·全国Ⅱ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2014·海南)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7.(2014·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8.(2012·海南)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高三历史课时限时训练32

课时限时训练(十九)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A ?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 ?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 都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 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从体现,故C 项错误;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 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 2.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C [此时中国积极建设“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民生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3. 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

2019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2

2019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2 24、史书对于周代礼制记载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物。这表明周代礼制的制定和实施() A、旨在烘托宗教政治活动气氛 B、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促进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产生 D、有利于维系当时的等级秩序 25、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大都肯定中国封建社会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随着史料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我国大部分学者发现战国以后特别是秦汉时期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远非欧洲中世纪所能比拟。这一学术研究上的两难境地() A、证明人文学科的结论主观性较强不可相信 B、推动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走向深人 C、宜用考古发掘的办法求证何种经济占主导 D、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了严重挑战 26、下图是敦煌石窟所保存的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飞天形象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 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物。唐代飞天形象印证了() A、中华文明受国外文化的影响较深 B、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扩展 C、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特征 D、唐代奉行三教并行的统治思想 27、1715年,意大利传教郎世宁来中国传教,但康熙却立刻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并要求每日 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七时向宫门禁卫报到,不准迟误。这实际上表明 A、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绘画发展 B、康熙皇帝对传教士有所限制 C、人文主义者更关注艺术世界 D、西方宗教冲击了清朝的统治 28、近代中西文明碰撞以来,一部分主张学习西方的人,提出“西学中源论”,他们把一切需 要引进的西学都说成是中国古已有之,现在不过是“礼失求诸野”,不必大惊小怪,更不是离经叛道。据此可知“西学中源论() A、与“中体西用论”存在某些共通之处 B、反映了洋务派对西学仍存在一定歧视 C、其提出旨在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D、消除了封建顽固势力对学习西学的疑虑 29、张謇曾说:“棉铁为国家基本工商业,十年前,以国人留心者鲜,謇与前农商次长刘垣讨论有年,曾著《棉铁世界》一书,冀唤起国民之注意。”他又说:“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今后正宜努力使此二者皆可由本国供给。”这印证了() A、民族工商业以轻工业为主 B、张謇主张“实业救国” C、植棉冶铁是国家基本任务 D、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30、下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领导的根据地政府发行的战争公债券,该证券的发行()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五)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 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 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 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 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 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 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 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 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 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 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 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 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 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 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 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 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 法实现。

2019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1

2019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1 24、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连城市手工业也竞相生产“悦在玩好”的奢侈品。这反映出当时 A、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 B、下层民众消费水平低 C、市场消费的水平提高 D、工商业服务群体单一 25、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 A、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 B、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C、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 D、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 26、唐高祖时,尚书省在中央体制中居核心地位;太宗贞观年间,门下省取代了尚书省在中央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唐高宗与唐中宗之际,中书省又取代门下省在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唐玄宗开元年间,中书门下成 了超越于三省机构之上的宰相机构。这表明 A、唐朝在政治实践中开创三省体制 B、三省间相互制约的作用逐渐减弱 C、三省体制导致唐朝时期政治动荡 D、门下审议是治世局面的必要保障 27、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B、消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C、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D、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28、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冯桂芬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经过鸦片战争的阵痛,纷纷著书立说以探索自强之道,到1861年,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中国人写了22部有关世界地理的著作。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A、儒家文化内涵逐渐转向抵御外侮 B、工业文明的冲击拓展了学术视野 C、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关注 D、社会各个阶层主动参与救亡图存 29、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棉花种植占到该地区耕地的十之六七。而通海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产生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体现出该地区 A、城乡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外国商品的市场日益缩小 D、洋务企业取得快速发展 30、1927年1月,毛泽东回到韶山,他发现此时的农村已经大不一样了,祠堂成了农民协会的会址,韶山成了农民的天下,而且妇女也来开会了。造成农村情况变化的原因是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成功探索 B、平均地权全面实施缓和了矛盾 C、大革命发展推动农民运动高涨 D、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当家做主 31、以下图片中商业繁荣的原因是: 【20世纪80年代上海繁荣的商场和菜市场】 A、上海成为首批经济特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企业陆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2、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 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这说明古代雅典 A、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公民难以参与城邦事务管理 C、工商业发展加剧城邦的贫富分化 D、经济能力影响公民参政程度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复习过程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 及答案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五)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 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 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2020届高考通史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3Word版含答案

通史限时集训(三)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 ?“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A. 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B.注重出身和门第 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D [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 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 项正确。] 2 . (2019 ?惠州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 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D [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 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3. (2019 ?德阳一模)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 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B [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1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含答案】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1次限时训练试题 (高补班) 1、单选题(每题3分,共99分) 1.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 B.家国同构 C.神化王权 D.忠孝同义 2.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3.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4.有史学家认为,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从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就从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向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个人所有转化”。 由此推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 B.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 C.社会制度是否发生根本变化 D.土地兼并与买卖之风是否盛行 5.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 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6.表1 出土地点考古发现 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6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六)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西百校联考)“古希腊七贤”是指古希腊人所说的七个最有智慧的人,生活在苏格拉底之前的那个时代,由于当时的哲学很少用文字记录,所以那个年代人们大都是讨论或口头上传播关于人的哲学思想,然后应用于各自的行为。由此可见,古希腊 ( ) A.以学术缓和社会矛盾B.奴隶主的利益扩大 C.哲学高于独裁者意志D.人文主义源远流长 D[由“当时的哲学很少用文字记录……大都是讨论或口头上传播……然后应用于各自的行为”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希腊浓厚的文化氛围,古希腊人文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不是强调缓解社会矛盾,也不是强调奴隶主的利益和哲学的地位,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2.(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古希腊学者安提丰从人的生存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据此可知,安提丰( ) A.具有人文精神B.反对奴隶制度 C.反对神灵崇拜D.注重物质生活 A[安提丰强调人的生存是自然的行为,不受外力强制,强调人生存的价值及人的自由,这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A项;强调人生存的价值并不能表明安提丰反对奴隶制,排除B项;强调人的价值不等于反对神灵崇拜,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注重物质生活的问题,排除D 项。] 3.(2019·德阳二模)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民主制度趋于完善B.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公民群体日益壮大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B[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保障奴隶的权益,已经有意识地将奴隶同其他财物区别对待,透露出古雅典人已初步具有将奴隶视为“人”的进步意识,重视人的价值,故选B项;“趋于”的表述不准确,应该说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排除A项;奴隶被排除在公民群体之外,排除C项;材料强调雅典重视人的价值,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D项。] 4.(2019·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6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部,含解析)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6次限时训练试题 (高补部,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 地方割据 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答案】C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地方割据又强调了人们有渴望统一的愿望,即材料体现了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 望统一的矛盾,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统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A. 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 B. 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C. 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D. 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答案】D 【解析】 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将法律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公民扩展到帝国统治下的所有自由民,说明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故答案为D项。直接民主的弊端是希腊城邦民

主衰落的原因,排除A项;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是罗马帝国扩张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 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材料中“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C.。A 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撷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 A. 宅第逾制现象明显 B. 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 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 D. 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文字“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说明“坊”和“市”的界限已打破,没有体现出住宅的逾制现象。故C项正确,A项不选;材料体现了坊市制度打破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出商业观念的改变,故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9 世界政治制度的重大演变

专题限时集训(九)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南昌二模)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323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 B.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A[亚里士多徳是“色雷斯人”,虽然他生活在雅典但没有公民权,因此缺少对雅典城邦的认同感,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逃走,故选A项;雅典法庭对二人的裁决都是通过民主的方式,但材料中未涉及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故排除B项;逃走的方式违反了雅典法律,材料未体现理性精神,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非解释,故排除。] 2.(2019·江门一模)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出现了官员问责机制,即“审查”。一方面对即将离任的各级官员进行强制性稽查,另一方面,公民也可以随时对公职人员发起指控,主持审查的人员也受该制度的约束。该举措( ) A.引发了官员与公民之间的对立 B.说明了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C.避免了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 D.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民主制度 D[题干提及了雅典的官员问责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机制的出现对于防止官员滥用职权,维护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具有积极作用,故选D项。] 3.(2019·宜宾二模)罗马共和国末期法律规定,妻子结婚带来的嫁资不再是她对丈夫的赠与,丈夫只获得对嫁资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妻子保留其所有权,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还嫁资的义务。据此可知当时罗马法( ) A.注重男女平等B.缺乏契约精神 C.忽视社会民情D.重视私产保护 D[从材料内容来看,法律体现了对妻子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说明此时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故选D项;材料信息仅体现了男女在经济方面的权利规定,而女性在政治方面的权利如何并未涉及,所以不能体现注重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法律内容本身就是契约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