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摘要:本文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等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严峻的:庞大的人口数量造成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人口素质不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困难问题等等。本文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龄化、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一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古代人口与生产方式(清代以前)

(1)古代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古代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应当历史地、具体地加以分析。在封建社会以前的历史时期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讲,人口增长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没有人口的增长,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就难以进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一般说来,在每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的初期,面对凋敝的经济和荒芜的土地,人口增长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到了封建王朝没落的后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矛盾则比较突出。

从中国历史上看,人口发展的积极作用,概况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引起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从奴隶制生产方式向封建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在

封建生产方式局部改革的时候,人口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人口发展促进了农业经营方法改变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迫使人们改变旧的生产和经营方法,改变过去极为粗放的经营,逐渐采取较为细致的耕作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第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往往和各民族的大融合相统一。各民族的大融和,必然引起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发展又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人口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的生产方式或新的封建王朝建立的初期表现得十分明显。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还表现在许多消极影响。第一,它使中国社会的整个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极为缓慢的发展阶段,不能较快地迈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第二,人口增长过快,往往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乱,人多地少,人口流失再加上自认灾害,农民破产,农业衰退,人口太多处理不当,会引起社会的动乱和不安。第三,人口太多,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产业革命难以实现。人口太多,劳动力价格低廉,改革生产工具,增加新技术设备,违背经营者的意愿。技术落后,增加生产,就必然寻求增加劳动力,刺激人口增长。这两者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些消极作用在近代表现得相当突出。

(2)清代以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特征。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清朝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两个坡: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初),大约 2000 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 万至 7000 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 1 亿。但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呈直线型持续上升的,而是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波浪起伏徘徊增长的趋势。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人口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中国人口在清代以前的发展一直是属于“高一高一低”的模式,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 1‰。

(3)我国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首先,土地和农作物对人口的影响。我国古代一直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人口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还有粮食收成密切相关。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产量,都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

其次,古代战争对人口变化有重大影响。在封建各朝建国初期,大多统治者都会采取“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物质生活资料增多,再加上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速度也相应加快。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矛盾逐渐显露,土地日益集中在封建大地主手中,而农民只拥有少量土地或者根本没有土地,阶级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的阶段往往会爆发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武装起义,经常激化为大规模战争。同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发生过多种其它形式的战争,如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战争,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战争等等。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口,一次往往会带来大规模的人口伤亡,有时战争带来的人口伤亡是惊人的。

再次,政府经济政策也是引起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我国自秦汉以来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是在大战乱、大灾荒、大瘟疫导致的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各代之初增殖人口成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重要一环。促进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减免赋税尤其是人头税去奖励人口增殖,推动人口发展。反之,土地兼并,赋税苛重,人身依附加强,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其中也有人口逃散和隐匿人口现象。

2、清代至建国前我国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1)清代人口急剧增长。自清代以来,人口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的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经过明朝末年的社会动乱,到清初顺治八年

(公元1651年)人口只剩下1063万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全国人口统计为 2460多万人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增至2735万人口。乾隆时代人口大发,经过清初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从“康熙之治”到“乾隆盛世”,人口快速增长起来,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中国在籍人口总数为1.43亿,人口总数第一次突破了一亿大关,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总人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全国人口又突破二亿大关,人口总数为 2.04 亿,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全国总人口数为 3.13 亿,在短短的五十多里,人口增长连破三亿大关,人数增长速度之快已达到惊人的地步。道光十四年(公元 1834)人口超过 4 亿,从此中国四亿多人口基数的状况就形成了。 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可以用“人口爆炸”来形容,这实数中国数千年来所未有,并最终奠定了中国以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在世界人口格局中的比重。

(2)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第一,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增长的根本的原因。清代初期,也就是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中国近百年未有大的战乱,国泰民安,持续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极有利于人口的繁衍生息。此外,在明末清初的大动乱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如采取招民开垦荒地、治河的政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等,至康熙朝时,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并在随后的雍正和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伴随着社会政

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清朝的人口也迅速增长,连续突破历史上人口记录的最高峰。

第二,清朝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客观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提出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的征税制度,至乾隆时期扩及全国。此外,自从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包含人头税在内的沉重赋税制度,往往造成大批农民破产,为了逃避沉重赋税,农民或藏匿丁口,或举家逃亡,以致政府长期以来难以真实可靠地统计人口。实行“摊丁人亩”取消人头税后,农民隐匿户口和逃亡已无必要,大量的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使得长期隐匿的人口浮现出来。

第三,高产作物的引进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明末清初从美洲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使全国粮食大大增产,这些高产农作物作为消费资料,解决人们温饱的同时也提供了人类繁衍的物质条件。这也是促成清朝人口剧烈上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清代人口急剧增长的影响。人口的急剧增长无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制约社会发展,清朝同样如此。清代人口的过度膨胀也成为当时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沉重负担,多更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如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人口膨胀也使得流民想象加剧,由于人口激增,内地耕地无法承受日益过剩的人口,于是便出现了向人口稀少的边远或

未经开发的地区的大规模的流动现象。此外由于人口激增大量开垦土地滥垦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侵占江河河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灾频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总之,清朝人口剧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现象,清朝人口剧增又对当时乃至以后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850 年咸丰年间中国人口达到 4.3 亿。当时,马克思针对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曾经指出过: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正是清一代人口的大发展,奠定了现在中国庞大人口的基础。1949 年末全国人数已由 1840 年的 4.1 亿多人口增至 5.4 亿,以致新中国一诞生,就面临着5.4 亿人口的沉重负担。3、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增长。在对待人口问题上,当时国家领导人深受前苏联鼓励人口增长政策的影响,认为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195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数据让党的许多领导人大吃一惊,总人口已经突破了 6 亿大关。这次人口普查使党的领导人在对待中国人口增长的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改变,1954 年 12 月,刘少奇在召开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座谈会上代表党中央明确表示:党是赞成节育

的。1956 年初,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表示:“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行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可见在建国初我党领导人已开始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并有了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导思想,我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口无计划增长的严重性。

1957 年下半年全国开始开展反右派斗争,1958 年大跃进开始,给人口控制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们开始对人口控制主张和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1957 年 10月的《人民日报》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的批判。“大跃进”的虚假经济指标使党和国家领导人相信“现在还是人多好”,在这种背景下,全国人口总量从 1949 的 5.4 亿增至 1959 年的6.7 亿[3]。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计划生育政策完全丧失了实施的社会环境,国家各项工作处于停滞瘫痪状态,人口盲目发展,全国人口总数从 1960 年的 6.6 亿上升至 1971 年的8.5 亿[4],使得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存,面对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党中央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72 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计划生育,全国范围内推行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领导人在人口发展问题的认识上既有贡献,也有失误。其贡献主要在于:一是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具有“两点论”的辩证色彩,强调既要乐观,同时要控制。

认为“中国人多也好也坏”,现在人多一些,气势旺盛一些。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对物的生产要有计划,对人的生产也要有计划的思想,把计划生育的规划纳入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中。但是,由于建国前几千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是依靠农耕经济需要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加上当时我国过度地向苏联学习,政治经济学思维范式及其教科书深受苏联模式影响,认为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升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会存在,人多不会造成失业,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问题。这样一来,“人多力量大”的论断也不断出现,深受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建设思想影响的领导者们在人口问题上会采取鼓励增长的态度了。再加上后来我国同苏联关系闹僵,我国所处的国际局势非常不妙。国家领导人深刻感觉到:我国现在一穷二白,只能更多的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样的思考,从客观上加速了人口的增长。还有当时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在人口问题的“两点论”中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度陷入片面。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总人口达到七、八亿时再控制也不迟。忽视了人口再生产的惯性规律.至使以马寅初为代表的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受到批判,使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失去了历史性良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4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战略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控制获得显著成就。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由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维持的 30‰以上的高水平下降到目前的 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25‰降到近年来的 4‰—5‰;人口死亡率已连续多年稳定在 6‰左右;生育率在 20 世纪 70 年代已经显著下降的基础上,80 年代以来继续下降。总和生育率在 1969—1971 年期间的平均水平为 5.7,1979—1981 年的平均水平为 2.6,1979—1981 年为 2.3,1992 年以后降到2.0,以后一直处在更替水平之下。目前,一般认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 1.6—1.8 之间,并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关于生育率水平的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在人口转变进程上,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阶段。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05—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世界平均水平为2.56,发展中国家为 2.73,发达国家为 1.64,而中国为 1.77。 这些指标说明: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由过去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类型转变,跨入了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阶段,完成了人口转变。现阶段,在我国人口进入人口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具有一系列重要特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又出现了新情况。

5、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总特征

(1)我国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根据我国以 2010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共 13.4亿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 年的 12.66 亿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7389 万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生育率已处于低生育水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导致人口惯性也非常大,每年仍净增人口 1500 多万,人口总量还将呈几十年缓慢增长的趋势。根据不同学者的预测,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 2020 年和 2030 年之间,届时我国总人口将达到 15 到 16 亿。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在很长时间内,巨大的人口总量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首要问题。

a.人口数量庞大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b.庞大的人口总量以及继续低速增长的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对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可以从人口变化对生产、消费、积累的影响等多方面来考察一国的人口数量对该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的

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力的源泉,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适度的人口数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另一方面,人不仅是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从生到死整个生命周期都要消费。人口数量过多会使得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基金份额上升,而社会积累基金减少,阻碍了生产设备的改进和增加,影响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也不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人口依然庞大、城镇化发展的滞后,对诸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投资规模与方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其他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影响,这些经济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 13—15亿人口的国情为基础,在这样一个人口规模长期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任何的经济政策的变动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给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巨大压力。

(2)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

a.人口素质的内涵。人口素质,亦称人口质量,它表现了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涉及多方面因素,但主要是指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其中人口素质是最为关

键的因素,人口质量越高,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b.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的影响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是人口素质提升的根本途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都会获得提升。首先,经济发展是人口身体素质提升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经济的发展,人口身体素质的提升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饮食结构都进行相应的调整,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其次,经济发展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保障。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发展,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升。最后,经济发展也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保障。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的价值,思想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另一方面,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口质量是耐用的稀缺资源,对人口的投资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从而提高劳动的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口素质的提升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口素质的提升还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人口素质的提升还有利于增强本国或者本地企业的市场

竞争力等等。

c.我国人口素质现状。

第一,人口身体素质现状。目前,尽管我国人口群体的身体素质从总体上来说提高了,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方面还相当严峻的。人口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是优生,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出生状况并不乐观。我国每年约有 20 万-30 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再加上出生后显现出缺陷的儿童,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 80 万-120 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平均每 30 秒-40 秒钟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降生,存活的畸形儿不仅本人痛苦,成为了素质较低的人口,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此外,我国残疾人口比例较大。我国人口中有 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

第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现状。分析比较我国第六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状况的数据可以看出,文盲和低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在逐年减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逐年上升:10 年间我国文盲人口和低文化人口在大量减少,2010 年文盲率比 2000 年下降了 2.64 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 10 年间减少了大约 920 万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在上升,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上升了大约 898 万人,具有高中及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比 2000 年上升了 479 万人和 739 万人。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大

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举措取得的显著成绩。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国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1) 我国当前还有一部分适龄儿童过早地辍学,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现代文化教育的成果。有许多地方还相当严重。(2)文化科技素质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城乡之间差别很大。人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地区,城市要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山区。而我国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科技素质往往差别也很大。(3)我国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别还很大。(4)广大农民工因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科技素质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限制了收入水平和个人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亟待加强。对于当前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一个存在问题最多、最严重,也是一个最亟待解决的方面。由于各种因素地综合促成,我国的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现实的需要极不协调。它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1)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相当淡漠。 (2)一些人廉耻意识丧失,是非标准倒置,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为荣。(3)一些人法制观念淡漠,集体主义、大局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想和行为严重。一些地方的乱搭乱建、一些矿区林场的滥采滥伐,都给市场秩序造成了很大的扰乱,给

资源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费。还有一些人借助地缘便利侵蚀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给国有资产往往造成远远超过自身所得的浪费和损失,等等。

(3)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是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特征

过去 30 多年我国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的战略目标取得了巨大成功,人口转变完成,实现了低生育率水平,人口的增量和增速均得到有效控制。按照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当一个区域实现人口转变,由高生育率进入长期的低生育率之后,人口结构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速变化的特征,决定了人口问题将在人口规模依然庞大的基础上,叠加人口结构性矛盾爆发的巨大压力。人口结构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人口构成,一般划分为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类。人口自然结构中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性别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主要有以下特征。

a.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危机,“未富先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由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构成的。我国人口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老年人口在不断增加,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我国不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降,再加上社会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在总人口的比重

中在不断提高。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是指总人口中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 10%或者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据 2000 年 11 月底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高达 1.3 亿,在总人口的比重为 10.2%;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 0.88 亿人,在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 6.96%[8]。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迈入了老年型社会。

老龄化现象是每个国家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过程,但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特征尤为突出,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人口规模巨大并且超前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出现“未富先老”的现象。有关人口专家学者预测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 2014 年将高达 2 亿,2025 年达到 3 亿,2051 年达到最大值,约为4.37 亿,之后一直维持到 3 到4 亿的规模,社会老龄化非常严重,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 31%左右。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 美元增加到 10000 美元,而我国在 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

会时,人均 GDP 才刚刚达到 800 美元,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小于 1000 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 此外,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 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经济社会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近年来在养老保障、退休金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积累基金,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健康和医疗保障的挑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提供三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老龄化将加重医疗保障的筹资压力。老年人口患病率的增加将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这进一步加大了筹资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缺口。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镇,在农村的覆盖

面则较窄。

最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年龄结构及劳动力供应产生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少年儿童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将逐渐趋于老化。这种变化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第一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老化以后,劳动力中青年劳动力比重低,中老年劳动力比重高,而人到中年以后生理机能开始衰退,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不如年轻劳动者,工作效率也会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以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待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

b.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各自所占的比重,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所对应的出生男婴人口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男婴总数/出生女婴总数=X 男婴/100 名女婴。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比较稳定,大量的统计资料表在出生 100 名女婴的同时,会有 103—107 名男婴出生,也就是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范围为 103—107,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估算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性别结构变化的基础。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开始

偏高,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出人口性别比为 107.17,此后,出生人口性别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升至 111.3,2000 年高达 116.7,[11]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由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16.7 下降为 105.20。[12]虽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出现下降现象,但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世界上属严重偏高值,出生性别结构依然失衡严重。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偏高,人们偏好生男孩,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思考。

第一,我国传统思想文化观点的影响。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重男轻女色彩,“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是要以男性为核心来实现的,女性被排除在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男孩偏好观念,并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生育文化,这种传统生育观成为当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内在原因。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粗放的经营形式都需要有较强的体力去完成,男孩子是就成为重体力劳动的主要承担者。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实行了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男性人口多,劳动力就多,就有利于生产经营,男孩也就必然受到异常重视。目前我国农村出生性别比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县督查调研组: 根据县委《关于对2018年经济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的通知》明传电报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总结了今年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移民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移民基础性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目标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水库、电站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移民、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扶贫、俄垤水库管理局及涉及移民工作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移民开发局。为我县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 20

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乡镇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要求。为扎实推进移民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分别与有移民工作的迤萨镇人民政府、阿扎河乡人民政府、甲寅乡人民政府、宝华乡人民政府签订了移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确保移民工作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2、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一年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实施意见》、《**州移民安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并结合实际积极向移民群众做好移民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强化监督职能,认真做好移民资金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对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的管理,确保库区移民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广泛征求县财政、审计等部门意见,组织制定了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为规范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及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按照移民工作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做好移民工程项目预算、核算和决算工作,加强移民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移民资金;对移民资金定期、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4、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档案。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正负关系,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的影响,总的来说人口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人口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对资源和技术发展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本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人口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等。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人口问题,发挥人口最大效用。 1.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的内外生变量都受到了人口的影响,人口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技术和资本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压力会导致资本不足,若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来看,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 这种由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人口对资源和技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人口增长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得投资减少,经济停滞,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给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教育投入的增长难以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技术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结构以初级制成品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经济的到持续的发展。 2.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 人口增长会带来规模经济,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 且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这就使我们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益改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扭转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局面, 这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 1.人口总量大、结构不合理 首先,中国人口总量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量多是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总数的增加给经济一方面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工资带来了人口的贫困,低消费、低储蓄的现象。是阻碍投资,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负担重等特点,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其次,在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农村经济落后又受到大量老龄人口的压力,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 现将****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您作以简要汇报,请您批评指正。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单位能耗预计下降**。总体来看,2012年是我区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是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最好的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公司跃居世界轮胎行业20强,****公司被评为河南省化工行业20强企业,****公司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等企业成功入选省定上市预备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围绕****大产业园,谋划实施了****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亿元。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总数达到****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总数达到****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家。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企业技术认定中心****家;申请专利****

项,授权专利****项,巩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先后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余名,****团队被评为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型团队,全国****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公司。二注重产业集聚区建设。2012年,是产业集聚区实现整体突破、加速发展的一年。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路建成通车,****路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纵****横的道路框架;铺设各类管网****公里,归并电力线路****条,污水处理厂试水运行,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的先决条件得以有效解决。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顺小区已建成投用,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小区****栋安置楼主体基本完工,可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祥安置小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注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强了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年会,积极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2012年,全区共引进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个。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投资计划,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个,****亿元以上项目****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人口以及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演着双重角色。作为生产者,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消费者,人口处于消费主体地位,体现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承载者。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以人口和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前提,一国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特征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了解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也是面对严峻现实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做好人口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因为经济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同时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方面,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力”,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适度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各地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人文背景和人口素质状况等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也将会不同。因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小,适度增加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迫于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 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2012工作: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领导中心。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13年,在这里指挥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领导指挥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位于陕西甘肃两省之间,处于黄土高原上的子午岭腹地上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遗址。 该县与一省四县八乡镇相毗邻。总土地面积810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2045户12061人,其中农业人口11852人。全镇有党支部23个,党员447名。现有学校17所,其中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3所、幼儿园1所。 在人们印象中陕北应该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山坳坳。但其实不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艰苦实干、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国定贫困县向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的历史巨变。不再像解放时那样挣扎在温饱线上,而是干部人民一条心,为奔赴小康在努力奋斗着。。但其中也是存在这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近年来,老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紧抓基地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形成规模,发展成自成一体的经济体系。在民生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农资综合补贴直补、农村低保一等系列惠农政策,是群

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内容摘要]:我国自19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有效地保障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考虑使人口保持一个适度的发展,以期继续长期稳定地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人口经济计划生育适度发展人口负担系数人口红利 一、前言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于为国民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教训值得深刻记取。因此当前我们有必要对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探讨,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二、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果 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因此对人口增长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幅度与方向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在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这里可以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我国自1978年以来,由于成功地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已经卓有成效地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从以下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增不断降低,人口总量的增长也趋于平缓。 同一时期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变化则是不断向上发展,这应该说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人口适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发达国家人口缓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范文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 告范文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绿色发展、后发崛起”总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着力抓改革、稳增长、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回顾一年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3.64亿元,增长7.8%。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8%。加快建设农业“两区”,新增粮食功能区4500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生

产程度达60%以上,被命名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7.4%,其中工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7.5%。扎实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和“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年”活动,加强工业平台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创新机制破解企业融资难,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见,设立企业应急周转金,积极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扎实开展“四破专项整治”, 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44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17亩。建筑业发展成绩喜人。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新增一、二级资质建筑企业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85亿元、税收1.57亿元,分别增长26.5 %、42.7%,建筑业成为我县经济主要增长点。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16亿元,增长10.3%。消费稳健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5亿元,同比增长13.2%。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游客数5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41亿元,分别增长31.8%和46.7%。编制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影视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68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68亿元,增长21.5%,增速均位居金华市第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XX年的14.8:50.3:34.9调整为14.4:50.1:35.5,一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2框 建设现代化

第二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2.解释与论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 4.辨析与评价:全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政治认同: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合理性。 2.科学精神: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内容和要求。 3.公共参与:关注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建设。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判一判]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促进国富民强。( )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 提示:(1)√(2)×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XX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XX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县督查调研组: 根据县委《关于对XX年经济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的通知》明传电报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总结了今年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移民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移民基础性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目标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水库、电站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移民、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扶贫、俄垤水库管理局及涉及移民工作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移民开发局。为我县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乡镇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要求。为扎实推进移民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分别与有移民工作的迤萨镇人民政府、阿扎河乡人民政府、甲寅乡人民政府、宝华乡人民政府签订了移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确保移民工作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2、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一年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实施意见》、《**州移民安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并结合实际积极向移民群众做好移民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强化监督职能,认真做好移民资金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对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的管理,确保库区移民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广泛征求县财政、审计等部门意见,组织制定了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为规范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及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按照移民工作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做好移民工程项目预算、核算和决算工作,加强移民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范文

计划生育教育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时间:2005.01.13 地点:会议室 备课:尹浩 课题: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我国的人口形势与国情,领会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自觉响应国家和军队的计划 生育政策。 内容: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 三、我国人口现状带来的影响 时间:60分钟。 方法:理论讲解,课后讨论。 2001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主席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而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其中第一条规定: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从党中央江主席已把人口问题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也充分说明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最重要的基本国情;同时,由于未来几十年,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长,所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丝毫不容乐观。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一)建国前:从奴隶社会到蒋家王朝,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动荡,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随生产力逐步上升,没有明显的高峰及减少,在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较平衡的人口问题,因而未能提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没有把人口的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二)建国后:计划生育经历了三起两落,形成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1、1956年到1957年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面对此次高峰,党和政府提出要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专这们也积极献策,但由于“大跃进”在人口问题上“左”的思想影响,正确的主张不但没有得到积极支持,反而受到批判,因而计划生育刚起就落了。 2、来势更猛的1962年至1965年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全国人口突破了7亿大关,再次引起了党和国家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国家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可是不到两年就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人口出生又处于无政府状态。 3、1966年到1971年,6年净增1亿2千多万元,形成了第三次生育高峰。70年代以后,党和国家深感人口盲目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计划生育工作再次开展起来,但由于在人口问题上“左”的影响并没有认真清理,因而计划生育工作的声势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明显。 4、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确人口政策,决定严格控制人口,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与乡镇统筹发展考察报告汇编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与乡镇统筹发展考察报告 汇编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xx常务副市长及各位领导: 岁末年初,xx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相关重点工作调度会,这是对我区工作的关心和鞭策。下面,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xx新城”的目标,深入实施“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和谐、幸福的新xx,实现了“xx”规划的良好开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1—9月,全区累计完成gdpxx.xx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xx亿元,同比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5元,同比增长15.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7元,同比增长17.2%。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9.49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65.98%;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1060万美元,同比增长115.3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增长0.31个百分点。

2、财税收入稳步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x.x9亿元,同比增长31.3%,截至12月14日,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9.72亿元,为年初目标(10.28亿元)的94.55%,为调整目标(11.13亿元)的87.33%,同比增收1.29亿元,增长15.36%。其中国税部门累计完成4.98亿元,同比增收0.91亿元,增长22.36%;地税部门累计完成4.49亿元,同比增收0.39亿元,增长10.32%;财政部门累计完成0.25亿元,同比增收0.04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项目116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产业项目65个、民生项目29个。截至11月底,全区竣工项目80个。3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6个,开工动建21个,累计完成投资15.2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 101.2%。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一批大项目。共创家世界投入使用,晶珠购物公园、南方中亿汽贸城开工建设,中油新兴能源产业集团华南总部基地等一批三产项目建设加快,衡阳苏宁广场、文化创意体验园、杨岭片区综合开发等完成概念性规划、正在深度洽谈。xx科技创业园完成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lng储配站完成安评、环评两个控制性环节的审批。领军现代农业、南国红金银花基地相继实施,来势较好,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统筹协调并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0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成熟片区改造,较好地解决了11万余居民排水难、出行难、防火难和垃圾乱倒、管线乱走、招牌乱挂、油烟乱排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城市畅通、整洁、绿化三大工程得到有效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启动,建设家园项目已竣工廉租房216套,石惠家园项目已动工建设,棚户区改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有关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一)

有关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一)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代表学者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控制人口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建国以后学术界最早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遗憾地是,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学术研究便就此中断了20余年。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随着走向恢复、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在许多关键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过去20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中对问题研究的内容、手段、视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将其主要研究成果划分为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并对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作一展望。 一、改革初期的研究成果回顾与评述(1979~1986年)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客观上急需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带动了当时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李竞能1999),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口经济研究得以恢复的催化剂,这突出反映在三件事上:一是从思想上把原有的禁锢逐步打破,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压力沉重,突出表现在失业问题极其严重,物质供应非常紧张,住房短缺,建设资金不足,使人们再也无法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人口问题。三是在纠正以往政策偏差和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为马寅初、陈达和吴景超等人口学者平反的举措,引发了对社会主义人口问题的研究。①由于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恢复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正全面致力经济建设,其工作的重心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因此,改革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中国人口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有哪些,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又是什么,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关注的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两种生产理论 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控制人口的战略,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却缺少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人口的理论基础便成为人口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人口学界突破过去的理论禁区,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是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论述中不难看出两种生产理论的思想。社会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还应当包括人类自身生产,二者构成了社会生产内部的矛盾对立体,社会生产正是在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中发展(张纯元1983;冯立天1982;李竞能等1982;梁文达1980;曹明国1982)。 关于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两种生产的矛盾运动中,物质资料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口生产最终总是适应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要求而变动,并围绕着物质资料生产这个经济基础而变动①,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口的发展,人口变动必须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复习提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重要性(意义)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为什么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1)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位: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 -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构成 (1)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 2 )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 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体系。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