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二O一二年一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回顾 (3)

(一)发展成就 (3)

(二)存在问题 (11)

二、面临形势及发展需求 (15)

(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道路运输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6(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速推进,要求道路运输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7)

(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道路运输业加快变革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 (19)

(四)加强和创新交通运输领域社会管理,要求提升公众基本出行服务均等化水平 (20)

(五)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要求建设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 (21)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23)

(一)指导思想 (23)

(二)基本原则 (23)

(三)发展目标 (24)

四、重点任务 (31)

(一)构建畅通便捷的客运服务体系 (31)

(二)构建集聚高效的货运和物流服务体系 (39)

(三)构建规范一体的维修服务体系 (46)

(四)构建集约优质的驾培服务体系 (50)

(五)构建智能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51)

(六)构建完善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 (54)

(七)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态运输服务体系 (58)

五、保障措施 (62)

(一)健全法规制度 (62)

(二)健全体制机制 (63)

(三)强化政策引导 (65)

(四)加强队伍建设 (66)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浙江省道路运输行业向初步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全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全省道路运输日均完成客运量590万人次、货运量280万吨,行业生产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量保持年均7%和10%的增幅,不仅为全省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和各类物资的顺畅流通提供了全面保障,也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省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业创新环境和保障改善民生将实现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形势对全省道路运输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和创新,加快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与其他运输方式良性互动,全面支撑“交通三大建设”,为全省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本规划是《浙江省公路水路民用机场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子规划,是按照国家和省道路运输条例、部颁编制办法等的规定要求,在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指导下,结合我省道路运输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进行编制,指导我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时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内容包含道路旅客运输(包括班车、包车及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汽车租赁)、道路货物运输、客货运输站场、机动车维修和驾驶员培训。

一、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1、运输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生产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道路运输的比较优势不断得到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增强,为促进全省“八八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全省拥有营运客车8万辆(不含公交、出租车4.2万辆)、营运货车46.6万辆,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1.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882亿人公里,较“十五”末增长了42.1%和42.8%,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94.1%和70.6%;完成货运量10.3亿吨、货物周转量1298.7亿吨公里,较“十五”末增长了27.2%和145.6%,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61.7%和19%;完成机动车维修量2985万辆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量125万人次,较“十五”末增长了34%和73.6%,机动车维修和驾驶员培训业的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有效支撑了全省机动化的快速发展。

道路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46.7亿元建成客运站场464个,到2010年,拥有等级客运站556个、港湾式停靠站1.9万个,较“十五”末增长77.6%

和241%;形成物流园区(中心)51个,位居全国第二,较“十五”末增长313%,建成无水港5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2、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集约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经营主体持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积极推进班线客运资源整合,2010年,全省班线经营业户508户,较“十五”末减少了67.8%;户均拥有车辆数58.6辆,较“十五”末增加了5.23倍,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水平。货运经营业户平均拥有车辆数1.5辆/户,较“十五”末提高了2%;专用货物运输业户达2170户,占道路货运经营业户比例的0.68%,比“十五”末提高了89%。

全省运力结构逐步优化,客车高级化、货车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高等级客车达到2.5万辆、旅游客运包车达到5508辆,较“十一”末增加了78%和63%;营运货车平均载重吨位4.4吨/辆,较“十五”末提升37.5%;重型车辆、厢式车、专用车比重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73%、458%和71%。

3、道路旅客运输一体化快速推进,有效支撑区域、城乡和运输方式的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积极推进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建立了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长三角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汽

车快修网络一体化发展纲要》等多项区域性道路运输规划、政策,区域道路运输管理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优化整合长三角地区客运班线,完成了湖州至苏州、上海等班线主体整合改造,创建了杭州至南京、舟山至上海等长三角品牌班线,积极推动与长三角地区毗邻班线公交化改造;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汽车后市场维修保障服务体系,拟定了长三角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并推动救援网络建设;建立了泛长三角地区道路运输稽查联席会议制度。

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为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开通农村客运班车的行政村达到2300余个,改造农村班线近620条,行政村班车通村率达到91.6%,较“十五”末提高7.8%,有效缓解了山区农民出行难问题。大力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司化、公交化改造,嘉兴市顺利推行城乡公交运营体制改革,率先实现市三级城乡居民公交服务均等化,绍兴市建成了城乡公交中转体系等,实现城际公交一卡通等,到2010年,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48.6%,城乡客运日均发班13.5万次,较“十五”末提升16.6%和15%。

道路客运主动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对接,推动综合旅客运输的协调发展。开通杭州、宁波、温州机场至省内主要市、

县的班线33条,重点发展与高速铁路客运站相配套、承担旅客集疏功能的公交班线,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

4、大物流建设成果突出,有力推进道路货运业转型升级。浙江省以“物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交通“大物流”建设,逐步实现道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十一五”期间,全省布局5个部省共建基地和6个省级、22个市级重点扶持物流基地,新建、续建重点物流基地项目共计65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2亿元,35个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纳入重点扶持。初步形成了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节点网络体系,2010年全省物流基地货物吞吐量3亿吨,占全省公路货运量的30%。

为了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和促进交通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扶持和培育12家省级、106家市级物流龙头企业,扶持实施物流龙头企业物流发展项目52个。43家省、市级物流龙头企业纳入重点扶持。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0年底公布的A级物流企业名单,浙江省有167家,占全国总数15.7%,数量居全国第一。

全省推动发展小件快运、特色配送、货运专线等农村物流形式,鼓励建设客货运一体站和货运网络站。“十一五”期间,185个农村货运站、客货一体站和配送网络站等纳入扶持,完成投资超过3.7亿,发展了如衢州柳丰物流集结“十网合一”、江山驰骋物流“左邻〃右舍”、松阳农村物流配送等具有当地发展特色的城乡物流配送模式。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00万元,一方面,基本完成了物流信息交换基础网络,实现了全省所有小件快运、危险品运输企业、部分物流龙头企业应用通用软件或推荐软件并联网;另一方面,整合了一批信息服务中心,2010年平台被提升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中方代表平台与日方COLINS、韩方SP-IDC物流信息平台信息互联,推进了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合作。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重点与相关行业、大型企业互联,扩大共享信息覆盖面,改变运输企业传统作业方式,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5、维修驾培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化效应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维修驾培业进一步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汽车维修服务质

量规范》等地方标准和配套的《浙江省〈汽车维修服务质量规范〉评审达标实施办法》的实施有效规范了维修企业服务行为。机动车维修行业积极打造“浙江惠农快修”品牌,推行连锁经营,建成惠农快修网点105家,初步形成了服务半径为20公里的农村机动车维修网络;积极推进长三角汽车后市场维修服务一体化建设,出台了《长三角汽车快修网络一体化发展纲要》,培育了一批长三角互认的汽车快修连锁品牌;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机动车配件质量和追溯系统,实现了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和配件质量的追本溯源。驾培行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显,2010年底全省驾驶员培训业户540户,较“十五”末减少4%;一级培训机构占全省驾培业户比重7.6%,较“十五”末提升了2.6%。

6、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道路运输部门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道路运输工作的突出位臵,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把好“三关一监督”。“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推进运输安全“六项工程”,加强对重点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管,积极推进“科技兴安”,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状况持续改善,道路运输行车事故逐年下降。2010年全省发生道路运输死亡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五”末下降15.9%和14.9%。

“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圆满完成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和奥运服务、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的运输保障任务,受到奥组委、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多项表彰。2008年冰雪灾害期间全省组织了40余次集中输送任务,调动应急救援运力1300辆,将12万农民工安全输送到目的地,抢运重点物资300万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运输预案,投放抗震救灾运输车辆1371辆,累计运输抗震救灾物资1.7万吨;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加强源头管理和动态监管,输送奥运志愿者7.78万人次、入沪旅客725万人次。

7、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强化。“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管理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行业基础通信网络。道路运输公共信息服务不断加强,整合了相关信息资源,形成集投诉、查询、咨询、救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浙江省道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022905539.html,)和96520综合语音服务系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杭州、绍兴、宁波、湖州等地市多个客运站异地联网售票;以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的通用网站和通用软件推广到3000多家运输、物流企业,并且作为示范推荐软件在多个省市进行前期推广;系统管理中心已与宁波电子口岸等6个外部系统对接,与

中国电信集团完成了手机定位链接,与中远物流中远集运开展数据对接。圆满完成全国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调研工作,牵头完成的《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专题九: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受到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和行业的一致认可。

8、行业节能减排持续深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浙江省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卓有成效,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与省环保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道路运输行业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通知》,出台了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道路运输单位能耗不断降低,营运客车和营运货车的单位周转量能耗比“十五”末分别下降3.7%和 4.3%;废油、废物回收率达到95.6%和95%,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2%和9%。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推广应用驾培模拟器1657台,年节油2.1万吨;完成300个汽车烤漆房油改电工程,年节油1160吨。

9、行业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启动省《道条》修改,加快了《浙江省维修行业管理办法》、《浙江省出租客运汽车管理办法》等

的出台步伐。行业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涵盖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物流市场管理等的一体化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运政管理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正在稳步推进。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形成了涵盖道路运输全行业的市场信用体系,建立了“四访合一”的举报投诉机制。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全省共有85家运管机构被评为文明单位,创建率达96.6%,开展了“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站点”等系列评选活动。行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开展了车辆油耗、运输价格、甩挂运输、行业废物利用、营运车辆等调查工作,建立由115家企业组成的统计联系点制度。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浙江道路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难以满足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日益增长的旅客出行、货物运输需求,在体制和机制上也难以满足日益变化复杂的管理需求,制约了道路运输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1、行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缺乏能够代表行业良好形象、引领行业集约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这是当前全省道路运输行业最基础、最突出

的结构性矛盾。运营车辆车型庞杂,车型标准化程度低。车辆专业化、大型化体现不足,汽车列车、厢式车辆、集装箱专用车辆以及特种运输车辆发展滞后。经营结构较为单一,服务模式过于传统。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综合物流服务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较为滞后。“打车难”、“购票难”、“换乘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公交设施能力不足,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差距较大。城市公交站场设施严重缺失,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服务覆盖率偏低,大容量公交系统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和区域运输协调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障碍,城乡公交、农村客运、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发展水平离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2、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足。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已经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其作为基础纽带的作用发挥受限,自身技术经济特点和比较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其一,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型枢纽站场规划建设滞后,“零换乘”、“无缝衔接”的客货运输体系建设步履艰难;其二,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分工不尽合理,比较“不优势”的长途资源性运输任务仍较繁重,与高铁客运、民航客运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其三,货物多式联运、客运联程运输发展缓慢,道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其四,城市公交出

行分担率明显偏低,与国外差距较大,城市公交的作用亟待进一步发挥。

3、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运输方式差距较大

虽然浙江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在“十一五”期间在行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地铁、民航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成为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短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铁路和民航日常运营已经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而道路运输企业“多而小”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建设难度也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实现“跨越”;公众信息服务方面,铁路已经实现全国联网的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客货运信息查询和咨询,铁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实现返程、联程异地售票,民航的旅客出行服务水平则更为完善和先进,网上查询、异地订购和电子客票等功能方便而快捷,相比之下,浙江省道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功能不足,客运联网售票还仅限于少数几个地级市,售票数量也有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鸿沟”,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此外,地区间信息化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城市信息化建设积极性的差异导致了发展速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整体作用的发挥。

4、行业管理基础和保障体系仍显薄弱。作为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和管理的基础,全省的道路运输支持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与快速扩大和变化的运输市场相比,全省运政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结构老化、管理工作缺乏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运政装备落后,队伍机动性不强等问题仍有待解决。法规体系仍然存在空白,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汽车租赁、货运中介的法规制度仍未有效建立,无法可依的现象依然存在,成为行业管理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服务标准规范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统一、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农村客运还缺乏统一有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政策,尚未形成全省统一的资金支持政策。行业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道路运输应急资金保障体系还未形成。行业管理和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总体来看,全省道路运输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提升运输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总体服务水平。

二、面临形势及发展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交通通道建设,加快综合枢纽建设”。国务院《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要求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交通运输部对“十二五”规划编制提出了“一条主线,五个努力”要求,即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努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努力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努力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臵能力,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都对我省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道路运输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省确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未来五年,浙江省将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社会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发展动力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一方面,随着浙江“海洋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十二五”期间,浙江将重点建设九大海洋经济产业聚集区,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加快建设“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全省确定了11个转型升级重点制造产业、14个产业集聚区、42个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9大新兴产业产业,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空间布局将发生重大调整,要求道路运输业加快适应全省经济

转型发展需求,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改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随着国务院批准设立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将成为国家外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由此将带动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加快转型发展。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加快推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全省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就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由此带动了对客运服务品质要求的提高,同时对公共运输服务的均等化、行业稳定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速推进,要求道路运输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和重大突破期,浙江省将处于各种运输方式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铁路方面加快了省内快速铁路网的建设,并加强与国家干线网络的融合,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与浙江省新型城市化战略相适应,未来五年,浙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强国必先强教,学校基本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基本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各级政府对学校基本建设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科学有序地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人口变化更加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紧密衔接,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9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 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71.7%。2010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305.3亿人次和244.8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9.9%和82.4%,完成客、货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和43389.7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7%和3.99倍(见专栏1备注②)。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38%,户均车辆数增长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21.4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8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209.2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8万条,乡镇、建制村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第二章基础教育 (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第三章职业教育 (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四章高等教育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

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 (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 (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 (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 (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 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 (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 (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 (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 第十章教育信息化 (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 (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 第十一章依法治教 (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 (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 (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 (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 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 (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 序言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品资料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 品资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煤炭物流作为整合煤炭运输、仓储、交易、加工、配送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 对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国家《物流业 调整和振兴规划》,培育壮大煤炭物流产业,规范煤炭物流市场秩序,制定此规划。 一、发展条件 (一)现有基础 1.煤炭物流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河北省既是煤炭生产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和转运大省,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 和消费总量的85%和90.3%。2009年,全省原煤产量达8495万吨,每年通过与陕晋蒙 等地能源合作新增供给近3000万吨。全省全年煤炭需求量达2.35亿吨,煤炭自给量 占1/3左右。经我省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转运下水的煤炭占全国主要港口煤炭 转运总量的70%以上,这一比重还将随着我省铁路和港口建设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高。 煤炭产需的快速增长为煤炭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煤炭物流运作能力逐步增强 我省是陕晋蒙等主要煤炭调出地煤炭东运和南下的必经之地,大秦、朔黄两大铁 路运煤通道横贯全省,承担着全国65%的煤炭物流陆路运输任务。2009年,秦皇岛、 唐山、黄骅三大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16个,煤炭吞吐量达3.6亿吨,初步形成连接 煤炭资源产地和销地,以铁路、高速公路、沿海专用码头等基础设施为骨架,海运、 陆运衔接的煤炭运输网络。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开滦物流、 冀中能源鼎峰物流等煤炭物流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煤炭物流 经验和技术,创新了煤炭物流发展模式。 3.煤炭物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