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七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7第七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七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教学目标

?了解土壤的发生学学说

?了解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子及其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了解主要的成土过程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一、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

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

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

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

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al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ty

时间-time

“土壤形成因素-函数”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土壤学家汉斯·詹尼(Hans Jenny)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函数”的概念:

S = f(cl,o,r,p,t……)

式中:S为土壤;cl指气候;o指生物;r指地形;p指母质;t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它因素,f指函数。

s=f(cl,o,r,p,t,…)

生物函数或生物系列:s=f(o,cl,r,p,t,…)地形函数或地形系列:s=f(r,cl,o,p,t,…)母质函数或母质系列:s=f(p,cl,o,r,t,…)时间函数或时间系列:s=f(t,cl,o,r,p,…)其它函数或其它系列:s=f(…,cl,o,r,p,t)★T.Γ吉尔马诺(1977)微分形式表达:

+??? ????+???? ????+??? ????+??? ????+??? ????=p r o cl dt t s t r o cl dp p s t p o cl dr r s t p r cl do o s t p r o dcl cl s ds ,,,,,,,,,,,,,,,

(一)母质的概念

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变为疏松的堆积物,这种物质叫风化壳,它们在地球陆地上有广泛的分布。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二)母质的类型

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大类。

残积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运积母质是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二)母质的类型

??

???运积母质残积母质成土母质类型?????????????????????

???????????????)(崩积物重积母质地心引力冰碛母质冰川

砂丘黄土母质风海积母质湖积母质洪积母质坡积母质

冲积母质流水沉积水

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

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

速度。

表7.2 中国气候大区划表 1 中国气候分区

气候大区年干燥度自然景观湿润<1.0森林

半湿润 1.0~1.6森林草原

半干旱 1.6~3.5草原

干旱 3.5~16.0半荒漠

极干旱>16.0荒漠

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

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

(1)淋溶型水分状况:由于土壤水分运动的方向

以下行为主,物质遭到淋溶,因此这种土壤常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

(2)非淋溶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因此这类土壤常具有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的特点,剖面中常有钙积层。

(3)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4)停滞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地表经常积水,沼泽化土壤即属此类型。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随着湿度增加,土壤中赤铁矿含量趋向减小,针铁矿含量则增加,土壤颜色也由红转黄。

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

30~40米,浙江一般

在5~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德国土壤学家拉曼(Ramann )曾提出了“风化因子”的概念:

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三)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詹尼曾对美国大平原的土壤研究,发现全氮含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并可用下式表示:

上式中N 表示土壤全氮,T 为年均温度,m 为湿度因素。

N e e T m =---0551*******.()

..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

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的概念。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者,气候的变化往往在土壤性质中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朔过去的气候。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一)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约为3.5×1010吨,相当于2.13×1017千卡的能量

(二)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5米,高2~6米的坚固竖立土墩!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30吨/公顷!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第九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 (soil 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定义 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类型(按成因分) 1、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2、运积母质(carried parent material):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在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中的作用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 母质堆积类型的影响:残积物(粗、薄、瘦) 坡积物(细、厚、肥) 母质影响土壤养分 岩浆岩(magmatic rock):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 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 较贫乏;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组成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和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总之,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例如分布在我国华南的砖红壤是我国境内风化强度最深、成土时间最长的一类土壤,但母质对砖红壤的性质仍有深刻的影响 气候(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湿度(humidity)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2.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3.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4.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 ?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 ?淋溶作用(Eluviation) ?淀积作用(Illuviation) ?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完全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它有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同时它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了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 5.1土壤形成概述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 三、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就没有土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地质大循环释放的养分及产生的通透性、保水性、等为生物创造了条件,生物小循环使植物学养分在表层中集中积累,并创造了氮素,使母质具备了完全肥力,形成了土壤。土壤的形成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质。 生物小循环在地质大循环上进行,但方向是相反的,前者是养分的淋溶损失,后者是养分的集中保蓄。二者既统一又矛盾。土壤的肥力的发展正是二者矛盾统一的结果,而且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小循环形成一个螺旋式的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使肥力不断发展。 5.2主要的成土过程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教学重点 了解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掌握风化作用的几种类型,影响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的因素。了解不同土壤母质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正确理解岩石与母质的关系。了解土壤的成土因素;熟悉主要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并区别与农业土壤形成的不同之处。 第一节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一、主要的成土矿物 (一)矿物(mineral) 的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有的矿物是由单一元素所组成的。有的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内部构造和物理特性,并以各种形态, (固、液、气)存在于自然界中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只遭到物理性的破坏,而留存于土壤中。 在土壤中常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磷灰石等。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 (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它的性质、成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土壤中颗粒最细的粘粒大都是次生矿物,由于这些次生矿物颗粒很细,又称粘土矿物。 它们有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伊利石) ,含水氧化物和二、三氧化物,铝土矿AI2O3?3H2O、褐铁矿2Fe2O3?3H2O、针铁矿等。 不同地理环境中次生矿物形成的一般模式 二、成土的主要岩石 (一)岩石(rock ) 的概念岩石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由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称为复成岩,如花岗石就是一种复成岩,它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以及少量的其它矿物组成的。 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单成岩,如烧石灰用的石灰岩,就是一种单成岩,是由方解石一种矿物组成的。 (二)成土的岩石 1 、岩浆岩(magmatic rock ) 火成岩岩浆岩是由地下的岩浆,经熔融作用以后上升到地表或地壳内,经过冷凝以后形成的岩石。在地壳深处冷凝的叫侵入岩,岩浆流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1)酸性岩含SiO2> 65%,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岩,主要含石英、长石等难以风化的矿物。 ( 2)中性岩含SiO252%~65% ,有正长石、粗面岩,所含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闪长岩、安山岩主要含斜长石,角闪石。 (3)基性岩含SiO245%~52% ,常见的有辉长岩、玄武岩等,含盐基丰富,无游离SiO2。 (4)超基性岩含SiO2 V 45%,常见的有橄榄岩、辉岩。 岩浆岩的共同特点是不具层理、不含化石,侵入岩多具大形的矿物结晶,喷出岩则具玻璃质结晶与气孔构造。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由地壳上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常含有化石、所含矿物成分极其复杂常见的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3、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其矿物组成、结构和化学成分较岩浆岩、沉积岩有显著改变。 一般特点是片状(或片麻状)组织,变质后的岩石较变质前致密、坚硬、比较不容易风化。常见的有片麻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 主要成土岩石的风化和风化产物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教学重点 了解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 掌握风化作用的几种类型,影响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的因素。 了解不同土壤母质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正确理解岩石与母质的关系。 了解土壤的成土因素;熟悉主要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并区别与农业土壤形成的不同之处。 第一节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一、主要的成土矿物 (一)矿物(mineral)的概念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有的矿物是由单一元素所组成的。有的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内部构造和物理特性,并以各种形态,(固、液、气)存在于自然界中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只遭到物理性的破坏,而留存于土壤中。 在土壤中常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磷灰石等。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新矿物。 它的性质、成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土壤中颗粒最细的粘粒大都是次生矿物,由于这些次生矿物颗粒很细,又称粘土矿物。 它们有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伊利石),含水氧化物和二、三氧化物,铝土矿Al2O3·3H2O、褐铁矿2Fe2O3·3H2O、针铁矿等。 不同地理环境中次生矿物形成的一般模式 二、成土的主要岩石 (一)岩石(rock )的概念 岩石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由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称为复成岩,如花岗石就是一种复成岩,它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以及少量的其它矿物组成的。 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单成岩,如烧石灰用的石灰岩,就是一种单成岩,是由方解石一种矿物组成的。 (二)成土的岩石 1 、岩浆岩(magmatic rock )火成岩 岩浆岩是由地下的岩浆,经熔融作用以后上升到地表或地壳内,经过冷凝以后形成的岩石。 在地壳深处冷凝的叫侵入岩,岩浆流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1)酸性岩含SiO2>65%,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岩,主要含石英、长石等难以风化的矿物。 (2)中性岩含SiO252%~65%,有正长石、粗面岩,所含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闪长岩、安山岩主要含斜长石,角闪石。 (3)基性岩含SiO245%~52%,常见的有辉长岩、玄武岩等,含盐基丰富,无游离SiO2。(4)超基性岩含SiO2<45%,常见的有橄榄岩、辉岩。 岩浆岩的共同特点是不具层理、不含化石,侵入岩多具大形的矿物结晶,喷出岩则具玻璃质结晶与气孔构造。

第六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一)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 ◆B.B.道库恰耶夫是成土因素学说的创始人。 ◆188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专题论文“俄国黑钙土”,为成土因素学说奠定了基础。 ◆B.B.道库恰耶夫确立了土壤是个历史自然体;提出了土壤与环境辩证统一的概念,创立了用综合性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土壤的科学方法。这些是他对土壤学划时代的贡献。 ◆成土因素学说是科学发展的时代产物。 (二)道库恰也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它是5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相互不能代替的; ◆所有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形成和演化着。 (三)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1、B.P.威廉斯提出了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学说 ◆这个学说强调了土壤形成中生物因素的主导作用和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产生的重大影响。 ◆他提出了土壤年龄和土壤个体发育与演替的概念。 ◆其认识是存在片面性的,因为一个土壤个体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育形成;也可以受到各种不同的影响而改变;甚至由于侵蚀或其他作用而被消灭,并不仅仅与植被进化相关。 2、著名的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1948)在他的《成土因素》一书中做出的贡献 ◆S=f(Cl,O,R,P,T…)式中的S,Cl,O,R,P,T分别代表土壤、气候、生物、岩石、地形和时间,…号代表其他成土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是某一成土因素占优势,如果这个因素所起的作用超过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那么就得出以某一因素占优势的函数式。 ◆道库恰耶夫和詹尼的土壤形成方程式只是对土壤形成概念的一种概括,并不能用现代数学(微积分)方法逐个解答公式的每一个成分。因为每一个成土因素都是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它们不仅是独立的、可变的,而且彼此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着错综复杂地作用于土壤。 (四)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 生的影响 1、构造运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 ◆新构造升降运动(如土壤中常见的淋溶与淀积,表面侵蚀与表面堆积等)引起的侵蚀基准面变化,控制着一系列地质作用的进行。 ◆在新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形上升地区,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切,土壤的不稳定性增加。土壤受到剥蚀而改变了原来的状态,或者是剥掉了整个土体,在新的条件下开始新的成土过程。 ◆在地形下降区,侵蚀停止,堆积作用开始,原来的土壤可能由于被埋藏到深处不再与外界条件作用,停止了原先进行的成土过程,而成为埋藏土壤; ◆新构造运动不断抬升地区,土壤不断遭受剥蚀,阻碍了土壤发育,致使土壤长期保持幼年状态,如我国黄土高原区。 ◆在新构造运动不断下降区,则常接受新鲜的沉积物,也阻碍了土壤发育,致使土壤发生层分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 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 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 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也就是说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壤,强调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土壤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就是说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特别对农业土壤来说,它是一个主导因素。 3.叶尼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发展 ①补充了成土因素公式 他认为成土因素公式应为: s=f(d,o,r,p,t,……) 很明显,A.他将地形列入了公式;B.还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其他成土因素。 ②补充发展了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的学说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 作用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 母质因素 1、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2、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3、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4、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 5、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6、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气候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温度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 (三)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也是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1、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3、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各种昆虫等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它们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四)地形因素 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2、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斜坡:排水快,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3、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一般而言,绝对年龄越大,相对年龄也越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