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课题结题报告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课题结题报告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课题结题报告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

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课题组

从2002年9月,我校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全国青少年研究重点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一种行为习惯,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目前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目标已初步实现。实践表明,基于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将影响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学,也不再仅仅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知识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性活动的有利资源,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网络教育正向我们走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横跨时空的全新的教育方式,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等的深刻变革,传统学习方式(如:被动的学,机械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等)也表现出它的局限性,网络信息的传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使主动的、探索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它促使教育向着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现行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于是,围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习惯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与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知识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定

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在建构性教学中,使用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并利用网络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整合的学习环境。

2、人本主义理论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上的人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来说,即: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3、探究学习理论

最早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4、潜力学理论

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和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如果能唤醒它,则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足以为证。我们的课题是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去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兴趣有了,习惯成了自然。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校提出《《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旨在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从接受性、积累性学习延伸为主动性、发展性学习。我们对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是:

1、主动学习习惯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主动学习习惯”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领,一种自动化了的稳定的行为。包括:学生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主动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习惯等。

2、信息资源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网络环境下的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和资源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优秀专题网站、个人特色网站,充分运用通用软件,以促进和支持的学习活动。这种教育互动,比起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形式(CAI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可以更好地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知识,帮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一切实验研究工作的基础。开展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主

动探究学习习惯,参与人员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克服形式主义,扎扎实实以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研究成果经得起科学验证。

2、主体性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智力潜力,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地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内在的发展潜力,努力为学生创造网络环境下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3、灵活性原则。在课题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预计的情况。因此在系统执行过程中,根据实施结果,随时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达到三点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获得网络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时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包括明确学什么、和谁学、怎样学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2、情感目标:通过认知过程中师生、生生交流,营建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潜能。

3、发展目标: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研究更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研究的子课题

为确保课题研究有效进行,我们细化课题,分别在不同年级建立子课题,并挑选业务素质高,信息素养强的教师进行研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1、低年级:对学生进行提问题的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2、中年级:运用远程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高年级:培养学生获取、处理、网络信息习惯的实践与思考

4、网络安全的设想与实践。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

2、实验法: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对实验对象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行测评,将实验班级学生成绩进行横向、纵向对比。该实验在二、三、四、五年级进行,在现有各年级选出一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的其他班作为对照班。目前,各班学生均为40—45人。

3、行动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4、个案法:对某一被试者进行长时间较系统的连续观察、实验,以分析研究

其主动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

探索与实验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2年9月(前期准备)

成立课题组,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采用文献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测试、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以及信息素养的程度,有的放矢地制定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实验研讨)

1、细化课题

课题组结合我校各科实际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各学科及教育领域中确定子课题,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整合,为主动学习提供条件保障。

2、具体实施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精美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技巧。在研究中,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研究论文,进行优秀论文和课件的评比。

3、定期研究。每周一次课题组集中进行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研究,交流探讨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11月(完善发展)

经过前一阶段的初步研究,对研究过程进行了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子课题实验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形成各学科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同时继续进行课例和课件、网页的评比。

第四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4月(总结分析)

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形成了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的研究的基本经验,以教学实例、课题报告、专题网站、网页、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作为成果汇报形式,并推广应用。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我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小学信息化示范学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现代化信息技术试验基地校,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

2、教育局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为课题的研究铺设了“平台”。

3、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成员均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研究能力强,教育观念新,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三、研究效果

三年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分年级进行探究,并于2002年课题开题至今,在一、二、三年级开设了12个网络实验班,全面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运用学习。三年来,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三大优点(学习资源丰富;超文本阅读方式;交互性、适合个体学习),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前测、中测、后测,数据分析,学生初步形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整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1、课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应用课题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评价指标体系,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取得大量的数据资料。因篇幅所限,在此只列举部分数据并加以说明。这是我们对36名学生的调查情况和21名教师(研究人员)对实验班学生的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前测中学生喜欢上网77.17%,喜欢电脑这一学习方式的83%,利用电脑主动学习的18.17%,完成作业的23.5%,通过前测我们了解到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工具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却存在模糊认识。

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在中测的调查中学生喜欢上网的人数由原来的77.17%上升到94.83%,喜欢电脑这一学习方式的由原来的78.16%上升到88.9%,利用电脑主动学习的由原来的18.17%上升到82.11%。

②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为了了解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的效果,课题组与2003年7月在课题研究一年时,对实验年级一年级网络实验班与非网络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调查。

如图2所示:阅读统计检验结果

从图2阅读能力的t检验结果来看,网络班和非网络班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班的阅读能力明显好于非网络班。

图3:写作统计检验结果

从图3中可以看出,网络班阅读能力平均是78.62,非网络班阅读能力平均是72.6,表面上看差距好像并不特别明显,但在写作的统计中我们看到网络班写作能力平均时:85.59,平均字数是281 ,非网络班写作能力平均为66.19,平均字数是182。从数据的统计分析,网络班的综合能力明显好于非网络班。

③强化了问题能力。

为了对课题做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对学生利用网络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行了研究。

以下是三年级网络班与非网络班在30分钟内针对同一篇文章的问题能力的调查统计:图4 问题能力统计检验结果(横向对比)

实验班善于提问题会提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数量)(数量)(数量)网络班45人550个475个364个

非网络班45人442个221个159个

以下是三年级网络班与四年级非网络班在30分钟内针对同一篇文章的问题能力的调查统计:

图5 问题能力统计检验结果(纵向对比)

实验班善于提问题会提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数量)(数量)(数量)网络班45人550个475个304个

非网络班45人496个404个257个

统计结果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横向比较)网络实验班共提问题550个,非网络实验班442个,在善于提问题中似乎不是特别大的悬殊,但在所提问题的有效性、价值性来看,网络实验班

提出的有效问题475个,有价值的问题304个,非网络实验班提出的有效问题221个有价值的问题159个,差距明显。(纵向比较)高一年级非网络实验班提出的问题时496个,有效问题404个,有价值的问题257个,依旧有一定的差距。

④增强了分析、整理资源的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习惯,我们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小课题的研究,了解学生综合运用资源的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途径,形成收集、分析整理的学习习惯,课题组进行了针对性地研究。

图6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图7 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检测结果

实验班小课题研究(数量)成功率信息资料网络班45人(三年)10个89%1788份

非网络班45人(四年)10个40%537份

从图7所示课题的实验与对学生完成小课题的情况来看,网络实验班与非网络实验班分别进行10个小课题的研究,网络班课题研究的成功率89%,非网路班课题研究的成功率是40%。在课题完成的质量上,网络班由于查阅了大量的信息作为课题的素材,因此课题研究论据充分,观点鲜明,课题的报告具有科学性,有一定的价值。而非网络班由于寻

找资料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资料有限,课题成功率低,课题研究浮于表面,不够深度,使得课题的成功率较低。

⑤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课题研究的有关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学校针对远程协作学习中的3个小组进行了调研:如图7所示

远程协作学习小组调查对比统计表(参与调查人数20人)

统计结果分析:

从结果来看,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会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并学会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上传,聆听他人的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等等。

(2)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们在两年多来的实践中,形成了获取处理网络信息习惯,形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习惯。

在整个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为学生创设自主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我们鼓励学生们针对自己喜欢的命题自主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和班级网站,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一年多来,专题网站异彩纷呈,班级网站百花盛开,为大家提供了无尽的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同时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息的读写能力。如我校四年2班的学生们根据所学教材中有关水的话题,建立了“水风景篇”专题学习网站。他们广泛地搜集资料,根据各自的兴趣提出大量的研究内容,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学习小组针对水资源污染问题发现了环保的重要,并对本年级进行了有关环保意识的调查。

55%

20

9

交交流流合合作作

35% 19 12 主动沟通 55% 20 9 互互通通电电邮邮

60% 20 8 发表回复 60% 20 8 发表文章 60% 20 8 上传资料 55% 18 7 分析资料 50% 20 10 收集资料

35% 20 13 自由上网 提高比例

实验后

实验前

项目

(见下表)

本次问卷调查人数共255人,通过问卷调查,组员们发现同学们对环保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甚至对很多常识认识都非常含糊。

为此,他们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号召同学们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小组成员多渠道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建立环保学习包,广泛地宣传环保的意义,全校同学在他们带动下,以实际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

在进行活动一个学期后,他们再次对本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为了调查学生能力是否在参加活动中得到发展,我们对255名学生进行了发展性评价:

我们还对255名家长进行了调查:

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还得到了家长们广泛的支持,为我校的课题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专题学习网站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经验交流会上获二等奖。

研究中同学们针对自己喜欢的命题进行小课题研究,在收集、查询、走访、数据统计中初步形成了科研报告,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制作了个人网页,个人成长记录袋,他们敢于大胆创新,探索真理,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建立了“水风景篇”专题综合网站,荣获全国网站设计制作大赛一等奖。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电子报刊或网页,在同学们的共同合作中建立了36个班级网站,8个专题综合网站,3个校际远程协作网,显示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两年来,学校一、二年级网络实验班的学生出版了四本优秀作品集:《小荷才露》第一、二册;学生个人文集《E海拾贝》和学生作品精选《童心看世界》。学生参加国家级电子报刊评比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1人获电脑动画一等奖;参加省级学生网页评比5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四年二班张君曼、五年二班杨嘉琪的个人网页获得广州市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的学生,由于大量的资源展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和实践的机会也大大地增加。三年五班为例,学生们在学习《友爱残疾人》一课,在网上查阅资料时看到一则有关孤儿院孩子的报道,他们很难想象、相信报道中的事实,并在网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与家长看到了孩子们在网上发的帖子,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矛盾,于是联合家长志愿者协会,决定进行一次志愿者活动,组织孩子们到孤儿院去体验、感受,第一次网上报名参加的有20几名学生,当他们来到孤儿院时,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被强烈的震撼了,看到和自己一样大的小朋友,没有父母,亲人,而且又身有残疾,纯净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努力的握着小朋友的手,不忍分开,他们天真地要爸爸妈妈把他们带回家,把自己书包里的东西倾囊而出,并不知疲倦的为朋友讲故事,画画,教他们学习,无形中增加一份责任感。此次之旅,在学生们的心里烙下了深刻印记,回到学校,他们纷纷在网上发表感想,并以“让我们的手相牵,把我们的爱奉献”为题,在网上进行发布,成立志愿者“天使”分会,号召全校师生关心孤儿,第二次孤儿院之行开始了,网上报名不计其数,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对孤儿的关心及参与活动的想法,并与孤儿院建立联谊。网络连接了更多的爱心,网络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团结协作、关心他人,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的珍视和态度,以及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学生们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道德情感在潜意识中逐步形成。

(4)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

网络协作能力的分析

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在参照美国全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ETS(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并征求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学生信息素养自我评价的量规表。在实验研究之前,课题组运用该量规表分别对四(5)班和四(6)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然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调查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如图8所示。

图11 学生信息素养前测分析

从图8可以看出,显著性概率p=0.695。由于p值大于0.05,因此结论是两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在t检验结果中应该选择Equal variances assumed(假设方差相等)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Sig.(2-tailed)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837,大于0.05,可以得出结论:四(5)班学生和四(6)班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实验研究结束以后,课题组再次用学生网络协作能力自我评价量规表对四(5)班学生和四(6)班学生进行第二次测量,然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调查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如图9所示。

图13 东风东路小学学生网络协作能力后测分析

从图9可以看出,显著性概率p=0.032。由于p值小于0.05,因此结论是两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在t检验结果中应该选择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假设方差不相等)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Sig.(2-tailed)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可以得出结论:四(5)班学生和四(6)班学生的网络协作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

我们网络班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信息能力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达到了“四会”。

(1)会网上浏览、写作,计算机绘画;

(2)会远程交互性学习;

(3)会制作多媒体作品;

(4)会数据处理。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随着课题的深入,学校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努力提高信息素养。三年来,学校94名教师,67名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21名教师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100%的教师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87%的教师能进行课件设计或开发。学科覆盖率达100%,课时覆盖率达92%。我们的老师也已经达到四会:

(1)会电子备课。

(2)会资源开发。

(3)会信息化教学。

(4)会信息化教研。

3、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品牌的提升,三年来学校被评为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广州市办学水平评估一等。

几年中,学校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在广东地区和全国范围内以及港澳地区都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承办或协办了多场全国、省、市、区的教育研讨会,学校的课题组于2004年4月6日至4月8日,参加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三届习惯课题高级研修班学习。会上,学校课题组代表广东省就“新课程改革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主题,进行了30分钟“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子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与会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习惯课题组组长张梅玲教授对我校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4年12月25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广东研讨会上学校进行了课题现场展示活动,得到与会专家的首肯,给予课题组的回复是学校课题的选题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学校还多次接待了上级领导和国内外的教育界人士,其中有:教育部副司长、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主任郑增仪;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新加坡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粤港澳地区科研实验学校校长、老师;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行,省、市教育部门领导。黄华华省长、李鸿忠副省长、林元和副市长、政协主席陈开枝、郑德涛厅长等领导以及省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都到我校视察,对我校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鸿忠副省长认为“在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明天的发展将无可限量。”

四、研究结论

(一)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归因于网络环境条件下教育的优越性

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表明,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软件和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理想的自主学习条件,在学生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自主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自主探求知识、拓展知识,以及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课题研究结果来看,达到一定的成果,这得意于网络环境条件下教育的优越性,研究措施的得当。

1、“网中畅游”——学生们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

主学习的意识。大量的信息资源生动直观,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尤其是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专题性导航网页,更加引起学生注意力,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网中质疑,学生们在大量的信息中形成了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注重了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的培养。

3、“网中探究”——形成在网上寻求释疑的习惯。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学习研究的方法。他们不用为自己的年龄小不能独立去图书馆找资料担心,不用为父母工作忙没有下班无人指教着急,他们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难题的方法,并不断的实践应用,逐步形成了有难问题找网络,在网上寻求释疑的习惯。

4、“网中互动”——形成在网中交流、评价、分享的习惯。

1(1)班级网站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资源与成果的习惯,我们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由学生自己建立的36个班级网站,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进行课堂上的话题讨论,课后活动的交流,可以进行网上作业的上传,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成立研究小组,网上建立资源包,上传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图片,交流研究的成果与体会,畅谈实践的感受,互相交流、分享。张扬了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远程协作学习网

两年多来,同学们在班级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资源,创造性地建立了“爱迪生学校”、“小灵通信息台”等多个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协作学习网。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迅工具进行协商学习,进行合作、交互性学习,交流、分享。

(3)发展性网络评价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

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的是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通过学生的成长纪录袋,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给予适当的评价,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张君曼的学习成果包。)课题研究完成后,是主动探究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根据学生的文本、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等多种评价进行效果评价,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

学生们在网上的互评中,了解、学习他人之所长,学会欣赏他人,同时在他人的赏识中不断地增强自信心,“网中互动”学生们形成了在网中交流、评价、分享的习惯。

5、“网中自立”——形成分析、处理整合知识的习惯。

专题学习网站、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势必要求学生有相当的知识面学会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既要求学生整合和运用多学科知识,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课题的进程中,同学们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学习成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学们在反复的实践与整理中逐步形成了知识的整合的习惯。

6、“网中自护”——形成鉴别、评判、健康上网的习惯。

我们在积极探索网络深层次应用的方法的同时,也开始深入思考网络负面影响的预防措施,并从03年开始初步建立了

“一个目标”——全面发展为目标

“两个关注”——技术干预和人力干预两手抓

“三个干预”——着力解决开放与安全的关系问题,关注师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处理信息素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关系问题

为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我们与学生、家长共同学习《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要听从长辈引导,不擅入商业网吧。

(二)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更要归因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还要靠教师、同学、家长的激励和指导,要看教师、家长是否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以及如何激励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正确科学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恰当地对几十名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起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自主学习;课后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学会怎样自主学习等等。所以说,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在教师、家长的激励和指导下形成并提高的。

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表明了上述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研究措施的有效性,正是在这些有效的途径的基础上,家长、老师、社会积极的参与支持,使课题不断深化。

四、问题讨论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基本形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1)如何防止学生依赖网路作用忽视动脑与发展思维。(2)鉴别不良信息、调控自我、克服不良上网习惯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与附录

1、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

③建构主义论

④《新课程标准解读》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嘉陵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全面阐述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有句名言:“思想可以决定行为,行为可以决定习惯,习惯可以决定性格,性格也就决定了命运。”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在幼儿园加强对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我们嘉陵幼儿园根据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本着“育人为

本、养成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重视营造健康、快乐、积极的教育环境。 我园是地处县城的公办幼儿园,习惯养成的的培养虽然不是新的问题,但目前我园一是独生子女增多,这些幼儿倍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二是外来务工、留守的幼儿增多,这些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这部分的幼儿缺乏良好的细心的教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我们拟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幼儿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幼儿良好习惯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未来一代新人应具备的素质。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而现实中“三教”的脱节又使养成教育面临困难。因此,我们着重探索适合幼儿各种良好习惯形成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幼儿习惯上出现的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

关于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撰写 要求及范例

关于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撰写要求及范例 课题简介:课题由来、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情况:按时间顺序或内容板块有条理地说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地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阶段成果:客观地阐明本课题组完成研究内容、达成研究目标的情况;简要说明已经形成的基本观点或理性思考以及澄明了什么、示明了什么、探明了什么;介绍产生的客观效果和社会影响;概括性地叙述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体例、数量、影响等);具体罗列主要的研究成果(作者、名称、体例、发表或获奖情况等)。 疑难困惑:具体明白地提出研究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课题研究本身);实事求是地提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课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后段设想:前段应做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如何补救;课题组面临的疑难困惑如何解决;后段研究思路有何调整;后段主要研究活动怎么安排。附件资料:主要成果资料内容;有特色、有影响的研究活动资料。 注意:以下为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范例,其中著明“略”的地方需要我们在撰写中期报告的时候进行充实。 范例: 《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内容,最后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

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进行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系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对留守儿童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和真正落实。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分析了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参考了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制定了我校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的重点:由于留守儿童于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 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分析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 (3)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研究 3.原定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实验期定为二年(2013年3月-2014年12月),但是预期研究效果不明显,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还在探索,所以研究期限又增加一年。 三、研究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弄清了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在初中高中的学海里苦苦奋斗了几个春秋的学子们,终于满怀憧憬跨进了大学的殿堂,成为天之骄子,社会的宠儿。然而,随之而来的寂寞却常常让他们手足无措;于是,在这象牙塔里便多了许多浪漫的故事,那便是大学生的爱情故事。从古至今,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谁人不曾为之留连,人间处处留下了爱情的吟咏和感叹。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对美好的爱情正是充满了幻想与希望。每个人的心中都自己的一把尺子,衡量恋爱与生活的关系,那便是恋爱观。 恋爱观正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婚姻也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的恋爱更加合情合理“合法”了。本次实践调查是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此引导在校大学生能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能正确的人生观面对恋爱与生活。

在调查中同学们各自发表了对大学恋爱的看法:58%的同学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中,而有29%的同学目前尚未谈过恋爱,可仍畅想能在大学有恋爱的经历,只有13%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总结出来大致可以把大学生分为三种态度,即恋爱渴望者、恋爱随缘者以及恋爱规避者三种。 一,恋爱“渴望者” 首先,上大学以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新的朋友,倾听自己的心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大部分同学则认为异性交往起来往往比同性容易得多,当两个 人交往加深时,由朋友到暧昧再到特殊的关系,就这样,一个人的开心成了两份,痛苦减了一半,一个人的信念两个人共同坚守,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与虚荣心有一定的关系。认为谈恋爱、交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魅力的表现,反之则是无能、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果一个寝室的大部分人都已经谈恋爱了,那么被剩下的就很没面子,被称作“剩男”“剩女”,即使没有恋爱的打算,也被这残酷的现实刺激了一下,不免产生了想恋爱的心理。甚至有时看到两

良好习惯养成结题报告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 时代发展的要求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发展的国内情况,学校学生的思想和其家庭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今天的工作和对象,探究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生变化的新的德育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变化,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有效进行。 2. 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工作,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要立德树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3.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要求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出现了社会责任感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不文明、拜金主义等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4. 基础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推进的客观需要 课中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教会他们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本领。因

此研究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构成,探讨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 告别了紧张的高中时期,我们来到了、生活、情感都非常自由开放的大学。在这里我们可以任由感情的释放,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一) 大学生恋爱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年我利用假期时间对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大学生恋爱的情况做了调查,对大学生恋爱的原因、现状及利弊做了一些相关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 一、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的调查 想恋爱的同学占63.4% 对于谈恋爱的目的,有37.2%的同学选择“寻找真爱”,26%的选择“积累经验”;12.3%的选择“满足自己的虚荣心”;24。5%的选择“为了好玩,丰富生活”。 交往方式53.7%的同学选择“互相帮助。共同进步”;25.7%的同学选择“频繁约会,尽兴玩乐”。 对于恋爱对象最重要的必备条件,25.8%的同学认为是“容貌与身材”;52.1%的为“才能与个性”;10.9%的为“财富与背景”。 在恋爱中的同学有72.4%的会考虑他们的未来,10.3%的明确不会,17.3%的要视情况而定。 当恋爱的一方提出分手时,另一方会8.3%“爱你一万年”,39.4%“只要你幸福”,29.3%“无所谓”,23.1%选其他。 对现在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恋爱观不严肃的现象,有9.7%的同学“非常赞同”;65.6%的“可以理解”;24.6%的“坚决反对”。 二、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可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点: 1、恋爱比例大,公开且主动性强。有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0%以上。一些新生在入学之初,便得到老生的面授技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义无返顾的投身于恋爱的洪流中去。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材料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于2009年经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自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习惯的现象。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习习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前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_百度文库讲解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 联合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xxx” 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 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持 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 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有。据 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 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 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 XX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因为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水准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 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 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 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 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注重的现实问题。注重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升 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有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 面育人目标的达成。注重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 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

关于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恋爱状况和恋爱观,帮组同学更好的了解恋爱的本质,我们特地设计了这份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 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 调查时间: 1.讨论,选定课题(2012年10月份) 2.设计问卷并发放(2012年11月份) 3.统计问卷并撰写报告(2012年12月份)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各年级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恋爱态度,恋爱对象的选择及恋爱对自身的影响,恋爱与生活学习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调查步骤: 1.小组讨论,讨论选取哪个课题,理由和可行性,并选定此题。 2.通过书籍,网络,杂志查阅课题资料。 3.发现,提出,讨论存在的问题,并设计调查问卷。 4.发放问卷并收回统计。 5.筛选有效问卷,并统计结果,组员讨论。 6.细化,编写报告。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打印100份,收回91份。其中男生47份,女生44份。分别占总数的51.6%和48.4%。基本保证各年级都有人参加了此次调查,所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性。 恋爱现状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如果你在大学里没有谈过恋爱,那就不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恋爱的大潮中去,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认为大学里仍然应该以学业为重。 调查中发现,在我们的问卷中“你正在恋爱吗”这一问题“是”的占40.7% ,“否”的占59.3%,“是”的人中,大一占27.0% ,大二占37.8% ,大三占35.2% 。因此,对于大学生恋爱现状,可以用“三化”来概括。 1.普及化,大众化。在当今高校,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通的现象了。在校 园里看到大学生成双成对,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已不再是稀罕事,有人形容这是一股"恋爱热",也有人说这是一股"恋爱风",不管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大学生谈恋爱是毋庸置疑的。 2.低龄化。大学生谈恋爱历来有之,但过去多是高年级学生,是所谓"学业、爱 情双丰收"的时期。而现在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学业未成,却恋爱先行,有些人的观点是“进校后的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谈恋爱,否则优秀的则被他人抢先一步,就轮不到我了。他们有的刚进大学校门就走进了恋爱圈。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很多大一同学已经步入了爱河。他们或是高中就谈了恋爱,或是刚进

课题设计研究中期报告

黔江区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 中期报告 (2009年1月---2010年12月) 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小学课题组 2008年5月,我校确立的研究课题《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获得立项审批,并被黔江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黔江区区级重点课题”,2008年12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仪式。 在开题论证仪式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市场经济时代变化万千,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课题的选题针对性强,无论从大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困难性,都证明了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明显的现实意义;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细致,价值性强,有独到的创新之处;方案对核心概念的界定较为准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设计科学合理;研究中重点探索的几个问题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 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区教科所以及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白校长曾多次亲临第一线,认真指导工作,使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也很高,课题组活动时,能按较好地完成课题组的相关任务。第一、二阶段的目标初步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为了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组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组研究步入更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以便为课题的总结评估做准备,现将我们在前期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完成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提出人员变更申请,成立中心课题组,调整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策略。 本课题初期由我校小学高级教师费春华负责,李祖锦、刘永素、张兴琼、李光禄、李达明、汪平安、李成科等参研。2010年课题负责人费春华由于工作需要调至黔江区水市小学后,他随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课题人员变更的申请并获得批准。我校于2010年9月6日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容: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文明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3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县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学习过程一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其中也强调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告诉我们,学生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就必须“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而要能够“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就必须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需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放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实现最基础的根源在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应把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我校在就确立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各地教科研部门开展的研究,还缺乏系统而深层次的探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由此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常规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 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调查报告 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非常普遍,下面跟大家分享几篇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一 调查时间:xx年4月15日至xx年5月15日 调查对象:xx校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60份,回收50份,问卷回收率为83%;同时发起网络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和网络日志形式发出,作为纸质问卷的补充,收集到8份。共58份。 一、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恋爱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大学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恋爱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

我校恋爱观进行了一个调查,了解我校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8~23岁,其中男生31人占53、4%,女生27人占46、6%,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近67%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在恋爱,且男生恋爱比率较女生高,同时大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的看法 大学生对恋爱所持的态度有积极、消极两种。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而持积极态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好。显而易见,大学生认为在校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现象。 (三)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表3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

向往,更多的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心、从众心理等等,极少一部分是为了婚姻而恋爱。 (四)在恋爱中的消费态度 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是男生掏钱,这点还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部分认为应该AA制,共同付出共同承担;而女生掏钱的情况和不分彼此的情况相对较少。 (五)失恋后的摆脱方法 对于失恋以后的摆脱方法,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理性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好友倾诉,但也有一部分不知道怎么去化解失恋的痛苦,选择报复对方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二、大学生爱情观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需要一个人来倾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