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旋转论研究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旋转论研究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旋转论研究——建立自组织

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谢守祥,骆涛涛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E-mail:luotaotao_1984@https://www.doczj.com/doc/002770592.html,

摘要: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本文开始介绍了知识旋转论,表明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创造实现耗散结构的条件,从而实现不同来源的知识在组织内的螺旋式运动,从而建立自组织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关键词:知识旋转;隐性知识;耗散结构;异质性

1 前言

关于知识创新的“知识旋转论”是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e Nonaka)最早于1991年提出。在题名《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中,野中教授结合大阪松下电器公司研发新型家用烤面包机的案例,指出了知识在研发过程中的一次完整的螺旋式运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知识从外界转移到项目小组内部,经由个人、到团队、到组织,不断循环扩大,实现了知识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系统中、基于不同对象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进步,并以此为起点继续下一次的更高层级的知识螺旋运动的过程,这就是“知识创造螺旋”(Knowledge-Creating Spiral)。知识螺旋运动的过程也是隐性知识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知识创新的过程。从自组织方法论的整体骨架看,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自组织的条件环境问题[1],因此,为建立自组织的知识创新型企业,我们应首先致力于创造实现耗散结构的条件,以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螺旋运动。

2 知识的分类及知识旋转论

2.1 知识的分类

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可以客观捕捉及描述,譬如报告书、文件、记录等,具有文字性与结构性。隐性知识是指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它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因此不易被他人获知,也不易被编码[1]。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深深地根植于行为本身,根植于个体受到的环境约束”[2]。显性知识之于隐性知识,正如管理的科学性较之艺术性,二者相互补充,有机融合。如果把知识比作一座冰山,那么显性知识就类似于“冰山的尖端”,显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

野中教授在文章中写道:知识创新并不是简单地“处理”客观知识,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知识创新的核心就是将个人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实现知识共享。知识来源于外部环境或个人的自我拥有,知识创新为的是实现持续创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应用隐性知识。较之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

2.2知识旋转论

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中,野中教授把知识创新的旋转上升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组织知识创新表现为四种模式: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概念型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结合”为系统型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内化”为运作型的隐性知识。结合野中教授在书中的案例,知识螺旋运动的四个阶段如下:

表1 知识螺旋运动的四个阶段

案例中的现象知识形式模 式产生的知识内容

软件专家学习面包师的隐性

技能内隐→内隐潜移默化/

社会化(socialize)

交感型

软件专家把秘诀显性化,并传授给其他人内隐→外显外化(externalize)/

明示

概念型

开发小组把知识标准化,并

在产品设计中体现出来

外显→外显结合(combine) 系统型

全体成员从产品的创新过程

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外显→内隐内化(internalize) 运作型

知识创新通常开始于社会化的共同知识,然后发展为外部化的概念性知识,循环完成于系统化知识的融合阶段,最终知识又一次内化为可操作的知识[3]。从表中不难看出,经过“外化—结合—内化—社会化—外化……”这些步骤,知识经由个人、到团队、到组织不断循环扩大,整个组织的知识基础得到了拓宽。其中,外化和内化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关键步骤。

知识螺旋上升体现了知识传递的连续性、前进性和扩散性。这里的“扩散性”是指,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更多新技术的发展。当今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知识螺旋论对于正确引导和管理知识,扩充个人、组织及社会各层次的知识体系都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3 耗散结构理论及应用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自组织现象,即会由无序到有序,由较低程度的有序到较高程度的有序,新的结构和新的组织会自发的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4]。在强调知识管理和创新的今天,企业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其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系统的有序性。这与耗散结构的研究理论是相符合的,因此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是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的。

3.1 熵

“熵”这个概念可以用来度量系统的无序程度。熵的取值约大,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一个开放系统的熵的改变包括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的改变以及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改变。对于开放系统而言,

dS = deS + diS

其中,dS代表系统的熵的变化;deS代表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的改变,这个量可正可负;diS代表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改变,这个量总是负的(注:负号表示方向)。

由上述公式知,为了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必须通过增加系统的总熵来使系统远远偏离平衡态,而总熵的增加无非是通过负熵流的引入和尽可能地减小内部正熵的产生这两种途

径实现。

3.2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特性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7年由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提出的。普利高津指出,一个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至少需要4个条件:

(1)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2)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3)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4)涨落现象。

清华大学吴彤教授认为,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条件方法论就是分析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否满足出现类似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结构的那些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以及如何满足这些条件的判据包括:(1)体系开放;(2)体系开放的外界输入达到一定阈值;(3)体系外界输入的平权化;(4)体系应该远离平衡态;(5)体系是一个非线性体系;(6)涨落;(7)非稳定性。

很明显,4个条件包含在7个判据中,吴彤教授更具体地从细节方面指出了形成耗散结构的多个条件。这多个条件要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共同作用,实现了系统的自组织变化。只有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图形表现出来(见下图),才能明确知道系统如何实现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层次有序向高层次有序的发展,并为下面如何建立自组织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作铺垫。

图1 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因素

从图1中可以看出,开放性外界是实现负熵流引入的来源,同时也会在运作过程中影响系统,带来实现涨落的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因为根据熵增加理论,一个封闭的系统,其内部的熵会不断增加,表现在系统的无序程度会提高,最后系统消亡。同时,组成系统的单元,其异质性和偏差是促使系统不稳定,产生涨落的根本原因。异质才会引发矛盾,产生碰撞,引起涨落,实现突变和创新。而突变和创新的成果一方面重新回到初始端,融入系统内部引发新的循环,另一方面成果社会化,进入外界系统,通过影响更大的范围,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建立自组织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耗散结构的出现完全是无预定的、自组织的,我们无法创造耗散结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实现耗散结构的条件。这就启示我们,组织必须结合内外环境,通过从外界引入负熵流,

以及从内部着手,努力实现内部正熵的“边际效应递减”趋势,从而整体上增加组织的总熵,实现组织向更高级的系统发展。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造实现耗散结构的条件,从而致力于建立自组织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3.3.1外部开放性

(1)外部负熵流的引进

组织应该保持开放性。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GE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外部变化的速度大于你内部变化的速度,你的末日也就不远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若不是开放型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它必然落后。直至被淘汰。同时,组织也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可以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使组织系统向有利于产生耗散结构的方向发展。因此组织应该从外部引进先进的知识,持续学习和创新,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2)开放性的知识愿景

这里把公司愿景放在外部影响因素来研究,使特指对企业内部的个人或团队而言的。高级经理人应该创建一个知识愿景,即愿景应该具有开放性,概念界定模糊,采用“伞形概念”和定性标准。所谓的“伞形概念”是指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其职责是用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语言给出大的概念,表达看似相似相差很远的活动和业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将它们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3]。开放性的愿景允许各种观点甚至矛盾的存在,因为矛盾是创新的生命力所在,冲突激发了创造过程。模糊的概念界定容许较大的想象空间让创意发挥。

3.3.2组织内部的建设

系统内部的各组成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为实现内部熵的“边际递减”的增加趋势,应结合协同学的合作与竞争,建立“共赢”的团队,互相学习,实现知识共享。

(1)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致力于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实现内隐知识和外隐知识转换的过程。尤克强(2003)提到“知识工作场所应培养高密度互动”。“高密度互动的工作场所(high-density field)”指的是团体成员间互动频繁而密集的工作环境。经由越多的互动,引起越多的交谈,刺激员工的第六感、直觉、心智模式、信仰和经验等内隐知识,有助于内隐知识的“外化”及“社会化”的速度,因此有利于知识创新[5]。

建立“高密度互动的工作场所”,首先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应该倾向于扁平化。传统的权力控制型组织主要运用等级权力和指令的方式控制,这就是被组织,被组织的管理体制通常是直线制或职能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合理的自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快速、不失真地双向交流,有利于与外界有效地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快速、高效的组织效应。其次,从知识交换、交流和沟通看,野中教授的关于组织设计的“重叠——企业信息、业务活动和管理职责的重叠”和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战略性轮换”,也可以激发频繁的对话和沟通,有利于员工将显性知识内化,从而促进新显性知识在组织内的传播。再者,应重视中层管理人员,采取由中而上再下的管理。因为高级经理人阐述公司的知识愿景,基层员工具备内隐知识,而中层经理人扮演着“知识工程师”的桥梁角色,发挥着知识传递和转移的重要作用。

(2)异质性

如果说建立“高密度互动的工作场所”是合作的基础,那么异质性成员的吸收可以说是组

织内部竞争的源泉。佳能公司先进技术开发部的一名副经理说:“当人们的步调不一致时,会发生争论,很难将他们召集在一起。但如果一个群体的步调丛一开始就完全一致,那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组织成员的异质性和偏差的存在是组织创新的动力。正如前面所说的“冲突激发了创造过程”,异质和偏差是冲突的本因,有差异才会产生冲突和碰撞,引起涨落,从而实现创新。当然这种异质和偏差是以共同愿景的指引为前提的,组织内成员不是一盘散沙,相反是为了实现相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3)涨落

耗散结构理论中,涨落是使系统由原来均匀动态解到耗散结构演化的最初驱动力。涨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标志组织系统的整体水平达到了更新的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从“无序到有序、低有序到高有序”的演化过程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如果说知识螺旋是整体上看组织学习的发展轨迹,那么从纵向上看,组织学习是不断上升、不断扩散的,知识共享实现“1+1>2”的整体效应。从横向上看,知识的提升就是跳出原有的旧的平台的过程,这种飞跃需要很大的能量。从物理学的运动理论看,假设物体在原有轨道上作匀速圆周运动,为实现向外围更大半径的轨迹运动,物体的速度必须达到可以摆脱向心力的作用。正如航天飞船必须摆脱地球的地心引力才能飞到外空。对于组织而言,为蓄积强大的创新动力,组织应将外显知识整理成文件以利于知识的储存和流通,也就是建立组织的“知识库”。知识库的目的在于将组织中的知识以容易获得和容易了解的形式,呈现给需要该知识的员工。譬如Art Kleiner和George Roth在《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中引用的“学习型历史文献”这一工具。

4 总结

耗散结构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尤其随着系统学的发展,耗散结构在管理学领域越来越活跃,如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家族企业的机制改革、研究中小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等等。在知识经济下,知识和信息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结合耗散结构研究知识创新是不容迟疑的大事。

不只是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的其他理论在知识管理中运用也有待有心人士进一步挖掘,比如说从协同论的“合作性竞争”来理解虚拟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用突变论的“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来了解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日本的渐进式创新和美国的突变式创新);或者从自组织的角度研究企业集群的建立及内部管理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 吴彤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

[2] 德鲁克等著.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杨治华,钱军著.知识管理:用知识建设现代社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4] 柳士顺.论企业负熵流的导入[J].商业现代化,2005.6:17-18

[5] 尤克强著.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Research of knowledge spiral theory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al theory——establish self-organizational

knowledge-innovation enterprise

Xie Shouxiang,Luo Taot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onology,Xuzhou,Jiangsu(221000)

Abstract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mainly researches the conditi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law of a systematic evolution from disorder to order. The theory of Knowledge-Creating Spiral is discussed firstly in the article and tacit knowledge is found very important. So in moder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 order to establish self-organizational knowledge-innovation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should create the conditions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us make the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origins spiral in the system.

Keywords:Knowledge spiral,Tacit knowledge,Dissipative structure,Heterogeneity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