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目录

一、引言 (3)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 (3)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 (3)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3)

1中间投入特性 (3)

2较强的产业关联性 (3)

3高度专业性 (3)

4一种基本经济活动 (4)

三、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

(一)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4)

(二)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 (4)

1生产性服务业离岸外包异军突起 (4)

2生产性服务业与新技术的发展互相促进 (4)

3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5)

4行业协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

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5)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5)

1总体规模 (5)

2服务部门各行业的生产资料特性 (5)

3行业盈利水平 (6)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特点 (6)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6)

2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 (6)

3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 (6)

(三)与发达国家对比 (6)

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7)

(一)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优,质量偏低 (8)

(二)存在体制性障碍,开放程度较低 (8)

(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8)

(四)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8)

六、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9)

(一)调整规划思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和质量提升 (9)

(二)消除体制性障碍,引入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 (9)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 (9)

(四)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10)

七、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谢语 (1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务业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关键,也是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和特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步骤及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industry of our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of accelerated economic services of accelerated,services have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priorities,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industry was particularly prominent,full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industry is the key to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ervices and also present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service industries developed.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of productive industry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nalisy the problem,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industr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rategic steps.

Keywords:productiv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statu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使国际竞争以成本和价格竞争过渡到技术和品牌的竞争,进而演变成了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并对各国在实践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重点发展。要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综合试点工作,以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为核心,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

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但是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众多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界定还存在一些分歧,各国政府部门也未颁布统一的标准,但基本观点一致:生产性服务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为企业、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等在生产、运作中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生产性服务主要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投入,不形成直接的物质转化,但却能提高生产、运作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行业,包括: 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1中间投入特性

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质特征。过向后续生产部门提供更多的有效服务,最终生产部门的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得到改进,单位产品成本少,商品价格下降,产出数量增加。

2较强的产业关联性

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另一特点。产业关联性是指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包括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生产性服务产业总是处于附加价值盈利率较高的两端,并逐步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

3高度专业性

随着生产过程的复杂化与迂回化,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专家来进行计划、统合、控制、评估等工作,才能使生产有效率的进行。

4一种基本经济活动

生产性服务是一种生产过程,一方面,许多生产性服务机构都具有实际向区域外部输出的服务,另一方面它直接推动区域经济中基本部门的增长,并形成区域出口,从而为当地带来收入。

三、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约36.8万亿美元。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75%,发展中国家为46%~55%,以通信、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已占服务业的50%,正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

1生产性服务业离岸外包异军突起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外包化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一个虚拟化的框架之中,企业可以高效地“整合”或“疏散”传统上认为的“内力”和“外力”资源,并让这些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现有优势。当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全面外包。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近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到2008年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将为印度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和价值210亿~240亿美元的服务收入。

2生产性服务业与新技术的发展互相促进

一方面,科技进步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当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是现代科技对其广泛渗透的结果。新科技在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开发差异化的服务产品。而且,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往往首先是在服务领域中被应用的,例如蒸汽机、计算机等。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生产性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促进作用和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密不可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在所有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不断上升,而同时,制造业所占比重减少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各国都把促进技术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手段。实际上,诸如法律、信息、管理、金融、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几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无论是诸如IBM、HP等大公司的成功转型,还是小型企业的异军突起,都必须在这条产业链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投资、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

4行业协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它们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加强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管理。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的物流协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德国的物流协会拥有6000多个会员。这些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促进信息服务方面,这些行业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它们既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同时也对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地方的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系统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助推器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其迅猛发展。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005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1%,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总的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逐年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仍需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较少,其在这方面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2服务部门各行业的生产资料特性

从国内服务部门资本品比率的长期变化趋势来看,运输邮电业和金融保险业最高,一直保持在80%上下,说明两个部门的生产资料特性十分明显。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商业服务业的资本品比率最高,而贸易、酒店和餐饮业的比率英美在32%左右,个人服务业的比率在各国都是最低的。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保险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具有较强的生产资料特性,而美英的商业服务

业的生产资料特性最强。

3行业盈利水平

从国内供给情况看,运输邮电业的供给比例从1992年的20.8%一直上升到2000年的27.3%,2002年有所下降,减至23.7%;商业饮食业的供给比例从1992年的43.7%持续降低到2000年的35%;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供给比例从95年的11.2%升至2000年的19.3%;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的供给比例分别从1995年的11.4%和5.8%提高到2002年的13.7%和9.8%。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特点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服务业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并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例如,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逐渐渗透到现代制造业中,能够极大地提升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研发设计服务业在产业链条上处于上游和高端环节,能够通过研发攻关和创新设计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2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

我国经济在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正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向高加工度化得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可喜的是,东部沿海省市作为最先发展的地区,发展比较迅速。首先,2006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244.20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0.6%,已提前达到了国务院7号文件的目标要求。据初步测算,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740.66亿元,同比增长10.4%,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2.3%。其次,2006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2889.1亿元,增速达15.7%。最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姿态,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为2974.6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39.2%,增速达16.0%。

3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这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56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41万人,同比增长约36.7%。目前,在上海、北京、大连、杭州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本土外包企业迅速成长,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格局。

(三)与发达国家对比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1995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1.2%,而同期美国为72%,英国为67.5%,法国为72.6%,意大利为66.4%,日本为64.9%,差距十分明显。到2005年,我国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40.2%,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9%,而同期的美国增长率为4%,英国为8.4%,法国为4.4%,日本为5%,由此可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得到提高。分析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服务业产值的基数小,但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快;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急剧膨胀,这带动了全球大批跨国生产性服务公司到我国发展业务,而本地化的生产性服务公司也适应各种需求而竞相成立。1990年代以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与发达国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明显不同,我国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上,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这导致了我国服务业还处于较低层次,发展的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

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全球化得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距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较为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还

很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下面,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来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优,质量偏低

根据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持和以满足现代化社会需求为目的,具有“知识密集型”和“新兴产业”等生产型,可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需经过新信息化技术、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的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流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二是新兴或新崛起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业性服务业。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撑,网络信息服务业自然成为现代服务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在我国生产性服务内部,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呈现不稳定发展状态。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2009年跃居世界第2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并享有“中国制造”的美誉。与此同时,我国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任务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严峻,这种状况的产生,与我国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重工业发展偏快直接相关。但是随着社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整个行业会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

(二)存在体制性障碍,开放程度较低

体制性障碍集中表现在行业进入门槛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第一,从服务业投资的结构来看,国有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投资结构多元化程度偏低,但服务业非国有经济投资比例却逐年提高。第二,从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境外企业数量来看,国际法律事务所、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广告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等很少。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和缺乏竞争力,不仅导致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而且直接影响了辽宁外资企业的发展。

(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均衡。一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模式不完善,主要表现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 不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也不足。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条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成熟,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发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点对点”或“点对群”的协调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单一功能或是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最大化利用,与“群对群”的最佳模式仍有较大距离。二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仍不充分,特别是那些在原有体制下属于垄断性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通信等行业,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作用,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反过来,又会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和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服务业存在资源分布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虽然开始受到重视,但在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制造业发展中分散布局、重复投资、盲目建没、粗放经营等发展方式问题,在近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又有所再现。如许多地方的商务服务业分散布局,会展场馆分散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六、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规划思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和质量提升

信息和技术成为最宝贵的资源21世纪以来,全球服务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生产性内部结构调整策略应该:一是突出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支撑作用的行业,如信息业、科学研究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知识能型行业;二是调整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不是单纯强调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市场主体的培育,而是以提升物流能力为指导思想来统领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把重视信息服务业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动物流企业联盟,以统一、共享、安全、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来实现协同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以金融创新为基础促进金融业提供普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体系,在安全、快速、系统提供信用信息的保障下,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满足各类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上市企业、创业企业和农民的各类需求,使更多单位和个人享受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四是以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推动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目前,这三个行业的管理体制还很大程度保留着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沿用事业发展的模式。这种滞后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不符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应借鉴制造业的经验,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则主要通过“项目管理”和“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提供间接支持。

(二)消除体制性障碍,引入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

政府要调整服务业管制框架及其政策,进一步放宽行业进入的限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增加生产性服务竞争主体供给,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建立健全服务业法规体系、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创造高效有序的生产性服务市场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尚有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和不合理的竞争现象,因此,需要对企业管理规则、商标管理规则、会计管理规则、广告管理规则、工程设计招标管理规则、金融保险管理规则等进行检查和修订,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效率。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属于垄断的行业,如,金融保险、铁路运输、

邮电通讯、信息等行业。这些行业由于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的属性,进入门槛较高,导致市场竞争较弱,结果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受到抑制。同时,进入的壁垒也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植与支持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构建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产业链和行业链的延伸发展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以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政府应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引导,促进产业间的互动与渗透。按照集聚发展、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重点培育一批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析,是基于多方专家的客观分析为主,为新世纪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探寻可行之路。在看到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的同事,也要认清其在残酷国内外竞争格局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全面落实与贯彻国家的领导方针与政策,完成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之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总之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 郑明彩.浅谈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0,(7).

[2]起点小编.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EB/OL]. https://www.doczj.com/doc/0c2669449.html,/hangye/20101011/11828_3.html,2010-10-11. [3]韩晶,李沁.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8,(4)

[4] 张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观点评论,2010,(8)

[5]刘曙华,沈玉芳.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基金项目, 2010-03-20

[6]张晨强.加快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8(7)

[7] 庄碧蓉.泉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与评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3).

[8] 刘健.我国生产性服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7年数据的分析[J],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6).

[9] 郭怀英.“十二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与建议[J].工业与服务

业,2010(9).

[10]刘孟达.金融危机背景下绍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分析视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5).

[11]李细平.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探析[J].中国商贸,2010(11).

[12]金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

[13]任明仑,王高成,左春荣.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J].产业经济,2008.

[14]杨书群,冯勇进.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J].工业技术经济,2010(6).

致谢语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张永祺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谨的治学精神、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再次对戴萍萍、张秩岚、代中强、姜文辉、丁文辉、黄俏梅、刘峰、蒋浩、曾妮娜、俞焰、叶允华等老师以及其他关心、帮助我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