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现主义

三现主义

三现主义
三现主义

精益管理的“三现主义”

三现主义是指现实、现地、现物,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任何决定都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了解你要从事事情的目的,不要急于对事件做结论,从现实中大量地搜集与之相关的现状和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精益管理的工具,对掌握的现状和事实做深入的分析,从中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

比如我们公司一直都有混凝土供应的及时性被投诉,这就要求我们对混凝土供应的相关的岗位和相关的人员做实地的调查,到各个相关的岗位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现状并对调查的情况做充分的记录,对相关的人、机、料、法、环做深入的了解。那怕是很微小的影响因素,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也会对事情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了解的现状要真实,具体、深入,途径是多种多样,只要现状有足够的充分,就能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摆脱以往经验主义的观念的束缚,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同一个问题,才能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征求来自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层次,不同的观念的人群中收集不同的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运用头脑风暴来挖掘要因,因为经验主义往往会使我们片面的看待问题,或作出片面的结论,

丰田的领导人大野耐一所提倡的现地现物是根据亲自证实的资料来思考与陈述,不带任何成见地到现场实地地观察生产状况,对每件事、每个问题重复问五个“为什么”。这就是教会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多思考,多分析,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做科学的探讨,才能不断的改

善持续进步。

“大野圈圈”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彻底地了解事实,就要在工作场所画个圈圈,站在圈内观看作业现场达8个小时以上,并自行思考,对看到的东西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估,这就是深入观察的效能,他能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从事实出发,对所有的问题能客观地看待,不会主观地推断和评估,对所发生的问题一定要刨根问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这就是精益管理的精髓所在。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郑军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2)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3)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3) (二)联合国体制下集体人道主义涉 (3) 三、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上面临的困境 (4)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面临的困境 (4) (二)人道主义干涉在集体安全体制下的困境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的21世纪,人道主义干涉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诉求、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以不同的态度来审视和对待人道主义干涉。20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干涉,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由联合国授权的、合法的人道主义干涉,符合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单方面的人道主义干涉,反映出国际社会中人权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间的一种紧张、冲突关系。本文从揭示人道主义内涵入手,简要回顾了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历史,概括了不同形式人道主义干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就人道主义干涉进行理论思考与现

实分析。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单方面干涉;集体干涉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bstract In the glob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fferent count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s bound to different attitudes to examine and treat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which has two forms: one is author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legitimat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ommon value pursuit; one is the unilater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reflect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ational sovereignty of a tension, conflic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m, a brief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istor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on this basis, it carries on the ponder and the analysis theor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Unilateral intervention;collective intervention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人道主义”从拉丁文 humanists 一词中引申出来,是指具有人道精神,促使个人最大限度发展的制度。人道思想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公元 15世纪,“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逐渐形成,从最初的文学艺术方面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目前,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干涉”争议颇大,多数学者认为:“人道主义干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人道,当他国不愿或者无力保护其国民的生命安全或者给与其人民极不人道的待遇,其严重程度超出了人类正义与理性的标准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的强制性介入。 《奥本法国际法》对“人道主义干涉”做了如下阐述:“一般都同意依据国家的属人与属地的最高权力,国家有权自由决定对对国民的待遇。但是,很大一部分的意见却支持另一种见解,认为这种自由决定权是有限度的,而如果犯有对本国人民施行残暴或迫害的罪行,以致否定他们的基本人权并且震骇人类良知,那么,为人道而进行的干涉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威辞典《国际公法百科全书》将“人道主义干涉”定义为:“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人道主义干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当一国国内发生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他国为遏制此行为的发生或蔓延而采取的武装干涉行动,此行动未经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授权,也未得到被干涉国的事先同意,此种干涉也被称之为单方、未授权“人道主义干涉”;另外一种是在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的前提下,为了“人道主义”目的,由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强制实施或者由其授权而进行的集体干涉行为。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1、东帝汶事件 1975年,当葡萄牙政府决定撤出东帝汶时,印度尼西亚以制止暴力活动,恢复法律秩序 为理由,武装干涉东帝汶,并在东帝汶犯下强奸、屠杀等大规模严重侵犯人权的暴行。1999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第28卷第3期 2007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 I N JI ANG UN I VER SI TY V o.l28N o.3 Jun.2007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张志雄 (武夷学院计算机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意见,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将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理性;公意;众意;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7)03-0054-0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此就要根据民主法制化的要求,分析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不是用 应然 规范 实然 ,而是探索从 实然 走向 应然 的途径。运用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原则分析政治实践,无疑会使人们对政治发展的实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对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审释 在启蒙思想的视角下,公意是指由于人们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将其自身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形成以共同意志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意志。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当人们服从公意时就是在服从自己,人们通过对公意的服从和尊敬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使个人在被管理和自由之间达到统一。在这里公意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意是整体的精神力,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人们精神与意志的简单组合,乃是整个社会系统历史的产物;其次,公意代表整体,因而它是最大限度的众意,而且是经过升华之后的众意。 公意与众意经常有很大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仍然是公意。 [1](P39)第三,公意是社会的真正法则,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得以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独立国家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因而为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公意有时又会对个人或某些集体的自由进行限制。但公意的执行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把自由限制在体现公意的法律之下,因此法律绝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P4) 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强,促进了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党派别的形成。在诸多集团组织和政党派别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这就出现了众意。众意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意志,是一部分人的个别意志的总和。众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民众文化的反映;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所代表的永远是部分人的意志,它与代表全社会的公意是有区别的;有时众意也打着为全体公众谋取自由和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因此,从公意和众意的关系来看,公意是众意的升华,公意的产生过程就是克服个人意志和众意的过程。因为 暴力并不产生权利,我们有义务服从的只是合法的权力。 既然暴力并不产生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P69)在现代政治视野中,公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出来,它必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张志雄(1966-),男,福建浦城人,武夷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

实践标准与实用主义真理标准

实践标准与实用主义真理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的《冠宇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 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 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我们要能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 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 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 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接着又是从认识 到实践的转换,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也是认识 与实用的过程。 在美国文化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以追求最大利益为最高

的追求,“对主体的活动的有效和无效、成功和失败超越了任何文化传统或思想原则,而被当作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从知识论上来说,知识是不是真理,知识是不是反映了客观世界并不重要,只要这种知识实现了人们的预期目标,使主体获得了满足,那么这种知识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也同其他现代哲学一样,也是在反叛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与其他的哲学流派有所不同的是它集中调和了近代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以及现代的各种哲学流派,“实用主义在我们的各种理论中就象旅馆里的一条走廊,许多房间的门都和它相通”。 实用主义真理观着重强调知识对人自身利益的关注,用知识对人的有用性来作为衡量知识是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威廉.詹姆士的话说就是“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有用与真理是同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

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

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这是一个经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被提到的名词。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战争已经远离了华夏民族。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又该如何来定义爱国主义,来体现爱国主义呢? 施索华老师上思修课的时候给我们讲过中国的古代礼仪,是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积淀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完全应该为我们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而感到骄傲,世界上有古巴比伦,有古印度,有古埃及,但是在提到中国的时候,却并没有添加“古”这个字,没有错,因为我们的文明没有经历过断层,我们的文明一直都在延续。 当我们为我们的中华文明而感到骄傲的时候,是否应该回过头来好好地想一下,我们如何能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如何能让中华文明被世界人民所熟知,所接受。而这个宣扬中华文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 其实现在提到礼仪,提到文化,我们经常会想到的就是美国和日本,西方很多的节日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说道情人节(二月十四号)、圣诞节(十二月二十五号),我想没有几个人会不熟悉。但是中华民族很多传统的节日,比如重阳节、端午节却逐渐在新生一代的观念当中淡去身影。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寒心的事实。好在现在国家的休假制度已经改变,把中国这些传统节日也放到了休假当中,我想这样,很多新生一代才逐渐记住了这些假日。我想在和平的年代,这一点点小事,例如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算是一种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 我们只有先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与国外友人或者其他人的交流当中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当今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很简单,就是要记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尽量发扬之,传播之。 其实除了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还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说维护国家的良好形象,增强中国的国力。 如果说维护国家的良好形象,这个就需要我们自己要规范自己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说白了,这个就涉及到一个礼仪问题。礼仪问题说小可小,说大可大。往小里说,礼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往大里说,每个人的礼仪可能就涉及到国家的形象。所以说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礼仪上面。 除了礼仪,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也体现在我们努力增强中国的国力。而如果想增强国力,就需要我们一代人的努力奋斗,再细化到个人,就需要我们学好科学知识,这样才有资本,才有资格来报效国家,所以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也体现在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当中。 虽然战火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这个世界当中还充斥这各种隐性的战争,包括文化的战争和国力的战争。而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就体现在这当中,体现在我们的礼仪以及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 所以为了拥有一份爱国之情,我们需要注意我们日常的礼仪,同时我们也要刻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传播中华文明。

民粹主义的基本意义就是极端的平民化

民粹主义的基本意义就是极端的平民化,强调“全体人民”、“全体群众”是所有民粹主义的共同出发点。在政治上,这种民粹主义表现为倡导直接民主,普遍的群众参政,广泛的政治动员;反对专家治国,反对阶级政治,反对政府权力的扩张。 民粹主义把民主的理想绝对化,把民主主义推向极端,最终的结果不但可能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而且可能走到民主主义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反民主主义,而与权威主义的独裁政治相联系。民粹主义 诉诸直接民主,强调全体群众的普遍参与,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实行一种广泛的政治动员,把全体平民无一例外地纳入统一的政治过程之中。这是推行民粹主义政治实践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正是这一前提条件的实现过程却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过程,稍有不慎,民粹主义就会流变为权威主义(权威主义,此处指介于民主政治与极权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政治形态。它从不放弃民主,但想方设法限制民主)。其一,长时间的全民总动员在正常制度框架内往往很难做到,而必须借助于某些非常的手段,如蛊惑人心的宣传鼓动,强制性的舆论一律等,这些非常手段极可能是非民主甚至反民主的;其二,普通大众在特定的情况下通常会形成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性的共识,盲目顺从这种非理性的大众意识,不仅可能有损其长远利益,而且可能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使大众被这些政客所操纵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分析 。

我看实用主义的合理性

我看实用主义的合理性 摘要: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的涵义事实上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试图通过追寻每个概念各自的实际后果来解释每个概念的一种哲学研究方法。①而另一位代表人物皮尔士也指出:我们的信念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行动规则,要揭示某个思想的涵义,我们只需要确定它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那行为对我们来说就是它的唯一意义。②这是它的积极方面。然而在诸如新中国成立后也有基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局势以及进一步巩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苏联哲学而导致的对实用主义的猛烈批判。③由此可见事实上实用主义确实存在它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本文将从实用主义的形成背景,发展,以及它存在的意义来论证它的合理性。 关键词:实用主义背景发展现实意义 一、从实用主义的形成发展来谈其合理性 我们知道实用主义原则即是皮尔士原则,虽然已经被其发表了20年,却一直无人问津,为什么?当然这是因为实用主义并没有出现在一个能够被社会、或者说是被适当部分的哲学研究群体所接受或说提上台面来讨论研究的程度。但是到1898年在另一位代表人物詹姆斯再次提出时,它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为什么?因为从那时起,实用主义存在的哲学土壤,和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大步迈进的西方社会大背景下,资本家和民众们都有了容忍实用主义的?胸襟?。当然实用主义的正是名称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实用主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广泛的哲学研究、讨论、运用中已经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准确的说是从2000多年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就运用这些片段做了一个开端,到后来的奥斯特瓦尔德在论述化学上的几种质体,叫做同分异性时也是使用了这种方法。④更健全的观点是:物理学是一种科学,说明取得物体和推动它的各方法。⑤再到洛克、贝克莱、休谟它就悄然影响着伟大哲学家化学家等的伟大思辨,并且对他们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想而知,虽然各个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使用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做自己的研究,但是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它的影响,而这些东西恰恰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设想一下,如果在各位先贤的潜意识中没有实用主义的观点,是否还会有哲学史上如此光辉灿烂的一些流派,当然我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形成的,但就目前的事实来看,实用主义的确是有利于一只鹅观点的形成的。 二、我对实用主义的批判的反驳 这个部分我想针对一些人对于实用主义的批判提出我的反对意见,以此来证明批判的不合理性,从而从反面论证实用主义的合理性。 第一、批判者认为:实用主义是好战的垂死的美帝国主义反动派的盲目冒险的哲学⑥。前面我们就已经说到,虽然说在名义上,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是以美国人为主的,而实用主义这个观点也是在美国本土提出来的,它也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断定这就是美国哲学。我们已经指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贝克莱,以及后来的休谟都在自己的哲学理论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实用主义的哲学方法。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实用主义并不是根源于美国本土,美国只是给它提供一个名正言顺的世纪而已。再说该作者的?好战的、垂死的、冒险的?这一系列形容词是从何得来的?我们知道,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尤其是 ①《詹姆斯文集.为实用主义辩护》万俊人,陈亚军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P4. ②《孟宪承文集·实用主义》卷五第二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转引自《通俗科学月刊》皮尔士1878 ③《实用主义在中国》杨寿堪,王成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135-136. ④《孟宪承文集·实用主义》卷五第二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12月转引自《理论与实际》奥斯特尔瓦尔德 ⑤《孟宪承文集·实用主义》卷五第二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12月转引自《科学》奥斯特尔瓦尔德 ⑤《孟宪承文集.实用主义》卷五,第二篇

爱国主义个人表现

爱国主义个人表现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爱国主义的个人表现提起爱国主义,也许人人都会觉得非常的高大上,跟自己沾不上边,只是那些政客和军人展现自己的工具,而且自己具不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的发展也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大多数人对于爱国主义这个话题只是付之一笑然后不了了之,但事实上爱国主义与个人也息息相关,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首先,什么是爱国主义?从定义来看,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从本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是跟国际主义密切联系着的,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反对外来侵略,又尊重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权利和自由。而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追求,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上的约束,即遵从自己的本心,而非追求外在的形式和所谓的虚荣。爱国主义是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时由内心而发的自豪感,同时也表现为对这个国家具有归属感。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的根的认同感。同时爱国主义也非国际主义,并非达沃斯人所标榜的那种全球化,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地球村

身份证的地球公民,不再在乎国籍的有无。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身为这个国家公民的自豪感。 也许有人会认为爱国主义对我们来说太大了,我们并不是什么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并不是卓越的政治家,但事实上爱国主义也可以很小很具体,针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可以是学习,可以是道德素养的提高,更可以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甚至于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国家为了教育花了这么多的钱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让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因此能够好好地学习便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的个人表现,就算你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爱国主义,那么当你学有所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时,难道那还不算是爱国主义吗?因此现阶段对我们而言,学习便是一种爱国主义。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公德滑坡现象,“倒地老人不扶”,“千元大虾”和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发,究其原因,是因为人民素质仍然不够高,“利他”思想仍未扎根于人民的思想中,因此,人民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就应从我做起,先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影响乃至改变他人,若人人都这样做,我们的社会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所有,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个人表现。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下的发展、表现和影响 在2014年的互联网调查中,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几大思潮中,民粹主义占第八位,在2013年的调查中占据第七位。2012年也是占据第八位。可见民粹主义思潮在我国占据一定的位置。 一、民粹主义 1.民粹主义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民粹主义起源于法国,命名却在俄国,19世纪中期以后,在俄罗斯知识界盛极一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赫尔岑等是其代表性人物,他们中有人提出“到民间去”口号,主张知识分子走向乡村,发动农民以反抗俄国的资本主义化;有人则提出平民主义要求,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向农民学习,走身份同化的道路,而不是向农民说教,延续了十二月党人的做法,“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当今却是老爷们造反,为的要做鞋匠”。朱学勤先生指出,“可以肯定的是,民粹主义的始作俑者是卢梭,不是俄国那批‘要做鞋匠’的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法国人说,谁也没有像卢梭那样,给穷人辩护得那样出色。” 20世纪初,列宁在与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民粹派进行思想论战的过程中对俄国民粹派的观点体系进行了这样的概括:(1)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西欧病”,竭力反对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2)强调俄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俄国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把农民村社看作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好的东西。(3)把知识分子看作超越阶级利益的自主阶层,能够领导农民避开或者说跳过资本主义,在村社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不仅概括了俄国民粹主义的特征,还揭示出民粹主义的普遍实质是一种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小农、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情绪和落伍者的哀鸣。这种思潮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病,把资本主义的现实同对资本主义以前的制度的虚构加以比较,企图凭借他们浪漫化了的小生产的传统来对抗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按照他们“选择”的道路进入“理想社会”。 2.民粹主义以“俄国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不可避免的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1840年以来,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下缓慢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而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加剧了社会转型的痛苦,这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沃土。于是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主观社会主义”,以章太炎、章士钊为代表的国粹主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家,以及工读新村主义、平民教育主义等等。 虽然年轻的毛泽东同志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也曾热心于工读新村主义,但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他对民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鉴于当时中国的现实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温床,毛泽东从一开始注重和民粹主义划清界限,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

浅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一)

浅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一) 摘要]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要部分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上产生和适用较早的一个原则,它对维持国际正常秩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当今世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了严重挑战。本文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历史沿革出发,探讨了内政与干涉的内涵,并分析了各种干涉内政原则的行径,特别是揭穿了“人道主义干涉”的强盗面目,最后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浅谈了中国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并指出了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在解决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人道主义干涉中国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正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总称,是50年代中期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1]它的确立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法,也表明了中国对当代国际法发展的重大贡献。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着各国进行国际交往,成为协调各国利益以正确处理国际纠纷的法律基础,有利地维护、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五项原则重要组成部分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各国维护本国利益、反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武器,是国家独立生存、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维持国际正常秩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利用各种借口,以直接或间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地破坏了国际秩序,引起国家间的冲突与对抗,这些现象的存在,更向我们表明了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确定不疑地坚持和发展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为各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可以说,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任重而道远!- 一、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历史沿革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上产生和适用较早的一个原则。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就已产生并适用,其首先是由法国国内法提出的。1793年法国宪法第119条规定:法国人民不干涉其他国家政府事务,也不允许其他民族干涉法国的事务。这项原则原是为反对封建势力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掌握政权的。3]由于这项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的题中之意,是反抗侵犯国家主权行为的有力武器,所以很快就被各国所接受,成为国际习惯法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干涉内政原则成为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15条第8款规定:“如争执各方任何一方对于争议自行声明并为行政院所承认,按诸国际法纯属该方国内管辖之事件,则行政院应据情报告,而不作解决该争端之建议”。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并且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7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这一规定将不干涉内政原则一般化,上升为约束联合国组织及其会员国行为的七项原则之一,是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发展。4] 1954年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不干涉内政”补充为“互不干涉内政”,表明在国际关系特别是在双边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将权利和义务统一于一项原则中,是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进一步发展。5]1965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特别强调:“任何国家,不论为何理由,均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外交;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干涉另一国的内乱。”联合国1970年10月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重申:“各国严格遵守不干涉任何他国事务之义务,为确保各国彼此和睦相处之一主

民粹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民粹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学者在完成这种从现象到概念的理论提炼时,就有着迥异的结果。总的来说,“民粹主义”的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粹主义指的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人民的“崇拜”。在广义上的民粹主义者看来,“人民”一词象征着某种高尚的群体道德,而民粹主义也有一种鲜明的特征,即对人民、民众的极大推崇,“人民崇拜”成为了民粹主义的一个重要标签。其次,很多时候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现代化危机的反映,因而民粹主义中包含了很多对现存政治体制的反抗,这种批判性和反抗性赋予了民粹主义很大的动力。再次,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体现出一种以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为主要形式的特征。并且,在平民直接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滋生出大众非理性的狂热情绪,甚至产生了某种破坏性和反智主义倾向。 受政治实践的具体情况差异决定,民粹主义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歧义性,因此民粹主义常常成为不同的政治阶层重建其政治秩序的重要资源,所谓的“民粹”和“民主”常常成为某一特定阶层的意志体现。这就是所谓的“民粹即我粹”。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之中,民粹主义来源于俄国民粹派的政治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精英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到人民中去”的运动,从那以后,民粹主义以及民粹派的术语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同广义上的民粹主义思想不同的是,俄国民粹主义在思想主张着重强调了在以村社农业为主体的俄国,存在一种绕过资本主义直接到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也就与美国的人民党运动等民粹主义政治实践有着很大不同。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都针对这个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有过专门的论述,特别是列宁,对这种结合了俄国具体国情的民粹主义思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经历了一个从批判到肯定其中积极因素的过程,也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探讨民粹主义提供了理论框架。 马克思本人对于民粹主义的研究虽然在著作中少有提及,但其晚年正值俄国民粹派实践的高潮,其对民粹主义的思考当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的。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统一性概念的“人民”是不存在的,因为历史是由各阶级间的斗争推动的,并且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每一种形式都是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事实上,在晚年对俄国村社制度和民粹派实践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后,马克思本人的态度变得谨慎,马克思甚至一度不再否定俄国村社具备向社会主义形态过渡的可能性,这体现在马克思对米海洛夫斯基对其质疑的某些回应,以及后来回复查苏利奇的信之中。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基本上明确了《资本论》是针对西欧各国,而俄国的情况并不能片面套用,并且承认俄国的村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内在先进性。遗憾的是马克思对经济落后国家政治发展不同路径的

评析“人道主义干涉”的所谓合理性

评析“人道主义干涉”的所谓合理性 与合法性 慕亚平代中现 【摘要】对于“人道主义干涉”,国内外学界出现了一股思潮,认为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律领域不仅具有现实合理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对现代国际法原则和原理形成冲击。本文试图从“人道主义干涉”的界说、文化基础、法律依据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人道主义干涉既不存在现实合理性,也不具有合法性;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在现有联合国国际争端解决体制中完全能够得以妥善解决,因而得出结论——人道主义干涉并无单独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不合理性,非法性,联合国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全文】 慕亚平代中现合著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了强硬对手的西方大国利用这“难得的机遇”,将自己的价值观以更大力度推向世界各国。于是早已成为历史遗迹的所谓“人道主义的干涉”又沉渣泛起,被重新粉饰,大加推广。一时间“人道主义干涉”几乎成为西方大国随意插手别国事务的“敲门砖”,甚至借此制造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军事打击等耸人听闻事件。西方学者为了迎合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野心,大肆渲染“霸权平衡论”及“人道主义干涉合法论”等理论,为其强盗行径唱赞歌。如果说这些理论是西方学界出于其“民族利益”考虑而推行,尚且有情可愿,那么,近期以来我国学界也出现了一股肯定“人道主义干涉”的思潮,在为“人道主义干涉”寻求现实合理性和合法性,甚至提出重构人道主义干涉的制度的主张,则实在令人费解。本文将从国际法原则和原理上针对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加以剖析,以正视听。 一、认清实质:人道主义干涉并非新生事物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质上,人道主义干涉仍然是属于干涉的范畴。于是有必要先对“干涉”含义加以评析:有人认为“干涉”是指一国对别国内部事务或其他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专横干预。也有人主张国际干涉是指由国家共同体执行的对违反国际规范和反对公认的国际社会意愿的政府或叛乱行为的强制行动。从广义上讲,国家的每个对外行为只要对外产生一定影响,都可以构成对外干涉。而较典型的干涉则是某种外部势力专断或强制性地介入一国或一个独立政治实体内部事务的行为。笔者将干涉界说为:一国或几国为实现自己的意图,使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干预另一国的内外事务,使被干预国按照干预国的意图行事,以改变被干预国所执行的某种方针、政策或存在的情势。 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亦有不同的界定,有人认为:人道主义干涉是从非政治立场出发,为终止一国国内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未经该国许可而运用强制手段尤其是军事手段的一种干涉。还有西方学者认为:主权者合理而公正地行事有一定的限度,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这种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王铁崖教授认为,所谓“人道主义干涉”是指为人道而进行的干涉。从现今的国际实践来看,已经实施的人道主义干涉行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首先,人道主义干涉是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干预另一个国家事务的一种形式。其次,人道主义干涉是基于“维护人权”“捍卫人道主义”的理由。再次,构成人道主义干涉的另外一个要件,即干涉具有强制性和专断性,或者是具有威胁性。最后,人道主义干涉是在违背目标国意志的情况下进行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

浅谈詹姆士真理观 十二队刘派 实用主义是当代西方影响较大的哲学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是美国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列宁曾指出“在最新的美国哲学中,‘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在哲学杂志上谈论最多的恐怕也要算实用主义了”。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个哲学派系,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等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实用主义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实用主义真理观,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就是其代表。 一、詹姆士真理观与马克思真理观的相似性 1、概念具有相近性。詹姆士说:“如果有一个概念,我们能用它很顺利地从一个部分经验转移到另一个部分经验,僵尸舞完满地联系起来,很稳妥地工作起来,而且能够简化劳动,节省劳动,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就是说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们都是指人的认识,因此两者在概念上是相近的。需要注意的是两者概念只是相近而不是相同或内涵一致。 2、方法论具有相似性。詹姆士和马克思在方法论的相似性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对真理范围的规范上,两者都采纳了一种关系说,即一种动态的、事件的真理观,以此反驳形

而上学的精致、抽象、绝对的真理体系。两者都认为应在主题和客观事物世界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来把握真理,应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来认识真理,这是一种辩证的、积极的方法。二是在关于真理的性质问题上,两者都认为真理是观念的一种属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作为一种手段、工具,而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三是在对真理性的检验上,两者都承认实践的作用。詹姆士提出直接证实、间接证实相结合的检验真理的方法,并以对观念的证实不引导我们的实践遇到挫折或矛盾为标准。“证实”与“实践”的主体都是人,其过程都是在待证实的观念的“引导”或知道下进行的,其结果都用以证明观念的真实性。因此,虽然詹姆士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是不严密、不标准、不科学的,但是它仍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检验方法和实践结果标准有一些一致之处。 二、詹姆士真理观与马克思真理观的根本分歧 随人詹姆士真理观与马克思真理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不能就说两者是可以相互等同的。在本体论和价值观这两个层面上,两者是存在根本分歧的。 在本体论上,詹姆士含糊其辞,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上态度是明确的、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詹姆士试图越过本体论上的争论而只做方法论上的变革,这造成了他的本体论的无原则性。马克思在这方面是严谨的、科学的。他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奠定了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引文】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集体荣誉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不竭动力!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道德涵盖的内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就目前而言,爱国主义仍然是二十一世纪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主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精神是建设未来中国的源泉。 【摘要题】爱国主义论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论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爱国主义的定义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是不尽相同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并试着把个人的抱负与理想融入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爱国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并为之不懈奋斗。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爱国主义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这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经

济全球化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明天,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忍不拔地前行,学习前人,也无愧于前人;我们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为后代人留下我们的脚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做出自己的贡献吧!实践是接受教育的有效的一种方式,借此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国家,即将属于我们的时代,所见让我们视野更阔,所行使我们印象深刻,实践出真知,实践让我们担起责任,立爱国之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那么,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呢? 首先,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