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数学第轮复习资料

高三数学第轮复习资料

高三数学第轮复习资料
高三数学第轮复习资料

北京英才苑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第1讲函数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3课时)

一、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举例。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的性质简化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函数的概念型问题

函数概念的复习当然应该从函数的定义开始.函数有二种定义,一是变量观点下的定义,一是映射观点下的定义.复习中不能仅满足对这两种定义的背诵,而应在判断是否构成函数关系,两个函数关系是否相同等问题中得到深化,更应在有关反函数问题中正确运用.具体要求是:

1.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明确函数三要素的作用,并能以此为指导正确理解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2.系统归纳求函数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反函数的基本方法.在熟练有关技能的同时,注意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3.通过对分段定义函数,复合函数,抽象函数等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函数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树立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制约的函数思想,为函数思想的广泛运用打好基础.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不仅从认识上,而且从处理函数问题的指导上达到从三要素总体上把握函数概念的要求,对确定函数三要素的常用方法有个系统的认识,对于给出解析式的函数,会求其反函数.

本部分的难点首先在于克服“函数就是解析式”的片面认识,真正明确不仅函数的对应法则,而且其定义域都包含着对函数关系的制约作用,并真正以此作为处理问题的指导.其次在于确定函数三要素、求反函数等课题的综合性,不仅要用到解方程,解不等式等知识,还要用到换元思想、方程思想等与函数有关概念的结合.

函数的概念是复习函数全部内容和建立函数思想的基础,不能仅满足会背诵定义,会做一些有关题目,要从联系、应用的角度求得理解上的深度,还要对确定函数三要素的类型、方法作好系统梳理,这样才能进一步为综合运用打好基础.复习的重点是求得对这些问题的系统认识,而不是急于做过难的综合题.

㈠深化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例1.下列函数中,不存在反函数的是()

分析:处理本题有多种思路.分别求所给各函数的反函数,看是否存在是不好的,因为过程太繁琐.

从概念看,这里应判断对于给出函数值域内的任意值,依据相应的对应法则,是否在其定义域内都只有惟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因此可作出给定函数的图象,用数形结合法作判断,这是常用方法,请读者自己一试.

此题作为选择题还可采用估算的方法.对于D,y=3是其值域内一个值,但若y=3,则可能x=2(2>1),也可能x=-1(-1≤-1).依据概念,则易得出D中函数不存在反函数.于是决定本题选D.

说明:不论采取什么思路,理解和运用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是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函数三要素在函数概念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掌握确定函数三要素的基本方法当然成了函数概念复习中的重要课题.

㈡系统小结确定函数三要素的基本类型与常用方法

1.求函数定义域的基本类型和常用方法

由给定函数解析式求其定义域这类问题的代表,实际上是求使给定式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它依赖于对各种式的认识与解不等式技能的熟练.这里的最高层次要求是给出的解析式还含有其他字

f x定义域为(0,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例2.已知函数()

分析:x的函数f(x2)是由u=x2与f(u)这两个函数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u是中间变量.由于f(x),f(u)是同一个函数,故(1)为已知0<u<2,即0<x2<2.求x的取值范围.Array

解:(1)由0<x2<2,得

说明:本例(1)是求函数定义域的第二种类型,即不给出f(x)的解析式,由f(x)的定义域求函数f[g(x)]的定义域.关键在于理解复合函数的意义,用好换元法.(2)是二种类型的综合.

求函数定义域的第三种类型是一些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函数关系,求其定义域,后面还会涉及到.

2.求函数值域的基本类型和常用方法

函数的值域是由其对应法则和定义域共同决定的.其类型依解析式的特点分可分三类:

(1)求常见函数值域;(2)求由常见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的值域;(3)求由常见函数作某些“运算”而得函数的值域.

3.求函数解析式举例

例3.已知xy<0,并且4x2-9y2=36.由此能否确定一个函数关系y=f(x)?如果能,求出其解析式、定义域和值域;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 4x2-9y2=36在解析几何中表示双曲线的方程,仅此当然不能确定一个函数关系y=f(x),但加上条件xy<0呢?

所以

因此能确定一个函数关系y=f(x).其定义域为(-∞,-3)∪(3,+∞).且不难得到其值域为(-∞,0)∪(0,+∞).

说明:本例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函数与解析几何中方程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函数的解析式都可看作一个方程,在一定条件下,方程也可转化为表示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解析式还有两类问题:

(1)求常见函数的解析式.由于常见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的解析式的结构形式是确定的,故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其解析式.这里不再举例.

(2)从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函数关系的确定.这要把有关学科知识,生活经验与函数概念结合起来,举例也宜放在函数复习的以后部分.

四、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不等式、或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来使问题获解。有时,还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接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方程思想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问题。函数和多元方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函数y=f(x),就可以看作关于x、y的二元方程f(x)-y=0。可以说,函数的研究离不开方程。列方程、解方程和研究方程的特性,都是应用方程思想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函数描述了自然界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函数思想通过提出问题的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型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研究。一般地,函数思想是构造函数从而利用函数的性质解题,经常利用的性质是:f(x)、f 1(x)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像变

换等,要求我们熟练掌握的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具体特性。在解题中,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构造出函数解析式和妙用函数的性质,是应用函数思想的关键。对所给的问题观察、分析、判断比较深入、充分、全面时,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系,构造出函数原型。另外,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和某些代数问题也可以转化为与其相关的函数问题,即用函数思想解答非函数问题。

(一)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初等函数的基石,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肯于在对定义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

复习函数的性质,可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从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入手,在判断和证明函数的性质的问题中得以巩固,在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值及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具体要求是:

1.正确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能准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单调性,能熟练运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2.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深化对函数性质几何特征的理解和运用,归纳总结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用方法.

3.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换元、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定义的深入理解.

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来讨论.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反映了函数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是函数在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但不一定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所以要受到区间的限制.对函数奇偶性定义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f(-x)=f(x)和f(-x)=-f(x)这两个等式上,要明确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f(-x)=-f(x)的实质是: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稍加推广,可得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a)=f(a-x)成立.函数的奇偶性是其相应图象的特殊的对称性的反映.

这部分的难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综合运用.根据已知条件,调动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

1.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定义的理解

例4.下面四个结论:①偶函数的图象一定与y轴相交;②奇函数的图象一定通过原点;③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④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一定是f(x)=0(x∈R),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分析: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但不一定相交,因此③正确,①错误.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但不一定经过原点,因此②不正确.

若y=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由定义可得f(x)=0,但不一定x∈R,如例1中的(3),故④错误,选A.

说明:既奇又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函数值恒为零.

2.复合函数的性质

复合函数y=f[g(x)]是由函数u=g(x)和y=f(u)构成的,因变量y通过中间变量u 与自变量x建立起函数关系,函数u=g(x)的值域是y=f(u)定义域的子集.复合函数的性质由构成它的函数性质所决定,具备如下规律:

(1)单调性规律

如果函数u=g(x)在区间[m,n]上是单调函数,且函数y=f(u)在区间[g(m),g(n)] (或

[g(n),g(m)])上也是单调函数,那么

若u=g(x),y=f(u)增减性相同,则复合函数y=f[g(x)]为增函数;若u=g(x),y= f(u)增减性不同,则y=f[g(x)]为减函数.

(2)奇偶性规律

若函数g(x),f(x),f[g(x)]的定义域都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则u=g(x),y=f(u)都是奇函数时,y=f[g(x)]是奇函数;u=g(x),y=f(u)都是偶函数,或者一奇一偶时,y= f[g(x)]是偶函数.

例5.若y=log

a

(2-ax)在[0,1]上是x的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A.(0,1) B.(1,2) C.(0,2) D.[2,+∞)

分析:本题存在多种解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保证:①使log

a

(2-ax)有意义,

即a>0且a≠1,2-ax>0.②使log

a

(2-ax)在[0,1]上是x的减函数.由于所给函数可分

解为y=log

a

u,u=2-ax,其中u=2-ax在a>0时为减函数,所以必须a>1;③[0,1]必须

是y=log

a

(2-ax)定义域的子集.

解法一:因为f(x)在[0,1]上是x的减函数,所以f(0)>f(1),

即log

a 2>log

a

(2-a).

解法二:由对数概念显然有a>0且a≠1,因此u=2-ax在[0,1]上是减函数,y= log

a

u 应为增函数,得a>1,排除A,C,再令

故排除D,选B.

说明:本题为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综合了多个知识点,无论是用直接法,还是用排除法都需要概念清楚,推理正确.

3.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运用

例6.甲、乙两地相距S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 km/h,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km /h)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1)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km/h)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分析:(1)难度不大,抓住关系式:全程运输成本=单位时间运输成本×全程运输时间,而全程运输时间=(全程距离)÷(平均速度)就可以解决.

故所求函数及其定义域为

但由于题设条件限制汽车行驶速度不超过ckm/h,所以(2)的解决需要

论函数的增减性来解决.

由于v

1v

2

>0,v

2

-v

1

>0,并且

又S>0,所以即

则当v=c时,y取最小值.

说明:此题是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由于限制汽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c,因而求最值的方法也就不完全是常用的方法,再加上字母的抽象性,使难度有所增大.(二)函数的图象

1.掌握描绘函数图象的两种基本方法——描点法和图象变换法.

2.会利用函数图象,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解决方程、不等式中的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转化变换的思想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4.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以解析式表示的函数作图象的方法有两种,即列表描点法和图象变换法,掌握这两种方法是本节的重点.

运用描点法作图象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性,也应避免盲目地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处,要把线连在恰当处.这就要求对所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等作一个大概的研究.而这个研究要借助于函数性质、方程、不等式等理论和手段,是一个难点.用图象变换法作函数图象要确定以哪一种函数的图象为基础进行变换,以及确定怎样的变换.这也是个难点.

1.作函数图象的一个基本方法

例7.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x-2|(x+1);(2)y=10|lgx|.

分析:显然直接用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有些困难,除去对其函数性质分析外,我们还应想到对已知解析式进行等价变形.

解:(1)当x≥2时,即x-2≥0时,

当x<2时,即x-2<0时,

这是分段函数,每段函数图象可根据二次函数图象作出(见图6)

(2)当x≥1时,lgx≥0,y=10|lgx|=10lgx=x;

当0<x<1时,lgx<0,

所以

这是分段函数,每段函数可根据正比例函数或反比例函数作出.(见图7)

说明:作不熟悉的函数图象,可以变形成基本函数再作图,但要注意变形过程是否等价,要特别注意x,y的变化范围.因此必须熟记基本函数的图象.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图象.在变换函数解析式中运用了转化变换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2.作函数图象的另一个基本方法——图象变换法.

一个函数图象经过适当的变换(如平移、伸缩、对称、旋转等),得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图象,这就是函数的图象变换.

在高中,主要学习了三种图象变换: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

(1)平移变换

函数y=f(x+a)(a≠0)的图象可以通过把函数y=f(x)的图象向左(a>0)或向右(a<0)平移|a|个单位而得到;

函数y=f(x)+b(b≠0)的图象可以通过把函数y=f(x)的图象向上(b>0)或向下(b<0)平移|b|个单位而得到.

(2)伸缩变换

函数y=Af(x)(A>0,A≠1)的图象可以通过把函数y=f(x)的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A>1)或缩短(0<A<1)成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而得到.

函数y=f(ωx)(ω>0,ω≠1)的图象可以通过把函数y=f(x)的图象上

而得到.

(3)对称变换

函数y=-f(x)的图象可以通过作函数y=f(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而得到.

函数y=f(-x)的图象可以通过作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而得到.

函数y=-f(-x)的图象可以通过作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而得到.

函数y=f-1(x)的图象可以通过作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形而得到。

函数y=f(|x|)的图象可以通过作函数y=f(x)在y轴右方的图象及其与y轴对称的图形而得到.

函数y=|f(x)|的图象可以通过作函数y=f(x)的图象,然后把在x轴下方的图象以x轴为对称轴翻折到x轴上方,其余部分保持不变而得到.

例8.已知f(x+199)=4x2+4x+3(x∈R),那么函数f(x)的最小值为____.

分析:由f(x+199)的解析式求f(x)的解析式运算量较大,但这里我们注意到,y=f(x +100)与y=f(x),其图象仅是左右平移关系,它们取得

求得f(x)的最小值即f(x+199)的最小值是2.

说明:函数图象与函数性质本身在学习中也是密切联系的,是“互相利用”关系,函数图象在判断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及求最值等方面都有重要用途.

五、函数综合应用

函数的综合复习是在系统复习函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函数的综合应用:

1.在应用中深化基础知识.在复习中基础知识经历一个由分散到系统,由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要在应用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基础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观念性的东西,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同时它又离不开具体的数学知识.函数内容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此外还应注意在解题中运用的分类讨论、换元等思想方法.解较综合的数学问题要进行一系列等价转化或非等价转化.因此本课题也十分重视转化的数学思想.

3.重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函数是数学复习的开始,还不可能在大范围内综合运用知识.但从复习开始就让学生树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推理论证能力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加强对这方面的考查,尤其是对代数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在例题安排上作了这方面的考虑.

具体要求是:

1.在全面复习函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全面把握各类函数的特征,提高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初等数学研究函数的方法,提高研究函数的能力,重视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3.初步沟通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及解析几何有关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函数思想,使学生善于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

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能较好的调动函数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化对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是:函数思想的理解与运用,推理论证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函数的综合运用主要是指运用函数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综合解决问题.函数描述了自然界中量的依存关系,是对问题本身的数量本质特征和制约关系的一种刻画,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抽象其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因此,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函数思想的精髓,掌握有关函数知识是运用函数思想的前提,提高用初等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函数的能力,树立运用函数思想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意识是运用函数思想的关键.

1.准确理解、熟练运用,不断深化有关函数的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函数只限于定义在实数集合上的一元单值函数,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这部分的重点是能从变量的观点和集合映射的观点理解函数

及其有关概念,掌握描述函数性质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概念;第二部分是七类常见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运用与发展.

例9.已知函数f(x),x ∈F ,那么集合{(x ,y)|y=f(x),x ∈F}∩{(x ,y)|x=1}中所含元素的个数是.( )

A .0

B .1

C .0或1

D .1或2

分析:这里首先要识别集合语言,并能正确把集合语言转化成熟悉的语言.从函数观点看,问题是求函数y=f(x),x ∈F 的图象与直线x=1的交点个数(这是一次数到形的转化),不少学生常误认为交点是1个,并说这是根据函数定义中“惟一确定”的规定得到的,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函数是由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组成的.这里给出了函数y=f(x)的定义域是F ,但未明确给出1与F 的关系,当1∈F 时有1个交点,当1 F 时没有交点,所以选C .

2.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提高研究函数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对函数的研究理论性加强了,对一些典型问题的

研究十分重视,如求函数的定义域,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判断

函数的奇偶性,判断或证明函数在指定区间的单调性等,并形

成了研究这些问题的初等方法,这些方法对分析问题能力,推

理论证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重要

的.

函数、方程、不等式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函数f(x)与g(x),

令f(x)=g(x),f(x)>g(x)或f(x)<g(x)则分别构成方程和不

等式,因此对于某些方程、不等式的问题用函数观点认识是十

分有益的;方程、不等式从另一个侧面为研究函数提供了工具.

例10.方程lgx+x=3的解所在区间为( )

A .(0,1)

B .(1,2)

C .(2,3)

D .(3,+∞)

分析: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lgx 与y=-x+3的图象(如图2).它们的交点横坐标0x ,显然在区间(1,3)内,由此可排除A ,D .至于选B 还是选C ,由于画图精确性的限制,单凭直观就比较困难了.实际上这是要比较0x 与2的大小.当x=2时,lgx=lg2,3-x=1.由于lg2<1,因此0x >2,从而判定0x ∈(2,3),故本题应选C .

说明:本题是通过构造函数用数形结合法求方程lgx+x=3解所在的区间.数形结合,要在结合方面下功夫.不仅要通过图象直观估计,而且还要计算0x 的邻近两个函数值,通过比较其大小进行判断.

例11.(1)一次函数f(x)=kx+h(k ≠0),若m <n 有f(m)>0,f(n)>0,则对于任意x ∈(m ,n)都有f(x)>0,试证明之;

(2)试用上面结论证明下面的命题:

若a ,b ,c ∈R 且|a|<1,|b|<1,|c|<1,则ab+bc+ca >-1.

分析:问题(1)实质上是要证明,一次函数f(x)=kx+h(k≠0), x∈(m, n).若区间两个端点的函数值均为正,则对于任意x∈(m,n)都有f(x)>0.之所以具有上述性质是由于一次函数是单调的.因此本问题的证明要从函数单调性入手.

(1)证明:

当k>0时,函数f(x)=kx+h在x∈R上是增函数,m<x<n,f(x)>f(m)>0;

当k<0时,函数f(x)=kx+h在x∈R上是减函数,m<x<n,f(x)>f(n)>0.

所以对于任意x∈(m,n)都有f(x)>0成立.

(2)将ab+bc+ca+1写成(b+c)a+bc+1,构造函数f(x)=(b+c)x+bc+1.则

f(a)=(b+c)a+bc+1.

当b+c=0时,即b=-c, f(a)=bc+1=-c2+1.

因为|c|<1,所以f(a)=-c2+1>0.

当b+c≠0时,f(x)=(b+c)x+bc+1为x的一次函数.

因为|b|<1,|c|<1,

f(1)=b+c+bc+1=(1+b)(1+c)>0, f(-1)=-b-c+bc+1=(1-b)(1-c)>0.

由问题(1)对于|a|<1的一切值f(a)>0,即(b+c)a+bc+1=ab+ac+bc+1>0.

说明:问题(2)的关键在于“转化”“构造”.把证明ab+bc+ca>-1转化为证明ab+bc+ca+1>0,由于式子ab+bc+ca+1中, a,b,c是对称的,构造函数f(x)=(b+c)x+bc+1,则

f(a)=(b+c)a+bc+1,问题转化为在|a|<1,|b|<1,|c|<1的条件下证明f(a)>0.(也可构造 f(x)=(a+c)x+ac+1,证明f(b)>0)。

3且对任意x,y∈R都有例12.定义在R上的单调函数f(x)满足f(3)=log

2

f(x+y)=f(x)+f(y).

(1)求证f(x)为奇函数;

(2)若f(k·3x)+f(3x-9x-2)<0对任意x∈R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分析:欲证f(x)为奇函数即要证对任意x都有f(-x)=-f(x)成立.在式子

f(x+y)=f(x)+f(y)中,令y=-x可得f(0)=f(x)+f(-x)于是又提出新的问题,求f(0)的值.令x=y=0可得f(0)=f(0)+f(0)即f(0)=0,f(x)是奇函数得到证明.

(1)证明:f(x+y)=f(x)+f(y)(x,y∈R),①

令x=y=0,代入①式,得f(0+0)=f(0)+f(0),即f(0)=0.

令y=-x,代入①式,得f(x-x)=f(x)+f(-x),又f(0)=0,则有

0=f(x)+f(-x).即f(-x)=-f(x)对任意x∈R成立,所以f(x)是奇函数.

(2)解:f(3)=log

3>0,即f(3)>f(0),又f(x)在R上是单调函数,所以f(x)在R

2

上是增函数,又由(1)f(x)是奇函数.

f(k·3x)<-f(3x-9x-2)=f(-3x+9x+2),k·3x<-3x+9x+2,

32x-(1+k)·3x+2>0对任意x∈R成立.

令t=3x>0,问题等价于t2-(1+k)t+2>0对任意t>0恒成立.

R 恒成立.

说明:问题(2)的上述解法是根据函数的性质.f(x)是奇函数且在x ∈R 上是增函数,

把问题转化成二次函数f(t)=t 2-(1+k)t+2对于任意t >0恒成立.对二次函数f(t)进行研

究求解.本题还有更简捷的解法:

分离系数由k ·3x <-3x +9x +2得

上述解法是将k 分离出来,然后用平均值定理求解,简捷、新颖.

六、强化训练

1.对函数b ax x x f ++=23)(作代换x =g(t),则总不改变f (x )值域的代换是 ( )

A .t t g 2

1log )(=

B .t t g )21()(=

C .g(t)=(t -1)2

D .g(t)=cost

2.方程f (x ,y)=0的曲线如图所示,那么方程f (2-x ,y)=0的曲线是 ( )

3.已知命题p :函数)2(log 25.0a x x y ++=的值域为R ,命题q :函数x a y )25(--= 是减函数。若p 或q 为真命题,p 且q 为假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1

B .a <2

C .1

D .a ≤1或a ≥2

4.方程lgx +x =3的解所在的区间为 ( )

A. (0,1)

B. (1,2)

C. (2,3)

D. (3,+∞)

5.如果函数f(x)=x 2

+bx +c 对于任意实数t ,都有f(2+t)=f(2-t),那么( )

A. f(2)

B. f(1)

C. f(2)

D. f(4)

6.已知函数y =f(x)有反函数,则方程f(x)=a (a 是常数) ( )

A.有且仅有一个实根

B.至多一个实根

C.至少一个实根

D.不同于以上结论

7.已知sin θ+cos θ=15,θ∈(π2

,π),则tan θ的值是 ( ) A. -43 B. -34 C. 43 D. 34 8.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p

=S q (p ≠q ,p 、q ∈N),则S p q +=_________。 9.关于x 的方程sin 2x +cosx +a =0有实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0.正六棱锥的体积为48,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为45°,则此棱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_。

11. 建造一个容积为8m 3

,深为2m 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池底和池壁的造价每平方米分别为120元和80元,则水池的最低造价为___________。

12.已知函数()f x 满足:()()()f a b f a f b +=?,(1)2f =,则 2222(1)(2)(2)(4)(3)(6)(4)(8)(1)(3)(5)(7)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 。 13.已知,,a b c 为正整数,方程2

0ax bx c ++=的两实根为1212,()x x x x ≠,且12||1,||1x x <<,则a b 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设函数f(x)=lg(ax 2

+2x+1).

(1)若f(x)的定义域是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f(x)的值域是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5.设不等式2x -1>m(x 2-1)对满足|m|≤2的一切实数m 的取值都成立。求x 的取值范围。

16. 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为S n ,已知a 3=12,S 12>0,S 13<0 。

①.求公差d 的取值范围;

②.指出S 1、S 2、…、S 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1992年全国高考)

17. 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PA 垂直于圆O 所在平面,C 是圆周上任一点,设∠BAC =θ,PA =AB=2r ,求异面直线PB 和AC 的距离。 18. 已知△ABC 三内角A 、B 、C 的大小成等差数列,且tanA ·tanC =2+3,又知顶点C 的对边c 上的高等于43,求△ABC 的三边a

b 、

c 及三内角。 19. 设f(x)=lg 1243

++x x a ,如果当x ∈(-∞,1]时f(x)有意义,求 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0.已知偶函数f (x )=cos θsin x -sin(x -θ)+(tan θ-2)sin x -sin θ的最小值是0,求f (x )的最大值 及此时x 的集合.

21.已知x R ∈,奇函数32

()f x x ax bx c =--+在[1,)+∞上单调.

(Ⅰ)求字母,,a b c 应满足的条件;

(Ⅱ)设001,()1x f x ≥≥,且满足00[()]f f x x =,求证:00()f x x =. 七、参考答案

1.不改变f (x )值域,即不能缩小原函数定义域。选项B ,C ,D 均缩小了()f x 的定义域,故选A 。

2.先作出f (x ,y)=0关于y 轴对称的函数的图象,即为函数f (-x ,y)=0的图象,又

f (2-x ,y)=0即为((2),)0f x y --=,即由f (-x ,y)=0向右平移2个单位。故选C 。

3.命题p 为真时,即真数部分能够取到大于零的所有实数,故二次函数2

2x x a ++的判别

式440a ?=-≥,从而1a ≤;命题q 为真时,5212a a ->?<。

若p 或q 为真命题,p 且q 为假命题,故p 和q 中只有一个是真命题,一个是假命题。 若p 为真,q 为假时,无解;若p 为假,q 为真时,结果为1

4.图像法解方程,也可代入各区间的一个数(特值法或代入法),选C ;

5.函数f(x)的对称轴为2,结合其单调性,选A ;

6.从反面考虑,注意应用特例,选B ; 7.设tan θ2=x (x>0),则212x x ++1122-+x x =15

,解出x =2,再用万能公式,选A ; 8.利用S n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设S p =S q =m ,S p q

p q ++=x ,则(m p ,p )、(m q ,q)、 (x ,p+q)在同一直线上,由两点斜率相等解得x =0,则答案:0;

9.设cosx =t ,t ∈[-1,1],则a =t 2-t -1∈[-54,1],所以答案:[-54

,1]; 10.设高h ,由体积解出h =23,答案:246;

11.设长x ,则宽

4x ,造价y =4×120+4x ×80+16x

×80≥1760,答案:1760。 12.运用条件知:(1)(1)()f n f f n +==2,且 2222(1)(2)(2)(4)(3)(6)(4)(8)(1)(3)(5)(7)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 =2(2)2(4)2(6)2(8)(1)(3)(5)(7)

f f f f f f f f +++=16 13.依题意可知212124000b ac b x x a c x x a ???=->??+=-??

,从而可知12,(1,0)x x ∈-,所以有 21240(1)01b ac f a b c c x x a ??->?-=-+>???=

24b ac b a c c a ?>??<+??

1a b a b +>?≥,所以22444a b ac a a ≥>=?>,从而5a ≥,所以2420b ac >≥,又516b <+=,所以5b =,因此a b c ++有最小值为11。

下面可证2c ≥时,3a ≥,从而2

424b ac >≥,所以5b ≥, 又5a c b +>≥,所以6a c +≥,所以11a b c ++≥,综上可得:a b c ++的最小值为11。

14.分析:这是有关函数定义域、值域的问题,题目是逆向给出的,解好本题要运用复合函数,把f(x)分解为u=ax 2+2x+1和y=lgu 并结合其图象性质求解.

切实数x 恒成

立. a=0或a <0不合题意,

解得a >1.

当a <0时不合题意; a=0时,u=2x+1,u 能取遍一切正实数;

a >0时,其判别式Δ=22-4×a ×1≥0,解得0<a ≤1.

所以当0≤a ≤1时f(x)的值域是R .

15.分析:此问题由于常见的思维定势,易把它看成关于x 的不等式讨论。然而,若变换一个角度以m 为变量,即关于m 的一次不等式(x 2-1)m -(2x -1)<0在[-2,2]上恒成立的问题。对此的研究,设f(m)=(x 2-1)m -(2x -1),则问题转化为求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f(m)的值在[-2,2]内恒为负值时参数x 应该满足的条件f f ()()2020<-

。 解:问题可变成关于m 的一次不等式:(x 2

-1)m -(2x -1)<0在[-2,2] 恒成立,设f(m)

=(x 2-1)m -(2x -1), 则 f x x f x x ()()()()()()221210221210

22=---<-=----m(x 2

-1)的解集是[-2,2]时求m 的值、关于x 的不等式2x -1>m(x 2-1)在[-2,2]上恒成立时求m 的范围。

一般地,在一个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确定合适的变量和参数,从而揭示函数关系,使问题更明朗化。或者含有参数的函数中,将函数自变量作为参数,而参数作为函数,更具有灵活性,从而巧妙地解决有关问题。

16.分析: ①问利用公式a n 与S n 建立不等式,容易求解d 的范围;②问利用S n 是n 的二次函数,将S n 中哪一个值最大,变成求二次函数中n 为何值时S n 取最大值的函数最值问题。

解:① 由a 3=a 1+2d =12,得到a 1=12-2d ,所以

S 12=12a 1+66d =12(12-2d)+66d =144+42d>0,

S 13=13a 1+78d =13(12-2d)+78d =156+52d<0。

解得:-24

7

② S

n =na

1

1

2

n(n1-1)d=n(12-2d)+

1

2

n(n-1)d

=d

2

[n-

1

2

(5-

24

d

)]2-

d

2

[

1

2

(5-

24

d

)]2

因为d<0,故[n-1

2

(5-

24

d

)]2最小时,S

n

最大。由-

24

7

1

2

(5-

24 d )<6.5,故正整数n=6时[n-

1

2

(5-

24

d

)]2最小,所以S

6

最大。

说明: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实质上是定义在自然数集上的函数,因此可利

用函数思想来分析或用函数方法来解决数列问题。也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设出未知的量,建立等式关系即方程,将问题进行算式化,从而简洁明快。由次可见,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要求灵活地运用、巧妙的结合,发展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独创性。

本题的另一种思路是寻求a

n >0、a

n+1

<0 ,即:由d<0知道a

1

>a

2

>…>a

13

,由S

13

=13a

7

<0

得a

7<0,由S

12

=6(a

6

+a

7

)>0得a

6

>0。所以,在S

1

、S

2

、…、S

12

中,S

6

的值最大。

17.分析:异面直线PB和AC的距离可看成求直线PB上任意一点到AC的距离的最小值,从而设定变量,建立目标函数而求函数最小值。

解:在PB上任取一点M,作MD⊥AC于D,MH⊥AB于H,

设MH=x,则MH⊥平面ABC,AC⊥HD 。

∴MD2=x2+[(2r-x)sinθ]2=(sin2+1)x2-4rsin2θx+

4r2sin2θ=(sin2θ+1)[x-2

1

2

2

r sin

sin

θ

θ

+

]2+

4

1

22

2

r sin

sin

θ

θ

+

即当x=2

1

2

2

r sin

sin

θ

θ

+

时,MD取最小值

2

12

r sin

sin

θ

θ

+

为两异面直线

的距离。

说明:本题巧在将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距离”变成“求异面直线上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并设立合适的变量将问题变成代数中的“函数问题”。一般地,对于求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先将文字说明转化成数学语言后,再建立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函数性质、重要不等式和有关知识进行解答。比如再现性题组第8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18.分析:已知了一个积式,考虑能否由其它已知得到一个和式,再用方程思想求解。

解:由A、B、C成等差数列,可得B=60°;

由△ABC中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得

tanA+tanC=tanB(tanA·tanC-1)=3 (1+3)

设tanA、tanC是方程x2-(3+3)x+2+3=0的两根,解得x

1=1,x

2

=2+3

设A

4

,C=

5

12

π

由此容易得到a=8,b=46,c=43+4。

说明: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利用“△ABC中tanA+tanB+tanC=tanA·tanB·tanC”这一条性质得到tanA+tanC,从而设立方程求出tanA和tanC的值,使问题得到解决。

19.分析:当x∈(-∞,1]时f(x)=lg 124

3

++

x x a

有意义的函数问题,转化为1+2x+4x a>0

在x∈(-∞,1]上恒成立的不等式问题。

解:由题设可知,不等式1+2x+4x a>0在x∈(-∞,1]上恒成立,

即:(1

2

)2x+(

1

2

)x+a>0在x∈(-∞,1]上恒成立。

设t=(1

2

)x, 则t≥

1

2

,又设g(t)=t2+t+a,其对称轴为t=-

1

2

∴ t2+t+a=0在[1

2

,+∞)上无实根,即 g(

1

2

)=(

1

2

)2+

1

2

+a>0,得a>-

3

4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3

4

说明:对于不等式恒成立,引入新的参数化简了不等式后,构造二次函数利用函数的图像和单调性进行解决问题,其中也联系到了方程无解,体现了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一般地,我们在解题中要抓住二次函数及图像、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将问题进行相互转化。

在解决不等式(1

2

)2x+(

1

2

)x+a>0在x∈(-∞,1]上恒成立的问题时,也可使用“分离

参数法”:设t=(1

2

)x, t≥

1

2

,则有a=-t2-t∈(-∞,-

3

4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a>-3

4

。其中最后得到a的范围,是利用了二次函数在某区间上值域的研究,也可属应用

“函数思想”。

20.解:f(x)=cosθsin x-(sin x cosθ-cos x sinθ)+(tanθ-2)sin x-sinθ=sinθcos x+(tanθ-2)sin x-sinθ

因为f(x)是偶函数,

所以对任意x∈R,都有f(-x)=f(x),

即sinθcos(-x)+(tanθ-2)sin(-x)-sinθ=sinθcos x+(tanθ-2)sin x-sinθ, 即(tanθ-2)sin x=0,

所以tanθ=2

22

sin cos1,

sin

2,

cos

θθ

θ

θ

?+=?

?

=

??

解得???????==;,55cos 552sin θθ或???

????-=-=.55cos 552sin θθ, 此时,f (x )=sin θ(cos x -1).

当sin θ=

552时,f (x )=5

52(cos x -1)最大值为0,不合题意最小值为0,舍去; 当sin θ=552-时,f (x )=5

52-(cos x -1)最小值为0, 当cos x =-1时,f (x )有最大值为554, 自变量x 的集合为{x |x =2k π+π,k ∈Z }.

21.解:(1)(0)00f c =?=

;()()00f x f x a +-=?=.2'()3f x x b =- , 若()f x [1,)x ∈+∞上是增函数,则'()0f x ≥恒成立,即2min (3)3b x ≤= 若()f x [1,)x ∈+∞上是减函数,则'()0f x ≤恒成立,这样的b 不存在. 综上可得:0,3a c b ==≤.

(2)(证法一)设0()f x m =,由00[()]f f x x =得0()f m x =,于是有30030 (1) (2)

x bx m m bm x ?-=??-=??,(1)-(2)得:33000()()x m b x m m x ---=-,化简可得

22000()(1)0

x m x mx m b -+++-=,001,()1x f x m ≥=≥ ,22001410x mx m b b ∴+++-≥-≥>,故00x m -=,即有00()f x x =.

(证法二)假设00()f x x ≠,不妨设00()1f x a x =>≥,由(1)可知()f x 在[1,)+∞

上单调递增,故000[()]()()f f x f a f x x =>>,

这与已知00[()]f f x x =矛盾,故原假设不成立,即有00()f x x =.

高考数学文科集合习题大全完美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一、选择题 1 .设全集U={1,2,3,4,5,6} ,设集合P={1,2,3,4} ,Q{3,4,5},则P∩(C U Q)= ( ) A .{1,2,3,4,6} B .{1,2,3,4,5} C .{1,2,5} D .{1,2} 2 .设集合A ={x |1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顺序

第一轮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学校的安排通常是九月份到第二年的二月份结束,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顺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注重双基,回归教材和考纲。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需要系统的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面面俱到、不留盲点和死角,要扎扎实实,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则不达。 二、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内容。 第一轮复习后,大家要能写出或说出章节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并掌握其重点内容。例如“函数”一章,从基本知识看主要有:函数的概念与运算,函数关系的建立,函数的基本性质,反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从考试重点看还有一些必须掌握的扩充内容:求函数解析式,函数值域,求函数定义域,函数图像及变换,函数与不等式,函数思想的应用等。由于函数在高考的重要地位,函数知识与函数思想,同学们需下大力气掌握。 一轮复习一定要有面的兼顾,即使是小的知识点,也不能忽视,当然复习中也需有质的深度,对课本上的定义要善于深挖与联想,抓住各个分支的数学本质,例如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用函数观点来研究数列问题。重点知识点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重视,一些典型题型上海高考常考常新。

三、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多动脑,注重各种能力的提高 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不应只限于此,我们还应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阅读自学,独立思考是我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 每年高考的填空选择解答压轴题都是创新题,能力题,这类试题不拘一格,突出探索、发现和创造。对于想考出高分的我们来说,不仅要吃透课本中的知识点,专题训练,平时做题还要进行灵活变换,多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提高。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分析与提示。 菁英听课必备:做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解答过程可以留在课后去完成,笔记的地方留点空余的地方,以备自已的感悟。 四、复习要及时,高效,多次,长期坚持 1、做好每一天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若碰到有些题没有思路的还需再仔细做一遍。 2、做好阶段复习。学习一个章节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 五、以“错”纠错,查漏补缺 这里说的“错”,是指把平时做作业中的错误收集起来。高三一轮复习,各类题要做很多。如果平时做题出错较多,就只需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然后把试卷保存好,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看一看。在看参考书时,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每次订正试卷或作业时,在做错的试题旁边要写明做错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题目看错;2、计算错误;3、概念错误;4、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5、知识点

高三数学总复习资料

2019高三数学总复习资料 高三数学总复习资料:立体几何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

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高三数学总复习资料: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高三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1 高中数学总复习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 I. 基础知识要点 1. 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2.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注]:①对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 ? ??=-=+1323 y x y x 解的集合{(2,1)}. ②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φ. (例:A ={(x ,y )| y =x +1} B={y |y =x 2+1} 则A ∩B =?) 4.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②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③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5. ⑴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例:①若325≠≠≠+b a b a 或,则应是真命题.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2020年高考总复习理科数学题库第一章《集合》EL

2020年高考总复习 理科数学题库 第一章 集合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题号 一二三总分 得分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集合,的子集中,含有元素的子集共有( ) {1,0,1}A =-A 0(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2008四川延考理1) 2.集合P={x|x }∪{x|x },Q={x|x<0}∪{x|02} R x 0∈≠,R x 2∈≠,,则集合P 与Q 的关系一定是-------------------------------------------------------------------------------( ) A.Q ?P B.Q ?P C.Q ?P D.P=Q 3.已知集合M ={x |x 2<4},N ={x |x 2-2x -3<0},则集合M ∩N 等于( ) A.{x |x <-2} B.{x |x >3} C.{x |-1<x <2} D.{x |2<x <3}(2004全国Ⅱ1) 解析:M ={x |x 2<4}={x |-2<x <2},N ={x |x 2-2x -3<0}={x |-1<x <3},结合数轴, ∴M ∩N ={x |-1<x <2}. 4.已知集合,则( )BA . {1,1}M =-11{|24,}2 x N x x Z +=<<∈M N = {1,1}-

B . C . D . (2007年高考山东理科2). {1}-{0}{1,0}-5.设集合则满足且的集合{}1,2,3,4,5,6,A ={}4,5,6,7,B =S A ?S B φ≠ S 的个数为[来源: ] (A )57 (B )56 (C )49 (D )8(2011安徽理)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考查子集问题,考查组 合知识.属中等难度题. 6.集合中最小整数位 .{} |25A x R x =∈-≤7.已知集合M={1,2,3,4},N={-2,2},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N ?M B.M ∪N=M C.M ∩N=N D.M ∩N={2} 8.已知集合A{x| -3x +2=0,x ∈R } , B={x|0<x <5,x ∈N },则满足条件A ?C B 2x ?的集合C 的个数为 A 1 B 2 C 3 D 4 9.设集合M={-1,0,1},N={x|x 2=x},则M ∩N= A.{-1,0,1} B.{0,1} C.{1} D.{0} 10.设全集U={1,2,3,4,5,6} ,设集合P={1,2,3,4} ,Q{3,4,5},则P∩(C U Q)= ( ) A .{1,2,3,4,6} B .{1,2,3,4,5} C .{1,2,5} D .{1,2}(2012浙江文)11.已知集合是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正方形{|A x x =}{|B x x =}{|C x x =} ,是菱形,则 {|D x x =}(A ) (B ) (C ) (D )A B ?C B ?D C ?A D ?12.已知集合A={x |x 2-x -2<0},B={x |-1

高三数学复习资料

高三数学复习资料 进入高三复习时,各校都有一本专门的复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有些共同的缺陷: 1.针对性不强.一方面未针对各校的学生实际,例习题的选择多数集中在中档题或难题,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事实上,不论优生还是学困生扎实的基础都是其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另一方面,不会考虑到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是一项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的工作,对知识点、知识体系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各俱千秋的。 2.知识体系较弱.一方面,各种复习资料都是按高一高二的教学进程安排的,很少考虑各章节知识之间的结构整合. 比如,“函数”复习中导数知识的工具价值,在各资料中体现得就很不足; 例:(06天津)已知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函数(0,1)x y a a a =>≠的图象关于 直线y x =对称,记[]()()()(2)1g x f x f x f =+-,若()y g x =在区间1,22?????? 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2,+∞ B.(0,1)(1,2)? C.1,12?????? D.10,2?? ??? 在各资料中,本题是做为“二次型”函数讲解的,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很繁琐而且不易想清楚,若用导数思路就清晰简单了许多。 同时,“函数与导数、数列、不等式”这三章的知识是层层深入的,应作为一个整体依次复习下去,而不该按教材的顺序复习。 再如,“平面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知识递进关系。这是二维到三维递进学习,复习时就不宜分割开。 另一方面,对章节内的知识体系,各复习资料因为篇幅的原因一般顾及不全。比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问题,应包括位置判定、弦长(焦点弦公式、一般弦长公式)、弦上点(中点和一般分点)三个方面,再加上各问题处理技巧,远非一讲所能完成。 3。训练的数量与质量有一定缺陷。在数量上,因篇幅的原因,显然是不足于应对高考的,需要教师给予一定量的补充;在质量上,因出版时间的限制,未能及时跟踪最新的高考动态,更需要教师及时弥补。 4。不便于学生独立思考。一般的复习资料在例题后便附有解答,学生还未思考还未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就已经被答案牵着鼻子走了。因而,学生只是知道了一个题目是怎样解出来的,但无法明白这个题目为什么要如此解,也就是说学生在复习后可能仍不具有“解题能力”,这显然是学数学的致命弱点了。 例:(06江苏)求函数y =的值域。 解答:由原式,2211)y x =+-≤≤,则224y ≤≤ 2y ?∴∈? 学生会很容易明白其解答,然而问题是这个解答是如何想到的?事实上,函数的值域问题从本质而言就是研究函数的单调性,那么如何研究?其思考方式

(推荐)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吴远新 高考在即,第一轮复习已经接近尾声,这里就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一点反思。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它是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作为高三数学教师在进行高考复习时,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始终应以夯实“三基”,提高能力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立足基础,在能力的提高上有所突破,以达到应试的要求和水平。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加强高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命题也在逐年探索、改革,命题的方向愈加突出考查能力,所以研究好高考,尤其是把握好高考的新动向,搞好高考复习,不仅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试能力和高考成绩,而且也必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研究高考要研究大纲和考纲,要研究新旧考题的变化,要进行考纲、考题与教材的对比研究。通过对高考的研究,把握复习的尺度,避免挖的过深,拔的过高、范围过大,造成浪费;避免复习落点过低、复习范围窄小,形成缺漏。 二、明确中心思想,做好学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其效果决定高考复习的成败;一轮复习搞的扎实,二轮复习的综合训练才能顺利进行。故制定以下指导思想: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全面,即全面覆盖,不留空白;扎实,即单元知识的理解、巩固,把握三基务必牢固;系统,即前挂后连,有机结合,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灵活,即增强小综合训练,克服解题的单向性、定向性,培养综合运用、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巩固的阶段,是考生数学能力及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考的胜败。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把巩固“三基”放在首位;完善,即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综合,即在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结点,增强知识交汇点的题目,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回归课本,狠抓夯实基础 《考试说明》中强调,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并明确指出: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3:5:2左右,即中低档题占总分的80%左右,这就决定了在高考复习中

2020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2020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任一x∈Ax∈B,记作AB AB,BAA=B AB={x|x∈A,且x∈B} AB={x|x∈A,或x∈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四种命题的关系 (3)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 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⑴A∩(B∪C)=(A∩B)∪(A∩C) ⑵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⑴n元集合的子集数:2n 真子集数:2n-1;非空真子集数:2n-2 圆的切线方程 (1)已知圆. ①若已知切点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利用垂直关系求斜率 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必有两条切线. 线线平行常用方法总结: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 (2)公理:在空间中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只直线互相平行。 (3)初中所学平面几何中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 (4)线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的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 (5)线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平面,那么两直线平行。 (6)面面平行的性质: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则它们的交线平行。 线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⑴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高三数学集合测试题

1.设全集I={0,1,2,3,4},集合A={0,1,2,3},集合B={2,3,4},则A C I ∪B C I =( ) A .{0} B .{0,1} C .{0,1,4} D .{0,1,2,3,4} 2.方程组3231x y x y -=?? -=?的解的集合是( ) A .{x =8,y=5} B .{8, 5} C .{(8, 5)} D .Φ 3.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0是空集; ②若Z a ∈,则a N -?; ③集合{}2210A x R x x =∈-+=有两个元素;④集合6B x Q N x ??=∈∈???? 是有限集。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4.如果集合A={x |ax 2+2x +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的值是( ) A .0 B .0 或1 C .1 D .不能确定 5.已知}{R x x y y M ∈-==,42,}{42≤≤=x x P 则M P 与的关系是( ) A .M P = B .M P ∈ C .M ∩P =Φ D . M ?P 6.设集合M=},21 4|{},,412|{Z k k x x N Z k k x x ∈+==∈+=,则( ) A .M =N B . M ≠?N C . N ≠?M D .M ∩=N Φ 7.设集合A={x |1<x <2},B={x |x <a }满足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B .(]1,∞- C .[)+∞,1 D .(]2,∞- 8.满足{1,2,3} ≠?M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A .8 B .7 C .6 D .5 9.如右图所示,I 为全集,M 、P 、S 为I 的子集。 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 A .(M ∩P)∪S B .(M ∩P)∩S C .(M ∩P)∩(I S) D .(M ∩P)∪(I S) 二、填空题: 1.已知{}2|1,R,R A y y x x y ==+∈∈,全集R U =,则() N U A =e . 2.已知{},M a b =,{},,N b c d =,若集合P 满足P M 且P N ,则P 可是 . 3.设全集U ={a ,b ,c ,d ,e},A ={a ,c ,d},B ={b ,d ,e}, 则?UA∩?UB =________. 4.已知{}{}22|2013(2)400x x a x a +?++-==,则a = . 三、解答题:(写出必要的计算步骤) 1.已知集合A ={x |-1<x <3},A∩B=Φ,A∪B=R ,求集合B .

高中数学集合历届高考练习题(2020年九月整理).doc

学 海 无 涯 1 高中数学集合历届高考练习题 ( )1、若集合A ={x ∈R | ax 2+ax +1=0} 其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为 A. 4 B. 2 C. 0 D. 0或4 ( )2、若集合A ={1,2,3},B ={1,3,4},则A ∩B 的子集个数为 A. 2 B. 3 C. 4 D.16 ( )3、已知集合A ={1,3,√m},B ={1,m },A ∪B =A ,则m 为 A. 0或√3 B. 0或3 C. 1或√3 D. 1或3 ( )4、设集合A ={1,2,3,4,5,6},B ={4,5,6,7},则满足S ?A 且S ∩B ≠? 的集合S 为 A. 56 B. 49 C. 42 D. 8 ( )5、已知集合P ={x | x 2≤1},M ={a },若P ∪M =P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1] B. [1,+∞) C. [ ?1,1] D. (?∞,?1]∪[1,+∞) ( )6、设全集U ={1,2,3,4,5,6},A ={1,2},B ={2,3,4},则A ∩(C U B )= A. {1,2,5,6} B. {1} C. {2} D. {1,2,3,4} ( )7、已知集合A ={x | x =3n +2,n ∈N},B ={6,8,10,12,14},则集合A ∩B 中的元素个数为 A. 5 B. 4 C.3 D.2 ( )8、已知集合A ={x |?11},B ={0,1,2,4},则(C R A )∩B = A. {0,1} B. {0} C. {2,4} D. ? ( )14、已知集合A ={x ∈N | x ?3≤0},B ={x ∈Z | x 2+x ?2≤0},则集合A ∩B = A. {1} B. {0,1} C. {0,1,2} D. {1,2} ( )15、已知集合A ={x | ?1

2020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全套讲义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考点导读】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 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文氏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4. 集合问题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其中字母系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要复杂一些,综合性较强,往往渗透数形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基础练习】 1. 集 合 {(, )0 2,02,,} x y x y x y Z ≤≤≤<∈用列举法表示{ ( , ) , ( 0,. 2.设集合{21,}A x x k k Z ==-∈,{2,}B x x k k Z ==∈,则A B ?=?. 3.已知集合{0,1,2}M =,{2,}N x x a a M ==∈,则集合M N ?=_______. 4.设全集{1,3,5,7,9}I =,集合{1,5,9}A a =-,{5,7}I C 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8 或2___. 【范例解析】 例.已知R 为实数集,集合2{320}A x x x =-+≤.若R B C A R ?=, {01R B C A x x ?=<<或23}x <<,求集合B . 分析:先化简集合A ,由R B C A R ?=可以得出A 与B 的关系;最后,由数形结合,利用数轴直观地解决问题. 解:(1) {12}A x x =≤≤,{1R C A x x ∴=<或2}x >.又R B C A R ?=, R A C A R ?=, 可得A B ?. {0,2}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人教版高考数学总复习(各种专题训练)Word版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人教版高考数学总复习 (各种专题训练)Word版(附参考答案) 一.课标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二.命题走向 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分值5分。 预测2013年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具体题型估计为: (1)题型是1个选择题或1个填空题; (2)热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工具作用。 三.要点精讲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a∈;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b?; 记作A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 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完整)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2017-1018学年下学期教学反思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它是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作为高三数学教师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立足基础,在能力的提高上有所突破,以达到应试的要求和水平。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 一、加强高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命题也在逐年探索、改革,命题的方向愈加突出考查能力,所以研究好高考,尤其是把握好高考的新动向,搞好高考复习,不仅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试能力和高考成绩,而且也必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研究高考要研究大纲和考纲,要研究新旧考题的变化,要进行考纲、考题与教材的对比研究。通过对高考的研究,把握复习的尺度,避免挖的过深,拔的过高、范围过大,造成浪费;避免复习落点过低、复习范围窄小,形成缺漏。 二、明确中心思想,做好学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其效果决定高考复习的成败;一轮复习搞的扎实,二轮复习的综合训练才能顺利进行。故制定以下指导思想: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全面,即全面覆盖,不留空白;扎实,即单元知识的理解、巩固,把握三基务必牢固;系统,即前挂后连,有机结合,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灵活,即增强小综合训练,克服解题的单向性、定向性,培养综合运用、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巩固的阶段,是考生数学能力及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考的胜败。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把巩固“三基”放在首位;完善,即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综合,即在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结点,增强知识交汇点的题目,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回归课本,狠抓夯实基础 《考试说明》中强调,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并明确指出: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3:5:2左右,即中低档题占总分的80%左右,这就决定了在高考复习中必须抓基础,常抓不懈,只有基础打好了,做中低档题才会概念清楚,得心应手,做难题和综合题才有基本条件。尤其在第一轮复习中应以夯实“三基”为主,对构建的知识网络上每个知识点要弄清概念,了解数学知识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在第一轮的复习课中,应总结梳理每一章节的数学知识,基本题型和练习,以利于学生进行复习,在梳理中注重由学生自己去推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章中公式较多,要求学生证明两角差的余弦这一重要公式,并由次推导三角函数的和角、差角、倍角、半角等三角公式,通过这一练习,不但使学生对三角公式之间的联系十分清楚,记忆加深,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在分章节复习时要以课本知识为本,因为课本是知识与方法的重要载体,课本是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纵观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多数试题源于教材,即使是综合题也是课本例习题的综合、加工与拓展,充分体现了课本的基础作用。复习必须紧紧地围绕课本来进行,只有严守课本,才能摆脱“题海”之苦。课本中有基本题,也有综合题,都在课

高三数学复习资料汇总

高三数学复习资料汇总 数学是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它有着明确的结构。在这个结构的体系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具体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三数学复习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三数学复习资料汇总1(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3)直线方程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 x=x1.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⑤一般式:(A,B不全为0)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一)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二)垂直直线系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王旭丽 高考数学命题近年来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体现了对能力和潜能的考察,使知识考查服务于能力考查。针对这一命题走向,怎样在短暂的时间内搞好总复习,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是我的核心理念。 一、夯实基础。 今年高考数学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从学生反馈来看,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难题没做好,而在于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运算不准,基本方法不熟,解题过程不规范,结果“难题做不了,基础题又没做好”,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格外突出基本概念、基础运算、基本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注重课本的基础作用和考试说明的导向作用;2.加强主干知识的生成,重视知识的交汇点;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规范解题习惯;4.加强反思,完善复习方法。 二、解决好课内课外关系。 课内:(1)例题讲解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讲解中,让学生陈述不同解题思路,对于解题过程中的闪光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褒扬或纠正;讲解后,对解法进行总结。对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领会不同方法的优劣,一题多用的题目

让学生领会知识间的联系。(2)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不但指出错误之处,更要引导学生寻根问底,使学生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3)每节课留10分钟让学生疏理本节知识,理解本节内容。 课外:除了正常每天布置适量作业外,另外布置一两道中档偏上的题目,判作业时面批面改,指出知识的疏漏。 三、注重师生互动 1.多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对于有些章节知识,按难易程度选择六至八道,尽量独自完成,无法独立解决的可以提示思路。 2.让学生自我小结,每一章复习完后,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包括典型题目、思想方法、解题技巧,易错易做之题; 3.每次考试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总结:①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②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③试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在哪里;④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哪些是知识、逻辑心理因素造成,哪些是属于思路上的。 四、精选习题。 1.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增强题目针对性,所选题目以小题、中档题为主,且应突出知识重点,体现思想方法、兼顾学生易错之处。 2.减少题目数量,加强质量。

高三数学复习资料汇编

高三数学复习资料汇编 (一)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二)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可加性). 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d,那么a+cb+d. 性质4:如果ab0,cd0,那么acbd.

性质5:如果ab0,nN,n1,那么anbn 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若ab,c=d,则ac2bd2;(假) 若,则ab;(真) 若ab且ab0,则;(假) 若a若,则ab;(真) 若|a|b2;(充要条件) 命题A:a命题A:,命题B:0说明:本题要求学生完成一种规范的证明或解题过程,在完善解题规范的过程中完善自身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a,bR 且ab,比较a3-b3与ab2-a2b的大小.() 说明:强调在最后一步中,说明等号取到的情况,为今后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作思维准备。 例2:设ab,n是偶数且nN*,试比较an+bn与an-1b+abn-1的大小. 说明:本例条件是ab,与正值不等式乘方性质相比在于缺少了a,b为正值这一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对a,b的取值情况加以分类讨论.因为ab,可由三种情况(1)ab0;(2)a0b;(3)0ab.由此得到总有an+bnan-1b+abn-1.通过本例可以开始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 1、连续、间断点以及间断点的分类:判断间断点类型的基础是求函数在间断点处的左右极限; 2、可导和可微,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或可导性,一律通过导数定义直接计算或检验存在的定义是极限存在。 3、渐近线,(垂直、水平或斜渐近线)。 4、多元函数积分学,二重极限的讨论计算难度较大,常考查证明极限不存在。 (四) 1.求数列极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