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中国式奇迹

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中国式奇迹

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中国式奇迹

https://www.doczj.com/doc/0e2529293.html, 2011年04月18日07:23 南方周末

过去三年半时间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东扩40米,下挖两层,上增一层。竣工后的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量激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一跃

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乍看上去,新国博西向天安门广场一侧、南向一侧外观没有任何显著变化,北向长安街一侧也只是多了一尊矗南面北的孔子像。

走进大门才会发现,新国博的“瓤”是全新的,老国博只留下一层表皮,绕着新国博裹了大半圈儿。

2011年4月1日,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在“复兴之路”展上与《开国大典》合影,此次展览展出了两幅《开

国大典》。(Michael Kappeler/东方IC/图)

中国体量

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走进名为“艺术长廊”的新国博西大厅,第一感觉是空间大到令人不知所措。北京电视台“启蒙的艺术”摄制组初次走进新国博西大厅就是

如此,“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大,大到不知道怎么拍好了。我们采访德国人,他们不约而同第一句话也都是…巨大?。”

该厅高28米,宽30米,长33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这个厅大概也是全球最大了。整个大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更显空旷。

接受北京电视台摄制组采访时,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黄振春认为,这个巨型大厅是新国博的独到之处:“这样一个大厅使人感觉自身渺小,但它有特殊功能,比如观众集散。从这个大厅有直梯、滚梯、步行楼梯通向各个展厅”。确实,站在大厅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通往地上四层、地下两层的滚梯。

同济大学教师张晓春博士说,这种空间组织方式起源于美国酒店——站在公共中厅里,可以看到整个建筑所有楼层。1980年代之后,通透的中厅设计风行全球,公共建筑基本上都会考虑类似手法,以增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而面积巨大的厅堂,既能满足交通需要,又能提供休闲、餐饮、购物需求。

西大厅中央被称为中央厅,未来重要仪式都将在这里举办。该厅的背景是巨型浮雕“愚公移山”。该浮雕的原形来自徐悲鸿的国画《愚公移山》,由雕塑家曾成钢用花岗岩雕刻而成。这件作品长36米,高12米,重量二百吨左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愚公移山?能够体现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另外《愚公移山》也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闭幕词标题,能够体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黄振春说。

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对新国博体量之大也颇有感触——不仅正厅大,走廊也大。“启蒙的艺术”展区旁就有一条走廊,长100米,宽12米,只用来通行未免太遗憾了,于是他建议,在这条走廊里搭建一个“观众体验区”。在歌德学院提供的方案中,国博选择了一个“最贵,最难做”的方案。预计今年夏天,这个集接待展示、影音影像、手工制作、艺术交流、角色扮演、科学实验6项功能于一身的椭圆形体验中心将建成使用。

新国博大大小小49个展厅,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800平方米。“我不好准确地说几天能看完,只能说一天肯定看不完;如果你看得很详细,三天也看不完。除了展厅,我们还建有3万平方米两层地下库房。”黄振春说。

还有一“大”应该提及——北京面积最大的屋顶绿地,新国博屋顶绿地面积达25000平方米。“可以想象,将来观众看完展览肯定乐意登临这片绿地,俯视对面的故宫建筑群,这里无疑将成为北京核心区域的一个新景点。”黄振春说。

中国速度

“启蒙的艺术”是国博开展两大展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复兴之路”。“启蒙的艺术”筹备过程中,工程正在进行。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4月1日开展,德国主办

方来国博24次,每次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的工程能按期竣工吗?展厅能做到恒湿恒温吗?

德国人的担心源于对国博老楼的印象。10年前,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总馆长马丁·罗特第一次来中国时参观过历史博物馆。听说国博即将进行改扩建,他认为如果在德国,同样的改造工程至少需要8年时间。

马丁第一次造访中国时,历博旧楼确实已经老旧不堪。“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国际通行的展览要求,比如湿度几乎无法控制。博物馆需要恒湿恒温,这是国际惯例。”黄振春说。

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为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成立后,紧接着就对原馆改造进行立项论证,2007年3月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施工期间,国博机关在三元桥附近租了一栋临时办公楼,原址成为一片工地。大盂鼎、后母戊大方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木雕观音、子龙鼎等馆藏文物则转移他处寄存。

三年半时间过去了,新国博不但工程如期竣工,馆内环境改造和调试也已完成,新国博展厅完全符合恒湿恒温要求。“德国人非常吃惊,他们没想到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各项设备调节到这个程度。”黄振春说。

黄振春用“业内奇迹”形容国博改扩建工程。在他看来,这个项目“多快好省还安全”。

中国速度带来的“奇迹”能否经得起考验?时间将给出答案。

中国的世界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2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18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

黄振春将新国博改扩建工程与历史上的三次搬迁相提并论,“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他说,举个小例子,在节能环保方面,新国博采用了冰冷式空调——夜间用电低谷时把水冻成冰,白天用电高峰时再融冰降温。

新国博的服务也因建筑改造、设备更新更加人性化。比如,残疾人通道、残疾人用的观展轮椅等等。“除了展厅、库房等必备硬件,新国博还有独特的亮丽之处——剧场、演播室、学术报告厅。配有剧场和演播室的博物馆,国外也不多见。我们还建有一个图书馆,藏书七十多万册,其中十几万册是古籍珍本和善本。”

然而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新国博馆藏品数量、收集范围、珍稀程度无法与博物馆建筑面积同步飞跃。

目前国博藏品106万件,一些藏品堪称“国之重器”。比如世界上最重的古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金文书法成就居首、铭文内容丰富的大盂鼎;2006年从国外购回的商代最大圆鼎子龙鼎,等等。

新国博设有非洲厅、美洲厅、亚洲厅、欧洲厅四个国际展厅,继“启蒙的艺术”之后,国博还将推出“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古代秘鲁”展,亚洲、非洲文物展览。黄振春说:“国博不仅要展示中华文明,还要展示世界文明;不仅面向中国观众,还要面向世界观众。”

新国博的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清晰地呼应“历博”和“革博”的身影。“古代中国”由原来的“中国通史展览”发展而成,目前还在布展。与旧展不同的是,“它吸收了二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并充实了大量的新近出土文物。”黄振春说。

新国博雄心勃勃,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国博能否如愿以偿?这恐怕又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回答的问题。

(北京电视台“启蒙的艺术”摄制组共享采访记录,特此鸣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