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课文诗词鉴赏

七下课文诗词鉴赏

七下课文诗词鉴赏
七下课文诗词鉴赏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的意思。

住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喧嚣的声音。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就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4,“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

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衬托出诗人陶醉于悠闲自得的闲适心情。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觉得作者悟出的是什么“真意”?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解释加点词语

次.北固山下:旅途中暂时停宿客路

..青山下:旅途

乡书

..何处达:家信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个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道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4、残夜将尽未尽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

突现的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该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5、颈联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生”“入”两字。

6、“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平野开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7、“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特点的句子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请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者杜甫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作者白居易

2,、“天街小雨润如酥”,以“润如酥”来形容初春小雨的细化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与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格言。

4、诗歌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比喻,春雨贵如油

5、品读下面两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两句诗各表现的情状。

(1)草色要看近却无。

初春的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疏疏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忽然看到地上有这么美妙的草色,想到这清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心头不由得又是惊又是喜。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此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夜间袭击敌人的情景,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荆轲与众人诀别去刺杀秦王时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战争的?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战争的激烈和悲壮。

3、“黑云压城城欲摧”,写出了怎样的战争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战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了守军将士怎样的精神面貌?

“黑云压城城欲摧”写出了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战争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战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了守军将士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黄金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几乎句句有鲜明的色彩,不仅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性,更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气氛,使作品具有了浑融浓郁的意境。请把诗中出现的颜色写下来。

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以及黑色、白色。

6、有人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用得特别好,你认为它好在什么地方?“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

萧条、寂寞、悲凉

2、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3、纵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一个恰当的名称。

秋野夕照图

4、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词体现出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

5、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试作分析。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份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语言非常凝练,试作分析。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7、“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8、这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迢迢牵牛星东汉——佚名《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迢迢

..女:天河,即银河..牵牛星:遥远②皎皎河汉

③纤纤擢.素手:引、伸出④札札

..弄机杼:一捆一捆的布

⑤终日不成章.:文章

..一水间:轻盈

...⑥盈盈

⑦脉脉

..不得语: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⑧泣涕零.如雨:零散

⑨相去.复几许:距离⑩脉脉不得.语:得到

A、②③⑦⑨

B、①④⑤⑧

C、①③⑤⑩

D、②④⑥⑦

2、南北朝时的著名文艺理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赞颂《迢迢牵牛星》“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试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弄”是玩弄,把玩的意思。织女是仙界最能织布的神女,虽然伸出素手整天在忙碌地织布,但却整天郁闷不乐,无心于织机,结果却“不成章”,而只是抚弄这机杼,眼泪如雨水一样滴下来。表明她在思念着牛郎,身在此而心在彼,整个人被思念的情绪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3、全诗共十句,但却有六句使用了叠词。请举两例赏析叠词的表达效果。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却只能用默默的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对爱情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

4、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

A、皎皎河汉女:灿烂的织女星

B、札札弄机杼:织了一匹又一匹的布

C、相去复几许:相隔又有多远呢

D、盈盈一水间:只隔了一条又清又浅的河

5、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让人感受到织女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6、请总结《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色,谈一个方面即可。

运用浪漫手法丰富的联想。全诗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来比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渴望夫妻团聚的感情,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C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流”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游、流、楼、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6、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7、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8、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诗人还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首联中“破”“深”两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此诗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杜甫历来被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理解。

杜甫历来被人尊为“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以从这首短短的《春望》中得到表现。

6、情哀深处,万物同悲。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就是借花鸟来创设此种意境,表达感时伤事的复杂情怀的。

7、“国破山河在”中“破”字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断壁残垣、破桩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8、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全诗的主题是感伤国事,怀念家人。

10、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就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控:拉开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④风掣红旗冻不翻翻:翻动,飘展

⑤去时雪满天山路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

2、前十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色,紧扣诗题中的“白雪歌”三个字,为写送别做铺垫;后八句写送别友人的情形,紧扣诗题中的送武判官归京

六个字,一边叙事,一边抒情。

3、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请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写雪后美景。“忽”字不仅写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②以春花喻冬雪,形象贴切,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③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表现出诗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4、吟诵下列诗句,分别挑选句中的一个字仔细品味,说说它的好处。

①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字表现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②愁云惨淡万里凝“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军中饯别的场面,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更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6、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什么呢?

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者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或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上阙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描写乡村秋夜宁静、幽美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愉快、闲适的心情。或诗人虽被免职,但见到景物,心情格外轻松愉快。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3、你喜欢词中哪一句?为什么?

言之有理即可。

4、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突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5、辛弃疾喜用喜发讨论,而《西江月》却采用白描手法,如实的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6、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试从动静角度鉴赏分析。

开头“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然后,笔锋一转,由上瞧而下视,田野上稻香扑鼻,蛙声悦耳,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仅仅25个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了,很有立体感。层次分明,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进一步说明眼前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向是()(2分) A、勉强(qiǎnɡ) 踱(duó)步祈(qǐ)祷 B、屏嶂(zhànɡ) 荒草萋萋(qī) 嫉(jí)妒 C、亘(ɡèn)古脑髓(suǐ) 锋芒必(bì)露 D、字帖(tiè) 一反既(jì)往锲(qiè)而不舍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的民族。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风小心翼翼的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3、选出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B、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D、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孙权劝学》出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写于普法战争时期,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C、《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D、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写作重点放在了已经选择的路,作者想借助它告诉读者面临选择时要慎重,不要随波逐流,否则会后悔终生。5、默写(10分) ①《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 ,,。 ②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③,青山独归远。④、春潮带雨晚来急,。 ⑤、请写出有关于黄河的诗句,。 6、名著阅读(3分) “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写的。选文中的“我”还曾流落到 和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7、右图是20XX年3月份公布的国家节水标志 (圆形底色为绿色),请你先对图做说明,再写 出这一标志的含义。(4分) 二、诗歌赏析(3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棹(zhào)歌:船歌。 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 ________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

七下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山中杂诗》年代: 南北朝作者: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2、“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5、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6、“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2、思想感情: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2、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 期中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花圃.(pǔ)归省.(shěng)田垄.(lǒng)脑髓.(suǐ) B.踌躇.(chú)澎湃.(pài)亘.古(gèn)骊.歌(lì) C.讪.笑(shàn)哺.育(bǔ)踱.步(duó)污秽.(suì) D.瞬.息(shùn)嫉.妒(jí)震悚.(sǒng)泥泞.(nìng)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幽寂锋芒毕露妇儒皆知一拍即合 B.仰慕慷慨淋漓马革裹尸戛然而止 C.狂澜潜心惯注铤而走险杂乱无章 D.晦暗气冲斗牛契而不舍浑身解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奶奶刚才还有说有笑,突然收敛 ..起笑容,我们一脸茫然,不知哪儿冒犯了她。 B.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 ..,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C.英语老师非常幽默,能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 ....,让同学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D.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 ....,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网上“晒旅游”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的情景。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D.也许我们不能复制马云的成功,但是他的梦想、他的努力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花草树本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上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④③⑤①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抒发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2.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斑斓.(lán)挚.友(zhì)家喻户晓微不足道 B.哺.育(pǔ)憎.恶(zèng)契而不舍不可捉摸 C.咀嚼(jué)诘.问(jié)酣然入梦气冲斗牛 D.呜咽.(yè)丰饶.(ráo)大庭广众深恶痛绝 3.语文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鲁迅虽然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更具有普通人的平凡和朴实,他的这一特点,《回忆鲁迅先生》和《阿长与〈山海经〉》两文都有体现。 B.“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一句用排比抒情,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资治通鉴》为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木兰诗》属南朝民歌。虽体裁不同,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啾啾”是拟声词,模拟战马的鸣叫声,如闻其声,生动传神。 4.根据课文原文,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②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谈着话。③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④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⑤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滁州西涧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展示你的语文功底(30分)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将使你终生受益。 (一)本张试卷设卷面分5分,老师将根据你书写是否工整美观,卷面是否整洁判定分数。 语文的功底来自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应时时不忘积累。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请你根据要求填空。(10分) 1、,关山度若飞。 2、马上相逢无纸笔,。 3、春潮带雨晚来急,。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6、深林人不知,。 7、,思君不见下渝州。 8、此夜曲中闻折柳,。 9、鸟向檐上飞,。 10、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语言的大厦是由词语砌成的,丰富的词汇将使你犹鱼得水。(15分) 1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2分) (1)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2)“鞠躬尽瘁,sǐér hòu yǐ”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12、在下面空格处填上动物名称,组成成语。(4分) 气冲斗关门打革裹尸守株待 13、你能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二对反义词吗?(2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和和 14、星期天,小林到白云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白云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5 分)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15、王秘书在手机上收到这样一条信息“李科长听说材料没上报张局长非常生气”,王秘书不明白究竟 是谁生气了。根据提示,给信息标出标点。(2分) (1)李科长生气了 (2)张局长生气了 你已经顺利闯过了第一关,相信你在下一关会更加出色。请你一鼓作气,继续努力吧! 二、阅读探究,展示你的创造能力(40分) (一)(13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6、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分) 17、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我”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 读书的一个原因。(2分) 18、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2分) 19、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写出两件即可,多写加1分。(2分) 例如:拔何首乌、、、 20、本段文字用词精妙,请你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用得好的一处,并说说它的妙处。(2分) 21、有人认为百草园中泥墙根一带景色最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2分) 1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 题汇总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古诗鉴赏题汇总 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 【答案】(1)B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 B; ⑵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⑶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⑷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⑷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2.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七下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七下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 分) 1、下列加点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倜傥(tǎng)秕谷(bǐ迭起(dié)气冲斗牛(dǒu ) B祈祷(qǐ)赫然(hè)炽.痛(chì)迥乎不同(jiǒng ) C亘古(gèn)嫉妒(jí)喧闹(xuān)热情澎湃(bài D重荷(hè)木屐(jī)哺育(pǔ 锲而不舍(qiè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A.怪诞轻捷一泄万丈家喻户晓 B. 幽寂污秽鞠躬尽瘁义愤填膺 C. 殉职骊歌一拍即合荒草凄凄 D. 屏障谰语九屈连环呕心沥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B.新春,汉宜高速公路车水马龙,显示出一派生机。这条赶在春运前整修完的高速公路,行车速度明显提高,车流量同时上升。 C. 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 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 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 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____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_____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_____ 。人生如茶,有时____也是一种成全。 A.浅显大功告成表露折磨 B.浅薄大彻大悟流露煎熬 C.浅易渐入佳境吐露磨难 D.肤浅大梦初醒透露痛苦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答案 六下期中诗歌鉴赏卷

参考答案 《迢迢牵牛星》 一、解释翻译 1.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2.河汉女指织女星。 3.河汉银河 4.擢伸出 5.素白皙的 6.札扎指织机发出的响声 7.章花纹 8.零掉落 9.盈盈清澈的样子 10.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1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牵牛星和织女星是多么遥远,是多么洁白明亮。 二、填空选择 1.《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 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选的《文选》。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 2.这首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传说,抒发了游子、思妇的哀伤。这是一种爱而受阻,相思不可得的离恨别愁 3.“皎皎”不仅写出星辰的清亮,也写出织女的娇美姿态。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因为织女相思成苦,所以织不出完整的布,“零如雨”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织女思而不得,爱而受阻的痛苦和悲伤。 5.“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动静结合,形声结合,表现织女娇柔和勤苦。 6.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对织女这个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极富艺术感染力。 7.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泣涕零如雨”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迢迢牵牛星》描写物态、表达情思都十分贴切生动,诗中多用叠音词,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诗作富有音乐美。 B.《寒食》中诗人选取特权阶层在寒食节的典型生活图景进行描写,实则是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委婉的讽刺。 C.《十五夜望月》中“望”字为题眼,整首诗也围绕“望"字展开,先是对月下清冷夜景进行描写,末句直抒胸臆。 D.这三首诗都是诗人们在中国传统节日时的所见所感,见的角度不同,所见之景不同,但都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千古佳作。 三、简答 1.请分析“脉脉”这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在此形容的是织女和牛郎对视的样子。运用这个叠词一方面能传神而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情态,另一方面放在句首使得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2.这首诗开头说“迢迢”,但后来说“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迢迢”是从诗人在地面仰望星空的角度来写到,因而十分遥远。后两句是从织女的视角和感受来写的,反衬出她思而不得、爱而受阻的痛苦。视角不同故而并不矛盾。 《寒食》 一、解释翻译 1.春城春天的京城 2.御柳皇宫里的柳树 3.汉宫指唐朝皇宫 4.五侯指天子宠信之臣 二、填空 1. 本诗作者韩翃,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 2.《寒食》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 3.“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使用了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写出整个长安城_ 春意盎然_,满城都沉醉其间的富丽盛况。那么皇宫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4.本诗的主题历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歌颂承平盛世 其二:讽刺当时权臣,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寂寥文人落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