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的字词,诗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寂寞

感:动客情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10、风筝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四、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放找

11、秋天的雨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课前准备:

1、配乐朗诵录音带。

2、生字、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生活情感: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引入课文: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他为什么喜欢雨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

二、配乐朗诵,初步感知

1、朗读激情:打开课本,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设问感知: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你喜欢它的什么?

三、逐节朗读,想象动情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4、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a、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b、以评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

c、直观感受,语言训练: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d、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e、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f、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

g、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h、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多人次地朗读第4自然段。

四、习写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a、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b、练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课外作业

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复习检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

出示填空,回忆内容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二、谈话启发,拓展活动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引发兴趣: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秋天的画。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3、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以课文结尾句为开头句,也可以撷取课文中的语句编一首诗歌。

三、展示交流,赏评作品

1、由创作者介绍或朗读自己的作品,要求表现出自己喜爱、或赞美等感情。

2、同学共同欣赏、评点。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绘画的图拿给爸爸、妈妈欣赏。

板书设计:

一把钥匙

一盒颜料丰收的歌

11、秋天的雨欢乐的歌

藏着气味

吹起喇叭

12﹡、听听,秋的声音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或小黑板3块)。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大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大树

蟋蟀

12、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

语文园地三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给所选择的图画配上内容。

2、练习对对子。

三、教学难点:

练习表达秋天所做的事。

四、教学课时:

四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c、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评选最佳展示员。

第二课时

习作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a、语言引述:我们学了秋天的课文,读了秋天的小诗,还交流了在秋天中感受到的快乐,下面我们要做一个游戏,看谁了解的秋天最多。

b、比一比谁搜集的描写秋天的词句最多。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回顾积累的词句。

c、比一比谁搜集或画的秋天的图画最美。展示图画,为学生习作做准备。

2、由说到写,完成习作。

a、说一说你搜集或画的秋天的图画美在哪里。

b、同学们对秋天这么喜欢,那么就用自己的笔写下对秋天的喜欢吧!

c、学生习作,可以用上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子。

3、朗读欣赏,修改习作。

a、完成习作后,同桌间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欣赏同伴的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

b、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4、课后活动。

举行一次歌颂秋天的习作展或画展。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2、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贴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

3、学生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再让学生按这两个特点分别组词,丰富词汇。

4、让学生读“红色”与“蓝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5、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黄、红、绿、蓝”颜色的词,看哪一组说的词最多。

二、读读背背

1、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成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2、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4、让学生再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产生怎样的感受。

5、试着背诵对子歌。

第四课时

一、我会填

1、口头填空“匆匆地()”“快活地()”。通过交流,激发兴趣,开启思路。

2、各人在书上填写。

3、读读各人填写的词语,适当组织评议。

二、趣味语文

1、绕口令比赛。

a、教师引言:下面我们开展一次绕口令比赛,比赛的要求是看谁的口令绕得最准、最快。

b、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

c、在小组里先进行比试,选出一至二名最佳选手。

d、各组推出的选手上台开展绕口令比赛。

e、评比后授奖。

2、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并熟读成诵,在下一次绕口令比赛中再一显身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绝 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重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 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 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 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 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 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9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

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9题;共52分) 1. (5分)读拼音写词语 yì xiāng měi féng xiōng dìsī qīn dēng gā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________的诗,其中“________”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表现了________的情感。 3. (2分)写出划线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异乡:________异客:________ 4. (6分)我能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距离大;②久,时间长;③程度高;④颜色重。 A.这件衣服的颜色很深。________ B.这里的河水很深。________ C.夜深篱落一灯明。________ ①看到;②会面,会见;③见解,对于事物的看法。 D.他很有远见。________ E.夜书所见。________

F.领导接见了我们。________ 5. (10分)根据课文看拼音写汉字 cùshēn yìyìféng 急________________沉回________________乡每________ jiābèi yáo biàn chā ________节加________________远分________________入 6. (6分)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遥知兄弟登高处,________。 (2)“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挑:________。 ②促织:________。 ③篱落:________。 ④登高:________。 ⑤茱萸:________。 8. (5分)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9. (10分)理解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12分) 10. (12分)课外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9.古诗二首语文S版

万重.山(zhònɡchónɡ) 朝. 辞(cháo zhāo ) 一日还. (huán hái) 9 古诗二首一、根据读音,选择合适的汉字 ,或选择正确的读 音,用“√”标出。 二、读拼音写字词。) 2. 你看 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在 声音那么动听。 3. 走过 便是当年三国中的 了。 三、判断下面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 )”里。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跟我学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千里江陵一日还。此句写诗人的意愿, 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1.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3.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 四、课文回顾。 1.《早发白帝城》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作者采用 的手法,写出 了自己 的心情,其中 、 两个词语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情。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思是: 五、课内阅读。 绝句 [唐]杜甫 ( )( )黄鹂( )翠柳, ( )( )白鹭( )( )( )。 ( )( )( )( )千秋雪... , ( )( )( )( )万里船...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千秋雪( )A.一千个秋天的雪 B.终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 )A. 航行一万里的船只 B.远方来的船。 3.诗中第 、 句属于动态描写,第 、 句属于静态描写。 cí (辞 词)别 lín ɡ 江(陵灵) 门泊 (bó bé) bái dì mín ɡ jiào àn biān shān lǐnɡ dōnɡ wú 探究应用

9、古诗两首(自备、反思)

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准备阅读考级时早已会背,因此对两首古诗做祥略不同处理。着重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学第一首,第二首古诗略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我们读过哪些叶绍翁写的诗?背诵《游园不值》。师介绍叶绍翁(南宋诗人,江湖派,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有的写田园农家生活,含蓄精丽,耐人寻味。) 2、今天我们学习叶绍翁另一首很有名的诗——板书课题。解题:这里老师给出“书”字四种解释,看看该选哪种?①书写;记录。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文件。 理解了“书”的意思,你能解一解诗题吗?(记录夜晚所看见的)

3、由这个诗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看见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在夜晚记录?……)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同学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在古诗的下面还给我们编排了“注释”,注释有什么作用?(将诗中难解的字义告诉读者,使读者更容易读懂古诗)看来,注释还真是我们学古诗的好帮手。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同桌汇报对诗意的大致理解。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抓“夜”字,体会诗人心情 1、诗人写这首诗已经是什么时候了?(深夜)夜这么深了,诗人因为什么而不睡呢?仔细读读1、2句。(诗人客游在外,因为思乡而失眠。那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更让诗人有种悲秋孤独之感。) 2、补充阅读的丰子恺的《梧桐叶》。自古以来,诗人尤其会感物伤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练习

9、古诗两首 班级姓名座号 一、我会连。 chùcùbèi pèi féng héng chācā 促倍逢插 二、看拼音,写字词。 shīféng yìyìchācùjiā 古()每()回()()客()入()织()节三、辨字组词。 促()忆()异()悟()离()探()编()摇()捉()亿()导()梧()篱()深()遍()遥()四、一字组多词。 促()()()深()()()遍()()()插()()()遥()()()逢()()()五、选字填空。 亿异忆被倍陪 1、我们国家有三十()人口。4、我()小红去书店看书。 2、同学们()口同声地说好:“好!”5、门()他轻轻地关上了。 3、奶奶()起往事。6、我要加()努力学习。 六、我会查字典。 “逢”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中,“逢”的意思是。“佳”的部首是,共有画,第四笔是。“佳”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七、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连起来。 水饺重阳节 元宵春节 粽子元宵节 月饼端午节 千人糕中秋节 八、读一读,用“√”选择正确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的意思是:A知道B知识C通知 2、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A独自B唯独C孤独 “异”的意思是:A不同B另外的C特别的

九、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挑促织”中的“促织”指蝈蝈。() 2、“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指华山以东。() 3、《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埔。() 4、“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是指缺少了作者他自己。() 十、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课内阅读。 1、默写古诗。 2、《夜书所见》是代诗人写的。题目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了 3、由“萧萧梧叶”可看出这首诗写的季节是。 4、表示时间的诗句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代诗人() 1.默写古诗。 2、题目中的“忆”是的意思,“佳节”是指。这首诗的后两句反映了诗人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诗: 。 3、写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绝句) 语文S版(2016)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绝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 对,他就是李白。 你们会背他的哪些诗呢?想不想背给同学们听? (配上古筝的音乐) ●从本诗的作者导入新课,不仅对诗人李白作了介绍,而且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配着优雅、古典的音乐,学生吟诵出李白的许多首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古朗月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等,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早发白帝城》。这些诗中有的在前三册语文书的“语文天地”中出示过,学生已经会背,有的是学生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学过的,所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展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背古诗、学古诗的氛围。 (如果学生会背得太少,教师可以为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几首,让学生欣赏,也可以把学生引入这种学习古诗的氛围中来。) (学生背古诗时,除了放音乐以外,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如学生背诵《静夜思》时就出示三册语文书中11页的插图,背诵《赠汪伦》时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75分) 1. (2分)先解释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________ 。梧:________。客情:________。意思 ________。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________。为异客:________。佳节:________。意思________。 2.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梧________ 寒________ 挑________ 异________ 倍________悟________ 塞________ 桃________ 导________ 陪________ 3. (6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①重阳节指农历________,这一天,人们________。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4. (3分)我能多组几个词。 情________ 遍________ 客________

5.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吾——________——________ 足——________——________ 离——________——________ 扁——________——________ 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己________ 王________ 过________ 洋________ 已________ 玉________ 村________ 样________ 7. (6分)能选出正确的动词填空 做作找拔拨抖 ①在芦塘里________几根细苇,再________来几张纸,我们变________起风筝来。 ②小红的________文写的特别好! ③风筝在空中________动了一下便飞走了。 ④他在________打电话。 8.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俩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 ________(qiā qiān)架似________(shì sì)的对起阵来。 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________(lòu lù)一点儿破绽。 ③这些人个个皆________(jiē jié)敛声屏________(píng bǐng)气,恭肃严整如此。 ④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________(mú mó)一样。 9. (3分)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下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1)这个强壮的男子的妻子身体非常________,躺在床上整整一年了。 (2)外祖母年岁大了,有时候思考问题会比较迟钝,外祖父却仍然有着________的观察力。 (3)战场上,指导员负了重伤,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怎么禁得起这________的风雨呢?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古诗二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引导学生回忆苏李白的《静夜思》)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1)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2)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学习收获。(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3)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 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姓名: 班级: 成绩: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 基础题(共16题;共75分) 1. (2分) 先解释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为异客: 。佳节: 。意思 。 2. ( 10 分) 给形近字组词 梧 寒 挑 异 倍 悟 塞 桃 导 陪 3. (6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阳节指农历 ____________ ,这一天,人们 亲人的心情。“ ________ , __________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4. ( 3分)我能多组几个词。 5.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萧萧: 。梧: _________ 。客情: _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__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

吾一一_________ ——__________ 足一一 _______________ 离一一_________ ——__________ 扁一一 _______________ 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7. (6分)能选出正确的动词填空 做作找拔拨抖 ①在芦塘里________ 几根细苇,再 __________来几张纸,我们变____________ 起风筝来。 ②小红的________ 文写的特别好! ③风筝在空中_________ 动了一下便飞走了。 ④他在________ 打电话。 8. (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俩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巾 __________ (qi a qi a n)架似_______________ (sh i s i)的对起阵来。 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 ______________ (I o u I 0)—点儿破绽。 ③这些人个个皆_________ (ji e ji e)敛声屏__________________ (p i ng b l ng)气,恭肃严整如此。 ④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____________ (m u m6) —样。 9. (3分) 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下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强壮的男子的妻子身体非常,躺在床上整整一年了。 (2)外祖母年岁大了,有时候思考问题会比较迟钝,外祖父却仍然有着_________ 的观察力。 (3)战场上,指导员负了重伤,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怎么禁得起这 ________ 的风雨呢?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牛英洲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记、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引言: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到了她美妙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代,看看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 2.揭示课题。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

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重点解释“书”的意思。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相互指点。 3.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3.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阐述小组讨论结果。教师重点点拨“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了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教师播放古诗范读,学生听读。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四、作者介绍 1.大家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作者的情况吗?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点击 2.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生字书写顺序。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夜书所见》,全班背诵。 2.复习字词。 3.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教师点击观看视频,王维简介。 4.板书课题 5.教师解释题目,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忆”的意思。 6.作者简介——王维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自由读,大声读也可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注意读准节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三、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朗读诗句 1.集体交流学习收获,教师适时点拨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有感情朗诵诗歌,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朗诵诗歌,情景背诵 1.教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理解后背诵相应的诗句。 2.情景背诵,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背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注释是什么以及怎样使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6.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3、老师小结。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每组读诗,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所产生的问题。 2.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三、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 1 古诗二首 咏柳》_9

《咏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体会诗的意境。 3、训练同学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4、会认、会写生字。 5、朗读、背诵古诗。 6、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设备: 幻灯演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里有什么景物? 生:柳树。 师:小姑娘,手细长,身儿软,头发长。春风吹来长发飘,跳起舞来真漂亮。这是什么? 生:柳树。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书写课题)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师:首先先了解作者,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以下几个目标: a.会认、会写生字。 b.朗读、背诵古诗。 c.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 师: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诗词意思。(给学生三分钟的自学时间) 2、认读生字 检查生字情况(泳、妆、丝、绦、裁、剪) 3、朗诵; 师:朗读诗歌,并划出节奏。 咏柳 碧玉\妆成\ 一树高, 万条\垂下\ 绿丝绦。 不知\细叶\ 谁裁出, 二月\春风\ 似剪刀。 4、理解诗句 1)咏柳:歌颂柳树 2)碧玉妆成一树高:高高的柳树长满了新叶,就像碧绿的玉装扮成的。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促、忆、异”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3.理解诗句内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中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4.拓展阅读古诗《舟夜书所见》《渡汉江》等,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句内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中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3.拓展阅读古诗《舟夜书所见》《渡汉江》等,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中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2.拓展阅读古诗《舟夜书所见》《渡汉江》等,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学案 我会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篱落一灯明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茱萸遍插 我会填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不解 在阅读中不理解的句子请写在下面。 导学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互帮互助。交流质疑 (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1、想想说说 这首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要和小伙伴说说。 我喜欢这首古诗,因为()。 我喜欢这首古诗,因为()。 2读读比比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只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议一议: 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 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填空: 萧萧梧叶送寒声,()。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萧: 促织: 篱落: 异乡: 每逢 佳节 倍: 遍: 主题阅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