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

中学生科学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

——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开题报告

广州市聚德中学课题组

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课题类别:主课题编号:DBB010523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科学教育与学生科学素质及创造性培养的心理学研究》之子课题

课题负责人:赵群力

研究时间:2002年10月—2005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由于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依据。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有重大意义的。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课程改革绝不是对现行课程结构的简单调整和修正,而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性改革,是对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建。本次课程改革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理念上是全新的,突出表现在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上,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教育要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致力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新课程始终秉持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体现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和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本次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内容上是整体的,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这场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变革,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重构,它将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

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本次课程改革将形成一种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意味着,课程改革不是一次一次来搞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改革是持续的、开放的。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新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六大目标,极富创新意义。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①、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新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材的多样化,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②、在教科书建设方面采用“抓大放小”的原则,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即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规范”将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培养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从而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③、有效教学的评价。有效教学是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否效益的指标,用以衡量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否得当的教学。为此,要改变现在教学评价偏重终结评价,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强调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要立足于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如何建立以发展性、有效性教学评价来评价教学实施,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中学生学习策略问题的研究及其意义

1、学习策略的本质与内容

什么是学习策略?根据文献可归纳为如下四种观点:①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②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③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④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据此,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关于学习策略我们从教育的角度上看,根据学习的进程把学习策略分为信息选择策略、高效记忆策略、信息编码策略、思维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

2.影响学习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习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内在的因素,二是学生外在因素。内在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原有知识背景、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以及原认知水平;而外在的因素则包括学习材料的难度、学习时间的长短、教学信息的

反馈调节、教师因素、学校背景及家庭背景等。

3.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可能性与必要性

所谓学习素质是有效学习所要求的观念、动机、能力、方法。这些学习素质,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学会生存》中指出:“要实现每一个人的自学愿望,就必须不仅在中小学和大学,而且也要在其他地方,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下,交给他各种方法、工具和诱因,使自学成为富有成果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构成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学习上的成功与愉快,标志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其一生的成长。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比较普遍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提高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策略需要专门教学而且是可教的。①策略性思维实际上是受规则指导的行为,可以使用传授的教学技术进行训练,那么学习策略也可以被专门教学。②策略性思维虽具有内隐性特点,但只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可以揭示、分离学习活动中策略形成分及其操作程序。③策略通过直接的专门的教学,不仅可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策略的意识性与敏感性,而且可大大缩短学生获得策略的进程。我们认为学习策略的专门教学和培养是可行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对学习策略进行可靠的识别、测量和描述?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特点选择可教的学习策略,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技巧,促使学生获得的策略能够运用不同的情景?

(三)、关于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1.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001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全国各地31个省、市、区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62所大学和91所中学的11800名青少年。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正在失去创造发明的兴趣,有17.4%的青少年“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比1998年的10.2%增加了7.4%;24.7%地人认为“发明是专业人员地时,与我关系不大”,比1998年的12.2%增加了12.5%。而赞同“创造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的观点的,有1998年的62.5%减少到60.1%;赞同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1998年的67.9%减少到57.5%.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科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造成了我们科技人才队伍的后劲不足,缺乏创新精神。我国至今在本土上无一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的一等奖一再空缺。这些事实说明中小学学科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只有“国兴科教”,才能“科教兴国”。但现行的学科教育中出现不少问题如:①学科教育“应试”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科课程的均衡。在“为升学奠定知识基础”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初中学科教育中的物理、化学,出现“拨高”教学要求、增加授课时间、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等现象。学校中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总认为物理、化学是主课,而生物、地理是副科,因此出现了两重(物理、化学加班加点)、两轻(生物、地理被任意减少课时)的现象。②学科教育不得法,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由于学科课程门类多,知识内容偏多、偏难,课业负担重,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造成流生现象。据统计,流生与数、理教材较难有关。物理学科在初二上学期的后期学生成绩分化,好的占20%,中等65%,差与极差占15%,再加上数学难度也加大,学习跟不上而造成大量流生(其中初二流生最严重)。由于课程门类多,每位教师都只关心自己所教的学科,竞相提高要求布置作业,而学生的思想品

德教育、文明行为的训练却职责不清,难以落实到实处。③学科教育与实际联系不密切,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学生毕业参加工农业生产后,感到实用知识和技能掌握很少,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不上。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更差,在校所学的知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纯理论的多,与工、农业生产脱节,参加工作后,要经过较长时间岗位培训和进修,才能逐步适应工作。回乡务农一样,要从头学起。

2.当前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传统科学教育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教材、课本内容在学生知识经验中占据强势地位;强调教材、书本知识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不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体验;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性,忽视每一个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等等。从目前教育已经存在的问题来看,这些缺陷和弊端又集中表现为,教育本身的僵化和单一而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造成思维过程的单一和统一,甚至无形之中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设置了障碍,形成了牢固的模式,或者说思维定势。这一方面使得学生习惯于沿用自己所熟悉的固定思路去思考问题,表面上看去似乎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将思路束缚在无形的框框内,造成思维狭窄、单一、刻板、僵化,最终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我们现行的教育一向偏重知识的传授,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背记,因而使思维的训练遭到了忽视和冷落。同时科学思维的教育完全是放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开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本校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谈不上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教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止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情况普遍,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的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没有在学习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上对成就感的缺失,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和意志方面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社区教育气氛淡薄,对教育的认可度低,学生,家庭,社区都对学校教育造成一定的阻碍,形成学校教育的难点。如何才能改变学校的这种状况?促使学校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快速发展,这是我们要解决的。

从当前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新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与关键,这种改革一方面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

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树立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又日益大众化的社会里,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种考虑,本研究力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就如何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等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全面推进我校的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以科研兴校,以教研促教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管理上达到科学、规范化,形成人文规范的管理模式,形成新课标下教师、学生有效的评价体系,逐步使学校由区一级学校向高层次、向名校迈进。

建构我校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教研、科研氛围,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使每位教师在教研、科研意识、能力上有所提升,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策略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力求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争取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观念、方式、方法都得到改善,从中形成我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态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得到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从而改变自己,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使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更科学、更完善。

(三)优化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优质教育

就学校来说,教育资源如何配置和利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师的工作特点是个体劳动,如何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是一所学校有无凝聚力,有无发展动力的课题;学校的教学设备、藏书如何发挥其应尽的作用,同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特色的形成;社会、家庭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是资源利用和优化的课题;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等,都要用优化教育资源的眼光、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最终形成我校优质教育这一目的。为海珠的“教育强区”、广州的“教育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与学习观的研究

教学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受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长期以来,传授课程是教师的工作,研究课程则是专家们的特权。这种“制度课程”把课程与教学二者完全分割开来,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思维方式。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种“制度”安排的课程与教学关系,使预定的课程内容具有权威性和控制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被规定和限制在狭小的操作层面上了,这很容易造成教师能动作用的弱化和主体性消解,而课程被凝固和封闭以后,又必然使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丧失殆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如何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的“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试”(即对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

角色地位、教学策略以及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安排等进行调整),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文化的重建和课程开发的创建活动中来,是每一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必须做出的回答。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教学又对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1、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严重地制约和打击了教师的课程参与和开发意识。在新课标下,教师要研究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主动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并通过课堂上多层次的积极互动,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前提基础。

2、关于教学实施的理念的研究。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这里的“沟通”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怎样从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学生学习的伙伴,并加强两个主体的沟通与合作。

3、何加强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认识。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组织、指导取向。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要变革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占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重视培养学生以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改革要建构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教师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内化和外延,教材内容的心理化。新课程实施更强调的是: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世界的桥梁。教师要研究如何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要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系列。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可以是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组合相关知识”和“建构知识系统框架”。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基于对多元智力的理论认识,每个人的智力组合是有差异的,其中某几种智力高些,形成个性和学习上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潜能的差异,如能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给予时间,则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要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尽量发挥,要因材施教。

5、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有效教学是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

教学有否效益的指标,用以衡量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否得当的教学。为此,要改变现在教学评价偏重终结评价,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强调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要立足于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如何建立以发展性、有效性教学评价来评价教学实施,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教师行为应促进学生“想学”,明确学什么,使学生易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刺激和反应的简单过程,而是要经历选择、接受外界刺激信息、信息储存、信息判断处理、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结构进行重组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学生的学习策略将从过去单一,被动的转变为积极和主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都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学生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在学习活动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培养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从而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高效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

1、结合区域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与开发:①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的方法:包括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问题情景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提供内容新颖新异的学习材料,新颖的知识,会引起人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新奇的活动的变化的方式呈现材料。②满足学生成就需要的方法:包括通过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认识到学习的意义。通过到工作现场参观访问,使学生感到自身素质与生活工作需要的差距,即环境的压力,认识到学习对工作与职业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自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对成功的给与奖励,对失败给与帮助。通过学习的竞争,创造取得成就的机会。揭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和用途。布置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根据学生的水平程度,分层次提出学习要求、设置学习目标。教给学生成功的方法。③满足学生交往需要的方法。包括课堂上及时反馈,多给肯定表扬,注意强化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④锻炼意志品质的方法。包括榜样激励法、名人名言激励法、自我暗示、命令、要求、定规矩法、适当延迟做事的时间法,培养忍耐力、强身健体法、创设情景,进行挫折训练,克服困难。⑤调节生理状态方法。

2、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辅导策略: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很多,时一个逐步积累的过

程。在教学过程基本矛盾是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学生就能达到教学要求,否则,就会产生学业不良现象。因此,预防和克服学业不良,就是要理解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在教学上可以使用以下的策略:①适当降低教学要求。②适当降低达标的速度。③变换提要求的方式,使之更有效。④对于教学目标的大成,要提供及时的反馈,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⑤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多给表扬。而在学习上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策略辅导:①给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知识补习。许多学习困难学生由于以前知识基础大的不牢固,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存在不能理解的困难,也就是缺乏“具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好比取房子上的东西,需要垫台子才能够着,可学习困难学生没有准备这样的台子,或者台子是破损的,起不了作用,因此也就达不到目的。②扩大阅读范围,丰富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背景。给困难学生提供背景性材料,可以使他们自己加强对知识的理解。③帮助困难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根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④克服学生认知发展中的障碍,提高其思维水平。也可以在心理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一些转向训练和辅导。如进行归因训练⑤改变困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状况。⑥改善困难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⑦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

3、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是学习者警觉自己在之一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既要考虑到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①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包括清晰了解任务的意识性、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使用策略的意识性、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的意识性、对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得意识性)②丰富元认知知识③丰富元认知体验④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⑤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⑥主义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4、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①信息选择策略,包括划线、作笔记、写提要、自我提问。

②高效记忆策略,包括识记策略(特征记忆、材料加工、感官协同、歌诀法、理解意义、联想、整合结合、组块),保持策略(复述、过度学习、试图转移、过电影),提取策略(联想追忆、推理促进、再认助忆、注意转移)。③信息编码策略,包括组织策略(,聚类组织、概括组织----数字纲要、图解纲要网络法),精加工策略(类比法、比较法、自我提问法、扩展与引申、现行组织者)。④思维策略,包括一般思维策略,创造性思维策略。⑤元认知策略。⑥阅读理解策略。

(三)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特点和内容的研究

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我们认为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操作思维和监控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和形成科学品质的能力5个维度。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对探究过程的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和设计;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观察与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6个过程,对思维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发展。在提出科学问题和进行猜想和设计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体现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则是在制定计划中得以发展;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操作思维和监控能力在观察与操作实验上发展;获取知识能力

和形成科学品质的能力在检验与评价以及表达与交流中形成、发展。中学科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力,这是当前科学教学改革的核心。结合心理学对初中阶段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

2、对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很丰富,包括课堂教学、教学实验、活动课、日常生活锻炼、社会活动调查、科学实践、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在中学教育中,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进行。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就不能搞“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也不能是被动、单一的接受型,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教师启发学生的场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的探索和主动的建构。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利用学习环境,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新奇、艺术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引证旧经验,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以便进一步掌握问题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组织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合作、竞赛、操作等活动形式,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探索在教学中借助提问鼓励学生作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针对如何解决问题作推论、假设、或预测,对于假设的合理性,指导学生作出初步的判断,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推理,尽量能自圆其说。对于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怎样鼓励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对如何验证推论而创造性思考,并应用科学方法,自由设计出验证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如何教会学生进行实际验证,整理验证结果和对结果作合理的解释,协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同时指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解释作批判性的思考,还应进一步思维,将已建立的科学概念和学会的科学方法加以应用。组织学生参与对话和交流,比较各自的研究成果,或者与教师提供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校特色,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

在这种教学策略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不以传授为目的,传授知识是为学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形式服务,学生学习、创新、成功的心理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受到充分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实践的活动选择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3、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外途径的探索

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广泛和强烈的好奇心。在具体的活动中能够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使其对随处可见的未知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技实践活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何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开展如何开展科技活动,探索科技活动的类型,在科技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OM”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在学校的开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赖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际,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科技活动课程对激发学生的

创造力,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寻找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如何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宣传阵地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相机渗透科学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原则:

1、面向新课标

2、直接指导与体验相结合

3、激发兴趣与形成规范相结合

4、学科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5、动手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6、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显著的特征是综合性,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独立性形成鲜明特征。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现代系统论为指导,以科学心理学与现代教学论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行动研究结合学科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调查、心理测试、理论与文献分析为辅助方法,对课题涉及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深入研究。

2、学科教学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根据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一定时间,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素的科学结论来。

(三)研究的基本措施

1、加强新课标学习,树立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2、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教学。

3、加强校风、校纪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

4、建立规范化的学校—家庭—社区的相互联系制度与活动系列。

5、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6、开展科技创作、展览等个人与集体活动。

7、用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

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科学品质与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阶段与技术路线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9月)

1.做好课题研究的配套工作

2、组织课题论证

3、收集文献资料,组织理论学习

4、制定方案、撰写计划及实施方案

6、召开“开题报告会”、

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参加,并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和修订,召开“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教育实验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7月)

1、制定本阶段的实验计划

2、开设四至五次的有关专题讲座

3、每一位课题实验组成员的进行实验汇报

4、对研究内容进行调整

5、定期检查研究的进度和结果,及时反馈调控

6、案例研究和论文交流

开展若干次的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论文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及研究成果的形成(2004年8月—2005年7月)

整理分析各种资料,探讨课题实验的现实意义并总结经验,撰写各种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课题研究专著,召开结题报告会。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1、选定子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由校外专家和我校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修改制定出我校的子课题及实施方案。

3、理论学习、专题讲座

请专家做专题报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发展为主,从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从书本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索为主。在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出对本课题有指导价值的理论观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

4、深入调查了解本校的教师、学生的现状,确定切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研究方法,并找出切入点。

5、教师在认真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教法,更要备学生,分析学生的现状,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摸索、研究,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的各种情境,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探索出符合我校学生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方法,真正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实践与证实,培养自己的探究、创新的科学品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分文理科推出针对本课题的有示范作用的课例,树立典型课例,初步形成全校范围的课堂改革实践、科研氛围。

7、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方案的调整。

8、结题和成果的展示。收集有关研究素材,将理论研究进行归纳、处理,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结题,并召开结题报告会和进行成果展示,出版专著或论文集。

六、课题组负责人、成员及分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2003学年初一新生

八、课题研究的支持条件

1、专家指导小组:蔡笑岳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胜美副教授、向祖强讲

师、陈少华讲师。

2、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5人、在读研究生1人。

3、有现代化教学设施:校园网、8个专用多媒体教室、每个教室都有教学平台、学

校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

4、经费来源保证。

5、时间保证: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研讨、交流。

九、成果预计

1、整理出理论认识性论文集一部

2、推出若干成功课例

3、形成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管理、教学评价体系

4、撰写教育学术论文集一部

5、开发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6、形成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

7、举行研究成果展示会、结题报告会

(1)聘请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

(2)、书面材料:实验方案、实验结题报告;参加课题实验教师的部分实验课堂教案,参加课题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和论文。

(3)学生作品展

(4)、随堂听课,评价教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5)、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十、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邵志芳. 思维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郅庭瑾. 教会学生思维[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钟祖荣. 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刘电芝. 学习策略研究[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李晓文,王莹. 教学策略[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皮连生. 教学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袁振国. 教育研究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余自强. 科学课程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孙可立. STS教育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3、邵志芳. 思维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林崇德. 学习与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李方.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科技活动使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

科技活动使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 摘要:青少年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的重点人群,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新模式,让青少年科学素质得到更快、更好地提升。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素养 【出处】《科技视界》 一、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采的科技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发明、创造、论文、制作、饲养、科学试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信息传播等方面。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新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课内知识对课外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是学校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 二、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益处 1、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很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科技活动有许多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从性质来看,科技活动是在教师辅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内容看,它比课堂有较

大的伸缩性,能及时吸收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从形式和方法来看,它灵活多样,寓科技教育于活动之中,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此外,许多项目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参加这些活动将为多数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打下基础。因此,广泛地开展科技活动,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向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活动的开展,使青少年从小接受科学启蒙和熏陶,特别是为那些科技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他们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些50年代、60年代参加科技活动的青少年,现在已成为科技战线上的骨干。 3、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 科技活动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它能使许多学生找到正当地表现自己能力的领域,将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向正确的轨道。这对于在青少年中逐步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很有好处。不仅如此,开展科技活动还是一种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教育的好形式。科技活动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从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加深到对科学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把科学与祖国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确立自己的志向,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升华为崇高的理想。 4、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科技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关心集体和他人,维护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协作意识,培养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可以使他们不断地端正学习动机,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自律精神,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实践性,使青少年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他们懂得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科学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发展与革新的主导方向,也是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进行化学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课题之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发展与革新的主导方向,也是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进行化学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科学素养的认识 科学素养就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三个维度构成,我国的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阐释科学素养的含义。换句话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这一总目标,是通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加以具体化的。 就三个构成维度在科学素养整体结构中的相互关系而言,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

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一定的能力不仅为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提供了前提,而且制约着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过程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既是学习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的契机,又是科学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的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能力这两个维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属于非智力因素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虽然不直接介入智力过程,却在智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定向和促进的作用。缺乏强烈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智力过程就丧失了赖以运作的动力条件,学习科学的行为就不可能持久,科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形成就无从谈起;没有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技能与科学方法、能力的学习与运用就会迷失方向。反过来,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能力的高低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结构和完善的科学能力会促进人获得成功,从而有助于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道德品质的完善。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而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

幼儿科学思维方式培养

幼儿科学思维方式培养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 教育环节,可以通过幼儿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爱心等等。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定最初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能构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现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 教育载体,在课堂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

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 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

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方法初探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方法初探 作者:梁莉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7期 [摘要]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应该积极破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之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其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与时俱进、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科学素养方法青少年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要通过具体生动、切实有效的科学素养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 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与时俱进、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 1破除心理障碍,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的大门 科学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高深莫测的,是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接触、钻研的事物。因此,很多人是谈“科学”色变。这种心理障碍肯定对提高大众科学素质不利。 因此,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我们必须先从其心里障碍开始,只要破除这块坚冰,就可以正确地引导青少年走进科学的大门。 我们在给青少年上课、讲解时,就非常注意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的调整,从身边的科学讲起,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科学是可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只要利用好科学,那么就会事半功倍。同时营造了一个热烈的讨论氛围,大家各抒己见,交换彼此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让他们在求索中得到满足,充分理解到科学的重要性。 阿累尼乌斯说过,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需要中得出来的。我们在给青少年讲课的时候,就非常注意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比如讲到电传导的时候,我们提问学生“为什么打雷时 不要站在树下”,让学生去反思这些生活小常识背后的科学意义,让他们觉得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关键是自己是否留心、留意。科学并不需要专业的设备,更不是专业人士的时尚饕餮。 2精心挖掘教材,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是激励人们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培养科学素质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观察能力。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跃时代,也是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更加确立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培养要从小孩抓起的道理。学科学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志趣和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素养兴趣现代教育手段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必须从人们小的时候抓起。 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的神奇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他们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程在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3、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中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科学课程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探究结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

初中科学课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论文.

初中科学课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论文 2019-05-25 论文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选.

浅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的学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学什么,收获和领悟什么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灵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对于学生应该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还有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等。只有掌握这些,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和诱发。 二、由浅层的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转化 深度学习是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面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目的,目的是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比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桃花,描述桃花的形态颜色,然后在两朵桃花上分别滴加醋和苏打溶液,观察花朵发生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进而引出花青素,说明花有不同颜色的原因是由于花青素引起。 三、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

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

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培育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建设者,是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依托。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不仅是从事科普教育工作部门以及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按照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究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1、挖掘科普教育资源,营造立体科普学习氛围 上海有着十分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行业博物馆、专业展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俯拾皆是。目前10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市范围内科普职能较为成熟、各具特色的单位,成为向青少年普及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台、上海植物园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引领青少年积极探究科学奥秘,激发青少年崇尚与理解科学的高昂热情,使之养成善于在科学知识中遨游的良好习惯, 2、科技教育渗透教育改革,研发科技教育新模式 课堂教育是青少年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基本渠道。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学校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教育不仅要传授科技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了解科学史,

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科技教育要渗透到新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鼓励科技界与教育界联合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改革方案,充分调动科技界与教育界的力量,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共同研发学校科技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3、构筑传播媒体网络,搭建立体科技信息平台 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变化,同时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传媒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突出,应当充分利用其高效、高速的传播作用,大力传播科学文化,积极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充分了解媒体的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因特网等信息传播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重点完善和建设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科普画廊等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传播媒体网络。 4、抓好科普教育,建设高素质科普人才梯队 学校教育是正式教育机构,而科技馆、大众传媒等是传统的科普地盘,前者是阵地,后者是辅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营造尊崇科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来培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调动各类科普实施主体参与科普,例如,研究所、各类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倡导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自然观, 将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从丰富的文本中寻找科学知识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启迪性。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水上飞机》、《大自 然的文字》等;有的是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如《人类的老师》、《剪枝的学问》;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第一朵杏花》《詹天佑》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灵 活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性元素,有机 渗透科学教育,使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自然统一。 2、从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寻找途径和方法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文本对话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 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首先引导学生围 绕课题进行质疑: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点质疑为什么课文 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一问题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也敢于求新求异、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我又设计“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又有什么用处?” 的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 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创 新能力,“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 教学《人类的老师》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袋鼠发明 了越野汽车”等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设计了在“现实生活中, 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了许多答案:科

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当前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加强综合性的研究,现在的核心素养研究更多的是国外成果的移植,我们本土有很好的东西,下一步核心素养研究需加强专业化、综合化、本土化。”面对未来的挑战,今天的孩子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作者:花殿下 高士其:“思维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因为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是不能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代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科学思维指导着科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在我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何谓科学思维呢?在此,我们深入地去了解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即形成于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逻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就是遵循逻辑法则,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科学认识活动的逻辑规则,既包括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归纳逻辑,也包括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方法论原则:所谓方法论原则,就是掌握方法准则,实行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分

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历史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就是符合历史观点,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抽象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从历史中派生出来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在科学思维中,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的三个原则,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科学是发展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也是发展和变化的。路甬祥:“大凡在近现代科学上能独树一帜,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在技术上有划时代明创造的卓越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都十分重视在哲理思维引导下的科学思维,并在科技方法论上显示了新颖独特的风格”。科学思维与我们的生活处处相关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及其方法,把握时代的发展。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中学教育带来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论文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训。就拿小学科学来说,学生想要学好科学,观察能力、试验能力、自学能力缺一不可。而思维能力与三者密切相关,对三者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观察时若没有思维活动,那就不可能将视觉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思想中的理性思考;做实验时,要做到手脑并用才能提高试验水平,加强对试验目的认识;没有思维能力做保障,自学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科学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就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工作重心所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指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人类的思维存在有目的性,在学习中明确一堂课的目的是重要的,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思维能力不仅仅对现阶段文化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交给学生知识重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思维能力更重要。 (二)通过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对疑问的解答,对疑问的解答就要考人们的思维。可以说疑问便是思维的火种。因此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必须要具有启发性或质疑性,改变以往的对明确答案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的一问一答模式,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创造思维的良好空间,让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提问也不是盲目的,它也有一定的要求存在。 1、提问要难易适度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究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究 作者:摆所中学白小勇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渐成主流。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的话,那么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人,则是科学技术得以发挥威力的主体角色。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是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与挑战的必然选择。物理学作为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性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鲜明的优势。 科学素养的构成和含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的报告中指出: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众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知识的理解。可以说,这代表了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说:“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课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们自主选择。 多年来物理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最高目标,事实—概念—规律—应用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科学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把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总目标.学生拟对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理念、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认为包括四个要素: 1.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素养的发展以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 2.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反映了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理解科学知识的纲领和脉络,是应用科学知识的桥梁,是树立科学观的有效途径. 3.科学观.科学观是指人对科学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科学观对人的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此它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 4.科学品质.科学

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中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如何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1.深入教育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即调查研究,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内容和方法。 2.如果说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课题便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旗帜和抓手。课题的能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因为它有智慧的能量。名师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名校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也是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地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明确地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4.台湾诗人痖弦有句绝美的诗——“海,蓝给自己看”。就像那只破水罐,悄然为自己开一朵花,教育科研工作者以缄默淡泊自己的美丽,只要立足于学生、教师、课堂和学校,关爱生命、关照心灵、关注成长,走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管理必然有新视野,课堂必然有新天地,课改必定有新干线,家庭教育必定有新亮点。 5.教育科研其实很简单,她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拓宽基础、专一深入、痴情关注、大胆设想、艰苦奋斗,都需要我们比平常人晚睡早起、按照规律下笨功夫,不仅需要积极地入迷、奋发、获得,大部分时间里还需要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反思,在教育科研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6、用握过粉笔、教鞭的手,用批改过考卷、作业的笔,记录下、整理出教育生活中一个个专题,诸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从而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心灵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蒸馏,不断品味,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臻妙心境和生活享受。 一、分析问题,寻求对策。 1、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学校层面:申报课题多,深入研究少.检查汇报多,平时落实少.装门面赶新潮多,联 系实际少.追求短期效应多,持之以恒少,应付上级检查多,解决问题少.

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核心素养的种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而具体到我们中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应该是:一、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三、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另外还有民主意识、正义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 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完整版)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 养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 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我曾经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30个本质问题,并写了《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如果把这些核心问题都弄明白了,课就容易讲了。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

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小学试题8

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小学试题 一. 判断题(共10题,每小题2分) 1. 目前我们家用电器上用的遥控器最多的是超声波遥控器。(×) 2.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都要顺风,这样起飞速度快,降落迅速。(√) 3. 在观察日食时,绝对不能用眼睛直接对着太阳观看,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双目失明。(×) 4. 静电有时会给人带来灾害,目前,防止静电的方法主要有3种,控制摩擦,增加空气湿度,接地泄漏。(√) 5. 金刚鹦鹉的舌头里有一根软骨。(√) 6. 狼在夜间嚎叫是因为太孤独了。(×) 7. 望远镜口径越大,观测得就越清楚。(×) 8. 大西洋中的百慕大海区是一片著名的“陷阱水域”。(√) 9. 北斗星的勺柄指向北极星对吗?(√) 10. 由于月球上没有重力,因此普通人也能跳得老高。(×) 二. 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3分) 11. 日常用的铅笔芯是用下列哪种矿物制作的?( B )

A. 石英 B. 石墨 C. 石膏 D. 木炭 12. 有些小商贩还在使用的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杆秤的力点是( B )。 A. 提绳 B. 秤砣 C. 秤盘 D. 秤杆 13. 制作粉丝. 粉条的主要原料是( B )。 A.面粉 B. 淀粉 C. 米粉 D. 大豆粉 14. 长时间存放白酒. 食油. 食醋最不理想的容器是( C ),因为容器的一些化学成分会渗入存放物中。 A. 陶瓷容器B. 玻璃容器C. 塑料容器 D. 金属容器 15. 去医院打针的时候,护士会在你的皮肤上涂抹的浅棕色的消毒药水是( A )。 A. 碘酒 B. 酒精 C. 高锰酸钾试剂 D. 硝酸 16. 下列对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雾是悬浮于地面的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 笼罩城乡的雾气不会含有污染物 C. 雾散之后是晴天 D. 雾是早晨才会出现 17. 打针时为什么要把针筒里的药水排掉一点?(B) A. 防止注射的药水过量 B. 把针筒里的空气排出去 C. 试试针筒是否通畅 D. 药水太多了 18. 夜晚看书或写作业时,所用台灯的亮度适中,应该从( A )方向射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