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讲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讲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讲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讲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讲义

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劳卫与环卫学系编

2008年7月

目录

实验一、模拟熔铅车间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学评价 (3)

一、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 (3)

二、模拟现场空气采样 (8)

三、气铅检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

四、尿铅检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0)

五、尿δ-氨基-γ酮戊酸(δ-ALA)检测 (11)

六、血中锌卟啉原的测定 (12)

附: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13)

实验二、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14)

实验三、尘肺X线胸片阅读 (17)

实验四、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三氯化铁比色法) (20)

实验五、听力测定 (22)

实验六、作业环境噪声的测量 (24)

实验七、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26)

实验一、模拟熔铅车间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学评价(综合性实验)

通过模拟企业熔铅车间的作业现场,了解熔铅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铅烟、高温及热辐射等),同时通过对熔铅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外剂量检测和相关的内剂量(尿铅、δ-氨基-γ酮戊酸)检测,了解熔铅作业环境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及程度,并做出综合性分析评价和估测,使学生对铅作业工人内外剂量监测、铅中毒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及铅作业工厂的职业性卫生监督等,有一个比较具体、完整的初步认识。

一、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气温、气湿、风速和热辐射。如遇特殊作业(如沉箱、高空和高山作业)或欲计算空气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尚需测量气压。

·(一)测定原则和步骤

1. 在调查车间一般情况的基础上,简明绘出生产设备、工作地点及门窗位置的平面图,注明测定地点。

2. 根据生产过程、热源的布置和生产建筑物的特征,主要选择工人工作地点进行气象条件的测定。检查工人的休息条件及休息时生理机能的恢复情况,还应在休息地点测定。测定一般应在距离地面约1.5m处进行。若工作地点热源分布不均匀时,则应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分别进行热辐射强度的测定,如开炉门时,应在炉前工作地点于工人头部、胸部、腿部等不同水平上测定。

3. 根据生产特点、劳动情况和调查目的选定测定时间。

①调查生产环境气象条件对人体的影响时,应于不同季节进行室内外气象条件的测定。一般可在夏、冬两季进行测定。如专门调查炎热季节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时,则只需在夏季进行测定。测定一般不应少于3天,并须注意测定日期的代表性。

②每天测定的时间和次数,按生产特点而定。生产过程较均衡、气象条件较稳定的车间,可在一个班开始时测1次,中间测2次,下班前再测1次;而生产活动、气象条件变化较大的车间,则应按生产活动多次测定。若有条件最好于早、中、晚三班中每小时测1次,以便观察生产地点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

4. 测定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时,需对室外气象条件进行测定,借以比较并评价室内、外气象条件的差别。

5. 测定气温、气湿、风速、热辐射强度等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6. 评定各工种工人工作时间的气象条件,以便改进劳动组织等,必须进行工时测定,记录他们在一个班中各项生产操作的时间,所受热辐射作用的时间、部位和强度,并计算加权平均值。同时测定生理指标及询问主观感觉。

7. 每次测定后,应将各项测定结果填入气象条件测定记录表内,注明当时的生产情况,周围环境的变动以及隔热、通风措施的使用情况,以便在分析、评价时有所依据。

(二)测定内容和方法

1. 气温的测定通常采用普通干湿球温度计或通风温湿度计。干球温度计所示温度即为气温。通风温湿度计适用于有热辐射的车间。为了连续观察气温变动规律,可使用自记温度计。对多个地点同时测定时,可使用电偶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

(1)普通干湿球温度计:

【构造原理】湿球温度计的球部包有纱布,纱布下端浸泡在盛水杯中;另一支为普通干球温度计。

【注意事项】

①有热辐射存在时,不宜使用本温度计。

②使用前须检查水银(酒精)柱有无间断,如有间断,可利用离心力、冷却或加热的方法使之连接起来。

③测定时,应将温度计悬挂,不要靠近冷、热物体表面,并避免水滴沾在温度计上,以

免影响测定结果;观察时,要避免接触球部和呼气对温度计的影响。

④温度计固定在测定地点,5分钟后进行读数。读数时,眼必须与液柱顶端成水平位置,

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2)通风温湿度计:

【构造原理】温度计的球部(一为湿球,另一为干球)分别装在镀镍的双金属风筒内,可反

射大部分的热辐射,外管以象牙环扣接温度计,以减少传导热的影响。风筒与仪器上部的小

风机相连,当小风机开动时,空气以一定的流速(一般为4m/s)自风筒下端进入,流经干、湿

球温度计的球部,以消除外界风速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注意事项】除上述注意事项外,应用钥匙将小风机的发条旋紧,小风机开动后,将仪器

悬挂在测定地点,3~5分钟后读数。测毕,待风机停止转动后,仪器方能平放。

(3)TES 温湿度计:

【构造原理】以精密电容式感测器测湿度,以半导体感测器检测温度。

【使用方法】将电源开关“POWER ”推置“ON ”位置上,将读数选择开关“FUHCT ”

推置“%RH ”位置上液晶显示器可显示湿度读数,将读数选择开关“FUHCT ”推置“℃”

或“℉”位置上液晶显示器可显示温度读数(℃或℉),等待数分钟至显示器读数稳定,或

将读数保持键“HOLD ”推至“ON ”位置,锁定稳定读数。

【注意事项】使用前检查电池,安装9V 电池可工作,如显示屏示“BT ”,则提示更换电

池。

2.气湿的测定 常用的仪器有普通干湿球温度计和通风温湿度计,也可用TES 温湿度计。

测定注意事项如前,在向湿球加水(最好用蒸馏水)前,应检查纱布是否已太陈旧而影响

其吸水性,如需更换时,应采用薄而稀的脱脂白纱布或棉线针织品。纱布应紧贴温度计球部,

以一层为宜,不可有皱折,加水后应手压气泡使充分湿润。按规定时间测定后,先后记下湿

球和干球温度数,查专用表(教材P528,实习表6—1)得所测的相对湿度。

当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超出专用表的数值时,可用计算方法得出相对湿度,公式如下: R=100 F

A 式中:

R ——空气的相对湿度(%);

F ——干球温度计所示温度时的饱和水蒸气张力kPa ;

A ——空气的绝对湿度(kPa)。

3.风速的测定 常用的仪器有杯状风速计、翼状风速计、卡他温度计和热球式电风速计。

翼状和杯状风速计使用简便,但其惰性和机械磨擦阻力较大,只适用于测定较大的风速;

EM8型数字风速仪是一种能测低风速的仪器,其测定范围为0~10m/s 。

(1) EM8型数字风速仪:

【构造原理】仪器的风速感应器为一套特制的套管型热风速计测头,与传感器垂直的各方

向有相同的感应特性;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微风,用数字直读显示,量值为风速瞬时值。

【使用方法】将风速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插头连接,传感器垂直放置于被测环境里,打开电

源开关预热0.5~1min 至示值稳定后即可读数。

【注意事项】①电源为5号干电池6节,欠压指示灯亮红色时应更换电池或通过电源变换

器外接交流电;②风速仪不能沾水,不宜在雨水环境中使用;③风速仪应与环境温度达到平

衡后使用。

(2) A VM-01翼状风速计:

【构造原理】仪器的感受部分由轻质铝制翼片构成,翼片在风力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风

速愈大转动愈快,经动能与电能的转换器将数值直接从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测量范围:0~45.0m/s ,0~8800ft/min ,0~140km/hr 。

【使用方法】按下电源开关至“ON ”,由功能键选择风速测量,由风速单位键选择单位;

手持翼状风速计感受器让风由后向前吹过,等约4s 再读取风速值;如要读取稳定读数,可

按下读数保持键“HOLD ”,再读取稳定数值。

【注意事项】①测量地点应远离建筑物、树或其它障碍物,以避免乱流产生;②当显示屏

上显示低电压符号时,应及时更换电池。

4.热辐射强度的测定 热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受到的热辐射能量,其表

示单位为J/cm 2·min 。生产场所中的热辐射可能来自一个方向,也可能来自几个方向。因此,

热辐射强度有定向辐射强度和平均辐射强度之分。前者用MR-3A 型辐射热计测定,后者用

黑球温度计测定。

(1) MR-3A 型辐射热计:

【构造原理】仪器由热电堆(数百对康铜丝热电偶上贴一层铝箔,在铝箔上与热电偶

热端相应处涂一层烟黑形成的黑白相间小方块)、mv 计电表、数显屏三部分构成;当热辐射

作用于热电堆部分时,由于烟黑和铝箔的辐射吸收率不同,在热电偶上产生一个热电动势,

这个热电动势与辐射强度成正比,因此可用mv 计测出热电动势并转换成热辐射强度。

MR-3A 型辐射热计可直接测出辐射热强度、辐射热测头内表面温度、空气温度之外,

还可以间接测出定向平均辐射温度,可近似代替黑球温度计来测量环境的平均辐射强度,避

免了同时测量风速和气温的麻烦。

测量范围:0~10kw/m 2,0~100℃。

【使用方法】

①空气温度测量:将选择开关置于“空气温度(ta )”档,电源开关至“ON ”,手持测

温杆来回晃动约5min ,即可从显示屏读数。

②定向辐射强度测量:将选择开关置于“E ”档,电源开关至“ON ”,打开辐射头保护

盖,将辐射头对准被测方向,即可读出定向热辐射强度值。

③定向热辐射温度测量:定向热辐射强度测量完毕后将选择开关置于“ts ”档,即可

读取测头温度。

④平均辐射温度(T DMRT )计算:

4

14??

????+=Ts E T DMRT σ

σ: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为5.67×10-8w/m 2。

(2)黑球温度计:

【使用方法与计算) 测定时,将黑球温度计悬挂于测定地点,经15分钟待温度计读稳

定后记录结果。并测定同一地点的气温和风速,再按下式计算平均热辐射强度。 E m =4.9()60045.21002734÷???

?????-+??? ??+ta tg V tg 式中:

Em ——平均热辐射强度(cal/cm 2·min)

tg —黑球温度(℃)

ta —气温(℃)

V ——风速(m/s)

为了简化起见,可用线解图(图1)查得平均热辐射强度或平均热辐射温度。

使用方法如下。

例:

测定结果为,tg :88℃,td =37℃,V =0.5m/s ,求平均热辐射强度。

解:tg —ta 51℃,在1线上取51℃处,Ⅱ线上取0.5m/s 处,连接并延长,使之与m 钱

相交;并在Ⅳ线上取88℃处,,使与m 线上的该点相连,此线与V 所交之点即为所求之平

均热辐射强度(2.1cal/cm 2·min)或平均热辐射温度(128℃)。

图1 平均辐射强度线解图

5. 气压的测定气压计有杯状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杯状水银气压计携带不便,宜放在固定地点和作为空盒气压计较准之用。空盒气压计携带方便,使用简单,适于现场应用。

(1)杯状水银气压计:

【构造原理】杯状水银气压计(图2)为一装有水银的直立玻璃管,其上端封闭并成真空状态,下端插入水银杯中。当大气压力升高时,玻璃管上端的水银面随之升高;气压下降时,水银面随之下降。根据水银面的高度,利用固定的刻度尺和游标尺,即可读取所测的气压。

游标尺共刻成10格,其总长度为9mm,固定刻度尺每格的间距为lmm,亦即游标尺每一格比固定刻度尺的每一格小0.1mm。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测定时,旋转仪器上调节旋钮,使水银杯内的液面刚好接触象牙指针的针尖。移动游标尺,使其零点的刻度线与水银面相切。由游标尺上零点的刻度线在固定刻度尺上所指的刻度,读出水银高度的整数(mm),再从游标尺上找出一根刻度线与固定刻度尺的刻度线相吻合处,读出一位小数。

如图2所示,游标尺的零点的刻线位于固定刻度尺上754与755刻度之间,而游标尺的第8根刻线恰与固定刻度尺上的一根刻度线相合,即超出固定刻度尺754mm刻线的部分水银柱高0.8mm。此时的大气压力为754+0.8=754.8mmHg。

精确测量气压时,读数结果还需进行器差和气温订正。器差订正是校正仪器本身的误差,附在仪器使用说明书上。

气压计需垂直悬挂,避免摇摆和日光直射,周围应无强大的热源。不观察时,象牙指针

应脱离水银面。气压的表示单位现用帕(Pa),气象学上也曾用毫巴(mbar)。

图2 杯状水银气压计

(2)空盒气压计:空盒气压计由具有弹性的波状薄壁金属空盒构成,盒内有极稀薄的空气。当气压增高时,盒壁内凹,气压降低时,盒壁隆起。这种变化借助于杠杆及齿轮的转动以指针传递到刻度盘上即可直接读出大气压力(mmHg)。使用前,需用水银气压计进行校正。使用时,为防止机械摩擦的误差,须轻轻扣打2~3下,待指针稳定后,再记下读数,应精确到0.5mmHg。在玻盖中央,有另一可转动的指针,将此指针与气压计指针对准后,可观察一定时间后的气压变化。

模拟车间气象条件测定的结果随即记录在表1上。

表1 模拟车间气象条件测定记录

人体的热平衡受环境中诸因素(气温、气湿、风速、热辐射、以及劳动强度和衣着等)的

综合影响,为了综合这些因素进行卫生学评价和制订气象条件卫生标准,20世纪20年代以

来,提出了多种综合指标,如修正有效温度(CET)、热强度指数(HSI)、湿球黑球温度(WBGT)

等。采用前述各单一气象仪器(温度计、风速计等)测定就很不方便,因而研制多种气象参数

的综合测定仪器,如三球温度计[包括干球温度计、普通(静态)湿球温度计和黑球温度计]、

波球温度计(为湿润黑球温度计,它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热环境综合测试

仪(不仅可分别测定干球、湿球和黑球温度,同时还可用一个温度值反应出气温、气湿、风

速和热辐射的平衡值)以及Comfy —Test EQ2测定仪(包括气温、风速、平均热辐射强度、水

蒸气压力,人体劳动强度、衣着等6个因素的综合指标)。其次,了解作业人员在每个工作

日平均接触热的时间,测量作业人员的生理指标,然后,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以评价气象条件

是否合乎卫生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模拟现场空气采样

【原则】

(1)现场调查,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现场调查内容有一般的劳动卫生调查和了解有毒

物质的存在形态(气体、蒸气、气溶胶);

(2)监测点的选择:

a.原则上设在有代表性的工人接毒地点,尽可能靠近工人又不影响工人正常操作,收

集器应在工人工作时的呼吸带,一般为距地面1.5m 高度;

b.设点数目:一个车间内有1~3台同类生产设备设一个监测点,4~10台设2个点,10

台以上至少设3个点,仪表控制室和休息室内一般设1个点。

(3)采样频率:经常性劳动卫生监督,每年至少监测1天,每天上下午各采样1次;对

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点每3个月要复查1次,直至浓度降至最高容许浓度;对新建、改

建和扩建的工矿企业进行验收或对劳动卫生防护的效果进行卫生学评价时要连续采样测定

3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

(4)采样时间:1次采样时间最短不小于5min ,最长不应大于60 min ,一般为15 min 。

(5)采样数目和时机:在每个监测点上,每个工作班内采样2次,每次同时采集2个样

品;在浓度变化不大的监测点可在工作开始1h 后的任何时间采样2次,在浓度变化大的监

测点,2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1次在浓度最大时进行。

(6)将空气样品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标准状态下的空气体积是指气温0℃、大气为101.3KPa(760mmHg)下采集的空气体积,

其换算公式为:

V o =V t ×t 273273×3

.101P V o :标准状态下的采气体积,L ;

V t :实际采集的体积,L ;

t :采集地点的气温,℃;

P :采集地点的气压,KPa 。

【方法】

(1)富集法:由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较低,为了达到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需将

现场空气通过各种收集器,从大量空气样品中将有害物质吸收、吸附或阻留下来,使原来低

浓度的物质得到浓缩。根据收集器的不同可分为:

①液体吸收法:用吸收液采集气态、蒸气态以及某些气溶胶态有害物质;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液。

液体吸收管主要有气泡吸收管和多孔玻板吸收管。

②固体吸附法:用固体吸附剂采集空气中有害物质。

a.颗粒状吸附剂: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

b.纤维状滤料:定量滤纸、玻璃纤维滤纸、过氯乙烯滤膜等,适用烟、粉尘采样;

c.筛孔状滤料:微孔滤膜、聚氨酯泡沫塑料。

③冷冻浓缩法:低沸点物质在常温下不易被采集,采用冷冻剂使收集器的温度降低,在低温下可以采集下来;常用的冷冻剂有水、干冰和液氮。

④个体采样法:适用于长时间、低流量采样,可较精确地测得一个工作日工人接触有

害物质的日平均浓度,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

a.有泵型个体采样器:

b.无泵型个体采样器:分扩散型和渗透型。

⑤直读式检测仪:应用化学和物理学原理制成的各种测定仪器和检测器,可在作业场所直接显示化学污染物的浓度,有的还有自动连续记录浓度变化装置和报警装置。

(2)集气法:当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较高、或测定方法灵敏度较高,只要采集少量空气时,或在某些情况下不宜采用富集法采样时可使用集气法。

采样方法:集气瓶、真空法、注射器法。

【器材】坩锅、坩锅钳、分析纯铅粒、电炉;粉尘采样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滤膜夹、样品盒、镊子、秒表。

【操作步骤】

1.模拟现场准备约100克铅粒置于坩锅内,置电炉上加热至铅粒熔化。

2. 滤膜准备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将滤膜编号,打开滤膜夹,将直径40mm 的滤膜平铺于锥形环上,旋紧固定环,务使滤膜无褶皱或裂隙,放入样品盒。

3. 采样

(1)采样器架设于熔铅作业附近入员经常活动范围内的呼吸带。有风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下风侧或回风侧。

(2)用一个装有滤膜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旋紧,开动采样器调节至所需流量。

(3)采样流量10~20L/min,采集100~150L空气。

(4)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贮于样品盒中,或装入自备的样品夹中,带回实验室。

三、气铅检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理】铅及其化合物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中被高温离解成游离基态铅原子,于光路中吸收了铅空心阴极灯发射出来的283.3nm波长的特征谱线,使其强度减弱,根据能量吸收和浓度关系进行定量。

【器材和试剂】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铅空心阴极灯、水浴箱、25ml具塞比色管、双蒸水、硝酸铅(优级纯)、无铅水、3%硝酸溶液;

【操作步骤】

1.样品处理:将样品滤膜剪碎放入25ml比色管中,加5ml 3%硝酸溶液,置比色管于沸水浴中加热30min,并振摇2次,取出冷却后加3%硝酸溶液至10ml;用同样方法处理未采样的滤膜作为空白对照。

2.铅标准溶液:称取1.5984g硝酸铅(优级纯,105℃干燥2h),用少量无铅水溶解,倾入1 00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硝酸(优级纯P;1.46g/ml),用无铅水稀释至刻度,此液为1mg/m1铅,将上述溶液用1+99硝酸稀释100倍,配成10μg/ml铅的标准溶液。

3.标准系列的制备:取6支25ml比色管,按表2配制标准系列:

管号0 1 2 3 4 5

铅标准溶液,ml 0 0.1 0.2 0.4 0.6 0.8

3%硝酸,ml 10.0 9.9 9.8 9.6 9.4 9.2

铅含量,μg0 1.0 2.0 4.0 6.0 8.0

4.用双蒸水作参比液调节吸光度零点(A=0);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取各标准液20μl,注入火焰原子化器,测量吸光度值A。

5.以标准系列管的吸光度值对铅含量绘制标准曲线。

6.分别取20μl样品和空白对照液注入火焰原子化器,测量吸光度值A样、A对,查标准曲线得铅含量。

【计算】

空气中铅的浓度(mg/m3)= (a-b)/V0

式中:a为样品液中铅含量(μg),b空白对照液中铅含量(μg),V0为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

四、尿铅检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理】铅及其化合物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中被高温离解成游离基态铅原子,于光路中吸收了铅空心阴极灯发射出来的283.3nm波长的特征谱线,使其强度减弱,根据能量吸收和浓度关系进行定量。

【器材和试剂】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铅空心阴极灯、电炉、三角烧瓶、25ml具塞比色管、双蒸水、混合酸(硝酸、高氯酸及硫酸以10︰2︰1比例混合)、硝酸铅(优级纯)、无铅水、3%硝酸溶液。

【操作步骤】

1.样品处理:取10ml尿样和2.5ml的混合酸置于三角烧瓶中,在电炉上加热近干并冒出大量白烟(样品液无色),加入10ml 3%硝酸溶液倾入比色管中;

2.铅标准溶液:称取1.5984g硝酸铅(优级纯,105℃干燥2h),用少量无铅水溶解,倾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硝酸(优级纯P;1.46g/ml),用无铅水稀释至刻度,此液为1mg/m1铅,将上述溶液用1+99硝酸稀释100倍,配成10μg/ml铅的标准溶液。

3.标准系列的制备:取6支25ml比色管,按表3配制标准系列:

管号0 1 2 3 4 5

铅标准溶液,ml 0 0.1 0.2 0.4 0.6 0.8

3%硝酸,ml 10.0 9.9 9.8 9.6 9.4 9.2

铅含量,μg0 1.0 2.0 4.0 6.0 8.0

4.用双蒸水作参比液调节吸光度零点(A=0);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取各标准液20μl,注入火焰原子化器,测量吸光度值A。

5.以标准系列管的吸光度值对铅含量绘制标准曲线。

6.取20μl样品液注入火焰原子化器,测量吸光度值A样,查标准曲线得铅含量。

【计算】

尿铅的浓度(mg/L)= a/10

式中a为查标准曲线得10ml样品中铅含量(μg )。

五、尿δ-氨基-γ酮戊酸(δ-ALA)检测

接触铅的生物监测指标较多,表示接触和负荷的常用尿铅和血铅,其效应指标有尿中δ

-氨基乙酸丙酸(δ-ALA)与粪卟啉、血细胞中的游离原卟啉(FEP)与血中的锌原卟啉(ZPP)等。

【原理】 尿中氨基乙酸丙酸(δ-ALA)与乙酰乙酸乙酯合成吡啶化合物。此化合物可

被乙酸乙酯萃取,并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在波长554nm 处比色定

量。

【仪器】 分光光度计,10mm 比色杯;10ml 具塞比色管;离心机:100ml 聚乙烯塑料

瓶;尿比重计。

【试剂】

1. 缓冲溶液(pH =4.6):于700ml 水中加入57ml 冰乙酸、82g 无水乙酸钠,溶解后加水

至1000ml ,于冰箱中保存。

2.显色剂:于50ml 量筒中依次加入30ml 冰乙酸,lg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5ml 高氯

酸和5ml 水,溶解后用冰乙酸稀释至50ml ,混匀,于冰箱中保存。

3.δ-ALA 标准溶液:称取0.01280g δ-ALA .HCl ,用水溶解后,定量移入100ml 容量

瓶中,稀释至刻度。此溶液1ml=0.10mg δ-ALA 。再用水稀释成1ml 含10μg 的δ-ALA 标

准应用液。

【采样、运输和保存】 用塑料瓶收集铅作业工人尿样50ml ,测比重后,于4℃冰箱保

存,两周内分析完毕。

【分析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6支具塞比色管,按表配制标准管。

表4 δ-ALA 标准管的配制

管号 0 1 2 3 4 5

δ-ALA 标准液,ml 0 0.1 0.3 0.5 0.7 1.0

水,ml 2.0 1.9 1.7 1.5 1.3 1.0

δ-ALA 含量,μg 0 1.0 3.0 5.0 7.0 10.0

向各管中加入2ml 缓冲溶液,0.4ml 乙酰乙酸乙酯,混匀。于沸水浴中加热12min ,取

出冷却至室温。各加入4ml 乙酸乙酯,加塞振摇100次,2000转/min 离心5min ,静置分层。

分别取出2ml 乙酸乙酯层于另6支具塞比色管中,各加入2ml 显色剂混匀,静置10min 。在

554nm 处,用10mm 比色杯,以零管为参比,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δ-ALA 的

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 于2支具塞比色管中,各加入lml 尿样、1m 水和2ml 缓冲溶液,混匀。

其中一支为样品管,另一支为空白管。向样品管中加入0.4ml 乙酰乙酸乙酯,空白管中加入

0.4ml 缓冲溶液,充分摇匀。以下操作条件与标准管相同。从样品管的吸光度值减去尿空白

管的吸光度值,由标准曲线上查出样品中δ-ALA 的含量。

【计算】 X=k V

m ? 式中:

X :尿中δ-ALA 的校正浓度,mg/ml ;

m :由标准曲线查出的δ-ALA 的含量,μg ;

V :分析时所取尿样的体积,ml ;

k :尿样换算成标准比重下的浓度校正系数,

1

实测比重1020.1.--=k 【注意事项】

1. 当尿中δ-ALA 浓度高,颜色深时,可减少取样量。

2. 尿中无机盐太多,发生沉淀时,可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3. 显色反应后,应在1小时内进行比色。

4. 乙酰乙酸乙酯如变黄,即不能再用,显色剂需新鲜配制。

六、血中锌卟啉原的测定WS/92-1996(了解)

血中锌原卟啉(ZPP) 为铅接触的效应指标。

【原理】锌原卟啉(ZZP)具有特征性的荧光光谱。血中ZPP在425nm入射光的激发下,发射光波长为594nm时,显示出其特有的荧光峰值。用血液荧光计,以表面荧光法测量其荧光强度,直接读出ZPP含量(flg/gHb)值,进行定量。

【仪器】

1. 采血针头;血色素吸管,20μl刻度;盖玻片(空白值相当于1.2~3.5μg ZPP/gHb)。

2. 直读式血液荧光计,灵敏度:0.1μg ZPP/gHb测定范围0~199.9μg ZPP/gHb;相对湿度≤85%时能稳定工作。

【试剂】肝素稀释液(1ml含125单位);血中锌卟啉标准物质。

【采样、运输和保存】用血色素吸管取20μl末梢血,置于盖玻片上,立即测定。采血后如不能立即测定,可取肋末梢血,将血样注入预先加入40tal肝素稀释液的聚乙烯塑料小试管中,轻轻转动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加塞,于保温瓶中加冰运送。置于冰箱中可保存3天。

【分析步骤】

1. 插上电源,打开血液荧光计,预热15min。

2. 将清洁的载玻片置于进样台上,测定空白读数。

3. 将血中ZPP标准物质点在盖玻片上:用大头针或玻璃棒使血液铺满测量区,其面积要大于进样台透孔(直径8mm),读数。每次读数重复2次,取平均值。如果标准物质的实测值与空白之差落在标准物质的给定值范围之内,则说明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 换上清洁盖玻片,取末梢血一滴,加在盖玻片上,使血液铺满测量区,读取显示器的数字。

【计算】如仪器测定值用(tagZPP/gHb)表示,则需同时测定血红蛋白,并用下列公式:

ZPP(μg/gHb)=样品读数一空白读数

ZPP(g/L)=ZPP(μg/gHb)XHb(g/L)

式中:

Hb(g/L)—用氰化高铁血红素法测得的1 000ml血中血红蛋白的克数。

【注意事项】

1. 需用ZPP标准物质进行仪器校正,特别是仪器长期不用或搬动等改变条件时必须校正。

2. 电源和电压必须稳定。

3. 本法也可使用静脉血,但血样不能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并应及时测定。

4. 所用盖玻片必须清洁。血样需铺满测量区,并不得有气泡。

七、综合实验结果

实验表5 某厂熔铅车间工人铅接触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气铅浓度尿铅浓度尿中δ-ALA浓度

(编号)(mg/m3) (mg/L) (mg/L)

1

2

3

4

±S

结果统计:总调查人数、铅中毒人数及发生率、尿铅及δ-ALA浓度的均数和标准差。

八、综合评价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车间空气中铅的最高容许浓度为: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

生物监测结果限值根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判定:尿铅≤

0.08mg/L,尿δ-ALA≤6mg/L。

1. 接触水平评估

2. 生物效应指标评估(生物监测结果)

4. 危险因素特征分析:空气中铅浓度与生物监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5.结合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健康监护及卫生防护措施情况,作出结论。

附: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1.题目:应是调查报告内容的概括,要力求清晰醒目、简明扼要,突出报告的主题。2.前言:主要包括调查目的、时间、地点、条件和预期结果,必要时可对文献进行简要的综述或作简要的历史回顾。

3.内容方法:选择的对象要说明数量,观察项目要着重客观指标,调查方法应包括生产环境测定、生物材料测定、健康检查方法,以及采用的仪器和检验方法等,都要叙述清楚。4.结果:应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实事求是的叙述,不加观点,不加讨论,不加评价,图表应穿插在结果叙述之中,不应排列在调查报告之后。

5.讨论: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论点,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不能只讨论阳性结果的一面,也要讨论阴性结果的一面。

6.结论:应对主要结果和得出的论点以简练的文字加以概括。

实验二、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第一节 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质量法)

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数量,我国卫生标准中,粉尘最高容许

浓度采用质量浓度,以mg/m 3表示。

【原理】 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

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mg/m 3)。

【器材】 粉尘采样器(在需要防爆的作业场所,用防爆型采样器);滤膜(用过氯乙烯纤

维滤膜);滤膜夹、样品盒、镊子;分析天平;秒表;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操作步骤】

1. 滤膜准备 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编号和质

量记录在衬纸上。打开滤膜夹,将直径40mm 的滤膜毛面向上平铺于锥形环上,旋紧固定

环,务使滤膜无褶皱或裂隙,放入样品盒。直径75mm 的滤膜折叠成漏斗状,装入滤膜夹。

2. 采样

(1)采样器架设于接尘作业入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粉尘分布较均匀的呼吸带。有风流

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下风侧或回风侧,在移动的扬尘点,应位于作业人员活动中

有代表性的地点,或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2)先用一个装有滤膜(未称量滤膜即可)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旋紧,开动采样器调节至

所需流量,然后将已称量滤膜换入采样头,使滤膜受尘面迎向含尘气流。当迎向含尘气流无

法避免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污染时,受尘面可侧向。

(3)采样流量 用40mm 滤膜时为15~40L/min ,用漏斗状滤膜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

不得超过80L/min 。

(4)根据采样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直径40mm 平面滤膜,不得少

于1mg ,但不得多于10mg 。直径75mm 的漏斗状滤膜粉尘增量不受此限)确定采样持续时间,

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 3时,采气量不得少于0.2m 3;低于2mg/m 3

时,采气量应为0.5~1m 3)。记录滤膜编号、采样时间、气体流量和采样点生产工作情况。

(5)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受尘面向内折叠几次,用衬纸包好,

贮于样品盒中,或装入自备的样品夹中,带回实验室。

(6)已采样滤膜,一般情况下不需干燥处理,即可称量。如果采样时现场空气相对湿度

在90%以上或有水雾时,应将滤膜放在干燥器内2h 后称量,然后再放入干燥器中30min ,

再次称量。当相邻两次的称量结果之差小于0.1mg 时,取其最小值。

【结果计算】

100021?-=Qt

m m C C ——粉尘浓度,mg/m 3;

m 1——采样前滤膜质量,mg ;

m 2——采样后滤膜质量,mg ;

t —采样时间,min ;

Q ——采气流量,L/min 。

【注意事项】

1. 本方法为我国现行卫生标准采用的基本方法。如果使用其他仪器或方法测定粉尘质

量 浓度时,必须以本方法为基准。

2. 过氯乙烯纤维滤膜表面呈细绒毛状,不易脆裂,具有明显的静电性和憎水性,能牢

固地吸附粉尘,但不耐高温,易溶于有机溶剂。已采样滤膜可留作测定粉尘分散度或作为碱

熔钼蓝比色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硅的材料。在55℃以上现场采样测定粉尘质量浓度时不宜应

用,可改为玻璃纤维滤膜。

3.采样现场空气中有油雾时,可用石油醚或航空汽油浸洗,晾干后再称量。

注:工作场所中水泥粉尘最高容许浓度(PC-STEL )为:6 mg/m 3。

第二节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溶解涂片法)

粉尘分散度是指空气中不同大小粉尘颗粒的分布程度,用百分构成表示。有数量分散度

和质量分散度两种,我国现行卫生标准采用数量分散度。

滤膜溶解涂片法

【原理】 采样后滤膜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粉尘粒子的混悬液,制成涂片标本,在

显徽镜下测定。

【器材及试剂】 醋酸丁酯;小烧杯或小试管,小玻棒;玻璃滴管或吸管;载玻片;生

物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

1. 采有粉尘的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放入小烧杯或试管中,用吸管或滴管加入醋酸丁酯1~

2ml ,用玻棒充分搅拌,制成均匀的粉尘悬液,立即用滴管吸取一滴置载玻片上,均匀涂布,

待自然挥发成透明膜,贴上标签,注明编号、采样地点、日期。

2. 物镜测微尺是一标准尺度,其总长为1mm ,分为100等分刻度,每一分度值为

0.01mm ,即10μm(实习图5—1)。

实习图5-1 物镜测微尺

3.目镜测微尺的标定:将待标定的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镜筒内,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

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镜测微尺的刻度线,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成400倍~600倍放大

倍率,调至刻度线清晰,移动载物台,使物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线与目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

线相重合,然后找出两尺另外一条重合的刻度线,分别数出两条重合刻度线间物镜测微尺和

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数(实习图5—2)。

计算目镜测微尺每刻度的间距(μm):

目镜测微尺每刻度的间距(μm)10?=

b

a (μm) a :物镜测微尺刻度数;

b :目镜测微尺刻度数;

10:物镜测微尺每刻度间距,μm 。

实习图5-2 目镜测微尺的标尺

如实习图5—2中,目镜测微尺45个刻度相当于物镜测微尺10个刻度,则目镜测微尺

寸1个刻度相当于:

(10/45)×10=2.2μm

实图5-3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4. 取下物镜测微尺,将粉尘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粉尘粒子,然后在标定目镜测微尺时所用的放大倍率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每个粉尘粒子的大小,见实习图5-3。移动标本,使粉尘粒子依次进入目镜测微尺范围,遇长径量长径,遇短径量短径,测量每个尘粒。每个标本至少测量200个尘粒。按实习表5-1分组记录,算出百分数。

【注意事项】

1. 所用器材在用前必须擦洗干净,避免粉尘污染。已制好的涂片标本应置玻璃平皿内保存。

2. 当发现涂片标本尘粒过密,影响测量时,可再加适量醋酸丁酯稀释,重新制作涂片标本。

3. 已标定的目镜测微尺,只能在标定时所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率下应用。

4. 应选择涂片标本中粉尘分布较均匀的部位进行测量,以减少误差。. ’

5. 本法不适用于可溶于有机溶剂中的粉尘和纤维状粉尘,此类粉尘应改用自然沉降法。

实验三、尘肺X线胸片阅读

尘肺病的诊断应按照国家《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进行,此诊断标准适用

于我国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2002年颁布的《职业病目录》中所列的12种尘肺。尘肺诊断应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和生产场所职业卫生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为主要依据,在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分期诊断。

【读片方法】

读片时应取座位,观片灯箱的位置要适当,一般置于读片者眼前25cm~50cm处;读片时应以胸片拍摄时间先后顺序,观察比较影像的动态变化,仅有一张胸片一般不宜做出诊断;读片时必须参照标准片,一般应将需诊断的胸片放在灯箱的中央,标准片放置两旁;读片灯至少为3联灯箱,最好为5联。读片时,应避免其他光线直射到观片灯上。

【胸片质量】

1.基本要求《尘肺病诊断标准》规定,用于尘肺诊断的X线胸片须采用高仟伏摄影技术;胸片必须包括两侧肺尖和肋膈角,胸锁关节基本对称,肩胛骨阴影不与肺野重叠;日期、片号及其它标志应置于两肩上方,排列整齐,清晰可见,不与肺野重叠;X线胸片无伪影、漏光、划痕、水渍、污染及体外物影象。

2.解剖标志两肺纹理清晰、边缘锐利并延伸到肺野外带;心缘及横膈面成像锐利;两侧侧胸壁从肺尖至肋膈角显示良好;气管、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轮廓可见,并可显示出胸椎轮廓;心后区肺纹理可以显示;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10后肋水平。

3.光密度上中肺野最高密度应在1.45到1.75之间;膈下光密度小于0.28;直接曝光区大于2.50。

【胸片质量分级】

1.一级片(优片)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

2.二级片(良片)不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但尚未降到三级片。

3.三级片(差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属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的初诊。

(1)不完全符合胸片基本要求,其缺陷影响诊断区域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1个肺区之间;

(2)两侧肺纹理不够清晰锐利,或局部肺纹理模糊,其影响诊断区域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1个肺区之间;

(3)两侧肺尖至肋膈角的侧胸壁显示不佳,气管轮廓模糊,心后区肺纹理难以辨认;

(4)吸气不足,右侧膈顶位于第8后肋水平;

(5)胸片偏黑,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85至1.90之间;或胸片偏白,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30至1.40之间;或灰雾度偏高,膈下光密度在0.40至0.50之间;或直接暴光区光密度在2.20至2.30之间;

4.四级片(废片)胸片质量达不到三级片者为四级片,不能用于尘肺诊断。

【尘肺X线胸片分级】

1.肺区划分方法将肺尖至膈顶的垂直距离等分为三,用等分点的水平线把每侧肺野各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区。

2.小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不超过10mm的阴影。

(1)形态和大小:小阴影的形态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类,按其大小各分为三种;小阴影的形态及大小以标准片所示为准。

1)圆形小阴影以字母p、q、r表示:

p:直径最大不超过1.5mm;

q:直径大于1.5mm,不超过3mm;

r:直径大于3mm,不超过10mm。

2)不规则形小阴影以字母s、t、u表示:

s:宽度最大不超过1.5mm;

t:宽度大于1.5mm,不超过3mm;

u:宽度大于3mm,不超过10mm。

3)记录方法:阅读胸片时应记录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胸片上的小阴影几乎全部为同一形态和大小时,将其字母符号分别写在斜线的上面和下面,例如:p/p、s/s等;胸片上出现两种以上形态和大小的小阴影时,将主要的小阴影的字母符号写在斜线上面,次要的且有相当数量的另一种写在斜线下面,例如:p/q、s/p、q/t等。

(2)密集度:指一定范围内小阴影的数量。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应以标准片为准。读片时应首先判定各肺区的密集度,然后确定全肺的总体密集度。

1)四大级分级:密集度可简单地划分为四级,即0、1、2、3级。

0级:无小阴影或甚少,不足1级的下限;

1级:有一定量的小阴影;

2级:有多量的小阴影;

3级:有很多量的小阴影。

2)十二小级分级:小阴影密集度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为客观地反映这种改变,在四大级地基础上再把每级划分为三小级,即0/-、0/0、0/1、1/0、1/1、1/2、2/1、2/2、2/3、3/2、3/3、3/+。记录方法如下:将胸片与标准片比较,若其小阴影密集度与标准片相似,则记录为1/1、2/2、3/3。若其小阴影密集度较标准片所示稍多或稍少,则按实际表现记录,例如:2/1或2/3,前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其密集度较标准片2/2所示小阴影稍少,故1级也应认真考虑;后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较标准片2/2所示的小阴影稍多,因此,3级也应认真考虑。

3)分布范围及总体密集度判定方法:

①判定肺区密集度要求小阴影分布至少占该区面积的三分之二;

②小阴影分布范围是指出现有1级密集度(含1级)以上的小阴影的肺区数。

③总体密集度是指全肺内密集度最高的肺区的密集度。

3.大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大于10mm以上的阴影。

4.小阴影聚集指局部小阴影明显增多聚集,但尚未形成大阴影。

5.胸膜斑胸膜斑系指除肺尖部和肋膈角区以外的厚度大于5m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或局限性钙化胸膜斑块。

接触石棉粉尘者,胸片表现为0+,如出现胸膜斑,可诊断为I期;胸片表现为I+者,如胸膜斑已累及部分心缘或膈面,可诊断为II期;胸片表现为II+者,如单个或两侧多个胸膜斑长度之和超过单侧胸壁长度的二分之一,或累及心缘使其部分显示蓬乱,可诊断为III期。

6.附加符号:

(1)bu 肺大泡

(2)ca 肺癌和胸膜间皮瘤

(3)cn 小阴影钙化

(4)cp 肺心病

(5)cv 空洞

(6)ef 胸腔积液

(7)em 肺气肿

(8)es 淋巴结蛋壳样钙化

(9)ho 蜂窝肺

(10)pc 胸膜钙化

(11)pt 胸膜增厚

(12)px 气胸

(13)rp 类风湿性尘肺

(14)tb 活动性肺结核

胸片读片记录表

实验四、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三氯化铁比色法)【原理】血液胆碱酯酶可使乙酰胆碱水解生成胆碱和乙酸,终止反应后,剩余的乙酰胆

碱与碱性羟胺作用生成乙酰羟胺,然后在酸性环境中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棕红色羟肟酸铁络合物。根据其颜色深浅进行比色定量,从而推算出胆碱酯酶活性。

【器材】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0.5℃);采血针;血红蛋白吸管(20μl刻度);微量吸液器;刻度吸管;试管;漏斗;容量瓶。

【试剂】试剂均为分析纯,水应为新煮沸去除二氧化碳的蒸馏水。

1.磷酸盐缓冲溶液,pH=7.2准确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04·12H2O)16.72g和磷酸二氢钾(KH2PO4)2.72g,用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ml,置4℃冰箱中保存。

2.碱性羟胺溶液临用时将l39g/L的盐酸羟胺溶液与140g/L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

3.盐酸溶液1+2 浓盐酸l份加水2份混合。

4.三氯化铁溶液l00g/L 称取10g三氯化铁(FeCl3·6H20),加浓盐酸0.84ml,溶解后再加水至l00ml,贮存于棕色瓶中。

5.氯化乙酰胆碱标准溶液

(1)标准贮备液:精确称取氯化乙酰胆碱1.2716 g,用pH=7.20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并稀释至100ml。此溶液lml含70μmol乙酰胆碱。置4℃冰箱内保存。

(2)标准应用液:取标准贮备液用磷酸盐缓冲液稀释10倍。此液lml含7μmol乙酰胆碱,于临用前配制。

【分析步骤】

1.乙酰胆碱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支试管,按下表配制乙酰胆碱标准色列:

试剂管号

1 2 3 4 5 6

乙酰胆碱标准应用液(ml)0 0.2 0.4 0.6 0.8 1.0

磷酸盐缓冲液(ml) 2 1.8 1.6 1.4 1.2 1.0

乙酰胆碱含量(μmol)0 1.4 2.8 4.2 5.6 7.0

摇匀,各管加碱性羟胺4ml,立即振摇3分钟,加1+2盐酸溶液2ml,振摇2分钟,加l00g/L三氯化铁溶液2ml,摇匀,过滤,于520nm波长处测吸光度(以试剂空白调零),按氯化乙酰胆碱不同微克分子数与光密度的相对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于A管(样品管)和B管(对照管)两管中各加入0.98m1磷酸缓冲液及末梢血20μ1,摇匀(注意防止产生泡沫),置37℃水浴中预热5~10分钟。向A管中加入氯化乙酰胆碱标准应用液lml,准确记时并混匀,于37℃±0.05℃水浴中保温30分钟后立即加碱性羟胺溶液4ml,振摇3分钟终止反应。B管中先加碱性羟胺溶液4ml振摇后再加入氯化乙酰胆碱标准溶液1ml与A管同样于水浴中保温,以下步骤A、B两管均按标准曲线制备进行。

【计算】

1.被水解氯化乙酰胆碱的吸光度=对照管B的吸光度一样品管A的吸光度。

胆碱酯酶活性值(μmol/ml全血,37℃30分钟)=C/0.02

式中C是被水解氯化乙酰胆碱的吸光度从氯化乙酰胆碱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被水解氯化乙酰胆碱量(μmol)。此值为0.02m1血经37℃30分钟反应条件下的胆碱酯酶活性绝对值。如按每升血计算则为mmol/L。

2.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相对值(%)=

正常参考值值

样品胆碱酯酶活性绝对

×100 式中正常参考值即健康人胆碱酯酶活性绝对值。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解析

《姓名:陈云虹班级:预防一班学号:2 一、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 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 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 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 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 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 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 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完整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暂时性听阈位移: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2. 速发型矽肺: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SiO2含量粉尘,经1-2年即可发病。 3. 手臂振动病:是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 4. 生物监测:指定期、系统和连续地监测劳动者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7. 职业危险度评价:通过对毒理学研究、工作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 8. 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职业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安全等。 9. 晚发型矽肺:接尘者虽接触较高浓度矽尘,但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发现异常但尚不能诊断为矽肺,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 10.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债。 11.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12. 刺激性气体: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题集(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 :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438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概述 职业卫生主要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科学。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而职业卫生则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健康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1、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 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德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为此国际职业卫生协会在1992年订立了职业医学准则,提倡崇高医德。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职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生产环境因素,同时与多种有害因素存在联合作用,加剧了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种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物理、化学和机械刺激引

济宁医学院期末考试复习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17预防专升本 一、选择题 1、下述关于生产环境监测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和分布情况 B 了解生产环境卫生质量 C 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D 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 E 检查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防护措施 A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B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C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D 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 E 限制接触时间 3、下列粉尘何者为无机粉尘 A 农药粉尘 B 橡胶粉尘 C 水泥粉尘 D 木尘 E 谷物粉尘 4、我国卫生标准中采用的最高容许浓度数值是指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的呼吸带 A 粉尘浓度的日平均值 B 任何一次采样测尘中均不应超过的粉尘浓度最高限值 C 瞬间可超过的粉尘浓度值 D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E 粉尘浓度的年平均值 5、矽肺诊断所必备的条件是 A 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 B 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 C 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D 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E 肺组织活检 6、我国煤工尘肺是指 A 煤矿工人患的矽肺 B 煤肺 C 煤矽肺

D 煤肺+煤矽肺 E 煤矿工人患的矽肺+煤肺+煤矽肺 7、中暑按发病机理分为 A 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 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C 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 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 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8、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 A <20Hz B 20~20000Hz C >20000Hz D 200~2000Hz E >2000Hz 9、声级计A声级的设计是根据 A 模拟人耳对100方的响度曲线 B 模拟人耳对70方的响度曲线 C 模拟人耳对40方的响度曲线 D 模拟人耳对1000 Hz标准音等响曲线 E 模拟人耳对40dB纯音的响度曲线 10、听觉适应是指 A 强噪声下暴露时间短,听阈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 B 一种器质性听觉器官损伤 C 是一种永久性的听阈位移 D 强噪声暴露时间常,听阈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才 能恢复 E 强噪声暴露时间常,听阈明显下降,听阈提高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才 能恢复 11、我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新建企业的噪声容许标准为 A 85dB(A) B 75 dB(A) C 65 dB(A) D 55 dB(A) E 90 dB(A) 12、振动本身特性中,对机体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加速度、频率、位移 B 位移、振幅、加速度 C 接触方式、加速度、位移 D 频率、振幅、加速度 E 振幅、频率、速度 13、.以下哪种不属于非电离辐射 A 激光 B X射线 C 紫外线 D 红外线 E 可见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习题集(答案更正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习题 四、单一选择题 1.下述关于生产环境监测论述不正确的是 A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和分布情况 B 了解生产环境卫生质量 C 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D 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 E 检查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 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 B 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C 是早期发现健康损伤的重要手段 D 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E 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健康损害,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3.下列关于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论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在接触人群中,研究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B 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C 常采用断面调查、病例—对照和队列调查方法 D 阐明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制定修订卫生标准和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E 鉴定劳动卫生工作质量,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4.下列哪项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工作 A生产环境监测 B 健康监护 C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D 阈限值制定 E 实验室测试和危险度评定 5.下列关于实验室测试评价论述错误的是 A包括整体动物实体和体外测试系统 B 常用于测试化学物毒性,预示对人的危害 C 评价有害因素潜在作用 D 结合临床观察结果,阐明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E 制定人体参考界限值 6.下列关于危险度评定论述错误的是 A对有害因素潜在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B 估算在一般接触条件下可能造成健康损害的概率和程度 C 为制定法定职业病提供依据 D 寻求可接受危险度 E 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 7.矽尘致肺癌的调查属于 A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B 回顾性调查 C 专题调查 D 前瞻性调查 E 事故调查 8.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 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 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 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题库 判断 答案

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24、高温作业易发生工伤事故主要因为神经系统出现抑制作用。 25、因中暑而死亡的患者大多缘于热衰竭。 26、热射病是因为散热障碍,体温调节紊乱所致。 27、热射病者体温一定升高,热衰竭、热痉挛者体温均可正常。 28、高温作业工人一旦出现热痉挛表现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29、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分A、B、C、D四级。 30、如果有10个相同的声源同时存在,则总声压级增加1分贝。 31、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均属暂时性听阈位移。 32、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此时患者主观有耳聋感觉。 33、脱离噪声环境需要数小时听力方可恢复者属于听觉适应现象。 34、短暂接触生产性噪声不会导致永久性听阈位移。 35、局部振动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36、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加强个人防护、较少作业时间。 37、局部振动对机体神经系统影响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38、手部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超过30 分钟即为轻度局部振动病。 39、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 末梢起作用。 40、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所以微波波段以毫米波危害最大。 41、电光性眼炎是指紫外线引起的急性结膜、巩膜炎。 实用文档5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用版

YF-ED-J1641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用 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概述 职业卫生主要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 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科学。职 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 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 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而职业卫生 则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 全、健康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 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1、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

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德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为此国际职业卫生协会在1992年订立了职业医学准则,提倡崇高医德。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职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生产环境因素,同时与多种有害因素存在联合作用,加剧了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种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物理、化学和机械刺激引起。吸烟,可加剧环境因素,如粉尘、有害气体或蒸汽,对呼吸道的损害,以致增加诱发职业性肺癌的危险。 2、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劳动组织不完善,作业制度不合理;工作节奏的变动,换班和夜班工作;工作过度紧张,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或过量;精神性职业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20分)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 A. 提高职业卫生科学水平 B.积极防治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 C. 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 D. 开展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护 E. 进行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2.职业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是 A. 劳动过程中器官和系统的变动规律 B. 生产劳动的组织 C. 提高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D. 预防疲劳和过劳 E. 劳动力的合理化管理 3.气溶胶是指 A. 气体、粉尘、烟、雾 B. 原料、中间产物、辅助材料和成品气态物质 C. 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中的气态物质 D. 粉尘、烟、雾的统称 E. 化学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气态和胶体状态的统称 4. 慢性汞中毒的突出症状是 A. 腹痛 B.低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 C.四肢伸肌瘫痪 D.四肢远端触觉减退 E.震颤 5. 哪个代谢产物可作为评价苯的接触指标 A. 甲基马尿酸 B. 马尿酸 C. 尿酚 D. 苯基硫醚氨酸 E. 苯甲酸 6.可引起肢端溶骨症的化合物是 A.氯乙烯 B.丙烯睛 C.氯气 D.四氟乙烯 E.正已烷 7.下列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哪个是正确的 A. 含有游离SiO280%以上的总粉尘PC-TW A为0.7mg/m3 B. 含有游离SiO210%~50%的总粉尘PC-TW A为1mg/m3 C. 含有游离SiO210%以下的滑石总粉尘PC-TW A为4 mg/m3 D. 含有游离SiO210%以下的水泥总粉尘PC-TW A为 6 mg/m3 E. 含有游离SiO210%以下的煤尘总粉尘PC-TW A为8 mg/m3 8.手臂振动病是指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 A. 前庭器官功能障碍 B. 手部交感神经紧张 C. 手部末梢循环功能障碍 D. 手部骨骼功能损伤 E. 全身免疫功能低下 9. 女工,30岁,纱厂纺棉纱6年,近三个月,每逢休息日后第一天上班,中午前后出现胸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习题和参考答案题库

、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 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 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 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 μm的尘粒。 6. 可呼吸性粉尘5 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 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 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 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 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 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 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 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 线胸片阴影消退。 11. 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 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 年即 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 13. 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 线胸片 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 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 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 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 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 称为矽性蛋白, 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 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 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 线表现形态, 呈圆形或近似圆形, 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 ,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 分为三种类型:p(<2.5mm) 、q(1.5-3.0mm) 、r(3.0-10mm) 。 17. 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 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 μm,粗2-5 μm,金黄色, 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 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19. 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 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 2 C或2C以上的作业。 21. 高温车间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 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 干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 而相对湿度低。 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 湿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 印染、造纸、矿井等。 24.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 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 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 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 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 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C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 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 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热衰竭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 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 厌烦。 31.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 的生产性噪声。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史及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职业与健康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职业与健康 三、我国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健康损害的特点 四、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第四节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 二、“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 三、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上升 四、职业伤害与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频发 五、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融合 六、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 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第一节职业生理学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三、劳动负荷的评价 四、作业能力 第二节职业心理学 一、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二、职业紧张 三、心身疾病 四、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第三节职业工效学 一、时间动作分析 二、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 三、人体测量及应用 四、机器和工作环境 五、工效学相关疾患 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述 二、金属与类金属 三、刺激性气体

四、窒息性气体 五、有机溶剂 六、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七、高分子化台物 八、农药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一、概述 二、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 三、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 四、硅酸盐尘与硅酸盐尘肺 五、其他粉尘与尘肺 六、有机粉尘及其所致肺部疾患 第三节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概述 二、不良气象条件 三、噪声 四、振动 五、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第四节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 一、概述 二、炭疽 三、布鲁司杆菌病 四、职业性森林脑炎 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 一、概述 二、职业性皮肤病 三、职业性肿瘤 四、职业性五官疾病 第六节职业伤害 一、概述 二、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 三、职业伤害的调查与评估 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 一、概述 二、监测对象的确定 三、空气样品采集 四、采样方式 五、监测策略 第三节生物监测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解析

《姓名:陈云虹班级:预防一班学号:200909010132 一、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24、高温作业易发生工伤事故主要因为神经系统出现抑制作用。 25、因中暑而死亡的患者大多缘于热衰竭。 26、热射病是因为散热障碍,体温调节紊乱所致。 27、热射病者体温一定升高,热衰竭、热痉挛者体温均可正常。 28、高温作业工人一旦出现热痉挛表现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29、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分A、B、C、D四级。 30、如果有10个相同的声源同时存在,则总声压级增加1分贝。 31、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均属暂时性听阈位移。 32、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此时患者主观有耳聋感觉。 33、脱离噪声环境需要数小时听力方可恢复者属于听觉适应现象。 34、短暂接触生产性噪声不会导致永久性听阈位移。 35、局部振动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36、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加强个人防护、较少作业时间。 37、局部振动对机体神经系统影响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38、手部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超过30 分钟即为轻度局部振动病。 39、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 末梢起作用。 40、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所以微波波段以毫米波危害最大。 41、电光性眼炎是指紫外线引起的急性结膜、巩膜炎。 42、我国规定的职业肿瘤包括氯甲醚所致的膀胱癌。 43、实验研究是识别职业癌的第一性线索。 44、呼吸道肿瘤和皮肤癌在职业肿瘤中最常见。 45、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学资料有限,此类物质称为潜在性致癌物。 46、因为环境监测仅能反映呼吸道吸入的剂量,所以生物监测比环境监测更优越和重要。 47、准确测量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即可准确反映机体的接触水平。 48、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普查两种基本类型。 49、职业流调中的接触水平是指对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时空分布的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的平均值。 50、职业流调的内容包括接触水平和工人健康状况调查,不包括人口统计资料调查。 51、器官水平测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测试均属实验研究中的体外测试范畴。 52、在我国,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 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浓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大纲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劳动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内容;掌握职业性病损的概念;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 2.熟悉发生职业病的条件、职业病的特点。 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教学目标: 1.熟悉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熟悉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熟悉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熟悉静力作业和动力作业的区别;熟悉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熟悉职业性病损的基本病理基本变化。 2.了解脑力劳动的内容与生理特点;了解劳动负荷评价;了解职业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职业性病损的病理学诊断。 第三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熟悉职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2.了解职业毒理学、职业工效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教学目标: 1.掌握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掌握职业中毒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掌握铅、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苯、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等常见毒物的毒理,毒作用表现,诊断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2.熟悉职业中毒诊断、急救和治疗原则。 3.了解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了解毒物的存在状态与

接触机会;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了解镉、砷、锰等毒物的毒理、毒作用表现、诊断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教学目标: 1.掌握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基本概念,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掌握矽肺、石棉肺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掌握矽肺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原则。 2.熟悉粉尘对健康的影响和常见粉尘的控制措施;熟悉矽肺概念、并发症,矽肺和石棉肺的X线表现。 3.了解粉尘的来源与分类,了解煤工尘肺、棉尘病、其他尘肺等。 第三节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教学目标: 1.掌握高温作业、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防暑降温、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掌握噪声对机体的危害。 2.熟悉中暑、减压病、高原病、手臂振动病、放射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中暑、振动危害的影响因素;熟悉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3.了解低温作业。 第四节生物性有害作业所致职业性损害 教学目标: 1.掌握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概念、接触机会及所致职业性损害的类型。 2.熟悉人禽流行性感冒、炭疽、布氏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 3.了解职业性森林脑炎。 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 教学目标: 1.掌握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掌握常见职业肿瘤的职业致癌物。掌握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牙酸蚀症的病因和主要临床表现。 2.熟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3.了解常见职业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了解常见职业性皮肤病的病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劳卫名解 2.工作有关疾病:是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病史。 3.氧需:劳动1min所需要的氧量。其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呼吸器官的功能。 4.氧债:氧量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5.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6.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8.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9.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10.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11.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12.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性质):1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3混合性粉尘。 13.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14.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 15.声强: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用能量大小表示声音的强弱称为声强。其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声波能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W/M2。 16.声强级:用对数来表示声强的等级,通常规定以听阈声强I0=10-12W/ M2作为基准值来度量任一声音强度I,取常用对数,则任一声音声强级的计算公式:LI=lgI/I0。 17声压级:SPL,单位分贝(dB),并以1000Hz的纯音的听阈声压为基准声压,定为0dB,与被测声压的比值,去对数后即为被测声压的声压级。 18.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的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19.铅吸收: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h(0.1mg/24h);血铅≥2.40μmol/L(50μg/dl);或诊断性驱铅实验后尿铅≥1.440μmol/L而<3.84μmol/L者。 20.铅线:口腔卫生不好者,在齿龈与牙齿的交界边缘上可出现由硫化铅颗粒沉淀形成的暗蓝色线。 21.中毒性肺水肿:是指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积聚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 2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肺水肿的一种类型,是刺激性气体中毒,创伤,休克,烧伤,感染等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的以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23.农药:是指用于防止,控制或消灭一切虫害的化学物质或化合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A卷及答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A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1X40=40分):1、静力作业的特征:(C) A、能量消耗水平高易疲劳 B、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不易疲劳 C、能量 消耗水平不高却易疲劳D、能量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劳E、能量消耗水 平中等但易疲劳 2、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分类,哪种分类最全面:(A)B、无机粉尘、 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B、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粉尘、有机粉尘 C、矿物粉尘、人工合成粉尘、皮毛尘、 D、矿物粉尘、金属性粉尘、有机粉尘 E、无机粉尘、有机粉尘、人工合成粉尘 3、气态毒物进入呼吸道深部主要取决于下列哪种因素:(B) A、空气浓度 B、水溶性 C、脂溶性 D、挥发性 E、蒸气压4、铅化合 物的毒性大小主要取决于:(D) A、溶解度 B、化学结构 C、分散度 D、分散度及在人体组织内的溶 解度E、比重5、对职业中毒的诊断首先要有:(C) A、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B、有关化验指标的阳性结果 C、明确的职业史 D、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 E、相关的鉴别诊断资料 6、安静时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C) A、10倍 B、8倍 C、5倍 D、2倍 E、4倍7、可引起白血病的生产性 毒物有:(C) A、石棉 B、氯乙烯 C、苯 D、苯胺 E、铅8、经常接触有机溶剂可使 皮肤:(D) A、角化 B、色素沉着 C、溃疡 D、皲裂 E、皮疹9、一般认为汞中毒 机理是其可抑止多种什么酶的活性:(A) A、含巯基酶 B、含氨基酶 C、含甲基酶 D、含乙基酶 E、以上都不是 10、以下毒物除哪一种外易引起化学性肺水肿:(A) A、四氯化碳 B、光气 C、氯气 D、氮氧化物 E、氨11、阿托品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作用是:(E)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2][1]题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研究 A. 工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B.产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C. 农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D.环境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E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和工艺流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A. 一氧化碳 B. 噪声 C. 矽尘 D.厂房建设或布置不合理 E.低气压 3.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与职业因素有明确因果关系 B.是否出现临床症状 C.是否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 D.都是职业性疾患 E.是否群体发病 4.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是 A.接触机会 B.接触方式 C接触水平 D.接触时间 E.接触强度 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E.密闭、隔离、通风、车间整洁、安全贮运 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 A.三级学科 B.分支学科 C.子学科 D.部分学科 E.学派 7.下列关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论述正确的是 A.研究生产环境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B.研究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C.研究改善生产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学科 D.研究生产工艺过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改善生产环境的学科 E.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和改善劳动条件的学科 8.职业病属于 A.工伤 B.职业性疾患 C.职业性健康影响 D.健康效应 E.职业中毒 9.下列关于职业病论述错误的是 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引起的疾病 B.职业有害因素引起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时出现的疾病 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健康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D.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保待遇 E.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均称为职业病 10.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 A.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各种职业因素 B.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所有职业因素 C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职业因素 D.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E.劳动过程中所有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11.长期从事某一作业,从内外感受器传人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各器官和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迅速、能耗较节省、作业较轻松。这种状态称为 A.作业定型 B.动力定型 C.静力定型 D.反应定型 E.适应定型 12.首先给肌肉收缩与松弛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三磷酸腺苷 E.磷酸肌酸 13.劳动时人体所需的氧量取决于 A.劳动强度 B.劳动时间 C.动力定型的程度 D.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 14.紧张反应的主要表现有 A.对工作满意度差 B.心烦意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