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课件

古代汉语课件

古代汉语课件
古代汉语课件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及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汉语词汇》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

字和词的区别:

词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

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一个汉字记录词的一个词素,如“朋友”。

一个汉字记录词中一个音节,如“蟋蟀”。

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人、手、足、心、脑、

天、地、日、月、风、雨、

马、牛、羊

上、下、左、右

《左传·隐公元年》:“于是缮甲兵,具卒乘”。

《史记·郑世家》:“段至京,缮治甲兵。”

《左传·僖公四年》:“君梦齐姜。”

《史记·晋世家》:“君梦见齐姜。”

单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占优势,特别是在先秦汉语里这一点尤其明显。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般词汇中,复音词却占了80%左右。古代汉语中单音词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频率远比复音词高。

复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组成的,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叫复音词。

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以双音节为主。可以分为两种:单纯词、合成词

\单纯词

词的两个音节只代表一个词素。

冉冉、飘飘、犹豫、琵琶、陆离、爱斯基摩

叠(迭)音词(“叠字”、“重言”)

翩翩、离离、灼灼、纷纷

飒飒、汤汤、坎坎、淙淙、

丁丁、苍苍、茫茫、潺潺、

嘤嘤、绵绵、萋萋、萧萧、

喈喈、冉冉、飘飘、洋洋

叠音词大多是描写景物或状态的形容词以及摹拟声音的象声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王风·黍离》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卫风·氓》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诗·小雅·伐木》

启呱呱而泣。《书·皋陶谟》

相同形式的叠音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

老冉冉其将至兮。《楚辞·离骚》

冉冉孤竹生。《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竹生》

第一个“冉冉”,渐进貌。第二个“冉冉”指柔弱下垂貌。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诗·大雅·思齐》

(毛传“肃肃,敬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召南·小星》

(毛传“肃肃,疾貌。”)

鸿雁于飞, 肃肃其羽。《诗·小雅·鸿雁》

(毛传“肃肃,羽声也。”)

仓庚喈喈。《诗·小雅·出车》

鸡鸣喈喈。《诗·郑风·风雨》

鼓钟喈喈。《诗·小雅·鼓钟》

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唐·孟郊《送淡公》

雍雍喈喈,民协服也。《尔雅·释训》

穹苍真漠漠,风雨漫喈喈。唐·元稹《痁卧闻暮中诸公征乐令饮因有戏呈三十韵》(痁:读音sh ān,疟疾)

联绵词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而表示一个意义的不可分割的双音节单纯词。

双声联绵词

叠韵联绵词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双声联绵词

古声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今太子肤色靡曼。枚乘《七发》

靡曼皓齿。《吕氏春秋·本色》

琵琶、唐棣、蟋蟀、鸳鸯、

匍匐、踊跃、邂逅、拮据、

含胡、参差、倜傥、栗烈、

叠韵联绵词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梁惠王上》

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摇于门。《礼记·檀弓上》

芍药、葫芦、螳螂、须臾、婵娟

徘徊、逡巡、望洋、崔嵬、仓皇

窈窕、依稀、混沌、荒唐、朦胧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周南·关雎》

缱绻从公,无通外内。《左传·昭二十五年》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

蔽芾甘棠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 《孟子·万章上》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科斗(蝌斗)、滂沱、梧桐

颠沛、狼藉、芙蓉、葡萄、扶摇。

沙发、基因、克隆、巧克力、

卡拉ok、莫斯科、爱斯基摩、

克里姆林宫

联绵词不能分开解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

《释名·释姿容》:“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若望之然也。”

望洋、望羊、望阳、茫洋、望羊、“盳(盲的异体字)羊”。

犹豫

《颜氏家训·书证》:“《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超越)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为犹豫。”

以狐疑之心,为首鼠之事。(《梁书·侯景传》)

《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诗·周南·关雎》“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

《方言》:“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裴駰《史记集解》:“首鼠,一前一却也。”

光绪年间,翰林吴浚宣掌教海宁安澜书院,嘱朱起凤代阅课卷。评语中肯,生员翕然。后有份课卷中用成语“首施两端”,起凤疑为笔误,加批语“当作首鼠”。卷发后,合院大哗。实则“首施”源出《后汉书》。

《辞通》

联绵词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故写法比较自由。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邶·谷风》

《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礼记·檀弓下》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

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史记·苏秦列传》

蒲伏、扶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鸷鸟休巢,征马歭躇。(李华《弔古战场文》)

逍遥携手,踟跦步趾。(成公绥《啸赋》)

羸豕孚蹢躅。(《易·姤》)

是以冯异西征,得以数千百人踯躅三辅。(《后汉书·隗嚣传》)

峙躇、踌躇、蹢躅、跢跦、踯躅、彳亍

履舃交错,杯盘狼藉。(《史记·滑稽列传》)

流涕狼戾不可止。(《淮南子·览冥》)

《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狼藉、狼籍、狼疾、狼戾、梁厉

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当斯之时,进退狼跋。(《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狼贝不知所向。(《后汉书·任光传》)

《楚辞·离骚》:“欲从气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犹豫:犹与、犹预、犹夷、犹予、由豫、由夷、由与、优与、容与、游移。

逶迤:委蛇、委随、逶陀、威夷、委迟、逶夷、委佗、委它、委维、倭他、威夷、威迟、遗蛇、逶迂、猗移、延维、郁夷等三十余种写法。

徘徊:俳佪、俳回、裴回、

徬徨、方皇、旁皇、彷徨、仿偟、

盘桓、磐桓、泮涣、盘旋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复音词。朝廷、诸侯、大夫、百姓

粘附式

并列式

偏正式

支配式

主谓式

粘附式:词根和词缀合成。

加前缀的:有、老、阿、第

如:

第一、阿姊、阿爷、老婆

老虎、油然、欣然、久之

童子、望子、婢子、有顷

船儿、沃若、莞尔、晏如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孟·梁上》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并列式:

驰驱、暴露、离散、叹息、杀戮

防御、往来、安危、迁徙、长久、

辽远、节俭、聪明、干戈、社稷、

朋友、英雄、声誉、争论、左右、

艰难、宇宙、春秋、寒暑、稼穑、

钟鼓、庖厨、琴瑟、爪牙、休息

偏正式:

先王、天子、百姓、寡人、公子、

皇天、后土、大人、诸侯、黄昏、

黔首、百姓、庶人、陪臣、农夫、

庶民、不肖、不佞、走狗、谋臣、

支配式:

将军、执事、借口、拾遗

司马、司空、从事、亡命、

得罪、稽首、当路、用命

主谓式:

夏至、日食、波及、

人为、霜降、肢解、

屋漏(屋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由此射入,故称屋的西北角为屋漏。)

单音词

叠音词

单纯词联绵词

复音词

合成词粘附式

并列式

偏正式

支配式

主谓式

正确区分古汉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

貌似双音词的两个单音词

①酒数行,腊起曰:“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容斋逸史·方腊起义》)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②冯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清稗类钞·冯婉贞》)

③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清稗类钞·冯婉贞》)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司马光《赤壁之战》)

⑦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则不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11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孟子荀卿列传》)

12为人廉,谨于文法。(《李将军列传》)

13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14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15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韩非子·五蠹》)

16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贾谊《鵩鸟赋》)

17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史记·张释之列传》)

18 数犯主之颜色。(《史记·汲黯列传》)

19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后汉数·申屠蟠传》)

20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杜甫《北征》)

21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缯缴之说,而侥幸其后。《韩非子·五蠹》

圣主不乘危,不侥幸。《史记·袁盎传》

苟如公言,不可侥幸耶?《汉书·淮南王安》

侥天之幸,或能免乎?《冯婉贞》

其民殷众,以多甲兵。《国语·吴语》

又非惧吾兵甲之强也。《国语·吴语》

兵革大强。《战国策·秦一》

表示同一概念的同义词的临时组合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斵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冯谖客孟尝君》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

?或困乏于资财《诗经·大雅·绵蛮》

(6)道路辽远,劳费滋多。(韩愈《论淮西事宜状》)

⑺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经·系辞下》)

⑻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经·系辞下》)

⑼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⑾又坐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汉书·赵广汉传》)

⑿居家常执勤苦。(《后汉书·班超传》)

⒀数通使相窥观。(《汉书·苏武传》)

⒁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

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汉书·苏武传》)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礼记·王制》)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国语·周语》)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大鱼?(贾谊《吊屈原赋》)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吾甚恐。《孟子·梁惠王上》

地削兵弱。《战国策·秦五》

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战国策·秦二》

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宣二年》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列传》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汉书·邹阳传》

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富贵而不能骄傲者,未之有也。《汉书·邹阳传》

偏义复词

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本纪》

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后汉书·窦融传》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东南飞》

反义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成此祸福端。晋·欧阳建《临终诗》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

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史记·乐书》)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汉书·张汤传》)

凤姐虽然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唯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红楼梦》第十四回)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韩非子·初见

秦》)

趋走不足以逃利害。(《列子·杨朱》)

近义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秋水》)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谏逐客书》)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经·系辞上》)

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汉书·班超传》)

侯生摄弊衣冠直上。(《史记·魏公子列传》)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基本没有变化,现代汉语还在继续使用。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词义发生变化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年》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隐三年》

涕泗滂沱。《诗经·陈风》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

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32年》

《说文》:“讯谋曰访。”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赠卫八处士》

1、古今词义变化显著

1.揭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揭节奉使。《后汉书·冯衍传下》

2.僵

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汉书·眭弘传》)

详(佯)僵而弃酒。(《史记·苏秦列传》)

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魏·曹元首《六代论》

燕王曰:“若不忠信耳,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苏秦曰:“不然。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於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勿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於是

乎详僵而弃酒。○

3.感激

又云:“相国已率三十万众而行讨(钟)会。”欲以称张形势,感激众心。(《三国志·魏书》)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4.替

夫执玉卑,替其贽也。(《周语上》)

秦伯素服郊次,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偷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晋国、韩子不可偷也。《左传》

存者且偷生。――唐·杜甫《石壕吏》》

安肆曰偷。――《礼记·表记》

楚有善为偷者。――《淮南子·道应训》

6.苦

工事苦慢,作为淫巧,必行其罪。(《淮南子·时则》)

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国语·齐语》)

7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8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2、词义相反的例子

1.去

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

去韩而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仅

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序》)

3、词义差别较小的例子

1.购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史记·项羽本纪》)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搜神记》)

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新唐书·褚遂良传》)

2.穷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3.暂

默,犬暂逐人也。《说文解字》

迅乎犹奔星之暂见。《抱朴子·外篇》

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西晋刘琨《答卢谌》)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4、多义词的义项减少

1.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44章

2.宇宙

凤凰之翔,至德也。而燕雀骄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淮南子》

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

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庄子·知北游》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三苍》

古今词义的差别表现

(1)概括范围的不同

1词义缩小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从原义发展到新义。同一类属关系中,词义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①宫

上入执宫功。(《诗经·豳风·七月》)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丘陵掘穴而处焉。(《墨子·节用中》)

②禽

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三国志·华佗传》)禽者何?鸟兽之总名。(《白虎通·田猎》)

③臭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大雅·文王》

④寡

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小尔雅》)

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墨子·辞过》)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5丈夫

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国语·越语》)

6亲戚

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墨子·节葬》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廼成为孝子。《列子·汤问》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僖公二十四年》

7史记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金:一切金属的通称金:黄金

谷:庄稼或粮食的总称谷:稻谷

弟:同辈中年龄小的,包括男性和女性弟:弟弟

报复:报德或报怨报复:报怨

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汉书·朱买臣传》

2词义扩大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从原义发展到新义是在同一类属关系中演变的。词义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采取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1河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史记·项羽本纪》)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2响

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人。响之效声者也。(《说苑·君道》)

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左传·昭公十二年》)

响,应声也。(《玉篇》)

3睡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欧阳修《秋声赋》)

坐寐也。(《说文解字》)

4中国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大雅·民劳》)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5眼

子胥抉眼。(《庄子·盗跖》)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战国策》)

6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采葛》

洗:洗脚洗:洗东西或洗身体

江:长江江:大的河流的通称

雄:鸟的雄性雄:鸟兽的雄性

布:麻布布:衣料的统称

嘴:鸟嘴嘴: 人或动物的嘴

(2)含量多寡的不同

词所标志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①尺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战国策·齐策》)

可以托六尺之孤。(《论语·泰伯》)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孟子·许行》)

②斗、斤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斗,十升也。――《说文》

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

3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杜牧《阿房宫赋》

“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

(3)适用对象的不同

①肥

赵叔向为天官侍郎,肥而喜睡。(《鸡肋编》)

范党民作相,方三十二岁,肥白如冠玉。(《鸡肋编》)

②匹

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孟子·告子上》)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 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上》)

③产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

陈良,楚产也。(《孟子·许行》)

4食——食sì(饲)

将其来食。――《诗·王风·丘中有麻》。

高亨云:“食通饲,给人以食物吃。”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4)词所指客观对象发生变化。

①床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世说新语》)牀,安身之坐也。《说文》

②坐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荀子·大略》)

(向栩)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后汉书·独行列传》)

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坐行,膝行。

③烛

司宫执烛于西阶上。(《仪礼·燕礼》)

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仪礼·士丧礼》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5)感情色彩的不同

①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②贿

出有赠贿(《左传·昭公五年》)

数之以王命,取贿而还《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吏坐受赇枉法。(《汉书·刑法志》)

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③锻炼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注:“锻炼,犹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与铸陶,锻炼使人成熟也。”④龟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步出夏门行》)

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绶……皆龟纽。《汉官仪》

⑤爪牙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越语》)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李将军列传》

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资治通鉴》

⑥走狗

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⑦谣言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卷一)

诗守南楚,民作谣言。(《后汉书·杜诗传赞》)

⑧下流

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杨恽《报孙会宗书》)

⑨吹嘘

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魏书·郭祚传》)

冯唐已老听吹嘘。(杜甫《寄岑嘉州》)

吹,嘘也。――《说文》

10风流

风流笃厚。《汉书·刑法志》

(刘备)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三国志》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世说新语》

年初十五最风流。花蕊夫人《宫词》七十五

(6)词义的轻重不同

①诛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左传·庄公八年》)

诛求无时。(强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诛纣,断其首。《荀子·正论》

②恨

恨相知晚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晁错传》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3怨

缪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记·秦本纪》)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汉书·苏武传》)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王之涣《凉州词》

怨愤所积。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饿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论语·季氏》

(伯夷)不受封侯饿死首阳山下。《史记·苏秦列传》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①履

纠纠葛屦,可(何)以履霜。(《诗经·魏风·葛屦》)

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跳

禹跳,汤偏,尧舜三牟(眸)子。(《荀子·非相》)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③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史记·李斯列传》)

④诏

父诏其子,兄诏其弟。《国语·晋语》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⑤朕

云将曰:朕愿有问也。《庄子·在宥》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度,令为诏,天子自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

6百姓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尚书·酒诰》)

百姓悲哀,如丧父母。(《史记·五帝本纪》)

《孟子》全书中“百姓”出现19次,18次指平民,一次指百官(《尚书》)

词的本义和变义

词的本义,是词的本来意义。即现在能够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或的最古义。

所谓“变义”是指从本义发展出来的词义。

异,怪也。――《玉篇》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三国志·公孙瓒传》

集: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

天下云集而响应。(贾谊《过秦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宴集序》)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鞌之战》)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曹丕《与吴质书》)

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蒲松龄《促织》)

故不能推车而及。(《齐晋鞌之战》)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齐晋鞌之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擐甲执兵。(《齐晋鞌之战》)

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计篇》)

掌握本义的作用

节:

①竹节: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经·序卦》)

②骨节,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③事情的一部分:一节见,则百节知矣。(《说苑》)

④起标准、约束作用的度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

⑤节操: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⑥节制: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⑦节省:节用而爱民。(《论语·学而》)

⑧乐器之一种:巴姬弹弦,汉女击节。(左思《蜀都赋》)

⑨太阳初达某一星次的时间: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汉书·天文志》)

词的基础义和引申义

基础义是引申义是赖以产生的基础,引申义是由基础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宰夫将解鼋。(《左传·宣公四年》)

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史记·吕后本纪》)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论衡·问孔》)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君子行》)

词义引申的途径

1.延展引申

是指在不改变词的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有的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伸,去标志另一类事物的引申方式。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经·大雅·大明》

请君临之。《左传·襄公三年》

开弓也,从弓、丨。(《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下》)

狼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以引以翼。(《诗经·大雅·行苇》)

秦军引而去。(《战国策·赵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鹿鸣》)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考工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抑:用手压物→人的感情,克制。

举:举物→在人,推荐。

分:分开→抽象事物,分辨。

采:用手摘物→选择、采纳。

息:喘息→休息。

悸:心跳→恐惧。

明:明亮→视力好。

贵:物价高→地位高。

2.条件引申

词的某一词义借助某个特定的条件去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A.借助自然条件

冬,大有年。(《春秋·宣公十六年》)

周曰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尔雅·释天》

年,谷孰也。《说文·禾部》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国语·晋语》)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庄子·秋水》

岁,木星也。《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说文·齿部》

未龀不得入军门。《管子·小问》

显、景诸子年皆童龀,并为黄门侍郎。《后汉书·皇后纪下》

B.社会条件引申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说文·寸部》

本義是官署。漢代九卿主管的機構都叫寺。太常寺、大理寺、鴻臚寺等。鴻臚寺是主管四方來賓的。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天竺僧摩騰用白馬駝著佛經,住在鴻臚寺,次年在洛陽建造白馬寺,作為賓舍。在這樣一種歷史交流的歷史條件下,“寺”才能由官署引申出佛寺義,並取得了獨佔的地位。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王维《李陵咏》)

代,更也。《说文·人部》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左传·庄公八年》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周南·汉广》

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汉水一带)

条件引申与延展引申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借助于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事物之间的特定关联实现,后者只是在语言应用中因结合对象不同而延展了某一方面的含义。

3.修辞引申

A.比喻引申

是人们以一定的联想,衡量事物的性状、功能等特征,根据其相似性,用某个词去比喻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酌以大斗。(《诗经·大雅·行苇》)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经·小雅·大东》)

爪牙:

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小雅·祈父》)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栖会稽》)

宪既平匈奴,威名大震,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后汉书·窦宪传》)

蠹,木中虫。《说文》

此五者,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盔,钵也。《玉篇》

盔,盂器也。《韵会》

三通鼓罢,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阵前。《三国演义》

绳墨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

此篇笔力超然,高风远韵尚可想见,岂寻常诗人绳墨所能束缚。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

弹丸引申为狭小之地,

草芥引申为微不足道。

咽喉引申为要害之处。

参商:本是两个星名,参在东,商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引申为双方隔绝;不和睦。股肱引申为得力的大臣。

比喻引申和比喻的區別是有無產生新義。

《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崩”,《说文·山部》“山坏也。”

①梁山崩。(《左传·成公五年》)

②天崩地坼。(《战国策·赵策》)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④周烈王崩。(《战国策·赵策》)

B.借代引申

利用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用甲事物去借称与之相关的乙事物而引申出新义。

身:

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国殇》)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革:

羔羊之革。(《诗经·召南·羔羊》)

兵革之士乐战。(《庄子·徐无鬼》)

羽,鸟长毛也。《说文·羽部》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易·渐卦》

边郡未和,负羽从军。江淹《别赋》

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孔颖达疏:“壮有妻,妻居室中,故呼妻为室。”

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墨子·尚贤》

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左传》

4.语法引申

词在句中充当不同的成分而产生新义的引申方式。

泣:

太后哭,泣不下。(《史记·吕后本纪》)

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行:

遵彼微行。(《诗经·豳风·七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出游于观之上。《礼记·礼运》

语法引申不限于实词之间,有时候,也可以由实词虚化为虚词。

诚,信也。《说文》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信能行此三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孙丑上》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

私使乳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汉书·霍光传》

足历王庭。司马迁《报任安书》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汉书·艺文志》

特殊位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词义引申的类型

1.放射型:

以基础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直接引申出若干个引申义。

臨: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临百仞之渊。《庄子·田子方》

上帝临女(汝)。(《诗经·大雅·大明》)

请君临之。(《左传·襄公三年》)

阳,阳光能够照射的地方。

山南: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尚书·禹贡》

水北: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诗经·秦风·渭阳》

阳光: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经·小雅·湛露》

温暖:春日载阳,有名仓庚。《诗经·豳风·七月》

明亮:载玄载黄,我朱孔阳。《诗经·豳风·七月》

2.连锁型:

由基础义产生引申义甲,又由引申义甲产生引申义乙,如同链条一环套一环的引申。

为什么要学古代汉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一个国家,古代的书籍、诗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工具。我们大学生作为准文化人,要做到“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代的文化遗产,要研究中国的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就必须要阅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掌握独立阅读古代书籍的能力。文章从古代汉语学习中的读懂文字、掌握词汇、熟悉语法和读准字音几方面着手,浅述大学生开设古代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读懂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古文献就是用古汉字记录的书面语,汉字实际上就是理解古文献内容的重要依据,所以要读懂古代作品,首先必须打破文字的障碍。 学习汉字给我们保存了几千年来无比丰富的文献,可是,汉字对于历代语言的记录,并不是很完善的工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首先汉字的形体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不同朝代文字字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换,直到汉字进入隶楷阶段以后,体式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在1956年后才推广了现代简体字。因此要读懂古代文献,首先就要认识古代汉字的字形,辨析繁体字和简体字字形的区别和联系。 其次汉字在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各种复杂现象。缺乏对这些复杂现象的了解,就无法真正读懂古代文献。如在汉字的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流传历史久、通行地域广、使用人数多等种种原因,就会形成同一个字有几种写法的异体字现象。虽然它们的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譬如:《左传.成公二年》“韩厥俛定其右”,这句中的“俛”就是“俯仰”的“俯”。“俯”与“俛”形体虽然不同,但读音、意义完全一样,这就是一组异体字。 在古代作品中,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现象是很普遍的。如果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没有了解到这些规律,没有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来认识作品里的每一个文字,就很容易被这些文字的表象所迷惑,理解不到它真正的意思。所以要把古典作品读懂,首先就要把这些文字造成的迷惑分辨清楚,打破汉字在记录语言给我们造成的第一重障碍。而通过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能让我们读懂古汉字,进而了解古代作品表达的意思。 二、掌握词汇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具有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我们要读懂古代文献就必须掌握古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认识作品里所包含的一个个的词。从古至今,词汇在运用过程中构成十分复杂,在发展过程中变化十分巨大。如古代作品中的同意词、同源词、类意词。又比如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古今异意等现象,都是我们阅读古代文献的一大障碍。 比方说古今异意词,古典作品中的一些常用的词语,在现代普通话当中就有不同的名称或另外的说法。像古代汉语中的“冠”、“履”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帽子”和“鞋子”,“食”、“饮”是现代普通话的“吃”、“喝”,“遣”是现代汉语的“打发”等等。又例如一些古代文献里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改变。像“汤”在现在一般指菜汤,而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开水;“走”在古代作品中原意是“奔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行走”。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还有各种引申意,运用十分广泛。因此,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就很难掌握古代词汇的意义,从而不能读懂古典作品。 三、熟悉语法 实词和实词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语法结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一般主语处于谓语之前,宾语处于动词之后,定语也总是处于它的中心语之前,这反映除了几千年来汉语语法的稳固性。 但是古今语法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古今汉语次序最大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一 顔淵死1,顔路請子之車以爲之椁2。子曰:“才不才3,亦各言其子也4。鯉也死5,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爲之椁6。以吾從大夫之後7,不可徒行也。” (顔淵死了,他的父親顔路想請求孔子把他的車讓出來去給顔淵做外棺。孔子說:“不管有才還是無才,但各人總是向著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只有棺材而沒有外棺,我沒有讓自己天天走路而把車子拿去給他做外棺。因爲我好歹也是一個大夫品級,是不能天天徒步走路的。”) 二 衞人迎新婦1,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2?”御曰3:“借之4。”新婦謂僕曰:“拊驂5,無笞服6。”車至門,扶7,敎送母8:“滅竈9,將失火10。”入室見臼11,曰:“徙之牖下12,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13,皆要言也14,然而不免爲笑者15,蚤晚之時失也16。 (有個衛國人迎娶新媳婦,新媳婦上車後,問:“驂馬,是誰家的馬?”駕車的人說:“是借來的。”新媳婦對駕車的人說:“打驂馬,別打轅馬。”車子到夫家門口,扶新媳婦進門,新媳婦對伴娘說:“把竈裏的火滅掉,防備失火。”到了屋裏看到舂米的石臼,新媳婦又說:“把石臼搬到窗戶下,妨礙來往的人走路。”主人都覺得可笑。這三句話,都是很要緊的話,然而免不了要受人嘲笑,是因爲她說話沒有選擇恰當的時機。) 三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2。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3,吾如有萌焉何哉4?今夫弈之爲數5,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6,通國之善弈者也7。使弈秋誨二人弈8,其一人專心致志9,惟弈秋之爲聽10。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11,思援弓繳而射之12,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13?曰:非然也。” (孟子說:“不要對王的不聰明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種很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卻凍它十天,也是不可能有再生長的。我與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離開他,那些凍他的人就來了,所以王即使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又能有什麽幫助呢?比如下棋,那是一門小技術,可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學不好。弈秋是全國棋下得最好的人。假如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一心一意,祇聽弈秋的講解;另一個呢,雖然也聽著,心裏卻總認爲會有天鵝飛來,想著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和那個人一起學習,他的成績一定比不上那個人。是這個人他的才智比不上人家嗎?我說,肯定不是的。) 四

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期末考试浙江工商大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ào)之上则芥(jiè)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 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23) 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mǎng)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xiǔ)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zhì)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jūn)不知晦朔(huì shuò)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 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2001 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 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2002 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 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23、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2003 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 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2003 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1997 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81 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2001 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1 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1984 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1981 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中文考研《古代汉语教程》专题复习 《古代汉语教程》

《古代汉语》专题09.12.31 专题一说文四大家 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学习、研究《说文》的最佳注本,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详细的分析。 专题二古书用字的歧异 1、古今字P17 古今字包括古字与今字,是指先后产生或使用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的字。其中先产生或使用的字叫古字,后产生或使用的字叫今字。两个字是在某个特点意义上构成的古今字,如“黄昏”这个意思,“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异体字P24 在同一个时期内,构形不同而读音和记词职能完全相同的字,叫做异体字。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3、繁简字P28 繁简字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作为同一个词记录符号而存在构件简繁、笔画多少差别的一组字。其中构件繁、笔画多的字是繁体字,构件简、笔画少的是简体字。 4、本借字P30 本借字包括本字和借字。一个词固有的写法,叫做这个词的本字。不用本来该写的字而临时借用一个同音别字相代替,这个被借用的字叫做该词的借字或假借字。 通假字成立的条件:古人借用通假字来记词,纯粹是利用它的字音,把它作为一个音节符号来对待的,至于它的字义则完全置之不顾。读者遇到了通假字也只能据音知词,不拘形体,否则无法知其真意。这就是说,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字音上却一定是相同或者极其相近的。可见,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 专题三避讳的基本知识 避讳有广狭两义。P457 广义的避讳包括敬讳、忌讳和憎讳三种情况。 出于迷信畏忌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音节的,这是忌讳。如,吴人讳言“离散”,称“梨”为“圆果”,称“伞”为“竖笠”。 出于厌恶憎恨心理而不顾名姓、物称与仇家或鄙夷之人姓、名同的,这是憎讳。如唐肃宗恶安禄山,郡县名多加改易。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的原因,而不敢直呼尊长名字,以至于用与尊长名同或仅音同的字的,这是敬讳。如汉武帝名徹,汉人讳“徹”为“通”,而《史记》、《汉书》并称“蒯徹”为“蒯通”,就是例子。 狭义的避讳专指敬讳这一类情况。

古代汉语语法论文

课程序号:3338 《古代汉语语法》课程论文 学院: 行知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092班 姓名: 黄胜克 学号: 09016256 授课教师:张家合 提交时间:2012年 5月 29日

浅谈古代汉语中的谦敬副词 摘要:古汉语中有一种副词,使用时常表示自谦或对对方的尊敬,能在表达应有礼节的同时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浓化双方的感情。这类词一般称为“表敬副词”或“谦敬副词”,可分为“敬词”和“谦词”两类。这类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且数量很多。比如,常见的“敬词”就有“请”“敬”“谨”“承”“奉”“幸”“惠”“蒙”“垂”等;常见的“谦词”就有“辱”“敢”“窃”“伏”“伏惟”“忝”“猥”等。本文主要谈一谈关于古代汉语中敬谦福副词的用法。关键词:谦敬词;副词 一、敬词 常见的“敬词”按其后面的动作发出者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请。 “请”后面的动词表示的可以是说话者本人的动作,也可以是对方的行为。翻译时,前者是“请你做某事”;后者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而且这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例如: (1)(曹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2)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敬”,“谨”,“承”,“奉”。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它们修饰的动词都表示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动作和行为。“敬”表示对“天”,“神”和“尊长者”的尊敬,或者是表示礼节上的尊敬,译为“恭敬地”,也可以根据文章上下文灵活翻译,此外,因为没有相应的现代词语对其作出解释,所以也可以不译。例如:《战国策·赵策》: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谨”,多用于下对上的言辞中,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幸”,常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很幸运,从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可用在表自己行为动作的动词前,在表谦卑的同时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译为“侥幸”、“幸运”之意,或不译出。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 3.“幸”“惠”“蒙”“垂”。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与恭敬。它们所修饰的动词都表示听话人(对方)发出的动作或行为。“幸”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照顾;“蒙”表示对方这样做给自己带来了好处;“垂”表示对方(大多是长辈或上级)的行为是对自己的关照;“枉”表示对方屈尊做某事迁就自己。例如: (1)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史记·滑稽列传》)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国语·晋语二》) (3)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4)首垂问以鄙况。(白居易《答崔侍郎书》) 常见表谦副词也可以据其后动作发出的对象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古代汉语教案(下)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古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 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例见教材301页)。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 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 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 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

古代汉语教程综合练习

古代汉语教程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六书中___、___、___、___是造字方法;___、___是用字方法。 2.汉字具有___的特点,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构造,可以了解词的古义,推求词的本义。 3.古今字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___而形成的古今字;二是___而形成的古今字。 4.异体字的形体差异主要有三个类别:___不同的异体字;___不同的异体字;___不同的异体字。 5.通假字和假借字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6.构成通假关系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7.古今汉语的词义差异主要包括___的差异;___的差异;___的差异等三个方面。 8.词义范围的差异包括___、___、___三个方面。 9.词的本义是___,推断本义主要采取___。 10.联绵词是___,在词的结构上具有___的特点。 11.偏义复词是由两个___,其中___。 12.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是:___。 13.普通名词做状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14.使动用法包括___的使动用法,___的使动用法,___的使动用法三种情况。 15.意动用法包括___的意动用法;___的意动用法两种情况 16.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___。 17.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有___、___、___、___等四种。 18.古代汉语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等四种。 19.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 20.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___、___、___、___。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___、___、___、___。 21.古代汉语中程度副词主要有___、___、___、___。情态副词主要有___、___、___、___。否定副词主要有___、___、___、___。 22.《康熙字典》采用___编排法,共收___个单字。 2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___、___、___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单字___个,是迄今收字最多的大型单字类字典。 2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___、___、___、___。 25.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___、___、___、___等四种。 26.诗律中“对”指___;“粘”指___;“三平调”指___;“对仗”指___。 27.词调指___;词牌指___;词谱指___。 28.根据字数的多少,词分为___、___、___三类。___字以内的为小令;___字为中调;___字以上的为长调。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 1.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3.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古代汉语的习惯句式

古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参考:《汉语精讲》(北大)、《古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师大)、《古代汉语》(朱振家)、《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教程》(南开大学)、《古汉语精要》(云南大学) 一些不同词性的词,按照句法规则,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某些固定格式。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为便于阅读和解说,我们应熟悉它们。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一),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结构: 1,如(若、奈)……何 “如、若、奈”为动词,表“办”“处置”“安顿”之意;“何”为疑问代词,做“怎么”“怎样”解。 该结构往往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例如: 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3,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6,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尽心上》) 有时候,“如(若、奈)……何”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简化为“如(若、奈)何”,它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 例如:3>、5>中的“可若何”“可奈何”均可译为“能怎么办”。 “如(若、奈)……何”还可做状语,表强烈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能”,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如(若、奈)之何”“如(若、奈)何” 例如: 1,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3,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2,……孰与…… 此为一种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用来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意为“谁”“哪一个”;“与”为介词,意为“同”。结构可译为“某同某相比,谁(哪一个)怎么样”或“某比起某来怎么样”。当“孰与”后即有比较对象,又有比较内容时,“孰与”可用“某同某相比,谁(哪一个)怎么样”解(1,2,句);当“孰与”后只有比较对象,没有比较内容时,“孰与”可用“某比起某来怎么样”解(3,4,句)。例如: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2,项伯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蔺列传》) 4,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有时,“孰与”可连接两分句,从而构成一种选择复句,意义近似于“与其……孰若……”,可译为“那里比得上”或“与其……,哪如……”。例如: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2,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清败类钞·冯宛贞胜英人于谢庄》)

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2013级行政管理二班 学号:2013190602 姓名:杨华杰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历时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

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通过对古汉语的学习,我学到了好多知识。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上看,在“五四”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即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算,也有了三千多年。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一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培养,优秀学生尤其应该着力开拓。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

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

古代汉语句法·上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仅供参考 【导读】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几种句法现象,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名词作状语,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述宾关系,第三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现象。在特殊述宾关系中,常见的是使动关系、意谓关系和服务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在语序一节中介绍了五种语序现象,其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和宾语前置加凸显结构助词标记这几种过去在中学都学过,所以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第四、第五两种语序上。 第一节名词作状语 状语一般是副词的功能,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时间名词以及一些方位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下列情形: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一样)地”。例如: (1)庶民子来。(《诗经·大雅·灵台》) (2)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3)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 (4)(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5)夫饮食既不以礼,临池牛饮,则其啖肴不复用杯,亦宜就鱼肉而虎食。(《论衡·语增》) 例(1)“子来”即“像儿女一样地来归”;例(2)“人立”即“像人一样站立”;例(3)“蛇行”即“像蛇一样地爬行”;例(4)“云合响应”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像回声一样地呼应”;“景从”即“如影随形一样地跟随”;例(5)“牛饮”“虎食”即“像牛(喝水)一样地饮酒”“像老虎(吃食)一样地吃鱼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施事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可以翻译成“像对待……一样地”。例如: (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注】伋(jí):孔伋,孔子之孙。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A.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