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血病Ly+AML型和My+ALL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10)

白血病Ly+AML型和My+ALL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10)

白血病Ly+AML型和My+ALL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10)
白血病Ly+AML型和My+ALL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10)

基于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分离CD34+细胞的新技术

作者:赵丽娜,沈鹤柏,陈伟,朱龙章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本研究合成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tibody,MNPs Ab),建立用此复合物从脐带血中分离CD34+细胞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利用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的超顺磁性和对CD34+细胞的识别及结合功能,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分离脐血中的CD34+细胞;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分离后CD34+细胞的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FCM)分析分离效率;用液体培养和集落培养鉴定CD34+细胞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结果显示:利用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可以快速、高效地将CD34+细胞从脐血中分选出来,而且分离后的CD34+细胞仍然保持正常形态、高度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结论:成功地研制了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分离CD34+细胞技术,该技术能高效、快速地分离CD34+细胞。【关键词】磁性纳米粒子脐血CD34细胞

A New Method for Isolating CD34+ Cells Based on Complex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Antibody ZHAO Li Na, SHEN He Bai,CHEN Wei, ZHU Long Zhang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ynthesize the complex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antibody, and to apply them to isolate the CD34+ cells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then to evaluate its separation efficiency. The complex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antibody was used to separate CD34+cells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in the outer magnetic field because of its superparamagnetism,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combination with CD34+ cell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of the separated CD34+ cells. Flow Cytometer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sorting efficiency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liquid culture and colony culture were taken to assay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of the separated CD34+ cel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D34+ cells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were isolated fast and effectively by the complex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monoclonal antibody. Moreover, the isolated CD34+ cells still maintained its normal morphology, highly proliferative and differentiative capac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lex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been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and developed as a technique which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isolates CD34+ cells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Key words magnetic nanoparticle;umbilical cord blood;CD34 cell

J Exp Hematol 2007; 15(3):537-541

造血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现已知道,造血干细胞不是单一的细胞群体,这些细胞不仅含量极低,而且没有特定的、稳定的表型[1],因此分离造血干细胞非常困难。最初分离富集细胞的方法是依据细胞的浮力密度等物理学特性,采用速度离心沉淀、密度梯度离心以及逆流离心淘洗等技术分离,分离过程操作繁琐、费时,分离的纯度不高。1975年Milstein和Kohler发明单克隆抗体技术[2],给细胞分离带来了新的技术;流式细胞分选术的发展使细胞分离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细胞分离纯化的效率,使得高效快速分离纯化一些含量很少的细胞成为可能。

造血干细胞有多种细胞表面标志,但是鉴别造血干细胞最常用的是CD34抗原[3]。对于分离CD34+细胞,目前常用的有流式细胞术,免疫磁性细胞分离两种方法。流式细胞仪虽然可对单个细胞逐个的进行高速、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分类,但缺点是速度较慢,一般每小

时处理2.0×107 细胞[4],而且由于不能保证分离过程完全无菌,分离得到的细胞很难再进行体外培养,因此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免疫磁性细胞分离技术,大大简化了分离的程序、提高了分离效率,并且分离所需设备简单,可以在每个实验室进行。目前,免疫磁珠细胞分离产品主要由德国和美国一些知名生物技术公司生产,价格昂贵,而且产品所需磁珠粒径大部分在微米级,由于磁珠粒径较大,在分离过程会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分离后磁珠的存在还会在体外培养等后继实验产生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 Exp Hematol 2007; 15(3)基于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分离CD34+细胞的新技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基于磁性纳米粒子和抗体复合物应用于细胞的分离新技术。磁性纳米粒子对细胞的影响较小,并且在分离的灵敏度、速度和精确度上有优势[5]。我们采用磁性纳米粒子直接与CD34单克隆抗体连接,构成磁性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将该复合物加入到需要分离的样品中,磁性纳米粒子便可以与目的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再用外磁场对连有磁性纳米粒子的目的细胞进行阻留,从而实现分离。我们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巨大比表面积和超顺磁性可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和专一性,而且磁性纳米粒子的尺寸优点,可将对细胞生长和分化影响降低到最小。CD34+细胞与磁性纳米粒子在孵育过夜后可以自行脱离,故不需加洗脱液,可直接培养。

材料和方法

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

用FeSO4·7H2O和FeCl3·6H2O的混合溶液及NaOH溶液共沉淀法形成γ Fe2O3纳米粒子,然后采用反向微乳液法使正硅酸乙酯水解的同时将二氧化硅包裹在γ Fe2O3外面,以形成核壳型的磁性纳米粒子,并通过TEM和穆斯堡尔谱仪表征。

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氨基修饰

将氨基修饰到磁性纳米粒子上的具体方法如文献[6],取一定量SiO2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加入到甲醇和丙三醇的混合体系中超声30分钟,再加入一定量的AEAPS[N (2 氨乙基) 3 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超声均匀,在60℃下搅拌反应5个小时,甲醇洗涤,真空干燥备用。

抗CD34单克隆抗体的磁性纳米粒子连接

将一定量上述连接氨基的磁性纳米粒子分散在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0.1 mol/L, pH 7.4)中,加入一定量的戊二醛,反应4-5个小时后,将多余的戊二醛洗去,重新分散在PBS中,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抗CD34单克隆抗体,反应1.5-2.5小时,再将多余的抗体用PBS洗净,同时收集残液(抗体与磁性纳米粒子反应后残余的液体)、两次的漂洗液(分别称为一洗、二洗)。

抗体连接效率检测

取上述各组液体加入96孔酶标板中,每组设3个平行孔。Tecan酶标仪测波长280 nm 紫外吸收值,判断抗体连接效果。

单个核细胞(MNC)的获取

新鲜脐血由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提供,20 U/ml肝素抗凝,采集量20-50 ml,样品在采集6小时内分选。将脐血缓慢加注于Ficoll (1.077 g/ml,)的界面上(不能破坏液面),体积比约1∶1。置低速离心机中400×g离心30分钟;收集界面层MNC,用RPMI 1640培养液洗涤2次。

CD34+细胞的分离纯化

将分离的MNC与连有抗体的粒子按体积比1∶1轻轻混匀,室温下反应30分钟,然后磁性分离5分钟,去上清;用RPMI 1640培养液洗3次。

分离的CD34+细胞形态的SEM观察

我们采取固定 脱水 干燥法,即将分离纯化的CD34+细胞立刻用2%戊二醛(0.1 mol /L磷酸缓冲液配制pH 7.4)固定2小时,用缓冲液漂洗。1%锇酸固定1小时。用缓冲液漂洗,经70%、85%、95%、100%、100%逐级乙醇脱水(每级15-20分钟),过渡到醋酸异戊酯,经干燥,真空镀金后SEM观察。

分离效率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用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1加入到带有磁性纳米粒子的CD34+细胞中,室温下反应20分钟,然后置低速离心机离心(400×g,5分钟),去上清,用PBS洗涤2次,最后重新分散在PBS中, 用FACSCalibur 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4+细胞的液体培养

2 ml RPMI 1640体系中含20%胎牛血清(FBS,Gibco公司产品),干细胞因子(SCF)40 ng/ml,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30 ng/ml,白介素 1(IL 1)、白介素 3(IL 3)、白介素 6(IL 6)、血小板生成素(TPO)各20 ng/ml,红细胞生成素(EPO)5 U/ml,5%牛血清白蛋白(BSA)。细胞浓度为2×105/ml,将上述体系接种于培养瓶中,置37℃,5% CO2饱和湿度下培养一周,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

图1是经二氧化硅包裹后的磁性纳米粒子的TEM照片。从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合成的核壳型磁性纳米粒子不仅外貌光滑粒径均匀,而且分散性较好。图2是二氧化硅包裹前后磁性纳米粒子的穆斯堡尔谱。包裹后样品的穆斯堡尔谱与包裹前相比,其主要的差别是原来的显著不对称向内加宽的磁分裂六线峰出现了一个双峰。双峰的出现是由于包裹的SiO2与γ Fe2O3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顺磁相所致。这一结果表明,SiO2不仅成功地包裹在γ Fe2O3表面上,而且两者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7,8]。

抗体连接率检测

图3为酶标仪测得的各组分的吸光值。由表中数据可知,连接抗体的磁性纳米粒子明显比未连接前的吸光值增大,表明CD34单克隆抗体已经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成功地连接到MNP表面。这为我们下一步实验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根据文献[9]公式测得抗体的连接效率为3.77×10-4 mg/cm2。

C(mg/ml)=OD(280 nm)×1.4

分离出的CD34+细胞形态

图4是带有磁性纳米粒子的CD34+细胞SEM照片。借助SEM可以看到,分离后的CD34+细胞仍保持正常形态,而且细胞表面连接有磁性纳米粒子。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磁性纳米粒子相对于细胞粒径很小,在复杂的生物体系中磁性纳米粒子虽有一定团聚现象存在,但不影响细胞的分离效果,对细胞的形态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采用磁性纳米粒子分离CD34+细胞,对细胞的形态几乎没有影响。

分离的效率

图5是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前后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图。由图可知,分离前CD34+细胞在单核细胞中含量很低,一次分离后的CD34+细胞的纯度可达80.91%,这说明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有效使脐血中的CD34+细胞得到富集。通过计算,回收率可达59.6%,与同类文献[10]报道结果相比较,磁性纳米粒子的分离效果较好。可见,用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分离可得到较高纯度、高回收率的CD34+细胞。

Figure 5.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of CD34+ cells before and after separation by MNPs Ab. M1:CD34- cells; M2:CD34+ cells. A: before separation. B:after separation.

CD34+细胞的扩增

图6是经过液体培养的CD34+细胞。经过5天,在培养液中有核细胞总数可扩增20多倍,与文献[11]报道相符。这表明经过磁性纳米粒子分离的CD34+细胞保持高度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Figure 6. Microscopic photograph of CD34+ cells cultured for 7 days in liquid media. (magnification ×250).

CD34+细胞的集落培养

图7所示的是经过14天半固体培养的CD34+细胞。可以观察到CD34+细胞已经分别在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红细胞集落和粒 巨噬系祖细胞集落,表明分离后的CD34+细胞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Figure 7. Microscopic photographs of CD34+ cells cultured for 14 days in semisolid media. A:CFU GM. B: BFU E (magnification ×250).讨论

造血干祖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脐血和外周血中,其中骨髓中含量最高。虽然脐血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比骨髓低,但脐血中的造血干祖细胞较外周血和骨髓更为原始,具有来源广泛、采集方便、移植成活率高、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轻、高增殖和长期骨髓重建等特点,有望成为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良好替代品[12]。鉴于单份脐血中干细胞数量少,无法满足成人移植的需求。因此,须将CD34+细胞进行扩增,以获得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

我们采用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即可解决这一问题。在磁性纳米粒子连上CD34单克隆抗体,合成了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在4℃中能保存较长时间,但是我们为了保证分离效果,一般情况下都是现用现合成),此复合物可直接快速的从脐带血中分离出高纯度的CD34+细胞。我们用SEM观察分离出的CD34+细胞,细胞形态保持正常状态,说明磁性纳米粒子对CD34+细胞的形态影响很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磁性纳米粒子分离的CD34+细胞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较低的丢失率;对CD34+细胞分别进行液体培养和集落培养,发现CD34+细胞仍保持高度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以上事实都说明我们利用磁性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物来分离CD34+细胞是可行的,这为开展CD34+细胞分离纯化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此外,由于磁性纳米粒子粒径非常小,可以直接将带有磁性纳米粒子的CD34+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因此,我们认为利用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脐带血中CD34+细胞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对细胞移植、细胞治疗、成分输血和基因治疗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晋升网简介

晋升网(https://www.doczj.com/doc/016580708.html,)

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

晋升网(https://www.doczj.com/doc/016580708.html,)标准

最便捷的晋升通道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丰富的医学文献最权威的医学期刊

最专业的医学服务

【参考文献】

1Thomas TE, Miller CL, Eaves CJ. Purific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or further biological study. Methods, 1999; 17:202-218

2唐佩弦.造血干细胞研究发展历史引发的思考.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13:723-732

3Halens S,Kohn DB.Gene therapy us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sisyphus approaches the cerst. Hum Gene Ther, 2000;11:1259-1267

4徐勇,霍梅.免疫磁珠分离及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外周血CD34+/CD90+干细胞.临床检验杂志, 2004;22: 246-248

5Kuhara M, Takeyama H, Tanaka T, et al. Magnetic cell separation using antibody binding with protein a expressed on 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 Anal Chem, 2004; 76: 6207-6213

6李静,秦晓民,丁焕平等.磁性纳米微粒分离中药蛋白质的实验研究.生物磁学,2005; 5: 1-4

7Liu J, Zhang TX, Lu TB, et al. DNA binding and cleavage stu dies of macrocyclic copper (Ⅱ) complexes. J Inorg Biochem, 2002; 91: 269-276

8Ademir N, Hernan T, Rosmari H, et al. Hydrolytic DNA cleavage promoted by a dinuclear ion(Ⅲ) complex. Inorg Chem Comm, 2001; 4: 388-391

9朱立平,陈学清. 免疫学常用实验方法.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 70

10Kato K,Radbruch A.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D34+ hematopietic stem cell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by high gradient magnetic cell sorting. Cytometry, 1993; 14:384-392

11熊玉宁,滕爱萍,王景文等.不同来源人CD34+ 细胞体外集落培养的研究及意义.中华内科杂志,2001;40: 485-486

12Barker JN,Wagner JE。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innovations.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3; 48:35-43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白血病的分类及分型

白血病分类和分型 保定第七医院肿瘤科穆铁军 时间:年月日时分 地点:肿瘤科医办室 参加人员: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白血病的治疗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故今日讲解白血病的分类分型。 分类 一、按自然病程及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一)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起病缓、发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较成熟的细胞占多数。 二、按细胞类型分类 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如红白血病、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嗜硷细胞型白血病等。 三、按外周白细胞的多少分类 (一)白细胞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并有较多幼稚细胞出现。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血片中没有或较难找到幼稚细胞。 分型 一、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两大类,结果如下: ①ANLL分为8个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M0)、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早幼粒细胞型(M3)、粒-单核细胞型(M4)、单核细胞型(M5)、红白血病(M6)、巨核细胞型(M7); ②ALL分为三个亚型:FAB分型:L1、L2和L3型。

近年来又根据细胞的免疫学特点,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q23;p13);(E2A/PBX1);t(12;21)(p12;q22),(ETV/CBFα)。(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骨髓中幼稚细胞>25%时诊断采用ALL的名称,幼稚细胞≤25%称为母细胞淋巴瘤。我们这里介绍白血病的类型分类分型,主要是因为白血病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往往是根据病的类型而不同的。 二、慢性白血病分型 可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红血病。 三、特殊类型白血病, 可分为:慢粒急变;低增生性;淋巴肉瘤;组织细胞肉瘤;浆细胞;多毛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核细胞;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全科临床论著】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赵皓,余晾,吕合作,郑宏波,项平 【摘 要】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 M)对218例初诊急性 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均表达两种以上髓系抗原,其中部分伴有淋系抗原 (C D7)表达。急性淋系白血病(ALL)患者均表达淋系抗原,部分表达一种或两种髓系抗原。14例混合型白血病同时表 达两种以上淋系和髓系抗原标志。4例慢粒急淋变既表达髓系抗原又表达淋系抗原。结论 FC M免疫分型是在细胞形 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 R733.7 R44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4152(2010)1021239202 Ana lysis of Imm unophenotype in218Ca ses w ith Acute L eukem i a by Flow Cyto m etry ZHAO Hao,YU L iang,LV He2zuo, et al.Central L aboratory,the First A ffiliated Hospital of B engbu M edical College,B engbu233004,A nhui,China 【Abstract】O bjecti ve To exp l ore the acute Leukem ia i m munophenotype and its diagnosis value.M ethods A ssay the i m mune phenotype in218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 m ia by fl ow cyt ometer.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 oid leukem ia(AML)ex2 p ressed more than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part of the m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CD7).The patients with acute ly m2 phoblastic leuke m ia(ALL)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part of them exp ressed one or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Fourteen patients with m ixed acute leuke m ia(MAL)showed t w o kinds or more ly mphoid and myel oid antigens.Four patients with chr onic granular differentiated t o acute ly mphatic leukem ia not only exp ressed myel oid antigens but als o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 Conclusi on The i m munophenotype by fl ow cyt ometry is the i m portant supp lementary t o acute leuke m ia diagnosis and typ ing in mor phol ogy and cyt oche m ical dyeing foundati on. 【Key words】 Acute leuke m ia;I m munophenotype;Fl ow cyt ometry 白血病细胞是一种高度异源性、异质性并具有一定增殖活力的恶性细胞。传统的F AB(法国、美国和英国形态学标准)分型是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进行的,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有其局限性。流式细胞术(Fl ow cyt ometry,M)是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和胞内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分化阶段进行更精细的检测和判断,从而弥补F AB分型的不足,对确定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采用FC M对218例A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218例患者为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年龄10~79岁,男性132例,女性86例。112 研究方法 1.2.1 取材 E D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标本1m l。 1.2.2 仪器与试剂 F 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单克隆抗体:F I T C标记的CD2、C D33、HLA2DR、C D15、CD10,PE 标记的CD7、C D13、C D34、C D11b、C D19,Per CP标记的CD45, APC标记的CD5、CD14、CD20、C D45,同型对照I gG1/I gG2a以及混合抗体CD3/M P O/CD79a,透膜剂F I X&PER M及溶血素,以上试剂均购自BD公司,鞘液为自配的P BS缓冲液。 1.2.3 试验方法 表面标志染色: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E D2 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50μl,按表1中的抗体组合分别加入相应的抗体或同型对照(F I TC、PE及PercP标记的抗体为30μl, APC标记的抗体为5μl)室温避光孵育15m in,分别加1000μl 溶血素,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胞内标志染色:先用CD452APC同上进行表面染色、溶血、洗涤,然后加200μl 作者单位: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通讯作者:赵皓,电子信箱:icecool1980@https://www.doczj.com/doc/016580708.html, 固定液室温固定细胞15m in,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200μl透膜液及胞内染色抗体或同型对照30μl,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检测结果采用Cell Q uest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在FSC/SSC散点图中,根据细胞大小和颗粒度进行设门选中有核细胞群体;然后,在C D45/SS C散点图中,根据CD45表达强度和颗粒度,对有核细胞进行设门,选中幼稚细胞群体;最后,再对幼稚细胞群体进行分析,确定各种标志的阳性率。判断阳性的标准为:胞内染色标志CD3/M P O/CD79a>10%,其他表面标志>20%。 表1 AL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抗体组合 抗体A1A2A3A4A5A6B1B2 F I TC I gG1CD2CD33DR CD15CD10I gG1CD3 PE I gG2a CD7CD13CD34CD11b CD19I gG2a MP O Per Cp CD45CD45CD45CD45CD45CD45-CD79a APC I gG1CD5--CD14CD20CD45CD45 2 结果 119例经临床确诊的AM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M P O(95.80%)、C D13(90.76%)、C D33(81.51%)、HLA2DR (73.95%)、CD34(54.62%)、CD15(30.25%)、C D11b (22.69%)、CD14(10.92%),其中有19例A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C D7的表达。 经临床确诊为ALL的83例患者中,经FC M免疫分型,有21例为T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3 (100.00%)、C D7(100.00%)、CD2(90.48%)、CD5(85.71%)、HLA2DR(61.90%)、C D34(42.86%),其中有4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有62例为B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79a(100.00%)、CD19(93.55%)、CD20 (82.26%)、C D10(69.35%)、HLA2DR(83.87%)、CD34 (69.35%),其中有5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

白血病(经典)试题

1.FAB分类,哪项POX反应,非特异酯酶均阴性 A M3b B ALL-L3 C M2a D M5 E M4EO 2.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最主要因素是 A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 B 脾脏大,破坏红细胞过多 C 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营养缺乏 D 严重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E 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 DIC B 血小板减少 C 纤维蛋白溶解 D A T-Ⅲ减少 E 小血管被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 4.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是 A AML-M1 B ALL-L2 C AML-M5 D AML-M3 E CML-BC 5.慢粒患者,WBC65×109/L,巨脾,出现左上腹剧痛,诊断最可能是A急性胰腺炎 B 肺梗死 C 心绞痛 D 脾梗死脾周炎 E 肾结石 6.对于M1正确的是 A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未分化细胞>90% B 最易发生DIC及CNS白血病 C Ph1多阳性 D NAP升高 E CD19(+)CD33(-)HLA-DR(+) 7.急性白血病浸润所致体征最多见于 A中枢神经系统

B 心脏增大 C 胸骨压痛 D 牙龈肿胀,皮肤损害 E 淋巴结,肝脾肿大 8.慢粒病人有哪条染色体改变 A t(15:1) B t(9:22)(q34:q11) C t(8:14) D t(11:8)(q34:q11) E 16号染色体结构异常 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多见于 A急粒 B 急单 C 慢粒 D 慢淋 E 儿童急淋 10.下列哪项符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为儿童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 B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少见 C 化疗效果差 D 易发生DIC出血严重 E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11.下列哪项符合M3特点 A过氧化物酶阴性 B 无Auer小体 C 非特异酯酶阴性 D 苏丹黑染色阴性 E 糖原PAS反应(+)或成块或颗粒状 12.慢粒最突出的特征是 A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 B 乏力,低热,多汗 C 腹胀,食后饱胀 D 肝肿大 E 骨痛明显

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和主要影响因素

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和主要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17-03-10T14:26:54.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作者:邹忠晴[导读]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对影响其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81)【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对影响其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命质量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的功能状况评分最低,社会/家庭状况评分最高,整体生命质量评分在62分以上;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状况、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身体功能状况评分和近期出血与否。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不高,医师应该根据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主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036-02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and Zhongqing Zou Chengdu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8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life were studied. Methods to choose in Septem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to our hospital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7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life. Results the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the lowest score, social/family status, the highest rate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score over 62 point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targeted therapy, body function status and recent bleeding or not.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is not high, physicians should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o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The quality of lif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当前多采取化疗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病情,尽管这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其生命得到延长,但是,化疗药物极易使机体出现不良反应,从而可能增加死亡与感染几率。所以,在难以有效降低疾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痊愈率的情况下,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时,应当积极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鉴于此,本文对我院在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展开分析,以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提供一定依据。详细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对象为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享有知情权,是自愿接受调查研究,其中3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1~47岁,平均年龄为(34.3±6.4)岁。 1.2 方法 整理70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身体功能状况评分以及近期出血与否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FACT-G量表的测定结果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1]。 1.3 评定标准 生命质量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患者的功能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生理状况以及整体生命质量,总分为108分,患者评分越高,意味着其生命质量越好:60分以下为低水平,60分以上为中等水平,80分以上为高水平[2]。 1.4 统计学方法 记录好研究所得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SPSS 19.0,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若P<0.05,那么表示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说明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统计发现,患者的功能状况评分为(11.55±5.66)分,情感状况评分为(15.84±4.73)分,社会/家庭状况评分为(19.79±5.38)分,生理状况评分为(16.72±5.41)分,整体生命质量评分为(62.70±14.39)分。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患者的社会/家庭状况评分最高,功能状况评分最低,整体生命质量评分达62分以上,但仍然有待提升。 2.2 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 由表可知,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较接近,组间差异较小(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经济状况好、治疗方案的针对性高、KPS评分高、近期没出血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优于经济状况差、治疗方案的针对性低、KPS评分低、近期有出血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见,经济状况、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身体功能状况评分以及近期出血与否都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免疫分型 基础介绍

近年来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血液恶性肿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年曾用过的荧光显微镜或APAAP方法基本被废弃。国际上公认的通用的方法是流式细胞术(FCM)。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作分子探针,多参数分析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或细胞核的免疫表型,由此了解被测白血病细胞所属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 1.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依据 ⑴FCM能快速,多参数,客观的定性又定量测定细胞膜、浆、核的抗原表达 ⑵至今尚未发现白血病的特异抗原。 ⑶能用正常血细胞的单抗来进行免疫分型是基于白血病形成的分化阻断学说。即白血病细胞基因异常,分化受阻于某阶段形成不同亚型的白血病。这群细胞充盈于骨髓。正常血细胞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为功能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膜、细胞浆或胞核抗原的出现、表达增多与减少甚至消失与血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与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相关的特异性。因此,这些抗原的表达与否可作为鉴别和分类血细胞的基础。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形态上变化虽相当大,但仍能表达正常血细胞所具有的抗原,因而仍可依据其抗原的表达谱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 2.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意义 ⑴骨髓血细胞是形态学分型的基础,FCM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对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国际白血病MIC分型协作组认为免疫分型对每一例急性白血病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下列情况意义更大:①用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不能肯定细胞来源的白血病。②形态学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急性未分化白血病(AUL)但缺乏特异性淋巴细胞系列抗原标记。③混合性白血病。④部分髓系白血病。目前,免疫分型对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尚有一定困难。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⑥微小残留白血病。 ⑵临床预测;可根据抗原的表达情况预测病情的预后:如白血病患者有CD7+与CD34+共表达,预后不好。 ⑶疾病监测:可监测病程的发展,疗效,可进行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 二、免疫分型常用的免疫标志及其意义 1.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 T淋巴细胞白血病:CD3、CD5、CD7。 B淋巴细胞白血病:CD10、CD19、CD22。 NK淋巴细胞白血病:CD16、CD56、CD57。 髓系白血病:CD13、CD14、CD33、MPO(髓过氧化物酶)。 红白血病:GlyA(血型糖蛋白A)。 巨核细胞白血病:CD41、CD42、CD61。 2.白血病系列非特异性抗原 CD34、HLA-DR为早期细胞抗原,无系列特异性,可与CD38联合运用于免疫分型。一般而言,干/祖细胞CD34+、HLA-DR+、CD38-,原始细胞CD34+、HLA-DR+、CD38+,而幼稚细胞(如早幼粒细胞)CD34-、HLA-DR-、CD38+。 3.白血病分化阶段抗原 T细胞抗原CD4、CD8。 B细胞抗原:CD10、Cyμ(胞浆μ链)、SmIg(表面膜免疫球蛋白)、CD38和CyIg(胞浆免疫球蛋白)、CD11C。 4.白细胞共同抗原 CD45为白细胞共同抗原,其表达量在淋巴细胞最高,单核细胞,成熟粒细胞,早期造血细胞(blasts)依次减弱。红细胞(中,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不表达CD45。用SSC/CD45 PerCP双参数分析可十分容易鉴别骨髓和血液中的原始或成熟细胞。用两个系列或阶段特异性McAb加CD45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染色,经FSC、SSC、McAbl-FITC、McAb2-PE、CD45 PerCP五参数分析,可特异地分析原幼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而不受成熟细胞的干扰。

科普知识之一——白血病知识问答

白血病知识问答 作者:严匡华博士(武汉大学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疗中心和造血干细胞中心主任) 1. 白血病是怎样的疾病? 答: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造血系统,所以我解释一下造血系统,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我们人体有八大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泌尿、生殖和运动系统,但是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所知甚少,其实,造血系统也是人体的一大系统,它又称为血液系统,包括骨髓、肝脏、脾脏等造血组织和全身所有的血液。而血液则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即血浆组成,所谓有形成分就是指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三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数量和功能,比如人体的正常白细胞数为4千到1万,它主要发挥人体抗感染的功能,红细胞数为350万到550万,其作用是运输氧,而血小板数则为10万至30万,起止血的作用。 白血病就是造血系统的癌症,老百姓又称之为血癌。白血病作为癌症,也具有其他系统癌症如肝癌的普遍特性,如癌细胞进行性地、失去控制地无限制异常增生,因此,白血病就是异常的癌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等造血组织中进行性地、失去控制地无限制异常增生,“几乎同时”又由造血组织漫布到血液和全身各种脏器,亦即浸润到其它系统(上面我提到的各系统器官组织)中,损害这些系统器官的功能,出现有关的临床表现;当然了,血液系统本身的功能也发生障碍――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抑制了正常血细胞的生成,故而血液中的三种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2. 白血病是怎么发现和命名的? 答:白血病最早是由一位法国医生于1827年报道,当时他描述的是一位63岁的花匠,临床表现为发烧、疲乏无力、尿结石和肝脾肿大。1847年一位名叫鲁道夫·魏尔啸的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首次创用“白血病”(leukemia)这个词来称呼这种病,意思是“白色的血液之病”。众所周知,人的血液颜色是红色的(这是红细胞的颜色,因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种细胞),可是这种病人的血液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发现管底部有白色沉淀物,“看起来像粘乎乎的脓液”,甚至有的病人血液不经沉淀,颜色也显得发白,这是由于本身颜色就“白”的异常白细胞增多的缘故。

白血病试题

分类,哪项POX反应,非特异酯酶均阴性 A M3b B ALL-L3 C M2a D M5 E M4EO 2.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最主要因素是 A 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 B 脾脏大,破坏红细胞过多 C 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营养缺乏 D 严重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E 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 DIC B 血小板减少 C 纤维蛋白溶解 D AT-Ⅲ减少 E 小血管被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 4.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是 A AML-M1 B ALL-L2 C AML-M5 D AML-M3 E CML-BC 5.慢粒患者,WBC65×109/L,巨脾,出现左上腹剧痛,诊断最可能是 A 急性胰腺炎 B 肺梗死 C 心绞痛 D 脾梗死脾周炎 E 肾结石 6.对于M1正确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未分化细胞>90% B 最易发生DIC及CNS白血病 C Ph1多阳性 D NAP升高 E CD19(+)CD33(-)HLA-DR(+) 7.急性白血病浸润所致体征最多见于 A 中枢神经系统

B 心脏增大 C 胸骨压痛 D 牙龈肿胀,皮肤损害 E 淋巴结,肝脾肿大 8.慢粒病人有哪条染色体改变 A t(15:1) B t(9:22)(q34:q11) C t(8:14) D t(11:8)(q34:q11) E 16号染色体结构异常 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多见于 A 急粒 B 急单 C 慢粒 D 慢淋 E 儿童急淋 10.下列哪项符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 为儿童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 B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少见 C 化疗效果差 D 易发生DIC出血严重 E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11.下列哪项符合M3特点 A 过氧化物酶阴性 B 无Auer小体 C 非特异酯酶阴性 D 苏丹黑染色阴性 E 糖原PAS反应(+)或成块或颗粒状 12.慢粒最突出的特征是 A 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 B 乏力,低热,多汗 C 腹胀,食后饱胀 D 肝肿大 E 骨痛明显

白血病的形成和发展

白血病 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白血病可并不算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无论是各大媒体关于“救助白血病患儿”的报道,抑或是街头巷尾时常议论的“XX家孩子得了白血病”,白血病以它较高的发病率和复杂的治疗,在众多恶性肿瘤中也有着一定“地位”。不过在医学上,“白血病”实际上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词汇,被称为“白血病”的疾病,可以有数十种之多。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也不再可怕,系统治疗可以让大多数患者重获健康。 “生命之河”与白血病 我们都知道,身体内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血液依靠血液循环流动,而血液中丰富的各种血细胞,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同其他所有细胞一样,如此重要的血细胞也有一定的寿命,并且实际上很短(通常介于几天到十几天之间),那么我们的身体是靠什么机制,来使血细胞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呢?这个问题,还要从造血干细胞的故事说起。

骨髓是成年人体内唯一的造血部位,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它们属于尚未分化的细胞,因此具有较好的全能性(“多能”之名也由此得来)。在体内众多信号的调控之下,它们会首先进行初步分化,成为造血祖细胞(此时细胞未来的分化方向已经基本确定),而当人体需要补充血细胞时,造血祖细胞便可以开始进一步的分化,形成血细胞。其中粒系祖细胞可以形成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都是白细胞的重要分型),红系祖细胞则会发育成红细胞,巨核系细胞会在未来成为血小板。此外,多能造血干细胞也可以分化成为淋巴系祖细胞,从而进一步形成淋巴细胞。 然而,倘若骨髓内的多能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系祖细胞由于环境、遗传、突变等因素而受损,就有可能形成突变细胞,也就是俗称的白血病细胞。当突变细胞通过分裂,在体内的数量超过110亿个时,正常负责造血的祖细胞就会被这些“流氓”挤得毫无立身之地。表现在血液中,就会是白细胞的数量多到恐怖(可以是正常人的2~5倍),但其中抛去那些“流氓”,真正能干活的反而要比正常人少很多,贫血(红细胞生成受阻)、出血(血小板生成受阻)等现象也会随之而来。 白血病的危险因素与表现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来源,我们可以把白血病分为两类--髓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细胞起源于淋巴系祖细胞),而根据白血病病情的进展速度,又可以分为急性白血病(如不治疗,生存期基本<1年)和慢性白血病(不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介于5~10年)。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诱发它们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危险因素: 吸烟,包括吸入二手烟; 大量的电离辐射暴露,如曾遭遇核事故,但日常医学检查与此无关; 能够损伤DNA的药物,如部分癌症化疗药物,或是能照射骨髓的放射性药物(如治疗某些血液病的32P); 苯(化工原料),但只有慢性长期大量接触才会增加患病风险;

白血病

第五章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症状。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 (一)流行病学 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和第7位(女),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一位。我国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比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多见(约5.5:1),与欧美相反。年龄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儿童多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则成人多见,而慢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上者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别。(二)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1.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缺陷。 2.物理因素 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 3.化学因素苯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 4.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 二、分类 1.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急性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L1 以小细胞为主 L2 以大细胞为主 L3 (Burkitt 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空泡 (2)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正常粒细胞缺乏或功能缺陷。 (2) 化疗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3)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以及化疗药物的应用,易造成消化道与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 (4) 各种穿刺或插管留置时间长。 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其他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可出现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因伴免疫功能缺陷,可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等。偶见卡氏肺袍子虫病。 2.出血急性白血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以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颅内出血时有头痛、呕吐、瞳孔不对称,甚至昏迷而死亡。有资料表明急性白血病死于出血者占62.24%,其中87%为颅内出血。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 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13例AM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依次为CD13>CD33>CD15>CD14,AML患者CD34阳性表达率为35.40%。113例患者中有28例(24.78%)伴有淋系抗原表达,以CD7多见,表达阳性率为71.43%,其次CD19表达阳性率为35.71%。Ly+AML与Ly-AML相比较,两者在个别形态学亚型、临床体征及CD3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CD+34组CR率(69.23%)较其阴性组(78.05%)低,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y+AML组CR 率为52.94%(9/17),低于Ly-AML组78%(39/50),其中,CD+7组CR率(41.67%)与其阴性组(8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L 患者高表达CD13、CD33,部分患者同时表达髓系、淋系抗原;CD34及CD7阳性与治疗反应显著相关。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骨髓细胞 随着系列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的广泛开展,使白

血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分型,而免疫标记结合FAB(法、美、英三国学者制定)形态学分型[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各亚型的鉴别及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AL)的发现、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本文对11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02—2007年间的住院初治AML患者113例,男58例,女55例,年龄14~76岁,中位年龄39岁。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分型而确诊。FAB分型:M04例,M114例,M230例,M318例,M49例,M528例,M65例,CML急变5例。 1.2 免疫表型分析受检者抽取骨髓或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采用活细胞三色免疫荧光法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型号为FACS Calibur,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通过二维点图分析抗原表达情况;所用单克隆抗体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B淋巴细胞系单抗:CD10、CD19、CD20;T淋巴细胞系单抗:CD3、CD5、CD7;髓系单抗:CD13、CD14、CD15、CD33;造血干/祖细胞单抗:CD34。结果判定用Cell Quest 软件分析,CD45/SSC设计中的白血病细胞群表面标记检测阳性率≥20%判断为阳性。 1.3 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标本采自治疗前骨髓,用直接培养法和24h短期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并进行R显带染色分析20~30个中期分裂相,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制(ISCN)》(1995)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现代医学认为,白血病是综合原因造成的。苯等污染确能导致白血病,但不能说患了白血病就肯定为房屋装修所致。确定白血病的病因,需要大量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后,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虽说迄今为止,家庭装修污染能否引发白血病尚无定论,但室内空气污染能对健康造成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白血病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放射线、某些化学品、病毒和遗传因素等可诱发白血病。放射线如γ线、X线等是放射物质发出的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射线,人一次大量地或多次少量地接触放射线均可导致白血病。这里应说明我们到医院拍片、透视、放射线剂量非常小不会引发白血病。许多化学物质对造血系统有害,有的可诱发白血病。这里列举一些比较肯定的化学物质和药品,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染发剂(含苯胺)等等;药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等,还有一些治疗癌症的烷化剂可导致白血病。病毒可导发白血病已被公认,如人类T淋巴细胞通病毒(Ⅰ型和Ⅱ型)可引发白血病,人们感染了这种病毒,不会立刻发生白血病,只有当一些危险因素存在时才可促发本病,这些危险因素是放射线、化学品和某些药物,大量病毒的多次接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以及患者的年龄等都是危险"催化"因素。 在关注外界因素的同时,自身的原因也是白血病诱发的因素之一。白血病的病因中也与遗传因素相关,这里的"遗传"不是指的父母患病可以遗传给子女,而指的是染色体和基因的异常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如PH、染色体的存在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非常相关。双胞胎中,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危险性就很大。另外,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细节,让白血病远离我们。据研究,过白的卫生纸长期与皮肤接触可能引发白血病和癌症。人们天天离不开使用卫生纸。卫生纸多为再生纸,为了美化外观,多数卫生纸添加了染料,包括荧光增白剂或滑石粉。颜色越白的卫生纸,可能加有更多的荧光增白剂或滑石粉。而这些添加剂多含有化合物苯;有些质量欠佳的卫生纸还含有甲醛等。这些物质长期与皮肤接触可能引发白血病和癌症。 白血病病因 1、病毒:已经证实鸡、小鼠、猫、牛和长臂猿等动物的自发性白血病组织中可分离出白血病病毒,该病毒为一种C型逆转录病毒。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细胞白血病肯定是由LT细胞白血病病毒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专家共识

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 一、年龄<60岁,无前驱血液病史患者的治疗 (一)诱导治疗阶段 1.方案:建议采用标准诱导缓解方案,①含Ara-C、蒽环类药物和蒽醌类药物的方案(即DA 3+7方案);②HA(HHT)③以HA+蒽环类药物,如 HAD(DNR)、HAA(阿克拉霉素)等 (1)标准剂量:Ara-C 100-200mg/㎡·d×7d+蒽环类或蒽醌类3d,或+HHT 7(或3)d,可能需要2个疗程 (2)含中大剂量Ara-C:中:1.0-2.0g/㎡每12h1次×6次,+蒽环类和(或)蒽醌类或HHT。DNR 40-45 mg/㎡·d×3d,HHT 2.0-2.5mg/㎡·d×7d(或4mg/㎡·d×3d,米托蒽醌6-10mg/㎡·d×3d 2.诱导治疗过程中方案调整: (1)标准剂量治疗后: ①化疗后第7天查骨髓象: 如果残留白血病细胞明显(≥10%),可考虑双诱导治疗:a.标准剂量Ara-C +蒽环类;b.中剂量Ara-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FLAG方案:氟达拉滨+Ara-C +G-CSF);c.小剂量(如CAG:G-CSF+Ara-C+阿克拉霉素);d .也可不治疗,单纯观察(尤其在骨髓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无增生低下可选标准剂量:Ara-C+蒽环类等继续化疗(可与第一个疗程不同);还可联合蒽醌类或HHT、吖啶类、鬼臼类 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骨髓增生低下可不再化疗,等随象恢复,此时可给予G-CSF,建议用量:5ug/kg/d(或300ug/d) ②骨髓恢复期:21天复查骨髓象和血常规:a.CR,进入缓解后治疗;b.幼稚细胞比例下降不足60%,按诱导失败对待;c.未CR,但幼稚细胞比例下降超过60%可重复原方案1疗程;d.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时等待骨髓象和血常规恢复;≥10%考虑下一步治疗(参考双诱导或按诱导治疗失败对待)

白血病发病基本因素

1. 病毒因素 RNA肿瘤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导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近年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分离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它是一种C型逆转录病毒。但目前尚未发现此类病毒与小儿白血病的明确关系。 2. 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如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告 也可见到,但还缺乏统计资料。某些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等,都公认有致白血病的作用。 3. 放射因素 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各种电离辐射条件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如X射线、r射线。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 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然而,小剂量的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日本广岛、长崎爆炸原子弹后,受严重辐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是未受辐射地区的17~30倍。爆炸后3年,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5~7年时达到高峰。至21年后其发病率才恢复到接近于整个日本的水平。 放射线工作者,放射线物质经常接触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接受放射线诊断和治疗可导致白血病发生率增加。 遗传因素 有染色体畸变的人群白血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如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在10岁以内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74,Fanconi综合征21岁以内发病率为1/12。当家庭中有一个成员发生白血病时,其近亲发生白血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4倍以上,事实均显示白血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有关。近年研究证实,染色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等数目异常,以及易位、倒置、缺失等结构异常,使基因的结构、表达异常。基因表达和/或基因的失活是细胞恶变的基础之一。 白血病的发病因素有: 1.食品污染。例如某些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瓜果蔬菜残留农药。 2.装修污染。现已证实,装修材料中的苯及其他一些有害气体与白血病发病相关。 3.水源和大气污染。 4.滥用药物。 5.遗传缺陷。孕妇与有害物质接触,不适当地接受药物治疗、放射检查,营养摄入不充分等。因此,预防白血病应当从起居饮食做起:孕妇和儿童要尽量远离有害环境,提倡吃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在装修住宅时要选择对人体无害的装修材料,并在充分开窗通风后再入住等,尤其要注意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