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 田智辉

【内容摘要】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具有了新的特点,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突破国际传播壁垒,在表现手段上丰富多样更具针对性。以用户制作内容出现的新媒体接纳内容成为国际传播重要的民间力量,以多媒体、丰富的视频内容呈现的网络电视是国际传播未来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新媒体;国际传播;用户制作内容;网络电视

当今传媒业已经开始进入媒体大融合的时代,国内外传媒业的生态和业态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纷纷拓展新媒体,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势头强劲,媒体终端的变化导致传播格局、传播手段、受众市场和传播效能发生重大改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是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超越国界、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等特点,能有效突破信息屏障等优势,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载体进行国际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具有的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技术上给公众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信息平等机会,每一个网民都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公共讨论,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资源,积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逐步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传播向国际传播转变,发展成综合性现代媒体的国际传播大格局成为我国国际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一、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突破国际传播壁垒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传播发行等均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的覆盖都有区域界限,报刊发行也有一定的范围。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区域限制,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瞬间传遍全球,使人类“地球村”的梦想成为现实。它们无视国界的存在,所有与网络联机的人都能自由浏览、检索、下载、转发,并且在网上作出反应。通过一些行政管理和干预虽然仍可进行,比如屏蔽某些信息来源,或者采取某种过滤技术,专门识别或阻止某些信息的进入。但是网上信息源太多,搜索的通道极为多样,往往堵不胜堵,防不胜防,难以彻底阻挡。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强大的软实力为后盾,取得了世界话语霸权地位,并形成了新闻传播的排他性。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控制了全世界90%以上的信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无法进入西方话语体系,因而难以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经常处于无言或失语的窘境,在国际传播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少数强国、富国在国际传播中处于优势地位,按照它们的政治需要和价值观念采制的报道和评说通常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甚至操纵世界舆论,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或损害。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冲击。网络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打破西方对他国信息传播的制约和排斥,有效促进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实现国与国之间信息的公平竞争。过去垄断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西方,已经无法垄断互联网的话语权。这在西藏“3?14”事件舆论攻防战中得到鲜明体现。当西方媒体大肆扭曲事件真相之时,许多国内和华裔的网民通过发布视频、照片和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向西方网民公布事实真相,驳斥错误报道,戳穿媒体谎言。正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一革命性的传媒手段和通讯工具,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不仅突破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语言封锁,还成功发动大规模反击。

网络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隐匿性和交互性很强。网络媒体以其天生的优势,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得传统媒体条件下的传播弱势国,能借助网络输出自己的信息,并放大自己的声音,而这是传统媒体不可能做到的。在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

件中,博客、播客、即时通讯等新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场以抵制去家乐福购物的舆论抗议,因家乐福股东LVMH与达赖喇嘛的关系而起,法国媒体的某些言论和在巴黎奥运火炬传递遭遇的不快,让中国的网民们“很愤怒”。在这次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一个全新的媒体传播机制使传播的效果能得到较大面的扩散。整个事件的传播先由传统媒体,如电视和报纸等平面媒体,以及视频播客、文字和图片博客、网络论坛发帖等新媒体同时传播给受众,这些报道内容是火炬传递在巴黎遭遇的混乱场面,法国媒体和一些人士的不正确言论等,激发和影响了受众的情绪。在法国事件发生现场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记录,被视频网站、博客等迅速传递到国内。网民和观众自己充当传播渠道———在自己的MS N聊天工具和博客上传递给更多的人。由于民众的舆论和反感情绪等各种因素,家乐福最后取消了在“五一”期间的一些打折活动,并向公众道歉。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使信息环境从区域传播转向全球流动,过去对新闻信息的封锁、对新闻报道的歪曲报道、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都将被逐步打破。

二、新媒体手段丰富更具针对性

在传播信息内容方面,传统大众媒介相对而言较为单一。而各种新媒体传播的服务内容则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快速、及时、大量传播新闻和各类信息外,还提供极为广泛多样的服务,诸如影视、体育、娱乐节目和电子游戏,通信、通话、短信服务,文档、图片、数据、声像资料的传递或下载,电子商务,网上论坛、网上教学、学术交流,等等。总之,互联网络把国际间的新闻信息交流和多种服务融会交织在一起,已成为人们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精神和物质交流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网络媒体兼容了三大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既可以传输文字、实时的声音,又可以传输动态的图像。网上链接使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立体化。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势,使它在国际传播领域产生着日益巨大的影响。充分利用因特网、广播电视网、宽带局域网、无线移动通讯网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整合包括电脑、电视、手机、P DA等多种终端,资源形式多样,信息来源多渠道、支持以用户制作为主等资源内容,通过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博客、播客、无线音乐、流媒体、手机报纸、网络广播、移动媒体等多种应用形式发布。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些社交网站(S NS)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强烈地震,一些通讯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新闻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无法正常开播和印刷,但通过新媒体如Facebook发布一些地震消息后,国际援手纷至沓来。Facebook1月14日推出“全球救助”主页,用户可在这一主页中看到有关救助受灾者的信息。Facebook网站发言人安德鲁?诺伊斯在一份声明中说:“海地强烈地震凸显互联网在灾难降临时连接世界的关键性角色……‘脸谱’用户可在‘全球救助’主页上找到如何援助受灾者(的信息)。”

博客作为一个简单易行的网络个人表达工具受到青睐,成为身居异国跨国表达工具的首选。过去的个人跨国传播交流大多以电话或信件等私人通信方式,不经同意,第三方是无法阅读、测量、管理和控制的。博客的出现当然不能代替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其他通信方式,但对这种跨国传播,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供公开阅读、获得和研究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等。这些博客已经超越了“向家人报平安”的单一功能,而成为可为国际传播利用的一种新渠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近年来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媒体布局。某些国家和地区,短波广播已经失去了市场,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业务机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目的是从传播效果出发,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业务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由独立制作媒体内容向合作制作媒体内容,共建媒介转变。这种转变是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和效果。

三、用户制作内容———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

国际报刊和通讯社大多是商办的,国际广播主要是官办的,国际电视是商办先行、官办跟上,而新兴的媒体其经营主体的种类则远为多样。其中有传统的大众媒体,有新兴的信息服务商,有政府机构和政治组织,有公司企业等经济实体,有教科文卫等机构团体,还有目的各不相同的个人。这些实力迥异的经营者,在因特网上各占一角,设立了不计其数的大小不等的网站、网页或数据库,从事着面向世界的传播。中国对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唱主角、由政府为主导,民间外交、民间传播的比重还有待提高。让

公众在对外经济、文化、教育传播中扮演积极角色,不但可以极大地拓展传播渠道,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中国传播的效能。

完全由国家控制的传媒单独进行标准意义上的“对外宣传”,声音单一,空间狭小,只体现了国家官方形象。由于是代表国家或最高统治权力说话,它必须非常严谨和小心,由此极大地压缩了话语空间,但它承受的却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即整个社会形象的所有责任。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价值体系中,官方传播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被接受和被信任。从当代国际传播环境角度而言,应充分利用本应产生更大更重要影响的另一传播资源和渠道,即非官方或民间传播的重要力量。

用户以他们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制作,接受或传播信息或新闻,这些信息或新闻是不经过新闻组织或机构的严格把关或者编辑、过滤而发布的,内容包括用户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新鲜事实信息的交流和分享,通过一定中介手段如短信、电话、书信或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特别是网络媒体提供的各种方式,如电子邮件、BBS、博客等,自主交流的各种信息内容等。“用户制作内容是指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布、传播各种信息,传播与分享日记、知识、资讯、技术、体验和观点内容等。”①互联网将千家万户连接起来,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摆脱相对封闭的区域性的信息环境,进入开放的、无疆界的信息空间。在这个信息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自主性地寻找和接收信息,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同时也可以主动发布信息,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当然,即便是在网络传播时代,多元传播主体形成以后,政府作为国际传播控制者的身份仍然没有改变。这也正是目前各国政府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的要求,在控制的方式方法上做相应调整的原因。国际传播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②过去,我国的国际传播主体的官方色彩过于浓厚。我国的国际传播媒体过多地表现出“官方”色彩,传播的几乎都是“官方观点”,即便有民间声音或观点,也都是以符合与支持官方观点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就容易给外国受众形成一种印象:中国的媒体讲话就等于政府表态,致使我们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长期以来被这样“特殊角色定位”了的国际传播媒体,由于担心在事件发展走向尚不明朗时作出出格评价,在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过于迟缓。这样的媒体形象在国际传播工作中,是很难树立起其国际公信力的,因而也就很难提高其国际传播信息的有效接受率。国际传播既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做好隐形宣传。“用事实说话”、“用镜头讲故事”,使人们在认识事实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我们的观点乃是宣传的最高境界。

“政治对个体的保护程度取决于公民对政治的参与程度,当所有公民都能自由、平等、直接地参与政治时,政治的公共性也最高。”③用户内容制作者与社会大众的天然接近性,使用户制作内容在新闻传播中更易于从社会大众的利益角度去观察新闻事实、选择新闻信息、建构新闻文本。用户制作内容的新闻建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建构,拥有不同于职业化新闻传播者的独特眼光。有时,这些传播者会有意传播与职业传播者不一样的新闻,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用户内容制作者往往会想方设法寻求职业传播者没有报道的事实侧面或者细节。

在新传播手段、语境下争夺话语权,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有责,所有公民百姓都可以从国家利益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更响亮、更有效。利用庞大的网民队伍、博客数量和越来越广泛的社会网络人群开展自己的网络公共外交。这种建立在了解与互信基础上的个人化新形式人际传播,对于国家的话语权、传播力会产生值得重视的作用。

普通民众的报道虽然缺乏专业传播者的一些专业要素,但其生动活泼更具接近性和可读性。署名“霸王卸甲”的四川小伙子2008年3月21日至22日从成都到拉萨的见闻,比我们官方媒体报道生动得多。他在博客中写到他看到的拉萨特种警察:

特种警察非常有礼貌地指挥俺的出租车检查,根本没有搜身、严厉呵斥、没收相机这样的情况发生。俺其实特别担心特种警察收俺相机,但是他们都瞄了一眼,问都没有问。

当然,有一项工作是每个检查口必须做的:检查出租汽车后备箱。

他还碰到一个在街头擦鞋的大姐。这个大姐说, 2008年3月14日中午1点,听到大昭寺方向乱起来,就收起擦鞋摊跑过去。小伙子说,你们胆子可真大。这个大姐说,她们全都躲在武警战士后面的,末了说了一句:“那些战士真老实呀,枪都没有放。”

这些生动的细节,这些真实生动的老百姓的话,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中很少看到。

四、网络电视———国际传播未来的重要阵地

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众多媒体地域性传播的特点,使传播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它是推动全球化的强有力因素,它使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

互联网给网络电视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这种传播可以延伸成为全球性的。计算机不仅可以单独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而且具有综合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类信息的功能,可以实现图文视听一体化,这不仅为网络电视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发挥多种传播功能的综合性优势。“电视和网络融为一体,人们将从网络里看到他想看到的一切真实的景象”,“真实画面代替了文字的主观描绘”④。网络电视的快速、交互、整合等特性给人类生活、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等都带来极大的冲击。这冲击不限于几个国家、地区,而是在全球普遍发生,并且几乎同时。如今,这种可能已经成为现实。就传播容量而言,实现整合传播后的网络电视传播将会大大扩充传播量。

网络电视的时空特性淡化了各种文化时空观的差异。不同的时间观和空间观一直是造成跨文化交流冲突的一大因素。网络电视的应用打破空间的制约,将使用者统一到同一个时间框架,亦即同一个虚拟空间里面。美国学者卡斯泰尔在他的《认同的力量》里指出,网络通过改变生活、改变空间和时间等物质基础,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正渗透全球,遍及世界。原来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受制于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和用户的接收条件,一般情况下,覆盖区域较小,只有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能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而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任何电视节目均可实现全球性迅速传播,从而大大加速了传播信息的国际化进程。

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而成的网络电视,促使了节目内容从大众化走向多样化,同时增强传播的互动性,实现通过检索提高查寻节目的效率的可能。相对于电视媒体在本身信号覆盖之外的地域落地的成本,网络电视在跨国传播中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因此,网络电视作为全球传播的工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网络电视由于通达性好,可超越国界,其内容的外向型优势明显,可以全面展示我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消除外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认识。网络电视有更广泛的受众群,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这是传统电视无法比拟的。

因为电视节目非同于一般的产品,“各类电视节目一方面在制造产品和商品,但同其他工业部门不同是在生产意义,意识形态,所以电视成了一个社会性共存的场所。一个作为社会空间的电视空间是一个动力性空间,一个正在嬗变的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空间。”⑤因此,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实现了“科技奥运”,在奥运会上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奥运媒介事件最具有全球影响力,而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最具全球扩张力,二者之间从信息发布范围上找到了契合点。在这个充满选择的时代,网络电视能承载奥运传播从体育信息传递到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传播的功能,能反映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的形态架构,能超越语言、种族等差异的障碍。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为我国开展国际传播提供一个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为我国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在信息传播手段的丰富性,在突破信息传播屏障的渗透力,在实现信息传播的针对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充分的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必将随着新媒体手段的广泛运用,传播内容的丰富,传播主题的多元而不断提高。

注释:

① 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② 程曼丽:《国际传播主体探析》,《中华新闻报》,2007年5月23日。

③ [英]德里克?希特著:《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公司2007年版,序言第1页。

④ 刘建明:《走向全球唯一媒体的时代:全球化媒体的历史与未来》,传媒学术网,2006年5月21日。

⑤ 陈卫星:《从法国新电视台看当代电视的传播形式》,《南方电视学刊》,1999年第2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曾祥敏】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 田智辉 【内容摘要】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具有了新的特点,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突破国际传播壁垒,在表现手段上丰富多样更具针对性。以用户制作内容出现的新媒体接纳内容成为国际传播重要的民间力量,以多媒体、丰富的视频内容呈现的网络电视是国际传播未来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新媒体;国际传播;用户制作内容;网络电视 当今传媒业已经开始进入媒体大融合的时代,国内外传媒业的生态和业态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纷纷拓展新媒体,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势头强劲,媒体终端的变化导致传播格局、传播手段、受众市场和传播效能发生重大改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是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超越国界、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等特点,能有效突破信息屏障等优势,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载体进行国际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具有的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技术上给公众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信息平等机会,每一个网民都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公共讨论,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资源,积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逐步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传播向国际传播转变,发展成综合性现代媒体的国际传播大格局成为我国国际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一、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突破国际传播壁垒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传播发行等均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的覆盖都有区域界限,报刊发行也有一定的范围。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区域限制,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瞬间传遍全球,使人类“地球村”的梦想成为现实。它们无视国界的存在,所有与网络联机的人都能自由浏览、检索、下载、转发,并且在网上作出反应。通过一些行政管理和干预虽然仍可进行,比如屏蔽某些信息来源,或者采取某种过滤技术,专门识别或阻止某些信息的进入。但是网上信息源太多,搜索的通道极为多样,往往堵不胜堵,防不胜防,难以彻底阻挡。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强大的软实力为后盾,取得了世界话语霸权地位,并形成了新闻传播的排他性。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控制了全世界90%以上的信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无法进入西方话语体系,因而难以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经常处于无言或失语的窘境,在国际传播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少数强国、富国在国际传播中处于优势地位,按照它们的政治需要和价值观念采制的报道和评说通常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甚至操纵世界舆论,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或损害。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冲击。网络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打破西方对他国信息传播的制约和排斥,有效促进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实现国与国之间信息的公平竞争。过去垄断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西方,已经无法垄断互联网的话语权。这在西藏“3?14”事件舆论攻防战中得到鲜明体现。当西方媒体大肆扭曲事件真相之时,许多国内和华裔的网民通过发布视频、照片和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向西方网民公布事实真相,驳斥错误报道,戳穿媒体谎言。正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一革命性的传媒手段和通讯工具,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不仅突破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语言封锁,还成功发动大规模反击。 网络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隐匿性和交互性很强。网络媒体以其天生的优势,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得传统媒体条件下的传播弱势国,能借助网络输出自己的信息,并放大自己的声音,而这是传统媒体不可能做到的。在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

探讨新媒体下报纸号外的作用

探讨新媒体下报纸号外的作用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号外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形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竞争与共存的传播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并不会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消亡,在重大突发事件后发行报纸号外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发行出版报纸号外首先是由报纸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报纸具有信息发布形式不够灵活、时效性不强、信息承载量少等缺陷,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报纸媒体在媒体间的竞争力,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在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压力下,报纸发行号外就显得非常必要。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争先报道,报纸媒体除了在微博上直播灾区的情况外,当天下午3院00《重庆晚报》和《都市快报》联合推出雅安地震号外,随后《泰山晚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商报》等也推出了号外。虽然在时效上无法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相比,但是报纸号外能够在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不方便、网络不畅通的情况下及时送到市民手中,最大限度地传播地震消息,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从克服报纸自身出版周期的弊端来讲,还是从充分履行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来看,报纸出版号外都是必要的。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发行报纸号外也与新媒体本身的缺陷有直接关系。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媒

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方式和报道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接收终端也逐渐多样化。每当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更加倾向于从微博等新媒体获得最新信息,报纸号外的时效性已远不及新兴媒体,但是新媒体也有自己的缺陷,人们在新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多为碎片化时间内获得的碎片化信息,不能对突发事件的整体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知。还有就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经常会有谣言伺机出现,人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真实度难以保证,所以必须有具有强大公信力的传统报纸发布更加权威的信息,减少谣言的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形态的嬗变 (一)发挥纸媒的传统优势,注重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开发 历史上,报纸号外是报纸记录、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最快方式,更加注重消息的时效性,并把聚焦的重点放在事件本身。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所发挥的作用已不仅仅是关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善于发挥纸媒的传统优势,注重拓展消息的外延与内涵,通过号外这样的传播形态来探索新闻信息与其他因素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联系,或从多个角度解读、报道新闻事件以求挖掘出投射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进而增加新闻的人文价值。例如,“雅安4窑20地震”后,《重庆晚报》《都市热报》联合推出的号外,共有“芦山挺住”“动态”“重庆”“相关”四个版面,内容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现场救援情况、地震发生瞬间情况、震后民众被困情况、震后逃生技巧等,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主体新闻,力求传递全方位的消息。

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运用与媒介素养提升

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运用与媒介素养提升 摘要新媒体时代同理心运用考验着受众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汤兰兰”与“张扣扣”事件的分析,了解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表达存在的问题,认识媒介素养中同理心的作用。认为合理运用同理心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对于培养受众批判性思维、建设良好的网络人文环境以及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同理心运用媒介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ZW17-004。 作者简介:纪颖颖,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王丽文,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014910461.html,ki.1009-0592.2018.06.294 2018年1月30日,澎湃新闻发表了《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的文章,将一则陈年旧案引向舆论的风口浪尖。1月31日,澎湃新闻与新京报等媒体再次相继发文寻求旧案“真相”,同时呼吁网友寻找汤兰兰,并曝光了汤兰兰的户籍信息。1月31日,五

大连池市委政法委做出官方回应――此次事件是其母借助 少数媒体进行的炒作行为;2018年2月15日陕西南郑张扣 扣持刀杀死邻家父子三人,并自称“为母报仇”,随即引起 了部分网友的认同与拥护,他们甚至把极其残忍的杀人行为美化,将舆论引向“英雄行为”、“侠义精神”。 新媒体语境下,媒介素养在同理心运用方面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合理的同理心运用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网络正能量的传播,但“同理心”并非只有积极意义,日渐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环境使媒介生存的生态条件遭受考?, 在此基础上的同理心表达也会产生问题。本文以“同理心”作为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媒介素养的切入点,通过两则网络热点事件为例,对媒介素养中同理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同理心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探析通过同理心运用提升媒介素养的合理路径。 一、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表达产生的问题 (一)理性与感性偏差中的“同理心失衡” 同理心指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情感方面)与视角(认知方面),并且运用这个理解来指 导我们的行为”①。由此可见,同理心并不等同于同情心,同理心是换位思考的情感共鸣,同时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同理心表达,在感性的“情感同理心”与理性的“认知同理心”之间存在失衡现象。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广告特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2选题研究的背景 (1) 1.3选题的国内外动态分析 (2) 第二章新媒体影像广告的特征与表现 (2) 2.1新媒体和新媒体影像广告的含义 (2) 2.1.1新媒体的含义 (2) 2.1.2影像广告 (2) 2.1.3影像广告的形式 (2) 2.1.4影像广告的特点 (3) 2.2新媒体影像广告的发展 (3) 2.2.1新媒体与影像广告之间的关系 (3) 2.2.2新媒体影像广告的受众变化 (3) 2.2.3新媒体影像广告的优势 (4) 2.3新媒体影像广告的艺术表现 (4) 2.3.1新媒体影像广告中视觉的艺术内涵 (4) 2.3.2新媒体影像类广告艺术的视觉美 (5) 2.3.3新媒体影像类广告艺术的幻想美 (5) 2.3.4新媒体影像类广告艺术的意象美 (5) 第三章我毕业创作实践与体会 (5) 3.1我的毕业作品《我就喜欢》 (5) 3.1.1作品灵感来源 (5) 3.1.2作品故事情节 (5) 3.1.3作品完成步骤 (6) 3.2在创作中的感悟与体会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广告特征 007格格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影像广告也在这种新的环境下迅猛发展,它不但带给我们大量的资讯信息,还逐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日长生活行为。新媒体时代下的影像广告,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盛宴时代,它将超越传统影像设计的概念,涵盖人类的全部感官。本文将以新媒体为背景,对影像广告发展趋势,特征,以及它与新媒体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影像类广告特征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广告中图像对于文字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幅画面中图像往往是处于第一视觉地位的。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影像技术高度发达,文字正在由信息传播的中心走向边缘,影像广告无疑是广告中的翘楚,具有传统影像广告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种状况下影像广告的突破与创新就势在必行,只有这样影像广告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影像广告利用视觉的感染力征服消费者,是链接艺术与商品的关键所在。在我国虽然没有如同其他国家一样专门化的商业频道,但普通电视台的影像类广告却占据节目总播出时间的近一半,而在一些地方节目频道还要高于这个比例,占据了广告电视台总播出时间的很大一部分,在这么一个“影像媒体时代”,对“新媒体影像广告的特征”这一课题的探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的,在国内以及国外虽然与一些名称为“影视美学”“广告学”的论著,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论著只是部分美学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的将新媒体和影像广告结合起来,因此要构建一个专门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广告特征方面的理论,仍需从最基本问题入手,以便更好的指导影像类广告的发展,为观众奉上一幕幕视觉文化的盛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影像传播技术也在新的环境下发展迅速,并且在带给我们丰富的咨询信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行为。 如今广告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像广告作为广告中的一种,它在包含着实用美术所有设计要素的同时,在不同媒介下传播,利用视觉上的感染力传播着各种信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

微纪录片_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_王春枝

纪录片之旅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49 DOCUMENTARIES 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 ● 中原工学院 / 王春枝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的繁荣之后,近年,纪录片又掀热潮。这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原国家广电总局于2011年下发、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卫视综合频道限制近年来异常火爆的娱乐节目,扩大包括新闻、经济、文化、纪录片在内的多种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①。《意见》出台后,一批新的纪录片栏目亮相电视荧屏,这为中国纪录片进一步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甚至引发了全民收视纪录片的行为。与上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热潮不同的是,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制播及审美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呼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需求,纪录片开始了“微转身”,一种新的纪录片样态——“微纪录片”大批涌现,并以其方便快捷利于传播的特质,给纪录片家族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一、微纪录片概念梳理 微纪录片的概念较为模糊,目前尚无清晰的界定。百度百科在纪录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微纪录片是用微电影的语言,记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②。把微纪录片和微电影语言混同,显示出在概念梳理上的迷惘。而大多提及微纪录片的论文则以直接陈述的方式表述其存在性:“新媒体正在逐步改变着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过程。而微纪录片在 生产方式上,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创作者会据此形成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新思路,形成新 的纪录片类型。” ③ 同时,又有多处网文提及微纪录片标榜自己为“首创”,如《凤凰视频首创微纪录片概念》、《中国纪录片加大海外发行 提“微纪录”概念》等。而此前,以“微型纪录片”命名的纪录片在国外已约定俗成:“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节目。一般情形下, 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 ④ 而微纪录片则是纪录片适应新媒体语境的新发展,与之前的微型纪录片在短时长这一共同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 1.体量轻小 关于微纪录片的长度,学界业界的看法并未统

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受众特征

当个体的信息接受者暴露在大众传播媒介前并独自接受信息作品时,它是消费者、译码者、参与者、反馈者的角色,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信息接受中,由无数个体汇集而成的受众,其群体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也就是说,在面对以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人数是极为众多和广大的;成分也是极其混杂和多样的;他们彼此分散居住,有的相距千里;这些人行踪不定,互不相识,素无关系,相互匿名;他们之间既无接受协议,也无有关接受准则;无共同感受,也无共同意识;在接受中,他们对别人无控制功能,别人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在任何日常的一天,我国报纸的读者约有4.5亿,广播的听众约有9亿,电视的观众约有8.5亿。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又具有四个特点: 1、自在性 受众不是某种臆想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客观现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这就决定了信息接受者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形貌、个性、兴趣、立场,都把自己划归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之内。 2.自主性 受众不是大众传播者的“侍从”,可以任意驱使,而是某种意义的“主人”;不是大众传播者的敌手,专门揭短拆台,而是大众传播这一巨大工程的合作者。受众同大众传播者一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和自己对信息作品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任意左右或支配。他们虽处于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接受活动从来不是强制的、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不是盲从的,而是自主的。 3.自述性 受众对信息作品内容的感知与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面对各种信息,每一位接受者都会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并据此进行再传播。西方著名案例“比戈特先生”的漫画传播,即能充分说明受众具有很强的自行阐述的特点。所以,如果说传播是传者的自由,那么“自述”就是受众的特权。 4.归属性 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而大众传播媒介也同样有意地把不同性质的各种信息分类集中传播给不同的接受群体,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证券报》、《足球》等报刊,和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台”、“交通台”、“教育台”等都是。

什么是_新媒体语境_程曼丽

2013年第08期 专栏 曼丽新视野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媒体语境”一词被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借助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不少相关题目的论文,例如“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 、“新媒体语境中的广播应对之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策略”等等。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将“语境”一词一般性地等同于“背景”、“时代”、“环境”,而未对 “语境”,尤其是“新媒体语境”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语境”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ontextre ”,英文为“context ”,是“交织在一起”的意思。“语境”是语言学的概念,指的是各种词汇的交织,强调的是一个单词或者一句话的意义,是由它存在于其中的语段 或对话决定的。现今人们使用的“语境”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的。他将“语境”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一种是“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a ),前者被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解读中,后者则用以分析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文化背景。 1976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对语境与文化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高语境” (high context )和“低语境”(low context )的概念。在他看来,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或者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个人,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 在低语境中,境况正好相反,大量信息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这意味着,在低语境交际中,人们更多地依靠语言使用本身来 达到交际目的,而在高语境交际中,语言使用的作用可能就要小多了,人们对于微妙的环境提示相对敏感。在霍尔的研究中,他将大部分亚洲文化(他认为中国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拉美文化、非洲文化 列入高语境文化范畴,而将美国、德国、瑞士以及多数北欧国家的文化列入低语境文化范畴。 在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的基础上,路斯迪格(M.W.Lustig )等学者对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其交际的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高语境文化:(1)内隐,含蓄;(2)暗码信息;(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4)反应很少外露;(5)圈内外有别;(6)人际关系紧密;(7)高承诺;(8)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低语境文化:(1)外显,明了;(2)明码信息;(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露;(5)圈内外灵活;(6)人际关系不密切;(7)低承诺;(8)时间高度组织化。这种对比意在 说明不同语境文化主导下的交际活 什么是“新媒体语境”? 程曼丽 90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_付海恋

63 C ontemporary TV 总第336期 CONTEMPORARY TV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中国纪录片传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光盘、电视媒体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形式向互联网传播转变。新媒体除了拓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外,还为其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一、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优势1.网络视频的兴起拓宽了传播的新渠道 从2008年良友纪录这一专门传播与发展中国纪录片的门户网站开通到现在,各大视频网站与门户网站陆续开放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此外,为方便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往往将纪录片按照不同类型分为不同的专区。同时,专门的纪录片播放网站不仅有优质的纪录片资源,还向大众提供一些产业热点、政策信息以及互动平台等,使普通民众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形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同的纪录片网站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战略,例如央视纪录频道与中国纪录片网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专业的纪录片资源库,专注于提供海量点播、独家纪录片资源等服务;优酷纪录片频道设置了“全民纪录”栏目,为网民自制纪录片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凤凰纪录片频道则坚守凤凰卫视文化与历史的传统优势,主要推广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各有特色、类别清晰的纪录片门户网站与频道为网民搜索观看提供了方便,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用户群体。2.论坛、微博提供了交流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应用渐渐普及、用户量大增,纪录片的传播又增添了一个新渠道—140字附带图片或者视频链接的方式。知名纪录片创作者也纷纷开通微博与志趣相投的网友进行作品点评或创作心得交流等互动。拥有粉丝数量最多的新浪微博用户有Discovery纪录片、纪录片之家以及纪录片创作者陈晓卿等,微博这样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群的社交网站为纪录片信息的发布、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捷径,微博精准的搜索功能也便于用户查找。如此一来,视频网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时点播,而微博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看即议。另外,像CNEX网、CIFF网、良友纪录以及豆瓣小组、天涯社区、搜狐纪录片社区等各大纪录片资讯 网站与社区也在不断改进,如提供展映活动以及资源下 载链接等,甚至一些播放器还开设了弹幕功能,真正做到即看即交流,为纪录片观看者与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互渠道。 3.新的媒体运营平台提供了创作的新系统继2013年“中国纪录片网”开播以来,中国纪录片出口交易、境外纪录片引进的有关平台也陆续推出,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纪录片行业水平与中国纪录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紧接着出现了用于纪录片资源整合的专项服务平台“纪录中国”,同名手机应用也随之发布,由此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服务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纪录片服务媒介率先通过手机客户端与PC端口的结合,利用O2O连通模式来整合纪录片的产业资源,构成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平台,为纪录片制作者、爱好者提供不同阶段的实践指导与投资良机,为纪录片的传播拓宽了空间,还为制作者提供了便捷的一体化服务。 二、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1.新媒体下纪录片缺乏创新 尽管我国各大视频网站都设立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然而仍旧避免不了多数频道纪录片来源单一的局面,电视媒体、Discovery以及BBC热播的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常常占据各大纪录片频道的主页,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新媒体环境下开设的一些纪录片制作栏目虽得到了许多纪录篇爱好者的青睐,然而这类纪录片多由网民通过手机设备、DV拍摄而成,画质、音响效果都存在严重缺陷,有不少是为了博人眼球对事件进行夸大、恶搞的片子,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严重不符,对于这类质量低俗的纪录片,视频网站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制手段。视频网站仅仅依靠点击率与关注热度为用户推荐纪录片,大量制作粗糙、内容低俗的纪录片长期居于纪录片频道的主页,致使一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优秀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2.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形成产业 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产业化平(下转78页) 新媒体◆付海恋 DOI:10.16531/https://www.doczj.com/doc/014910461.html,ki.1000-8977.2016.04.031

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将走向消亡

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将走向消亡 余玉玲 摘要:近年来,报纸的广告量下降,读者不断减少、读者结构老龄化,报业一片颓败的景象。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则是一路飘红,读者源源不断的流进,广告额更是节节上升。报纸自身的特点使得报纸已经再也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了,媒介的演变规律是报纸消亡的根本原因。报纸的消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受众更新换代的过程和网络媒体发展的成熟等条件。面对报纸媒体的消亡,报社要做好转型的准备。 关键词:报纸消亡原因新媒体条件出路 前言:美国时代杂志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据数据显示,中国报纸的读者日趋减少,报纸的广告额急剧下滑。对于报人来说,报纸消亡的局面简直就像噩耗一样袭来了。报纸消亡有着深层的原因,尽管老一辈的人们还习惯于阅读报纸,可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报纸自身的弊端已经暴露无疑,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以网络为代表,集视觉、听觉和阅读于一身,传播速度快,容量大,给予报纸前所未有的冲击。广告量不断减少的传统报业,其经营可谓举步维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更让报业雪上加霜。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的规律预示着报纸的消亡不可逆转。 1、报纸消亡的表现: 报纸的正常运作,包括记者的采访、纸张、印刷,行政开销,财务管理等费用主要来源于广告和发行。报纸的广告和读者都是报纸的生命线,二者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下,报纸没有广告商,单靠发行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开销;报纸如果失去了读者,可以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得到广告商的光顾。然而,目前报纸的广告和读者都在逐步地减少,也就是说报纸的两大生存支柱都在衰退,更有一些报刊已经停刊,这一切都预示着报纸离消亡不远了。 1、1报纸读者减少、读者结构老龄化 从报纸的发行量来看,报纸读者的减少集中反映在报纸的发行量的下降。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地区报纸的发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肖叶飞在《世界报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中表示:美国日报的发行量2007年下降了3.03%,过去五年下降了8.05%,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于晚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08%;日本报纸的发行量2007年下降了0.96%,过去五年下降了2.70%。 由发达国家报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报业的衰退期比发达国家已经推迟了好几年。 从读者的流向来看,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报纸的读者逐渐被分流。报纸的读者减少的同时,网民正在迅速的增加。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 60. 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看报纸的人有30. 3%。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41岁,到2004年,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已经有11. 6%的人由过去的经常阅读报纸转变为现在的几乎不读报纸。⑴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计算,2007年每天增加网民20万,平均每分钟新增网民数140人.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民在不断地增加,新媒体正迎来自己的春天,给传统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打击。 从读者的结构来看,报纸的读者逐步进入老龄化。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当人们想获取信息的时候,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互联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随着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遍布的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上网搜集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男性、青年、高学历、学生和白领等群体。这些本来是报纸的高价值读者,最能吸引广告客户的读者,但他们读报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几乎不阅读报纸。阅读报纸的一辈正在老化,当老一辈的读报人不在的时候,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从媒体型态发展角度看,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扩展传播信息、加快传播速度、丰富传播方式并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3G 手机、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进入新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信息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传统的传播形态、通道是固定的,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这些随时进行的信息,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或信息来源。 1信息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信源特征 1.1以人为本的互动传播 新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媒体对个人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交互和“一对一”传播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新媒体使用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他的媒体使用行为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媒体传受双方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 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通过新媒体平台,媒体使用者还获得了发布权:“沉默的螺旋们”可以说话了[1]!通过新媒体平台,媒体使用者可以利用第二代互联网技术把自己的信息内容用于填充和丰富其他媒体,同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体空间,更可以在自己的或者他人的空间中实现与其他使用者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通过展示与讲述,通过上传经验与知识参与创建,从而实现新媒体共享。 1.2大众声音力量的体现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广大媒体受众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普通受众在传统媒体社会中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比如报纸、广播和电影等一些传统媒,它们所提供给大众话语发布的平台是相对有限的。而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网络博客、手机上网、以及各种数字用品都是功能变得更强大、使用方式更便捷,大众的声音通过网络平台(例如短信群发、个人博客和网络论坛等)可以随时发送,由音频和视频承载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的便利,个体主体地位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显着提升,广大受众获得了在传统媒体时代下从没有过的自由、自主权力。另外,广大受众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表达思想和发表意见,大众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及时、丰富、全面和生动。借助新媒体提供的自由平台,越来越多的个体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评价者、管理者和把关者。 1.3海量信息的负载 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有时间性。而新媒体通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刘德群 (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极大地提高,使大众信源传播成为可能。大众信源在带来信息传播新特征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新媒体语境下对受众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信源;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1)04-0057-03 收稿日期:2011-03-27 作者简介:刘德群(1981-),男,山东诸城人,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传播。 JournalofChizhouCollege 2011年8月第25卷第4期Aug.2011Vol.25No.4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 ——以《一本好书》为例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 ——以《一本好书》为例 发表时间:2019-04-04T10:36:36.8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马梦蝶 [导读]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在此背景下,随着视频APP的应用与推广,网络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这其中也包括文化类综艺节目。2018年,腾讯自制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一经播出在豆瓣上获得9.3分的高评分,全新的文化诠释形式引起大众的热议。本文将以《一本好书》为例来分析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并反思其不足之处。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在此背景下,随着视频APP的应用与推广,网络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这其中也包括文化类综艺节目。2018年,腾讯自制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一经播出在豆瓣上获得9.3分的高评分,全新的文化诠释形式引起大众的热议。本文将以《一本好书》为例来分析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并反思其不足之处。 新媒体语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借助互联网从电视搬上了网络,产生了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2018年腾讯自制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上线,一经播出后便获得9.3分的高评分,让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到大众的视线。其以舞台剧+脱口秀讲述等形式对书中经典片段加以演绎并加入专业文化人士探讨,创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和表现形式。 一、对新媒体语境的界定 程曼丽教授认为,“新媒体语境”所对应的应当是现实世界的语境,或传统媒体时代的语境。其与原始定义中的语境最大的不同,是它的虚拟性。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语境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己经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解释力,需要根据现有的变化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正。 二、自制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的创新探讨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主要指网络视频服务商、影视制作机构或个人制作并以网络平台为主要播出渠道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形式。多屏融合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逐渐转向精致化、大制作,更具有专业性、指向性和拥有固定受众群体的“垂直类”综艺节目逐渐占据网络综艺节目主流。 1、《一本好书》让看书变成了“看书” 视觉时代图像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大多数网络综艺节目极力追求视觉冲击感。网络综艺节目要想实现发展,就要在内容、形式、人物、宗旨几方面人手,立足网络综艺的原生土壤,快、准、稳地脱颖而出并持续发力。 《一本好书》摒弃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诗词短文做片段式的解读,而是将书中经典片段影视化演绎,结合舞台剧表演形式复原或重构书中经典场景,让观众对演绎的作品片段能够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快速地进入到剧情中去。 2、书籍选取基于受众的基础上 互联网时代,“观众”逐渐变成了“用户”,网络综艺节目要实现长久发展就需要制造观众感兴趣、能参与的话题。 《一本好书》书单的选择,将书籍锁定在近四五十年的作品,广泛搜集推荐书单,再从中挑选适合大众和节目制作的。也就是说,《一本好书》节目组选取的书单,是基于一定的受众基础上。如刘慈欣的《三体》在中国的发行量就超过百万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在亚马逊KU书库常年排名第二。 3、碎片化演绎与当下碎片化阅读方式相契合 随着微信、微博的应用与推广,让一些知识人才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观点摘要、深入浅出的诊释,使得一些文学爱好者在经过专业文化人士对作品的解读后,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以碎片化图文、视频的方式走进了公众的生活。 《一本好书》选取经典片段对文学作品进行演绎的方式,可以看作是碎片化阅读的一个延伸和革新。两者都传播了经典文学,促进大众对经典作品的了解,甚至成为经典作品导读的有效途径。《一本好书》影视化演绎将高语境的文学作品内容用低语境的方式加以呈现,既加深了对书本的理解,也开阔了受众对知识的储备。 4、对受众的价值观引导 大众传播媒介有责任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义务和使命。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媒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媒介社会功能的完善和实现。 4.1、文化大咖参与增加节目厚度 文化类综艺节目有对受众价值观引导的责任。《一本好书》让文化大咖参与到节目中,对书籍进行点评和内容探讨增加了节目厚度。如在第一期,节目组就邀请了青年作家蒋方舟和著名学者朱大可就《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是该追求物质还是理想进行了探讨,演员赵立新也在表演中提出“缥缈的灵魂与现实的得失,高贵与低贱,活着与死去,这真是个问题啊!”引导观众对问题进行思考。 4.2、从线上观看到线下阅读的引导 舞台剧呈现的形式,让受众在对推荐作品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促进受众对作品产生兴趣从而去进行阅读。在第一期的节目中,《一本好书》就向广大观众说出了节目宗旨:“我们就是提一个头,如果能引发你的兴趣,引发你的思考,我们特别鼓励大家,去找这本书,捧读这本书。”引导观众进行完整的作品阅读。 三、《一本好书》在传播中的局限 《一本好书》在传播传统经典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了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类型,其全新的传统经典文化作品影视化演绎形式创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和表现形式。但就其现实发展来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舞台剧表演通常需要对内容经过放大才能表现出来,这与阅读书籍本身对作品和作者思想所产生的感受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舞台剧表演让受众易沉浸于剧情中,产生看过即过的心理,对作品不做过多阅读和思考。此外,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适合。四、结语 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其前景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半年共播出157档综艺节目,文化类节目数量

报纸的特点和新媒体时代下怎么做

报纸的特点和新媒体时代下怎么做 王培成新闻三班20144206081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的主要特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6、高认知卷入 报纸多数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了解报纸内容,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扰。一般而言,除非信息与读者有密切的关系,否则读者在主观上是不会为阅读信息花费很多精力的。读者的这种惰性心理往往会减少他们详细阅读内容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报纸读者的信息阅读程度一般是比较低的。不过当读者愿意阅读时,他们对内容的了解就会比较全面、彻底。 7、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报纸的印刷技术最近几年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不断得到突破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印刷成本最低的媒体。受材质与技术的影响,报纸的印刷品质不如专业杂志、直邮广告、招贴海报等媒体的效果。报纸仍需以文字为主要传达元素,表现形式相对于电视的立体、其他印刷媒体的斑斓丰富,显然要单调得多。 新媒体在传播力、渗透力、广泛性和用户体验上的强烈冲击,让纸媒显得力不从心,纸媒纷纷设立自己的新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报业账号大规模出现,一大批APP在移动媒体应用商店上线,二维码大行其道。但作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新闻生产者,盲目追逐自媒体而忽略了自身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 在没有做好做强纸媒,稳住自身发展之前进入其他领域是在自绝生路。报业集团首要事情是坚守主业,再谈跨所有制、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界到房地产等领域,即使经营上很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2019.7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在 社会发展中,播音主持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在媒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播 音主持语言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应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提升主持的从业素养。 一、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特点(一)时代特点 新媒体语境为播音主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播音主持艺术性有着较强的时代特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不同的信息,多数人倾向于查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播音主持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制作方面可搜集人们自身的兴趣点,找到人们的兴趣所在,制作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达到吸引更多人的目标,获得人们对播音主持的认同感。 (二)开放特点 网络环境下,播音主持并不是封闭的,其与外界有着较多的联系。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只有将自身融入到外界,听取外界的声音,对自身进行持续改善,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播音主持相关工作人员应对该行业有明确的认识,找到播音主持的特色,结合人们的不同需求,打造吸引力强的播音产品。相关人员可加强播音主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情感上与人们产生共鸣,激发人们对播音主持的兴趣,促进播音主持进一步发展[1]。 (三)审美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播音主持有了一定的审美要求。因此,播音主持人员要注意语言的审美特点,加强语言的美感,提升播音主持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在播音主持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审美特色,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价值,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倾听体验[2]。 二、播音主持艺术特点(一)重视真实 重视真实是媒体从业者应严格遵循的准则,由于人们通过播音主持获取信息,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会影响人们对播音主持的印象,因此,播音主持人员在传播相关内容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能够让人们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指导自己的决策。若是播音主持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忽视信息真实性,则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重视声音 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声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应该坚持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训练,增强声音的感染力,让人们能够对声音有着较强的接受度。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可以通过独特的声音,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传播,播音主持人员可根据需要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表现情感的声音,激发起人们的内心情感,但也存在不足,用声音对信息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的思考空间[3]。 (三)先进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民,在网络世界,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一定的先进性,被人们广泛使用,播音主持人员应对网络语言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主持过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特点,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其影响力。 (四)重视创新 通常情况下,播音主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大多使用标准普通话,以便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加强人们对相关信息的理解。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员结合时代特点,运用创新意识,将艺术感加入到普通话中,探索不同的播音表现形式,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从中获得语言 【作者简介】孙健玮,德州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人。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孙健玮 (德州广播电视台山东253000) 【摘要】如今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势下,播音主持语言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播音主持有着自身特点,其在社会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对其语言艺术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特点进行分析,随之介绍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特点,进而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存在的不足,最后探究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提升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播音主持;特点;艺术性;措施 17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