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空化及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

声空化及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

(完整word版)强化传热技术

1、强化传热的目的是什么? (1)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2)提高现有换热器的能力;(3)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4)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2、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传热技术的选用问题? (1)在给定工质温度、热负荷以及总流动阻力的条件下,先用简明方法对拟采用的强化传热技术从使换热器尺寸大小、质轻的角度进行比较。这一方法虽不全面,但分析表明,按此法进行比较得出的最佳强化传热技术一般在改变固定换热器三个主要性能参数(换热器尺寸、总阻力和热负荷)中的其他两个,再从第三个性能参数最佳角度进行比较时也是最好的。(2)分析需要强化传热处的工质流动结构、热负荷分布特点以及温度场分布工况,以定出有效的强化传热技术,使流动阻力最小而传热系数最大。(3)比较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后的换热器制造工艺、安全运行工况以及经济性问题。 3、表面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途径有哪些? (1)增大平均传热温差以强化传热;(2)增加换热面积以强化传热;(3)提高传热系数以强化传热。 4、何为有功和无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哪些方法? 从提高传热系数的各种强化传热技术分,则可分为有功强化传热技术和无功强化传热技术两类。前者也称主动强化传热技术、有源强化技术、后者也称为被动强化技术、无源强化技术。有功强化传热技术需要应用外部能量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无功传热强化技术则无需应用外部能量即能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有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机械强化法、震动强化、静电场法和抽压法等;无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表面特殊处理法、粗糙表面法、扩展表面法、装设强化元件法、加入扰动流体法等。 5、单项流体管内强制对流换热时,层流和紊流的强化有何不同? 当流体做层流运动时,流体沿相互平行的流线分层流动,各层流体间互不掺混,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只能依靠流体内部的导热进行,因而换热强度较低。因此,对于强化层流流动的换热,应以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为主要手段。当流体做湍流运动时,流体的传热方式有两种:在层流底层区的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导热;而在底层以外的湍流区,除热传导以外,主要依靠流体微团的混合运动。除液态金属以外,一般流体导热率都很小,湍流换热时的主要热阻在层流地层区。因此对于强化湍流流动的换热,主要原则应是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 6、管式换热器一般采用圆管还是矩形通道?为什么? 在管子数目、工质流量及管道横截面周界均给定的情况下,圆形管道的流通截面积最大,矩形的最小,而流速恰好相反。在个管道中温度条件相同时,矩形管道能增加换热系数,但同时阻力也剧增,这就是管式换热器一般采用圆管而不用换热效果横好的矩形管道的原因。 7、采用扩张-收缩管式如何强化传热的? 流体在扩张段中产生的强烈漩涡被流体带入收缩段时得到了有效利用,从而增强了传热。此外,在收缩段中由于流体流过收缩截面时流速增高,使流体边界层中流速也相应增高,从而也增进了传热效应。

简析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应

简析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明了强化传热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包括强化传热的分类、强化传热的途径、强化传热的应用场合等;列举了一些强化传热的典型应用,包括表面增强型蒸发管、采用波纹换热管管内强化传热、采用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采用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技术、采用小热管的强化传热技术等。通过分析得出强化传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强化传热典型应用 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强化传热从80年代起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表现在设计和制造各类高性能热设备,航空,航天及核聚变等尖端技术,计算机里密集布置电子元件的有效冷却。正是上述原因促使人们对强化传热进行及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从80年代到现在近20多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科学领域里,有关强化传热研究报告举不胜数。 一、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 (一)导热过程的强化 导热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它同样也存在着强化问题。导热是依靠物体中的质童(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运动来传递能量。固体内部不同温度层之间的传热就是一种典型的导热过程,但固体之间接触存在着接触热阻,降低了能量的传递,在高热流场合下,为了尽快导出热量必须设法降低接触热阻,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提高接触面之间光洁度或增加物体间的接触压力以增加接触面积 2、在接触面之间填充导热系数较高的气体(如氦气) 3、在接触面上用电化学方法添加软金属涂层或加软技术垫片 (二)辐射换热的强化 辐射换热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许多生产过程中,只要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它就能依靠电磁波向外发射能量,所以物体之间总是存在着辐射换热,在物之间温度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辐射换热可以忽略,但在高温设备中辐射却是换热的主要方式。而影响辐射换热的因素主耍有:表面粗糙度,固体微粒,材料。 (三)对流换热强化 对流强化传热与流体的物理特性,流动状态,流道几何形状,有无相变发生以及传热壁面的表而状况等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对流换热的有源强化又可分为:利用机械搅动加强流体与壁面间的传热,流体脉动和传热面震动时的对流换热,电磁场作用下的对流换热,经过多孔壁有质量透过时的壁面换热。而对流换热的无源换热又可分为:管内插入物对传热的增强,涡旋流动的强化传热,添加物对流换热,流化床与埋管间的传热,射流冲击。 二、强化传热的途径 在热设备中应用强化传热技术的目的一般有:(1)增加输热量;(2)减少换热面积和缩小设备体积;(3)降低载热剂输送功率的消耗;(4)降低高温部件的温度。在表面式换热器中,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Q与冷热流体的温度差At及传热面积F成正比,即Q=KFAt,式中K为传热系数,是反映传热强弱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摘要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人们对溶菌酶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发现青霉素的前6年(1922年)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能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其中鸡蛋溶菌酶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深入和广泛[1]。通过对它的结构、性质、来源的研究;溶菌酶已广泛的应用于医药、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溶菌酶;结构;应用;研究进展 溶菌酶(Lysozymc EC3.2.1.17)又名胞壁质酶(muramidase)、乙酞胞壁酸聚糖水解酶(N-acctylmuramide glyca-nohydrolase),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2]。在病毒(如噬菌体T4)、细菌(如枯草杆菌)、植物(如番木瓜)、动物(如鼠、狗)及人体都含有。人体多数组织器官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菌酶。但以脾、肾含量较高。在鼻及支气管分泌液、泪液、脑脊液、唾液、乳汁及血液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溶菌酶。此酶自被发现以来,经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使得它在酶学及临床医学中均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也将其应用于医疗、食品、畜牧及生物工程中。 1 溶菌酶的发现 1907年Nicollc[2]猜测芽胞杆菌(Bacillus)及枯草杆菌中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09年https://www.doczj.com/doc/014846974.html,schtchenko[3]第一个报道了鸡蛋清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22年Alexander Fleming[2]发现鼻粘液里有一种能溶解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及其他细菌的酶,他把这种酶命名为溶菌酶(lysozyme)。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此酶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组织及机体的某些分泌物中。之后Robert及Wolff 也从鸡蛋清里提取出溶菌酶。1937~1946年间Abraham[3],Robinson, Alderson及Fevold等人通过实验从而分别获得了溶菌酶的结晶。 2 溶菌酶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 2.1溶菌酶的理化性质 溶菌酶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当pH值为1.2~11.3围剧烈变化时,但其结构几乎维持不变。当pH值为4~7,96℃热处理15 min仍能保持87%的酶活性;当pH值为3 时能耐100℃加热处理45min;但碱很容易破坏酶活性,当处于碱性pH 值围时,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就很差[4]。在干燥条件下,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无臭,味甜。易溶于水,易遭碱破坏,不溶于丙酮和乙醚。其分子结构如下: 2.2 空间结构 溶菌酶是第一个结构弄清楚的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其中有许多蛋白晶体研究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这些进展都是利用溶菌酶获得的溶菌酶一直

中国功能晶体研究进展

185 https://www.doczj.com/doc/014846974.html, Volume 1 · Issue 2 · June 2015 Engineering 中国功能晶体研究进展 王继扬1*,于浩海1,吴以成2,Robert Boughton3 摘要:功能晶体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在当前 信息时代发挥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若干功能晶体的研究进展,综述了中国功能晶体的现状及重大成就和重要应 用,讨论了功能晶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功能材料,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闪烁晶体,弛豫型铁电晶体,半导体 1?引言 晶体是具有长程有序的固体材料,功能晶体是力、热、电、磁、光、声等各种能量形式转化的媒介,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例如,众所周知的宝石——金刚石晶体由于其极高的硬度、优越的热学和电导性能,掺杂后还有半导体性质,是一种优秀的功能晶体;单晶硅是集成电路的基础,推动了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功能晶体的人工制备始于1900年法国科研工作者生长人工红宝石 (刚玉) 晶体用于制造手表轴承。人工晶体是针对特定需求而专门生长的高纯度和高度完整性单晶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人工晶体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主要效应和应用,功能晶体可分成: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电光晶体、压电晶体、热释电晶体和闪烁晶体等。此外,大多数半导体晶也具有功能效应,属于功能晶体。目前,功能晶体在众多先进光电子和微电子设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激光是20世纪四大发明之一,激光晶体是其核心和物质基础,标志着激光器的发展历程。1960年,Maiman 以红宝石晶体 (Cr 3+:Al 2O 3) 为激光介质,发明了首台激光器,标志着激光的产生[1];20世纪70年代,掺钕钇铝石榴石 (Nd:Y AG) 激光晶体首次实现激光输出,推动了中高功率激光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钛宝石 (Ti:Al 2O 3) 激光晶体的发展奠定了可调谐激光器 (范围为660~1100 nm) 和超快、超强激光器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晚期,激光二极管的商业化促进了全固态激光器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掺钕钒酸钇 (Nd:YVO 4) 晶体生长瓶颈的克服,促进了高效、紧凑全固态激光器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 通常情况下,一种激光器仅发射一种或数种具有特定波长的激光,不同的应用和需求需要不同波长的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可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不同波长激光。非线性光学效应是指当激光通过非线性光学介质时,会诱发非线性光学介质的非线性极化,从而产生非线性谐波,如倍频、差频、和频、光参量振荡和光参量产生等。具有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晶体称为非线性光学晶体。 本文概述了中国功能晶体的最新研究进展,涉及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 (包括深紫外、可见、红外以及太赫兹波段等) 、闪烁晶体、弛豫铁电体和宽禁带半导体晶体等,并讨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2?功能晶体现状 2.1?激光晶体 激光晶体是可以通过电泵浦或者光泵浦实现激光输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stal Material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3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Bowling Green, OH 43403-0001, USA * Correspondence author. E-mail: jywang@https://www.doczj.com/doc/014846974.html, Received 22 June 2015;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28 June 2015; accepted 30 June 2015 ? The Author(s) 2015. Published by Engineering Sciences Press.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 license (https://www.doczj.com/doc/014846974.html,/licenses/by/4.0/)英文原文:Engineering 2015, 1(2): 192–210 引用本文:Jiyang Wang, Haohai Yu, Yicheng Wu, Robert Bought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unctional Crystals in China. Engineering , DOI 10.15302/J-ENG-2015053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aterials Genome—Review Research

强化传热技术

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 1概述 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强化传热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首先,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各类高性能换热设备是经济地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最重要手段,这对于动力、冶金、石油、化工、制冷及食品等工业部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随着航空、航天及核聚变等高顶尖技术的发展,各种设备的运行时的温度也不断升高为了保证各设备有足够长的工作寿命及在高温下安全运行,必须可靠经济的解决高温设备的冷却问题。 最后,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密集布置的大功率电子元件在电子设备中的释能密度日益增加。电子元件的有效冷却,是电子设备性能和工作寿命的必要保证。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促使人们对强化换热进行了极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力图从理论上解释各种强化传热技术的机理,从大量的实验资料中总结其规律性,以便在工业上加以推广应用,并发现新的更为经济实用的强化传热技术,因此近40年来在世界各国强化传热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能源生产的发展相对要滞后得多。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能源供应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节能成为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也在节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0年到200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7% 而能源消耗的年增长仅为4.6% 节能降耗年平均达5%。“九五”期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1990年价由1995年的3.97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 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4.1亿吨标准煤;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按“九五”期间直接节能量计算节约的能源价值约660亿元;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820万吨二氧化碳计1.8亿吨。当前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能耗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能源节约还有很大的潜力。 纵观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传热强化的研究自始至终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广泛的应用背景表现出高速度、实用性以及不断迎接高技术发展的挑战等三个突出特点。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的严重短缺对传热强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研究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大并向新的领域渗透和发展,甚至成为某些高新科技中的关键。随着世界能源出现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节能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我国的节能技术的应用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实用的高效强化传热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强化传热技术在石油、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未来的几十年,能源环境、微电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必将成为传热强化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舞台。 2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现状 Bergles在总结强化技术及其发展时,将强化换热技术划分为三代。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开始关注传热强化的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业生产水平对传热强化的要求不是很迫切,所以对于强化传热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实验科学,还很不成熟,相应的传热强化技术属于第一代。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国际传热界加强了传热传质过程的机理研究,

结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结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摘要:简要概述了目前工业结晶的技术现状,阐述了蒸馏一结晶祸合技术、离解萃取结晶技术、诱导沉淀结晶技术、膜蒸馏一结晶技术、鼓泡结晶技术及超临界流体结晶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现状。提出了不同结晶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结晶研究现状应用 前言 结晶是化工分离单元中一个基本的工艺过程。结晶过程具有可以分离出高纯或超纯的晶体、能耗较低且操作安全等优点。随着人们对结晶技术的研究,结晶过程也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工艺过程相结合,由此出现了结晶藕合技术,它可以解决简单单元操作—精馏、萃取、吸附等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分离新产品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技术原理与应用 1.1蒸馏一结晶藕合技术 常用的蒸馏过程要求分离体系中组分间的挥发度相差较大,对于共沸体系,因为组分间的挥发度差别较小,很难用蒸馏方法进行分离。对于一些易结晶的共沸体系来说,组分间的沸点比较接近,但熔点相差很大,沸点接近增加了分离的难度,熔点高又会使易结晶物质难以控制。蒸馏一结晶藕合技术既可以解决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利用熔点差大的特点加强分离。对于一些沸点接近、熔点相差较大的有机物质,单纯采用精馏的方法,不仅耗能,而且产品纯度也比较低,而单纯采用结晶工艺,需要多级结晶器,成本高、效率低。利用它们熔点差较大的特性,使用精馏一熔融结晶藕合工艺,不仅能够简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是分离有机产品的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工艺。蒸馏一结晶藕合工艺在精茶等易结晶物质的提取分离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耿斌[m 通过蒸馏和熔融结晶技术的结合来提高间苯氧基苯甲醛c}B}的含量,既解决了产品的品质问题,又提高了收率,而且节约了大量能源。叶青等口]运用减压精馏一熔融结晶藕合技术成功分离提纯了人造廖香,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将人造廖香的纯度提高到98%、总收率可以达到54%,比原始工艺提高了13%。侯文杰口]利用精馏和溶剂重结晶藕合方法,从苯加氢装置的苯塔残液中提取了联苯,精馏后联苯的纯度达到95 %,进一步重结晶可以将纯度提高到99.5 % }; 1.2离解萃取结晶技术 离解萃取结晶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分离物性相近的组分特别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与热敏物料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双相分离技术,根据混合物组分间分配系数与离解常数的不同,可应用于有机酸或碱的分离。一个单级的离解萃取过程中的平衡混合物体系包括待分离组分的有机相与溶剂,其中溶剂是由水和与水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的混合溶剂,水相中含有一定量的中和试剂,恰好可以中和有机相中的强组分。待分离的有机组分按其分配系数的不同,在有机相和水相之间进行分配,水相中的中和试剂按照待分离组分离解常数的不同而优先与强组分反应,生成不溶于有机相的盐后保存于水相,则水相中富含强组分生成的盐,有机相中富含弱酸C}彭,这样就可以将待分离的离解常数与分配系数不同的组分加以分离。 Gaikar和Sharma在离解萃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分离工艺—离解萃取结晶0-41。它是一种双相或三相分离技术,同时利用组分间离解常数与分配系数的不同,组分与外加萃取剂化学亲和力的不同以及生成的配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来分离上述物系。离解萃取结晶过程主要包括萃取、反应、沉淀结晶三个步骤,根据待分离组分离解常数和分配系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溶剂、萃取剂即可实现高效分离。 曾凡礼等[5]利用离解萃取技术对含7O% }-BO%对甲酚的甲酚混合物原料液进行分离,最终收率大于90%,产品纯度大于99%。向待分离的甲酚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萃取剂与

浅谈溶菌酶的研究进展

期 引言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最早在人体的唾 液、眼泪等分泌物中发现了溶菌酶,因为它 能溶解细菌,故称为溶菌酶,它的作用机制 是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的N-乙酰胞 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 糖苷键,使细胞壁破裂,使细菌溶解。溶菌 酶作为安全的抑菌剂已被应用于食品加 工、疾病治疗等方面,需求量大,所以利用 生物技术大量生产迫在眉睫。此外,关于 “淀粉样纤维”形成基于溶菌酶的研究较为 热门,因此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叙述。 1溶菌酶的结构及其与病理学相关 的研究 溶菌酶是蛋白质,具有高级结构,依靠 疏水作用、氢键等次级键折叠形成一定的 构象,发挥特殊功能。目前,人类最了解的 溶菌酶是鸡蛋清溶菌酶(HEWL),它包含一 条肽链,129个氨基酸。4对半胱氨酸残基 间形成4个二硫键,具有大量的α螺旋结 构。HEWL在体外一定条件的诱导下可以 形成“淀粉样纤维”,研究人员发现PH值较 低时,蛋白质逐渐去折叠,随着去折叠蛋白 质浓度的增大,蛋白质之间的疏水作用加 大,逐渐出现“淀粉样纤维”,具有成核效 应。另外在蛋白质变性剂的存在下,溶菌酶 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淀粉样纤 维”,但是不同浓度的变性剂对“淀粉样纤 维”的作用也不同,研究还有待深入。陕西 理工大学白瑜博士利用溶菌酶与朊蛋白结 构上的相似性来研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机 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带来福音[1]。 溶菌酶是一种小分子碱性蛋白,材料 易取,一直被作为一种模型体系,用于研究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酶动力学及其与分子 进化、分子免疫间的关系。为优化食品加工 过程、提高食品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神 经系统等疾病建立了相关蛋白质模型。 目前有研究人员利用溶菌酶为模型 研究盐浓度对蛋白质聚集的影响,对人类 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基因工程载体表达溶菌酶的新进展 溶菌酶的用处广泛,但直接从生物体 内提纯效率低,所以其基因的重组和表达 也成为研究热点。鸡溶菌酶的外显子及内 含子序列已经确定,人的溶菌酶基因也逐 渐被解析清楚,为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 优化提供契机。溶菌酶的外源表达包括原 核表达和真核表达,王赞等人通过PCR获 得美洲大鲵i型溶菌酶的基因,并通过构建 原核表达栽体pET28a-pal,诱导表达了美 洲大鲵i型溶菌酶pal蛋白,并通过West- ern-blot和ELISA进行了验证,出现了特异 性条带和免疫反应[2]。李云龙等通过人工合 成奶牛LYZ基因的CDS序列,由于序列较 短,合成片段容易,且保真度较高,所以避 免了RT-PCR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构建 重组表达载体pET32T,PCR克隆筛选出了 阳性菌株,并利用酶切验证成功地构建了 表达载体,SDS-PAGE实验分析重组蛋白 证明已成功实现了溶菌酶大肠杆菌的原核 表达。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以包涵体的形 式存在,避免了对大肠杆菌的毒性[3]。 考虑到原核表达系统缺少了翻译后修 饰等过程,重组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其 变性和复性的过程较麻烦,且容易影响蛋 白质的功能,所以目前多使用真核表达系 统,溶菌酶的真核表达体系局限于酵母表 达系统,付世新等人做了牛乳溶菌酶在毕 赤酵母表达方面的分析,他实验已经涉及 了对溶菌酶的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且 他们进行了牛乳溶菌酶对乳房致病菌的抑 菌分析,实验证明重组牛乳溶菌酶对这些 致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4]。宋增健等人利用 NCY-2型毕赤酵母发酵生产溶菌酶,以价 格低廉、营养丰富且稳定性好的麦芽汁为 发酵液,通过探究发酵温度,外加氮源以及 甲醇的添加方式等优化了毕赤酵母的发酵 条件,以期为溶菌酶的工业化生产做出贡 献[5]。黄鹏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做了改 进,他们通过组成型启动子甘油醛三磷酸 脱氢酶(GAP)来代替诱导型醇氧化酶启动 子,获得了高纯度和高活性的rh LysG2,避 免了使用甲醇,因此可以避免碳源间的相 互转化,提高了产量和效率,其中rhLysG2 的酶学性质与普通的C型溶菌酶不同,弥 补了在高渗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的缺陷, 其开发为新型抗耐药菌药物奠定了基础[5]。 根据表达载体的密码子偏好性,以密 码子优化的方法来加强转基因动物的外源 基因表达是新的研究热点。考虑到蛋白质 分泌的“信号假说”,信号肽的翻译和切除 对蛋白的表达也有影响,已有科研人员通 过对信号肽和人溶菌酶基因的整体优化, 在溶菌酶基因的分泌量方面也有所提升。 3结果与展望 溶菌酶是一种结构清楚、化学性质稳 定、来源广泛的酶,已成为一种模式蛋白用 于研究生理条件的变化对于蛋白质结构功 能的影响,并逐渐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 上。基于基因工程的溶菌酶的生产目前已 有很多报道,通过将强启动子或者增强子 等调控原件与溶菌酶重组,构建新的表达 载体,或利用乳腺等生物反应器的方法来 扩大溶菌酶的生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蛋清溶菌酶作为朊蛋 白错误折叠和淀粉样纤维形成机制的蛋 白模型研究[J].陕 [2]王赟等.美洲大蠊i型溶菌酶的原 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生物技术通 报,2016,32(01):138~143. [3]李云龙等.奶牛溶菌酶基因的构建、 表达及活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8,39. [4]付世新等.牛乳溶菌酶在毕赤酵母 中的分泌表达及活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 医学报,2010,32(06):428~431+454. [5]宋增健等.基因重组毕赤酵母产蛋 清溶菌酶发酵工艺及表达条件的优化[J].中 国酿造,2018,37(10):20~24. [6]黄鹏等.利用GAP启动子在毕赤 酵母中组成型表达人鹅型溶菌酶2[J].中 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38(10):55~63. 浅谈溶菌酶的研究进展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佳雯 摘要:溶菌酶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菌剂,广泛存在于人及哺乳动物等的多种组织器官中,良好的杀菌作用使其成为医疗、食品保鲜界的宠儿,应用广泛,为了高效表达溶菌酶,有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其基因表达载体的研究较多;鸡卵清溶菌酶的结构研究较为清晰,所以目前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蛋白研究蛋白质的变性、聚集等特性上的报道较多,具有病理学上的意义。 关键词: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原核表达;真核表达 HEBEINONGJI 62 2019年第8

新型换热技术

换热器最新换热技术 换热器在工、农业的各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传热设备也随处可见,是不可缺少的工艺设备之一。因此换热设备的研究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在全世界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在下大力量寻找新的能源及在节约能源上研究新途径。在研究投入大、人力资源配备足的情况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效换热器和强化传热元件诞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工业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了大量的回报,如板翅式换热器、大型板壳式换热器和强化沸腾的表面多孔管、T形翅片管、强化冷凝的螺纹管、锯齿管等都得到了国际传热界专家的首肯,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大大缓解了能源的紧张状况。 换热器的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 一、按原理分类: 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两种介质经接触而相互传递热量,实现传热,接触面积直接影响到传热量,这类换热器的介质通常一种是气体,另一种为液体,主要是以塔设备为主体的传热设备,但通常又涉及传质,故很难区分与塔器的关系,通常归口为塔式设备,电厂用凉水塔为最典型的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2、蓄能式换热器(简称蓄能器),这类换热器用量极少,原理是热介质先通过加热固体物质达到一定温度后,冷介质再通过固体物质被加热,使之到达传热量的目的。 3、间壁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用量非常大,占总量的99%以上,原理是热介质通过金属或非金属将热量传递给冷介质,这类换热器我们通常称为管壳式、板式、板翅式或板壳式换热器。 二、按传热种类分类 1、无相变传热 一般分为加热器和冷却器。 2、有相变传热 一般分为冷凝器和重沸器。重沸器又分为釜式重沸器、虹吸式重沸器、再沸器、蒸发器、蒸汽发生器、废热锅炉。 三、按传热元件分类 1、管式传热元件: (1)浮头式换热器 (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3)填料函式换热器 (4)U型管式换热器 (5)蛇管式换热器 (6)双壳程换热器 (7)单套管换热器 (8)多套管换热器 (9)外导流筒换热器 (10)折流杆式换热器

溶菌酶综述

溶菌酶综述 溶菌酶(Lysozyme,EC3.21.17)又称为胞壁质酶(Murami dase).化学名称为N一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1 muramidi Glrcanohy.dralase)。它于1922年由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A,Fleming)在人类的鼻粘液(有的材料为眼泪)中发现的,随后并给它命名为溶菌酶。1963年由乔利斯和坎菲尔德研究了溶菌酶的一级结构。1965年英国菲利普及其同事门用x衍射法解析了溶菌酶,是全世界第一个完全弄清了立体结构的酶,是近代酶化学研究的最太成果之一。它广泛存于鸟类、家禽的蛋清和哺乳动物的眼泪、唾液、血液、鼻涕、尿液、乳汁及组织细胞中(如肝、肾、淋巴组织、肠道等),从术瓜、芜青、大麦、无花果和卷心菜、萝卜等植物中也分离出溶菌酶,其中,以蛋清中含量为最高.约含0.3%.而人乳、眼泪、唾液中的溶菌酶活性远高于蛋清中的溶菌酶的活力。 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其分子由129个氨基酸组成,2200个原子,分子量 14388-18000(14388、14500、18000),等电点为10.7-11.0,分子内有4个二硫键交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对热也极为稳定,Sbaharu等报告牛奶中的溶菌酶分子量为18000,一级结构尚未清楚。人乳中的溶菌酶和a-La的一级结构有74%是相同的。Ⅱ一La是人乳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它对于乳腺中乳糖的合成是必不可少的.是乳糖合成酶的辅酶。溶菌酶和d-La在生物学上是同源的,但它们的三级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它可溶解许多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的糖蛋白类多糖发生加水分解作用。分子中碱性氨基酸、酰氨残基及芳香族氨基酸较高,如色氨酸的比例较高。酶的活性中心是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溶菌酶通过其肤键中第35位的谷氨酸和第52位的天门冬氨酸构成的活性部位水解破坏组成徽生物细胞壁的N_一乙酰葡萄糖胺与N一乙酰胞壁质酸间的B一(1,4)糖苷键,使菌体细胞壁溶解而起到杀死细菌(尤其是球菌)的目的。 因此,溶菌酶是一种无毒、无害.安全性很高的高盐基蛋白质.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不仅能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而且又不作用于其它物质。该酶对革兰氏的枯草杆菌、耐辐射微球菌有强力分解作用,对大肠杆菌、普通变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有一定程度的溶解作用.其最有效浓度为0.05%。其同植酸、聚合磷酸盐、甘氨酸等结合使用,可大大提高其防腐效果。由于溶菌酶对多种微生物有很好地抑菌作用,溶菌酶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日本、加拿大、美国等。 溶菌酶的分类: 溶菌酶的底物特异性很强,不同来源溶菌酶作用的底物不同。按溶菌酶的来源可分为蛋清溶菌酶、动物溶菌酶、植物溶菌酶、微生物溶菌酶和细菌噬菌体溶菌酶。按作用细胞壁不同分为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和真菌细胞壁溶菌酶。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又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作用于β-1,4糖苷键的细胞壁溶解酶,另一种是作用于肽链“尾”端和酰胺部分的细胞壁溶解酶。真菌细胞壁溶菌酶包括酵母菌细胞壁溶解酶和霉菌细胞壁溶解酶。溶菌酶大体分为5种:(1)内N-乙酰己糖胺酶,此酶同于鸡蛋清溶菌酶,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2)酰胺酶,切断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胺与肽“尾”之间的N乙酰胞壁酸- L-丙氨酸键。(3)内肽酶,使肽“尾”及肽“桥”内的肽键断裂。(4)β-1,3、β-1,6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此酶分解酵母细胞的细胞壁。(5)壳多糖酶,这是分解霉菌细胞壁的一种溶菌酶。 溶菌酶的应用: 溶菌酶作为一种存在于人体正常体液及组织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它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功效,目前日本已生产出医用溶菌酶,其适应症为出血、血尿、血痰和鼻炎等。 溶菌酶具有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功能,以此酶处理G+细菌得到原生质体,因此,溶菌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中细胞融合操作必不可少的工具酶。 溶菌酶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的蛋白质,又具有一定的溶菌作用,因此可用作食品防腐剂。现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肉食品、蛋糕、清酒、料酒及饮料中的防腐;还可以添入乳粉中,使牛乳人乳化,以抑制肠道中腐败微生物的生存,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肠道中双歧杆菌的增殖。此外,还能利用溶菌酶生产酵母浸膏和核酸类调味料等。

《溶液结晶过程研究进展》

溶液结晶过程研究进展 摘要:结晶过程是化工过程中重要的操作单元之一,在介绍结晶过程分类的基础之上,提出影响溶液结晶过程的一系列因素,最后总结了如何合理把握好影响结晶过程中的因素,将会使结晶技术更加成熟与完善。 关键词:溶液结晶;结晶过程;强化 引言 结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分离技术,是化工制药、轻工等工业生产常用的精制技术,可从均质液相中获得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晶状固体。结晶过程是化工过程中重要的操作单元之一,为数众多的化工产品及中间产品都是以晶体形态出现的,如一些无机盐晶体、蛋白质晶体、糖、食盐等。许多现代制备技术,例如外延生长、有机模板调制下的结晶、生物矿化、分子和纳米粒子的形成及自组装、大分子结晶等,都基于对结晶过程的有效控制[1]。不仅传统工业结晶操作技术与设备在不断更新,而且新兴行业,如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材料工业、催化剂制造、能源与环境、信息与通讯、电子行业也都离不开结晶技术。工业结晶作为跨世纪发展的化工技术,将成为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手段之一。 溶液结晶过程通过改变操作条件或添加晶种物质使体系中关键组分的溶解度(或过饱度)发生变化,体系由平衡稳定状态转变为非稳定状态,促使新相产生,从而达到结晶物质与体系中其它混合物分离的目的。溶液结晶过程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结晶态的过程,要经历两个步骤:结晶成核和晶体生长。结晶成核是在过饱和溶液中生成一定数量的晶核;而在晶核的基础上成长为晶体,则为晶体生长。 1 结晶过程分类 结晶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一般根据过饱和度的产生方式进行分类,如冷却结晶蒸发结晶、超声波结晶和高压结晶等[2]。 冷却结晶主要是使溶液冷却而变得饱和的结晶方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显著下降的物质[3]。冷却结晶有自然冷却结晶、夹套冷却结晶、蛇管冷却结晶、喷雾冷却结晶、自冷冷却结晶、长槽搅拌冷却结晶、真空冷却结晶和外部循环冷却结晶等。 蒸发结晶是通过加热溶液,使溶剂蒸发,改变溶液的浓度,溶液由非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再进入过饱和状态进行结晶操作的过程。蒸发结晶可以分为真空蒸发结晶和恒温蒸发结晶。功率超声是利用超声振动能量,在介质中产生强大的剪切力和高温,以改变物质的组织结构状态、功能或加速这些改变过程,引发或强化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提高这些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理想效果的技术。功率超声与结晶过程的耦合的研究也由来已久,适宜的功率超声能通过影响结晶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从而控制结晶过程,获得不同需求的晶体。关于超声波结晶的作用机理,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具有3种作用机制[4],即热学机制、机械力学机制和空化机制。 高压结晶是利用加压使物系的液、固相发生相变的一种新型分离精制技术。其优点是生产效率高、处理周期短,可从低浓度物系中分离得到高纯度产品而不受其他操作条件的限制,高压结晶可以提高目的组分回收率。高压结晶对提纯物质的生产率、纯度和收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虽然高压结晶具有以上优点,但由于高压结晶需要高压设备,导致了设备投资增加,系统维护复杂,且高压相平衡数据难以获得,使高压结晶的工业化应用受到限制。 2 结晶过程影响因素 影响整个结晶过程的因素很多,如溶液的过饱和度、杂质的存在、搅拌速度以及各种物理场等[5]。 超声强化溶液结晶的研究在国内外不是非常多,但已越来越受到一些科研机构和研究人

综述—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微生物学 摘要: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称phage)主要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及通过溶解酶作用破坏宿主细胞壁,以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和单链DNA噬菌体MS2及大肠杆菌λ噬菌体为例,分别论述噬菌体的两种溶菌机制。λ噬菌体S和R基因分别编码穿孔素(holin)和内溶素(endolysin),形成穿孔素-内溶素(holin-endolysin)系统达到溶解宿主菌的目的。进一步揭示该系统溶解基因的协调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噬菌体;溶解酶;细胞壁;穿孔素;内溶素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它在宿主菌内可高效复制,迅速地形成数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一个子代颗粒具备相同的侵袭、繁殖能力,重复4个感染周期后,一个噬菌体颗粒可杀灭数10 亿个细菌,这是噬菌体极具特色的一种生物学特性。其溶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溶解酶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壁的破坏。这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效的进行破坏宿主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溶菌的目的。基于噬菌体溶菌机制,在治疗细菌感染、消毒以及反生物武器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进展。

1. 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 噬菌体包括两种类型,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其中具有溶菌作用的是烈性噬菌体,亦称毒性噬菌体。噬菌体对其宿主菌的溶解是由专一溶解基因编码的特异性蛋白或噬菌体自身蛋白介导的溶解系统统一完成的,这一溶解系统具有一套完整、精密的调节机制和控制体系,而且其作用基质多集中宿主菌的细胞壁上,噬菌体蛋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和破坏宿主菌胞壁质的生物合成及正常结构,从而导致噬菌体宿主菌细胞损伤、死亡。烈性噬菌体成功吸附宿主菌后,就开始穿入溶菌过程,因其结构和基因控制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溶菌机制。 1.1.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 该机制实际上是小基因组噬菌体的溶菌机制。缺乏溶壁酶的小基因组噬菌体利用多肽在不同阶段抑制宿主菌的胞壁质合成酶,从而在不同阶段溶解宿主菌。例如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没有独立的溶解基因,主要利用衣壳蛋白A2参与宿主菌的溶解。A2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单拷贝蛋白质, 有吸附性菌毛、保护噬菌体RNA抵抗外部核糖核酸酶( RNA酶)、溶解宿主菌的作用。A2蛋白抑制宿主菌胞壁质生物合成关键步骤的催化剂MurA,通过靶向正常细胞胞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不同阶段的酶而导致新合成的肽聚糖降解,从而逐渐使宿主细胞溶解。 此外,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只含有10个基因,其溶菌机制是产生单一的溶解蛋白E。蛋白E由必须基因D

溶析结晶研究进展[1]

收稿日期:2003-12-02 作者简介:鲍 颖(1974-),女,天津人,博士后,主要从事工业结晶的研究。联系人:鲍 颖,电话:(022)27405754,E -mail :chem3baoying @https://www.doczj.com/doc/014846974.html, 。 文章编号:1004-9533(2004)06-0438-06 溶析结晶研究进展 鲍 颖 1,2 ,王永莉1,王静康 1 (1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2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天津300457) 摘要:溶析结晶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提纯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近年来人们拓 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比如显著影响结晶产品性质的溶析剂加入点的混合技术,与超临界流体技术耦合的溶析结晶微粒制造技术。本文从应用开发、动力学、聚集与混合、晶形与多晶型、超临界流体溶析结晶五个方面回顾了溶析结晶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溶析结晶;动力学;混合;晶形;多晶型;超临界流体中图分类号:T Q02816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in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BAO Y ing 1,2 ,W ANG Y ong -li 1,W ANGJing -kang 1 (1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 ianjin University ,T ianjin 300072,China ; 21P ost -D octoral S tation of T ianjin Economic and T 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T ianjin 300457,China ) Abstract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is a usual method fo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It is widely used in chemical industry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od industry and s o on.S ome new research fields were extended in recent years ,for instance ,study on mixing technique of diluent entrance ,where mixing situation markedly affect cryst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y on finely crystal preparation by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coupled with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ique.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kinetics ,mixing and agglomeration ,crystal shape and polym orph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were reviewed for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K ey w ords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mixing ;crystal shape ;polym orph ;supercritical fluid 溶析结晶属溶液结晶范畴。它操作温度低,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炸药的制备;它能耗低,如溶析结晶NaCl 的能耗比四效蒸发结晶工艺的能耗低29% [1] 。这些显著优点使其在产品的分离 提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带动了溶析结晶技术的进步。除了有关工艺开发和动力学这些工业结晶常规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外,近年来还拓展了溶析剂入口处的混合技术、超临界流体溶析结晶技术等特有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溶析结晶的发展进行讨论。 1 应用开发 溶析结晶主要应用于热敏性物质的提纯精制,在这方面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它使某些 大宗化工产品传统的提纯制备工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溶析结晶替代蒸发结晶生产NaCl 是非常有前景的。另一个例子是制备无水Na 2C O 3。无水Na 2C O 3的转变温度为109℃,高于其常压水溶液的 沸腾温度。若采用加压蒸发结晶一步得到无水 2004年11月N ov.2004 化 学 工 业 与 工 程CHE MIC A L I NDUSTRY AND E NGI NEERI NG 第21卷 第6期  V ol.21 N o.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