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转移及其RAPD分析

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转移及其RAPD分析

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转移及其RAPD分析
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转移及其RAPD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1999,19(6):31—36

A cta

B ot.B orea l.-O cciden t.S in.

文章编号:1000240252(1999)0620031206

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

转移及其RAPD分析α

吉万全,薛秀庄,王秋英,王长有,赵会贤,张 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院校区小麦研究中心,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白粉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小麦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寻找并使用新的白粉病抗源成为

当今抗白粉病育种的关键。报道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无论是正交还

是反交,用普通小麦作轮回亲本,随着回交代数增加,抗性单株选择难度加大,从正、反单交

F6中均获得了稳定抗病株系。同时,研究利用RA PD方法对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

和感白粉病9个衍生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个随机引物(O PH-07、O PQ-08、O PQ-16、O PQ-19、O PZ-16)能在抗、感9个衍生系中分别扩增出普通小麦所没有的野生

二粒小麦特异带型;其中O PH-07340bp和O PQ-19900bp为抗病系的特征带。

关键词:小麦;野生二粒小麦;白粉病;基因转移;RA PD

中图分类号:Q943.2 文献标识码:A

Tran sfer of the powdery m ildew resistan t gene from

T.d icoccoides i n to T.aestivum and its RAPD ana lysis

J IW an2quan,XU E X iu2zhuang,W AN G Q iu2ying,

W AN G Chang2you,ZHAO H u i2x ian,ZHAN G Hong

(W heat R esearch Centre of Shaanxi P rovince,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and Fo restry,Yangling,Shaanxi712100,Ch ina)

Abstract:Pow dery m idew is one of the i m po rtan t diseases that affects the yields of w heat in ou r coun try.Excavati on and u tilizati on of new sou rce of pow dery m ildew resis2 tan t gene have tu rned in to the key fo r w heat resistance b reeding.T ran sfer of the pow2

α收稿日期:1999210220

基金项目:国家攻关及陕西省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吉万全(1963—),男,硕士,副研究员。

23西 北 植 物 学 报19卷

dery m ildew resistan t gene from T.d icoccoid es in to T.aestivum and its RA PD analysis w ere repo rted in th is study.T he ab ility of resistance to disease descended rap idly as the increase of backcro ssing,so it w as no t easy to select fo r resistan t p lan ts,no m atter cro ss and reci p rocal cro ss m ak ing comm on w heat by recu rren t p aren t.Stab le resistan t lines w ere ob tained from the F6generati on of the com b inati on s of cro ss and reci p rocal cro ss. T he study on RA PD analysis of n ine lines of resistan t and sen sitive to pow dery m ildew of w heat2T.d icoccoid es derivatives w ere investigated.T 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there w ere five(O PH-07、O PQ-08、O PQ-16、O PQ-19、O PZ-16)ou t of fou ty tw o p ri m er (all operon10m er seguence)yield five po roducts that cou ld be assigned to n ine deriva2 tives.Am ong them O PH-07and O PQ-19P ri m ers on ly can yield O PH-07340bp and O PQ-19900bp m arkers of T.d icoccoid es in resistan t lines.

Key words:w heat;T.d icoccoid es;pow dery m ildew;tran sfer of gene;RA PD

白粉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小麦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育种应用的白粉病抗源很少,生产上大多数品种所带有的Pm8基因已丧失抗性。为此,寻找并使用新的白粉病抗源成为抗白粉病育种的关键。笔者于1989年开始对引进的89份国内外野生二粒小麦进行了研究,在抗性筛选的基础上,选取对白粉、条锈病均免疫的A s846(资源编号)为抗源,开展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的研究。

大量研究证明RA PD是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技术操作简单、多态性丰富、DNA 用量少,经济快捷、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1、4~10]。本文报道将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及其RA PD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野生二粒小麦A S846(T riticum d icoccoid es、2n=4×=28,AABB)引自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室,经鉴定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均免疫;阿勃二体(2n=42=21″)和阿勃5B缺体(2n= 40=20″)、超大穗84加(79)-3-1(2n=42=21″)等普通小麦(T riticum aestivum)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院校区小麦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室提供,这些材料对白粉病感染严重度均为3~4级。RA PD分析所用的5个抗病系:N9134-2-11-1-8、N9134-2-11-1-1、N9134-2-11-1-7、N9227-1-6-1-9和N9227-1-4-1-4(代号为3、6、7、4、

5),前3系为(阿勃5B缺体×野生二粒小麦A S846)F5衍生系,后两系为(野生二粒小麦

A S846×超大穗84加(79)-3-1等普通小麦)F5衍生系,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院校区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白粉病组用混合菌种接种鉴定,该5系苗期1-2片叶白粉病反应型均为0~1级,成株期0级,抗性稳定,细胞学鉴定均为2n=21″。RA PD分析中所采用的4个感病系代号为8、9、10、11,亦为同一研究室选留的感病株系,细胞学鉴定均为2n= 21″。

1.2 抗病系选育方法

1.2.1 抗病系田间选择 以阿勃5B 缺体为母本与野生二粒小麦A S 846杂交、回交及以野生二粒小麦A S 846为母本与超大穗84加(79)-3-1等普通小麦杂交、回交,两组合的轮回亲本均为普通小麦。采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院校区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白粉病组提供的白粉病混合菌种对杂种各世代进行人工接种诱发发病,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取抗白粉病兼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型植株,并追踪野生二粒小麦形态指示性状在杂种各代的表达情况。

1.2.2 细胞学鉴定 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鉴定,采用常规预处理和醋酸洋红染色压片法;幼穗花粉母细胞鉴定,采用常规的醋酸洋红染色压片法。结合形态选择,F 2以后各代选留染色体配对较正常,染色体数目接近正常细胞,即2n =41、42=20"+1、21"的单株。

1.2.3 抗性鉴定 白粉病抗性由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白粉病组于苗期和成株期用混合菌种接种鉴定,鉴定标准分为0~4级,0~2级为抗病、3~4级为感病。

1.3 RAPD 分析方法

1.3.1 小麦D NA 提取 DNA 的提取基本按W illiam s 等提供的方法进行[2]。

1.3.2 RAPD 扩增 RA PD 扩增方法与W illiam s 等报道的方法基本相同[2~3],即染色体组DNA 按40个循环次数进行DNA 扩增,每个循环条件:93℃,1m in ;35℃,1m in ;71℃,2m in ,最后保持在4℃结束。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电泳缓冲液为

TB E ,EB 染色观察。以PBR 322H ae 标准分子量为对照,通过

“F raglen th ”计算软件估算每个产物的相对分子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白粉病基因的转移

野生二粒小麦A S 846植株披散,叶鞘被有茸毛,长芒,穗轴脆易断,成熟时小穗散落,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阿勃、超大穗84加(79)-3-1等普通小麦对白粉病感病度均为3~4级。以阿勃5B 缺体为母本,野生二粒小麦为父本及以野生二粒小麦为母本,普通小麦为父本,F 1植株形态均倾向于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BC 1F 1性状、抗性均发生分离,但因F 1、BC 1F 0结实率低,故BC 1F 1群体太小无法探讨其控制抗性基因对数。

以阿勃5B 缺体为母本的组合,F 0杂交结实率为15%,BC 1F 0结实率为31.19%,是前者杂交结实率

2.13倍,但无论以野生二粒小麦为父本或为母本,随着回交次数增加,抗白粉病株率急速递减,以至抗性难以选择,故在回交组合中未能选到农艺性状良好的抗病株系。然而在阿勃5B 缺体×野生二粒小麦单交组合中选出了“N 9134-2-11-1-8”、“N 9134-2-11-1-1”、“N 9134-2-11-1-7”

等抗病株系;从野生二粒小麦×普通小麦单交组合中选出了“N 9227-1-4-1-4”和“N 9227-1-6-1-9”

抗病系。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院校区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白粉病组鉴定,苗期1-2片叶白粉病反应型0-1级,成株期0级。野生二粒小麦A S 846对白粉病免疫,阿勃和超大穗84加(79)-3-1等普通小麦感染白粉病的反应型为3级,因而推断抗病系的抗性来自于野生二粒小麦A S 846。

以阿勃5B 缺体为母本获得的“N 9134-2-11-1-8”、“N 9134-2-11-1-1”、“N 9134-2-11-1-7”

3个衍生系性状相似,共同特点是植株较矮,约75c m ,株型紧凑、3

36期吉万全等: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转移及其RA PD 分析

叶挺立、叶色深绿,穗黄绿色、长芒、白壳、白粒、粉质,中熟,接近成熟时芒和颖壳呈浅棕红色,但系间在叶鞘茸毛有无、多少、茎秆粗细,叶片宽窄,分蘖习性及冬春性存在着差异;以野生二粒小麦为母本获得的两个系“N 9227-1-4-1-4”和“N 9227-1-6-1-9”,性状彼此接近,植株较高,约90c m ,株型紧凑、叶挺、叶色深绿,穗灰兰色、长芒、白壳、大粒、角质。“N 9227-1-4-1-4”为红粒,穗较长,“N 9227-1-6-1-9”

为长白粒、角质。从籽粒形状及角质度看,前三系“N 9134-2-11-1-8”、“N 9134-2-11-1-1”和“N 9134-2-11-1-7”籽粒形状似阿勃近粉质,后两系“N 9227-1-4-1-4”和“N 9227-1-6-1-9”似野生二粒小麦籽粒形状且为角质。

2.2 抗白粉病基因转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阿勃5B 缺体×野生二粒小麦)F 1,体细胞染色体数2n =34,含4条随体染色体;在花粉母细胞的中 ,统计了67个细胞,其中染色体构型为2n =13"+8’的细胞有24个,频率为35.82%;2n =14″+6′的细胞20个,频率29.85%;2n =15″+4′的细胞7个,频率10.45%;2n =13″+1″+5′的细胞6个,频率8.95%,其它构型的细胞10个,频率14.93%。(野生二粒×普通小麦)F 1细胞学未进行详细统计。两组合均随着回交和自交代数增加,后代的染色体数逐渐恢复到正常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

所获的5个抗病系和4个感病系,染色体构型均为2n =21″

(图1),只有极个别细胞图1 “小麦—野生二粒小麦衍生系”P M C 中 2n =21″F ig .1 “W heat -T .d icoccoid es derivatives ”P M C s at M (2n =21″

)是2n =20″+2′,说明这些株系细胞学已基本

稳定。

2.3 抗白粉病株系的RAPD 分析

RA PD 分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采用

402个随机引物对两个亲本—阿勃二体和野

生二粒A S 846进行RA PD 引物筛选,粗选出

在两个亲本间至少扩增出一条差异DNA 带

的随机引物42个;第二步,将两个亲本—阿

勃二体和野生二粒小麦A S 846、5个抗白粉

病株系和4个感病株系等11个材料组成一

组实验,用筛选出的42个引物进一步进行

RA PD 分析。结果表明,仅有5个引物(O PH

-07、O PQ -08、O PQ -16、O PQ -19、

O PZ -16)能够在5个抗病系和4个感病系

中分别扩增出在普通小麦中所没有的野生二

粒小麦特异带型(图2),其中O PH —07340bp 在3、5、6、7抗病系中存在;O PQ -08800bp 在4、5、8、9、10、11中存在;O PQ -19900bp 在4、5、6、7中存在;O PZ -16800bp 在4、5、8、9、10、11中存在;O PQ -16900bp 在3、4、5、7、8、9、10、11中存在,也就是说供测的9个材料,无论是抗病系还是感染系均具有野生二粒小麦的遗传物质,5个引物产生的特异谱带为野生二粒小麦的RA PD 特异标记,此外,引物

O PH -07在3、

5、6、74个抗病系中能够扩增出野生二粒小麦特异的DNA 片段O PH -07340bp ,抗病系4和4个感病系均不能扩增出这个DNA 片段;O PQ -19在4、

5、43西 北 植 物 学 报19卷

6、74个抗病系中能够扩增出野生二粒小麦特异的DNA 片段O PQ -19900bp ,抗病系3和4个感病系中不能扩增出野生二粒小麦特异的DNA 片段O PQ -19900bp ,所以初步推测O PH -07340bp 和O PQ -19900bp 可能是与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图2 O PH -07、O PQ -08、O PQ -16、O PQ -19和O PZ -165种随机引物扩增的RA PD 带型

1.A S 846;

2.阿勃二体;

3.N 9134-2-11-1-8;

4.N 9227-1-6-1-9;

5.N 9227-1-4-1-4;

6.N 9134-2-11-1-1;

7.N 9134-2-11-1-7;

8.感8;

9.感9;10.感10;11.感11

F ig .2 RA PD patterns generated w ith p ri m ers (a .O PH -07,b .O PQ -08,c .O PQ -16,

d .O PQ -19,

e .O PZ -16)in nine w heat -T .d icoccoid es derivatives and tw o parents

1.A S 846;

2.A bbondanza ;

3.N 9134-2-11-1-8;

4.N 9227-1-6-1-9;

5.N 9227-1-4-1-4;

6.N 9134-2-11-1-1;

7.N 9134-2-11-1-7;8.infecti on 8;9.infecti on 9;10.infecti on 10;11.infecti on 11

3 讨 论

据报道,野生二粒小麦中具有优良的抗白粉病基因[7]。但关于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的报道却很少,利用RA PD 检测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DNA 转移未见报道。R eader S M 等(1992)[7]采用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杂交、回交的方法将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E rysi phegram n is )向普通小麦转移,早代系采用单体分析法,表明转移的抗白粉病基因是由单基因控制,位于4A 染色体上,并定名为Pm 16;本研究采用的

536期吉万全等: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转移及其RA PD 分析

63西 北 植 物 学 报19卷引物O PH-07在3、5、6、74个抗病系中扩增出野生二粒小麦特异的DNA片段O PH-07340bp,而抗病系4和4个感病系中不能扩增出野生二粒特异的DNA片段O PH-07340 bp;O PQ-19在4、5、6、74个抗病系中能够扩增出野生二粒小麦特异的DNA片段O PQ -19900bp,在抗病系3和4个感病系中不能扩增出野生二粒小麦特异的DNA片段O PQ-19900。由此说明,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与其特异的DNA片段O PH-07340bp 和O PQ-19900紧密连锁,其抗性属显性遗传,5个抗病衍生系可能涉及野生二粒小麦2个片段易位,有待于基因定位及其它分子方法的确证。

参考文献:

[1] D EVO S K M,GAL E M D.T he use of random amp lified po lymo rph ic DNA m arkers in w heat[J].Theor.Appl.

Genat.,1992;84:567~572.

[2] W LL I AM S J G K,et a l.DNA po lymo rph is m s amp lified by arbitrary p ri m 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 arkers[J].

Nucle ic Ac ids Res.,1990;18:8531~8535.

[3] W EL SH J,M cCL ELLAND M.F ingerp rinting genom es using PCR w ith arbitrary p ri m ers[J].Nucle ic Ac ids

Res.,1990;18:7213~7218.

[4] KOLL ER,B,L CHM ANN A,M c D ERM O T T J M.Identificati on of app le cultirars using RA PD m arkers[J].

TAG,1993;85:901~904.

[5] PENN ER G A,Chong J M,L EV ESGU E2L E M A Y,et a l.Identificati on of a RA PD m arker linked to the oat stem

rust gene Pg3[J].Theor.Appl.Genet.,1993;85:702~705.

[6] 毛 龙,薛秀庄,胡 含,等.应用RA PD分析一个抗条锈病小麦——黑麦易位系[J].科学通报,1994;39(22):

2088~2090.

[7] R EAD ER S M.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入[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2;2:1~3.

[8] 陈建莉,W AN G R R C,薛秀庄,等.用“L angdon”二体代换系建立小麦染色体RA PD标记[J].遗传学报,1996;

23(1):32~39.

[9] 陈建莉,薛秀庄,王祥正,等.用6个小麦—黑麦衍生系筛选与黑麦抗条锈病基因连锁的RA PD标记[J].西北农

业学报,1995;4(4):17~20.

[10] 齐莉莉,陈佩度,刘大钧,等.从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中分离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J].高技术通讯,

1993;8:31~34.

完整版本分离定律常见题型包括答案.doc

因。 孟德尔分离定律中常见题型归纳 一、有关显性与隐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Ⅰ :根据子 不同性状亲代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显性性状 代性状判断 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 Ⅱ : 根据子代性 一对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 1→ 状分离比判断分离比为 3 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显性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Ⅰ : 自交的方式。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若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 ;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 , 则可能为纯合子。此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 但只适合于植物 , 不适合于动物。 Ⅱ:测交的方式。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 , 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 则一定为杂合子 :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 , 则可能为纯合子。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 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 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例 1.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 紫花 +101 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 紫花 +102 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例 2. 用下列哪组方法,可最简捷地依次解决(1) - ( 3)的遗传问题( ) ... ( 1)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体(2)区别女娄菜披针型叶和狭披针型叶的显隐性关系 ( 3)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纯合体的比例 A.自交、杂交、自交B.自交、测交、测交 C.杂交、测交、自交D.测交、杂交、自交 二、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推断方法 1.正推型: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②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出现隐性性状, 则基因型一定为aa, 其中一个来自父本, 另一个来自母本。 ③后代分离比推断法: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 1, 则亲本基因型为Aa 和 Aa, 即:Aa × Aa→3A∶ 1aa。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 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 Aa× aa→ 1Aa∶ 1aa。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 则亲本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即:AA× Aa 或 AA× AA或 AA× aa。 例3.番茄的红果( A)对黄果( a)为显性,两株红果番茄进行杂交,F1中全部都是红果。这两株 红果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 AA× Aa B .AA× AA C . Aa× AA D . Aa× Aa 例 4.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 a 控制 , 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 3 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亲本表现型 F1 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黄果红果 1 红果×黄果49 2 504 2 红果×黄果997 0 3 黄果×黄果1511 508 A. 番茄的果色中 , 黄色为显性性状 B. 实验 1 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 aa ) C. 实验 2 的后代黄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 实验 3 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 或 AA 三、关于自交与自由交配计算问题 1、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对于植物,自花传粉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自交方式; 对于动物(雌雄异体)自交更强调与交配的雌雄个体基因型相同。如基因型为2/3AA 、1/3Aa 植物 群体中自交是指:2/3AA 自交、 1/3Aa 自交,其后代基因型及概率为3/4AA、 1/6Aa 、 1/12aa ,后代 表现型及概率为11/12A 、 1/12aa 。 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即交配。仍以基因型为2/3AA、1/3Aa 的动物群体为例, 进行随机交配的情况如下:♀2/3AA×♂ 2/3AA、♀ 2/3AA ×♂ 1/3Aa 、♀ 1/3Aa ×♂ 2/3AA 、♀ 1/3Aa ×♂ 1/3Aa 。其后代基因型为25/36AA、 10/36Aa 、 1/36aa ,表现型为 35/36A 、 1/36aa 。 2、杂合子 Aa 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 Ⅰ . 杂合子 Aa 连续自交,第n 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n 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亲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比例 F 所占比例 Aa× Aa Ⅱ . 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可用曲线表示如下: Aa× aa AA× AA或 AA× Aa 或 AA × aa aa× aa 2、逆推型:由子代推亲代的基因型 判断搭架子:显性大写在前, 隐看后代表现型填空 显隐性性小写在后 , 不确定就空着有无隐性性状 ①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 A 来表示,隐性由图中曲线得到启示:在育种过程中,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个体,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即aa,根据子一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生物育种知识总结及典型例题

生物育种知识归类 一、育种知识详解 根据高中阶段所学习遗传变异的内容,可归纳以下育种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植物激素育种等。 1、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筛选所需纯合子) (3)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4)缺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才能选育出需要的优良性状。 例题:已知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易染锈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病两纯系品种。要求使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操作方法:①让纯种的高秆抗锈病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得F1 ;②让F1自交得F2 ; ③选F2中矮秆抗锈病小麦自交得F3;④留F3中未出现性状分离的矮秆抗病个体,对于F3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再重复③④步骤 2、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脂、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所处理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组织、器官或生物。) (3)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4)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 (4)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高产小麦、“彩色小麦”等。 3、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加倍) (2)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茎秆粗大,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糖类、蛋白质营养含量高。 (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 (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①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a.三倍体西瓜种子种下去后,为什么要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 西瓜三倍体植株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未形成正常生殖细胞,因而不能形成种子。但在三倍体植株上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色氨酸转变为吲哚乙酸的酶体系分泌到西瓜三倍体植株的子房中去,引起子房合成大量的生长素;其次,二倍体西瓜花粉本身的少量生长素,在授粉后也可扩散到子房中去,这两种来源的生长素均能使子房发育成果实(三倍体无籽西瓜)。 b.如果用二倍体西瓜作母本、四倍体西瓜作父本,即进行反交,则会使珠被发育形成的种皮厚硬,从而影响无子西瓜的品质。 4、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 121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江 涛 陈碧莲 王晓芳 单鑫蓓 计天岑 田小青 吴三妹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00) 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发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小麦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后期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发病后小麦一般减产10%~20%,严重发生时减产80%~90%,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赤霉病还可产生呕吐毒素,人、畜食用病麦面粉可引起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安全[1,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地病原菌菌源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致病菌抗药性、药剂防治效果及栽培管理措施等紧密相关[2~4]。然而,当前气候条件复杂多变、耕作制度不断发生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流行发生越来越频繁,在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市),部分地区甚至因赤霉病的影响而停止了小麦种植[5~ 8] ,因此,筛选低毒安全的高效杀菌剂对控制和防治小麦赤 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用于防治麦类赤霉病较好的药剂为咪鲜胺和戊 唑醇或其复配剂等[4,9],但上海地区仍以赤霉清作为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药剂,多菌灵、赤霉清等杀菌剂是我国长期以来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药剂,但由于它们对呕吐毒素的抑制作用甚微,且因药剂长期使用,赤霉病菌的抗药性逐渐上升,导致药剂防治效果逐年下降。为减轻赤霉病菌对赤霉清的抗药性,持续控制赤霉病危害,筛选出更多更高效安全的赤霉病防治药剂,特进行了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减轻情况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 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6”,为上海、江苏等地的主栽小麦品种。供试药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SC,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WP,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对照药剂:25%多?酮可湿性粉剂(WP,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4~6月设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农场)进行。各处理药剂用量(见表1),另设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70m2,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前10 d和试验期间未用其它药剂防治过其它病虫害。本试验施药2次,第1次于2012年4月23日下午施药,第2次于2012年5月2日下午施药,均使用浙江蒙花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H-D16-3智能电动喷雾器,对水45 kg/667 m2,均匀喷雾。第2次施药后12 d进行调查,调查次数为1次,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样,每点调查40株,共200株,记录病穗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表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1.3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 零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3/4以上。1.4 药效计算 病情指数(%)=[∑(各级的穗数×相应级的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100;病指防效 ——————— 收稿日期:2012-11-27 摘 要:为减轻小麦赤霉病菌对赤霉清的抗药性,持续控制赤霉病危害,筛选出更多更高效安全的赤霉病防治药剂,2012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 mL/667 m 2、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60、80 g/667 m 2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5%多?酮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 2)的防效;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 mL/667 m 2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它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关键词:杀菌剂;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处理123 45678910111213 制剂量(g、mL/667 m2) -60801001002008010060803050100 药剂处理 清水对照 1%申嗪霉素悬浮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25%多?酮可湿性粉剂(对照药剂) 有效成份(g、mL/hm2) -91215375750432540378504225375375

2020年江西省吉安市五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相关实验表述正确的是 A.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两次使用95%的酒精的实验目的相同 B.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和假说一演绎的研究方法 C.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不同的两种彩球进行模拟 D.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子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会改变2.图1表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其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丙细胞中的M、N代表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2中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图1 中的AB 段、CD 段、EF 段 B.若图2 丙细胞中N为Y染色体,则M为X染色体 C.图1 中CD 段细胞名称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D.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主要体现在图2 中的乙细胞和丙细胞中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过多位科学家长期研究得到的结论,下列有关这一探究历程的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种物质的遗传效应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实现了细菌的转化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4.某被子植物的性别受一对基因控制,这对基因共有三种,分别是a D、a+、a d。a D是决定雄性的显性基因;a+决定雌雄同株,只对a d为显性;a d是决定雌性的隐性基因。对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雄株有三种可能的基因型 B.雌雄同株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纯合

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别名:小麦麦穗枯、小麦烂麦头、小麦红麦头。 症状: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穗腐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病原:病原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称禾谷镰孢,F.avenaceum (Fr.) 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 (W.G.Smith) Sacc.称黄色镰孢,F.moniliforme 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 (Ell. et Ev.) Wr. 称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我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 (4)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性)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等 级性)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孟德尔、萨顿、摩尔根实验方法对应正确的是..A. 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类比推 理 B. 假说演绎、假说演绎、类比推理 C.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 D. 假说演绎、类比推理、假说演绎 2.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A. Y与Y B. A与b C. F与f D. F与g 3.下列关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 产生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C.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常相同 D. 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 4.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4次抓取 是DD的概率是 A. 1/4 B. 1/2 C. 0 D. 1 5.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 杂交 B. 观察 C. 测交 D. 自交 6.纯种甜玉米与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的子粒,而非甜玉米果 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子粒,这说明 A. “甜”是显性 B. “非甜”是显性 C. 子粒混杂 D. 与传粉有关 7.两对遗传因子均杂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得到的后代是 A.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1:1 B.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3:1 C.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D.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8.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9.人类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卵细胞中常染色体数目和性染色体为 A. 44,XX B. 44,XY C. 22,X D. 22,Y 1 10.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有:①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②先针对一对 相对性状,后对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③运用统计学方法④实验工具较先进,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1.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只能适用于下列哪些生物 ①噬菌体②乳酸菌③酵母菌④蓝藻⑤蘑菇 A.①② B.③⑤ C.②③ D.①③

小麦赤霉病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2/2013粮食流通技术 收稿日期:2012-11-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815)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4) 作者简介:崔航(1987-),男,硕士;专业方向为谷物品质与加工。 王晓曦,男,教授;专业方向为谷物品质与加工。 小麦赤霉病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崔 航,王晓曦,付 奎,邹恩坤,丁艳芳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 450001) 摘要:赤霉病作为小麦常见病症的一种,近年来发生的越来越频繁。本文简述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性状、影响因素、处理手段,为赤霉病小麦的处理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病原菌;毒素;处理方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wheat scab Cui Hang ,Wang Xiaoxi ,Fu Kui ,Zou En ’kun ,Ding Yanfa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China ) Abstract :wheat scab occurs frequently for years ,which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of wheat.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factors ,processing methods of wheat ,the paper was aim to provid a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processing of wheat scab. Key words :wheat scab ;pathogenic bacteria ;toxi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582(2013)02-0033-04 在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1]。近年来小麦产量逐年增加,这也使得对小麦病虫害的预防、处理显得越发重要。小麦的常见病虫害有小麦锈病,病毒病,赤霉病等,其中又以赤霉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麦,烂麦头,麦穗枯,是世界上潮湿或半潮湿地区黑麦、青稞、大麦、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小麦赤霉菌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及珠三角麦区[2]。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复杂多变,在我国大西北、东北及中原麦区也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危害性较大。小麦赤霉病可直接导致减产,一般情况减产10%到20%,大流行年份可减产50%~60%,对广大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病麦对人畜的健康也有较大影响。 1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及侵染情况 小麦赤霉病可由镰刀属的多种镰刀菌引起。国 外报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有17种,我国报道的有15种,一个地区一般只有一种或者几种,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地区有所不同[3]。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燕麦镰刀菌,梨孢镰刀菌和雪腐镰刀菌5种。较为普遍的是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而在我国,禾谷镰刀菌所引起的赤霉病占94.5%[4]。1.1小麦赤霉病的侵染性状 赤霉病对小麦侵染的最重要时期是小麦对赤霉病的初侵染源和菌丝生长抗性最差的时刻。小麦开花期是小麦赤霉病最易感病时期,至小麦灌浆期时病原菌对小麦的侵染力下降[11-12]。去除雄蕊的小麦能够减轻赤霉病的发生频率[13]。赤霉病侵染小麦后,主要引起苗腐、穗腐、茎基腐、秆腐,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穗腐是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 33

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卷.doc

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共50 分。) 1.已知一色觉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 ) A . 25% B . 50%C. 75%D. 100% 2.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②黑×黑→ 2匹黑③棕×棕→ 3匹棕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3.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基 因型为()高 A . DD×dd B. dd×Dd 矮 C. Dd×Dd D. dd×dd 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在F2中能 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 A . l/16 B. 2/16 C. 3/16 D. 4/16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由于() A .着丝点的分裂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DNA 的复制D.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6.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D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印证 7.已知一色觉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A.25% B.50% C. 75% D. 100% 8.在下列 4 个遗传系谱中(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 传病是() A. B.C.D. 9.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B.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 C.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10.“ DNA 指纹技术”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 具有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Wheat Scab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在我国该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减产8.85亿kg。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症状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症状,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茎基腐则主要发生于茎的基部,使其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此外, 黄色镰刀菌F . culmorum 和燕麦镰刀菌 F . auenaceum 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 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一般有3~5个隔膜,大小25~61μm×3~5μ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 面,卵圆形或圆锥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 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大小100~250μm×150~300μm。子囊无色,棍棒状,两端稍细,大小60~85μm×8~11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大小18~25μm×3~5μm。 禾谷镰刀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低于4 萌发缓慢,高于37℃则不能萌发。子囊壳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在温度满足的前提下,田间表土湿度达70%~80%,处于湿润状态的病残体能很快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光照和通气条件,而子囊孢子形成则不受光照的影响。较高的相对湿度对于孢子萌发是十分重要的。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小麦赤霉菌有一定的生理分化现象,菌株间致病力有所不同,但不够稳定,不足于区分出明显的生理小种。除危害小麦外,禾谷镰刀菌尚可侵染大麦、燕麦、水稻、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鹅冠草等禾本科杂草,此外,还可侵染大豆、棉花、红薯等作物。 病害循环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而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产生茎基腐症状。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般很少侵染。由于花药中含有对病菌生长具有刺激作用的胆碱(Choline)和甜菜碱(Betaine), 而且残留于颖片表面的花粉粒和花药可以作为病菌孢子发芽后的营养基质,因此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缝处直接侵入)。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孢子落在麦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侵入花药。侵入小穗内的菌丝往往靠花药残骸或花粉粒作为营养并不断生长繁殖,进而侵害颖片两侧薄壁细胞以至胚和胚乳,引起小穗凋萎。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d 即可表现症状。尔后菌丝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向垂直方向穿透小穗轴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潮湿条 图2-3 小麦赤霉病菌 1.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 4.子囊孢子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1569362.html,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作者:江德华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 摘要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症状,并提出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预防、 化学预防等内容,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发病症状;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126-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历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是我国广大民众的重要口粮之一,是必须确保绝对安全的口粮,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随着土地不断被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流转,小麦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江淮之间的稻茬麦种植面积增加明显。但近年来由于迟播小麦面积的不断增加,加之江淮地区在4—5月的特殊气候条件,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由于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粒含有黄曲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使广大种植户所收获的小麦不是低价出售就是根本销售不出去,损失惨重。据调查,2016年金安区小麦平均价格在1.4元/kg,最高 价格2.0元/kg,最低价格0.98元/kg,不包括土地租金,投入成本5 400~5 700元/hm2,产量3 750~4 500 kg/hm2。2016年因赤霉病导致小麦千粒重低,减产严重,产值5 250~6 300元 /hm2,小麦种植户45%处于亏本状态,15%稍有盈利,50%处于保本经营。因此,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加强该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1 发生规律 赤霉病是由气候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侵染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感病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由于近年来菌源量基数大,加之金安区在小麦抽穗-乳熟阶段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在小麦抽穗至乳熟期间,尽管菌源量大,但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1-2]。 2 发病症状 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金安区主要侵染小麦穗部的小穗,导致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

植物育种学习题及答案

《植物育种学》思考题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 无性繁殖作物进行杂交育种时,大体上要作哪些工作,才能育出品种? 2. 试述通过有性杂交培育无性繁殖作物的特点。 3. 根据品种群体内个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以及个体间基因型的情况,可将不同的品种归纳 为哪几种群体类型? 4. 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特性? 5. 不同类型的品种群体的育种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种质资源 1.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有哪些作用? 2.简述本地资源、外地资源、野生资源和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的特点与利用价值。 3.试述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与鉴定方法。 4.建拓作物基因库有何意义?如何建拓作物基因库? 5.建立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有何意义,如何建立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 第三章育种目标 1.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要求? 2.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3.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 4.怎样才能正确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 5.对你所熟悉的地区,拟订一个作物的育种目标,交说明理由。 第四章引种与选择育种 1.如何提高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2.根据你熟悉地区的生态特点及生产需要怎样尽快的将外地小麦或水稻品种引入到生产 中,请说明步骤及理由。 3.来自同一生态区的某种农作物品种有何共同特点? 4.简述引种成功的影响因素及引种规律。 5.比较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的差别,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 第五章杂交育种

1.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说正确选配亲本是杂交育种的关键? 2.三个各具不同特点的亲本品种,试设计一个三品种三交及三品种双交的育种方案。①假 设亲本并注明其主要特点;②杂种后代处理方法及各世代工作重点,并说明理由;③方案要求写出杂交到品种比较试验,并注明世代年限。 3.杂交育种工作中,常用的杂交方式为单交和复交,两种杂交方式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说杂交方式是影响杂交育种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杂交方式有哪些?试说明在单 交、三交、四交、双交等杂交方式中,每一亲本遗传组成的比重如何?为什么在三交和四交中要把农艺性状好的亲本放在最后一次杂交? 5.简述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和单籽传法及它们各自的工作特点,并比较它们各自 的优缺点及应用。 第六回交育种 1.什么是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在回交育种中它们各有何作用?在选用轮回亲本和非轮 回亲本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A品种丰产不抗病,B品种抗病(为单隐性基因控制)不丰产,试写出通过回交改良的步骤。 3.A品种丰产不抗病,B品种抗病(单显性基因控制)不丰产,试写出通过回交改良的步骤。 4.今从国外引入小麦“苏早不育系”及保持系和T808恢复系。但“苏早不育系”晚熟, 植株太高,不适于华北地区种植,试设计一个改良利用“苏早不育系”的方案。 5.A品种为一丰产的优良品种,但已经丧失抗病性,欲加以改良使之抗病,你认为采用何种 方法能有效改良?设计一具体改良方案。(考虑抗病基因为显性和隐性遗传两种可能性)。 6.多系品种的培育在植物抗病育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 主要病害之一,培育抗锈病小麦品种是小麦育种家的永久课题,小麦的抗锈病基因有的为显性,有的为隐性。假设你是一个小麦育种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一套小麦抗锈病的近等基因系,进而培育多系品种,你会怎样做?试详细说明。 第七章诱变育种 1.试述化学诱变与物理诱变特点。 2.诱变育种M1为何需要密植? 3.诱变育种与其他育种(如杂交育种)相比,在后代处理上有何异同? 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 1.试说明远缘杂交不易成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2.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与品种间杂交杂交的后代分离有何异同?并阐述远缘杂交“疯狂分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习题含答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值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F2中3种基因型个体比值接近1∶2∶1 2.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为残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5 ℃条件下果蝇的长翅基因突变成了残翅基因 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C.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残翅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D.如果有一只残翅果蝇,只要让其与另一只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就能确定其基因型3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容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容 C.“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假说的容 4.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5.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6.杂合子之所以表现显性性状,是因为()

小麦赤霉病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赤霉病来源:互联网作者:乐土人发表日期: 2010/5/18 14:13:34 阅读次数: 184 查看权限:普通教程 2010-03-25 11:46:49 来源:农业科技网 【字体:大中小】 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 率30~50%,产量损失5~15%。 (二)识别特征: 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就可发病,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和严重。 苗腐是由于种子带病或土里的病残体带菌引起的,轻则病苗长势弱,重则死苗,病苗没有穗腐时的粉红色霉层,只是根部变褐。苗腐春麦区易发生。 穗腐是小麦扬花期病菌入侵引起的,起初在小麦穗上出现水渍样的病斑,以后麦穗枯黄;气候潮湿时,病穗上产生粉红色霉层,此病流行时,田间可见明显的红色麦穗。病菌为害穗颈时,穗颈变褐。 (三)侵染循环 为害小麦的赤霉病病菌主要来自土表的带病作物和带病植物残体。 稻—麦轮作区,主要是田间的残留的稻桩, 玉米—小麦轮作区,主要是玉米秸秆, 在其他地区,主要是是带病的麦秆、麦穗,棉杆,棉铃壳,杂草。 在春季气温升高,雨水多时,病菌大量繁殖,并由雨水飞溅或风吹传播到麦穗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一般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

冬季麦收后,病菌转移到水稻,玉米,杂草,棉秆,棉铃壳或残留在田间的小麦秸秆和麦穗上。越过冬季,第二年又为害小麦。 (四)发生规律 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 有菌源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潮湿,麦穗长时间湿润则赤霉病会大发生。长江中下游及江南“稻_麦”两熟区,东北春麦一熟区,玉米小麦轮作区,春季的菌源数量一般很大,赤霉病是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春季的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一旬平均气温15℃以上,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湿度80%以上时病菌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胀,大量释放孢子。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孢子。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流行。 凡是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环境条件,就会加重赤霉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氮肥施用过多,小麦长得过于茂密,通风不良或小麦密植也会造成田间湿度大。陕西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主要是因为灌溉,由于灌溉不当或排水设施不配套,地下水位高,地面积水赤霉病发生严重。 (五)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以种植抗、耐病良种为主体,采用高效、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 1.农业防治措施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