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11月18日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

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

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 C. 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 L. 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 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

他把这称为“实际存在的历史”,他要做的是透过这些历史材料或经验事实发现历史最内在的东西,也就是他所谓的“哲学的世界历史”或世界历史本身。在《历史哲学》的绪论中,黑格尔一上来就考察研究历史的方法,将之区分为“原始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和“哲学的历史”。在他看来,只有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历史,才能透过各种偶然性和特殊性的杂多,发现人类各民族发展“何以如此”的真正原因和内在根据,这才是世界历史本身。不言而喻,黑格尔的视野体现了一种很深刻的哲学洞见,是一种属于“史观”层面具有革命性的见解。正如后来恩格斯所高度评价的那样:“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①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世界历史”是理性所把握的历史,理性构成了理解历史的最高原则。至此,应该说他的这种观点都还是正确而深刻的,问题是他把人们“理解”事物的过程当作事物自身产生的过程,把人们观念地“把握”事物的方式当作事物自身发生的方式。在他那里,“‘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②世界历史是理性的产物与财产,是“精神”自己表现自己和自己实现自己的场合与舞台,是精神自身展开的过程。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世界历史也就是自由的实现,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东方国家相对于西方国家是比较低级的阶段,因为“东方各国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只知道一部分人是自由的,至于我们知道一切人们(人类之为人类)绝对是自由的”。③在黑格尔看来,民族精神不过是“精神”的一种有限的具体形式,通过内在的否定要回归到“世界精神”,人们的实际活动终归是“世界精神”实现其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对于这一目的,各个人和各民族都是无所知的,他们是无意识地或者不自觉地实现了它,即使那些被称为英雄的“世界历史人物”也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因为,在具体的人类活动中,人们“仅仅认得特殊性,而且只能支配特殊性”,④他们是在满足自己利益和欲望的同时,一起完成了那并不包括在他们的企图中、也没有呈现在他们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世界精神的目的。

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的,但通过这种唯心主义形式所包含所表达的历史观见解,不仅比那些罗列各个民族的历史材料的历史编撰学家深刻,而且也比那些从这些历史材料中寻找表面的共同性或抽象的普遍性的思想家深刻。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之总体性或整体性特征的揭示,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分析,透过貌似散乱无序的经验事实而寻求其“内在联系”的致思路向,通过“精神”基于自由本质实现的自我否定而对人类历史辩证运动过程的描述,无疑都是非常闪光的思想。特别是他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对基于市场经济的现代文明之历史优越性和必然性的揭示,对人类主体与民族主体的辩证关系的澄明,无疑都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称赞在“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等——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领域中,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明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他在各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⑤所以,即

使在后来黑格尔主义被许多人抛弃、黑格尔在德国被当作“死狗”来对待的时候,马克思还是“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⑥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的思想,但基于他创立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对其核心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创造性的转化,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⑦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⑧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后各个民族和国家通过交往而联接成一个整体的结果,它与此前各个民族在相互隔绝的地域中孤立发展的时代有着本质的差别。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时代”的概念不仅具有了特定含义,而且具有了现实性基础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素材。

第三,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正如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虽然以矛盾的辩证发展为中心线索和动力,但却表现为一种不彻底的发展观。在他的思想系统中,“世界历史”不仅体现着一种欧洲中心主义,而且是一种欧洲目的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德意志中心主义或目的主义。以往的一切发展到他这里,他的民族格局这里,由于“我们知道一切人们都是绝对自由的”这个绝对真理的决定,绝对精神经过漫长的游历而回归到了自身,发展就停止了,历史也就终结了。与此相反,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终点”恰恰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起点”,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形成、个人成为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人类解放即真正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和道路。无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世界主义的理论,是致力于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理论,从而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

第四,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属于他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的最大问题,是让历史的材料服从于思辨的“逻

辑”,局部服从于整体,特殊服从于普遍,具体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具体的民族及其英雄人物都不过是体现“世界精神”的某种工具;基于“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观而形成的某种对具体实证科学的“傲慢”,似乎唯有它才拥有把握“历史真理”的权力,唯有它所发现和宣称的结论,才是超越具体历史发展过程的“永恒真理”。而在马克思看来,“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

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⑨恩格斯后来也说到,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历史哲学”就终结了,任何恢复它的企图,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一种思想的反动。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主旨及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对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些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依据文本资料做了很好的梳理和阐释,如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虽然散见于不同时期的文本之中,但绝非只是零散的“思想闪光”,而是有一个“内容的系统”,且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来源于黑格尔,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种哲学历

史观的概念,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颠倒”,将之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而成为了科学的理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各个民族国家通过国际市场的普遍交往而使得生产和消费连成了一体

的过程,并在经济交往的带动下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学”;正是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人们超越了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经验的事实;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尤其是关于俄国公社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并非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否定或断裂,而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补充;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当今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等等。当然,这些理解也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论,如: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还是唯物史观的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是单义的还是多义的,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时代的发展理念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等等。

应该说,上述梳理、阐释和争论对于我们了解、理解和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都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客观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一些论者比较拘泥于文本,而对于文本背后的东西或这些文本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思想开掘不够;一些争论各执一方面的道理,而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主旨和总体精神的领悟有所欠缺。这样一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似乎就变成了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如何形成、如何展开的一种比较直观的实证的经验性描述,最多是展示了马

克思的宽广视野和“惊人的预见力”。这就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影响了其方法论意义的发挥和当代价值的彰显。鉴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我们着重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进行分析。

我们先讨论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问题。我们过去虽然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体系,但往往对这种体系性重视不够或理解不透,把不同的理论内容置放在同一个层次平面地进行理解和讨论,一些争论和混乱由此产生。具体到世界历史理论来说,它与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关系?是否仅仅属于哲学而与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研究无关?很显然,这个问题对于科学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一种前提性意义。我们认为,从发生学角度看,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思想、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撑,既有差别又互文互释,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甚至《共产党宣言》中都能看得出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既是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一些主要概念的内涵和界限、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层次还没有最后确定的表现,更是理论所把握的对象自身的矛盾复杂性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在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进化中,许多现象都是互为前提又互为因果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私有制与异化、资本与剩余价值等都是如此,世界历史同样既是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说唯物史观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前提固然可以,因为马克思确实是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唯物史观的改造才形成世界历史理论的;说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也无不可,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既离不开对近代以来的经济政治关系的研究,又离不开他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改造。同样的道理,说世界历史理论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固然可以,因为资本的原始积累与世界历史形成过程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就难以对资本的形成和运动达到科学的理解;而说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前提也能成立,因为若是不懂得资本的运动和国际市场及其作用就无法理解世界历史的形成。所以,试图单义地规定谁是谁的前提就不仅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设问的方式恰恰是一种线性思维的表现。

但从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层次上看,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它是马克思运用其创立的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全面地研究分析近代以来经济和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的结果,是具体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特点和变化规律而形成的。我们知道,如同黑格尔一样,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也不是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哲学历史观的概念。作为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首先意味着一种看待历史的角度和方法,针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批评说,过去的历史观不是完全忽略了物质生产和生活“这一现实基础”,就是将之当作某种附带因素,“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

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⑩如果说法国人和英国人至少还抱着与现实有些接近的政治幻想,而德国人却只在“纯粹精神”领域里兜圈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和最终成果。(11)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物质生产和生活这个历史的“现实基础”,具体而深入地研究了这个“现实基础”的历史演变,才发现“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2)当时许多历史学家都直观地将地理大发现看作世界历史时代的起点,因为确实是地理大发现后人们才超出了过去的狭隘眼界,形成了符合实际的“世界”的概念和视野,才有了关于“世界历史”的著作,马克思却超越了这种“直观”和“事实”,认为地理大发现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事件,在它背后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商机,形成了地理探险的强大动机和稳定持久的资金支持,也促进了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才有了地理大发现。而地理大发现反过来又为更加广泛的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提供了可能,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向大工业的转变,也为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向全世界扩展提供了可能。马克思说:“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13)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由近代的国际贸易和工业化引发的,本质上是经济矛盾运动的产物。

世界历史理论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当时流行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或突出特征。从这个角度说,世界历史理论既属于唯物史观,又不限于唯物史观,它也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前提而包含在和贯穿于其实质内容之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首先是把握了基于大工业和普遍交往,各个民族连成了一个统一整体这个“事实”,但又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或陈述了这个事实,而是服从于马克思的理论活动的总“目的”,即分析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条件,论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根据。正是这个主题和主旨,使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强大的批判功能,既是科学的理论维度的批判,也是价值维度的批判,更是作为二者辩证统一的历史性批判和总体性批判。马克思肯定了大工业和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历史进步性,它消灭了分工的自然性质,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形成了人的全面需要和生产能力的体系,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世界历史就是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全球性扩展而形成的,因而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意味着人类告别“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时代,进入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世界历史时代是资产阶级开辟的,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其他的生产方式而成为全球性主导

生产方式的时代,也是资产阶级提出的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确立了自己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时代。正是这些制度和观念将人们从封建的农奴制下“解放”出

来,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但是,这个时代的出现并非是理性战胜了愚昧、真理战胜了谬误,因而具有历史终结的性质,相反,正如它的产生和胜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一样,它的灭亡、被更高的历史阶段或时代所代替也是必然的。

确实,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成为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批判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在讲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时,往往用简略的语言一笔带过,在论述世界历史理论时也是这样。这就使后来的人们,尤其是革命队伍中的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似乎马克思并不太强调不太重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而只是揭露它的剥削的残酷性和非人性,论证它灭亡的必然性。这种误解再与革命实践的激情相结合,以道德义愤、道德批判压倒甚至代替了对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作用的科学分析,于是资本主义变成了一种“万恶的”东西,革命就是要消灭这种东西,消灭得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然而,实际上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是把资本主义当作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必要阶段和作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来理解的。没有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普遍的交往关系以及“人的政治解放”的条件,社会主义就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而且批判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还把前三者标示为“反动的社会主义”。(15)

之所以是“反动的”,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它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试图开历史的倒车,尽管也用的是社会主义的名称,尽管也提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各种丑陋现象。

如果说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在马克思之前很久就已经存在的历史事实的话,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则是通过对这一历史事实和过程的科学研究而揭示其中的发展规律,是通过对作为世界历史之本质和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分析来揭示它的发展前途,是在这个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实现条件。在马克思这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运动,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完全可以这么说,不懂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没有马克思的那种人类解放的情怀,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这里强调“世界历史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意味着它与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它是“世界历史”的概念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过程而达到了“具体概念”的形态。换句话说,若不经过借助于分工和交往、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资本运动、剩余价值及其实现、国际贸易、国际市场、殖民地问题等进行这个理论论证和展开过程,不了解马克思进行这种理论探索理论论证的立场、目的和主旨,“世界历史”就始终只是一个抽象的或半抽象的概念。我们虽然一直强调观察问题要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但由于缺乏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就只能停留在“眼光”和“视野”的单纯“放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11月18日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 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 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 C. 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 L. 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 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①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⑤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形成时期;全球化;实践价值;基本观点;经济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现代世界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认知决定了人类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挖掘和研究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总体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同时是精神层面世界化的过程。资产阶级把

消费与生产全球化,所有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逐渐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一样。 3.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社会的人。,"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全球化过程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 1.价值观与历史观互相统一的方法。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就是历史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持续改变的历史过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有着渊源关系。坚持以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审视经济全球化,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一把“双刃剑”的客观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世界历史方法论经济全球化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1]。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其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揭示了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源、动力和本质,并且预言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是共产主义。今天,世界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涌现出许多有关全球化的理论、观点,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争议,这些争论的存在,已经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立场、方法中寻求灵感,得到启发。马克思注重对世界历史实质的研究,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坚持历史进步观,考察世界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克思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认识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历史总体结构中的发展、变化、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今天的全球化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价值。全球化进程从一幵始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却又是一个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今的全球化,在实践中把握好参与全球化的主动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是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发展的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就广义而言,特指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即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作为人类历史整体的一部分加以思考;就狭义而言是指人类历史从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思想就事实层面来看,其含义在于指出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除了本国的历史以外还存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分析了中世纪以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指出其发展结果是打破各民族和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世界开始了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教案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教 案 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从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节课时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三部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两大历史事件展开。本课作为世界近代政治史中的一条支线,是对教材第三单元的呼应,也就是世界政治史近代部分不仅包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还应该有工人运动的发展等内容。同时本课的内容也是为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作铺垫,完整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陌生和困难的。设置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是很难透彻理解的。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教材中也不可能有过多的学习与理解,仅仅是知道这个名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把深奥的理论讲好、让学生掌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既有同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面,又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方面,社会科学方法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又要有适合于自身特殊性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原则,必须搞清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占主导地位,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世界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在普遍交往的推动下,整个世界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进程,其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它是资本主义的首创, 这种首创性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 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其固有的矛盾,其最终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辩证地分析全球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代价值 Abstract: As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has become dominant worldwide in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 , the formation of world market had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history evolving into the world history . Based on classical economics ,Hegelian philosoph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rx inherited them critically and came up with his own theory on the world history. According to Marx’s “world history”theory , the “world history”means the history which the world gradually become an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mentary object which promoted by interactions among nations and countries .It’s an affirmative and inevitable historical

世界近代史 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选择题 1.(2013·河北·12)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 ) ①英国宪章运动 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美国南北战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2.(2013·云南德宏·18)右图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是( ) A .创建了巴黎公社 B .创作了《国际歌》 C .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D .领导了宪章运动 【答案】C 3.(2013·吉林·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人民宪章》的发表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成立 D .《国际歌》的诞生 【答案】B 4.(2013·云南八市·21)小华在课堂学习中,整理了如下内容:①“普法战争”;②“巴黎人民起义”;③“五月流血周”;④《国际歌》。他这堂课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巴黎公社革命 C .法国大革命 D .第一国际 【答案】B 5.(2013·新疆乌鲁木齐·1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为建立政权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 .攻占巴士底狱 B .巴黎公社 C .宪章运动 D .十月革命 【答案】C 6.(2013·湖南娄底·17)坐落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碑顶为马克思头像雕像,碑身上方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名言出自( ) A .《人民宪章》 B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恩格斯

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B 7.(2013·海南·15)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165年前,他们发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呐喊,共同起草了( ) A.《人权宣言》 B.《人民宪章》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C 8.(2013·湖北十堰·24)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它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为自己的解放继续战斗。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 A.巴黎公社的失败B.巴黎公社的成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A 8.(2013·广西玉林·1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巴黎公社正式成立B.马克思主义诞生 C.欧洲工人运动兴起D.资本主义已灭亡 【答案】B 9.(2013·湖北宜昌·17)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一份纲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该纲领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该纲领是( )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D.《共产党宣言》 【答案】D 10.(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17)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宪章运动 B.十月革命C.巴黎公社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C 11.(2013·江苏连云港·35)某同学搜集到下列人物图片,欲将他们的贡献归纳到一个主题中。 这个主题应是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考虑到“全球 化”(globalization)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这一事实,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用法。这种用法有助于说明“全球化”在当代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概念 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88、86、88-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 《共产党宣言》形象地描绘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了相互的整体的生动画面:“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

马克思复习题

马克思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科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2、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注重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构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是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做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是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社会现象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对立。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 第五,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辨析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价值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方法论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虽然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拼命开拓世界市场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货币的追逐,因而在资本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对市场的开拓,“到各地追逐黄金使一些地区被发现,使新的国家形成”,从而,“把遥远的大陆卷进交换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因此,创造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一个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轨道。“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它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积极的实在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一、阐释 世界历史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研究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晚年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所形成的诸多著作和论述中更得到了集中表现。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该理论的的最重要文本依据。(对全球化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最早探讨,后来的研究均没有脱离这个框架,因此,是现时代全球化理论的真正源头) 1、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历史的现实基础在于物质生产实践,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世界历史开始形成。大工业首次创造了世界历史。 2、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首先是指向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转变。 就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而言,资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形成世界历史。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使世界各国各民族紧密联系的结果。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新纪元源于资本的本性,资本追逐增殖的冲动和扩张不自觉充当了世界历史的推动力量。 3、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直接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 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与地域交往到普遍交往的演变进程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下的分工不断发展,增强了现实的个人相互依赖的程度,即人与人的联系具有了普遍性。从而民族或国家的层次,这种普遍性的联系就是世界性或全球性的联系,这是世界历史的表现形式。在生产力推动下,人类交往逐渐由最初的个人彼此间关系发展为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人类正是在交往范围日益扩大、普遍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踏上世界历史征程。 4、各民族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呈不平等发展格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各民族各国家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洪流,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一体化世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起点不同,导致卷入世界历史洪流后所处的坐标存在巨大差异。马克思指出,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不同文明程度的国家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促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文明战胜愚昧,先进文明不断扩展的过程。 5、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服从服务于共产主义科学命题。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不是历史发展的终点,而是新社会的起点,最后将导致共产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建立。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共产主义的出现做了充分的铺垫。第一,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以普遍交往为核心,论述了世界历史推动了交往的不断扩大直至国际化,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生产力和分工发展推动交往,世界历史形成,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创造物质基础。同时每个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使得全人类交往具有可能)。第二,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和资本的本性出发,指出伴随资本主义扩张的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将最终形成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为共产主义的建立做准备。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并非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一方面,造就了和壮大着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阶级力量;一方面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由国内层面扩展到世界层面,劳动具有国际性,资本却为少数个人集团占有。世界性矛盾要求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6、世界历史造就了“世界历史性”个人。 是为论证共产主义必然性,人的解放和发展是应有之义。交往不断发展,人的自由度发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题答案解析

.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 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 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