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当代史题库

世界当代史题库

世界当代史思考题

导言

名词解释: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由于高科技和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科技的广泛扩散和辐射,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论述题:

论述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情况,及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发展情况:

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是世界现代化的准备阶段,也是全球化的准备和奠基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启动阶段,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启动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中叶是世界现代化深入发展时期,也是全球化的推进阶段。

20世纪中叶以后是世界现代化的全球推进时期 ,也是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阶段。

(2)原因和表现

表现: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二、贸易全球化程度空前发展。

三、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

四、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五、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原因:从本质上看 ,驱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与扩张的内在冲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是全球化进程加快的重要原因。

第三,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1/3的前“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

第一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历史的转折

名词解释:

2.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1日至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个代表,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的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一种以美元为基础的实行汇率固定且可调整的国际金融制度,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一方面使美元的霸权地位得到确定,另一方面对战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起了积极地作用,因为它维护了国际汇率的相对稳定,解决了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不足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世界银行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7月23日签订,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其宗旨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主要活动是主持减让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多边谈判和协调成员国的贸易争议。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6.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英、苏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内容:苏联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按战争结束时双方军事力量所及划分势力范围,确定彼此所能够接受的东西方分界线;通过大国间(主要是美苏)的协商与合作及联合国的作用维持双方的均势和国际秩序。)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系,也是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系,具有历史进步性;雅尔塔体系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是美苏两国凭借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竞争的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

7.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后为“联合国日”。联合国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强调保护人权);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上述共同目的)。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心愿。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其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论述题:

1.什么是当代世界经济三大支柱?试叙述它们的宗旨和主要作用。

(1)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达成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6年3月正式成立。宗旨是:该组织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主要作用: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

世贸组织,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保护和维护环境。作用:世贸组织的基本职能有: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世贸组织的多边及诸边贸易协定;作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讲坛;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监督各成员贸易政策,并与其它同制订全球经济政策有关的国际机构进行合作。世贸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世界银行,1946年6月25日开始营业,1947年11月5日起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能是通过向生产性项目提供贷款和对改革计划提供指导,帮助欠发达成员国实现经济发展。

2.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A:雅尔塔体系:

含义: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英、苏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内容:

(1)苏联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按战争结束时双方军事力量所及划分势力范围,确定彼此所能够接受的东西方分界线;

(2)通过大国间(主要是美苏)的协商与合作及联合国的作用维持双方的均势和国际秩序。

雅尔塔体制的评价:

(1)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系,也是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系,具有历史进步性;它将苏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其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的原则。

(2)雅尔塔体系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是美苏两国凭借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竞争的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从积极方面看:由于雅尔塔体系反映了客观的世界力量均势,增加了和平结构的有效性。正是在长期维持东西冷战状态的基础上,各种制约战争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因素逐渐积累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和冷战时代过渡。

(2)从消极方面看: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国家事务中,美苏之间的争夺与妥协,往往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东西方势力范围的划分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分裂和许多边界、领土的纠纷以及随之而来的难民问题;东西方长期冷战加剧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利于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使人类始终面临着战争危险,国际局势难以真正缓和。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章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名词解释:

8.1946年巴黎和会。

9.纽伦堡审判

10.东京审判

11.冷战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20 世纪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12遏制战略

13.凯南长电

14.“铁幕”演说

15.杜鲁门主义

16.马歇尔计划

17.第四点计划

18.“北约”

19.东南亚条约组织

20.巴格达条约组织

21.莫洛托夫计划

22.华沙条约组织

23经互会

24.九国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

25.第一次柏林危机;

简答题:

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

2.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由于燃料(煤炭)和粮食严重匮乏,出现严重饥荒,生产萎缩,失业增加,营养不良,货币和金融混乱,通货膨胀。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弗大学演说时提出“欧洲复兴计划”成为“马歇尔计划”

主要特征:在于它让欧洲国家在欧洲复兴方面采取主动;它要求最大程度的协作和协调;它使经济因素超越和支配了其他一切考虑。(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更多是一种经济形态)

作用:

①帮助欧洲国家复兴,西欧人民生活的改善,西欧社会的进步逐步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进一步改组了西欧经济结构,使其更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并与美国的经济逐渐形成统一的北大西洋自由市场区域;以西欧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相互协调生产与交流作为援助的条件和原则,为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并成为西欧国家政治联合的先声。

②马歇尔计划既要复兴西欧,又要控制西欧。从经济上看,马歇尔计划为美国用经济手段

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从政治上看,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加强了对西欧的政治控制,抑制了西欧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影响。从战略上看,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和美国在对抗苏联战略上的接近和协调,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实力,为西欧政治军事联盟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3.简述美国冷战政策出笼后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主要措施。

(1)对日本政策的重点由削弱变为扶植,力图通过《旧金山合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行政协定》把日美从属关系合法化,日美成了军事同盟。

(2)《美非共同防御条约》、《美澳新安全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

(3)美国策划和支持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建立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个军事联盟。

4.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

危机背景:马歇尔计划出台后,西方国家想把德国由西方国家占据的区域纳入西方国家,美英在德占据区合并,47年,法态度转变,8月法向美英靠拢,最终接受了把萨尔区并入法国但放弃将莱茵兰和鲁尔国际化的主张。

1947年-1948年美国恢复西占区和准备建立西德国家的主要活动:

(1)拒绝苏联从当前生产中索取赔偿

(2)修改“德国工业水平计划”

(3)建立统一的西占区—“三区”

(4)实行货币政策

柏林封锁的影响:

(1)柏林封锁是战后东西方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仇视,深化了欧洲的分裂,加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最终造成了德国的分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宣告成立,两个德国分属两大阵营,并分别加入了两大军事集团。

5.朝鲜为什么分裂?

论述题:

1.分析冷战的起因。

1.国际因素:战后和平的到来,客观上为大国的冲突与对抗创造条件;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是:“两极化”

2.国家因素:苏美国家利益的基本相驳,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苏联:战后初期,苏联主要不是扩张,而是确保国家安全。

苏联的战策目标:确保苏联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发展壮大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

苏联确保自身国家安全目标:

(1)首先确保西东部安全

(2)帮助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

(3)确保德国不再发动战争

(4)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美国:

考虑政治军事的安全,避免爆发危及美国生存的世界大战,还要避免西方不受大国政治经济的威胁,这是美国防御性的一面,但美国国家利益不仅表现在防御性一面上,还有扩张的一面,要在战后世界扩张其影响和势力,主导国际政治舞台,美国这样的扩张设想有两方面原因:

(1)它具备空前独一无二的实力

(2)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使命观(认为自己的制度是最好的)

自决原则:由本国人民自己选择,美认为人民自由选举必会使苏支持下的政府下台,包含非常强烈的民族色彩。

美苏又有一点共同的愿望,就是不希望再有一场新的大战,于是冷战应运而生。

3.主观因素:美苏两国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猜疑和不信任,目光狭隘)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和对抗,加速了冷战的爆发。

2.概述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3.什么是“杜鲁门主义”、试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杜鲁门主义是指: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1943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杜鲁门注意以意识形态的词藻掩饰其全球扩张的企图,也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2)原因:背景: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复原浪潮不可阻挡,而这种复原浪潮让行政当局(杜鲁门)非常不满,而国会由民主党控制,杜鲁门的不希望军人复原的要求被国会拒绝,国会拒绝做“圣诞老人”即拒绝援助西方各国,行政当局非常忧虑,杜鲁门希望人民了解当前的忧虑,杜鲁门制造了冷战舆论—希土危机

希土危机:希腊共产党在战后解放全国人民,但希腊有流亡政府,这个流亡政府受英国支持,战后流亡政府和英国军队开进来,希腊爆发内战,47年2月英政府向没发出召会,即英无法继续援助希土,且向美提出,美应接替英国以防止苏联侵略。美副国务卿迪安艾奇

逊做了一个主题是美面临苏挑战的长篇发言,艾奇逊的发言使参议员临时议长外交委员主席范登堡深受震动,当即表示国会应支持政府条件是总统也应如此向国会全体议员和全国公众讲明形势的严重性,所以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3)影响:①杜鲁门主义宣传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是所谓民主和“极权主义”的两极对立,世界任何地区的革命运动都是“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组成部分,都威胁美国的安全,都必须遭到美国的主力干涉。

②杜鲁门主义是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突破了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的战略构想,战略目标的框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由此美国确立了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

③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没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开始。

第三章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

名词解释:

“列宁格勒案件”;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

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

名词解释:

“旧金山体制”;“日本国宪法”;“社会市场经济”;“三环外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阿尔及利亚战争;五月风暴;公平施政;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黑人民权运动

论述题:

1.简评英国艾德礼政府的福利国家政策。

工党政府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内政方面的两大改革措施)

(1)国有化

工党执政时期,推行国有化。

45—51年,工党先后将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局统筹经营。战后政府进行国有化改革并未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抵制,原因:①并不是剧烈的变动②有些企业想借国有化加强垄断③英国是老牌国家,生产技术落后,企业不愿意对技术和机器进行投资,产品没有竞争力,企业国有化由国家进行投资,受资本家欢迎。

64年之后,工党又上台,再次掀起国有化浪潮。

(2)福利国家”政策(社会保障方面)

共党颁布一系列福利政策(六项立法还有许多法令),使英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

利:①收入越高,税收越多,缓解社会矛盾

②一定程度上扩大公民自由,有自由选择的自由

③体现了团结与过渡的精神

弊:政府开支过大,国民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撑付出,政府不得不提高税收,这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助长了懒惰风气,不思进取,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大量外流。

国有化和福利政策对战后英国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传统资本主义来说是个很大变化。

2.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远东委员会:是确立战后对日本基本政策的委员会,强调两个目标一是非军事化

(解除军备,改组经济)、二是民主化(在日建立民主制度、与各国保持友好联系)。权力在盟军司令部之上,但需要盟军司令部(由美国控制)去执行。

盟军管制日本委员会:盟军司令部的咨询机构

1.非军事化改革

内容:解除710万日军武器,解散大本营和军部等日军中枢机构,废除如《兵役法》等一系列军事法令和战时体制法令;逮捕审判战犯;解散和取缔在乡军人会、大日本政治会等法西斯军国主义团体;摧毁法西斯军国主义对新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专制控制。

意义:非军事化改革彻底废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法律、立法。

2.制定新的宪法:《日本国宪法》

制定新的宪法,符合人民的要求,也是日本民主改革的要求,同时还是占领军的要求。占领军提供一个草案《麦克阿瑟草案》是《日本国宪法》颁布的基础,宪法是在修改草案的基础上形成的。

内容:首先,“主权属于国民”,“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主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并无关国体的权能”。其次,新宪法清算了军国主义,强化了非军事化基本原则。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为作为解决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军及其他军事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再次,在主权在民德法理原则下,恢复了基本人权,基本人权得到了法律的保护。第四,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的民主化原则。

意义: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战后日本长期保持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3.农地改革

明治维新确立的日本近代土地所有制。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一定封建剥削关系,地主占土地的4%,而农户则只拥有不到1/4的土地。美占领军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必须改革作为军国主义基础的土地所有制。

内容:农地改革分为两步

第一步:1945年11月,土地改革方案对地主比较宽容,农民不满。

第二步:1946年10月,第二次土地改革方案通过,寄生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在乡地主一町步(约合14.8市亩)以上的出租土地均被征购,买给农民。

土地转卖是按战前价格执行的,而由于战后通货膨胀,且三十年分期付款,这种买卖实际上几乎成为无偿转移。

意义:农地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和平的土地改革,隔除了了农村中半封建的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为此后日本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广阔市场。

4.解散旧军阀:是德川时期特权商人与明治结合的产物

内容:

(1)解散各财阀的控股公司

把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解散,此后又解散多家控股公司(三井、三菱打击最大,因为它h是日本侵略势力最大的支持者)

(2)排除财阀领导人担任企业领导人

(3)禁止垄断,颁布《禁止垄断法》和《经济力量过渡集中排除法》

意义:

(1)它使资本与经营结成一体的财阀体制变成了资本与经营分离的新体制,具有实际经营能力的中上层管理人员登上财界领导地位,在日本被称为:“经营者革命”。(2)排除了财阀家族对企业的封建统治,打破了金字塔式垂直。封锁的垄断体制,具有反封建,反垄断的性质,可以说是战后日本经济从封闭到开放,由统治体制到自由竞争体制转变的重要环节。

民主化改革总的意义:

战后民主化改革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其性质而言,是反封建及军国主义,反法西斯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它使日本从思想意识到政治体制制度都发生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告诉发展铺平道路。

3.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及其主要原因。

共同原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战后廉价资源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有利,但作为后发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它在现代化过程中又有自身独特原因:

(1)政治: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国家: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日本政府诱导经济发展,规定宏观的经济计划。

(3)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外向型经济史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定“贸易立国”的战略,注重对外贸易发展。

(4)科技: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日本经济大高速发展。

(5)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特别是战后,强烈希望赶超西方国家,很勤奋刻苦;

企业经营上职业终身制等调动人民工作积极性;很重视教育,47年教育改革为9年,50年完全普及,入学率为99%,有人称之为:“儒家资本主义的成功”。

但也存在问题:如:引进技术,注重实用,对基础科学理论研究重视不够,不可以长远发展;政府过度保护,使企业界,金融界产生金融等方面问题。

4.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内政策及其影响。

(1)杜鲁门:

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杜鲁门继任,国际上面临反法西斯的即将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面临一系列问题:战后大批复原军人需要就业、住房,而且复员速度非常快;战争结束后,意味着战时军事订货结束,一批职工面临失业危险,裁员;战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导致罢工运动高涨,1946年上半年有三百万工人罢工。

杜鲁门政府需要解决战时经济到和平经济过渡问题,即战时经济繁荣期过后要萧条的经济。

1.“公平施政的纲领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通公众的经济权利。

2.“公平施政”纲领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联邦政府要求就业负责。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政府制定公共措施,帮助企业。

这一阶段颁布《塔夫脱—哈特莱法》杜鲁门政府不同意,认为它违反公正施政原则,但在杜

鲁门驳回后,参众两院仍以三分之二通过,这是损害工人权利的一项立法。

第二阶段:1949年进入,美国的最低工资额从原来的每小时40美分提高到75美分,养老金的领取者增加了1000万人,在6年内低收入者建造80万套住宅的法案也获得通过。

但公平施政由于国会多数党共和党对其不支持;杜鲁门助手,任命官员贪污问题被揭发对威信造成影响;朝鲜战争爆发等原因,改革未能全部推行下去,同时,美国也通过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任满两届完整总统任期后,不能再担任总统(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位)。(2)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共和党人,是继罗斯福以来五届中唯一的一届共和党执政,任期:53年—61年)

1953年当选总统,主要是因为朝鲜战争,呼吁停战。

中间道路:介于国家干涉与自由放任之间的道路

是共和党与民主党存在分歧,但也有一相一致的地方,如沿袭、扩大民主党一些政治,经济等的做法,特别是在社会上保障发展。但也实习了一些保守政策:降低高收入者税收,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等。

第五章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名词解释:

《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问题;四次中东战争;“非洲年”

第六章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名词解释:

舒曼计划;“哥本哈根报告”;“新东方政策”;亚非会议;万隆精神;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柏林墙

论述题:

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欧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

2.试分析戴高乐主义。

3.概述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推动这一历史趋势的主要因素。

4.试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美苏最终的处理方式。

第七章从经济繁荣到低速发展的西方国家

名词解释:

新边疆;“伟大社会”;“滞涨”型经济危机;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撒切尔主义(二)简答题

1、简述从肯尼迪到里根政府美国国内施政纲领的变化及其影响。

2、述评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特点、发生原因和治理对策。

3.简述“里根主义”的战略思想及其表现。

第八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变动

名词解释:

“八一九”事件

论述题:

1、试析战后苏联体制模式走向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评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内政主要政策述评。

3.试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九章独立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名词解释:

伊朗“白色革命”;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

论述题:

1、殖民体系的瓦解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第十章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名词解释:

洛美协定

内容:非、加、太地区46国出口的工业品和94%的农产品可以免税并不加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而西欧共同市场9国的商品进入46国不享受对等的优惠待遇;共同体则向46国提供资金以补偿它们因为原料价格下跌或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洛美协定》是南北对话的一个成果,在一些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同西欧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作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改变。是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新遏制战略;

一是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重振军备,谋求对苏军事优势,加强打各种类型战争的实战准备,以针锋相对的强硬态度和灵活机动的手段对付苏联的扩张。二是在保持核威慑和欧洲

战略重点的基础上,加强与苏联在空间领域和第三世界的争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

“星球大战”计划;

“新思维”外交;

史密森学会协议;

美元贬值7.89%,即从35美元1盎司黄金贬到38美元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则不同程度地升值,对美元汇率波动范围由正负1%拓宽至正负2.25%;美国废除10%的进口附加税。

史密森学会协议构成西方国际货币体系新旧交替过程的重要标志

牙买加体系

实行浮动汇率制,但成员国不得操纵汇率以妨碍国际收支的有效调节或谋取贸易上的好处,并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取消黄金作为货币定值的标准,成员国可在自由市场上买卖黄金;加强特别提款权作为国内储备货币的地位,削弱黄金和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等。

论述题:

1.评尼克松主义。

(1)狭义与广义的尼克松主义:狭义:“美国将遵守我们承担的全部条约义务,在亚洲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核国家威胁一个同我们结盟国家的自由,或是威胁一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对我们的安全极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 ;“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我们将在接到要求时,根据条约义务,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是我们将指望直接受到威胁的国家为自己的防务,担负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

广义: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的和平战略”。伙伴关系是美国要与其盟国建立较为均衡的伙伴关系,以此鼓励盟国承担更大的责任;实力是指无论对盟国还是对敌手,美国的政策都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谈判是指美国对其敌手要采取灵活的态度,进行对话或谈判,以此实现力量平衡。

(2)尼克松主义的实施

1.退出越南战争。

2.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3.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

4.加强同北大西洋组织成员国和日本的伙伴关系。

(3)评价:

A尼克松主义推行现实主义外交,根据美国的实力状况调整其对外政策,在海外实行部分收缩的同时,继续维护美国重大利益。这是美国战后外交中的一次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由于长期的全球侵略干涉而日益恶化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国际力量的分化和改组,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B与冷战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比较,尼克松主义是一种局部收缩的防御色彩较浓的战略,它承认,美国无力在世界上独自称霸,世界正在朝着以五大力量(美、苏、中、日、欧)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新时代”发展。这一政策也成为福特、卡特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主要政策述评。

3.简论冷战结束后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

第十一章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

名词解释:

《寂静的春天》、《内罗毕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论述题:

1.简论战后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因素。

(1)理论基础: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取得的三大发现即X射线、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物理学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物理学的革命带动了现代化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诞生,科学的整体化加强。

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发展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强大的推动力。

(2)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军事的需要是刺激战后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因。

第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动因。

第三,国家宏观调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并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

2..展现战后技术革命主要内容的标志性技术和技术群。

3.战后技术革命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其一,新技术的突破速度明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

其二,战后技术革命具有空前的规模,不同领域的新技术密切联系、“连锁反应”,形成技术的“群体革命”。

其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和整体化。

其四,技术发展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空前加强。

其五,高新技术的地位日渐突出。

4.试论战后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1)对人类社会:

A战后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促使生产力诸要素及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革。

战后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

B战后技术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建筑等传统工业日趋没落或得到转化改造。

产业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新型材料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等一系列新型产业迅速发展;钢铁、煤炭、纺织、汽车、造船、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等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通讯、服务业、科研、教育部门所占比重迅速提高。

C战后技术革命对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

白领阶层逐步扩大,在发达国家,以白领阶层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成了社会主体。

教师和文化事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D战后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战后技术革命提高了世界的整体劳动生产率,促使世界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新的国际分工。

战后技术革命使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战后技术革命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剧。

(2)对生存环境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人类保护地球环境的努力

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引发了波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两者紧密相连。

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开发新能源,摆脱人对自然条件过度的直接依赖,都需要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v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