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全国高级审计师考试重点笔记150p

2015年全国高级审计师考试重点笔记150p

2015年全国高级审计师考试重点笔记

审计理论知识考点

审计理论研究

一、试述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应把握的原则。(一)、为什么要进行审计理论研究

进行审计理念经研究的原因:

1、审计理论研究是总结审计实践的客观需要。快速发展的审计实践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来解释、规范和指导。

2、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前提。审计理论创新是审计生存和被尊重的根本需要。审计理念经创新是审计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审计理论创新也源自部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背离。

3、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出正确的审计指导原则。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探求审计的规律,提出科学的审计工作指导原则。

(二)、应从什么角度把握指导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应从三个方面把握:

1、要有政治视角。国际国内审计实践也充分展示了国家审计在政治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把国家审计理解成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理解成国家治理的工具,要用政治学思想来认识和研究国家审计。要吸收和借鉴政治学,特别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思想方法来看待、研究审计理念问题。

2、要有法治观念。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考虑:(1)法治是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基础,只有法治才能奠定国家审计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产物。(2)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工具,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具

体实践,也可以理解成,通过维护法治来实现制约和监督,是现代国家审计运转的基本模式。(3)法治是国家审计的目标,也就是说,现代国家审计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的工具。

在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中,要用政治和法律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国家审计。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的产物,更是民主的工具。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产物,更是法治的工具。

3、国家审计理念经研究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受托责任

(一)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受托责任关系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以至于自身无法有效经营这些资源,因此才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二)受托责任关系的特征

对于作为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期目标制关系至少应包括如下一些特征:(1)资源经管权由委托权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经管权的转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与本质内容。(2)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落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受托方运用给予的经管权,有义务经管好所代管的资源,并向委托方报告履行经管责任的情况。(3)受托责任的内容必段能够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以使受托方能够报告责任履行情况,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例如,受托方经常运用会计计量手

段,并以会计报表形式报告其履行责任情况,委托方则依据会计报表给予评价,以便确定或解除受托方的经管责任。

(三)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管责任,这都需要有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以对受托人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审计理解成是是由独立的第三者依法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四)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关系反映了委托人的社会需要,而委托人的社会需要在层次和水平上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而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总是在不断地演变。受托责任的性质由原始的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县受托管理责任;范围由对特指的委托人的现任扩展到对非特定委托人的社会责任。而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从这层意义上说,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上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受托责任性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但不论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没有变,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无论是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还是现代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直至后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都是从不同角度或方

面对受托责任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三、信息技术对审计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大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计算机处理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使得整个世界“变小”,不仅信息处理的速度加快,所有的信息使用者几乎要求获得实时的、可靠的信息,以便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产生伊始就以“提高信息可靠性”为使命的审计职业来说,面临着更大的社会需求。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近年来开始的信息系统审计就是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审计方式、程序以及审计项目的管理产生的影响

审计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知道,传统审计的主要方式是手工查账。随着计算机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审计人员欲对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必须首先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否则,无法实现对财务或非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真正意义的信息系统审计出现了。随着电子商务的全球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许多业务的处理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联网审计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之一。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也体现在审计证据方面。传统审计证据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即使是储存在磁盘上的信息至少是“可读(可理解)”的。而信息技术条件下,很多审计证据都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存储和传输,可能是某一瞬间计算机或网络产生的操作记忆,是由特别的符号和代码组成的记录,这些电子证据不仅对一般的审计人员“不可读(不可理解)”,而且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取证技术进行分析才能取得。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其获得、存

储、传输和分析都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程序,否则,难以保证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由于审计内容和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传统审计的程序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难以实现审计目标。仅就调查了解内部控制一项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与传统内部控制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审计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调查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正是由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变化,审计项目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审计职业界及时出台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行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我们的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运行他们的业务并且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国家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曾经提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也好,以联网方式进行审计也好,都需要审计人员至少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

除知识、技术方面的要求外,信息时代的审计人员还必须有更的职业道德水平。

四、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一)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的。三者的共同目标均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三者又有不同,各有侧重。国家审计机关的目标侧重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改时政府行政管理。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侧重于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审计组织的目标侧重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于市场经济。

(二)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1、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我国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为政府内设机构之一,属行政型。其中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

2、平行结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占主导地位。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较多采用的机构设置方式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设置独立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独立性相对较弱,对单位或本级管理活动的监督难以开展,而是较多地对下属机构或下一管理层次进行监督。

3、政府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社会审计组织管理体系。我国的社会审计组织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社会审计组织是依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由注册会计师投资设立并承担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的社会审计组织则是注册会计师合伙设立并承一连带无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我国的政府财政部门负责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指导工作,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地方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实行行业管理。

4、国家审计机关对其他审计组织的指导、监督关系。国家法律授权审计署领导全国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对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质量进行监督。

五、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一)双重领导体制的含义

双重领导体制是指对某一机构由两个上级领导机构同时进行领导的体制。双重领

导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相关工作方面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便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上下级)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采用双重领导体制,即由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在这种体制下,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二)业务领导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的具体内容

1.审计署制定审计工作方针、政策,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审计业务规章制度等,地方审计机关必段贯彻执行。

2.上级审计机关制定本级和组织下级审计机关统一执行的审计项目计划,下级审计机关按照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的要求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并报送上一级审计机关审查备案.

3.下级审计机关应向上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项目计划情况的综合报告,其中参与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还应提出该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

4.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应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

5、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要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专题报告或提供审计信息。

6.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裁决被审计单位对下级审计机关提出的行政复议。

7.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执行情况和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三)双重领导体制的意义。

双重领导体制的确立,是从我国特定的审计环境出发的,其意义在于: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的一致性,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少地方政府对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影响;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可以使审计执行工作按照国家统一法制的要求去严格执法,解决地方行政法规与国家法律一致的矛盾,从而保证法律的统一性。

五、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独立性。可称之为审计的灵魂。独立性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所谓“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证。

(二)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

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应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作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

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三)审计的权威性来源

1、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

2、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审计主体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并提供必要条件。

3.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四)如何保持权威性

为了保持审计权威性,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六、审计准则的概念、内容和作用。

1.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审计准则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2.审计准则的内容一般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和基本要求;审计计划;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工作记录的编制;审计结论的提出;审计报告的编制等。

七、推动和阻碍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因素有哪些?

1.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指有关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对不同的审计准则进行调和,缩小差异使之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

2.推动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因素主要有:(1)全球化的发展。(2)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3)审计准则的技术性。

3.阻碍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因素主要有:(1)审计环境的差异。(2)各国的政治干预。

八、试述审计目标对审计过程的影响,同时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说明审计目标与具体的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

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要回答的问题。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的方向。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才有了审计的方向,审计最终才会得出结论。否则,审计活动是盲目的,审计的论点是分散的。审计目标是划分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标志。

(二)审计目标的影响

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以及审计的范围和程序、方法的设计。

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不断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达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替代程序,补充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根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3.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标编写审计报告,出具评价意见,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其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写入审计报告进行披露。

(三)审计的具体目标与所采取的测试方法的关系

1、存在或发生。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责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利润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就需对存货进行实地观察或监督盘点,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对证明业务发生的凭证进行检查。

2、完整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检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要检查记录业务发生时的记录凭证,如检查发票存根,然后对照相关的会计记录以确认是滞全部业务都进行了记录。

3、权利和义务。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为了验证资产的权利有时需要获取资产权证,向银行或其他资产保管机关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确认材料。在验证负债义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权单位函证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负责

声明等。

4、计量与计算。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为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需要重新计算,或进行分析,同时也要评价所使用会计计量政策的正确性。

5、合法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前就要熟悉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时都要关注其是否符合规定,而且在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时也要就其合法性作出决定。

6、揭示与披露。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反映。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要抽查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看其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审计目标对审计测试措施具有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就要考虑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或测试措施去达到每一个目标,并将其写入审计方案。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如果发觉使用某些措施未能实现规定的目标,就需考虑使用替代的审计程序。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总结审计工作,评价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并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九、规范审计程序的重要意义。

(一)审计程序的概念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接受审计任务后,组织审计资源,完成审计任务的全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审计程序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只有设计并遵循合理、科学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才能收集到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对审计事项提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意见。

(二)规范审计程序的意义

1.规范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客观要求。

2.规范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

3.规范审计程序是依法审计,保障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的手段。

十、通用审计程序的内容和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通用审计程序是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适合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审计程序,如果审计人员按照基本审计程序来实施审计,则可以满足基本的审计目标。

(二)审计各阶段工作

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无论是财务审计、绩效审计,还是其他专项审计,审计程序基本都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一些基本内容。

1.审计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被审计单位(关于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依据,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如国家审计经常要根据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要求或政府的中心工作等,社会审计则主要依据自身对客户的调查);确定要求进行审计的原因(如国家审计经常要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社会审计则要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确定审计的法律关系(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通过审计通知书,社会审计通过审计业务约定书,来确立审计法律关系);配备审计人员,组织审计小组,确定需要利用的各种专家;调查被审计单位,取得计划所需的信息;实施泊分析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价固有风险;调查内部控制,初步评价控制风险;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业务的实质性测试,最终评价控制风险;调整具体审计计划,最终确定审计的范围和深度;实施分板性测试和详细的余额测试。

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部必要的外勤工作;分析、整理审计证据,

汇总、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最后的分析性测试,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编写并提交审计报告;与相关方面进行沟通,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三)设计审计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必须考虑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资源、审计客体和审计手段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只有全面把握各种制约因素对审计程序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序,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

1.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指影响审计程序设计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程序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的审计目标的实现要求有相应的审计程序来保证。

2.审计主体。审计主体是指审计工作的执行者,主要包括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是三种不同的审计主体。不同的审计主体对审计程序有不同的要求。

3.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是指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或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用来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财务和时间的总称。审计资源是影响审计程序设计的重要因素。充足的审计资源可以保证各类审计组织按照最理想的模式和需要选择和安排审计程序。审计资源不足时,各类审计组织就必须在保证资源最佳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基本的审计程序。当审计资源严重不足时,各类审计组织必须考虑承接审计任务后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困难。通常情况下,各类审计组织均应避免在审计资源严重不足时接受审计任务或接受审计客户。

4.审计客体。不同规模的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对审计资源的需要不同,审计组织在设计审计程序时,要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制定出详略得当的审计程序。

5.审计手段。审计手段对审计程序的影响巨大。审计手段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变革。

6.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审计目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再考虑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才能合理地设计出适用的审计程序。

十、审计证据的含义和质量特征要求

(一)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

(二)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是样本量有关。特别是对样本证据而言,证据应达到数量要求,同时项目还应具备代表性。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质量的衡量。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十一、审计取试模式的类别及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取证模式的三种类别

1.账簿基础审计。2.制度基础审计。3.风险基础审计。

(二)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上各种模式先后产生,从技术方法角度看,各种模式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模式对别一种模式的完全取代。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都可作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1.目标导向分析。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从历史上看,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

基础审计则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

2.风险导向分析。从审计的发展,早期账项基础审计由于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是比较低的。为提高效率采取制度基础审计后,由于抽样方法的引入,使审计风险程序加大,最终使制度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从人们的认识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审计方法并没有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没有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审计方法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职业界越来越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即风险型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职业界通过审计方法的改进来分析,控制客观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分板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审计人员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资源分析。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审计资源限制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审计目标演变和资源条件限制所造成的。错弊审计以合法性为首要目标,要求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不要求必须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这种目标转变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并没有放弃合法性目标,只是将其置于第二们。同时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揭示问题,因而其工作量并不比错弊审计小,如果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反而比错弊审计增加更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着资源限制,人们必须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又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确立了必要条件。

十二、说明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

(一)审计评价标准是进行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渐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

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平价标准说明的是审计事项“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规范的做法”。没有评价标准,就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报告也无法理解。(二)应考虑的因素

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应该主要考虑:(1)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由于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不一,使得一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选择和确定的审计平价标准必段与审计目标紧密相关;(2)客观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存在的;(3)可获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得的;(4)可靠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可靠的;(5)明确性,审计评价标准是明确具体的,可以用来衡量具体审计事项的。

(三)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包括:(1)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2)通用的管理原则;(3)同行业的先进做法;(4)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试;(5)专家意见等。

十三、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

(一)审计报告是比较常见的“审计结果”。所谓审计报告,就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具有下列作用:(1)说明审计结果和审计结论;(2)说明审计的性质和范围;(3)作为对审计结果和建议进行后续路跟踪检查的依据;(4)便于公众监督检查和有关利害关系人决策参考。

(二)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

1.及时性。及时性要求审计报告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满足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2.完整性。完整性就是要求审计报告包括所有实现审计目标所必需的证据和论点,以及对这些证据和论点进行详细充分的说明,以便于报告使用者充分正确理解所报告的事项和情况。

3.准确性。准确性就是要求审计报告中证据表述真实、结果描述正确、结论和建议的得出具有逻辑性。对审计报告准确性的要求是为了向报告使用者保证所报告内容可信可靠。审计人员应该清楚地说明报告中相关证据的局限性,并尽量避免得出没有把握的结论。

4.客观性。客观性要求审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来表述证据,提出审计结果。

5.有说服力。审计报告要具有说服力,就意味着审计结果要针对审计目标,依据已提出的事实和证据合理推断得出审计结论和建议。

6.清晰性。清晰性要求报告易于理解和阅读。报告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单明了,尽量运用直率、非技术性的语言,避免含糊晦涩。如果使用了技术词汇、简称等,则必须明确界定其含义。

十四、绩效审计的含义和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2)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3)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序,即多大程序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4)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与财务报表审计,绩效审计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计目标不同。一般来说,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而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方向不同。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的审查和

评价,而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

3.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

4.审计方法不同。由于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财务报表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而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多样的,审计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

(三)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当前,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效益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高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3.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4.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大举措。

5.开展绩效审计顺应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

十五、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和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一)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采用审计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就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对有关地方、部门、单位组织的调查活动。

(二)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比较,专项审计调查具有以下特点:1.作用的建设性和宏观性。专项审计调查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重点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完善宏观政策、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综合管理的建议,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2.调查对象的广泛。专项审计调查是围绕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开展的,因此,审计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3.调查内容的相对集中性。专项审计调查是围绕与

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开展的,因此审计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4.证据多样性。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查明事实真相,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因此取证范围十分广泛,审计证据的形式也多样。5.取证方法的灵活性。专项审计调查的取证,从根本上脱离不了财务收运是计的常用方法,但由于证据的多样性和取证范围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必须采用灵活的取证方法。

(三)审计机关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围绕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是整个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灵魂,对整个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的确定、范围和对象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什么审计建议等,都是由审计调查的目标所决定的。如果不紧密围绕目标,专项审计调查就会偏离方向。

2.把握总体情况。把握总体情况是专项审计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专项审计调查中,对于调查事项的评价和判断,要建立在总体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

3.搞好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搞好专项审计调查的关键,是专项审计调查的本质要求,也是专项审计调查区别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重要特征。专项审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全面、客观和深入的分析。如果没能做好综合分析,就失去了专项审计调查本身的意义。

4.处理好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审计机关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关系密切,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就是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事项,专项审计调查主要还是运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但是,专项审计调查必须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深入到业务层面,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政策和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发挥其宏观建设性的作用。

十六、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

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其中资源环境财务审计通常评价政府的财务报表是否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负债;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主要评价是否遵照有关的资源环境法律、规章和政策;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通常包括评价政府:是否实现其资源环境目标;是否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否高效、经济地运行。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最高审计机关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在完善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国际法律和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各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隐患,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建立恰当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基础的、可靠的信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立。(2)对与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为政府提供合理建议,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完善。(3)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必要时可以直接问责,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4)对环境保护及其相关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促进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国家环境信息的质量,从而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这里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二)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