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技术规范

操作技术规范

操作技术规范
操作技术规范

目录

第一章针刺操作技术规范 (2)

第二章电针法操作技术规范 (15)

第三章耳针操作技术规范 (20)

第四章头针操作技术规范 (25)

第五章三棱针法操作技术规范 (30)

第六章皮肤针法(梅花针)操作技术规范 (32)

第七章灸法操作技术规范 (35)

第八章穴位贴敷操作技术规范 (43)

第一章针刺操作技术规范

毫针刺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时分刺手与押手。

所谓“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持针姿势主要有:①执笔式持针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②二指持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

所谓“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并施行出针时的手法操作。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人,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按照要采用的各种手法进行操作。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充

分说明针刺时双手配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进针方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两种。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捻人法: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2.双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迓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夹持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人穴位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人。此法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3.针管进针法

针管进针法即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针管一般比针短约5cm,针管直径约为针柄的2~3倍。选用平柄针装人针管中,将针尖所在的一端置于穴位之上,左手夹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端露出针柄的尾端,使针尖刺人穴位,再退出针管,施行各种手法。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在针刺操作的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腧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体表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临床上同一腧穴处方,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的差异。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的体质、病人的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主要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医生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横刺。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人。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人。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腧穴等。

(二)针刺的方向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和部位。一般依经脉的循行方向、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需要而定。

依循行定方向:是根据针刺补泻的需要,为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在针刺时结合经脉的方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一般地说,当补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而当泻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

依腧穴部位定方向:是根据所刺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某些穴位必须刺向某一特定的方向和部位。如针刺哑门穴时,针尖应朝向下颌方向缓慢刺人;针刺廉泉穴时,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人;针刺背部某些腧穴,针尖朝向脊柱方向刺人。

依病情定方向: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刺的感应达到病变所在部位,针刺时针尖应朝向病所,也就是说要达到“气至病所”

的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须依病变部位决定针刺的方向。

(三)针刺的深度

指针刺人腧穴部位的深浅度数。《素问·刺要论》指出:“刺人浅深各至其理……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说明针刺深浅必须适当的重要性。掌握针刺的深浅度,一般应以既有针下气至的感应,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时令、医者针刺方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灵活掌握。下面仅作原则性的介绍。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年轻体壮者宜深刺。

体质: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体肥胖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腧穴部位:凡头面及胸背部腧穴及皮薄肉少部位腧穴,宜浅剌;四肢、腹部、臀部及肌肉丰满部位腧穴宜深刺。

经络: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宜深刺;循行于腕踝、指跖部位的经脉较浅,应浅刺。

针法:用补法宜卧针浅刺;用泻法宜直刺深刺。

时令:时当春夏之时而刺,宜当浅刺;时当秋冬之时而刺,宜当深刺。

得气:施针时针下酸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者宜浅刺;针下感应迟钝、出现慢者宜深刺久留针。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三、行针手法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人腧穴后,为了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行针的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大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技术,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是指将针刺人腧穴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人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对于提插幅度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提插的幅度一般掌握在3-5分。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小,时间短,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指将针刺人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刺时疼痛和滞针等。一般认为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则大;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刺激量则小。以上两种基本方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

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

常用的有以几种:

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叩打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以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2 刮柄发包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 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针尾,用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 用拇指或食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刮动针柄, 或以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根部位用食指从上而下刮动针柄,此法称之为单手刮柄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根,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之为双手刮柄法。本法在不得气时用之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3.弹柄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轻轻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的方法,称为弹柄法。操作时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此法有激发经气、催气速行的作用。

4.飞法将针刺人腧穴后,若不得气,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之为飞法。此法有催气、行气、增强针刺感应的作用。

5.摇法是将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

6 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

四、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针刺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具有“调气”的作用。如《灵枢·刺节真邪》中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灸大成》说:“宁失其时,勿失其气。”都精辟地论述了“气”在针刺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气的得失变化。兹就有关内容分述如下:

(一)得气

“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也就是说,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感”。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若无经气感应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是对得气与否的形象描

述。

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中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都说明针刺必须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般地说,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迟缓,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没有治疗效果。但是也应注意,得气的强弱,也须因人、因病而异。

(二)候气

候气是将针置留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地留针,亦可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为度。《针灸大成》指出:“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说明候气法在针法中的重要性。《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这就提示了当针刺不得气时,就应耐心地候气,以气至为度。从而表明,候气之法是促使得气的方法之一。

(三)催气

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提插、捻转,或轻轻地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气。催气法是促使得气的施术手法。

(四)守气

得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这就是守气。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此外,应针对体质、病情的虚实状态施以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

五、针刺补泻

(一)针刺补泻的原则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所载“盛则泻之,虚则引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所说的补、泻,是针灸对虚、实(即不足、有余)不同病证而施以的相应治疗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千金要方》也说:“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这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二)针刺补泻的概念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相应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以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三)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

补和泻的治疗原则与相应的补泻手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即病理状态和机体的反应性来决定。因此说,针刺补泻手法与患病机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与所取腧穴的性能也有密切联系。所以,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取决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功能状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有补或泻的不同效果。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表现为实热、闭证、实证时,针刺又可以泻邪,有清热、启闭、泻实

作用。又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解痉而使疼痛缓解;胃肠蠕动缓慢时,针刺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2.腧穴特性腧穴的主治功能,不仅具有普通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关元、气海、命门、膏肓、五脏的背俞穴、足三里等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补虚益损;而水沟、委中、十二井穴、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机能亢进,具有泻实的作用,适宜于祛邪泻实。

3.针刺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从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临床观察和实验证明,针刺补泻手法作用于机体时,可以出现补或泻所特有的规律性效应。在临床上为了使针刺产生补泻的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一般根据其手法的术式特点,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大类。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1.单式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拇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疾徐补泻:针刺得气后,由浅而深徐徐刺人,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人,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人为补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人为泻法。

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2.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也可以说是由单式补泻手法进一步组合而成,即将操作形式完全不同而其作用相同的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达到补泻目的的操作方法。下面仅介绍烧山火、透天凉两种操作方法。

烧山火:将针刺人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人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人下1/3处(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的补法。此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透天凉:将针刺人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缓地按至下1

/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此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六、留针与出针

留针与出针,也是毫针刺法的重要内容。留针的时间须视病情而定,出针的操作也有不同的要求.现分述如下.将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静以久留。”是说当针刺人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要继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的,称为“动留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而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如急性腹痛、三叉神经痛、痛经等,留针时间可达数小时。有些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如感冒、发热等。小儿一般不便留针,刺络放血亦无须留针。还有一些腧穴常用快速针刺法,亦不必留针.

出针法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针灸大成》说:“指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指出当穴下轻松,没有沉紧感觉的时候,才能拔针。其动作当仔细,随势提出,不能用强力,粗心大意。拔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或食指、中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

拔出。出针的快慢,必须结合病情各种补泻手法的需要而定。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出针之后,应核对针数,防止遗漏。

第二章电针法操作技术规范

电针法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的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的优点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能准确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我国在解放前就有人试制过电针仪,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解放后电针疗法发展很快,进行了许多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一)电针仪器

电针的种类很多,只要是能控制输出电压、电流到所需强度的器械均可用作电针器。但应注意最大输出电压和电流量的关系。例如,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毫安以内,以免发生触电危险。由于近年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电针器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不断更新。现将目前最常用的两种电针器的性能介绍如下: 1.G—6805型电针治疗仪本机的性能比较稳定,交直流两用电源,可输出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频率为160~5000次/分,疏密波和断续波为14~26次/分。正脉冲幅度为50伏,负脉冲为35伏。正脉冲波宽为500微秒,负脉冲为250微秒。仪器顶部有5个小型输出插孔,对应于面板上5个控制旋纽,调节控制旋纽能改变输出强度。各插孔可插入针夹电极插头或电极板插头。面板中间的

旋纽用以选择不同的输出波型,可控制输出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右侧的旋纽用于连续波的频率调节,左侧的旋纽用于疏密波、断续波的频率调节。拨动开关是选择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用的。氖灯指示各种波型的频率。

2.WQ—10A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电针仪本机性能较多,可用于穴位探测、电针治疗、针刺麻醉、电兴奋治疗、经络敏感测定等。基本波型:正冲为矩形脉冲,反冲为尖脉冲。频率及脉冲宽度:“X1”档频率为0~100次/秒,脉宽为250-350微秒;“X10'’档频率为0~1000次/秒,脉宽为60~80微秒。脉冲幅度:负载为250欧姆时,峰值电流不低于60毫安。调制波形:有连续波、间断波、疏密波3种波形,各变动波形的间动频率为30次/秒。输出:有1、2、3路,3路可串成1路作电兴奋输出。电源:直流6伏,可用外接电源。

(二)操作方法

1.先将毫针刺入腧穴有了所需要的“得气”感应。

2.把输出电位器旋纽调到零位。

3.将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两根毫针上,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可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根针上。 4.打开电源开关,选择适当的频率和波型。

5.逐步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强度。

6.一般通电时间为5~20分钟,有些病人可延长至几小时不等。 7,结束时将输出电位器调到零位,然后关闭电源,取下导线。

8.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将针刺人,接

上电针器的一根导线,另一个电极接在浸湿的纱布上,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

(三)电针的选穴

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的选穴方法大致相同,即循经选穴、局部选穴、经验选穴与按神经分布选穴。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则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

(四) 电针刺激参数的选择

1.脉冲电流的作用和刺激的强度

(1)脉冲电流的作用:人体组织是由水分、无机盐和带电生物胶体组成的复杂的电解质导体。当一种波型、频率不断变换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时,组织中的离子会发生定向运动,消除细胞膜极化状态,使离子浓度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组织功能。离子浓度和分布的改变,是脉冲电流治疗作用最基本的电生理基础。

(2)脉冲电流的刺激强度: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会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则会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脉冲电流的“痛阈”强度因人而异,在各种病态情况下差异也较大。一般情况下,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适宜的强度。但此区间范围较窄,须仔细调节。超过“痛阈”以上的电流强度,患者不易接受,应以病人能耐受的强度为宜。

2.波形、频率及节律

常用的电针刺激波形有3种,即尖波、方波、正弦波。每种波形又有单向和双向之分,也有正向是矩形波(方波),负向是尖波的。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单个脉冲可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等。电针的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或叫高频),一般为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或叫低频),一般为2-5次/秒。频率与节律配合调节可以形成疏密波、断续波等。目前使用的各种脉冲电针机输出的波形,大体上是相似的,一般都是不对称的双向脉冲。根据临床治疗和麻醉需要,现将常用的波组及作用介绍如下:

(1)连续波:指的是电针机输出的电脉冲是某一单一固定频率的脉冲序列,它是没有经过调制的波。

密波:能降低神经的应激功能,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产生抑制作用。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的张力,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抑制发生较迟。常用于治疗痿证及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2)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约各1.5秒,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疏密波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治疗疼痛、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3)断续波:是指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形。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流输出,续时,是脉冲电连续工作1.5秒。对于断续波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4)锯齿波:是脉冲波幅按锯齿形自动改变的起伏波,每分钟16-25次不等,其频率接近人体的呼吸节律,故可用于刺激膈神经(相当于天鼎穴)作人工呼吸,抢救呼吸衰竭。锯齿波还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等作用。

(五)电针的适用范围

电针的适用范围和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其治疗病证较广泛。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痹证,痿证,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也可用于针刺麻醉。

(六)注意事项

1.电针器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旋纽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调节输出电流量时,应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防引起肌肉强烈收缩,致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3.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

4.温针灸用的毫针,针柄因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针柄是用铝

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器输出导线夹在针体上。

第三章耳针操作技术规范

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

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已有不少记载。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那分。

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

痛点注射治疗 痛点注射治疗(trigger point injection,TPl)是疼痛门诊最早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所有由肌筋膜异常引起的疼痛。 作用原理: 激痛点是一种局部病理性或解剖性问题,并具有伤害感受特性以及维持中枢敏化的作用。其病理特征:①无菌性炎症肌膜包绕的肌纤维;②硬化病变的皮神经增生的炎性结缔组织和脂肪与筋膜紧密连接运动神经,进入肌肉肌原纤维,损伤线粒体。表现为在肌肉静止时激痛点里可以触摸到的紧绷肌带,无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激痛点经常会被肌肉的过度负荷激活,出现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紧张带。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伴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牵涉痛。软组织损伤的激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因为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不论急性的损伤或是慢性的静力性的应力超常,都可以损伤纤维结构,出现激痛点。 1.触诊定位方法:平滑式、钳捏式与深部触诊。 (1)平滑式触诊:手指来回推动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2)钳捏式触诊:拇指与其他手指钳捏住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的激痛点。 (3)深部触诊法:将手指放在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向深部施加压力,引出局部性的压痛和放射痛。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2.注射器材:10ml注射器,1%利多卡因每点3~5ml,每周一次。 3.注意事项: (1)诊断要准确,否则治疗无效。 (2)无菌操作,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3)局麻药过敏可致呼吸、心搏骤停,治疗室需配置监护和抢救设备。 (4)对注射部位一定要有立体解剖概念,切勿损伤血管、神经、胸膜、腹膜。 (5)同一部位进针,要向3个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 (6)为了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注药速度宜缓慢,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掌握注药速度、改变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注药后可行局部按摩。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修正版)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穿刺术 (2)人工呼吸术 (3)腹腔穿刺术 (4)骨髓穿刺术 (5)心包穿刺术 (6)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小针头肝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 (8)乙状结肠镜检查术 (9)腰椎穿刺术 (10)后囟门穿刺术 (11)后穹隆穿刺术 (12)羊膜囊穿刺术 三、外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闭式引流术 (2)胸腔减压术 (3)气管导管吸引术 (4)心脏按摩术 (5)脑室穿刺术 (6)脑室造影术 (7)颈总动脉造影术

(8)椎管造影术 (9)尿道探杆检查及尿道扩张术

(10)膀胱镜检查术 (11)泌尿系外科X线检查术 (12)排泄性尿路造影术(IVP) (13)逆行性肾盂造影术(RGP) (14)肾盂穿刺造影术 (15)膀胱及尿道造影术 (16)输精管及精囊造影术 (17)腹膜后充气造影术 (18)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1>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 <2>经腹小切口开放性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OTC) (19)血管造影术 <1>动脉造影 <2>静脉造影 <3>下腔静脉造影 四、五官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裂隙灯活体显微镜检查法 (2)前置镜检查 (3)前房角镜及三面镜检查 (4)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5)鼻窦交替疗法 (6)下鼻甲电烙及药物烧灼 (7)下鼻甲注射法 (8)咽鼓管吹张法 (9)鼓膜穿刺术

(10)口腔修复检查与设计 (11)口腔准备 (12)活动部分义齿 (13)全口托牙 (14)固定修复 五、医技科室技术操作规程 (1)放射科技术操作常规暗室技术管理 (2)普通X线投照常规 (3)ST4000透视数字化激光成像系统操作常规 (4)岛津800mAX线机操作常规 (5)ELSCINT SELE 螺旋CT (6)ELSCINT 0.5TMR 操作规程 (7)ECT操作规程 (8)DSA机操作规程(移动式) (9)病理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10)制片染色技术 (11)冰冻切片技术(恒冷箱式) (12)细胞学检查 (13)功能检查科操作常规特检室一般要求 (14)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常规 (15)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常规 (16)电子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17)纤维支气管内镜检查常规 (18)超声诊断检查常规 (19)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治常规

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

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会昌县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目录 1、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程 2、感染性材料的实验操作规程 3、仪器设备的使用规程 4、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 5、实验室消毒规程 6、废弃物的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7、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 8、紧急情况处理规程及应急预案 9、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10、样本分离操作规程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程 1、目的 有效地针对科室进行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生物安全专业实验室。 注(1)、本实验室除HIV初筛实验室为二级生物实验室外,其他实验室均为一级生物实验室。 (2)、本实验室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由7人组成。 3、职责 、中心主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的运行。 、技术负责人负责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的安排。 、质管科、检验科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具体工作。 4、工作程序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组成 4.1.1、中心主任任指定管理委员会主任。 4.1.2、经年度考核,从科室成员中选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实验室知识的技术骨干,由中心主任命为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成员。由7人组成。管理委员会成员任期一年,任期中出现特殊情况中心主任可对之罢免。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维护和检查 4.2.1、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指定针对安全操作和安全装备的检查方案,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4.2.2、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安全清单,为回顾性检查提供资料并进行记录,形成《安全记录》。 4.2.3、对危险品、危险区进行鉴定并加以标志。

4.2.4、实验室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所有的事件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4.2.5、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并对各种紧急情况下应急措施进行培训。 4.2.6、若发生职业暴露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人员。 、警告标记和标签的建立。 4.3.1、对不同危险程度的实验工作区进行标志。 4.3.2、对高度危险性区域要张贴危险公告。 4.3.3、装存危险物质的容器必须贴上标签,其内容应详细。 5、安全操作规程 、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人防护规程 5.1.1、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人防护物品使用 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在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掉并洗手。更换下来的防护服、手套、口罩和鞋套要先经高压灭菌后再行清洗或废弃,眼镜和面罩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后清洗。 1、实验防护服 应选用长袖、后开口、在袖子和前襟部位衬有塑料防渗透材料的防护服,并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当防护服被危险材料污染时应立即将防护服内面向外反卷脱下,把污染处包在里面放入高压消毒锅。 2、手套 应选用乳胶或乙烯基手套,保证所戴手套无漏损,大小合适,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防护服的袖子。每次操作完成或中间离开实验室时都要换掉手套,在手套破裂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要及时更换,用过的手套和污染物放在一起处理。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时手套若被严重污染应在安全柜内摘掉手套放入污染物收集袋中。摘手套时应内面向外反卷脱下。本文来自检验地带网 3、鞋 最好选用防渗透的鞋套,用后高压灭菌废弃。或选用可消毒的包住脚面的鞋,用后消毒清洗。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 1 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 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 3 4 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 5(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 6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

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 操作要求 1 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 2(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 3 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 4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 5

6 1 病情及具体操作规程决定,如腹腔穿刺及肝穿后应以腹带包扎,腰穿 2 3必要的交班,书写病程记录及护理交班报告,并应注意观察及处理可能发生的反应与并发症。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

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口腔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程 一、基本要求 (一)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二)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空腔诊疗器械,包括口径、探针、牙科镊子等空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清洁、消毒。

6、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三)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四)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五)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医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 (一)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 1、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2、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3、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

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CT技术操作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花溪区中医院影像科 CT 技术操作规范 一、预约登记 1、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由登记室估价后请病人交费,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 3、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 4、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 CT 片袋仍旧送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 二、扫描前病人的准备 1、CT 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 CT、MRI 和常规 X 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 2、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 CT 室必须换鞋,保持 CT 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3、对病人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 5、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 7、需要作增强的病人,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不宜使用对比剂的身心疾病,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8、对于作腹部检查的病人,须根据检查的需要,事先作好口服对比剂或水等的准备。另外,检查前一周内,做过食管、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的病人不能作腹部 CT 扫描,以避免肠腔内遗留的钡剂影响 CT 扫描。 9、做盆腔扫描检查的病人,还需提前一天作好口服对比剂的准备,需特别注意服用的方法、时间和剂量等注意事项。 三、扫描的基本步骤 1、输入病人的资料。其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CT 号等;选择扫描方向,是头先进还是足先进;病人的位置是仰卧、俯卧、左侧还是右侧卧;如果是增强扫描,要注明C+,其它特殊扫描方式,必要时也注明。 2、摆病人体位。将病人准确地、舒适地按照检查要求安置在检查床上。安置前首先根据检查的要求确定是仰卧还是俯

最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肿瘤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规范 【适应证】 1.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脏停搏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对心脏停搏的判断包括病人意识丧失,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 【禁忌症】 1.相对禁忌证有严重的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性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 2.凡是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3.检查颈动脉搏动,无颈动脉搏动 4.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5.建立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6.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 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9.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10.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11.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 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 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 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 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 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 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 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 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 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 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 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 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 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

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 规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操作种类、部位。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5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脉搏、呼吸等,有不良反应时应停止操作,并予以相应处理。 6操作后常规敷裹:操作后于穿刺点或切口缝合处用无菌棉球或碘酊棉球压迫片刻,然后以无菌纱布敷盖,用胶布固定。 操作后处理 1操作后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卧床时间、体位及特殊处理,可根据病情及具体操作规程决定,如腹腔穿刺及肝穿后应以腹带包扎,腰穿后宜免枕平卧或俯卧等。 2清理器械用品,整理患者病床或治疗室。 3操作后应做好必要的交班,书写病程记录及护理交班报告,并应注意观察及处理可能发生的反应与并发症。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胸腔穿刺术 1目的 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状和预防胸膜粘连。 2适应症 (一)抽液帮助临床诊断,以明确病因。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精编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 规范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一.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患者的准备: (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固定时注意事项] 1.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2)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不明原因的高热。(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 9.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二牵引术 [适应证] 1.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口腔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2017最新版)

口腔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节诊疗工作卫生操作流程规范 (1) 第二节口腔科体检操作规范 (6) 第三节口腔科门诊病人的护理操作规范 (7) 第四节口腔科四手操作范 (17) 第五节口腔修复操作规程--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 (20)

第一节诊疗工作卫生操作流程规范 第一步:手机/器械收集、分检、毁形与传送 1.1收集 1.1.1 核对:由供应室人员统一到各科诊疗室内收集污染的手机/器械。在收取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检查手机、碧兰麻注射器等器械零件是否完备,数量及科别。 1.1.2 标记:在收取过程中对于特殊器械(除手机外)如碧兰麻注射器、外科手术钳、正畸去戴环钳等需在登记表上做特殊标记,以免造成发送错误。 1.1.3 登记:为了做到收发正确无误,对于手机等特殊器械,必须建立手机器械收取、发放登记表。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根据登记表做到收发数目一致无误。 1.2 分检、毁形 1.2.1 初步分检:将回收的污染物品首先进行初步分检,将各科的特殊专业器械分开浸泡,做到分科明确,器械物品不混淆。 1.2.2 一次性医疗器械毁形:对于门诊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先采用1:200的84消毒液初步浸泡,再用毁形机毁形后由厂家统一焚烧处理。如遇传染病(肝炎、结核)等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特殊处理,用1:50的84消毒液隔离浸泡30分钟后再毁形,医疗器械隔离浸泡后再清洗灭菌。 1.2.3 传送 a、明确划区:在工作中严格划分三个区域,即: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指污物回收分类的区域;清洁区也称消毒区,指消毒、清洗、干燥、检验、维修包装的区域;无菌区也称洁净区,指灭菌储存发放的区域。)由清洁区进入无菌区需摘取、更换手套并换鞋,以确保预防交叉感染。 b、传送要求:器械物品的传送要由污到净,单向循环,不得逆流与交叉穿梭。第二步:清洗消毒 凡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不易洗涤的器械(如玻璃板、带残留水门汀的器具和调和刀、托盘等)在进入加热、清洗/消毒机前,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再用手小心翼翼的去除剩污材料,同时进行预清洗一遍,再统一进入加热清洗/消毒机,选择操作程序彻底清洗。 2.1去污:污物除不净不仅影响去除热原效果,对于仪器也有损坏作用,因此须高度重视。 2.1.1玻璃板、调刀洗涤:玻璃板上的粘固剂很难去除,清洗要求高,清洗时用竖刀将玻璃板及调刀上残留的水门汀粘固剂去除,并用竖刷蘸适量的洗涤剂(去污粉、消毒液等)初步处理。 2.1.2拔牙钳洗涤:首先将带血器械上的血污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10分钟,再用竖刷将血迹冲洗刷掉。 2.1.3牙科车针的洗涤:牙科车针(特别是外科手术车针)由于操作中软组织卷覆表面,刷洗时用小牙刷或钢丝刷清洗车针工作端,必要时用镊子去除覆盖软组织,使工作端没有任何异物。 2.2摆放:按要求将污染手机/器械分别码放入清洗/消毒机内的手机插座、插入架、网盒及下层蓝筐内。 2.2.1摆放要求: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装载框码放器械。例如:玻璃板摆放需要成排、直立、有空档,并充分固定;车针放在密闭小盒内,牙钳、挺子、口腔器械直立码放,戴关节的器械要打开。

医院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检查记录_督查整改报告 峨眉山东区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督导检查整改措施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_1 概论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犯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

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 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 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 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 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 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