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2 遗传与进化生物计算题常见类型及应对策略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2 遗传与进化生物计算题常见类型及应对策略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2 遗传与进化生物计算题常见类型及应对策略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2 遗传与进化生物计算题常见类型及应对策略

生物计算题常见类型及应对策略

一、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关数值的计算

Ⅰ.对中心法则图解的理解:

上述图解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总结,集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不同的生物其表达方式不同,现具体分析如下:

1. 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所有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表达式一般是:

2. 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其表达式一般是:

3. 以RNA为遗传物质,且含有逆转录酶的生物(如艾滋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其表达式一般是:

练习1:已知甲、乙、丙3种类型的病毒,他们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如下图所示(注:单螺旋线均表示RNA),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三种病毒分别举例:甲 . 乙 .丙 .

(2) ①图中1,8表示遗传信息的 .②图中2,5,9表示遗传信息的 ;③图中3,10表示遗传信息的;该过程进行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 。

(3) 图中7表示遗传信息的 ;此过程需有的作用.这一现象的发现,其意义是 .

Ⅱ.有关DNA分子方面的计算

1.在整个DNA分子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以下规律:

A=T C=G

引伸:A/T =C/G=A+C/ T+G =A+G/ T+ C=1

A+G=T+C=A+C=T+G=0.5

A+T≠C+G(A+T/ G+C≠1)

结论1:在双链DNA分子中,两个互补的碱基数目相等; 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且各占碱基总数的50%,在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代表其DNA分子的特异性。

2. 设DNA分子的一条链为a链,另一条链为b链,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以下规律:

A a=T b T a=A b C a=G b G a=C b

假设: a链中的(A a+G a)/(T a+C a)= m 那么: b链中的(A b+G b)/(T b+C b)=(T a+C a)/(A a+G a)=1/m

双链DNA分子中 A+ G / C+ T =1

结论2: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任意两个互不配对的碱基含量之和之比值,是另一条互补链中该比值的倒数,而在整个DNA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

3.在DNA分子中,A+T/ C+ G=(A a+A b)+(T a+T b)/(C a+C b)+(G a+G b)

=2(A a+T a )/2(C a+G a)=2(A b + T b )/2(G b+C b)=n 结论3:在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等于它的每条单链中相同碱基之和的比值。假设: DNA分子的一条a链中:A a+T a=k% 那么:其互补的b链中:A b + T b = T a + A a =k% ;整个双链DNA分子中: A+T= A a +A b+ T a +T b=2k/200=k% 同理:C a+G a=G b+C b=C+G=1-k% 结论4:DNA分子中1条链中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百分含量之和,等于其互补链中该两碱基百分含量之和,也等于整个DNA分子中该两个碱基百分含量之和。

4. 关于DNA结构和分子量的计算:

结论5:若1个DNA分子由n个脱氧核苷酸分子聚合而成,则DNA初步水解所需的水分子数为n-2,若完全水解所需要的水分子数为3n--6,每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含游离的磷酸基1个。假若脱氧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b,那么基因的分子量为bn--18(n-2)

5.关于半保留复制方面的计算:

①若1个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可得个2n个DNA分子,若某个DNA分子用同位素15N标记,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含15N的DNA分子占其总数的1/2(n-1),含15N的DNA单链与

14N的单链之比为1/(2n-1);若用同位素15N标记原料,则含15N的DNA分子占其总数的100%,含14N的DNA分子只有2个。

②DNA分子某种碱基数为m个,DNA分子复制n次需要该种游离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m(2n-1);而完成第n次复制,则需要该种游离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m(2n -1)

练习2:已知某DNA分子含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2:2:1:5;该DNA 分子连续复制2次,则第二次复制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

A.700 B.1400 C.1800 D.2100

练习3.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练习4. 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所有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问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A.100% B。50% C。25% D。0%

Ⅲ.关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计算

1.根据转录和翻译的特点,确定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数、mRNA中的碱基数和蛋白质中氨基的数目之间的量化关系。

结论8:基因中能编码蛋白质的的脱氧核苷酸数 : mRNA的核糖核苷酸数 :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 6:3 :

1

2.假若信使RNA是以基因中的a链为模板转录而来,则有以下规律:

引伸:A+U(C+G)/mRNA = A+T(C+G)/单a

=DNA双链中的(A+T)或(C+G)/ DNA双链

结论9:信使RNA互补配对的碱基含量与基因模板链上对应互补碱基含量相等,也等于双链DNA中相应互补配对的碱基数目之和之比值相等。

3. 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计算:

注:a----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

练习5、在1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上的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形成的mR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碱基总数的()

A.24% 22% B.22% 28% C.26% 24% D.23% 27%

4.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性状改变

①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结构的非编码区段,这样的突变不会引起性状变异。由于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序列不携带遗传信息,若突变发生在该片段中,则这种突变不会有遗传效应,更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②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例如:UUU和UUG都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当U和G相互置换时,不会改变密码子的功能,因为决定氨基酸的还是苯丙氨酸。

③某些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位置或种类,但并不影响该蛋白质的功能。例如:由于基因突变使不同生物中的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其中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 肽链的第十七位上是亮氨酸,而小麦是异亮氨酸,尽管有这样的差异,但它们的细胞色素C 的功能都是相同的。

④隐性突变在杂合状态下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例如在豌豆中,高茎基因D对矮茎基因d 是显性;若基因型为DD的受精卵中,有一个D突变为d,则该受精卵的基因型为Dd,矮茎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达。

⑤生物遗传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改变了,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遗传性状并未发生变化。

二、细胞分裂方面的计算

1.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内DNA分子数的计算

(染色体数=着丝点数=1/2染色单体数或核内DNA分子数)

2.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情况

⑴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体产生配子情况分析

注意: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可产生4个4种精子

⑵.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独立遗传)个体产生配子情况分析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2种精子,一个雄性个体产生4n个2n种精子;一个卵母细胞产生1个1种卵子,一个雌性个体产生4n个2n种卵子。

易错点:1.“或”与“和”不分

练习6.下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

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时是()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④;②、③D.②、④

2.异常配子产生原因分析不清

①配子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减Ⅰ分裂不正常,减Ⅱ分裂正常

②配子细胞中含有相同基因--减Ⅰ分裂正常,减Ⅱ分裂不正常

③配子细胞中既含有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又含有相同基因--减Ⅰ分裂和减Ⅱ分裂都不正常练习7.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Ⅰ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Ⅱ分裂正常。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时,在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以上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染色体数目不正常的配子。那么上述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最终结果应当是()

A.两者产生的配子全部都不正常。

B . 前者产生的配子一半不正常,后者产生的配子都不正常。

C. 两者都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

D. 前者产生全部不正常的配子,后者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

练习8.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基因突变,使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突变为a,该细胞以后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A.1种B.2种C.3种D.4种

练习9.右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此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3.对复等位基因不理解

例3.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

A.都是纯合子(体) 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B.都是杂合子(体) 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解析】本题比较新颖,不少学生由于对复等位基因了解不够而无所适从。通过题目可知A和a均是A+通过基因突变而得到的A+的等位基因。在一个群体内,同源染色体的某个相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超过2个以上时,就称作复等位基因。如人类ABO血型系统,就群体而言,有I A、I B、i三种基因,因此人类的ABO血型是由3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的。就一个具体人类来说,决定ABO 血型的一对等位基因,是I A、I B、i三种基因中的两个,即I A I A、I A i、I B I B、I B i、I A I B、ii这六种基因型的某一种。

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有中生无),所以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正常人的基因型是aa或A+a,而其父母双方又是患者,所以父母的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或Aa和A A+(杂合体),所以这对夫妻可能都是杂合子选B。

三、遗传变异与育种方面的计算

1、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分析

易错点:

1.已知后代表现型和未知后代表现型时的后代基因型概率计算

(1)已知表现型P:AaXAa→A_ aa

则F1为AA的可能性为1/3;为Aa的可能性为2/3

(2)未知表现型P Aa X Aa →?

则F1为AA的可能性为1/4;为Aa的可能性1/2;为aa的可能性为1/4。

2.在亲子代基因型均不确定,而只知可能性的情况下的后代基因型概率计算

(1)P 2/3Aa X Aa2/3 →aa 则F1为aa的可能性为1/4X2/3X2/3=1/9。

(2)P 1/3AA X AA1/3或1/3AA X Aa2/3 →aa 则F1为aa的可能性为0.

3.实验情况中由于某种原因会导致不出现特定的分离比

(1)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如两只杂合黑豚鼠杂交,生下的4只小豚鼠不一定符合黑:白=3:1,有可能全是黑色或白色,也有可能既有黑色又有白色,甚至还可能是白:黑=3:1。

(2)某些致死基因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

①隐性致死:隐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植物中白化现象。

②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如人的神经胶症基因(皮肤畸形生长,智力严重缺陷,出现多发性肿瘤等症状)。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后代2:1)和显性杂合致死(后代1:1)。

③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④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现象。

练8.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且基因A或基因B在纯合时导致胚胎坏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A. 9:3:3:1

B.3:3:1:1

C.4:2:2:1

D.1:1:1:1

2、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分析

(1)根据后代出现的特殊的形状分离关系,确定相应的数值。

(2)依据乘法原理进行计算。

(3)两对等位基因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是9:7或15:1,原因是基因型为A--bb 、aaB--和aabb的个体表现型是相同的(3/16+3/16+1/16);同理基因型为A--B-- 、A--bb 和aaB--的个体表现型是相同的(9/16+3/16+3/16),才出现15:1,若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且比例是9:6:1或9:4:3, 原因是基因型为A--bb 和aaB--的个体表现型是相同的(3/16+3/16);同理基因型为A--bb ( aaB--)和aabb的个体表现型是相同的, 才出现9:4:3.

(4)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运用“十字相乘法”计算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

(5).含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自交后代基因型有3n种,表现型一般有2n种。

三、物质跨膜问题的计算

1:在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为双层膜,细胞膜、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为单层膜,核糖体、中心体无膜;原核细胞只考虑细胞膜。

2.在同一个细胞内,二氧化碳从产生到利用经过至少4层膜,8层磷脂分子;在相邻细胞间,二氧化碳从产生到利用经过至少6层膜,12层磷脂分子。

3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小肠绒毛壁、肾小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物质通过该细胞要穿透2层膜。

4:胞吞、胞吐作用:具膜小泡的形成要借助膜融合,并不通过膜结构,出入核孔也不通透膜结构,所以穿透膜层数为0。

例4. 氧气从外界、葡萄糖从小肠分别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参与反应,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分别为()

A.4和3

B.5和4

C.9和7

D.11和7

[解析] 由下图可以看出氧气分子从外界进入骨骼肌细胞(实质上最终进入线粒体)被利用,途径为:氧气→出肺泡(2层)→入毛细血管(2层)→入红细胞(1层)→出红细胞(1层)→出毛细血管(2层)→入组织细胞(1层)→入线粒体(2层),共计11层膜;葡萄糖→穿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入毛细血管(2层)→出毛细血管(2层)→入组织细胞(1层),共计7层。答案选D

易错点:1.“磷脂分子层”与“生物膜层数”不分

2.不注意物质的运输途径及要到达的代谢场所,如葡萄糖被分解发生在细胞质中,分解后产生的丙酮酸才进入线粒体,而氧气分子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利用。

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方面的计算

1.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速率以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或葡萄糖的生成量来表示,呼吸作用速率恰好相反。

易错点:(1)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区分不清

①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图1)

②弱光条件下: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图2)

③较强光照条件下(光补偿点):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零(图3)

④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图4)(2).合成的有机物与积累的有机物不分

练习10。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

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2.根据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类型(C6H12O6为呼吸底物)

C6H12O6 +6O2 +12H2O---→6CO2+12H2O+ 能量

C6H12O6---→C2H5OH(酒精)+ 2CO2+ 能量(绝大多数植物)

C6H12O6---→2C3H6O3(乳酸)+ 能量(人和动物、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等少数植物)

⑴无CO2释放时→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此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变,如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

⑵不消耗O2,释放CO2(酒精量= CO2量)→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增大,如酵母菌无氧呼吸。

⑶O2消耗量=CO2释放量→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变,若将二氧化碳吸收,则气体体积减少。

⑷CO2释放量>O2消耗量,细胞同时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方式,如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细胞呼吸。此情况下,那种呼吸方式占优势可如下分析:若Vco2/VO2 = 4/3,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相等

若Vco2/VO2 > 4/3,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有氧呼吸

若Vco2/VO2 < 4/3,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呼吸

(5)有水生成的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的一定不是乳酸

发酵。

3.O2的浓度与细胞呼吸类型得关系

结论:O2的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

时,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

行有氧呼吸

4.细胞呼吸中的计算

1、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摩尔数为1:3。

2、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有氧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摩尔数之和

的比为3:4 。

3、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摩尔数之比为3:1。

4、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摩尔数之比为

1:19。

例5.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

其产生的酒精和CO2量如图所示。问:在氧气的浓度为a时,( )

A.酵母菌只进行发酵 C.67%的葡萄糖用于发酵

B.33%的葡萄糖用于发酵 D.酵母菌停止发酵

[解析]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当氧气的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为6摩尔;产生CO2为15摩尔,根据化学方程式推知: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为3摩尔,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9摩尔,故分解的葡萄糖为 1.5摩尔,则用于发酵分解的葡萄糖占整个细胞呼吸的3/3+1.5=2/3,故正确选项为C

练习11.下图表示的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线段XY=YZ。则在氧浓度为a时有氧呼吸与无氧

呼吸

A.消耗的有机物相等

B.释放的能量相等

C.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

D.消耗的氧相等

五、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某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和×100%。若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群体个体数×2)×100%。若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女性个体数×2+男性个体数)×100%。

2、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

适用条件: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迁出;没有自然选择;不发生基因突变。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即:A+a=1, AA+2Aa+aa=1.

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 1/2杂合子的频率。

4、对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子代患病概率;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子代患病概率×1/2.

5、伴X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孩患病概率=男(女)孩患病个体数/男(女)孩总数;患病男(女)孩概率=男(女)孩患病的个体数/孩子总数。

练习12..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 B.9/19 C.1/19 D.1/2

六、能量流动方面的计算

1.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能量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则

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用于生产者的生

长、发育和繁殖。

例1:某个湿地生态系统以网茅属植物和藻类为主要的自养生物,下图是这个湿地每年每平方米能量流动的数据(单位:千焦).其数据支持下面哪一种说法( )

A. 网茅属植物大约固定了入射到该生态系统太阳能的2%

B. 网茅属植物的净生产量为每年每平方米144898千焦

C. 藻类在将光合作用产物转化为自身物质方面比网茅属植物效率更高

D. 大约有40%的入射光能被反射出该湿地

分析: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网茅属植物和藻类) 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为144898千焦+7542千焦=152440千焦,其中大约有99.3%(21540000—152440∕21540000) 入射光能被反射出该湿地, 网茅属植物大约固定了入射到该生态系统太阳能的0.71%,网茅属植物的净生产量为144898千焦—117299千焦=27599千焦,而藻类在将光合作用产物转化为自身物质效率是(7542千焦—754千焦∕7542千焦)90%,远远高于网茅属植物,故正确答案选C

2.能量的传递途径

能量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一主渠道依此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的,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就是本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

例2.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以象粪为食。设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到蜣螂体内的约为()

A.0 KJ B.106 KJ C.2×106KJ D 106 KJ—2×106 KJ 分析:被某一种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能量,一部分存在于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另一部分能量被该营养级生物所同化。此题中大象摄入体内的能量,一部分存在于象粪中,另一部分被大象同化,其中流入蜣螂体内的能量是存在于大象粪中一部分能量,并不是在这段时间内大象所同化能量的一部分,故大象所同化的能量并未流入蜣螂体内,蜣螂以象粪为食而不是以取食它的躯体。故答案为A。

3.能量的分流

每一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分配情况为:一部分被该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消耗,其中的ATP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而热能则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到大气环境中;另一部分

流入下一营养级生物(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是以遗体、残骸等形式被分解者利用。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强调的是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不是两个个体之间(或两类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

例3.当一只狐狸吃掉一只兔子,它获得了这只兔子的()

A.仅是大部分能量 B.仅是大部分物质C.大部分物质和能量D。少部分物质和能量

分析:学生很容易误选D。原因是没有辩清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相临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错误的认为是两个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在狐狸和兔子之间,因为兔子大部分的营养物质被狐狸消化吸收,因此获得了兔子大部分能量和物质。答案应选C

4.流入消费者体内的能量

流入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该级消费者生物的同化量而非摄入量。摄入量和同化量的关系是:摄入量= 同化量+ 粪便中的能量。另外还可以用保留在体内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来表示。

例4.假设图2中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存在于粪便中的能量为b,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分析: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本题中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a―b),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还可以是呼吸散失量与自身保留量之和,即(c+d),本题按传递效率为20%计算,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即(a―b)×20% 或(c+d)×20%。

5.两非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在非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等于其中每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积。

例5.在某生态系统中,已知一直鹰增重2Kg要吃10Kg的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 昆虫,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若各营养级生物摄取的食物全部转化成能量的话,那么这只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为()

A.0.05% B.0.5% C.0.25% D.0.025%

分析: 此题涉及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昆虫—→小鸟—→鹰。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计算出鹰所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100/1000×0.25/2×2/10×100%=0.25%。答案应选择C

变构练习4:右图代表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假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B

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则A种群干物质

中的能量

在之间。

6. 涉及多条食物链的某营养级食物量的计算

例6.如果一个人的食物中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kg B.28kg C.100kg D.280kg

分析: 据题意可以看出有三条食物链:

在第1条食物链中:植物→人, 人要增重0.5kg,需消耗0.5÷10%=5kg植物, 在第2条食物链中:植物→羊→人,人要增重0.25kg,需消耗0.25÷10%÷10%=25kg植物, 在第3条食物链中: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人要增重0.25kg,需消耗0.25÷10%÷10%÷10%=250kg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kg共需消耗植物:5kg+25kg+250kg=280kg .故答案应选D.

7.有关”至少”和”最多”问题的计算

若遇到”至少需要”“最多使用”等字眼时,所选用的传递效率为20%,在食物链中选最短链;如遇“最大消耗”“最少利用”时传递效率则为10%,在食物链中选最长链。

例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为()A.100 kg

B.44.5 kg

C.25kg

D.15kg

分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猫头鹰分别占有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按最短食物链和最大传递效率来计算,故故答案应选 C

练习13.右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三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到有机磷农药的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的能量为5.8×109KJ , 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

归纳总结:

(1)该营养级在食物链中是高营养级还是低营养级,若是高营养级,则以前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乘以传递效率,若是低营养级则以高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除以传递效率。

(2)传递效率未知时,根据"至少"或"至多"确定按10%或20%计算.

(3)若该营养级能量或生物量非一条食物链来源或去向时,已知每条占的比例,先分别计算再求和.未知传递效率时,由"至少"或"最多"分别按10%或20%计算;未知每条占的比例,根据"至少"或"最多"确定一条最短或最长的食物链;未知传递效率时,同时确定按10%或20%计算。

(word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练习题

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 制作人:张洪芬审核人:高一生物组适用范围:高一全体学生使用日期: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硝化细菌、乳酸菌、霍乱弧菌、酵母菌等 B.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但含有细胞膜结构 C.原核生物所有的细胞中都没有细胞核,真核生物所有的细胞中都有细胞核 D.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但DNA存在的主要部位不完全相同2、下列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A.大肠杆菌、蓝藻、噬菌体B.根霉、蓝藻、大肠杆菌 C.酵母菌、噬菌体、发菜D.乳酸菌、念珠藻、大肠杆菌 3、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正确的是() A.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面积B.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直径范围内可看到一行相连细胞2个C.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D.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时,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4、用光学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的物镜组合来观察某一细胞装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a组合观察到的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组合视野最暗 B.d组合可能观察不到细胞 C.b组合比c组合看到的细胞数少 D.由a组合转变为c组合进行观察时,应先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5、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①念珠藻②酵母菌③蓝球藻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⑥发菜⑦颤藻⑧SARS病毒A、①③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⑧ 6、有关细胞学说的建立,正确的是() A.该学说认为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的 B.施旺和施莱登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即“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该学说认为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7、下列哪一项既属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结构,又属于种群的基本单位()A.蓝球藻小球藻黑藻 B.乳酸菌酵母菌大肠杆菌 C.洋葱青蛙小鼠 D.烟草花叶病毒土壤农杆菌肺炎双球菌 8、某同学在物镜和目镜都是10×的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列细胞有16个,将物镜换成40×后,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一般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下列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①衣藻②颤藻③酵母菌④放线菌⑤水绵.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③⑤ 10、细菌和酵母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 A.细胞膜B.核被膜C.细胞壁D.核糖体 11、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人肝细胞都是真核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颤藻与发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颤藻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中含叶绿体 D.细菌和蓝藻在结构上有统一性,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和核酸等 12、下列各生物与相应的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①噬菌体②蓝藻③大肠杆菌④草履虫⑤番茄⑥衣藻. A.除①②③外,其余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B.以上生物中,只有⑤⑥两种生物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C.①中只有一种核酸,其余均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D.除⑤⑥两种生物外,其余生物都需进行寄生生活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基本的生命系统的是() A.蛋白质分子B.大肠杆菌C.噬菌体D.蛙 14、下列关于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和宽度被放大的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C.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与实物相比是倒置的像 D.显微镜的视野中,如果物像偏向右下方则应该向左上方移动至视野中央 大洼高中高一生物习题案

高中生物计算题专项解析

高中生物计算题归类解析 高中生物多个章节的知识与数学关系密切,在题目设计进行知识考查时,需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计算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单科试卷中。为培养学生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科内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知识的自然整合,现将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归类解析: 1.与质白质有关的计算 (1)蛋白质的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一肽链数; (2)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氨基(-NH2)数=至少含有羧基(-COOH)数=肽链数; (3)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个数-18×脱去水分子数; (4)不考虑DNA上的无遗传效应片段、基因的非偏码区、真核细胞基因的内含子等情况时,DNA(基因)中碱基数: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例1.某蛋白质由n条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 解析: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的分子量总和—脱去水分子质量总和。此题关键是求氨基酸个数,由转录、翻译知识可知,基因中碱基数:mRNA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故氨基酸数为b/3,失去水分子数为(b/3-n)。 答案:D 2.物质通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1)1层生物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2)在细胞中,核糖体、中心体、染色体无膜结构;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是单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的膜是双层膜,但物质是从核孔穿透核膜时,则穿过的膜层数为0。 (3)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和消化道管壁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且穿过1层细胞则需穿过2次细胞膜(生物膜)或4层磷脂分子层。 例2.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4层 B.6层 C.8层 D.10层 解析:葡萄糖从消化道进入毛细血管需经过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两个细胞,进出时共穿过4层膜,8层磷脂分子。答案:C 例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 B.6 C.7 D.8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II)知识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 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 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1》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细胞学说揭示了() A.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B.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C.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下列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 A.N、S、O、Mg B.H、O、K、B C.P、N、C、Mo D.Ca、C、O、Mn 3.右图表示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关系图,其中Ⅰ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Ⅰ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Ⅰ细胞膜、Ⅱ蛋白质、Ⅲ脂肪 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Ⅰ原核生物、Ⅱ绿藻、Ⅲ蓝藻 4.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一定是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B.此细胞不可能是植物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C.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结构①②③④中都含有大量磷脂 5.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A.膜的选择透过性 B.细胞保持完整性 C.核内有遗传物质 D.线粒体供能 6.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A.细胞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 B.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7.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1分子谷氨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A.5、9、4、1 B.4、8、5、1 C.5、8、4、1 D.4、9、4、1 8.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若转换高倍镜观察,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损坏镜头 D.转换高倍镜之前,应将所观察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9.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

高中生物 计算题的完全解题策略及分类汇集 新人教版

生物计算题的解题策略及分类汇集 一、蛋白质方面的计算题: 1、解题策略: ①求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个数、所含的碱基数或失去的水分子数时,依据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时,一方面依据是一条多肽链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羧基各1 个;另一方面是依据公式 :一条多肽链中的氨基(羧基)数=R 基中的氨基(羧基)数+1。 ③求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量时,依据公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所含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失去水的分子量 ④求多肽中某种氨基酸的个数时,首先观察各种氨基酸的分子式,一般情况下,所求氨基酸与其它氨基酸不同,通常表现为氧元素或氮元素等比其它的多;然后设所求氨基酸的个数为X ,其余氨基酸总数为Y ,用所求氨基酸的特殊元素的数量列式计算。 2、典例精析: 例1、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含四条多肽链,那么在形成过程中,失去的水分子数为( ) A .570 B .571 C .572 D .573 答案:A 精析:利用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574=4+失去的水分子数,可求出失去的水分 子数为570。 例2|、下列为构成人体的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游离的氨基、羧基数依次为( ) ①COOH 2CH 2NH -- ②COOH 2CH CH 2NH --- COOH ③ COOH CH 2NH -- 3CH ④2NH 32CH CH 2NH ---)( COOH A .2、2 B .3、3 C .4、3 D .3、4 答案:A 精析:②氨基酸的R 基中有一个羧基,④氨基酸的R 基中有一个氨基;再加上形成的四肽中两端分别游离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例3、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该蛋白质的 分子量接近于( ) A .12800 B .12544 C .11036 D .12888 答案:C 精析:蛋白质中的肽键数等于失去的水分子数;依据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可求得此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100个;由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128×100—18×98=11036。 例4、有一条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式为C x H y N z O w S (z ﹥12,w ﹥13),这条多肽链经过水解后的产物中有 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 3H 7NO 2S )、丙氨酸(C 3H 6NO 2)、天冬氨酸(C 4H 7NO 4)、赖氨酸(C 6H 14N 2O 2)、苯丙氨酸(C 9H 11NO 2)。求水解产物中天冬氨酸的数目是( ) A .y+12 B .z+12 C .w+13 D .(w -13)/2 答案:D 精析:设天冬氨酸的个数为M ,其余四种氨基酸的总数为N ,则有方程:M+N=12;然后依据天冬氨酸所含氧元素数 目与其它的不同,用5种氨基酸的氧元素列方程:4M+2N=w+11,(方程中的11是失去水分子中的氧分子数)。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每节习题(及答案)(精选.)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因为 A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 .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C .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2 .组成玉米和人体的最基本的元素是 A .氢元素 B .氧元素 C .氮元素 D .碳元素 3 .在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 .水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糖类 4 . C 、 H 、 N 三种还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 73 %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 1 %,这一事实说明了 A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5 .下列化学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 A . K B . P C . B D . Ca 6 .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 其中花卉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A . Ca2+ B . SO42- C . Zn2+ D . H2PO42- 7 .某块地在施用了含硼的微肥后,其增产效果显著,这是因为含硼的微肥有利于植物的 A .受精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同化作用 8 .大海中的水母、海带,陆地上的蜥蜴、山草等都是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A .水分 B .蛋白质 C .脂质 D .糖类 9、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的,但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B、生物体中可有可无的一些元素 C、微量元素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D、Cu、Zn、Mo等元素是细胞内的微量元素 能力提升 10、某婴儿因长期食用劣质奶粉而出现身体浮肿、哭闹不安、肌肉抽搐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血液中缺乏 A、糖类、钙离子 B、蛋白质、钙离子 C、蛋白质、锌离子 D、脂质、维生素D 1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活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氧 B、在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核酸 C、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成分相同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 德州跃华学校张国花 2010年7月25日 10:08 高中生物中的计算题分散在各个章节,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将这些知识系统地集中起来复习,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复习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方法,希望和各位老师同学共享。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公式: 3、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水分子数 例1:现有氨基酸6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610个,羧基总数为6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 A、598,2和2 B、598,12和10 C、599,1和1 D、599,11和9

解析:由条件可以得出R基上的氨基数是10个、羧基数是8个;由前面的公式可得出肽键数=600-2=598;氨基数=2+10=12;羧基数=2+8=10。所以选B。 例2、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所示),这些多肽中共有的肽键数为() A、31 B、32 C、34 D、 35 解析:切去4个丙氨酸后氨基酸总数为35,肽链数为4,所以肽键数为35-4=31。选A。 例3、测得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又测得胰岛素分子量约为5646,由此推断含有的肽链条数和氨基酸个() A.1和44 B.1和51 C.2和 51 D.2和44. 解析:依据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出。选C。 二、物质分子的穿膜问题: 需注意的问题: 1、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

2、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3、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4、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5、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6、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 7、(一)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 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二)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三)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例1、若某一植物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一个相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则该CO2分子穿过层生物膜(层磷脂双分子 层;层磷脂分子)。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分裂类型题强化练习

细胞分裂类型题强化练习 1.(2018全国Ⅲ卷,4)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2.(2018全国Ⅰ卷,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 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 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3.(2018浙江卷,21)下表为实验测得离体培养的胡萝卜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1期的细胞中主要进行有关蛋白质 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增生 B.用含DNA合成抑制剂的培养液培养1.3h后,细胞都被阻断在S期 C.G2期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含2条并列的染色单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胡萝卜各组织细胞周期时间长短相同.但G1、S、G2和M期的时间长短不同 4.(陕西省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细胞分裂间期依次划分为G1、S和G2期,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灰色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 B.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 C.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 D.中心体的复制始于G1期,在G2期复制完毕 5.(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一)试题试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如图甲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图像,图乙表示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①中心体的活动很活跃,图乙ab段核糖 体的活动很活跃 B.图甲中的②处于图乙中的ef段,属于分裂后期 C.图甲中的①处于图乙中的cd段,细胞中染色体∶ DNA∶染色单体=1∶2∶2 D.着丝点分裂发生在de段,是图甲中的②所示时期 6.(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届新高三零诊模拟生物试题)抑素是细胞释放的、能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研究发现,皮肤破损后,抑素释放量减少,细胞分裂加快。伤口愈合时,抑素释放量增加,细胞分裂又受抑制。由此推断() A.抑素对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B.皮肤细胞培养时,加入一定量的抑素有利于细胞分裂C.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的活动,使其细胞周期缩短

高中生物遗传计算题讲课教案

1、拉布拉多犬(二倍体)的毛色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不存在显性基因F则为黄色,其余情况为黑色或棕色。一对亲本生下四只基因型分别为EEFF、Eeff、EEff和eeFF的小犬,则这对亲本的基因型是;这对亲本若再生下两只小犬,其毛色都为黄色的概率是。若基因型为Eeff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Eff的子细胞,则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子细胞基因型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2、图10是人类某一类型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基础示意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以D和d表示).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LDL受体合成的是__________性基因,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于正常人。 (2)由图可知携带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1是对该高胆固醇血症和白化病患者家庭的调查情况,Ⅱ7与Ⅱ8生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

3、(16分)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该男孩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请回答: (1)画出该家庭的系谱图并注明每个成员的基因型(色盲等位基因以B 和b 表示)。 (2)导致上述男孩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他的(填“父亲”或“母亲”)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3)假设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①他们的孩子中是否会出现克氏综合征患者? ②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是多大? (4)基因组信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4、(16分)图16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 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丙病的遗传方式是,Ⅱ6的基因型是。 ⑵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 ⑶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患病的概率,是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 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蛋白质的计算题归析

高中生物必修一蛋白质的计算题归析(灵璧中学) 1.有关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例1组成生物体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一条含有100个肽键的多肽链的分子量为多少? 解析: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明确的基本关系式是: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水数×18(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本题中含有100个肽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数为:100+1=101,肽键数为100,脱水数也为100,则依上述关系式,蛋白质分子量=101×128?100×18=11128。 变式1:组成生物体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则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含2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为() A.12800 B.11018 C.11036 D.8800 解析:对照关系式,要求蛋白质分子量,还应知道脱水数。由于题中蛋白质包含2条多肽链,所以,脱水数=100?2=98,所以,蛋白质的分子量=128×100?18×98=11036,答案为C。 变式2: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由于吃毒蘑菇而身亡,其中鹅膏草碱就是一种毒菇的毒素,它是一种环状八肽。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则鹅膏草碱的分子量约为( ) A.1024 B.898 C.880 D.862 解析:所谓环肽即指由首尾相接的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的多肽,其特点是肽键数与氨基酸数相同。所以,鹅膏草碱的分子量=8 ×128?8 ×18=880,答案为C。 2.有关蛋白质中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脱水数的计算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明确的基本知识是蛋白质中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脱水数的数量关系。基本关系式有: 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多肽链,则肽键数=(n?1)个; 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则肽键数=(n?m)个; 无论蛋白质中有多少条肽链,始终有: 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例2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含2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量减少了900,由此可知,此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A.52、52 B.50、50 C.52、50 D.50、49 解析:氨基酸分子形成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在此过程中脱去了水,据此可知,肽键数=脱水数=900÷18=50,依上述关系式,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50+2=52,答案为C。 变式1:若某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1935,在合成这个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中脱水量为1908,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7,则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肽链有()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解析:据脱水量,可求出脱水数=1908÷18=106,形成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子质量之和=11935+1908=13843,则氨基酸总数=13843÷127=109,所以肽链数=氨基酸数?脱水数=109?106=3,答案为C。

高中生物计算题解法

一、蛋白质方面的计算题: ①求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个数、所含的碱基数或失去的水分子数时,依据公式:氨基酸 数=肽链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时,一方面依据是一条多肽链中至少含有游离 的氨基、羧基各1个(即,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数。注,环链为0);另一方面是依据公式:一条多肽链中的氨基(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羧基)数+1。 ③求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量时,依据公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所含氨基酸的总分子 量-失去水的分子量 ④求多肽中某种氨基酸的个数时,首先观察各种氨基酸的分子式,一般情况下,所求氨基 酸与其它氨基酸不同,通常表现为氧元素或氮元素等比其它的多;然后设所求氨基酸的个数为X,其余氨基酸总数为Y,用所求氨基酸的特殊元素的数量列式计算。 二、物质跨膜数量的计算: ①判断该生理过程是否跨膜,如内吞、外排、从核孔出入等过程都不跨膜。 ②明确由膜围成的细胞结构的膜层数:单层膜的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小泡和溶酶体)、双层膜的结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只考虑细胞膜。需注意的问题: ①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 ②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③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④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⑤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⑥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 没有穿膜。 ⑦a、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 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b、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 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C、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 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计算题: ⑴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速率以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或葡萄糖的生成量来表示,呼吸作用速率恰好相反。 CO2+H2O→(CHO2)+ 6O2 易错点: ①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区分不清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生物必修(I I)知识总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 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 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 1:高豌豆 F 1 : Aa ↓↓ F 2:高豌豆矮豌豆 F 2 :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 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 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 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

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