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岩溶地质环境,然后从水库诱发地震、边坡失稳、岩溶水库坝址的渗漏、地面塌陷、地表失水和水源枯竭、水质污染六个方面来分析岩溶地区的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关键词:岩溶;水文工程地质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适应人类的需要,在岩溶区域不断地进行着自然地质环境的改造,由于人们工程活动而引起的水文工程地质环境的改变,只注意到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忽视那些以后才显出来、或逐渐重复或积累才发生作用的地质环境,纵然达到预期目的,也会给该地区带来或多或少的环境问题,重则会使环境恶化,生态不平衡,危害人身健康,危害工农业生产,导致自然环境水文工程地质灾害的加剧。

1岩溶地质环境概述

大陆壳约有75%的地区是沉积岩,沉积岩中有15%是由碳酸盐岩组成。据统计,全世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约4000万平方公里。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分布广、发育好、类型最多的一个国家,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遍及二十一个省(区),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地表出露的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复盖和埋藏的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黔、桂、滇东、湘西、川东、鄂西等地区是世界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

岩溶发育或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具有可溶性的岩石和侵蚀性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岩溶及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分析报告

岩溶及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分析 第一章岩溶 一.基本概念 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是指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石 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地区,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对岩 石的溶蚀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洞穴,或在岩层的表 面形成奇峰异石等独特的地貌景观。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典型 地区,并因此得名"喀斯特"。1966年5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岩溶学 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 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 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 形态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 貌现象统称岩溶。 岩溶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典型的分布区有、阳朔、以及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的山水、的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这些奇异的景观都 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区。整个西南石灰岩地区连成一片,面积共达550000km2;全国石灰岩分布面积约1300000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 二.研究意义 由于岩溶地区有着独特的水文特征和地貌特征,因此在岩溶地 区进行各种经济建设和生活生产会遇到非岩溶地区所没有的问题。 在岩溶地区,由于存在大量的地下空洞,尽心水库修建时要注意防 止渗漏问题,在开凿睡到和建设矿井时要注意涌水排水问题,在建 筑铁路、桥梁和厂房时要注意地基塌陷问题。 三.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在自然界,要保证岩溶作用能进行,必须有水在碳酸盐岩部的 裂隙或孔隙中流动,使两者不断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且不断 循环更替,排除钙离子饱和的补入未饱和的。这就要求具有以下条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可编辑版】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人员事迹材料 自20**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了西北甘肃甘州地区1:5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东北黑龙江林甸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工作,西南川西高原若尔盖藏区大骨节病区地下水勘查项目等,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201X年作为水环中心最年轻的一员参与了“ 5.12”汶川特大地震堰塞湖抢险排查工作,十天里与专家组成员辗转2000余公里,完成了XX市10个堰塞湖的调查,提交了10处堰塞湖排险建议报告,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国土资源部表彰。 近年来主要负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是部、局发挥地学优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设立的第一个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项目,当时国内尚无现成标准规范可供查阅,项目组借鉴油气、矿产等行业经验,动员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资源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建立了适宜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方法体系,系统总结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勘查、建设、灌注、监测等关键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评审认为,“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与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项目成果报告为优秀”;201X 年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与项目组成员联合攻关,圆满完成了示范工程调查、勘查、选址、评价、建设、灌注、监测等全流程技术方法体系的探索和示范工程监测

井及监测体系的建设,在201X年地质调查项目野外质量抽检中,专家组对“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项目取得的野外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与企业合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实施了我国也是世界首个煤基全流程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为我国有效减排二氧化碳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我国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X-201X)”项目,继续为所从事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科研开发贡献力量。 先后参与编写专著3部,其中第三作者1部(《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已出版);在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ei或istp收录2篇;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优秀个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和“水环地调中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于201X年经层层遴选,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第二批培养计划。 附送: 水文局年度河流工作总结 水文局年度河流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省水利厅党委、省水文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上饶水文局党组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水文干部职工,抓大事、谋长远,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水文事业进入了一个环境改善、成效明显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2016年) 在国土资源部正确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岩溶地质调查项目,完成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78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30万平方千米,1:5万岩溶塌陷调查3万平方千米,建立了10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调查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和天坑3000多处,在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石笋高分辨率测年、岩溶人工增汇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牵头承担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建立全球岩溶碳循环监测站,为推动全球岩溶合作研究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岩溶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石漠化治理示范、洞穴探测、碳汇调查、塌陷易发区评估和岩溶油气储层评价等6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一是查明西南8省(区、市)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534亿立方米/年,实施地下河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0多处,钻探成井8000多眼,解决了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为抗旱找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发现西南8省(区、市)岩溶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的1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5年的9.2万平方千米。总结

出4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可在西南岩溶区300个县石漠化治理中推广应用。 三是调查了3000多个岩溶洞穴和天坑的开发利用条件,指导建设52处岩溶国家地质公园、7处世界岩溶地质公园、11处世界岩溶自然遗产以及500多处旅游洞穴开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评价得出我国岩溶地质碳汇潜力为4000万吨/年,近10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为2500万吨,查明不同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下岩溶碳汇差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圈定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面积34万平方千米,年均发生岩溶塌陷灾害150多处,涉及4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43个县级城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线等重大线性工程受岩溶塌陷影响的总长度达7200多千米。 六是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调查研究了深部古岩溶发育规律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存机制,圈定油气聚集有利区30万平方千米,建立了古岩溶发育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洞穴石笋高分辨率测年、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4方面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是研究和总结岩溶区碳、水、钙在地球多圈层中的互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岩溶区四大工程地质问题综述_谢树庸

岩溶区四大工程地质问题综述 谢树庸 (国家电力公司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岩溶区各项工程建设均或多或少会遇到与岩溶洞穴或岩溶水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岩溶地基与围岩的稳定问题、岩溶渗漏问题、岩溶涌水问题与地下水外水压力问题。为查明与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实例,根据个人了解的情况作些简单介绍,以有助于加快岩溶区的各项工程建设,特别是/西电东送0工程的建设。 关键词:岩溶;四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实例;对策 中图分类号:P6421254;TV223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O0133(2001)04O0085O03 石灰岩与白云岩类可溶岩硬度中度,有足够的地基与围岩承载力,边坡较稳定,为人工砂石骨料的优质料源,其河谷断面多狭窄,是建坝与修桥的良好地址。但由于具有可溶性,总会有不同类型的岩溶现象,如溶洞、溶缝等,相应岩体透水性、富水性也极不均一。因而在岩溶区的工程建设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其特殊性,归纳起来有四大工程地质问题:即岩溶地基与围岩的稳定问题、岩溶渗漏问题、岩溶涌水问题与岩溶水外水压力问题。这些问题的查明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勘察工作量和先进的手段,否则将迫使设计作较大的修改,施工进度难以保证,工程投资有所突破,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与了解的情况作些介绍与商谈,望对岩溶区正进行的各项工程建设,如/西电东送0的水、火电工程,对外交通的高等级公路、铁路、飞机场以及无数工业与民用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勘察、设计、施工有所帮助。并希望在各项工程完工后有更多的总结与实例,对这四大问题的解决有更大的发展与突破。 1岩溶地基与围岩的稳定问题 岩溶洞穴有大有小,大到几十万立方米的溶洞,小到厘米级、毫米级的溶缝及夹泥裂缝。它们所处部位不同,对不同工程的影响也各异。如乌江东风水电站左拱座顺F38断层发育一长38m、宽6 ~11m、最高23m的溶洞,为粘土充填,处于拱端应力范围,由于原拟定的勘探平硐准备实施时施工队伍进场修路干扰被迫放弃,坝肩开挖后才发现。猫跳河四级拱坝右拱座顺F71断层发育的溶洞,也是开挖后才发现的。上两溶洞均作了严格的可靠处理。猫跳河六级拱坝右拱座上游的K32号溶洞,勘察期即发现,经分析其对拱端应力分布无影响,只是为了减少帷幕灌浆处理的难度,作了混凝土回填,但洞中粘土却未予清除;而与六级大坝左、右拱端推力方向垂直的、靠近坝肩的各一条夹泥裂隙,宽仅2~16c m,由于对拱座岩体的应力特性与分布产生严重的影响,各作了上千米的深孔群孔冲洗与固结灌浆的处理。再如洪家渡水电站的各高边坡锁口的预应力锚索孔在计划的锚固段遇到了溶缝或小溶洞,只好加深锚固孔,寻找完整岩体。鲁布格水电站地下厂房在岩锚吊车梁上遇到扁平溶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通过可溶岩的3条洞段总长2484213m,遇大小溶洞数百个,大的不少,有一处曾冒顶3次,塌高118m,有的顺轴线长60m,在隧洞底的洞穴充填物厚50m,施工中出现突泥、涌沙、坍塌掉块,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全断面掘进机变成/英雄无用武之地0,也给第二次支护加固造成困难。贵阳市的高层建筑均或多或少遇到溶洞,勘察工作不敢轻易节省勘探工作量,每一个桩墩都打1个钻孔,且应有足够深度。可溶岩区的飞机场跑道,害怕有隐伏的洞穴存在,开挖后,还用地质雷达全面扫描,有异常则钻孔或挖出来看。/贵毕0公路六广河大桥毕节岸桥墩,勘察时,中间的1个孔省掉了,开挖时,才发现下面还有1个溶洞。 从上面大量实例看,地基与围岩岩体中有无岩溶洞穴,关键是要重视,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按规程规范从面到点、从粗到细逐步勘察,直至施工 收稿日期:2001O09O04 作者简介:谢树庸(1933O),男(侗族),贵州省黎平县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原院副总工程师,从事水电工程地 质勘察及技术管理工作。 # 85 # 第15卷第4期 贵州水力发电 GUIZHOU WATER POWER 2001年12月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 【总学时】:40 【实践学时】:8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 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 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 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前言................................................. ................................................... (11) 2 3 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3规范性引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 ..............................4总则................................................. ................................................... . (5) 4.3任务................................................. ................................................... (5) 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55) 6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 .. (9)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九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一.概述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国际上通称为喀斯特 大的地貌形态及蚀变:峰丛(溶蚀) 峰林(溶盆) 地表形态:溶蚀平原;正形态(突出地表);负形态 地下形态:溶洞、溶隙、暗河 二.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1.索科洛夫认为的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①具有可溶性岩石;②岩石是透水的;③水必须具有侵蚀性;④水在岩石中应处于不断运动状态 2.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①具有可溶性岩石;②具有溶蚀能力的水;③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3.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①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 比溶蚀度=试样溶蚀度/标准试样溶蚀度 比溶解度=试样溶解速度/标准试样溶解速度 、越大,岩石的溶蚀强度和溶蚀速度也越大 灰岩>云灰岩>泥灰岩>方解石>大理岩>泥质灰岩>灰云岩>泥质灰云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对于灰岩:泥晶>粒屑>亮晶;

对于白云岩:泥晶>细晶>中晶>粗巨晶 ②气候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着参与岩溶作用的水的溶蚀能力,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和速度。主要有:气温、降雨量、降水性质、降水的季节分配及蒸发量大小的变化。 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少的地区岩溶发育强烈;温度较高的地区常比温度较低的地区岩溶发育③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形地貌条件是影响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重要因素。地表的陡缓直接影响降水渗入量的大小。当其他条件一样时,因地形地貌所形成的补给区和排泄区的高差越大,距离越短,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越好,岩溶发育强烈,深度也越大。 ④地质构造的影响 断裂的影响:断裂的产状、性质、密度、规模及相互组合特点,决定着岩溶的形态、规模、发育速度及空间分布。 褶皱的影响:一般来说,褶皱核部比翼部的断裂发育强烈。,因此核部的岩溶比翼部发育强烈。岩层组合特点 ⑤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a. 稳定期:侵蚀基准面(地下水位置)稳定,岩溶发育; b. 地壳上升:地下水下降,侧向岩溶作用较弱,垂向岩溶发育。 c. 地壳下降: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减弱,岩溶作用也减弱,可能发育有覆盖型岩溶 间歇性上升;间歇性下降;震荡性升降 三.岩溶去水库渗漏问题 渗漏形式: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内岩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二00八年三月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单位负责人:单海平 项目负责人:时坚 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 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 球周立新 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总则 (1) 4 设计书的编制 (5) 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 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 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 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 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 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 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 后记 (45) 附录1 (47) 附录2 (60)

前言 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经修改完善后下发西南八省(区、市)地调院。 2004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号为总[2004]015-01。工作项目名称: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实施单位为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 针对地质调查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技术进步,修订和完善部分原有技术标准,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和发展。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 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 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 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 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 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

内岩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下水一般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地段由于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不同而又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补、迳、排条件的因素除了地质构造外,主要受地形地貌、即碳酸盐岩的出露条件、地形切割程度及水文网配置格局所控制,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岩溶地下水特征。据此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岩溶的定义及分布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称为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其中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因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的勘察业务,已开展至贵州等地,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岩溶发育是较常见的地质现象,因此了解岩溶地区岩溶的勘察特点,并研究如何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岩溶发育条件及各种岩溶洞隙的位置、规模、埋深等特性是有必要的。 2 勘察工作量布置 岩溶地区勘察之前,应充分收集拟建场地周边的工程地质资料,了解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在布置工作量,下达勘察任务书的时候注意各规程规范中的要求,在岩溶地区勘察工作量布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拟建建筑基础型式 了解拟建建筑荷载大小,应针对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布置勘探点。当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当采用一柱一桩基础时应逐柱布置勘探孔。 2.2 岩溶稳定性的影响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5.1.10条列举了对二、三级建筑可不考虑岩溶稳定性影响的5个条件。但在布置勘察工作时并不清楚下部岩溶发育情况,因此如果不满足第1点,就应该有部分或全部勘探孔钻入基岩。 2.3 勘察工作的布置应方法多样化和过程动态化 由于地下岩溶的发育有隐蔽性、多样性和空间位置变化大的特点,在进行工作量布置时应注意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多数勘察报告勘察手段比较单一。

大同矿区北区水文地质调查设计

大同矿区北区遥感水文地质测绘设计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一节目的任务 一、任务由来 同煤集团拟进行大同煤田石炭系岩溶水水文地质勘查及突水危险性评价,经过招投标,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中标,按照投标书施工组织设计,先进行遥感水文地质测绘,本次遥感水文地质测绘拟选用法国资源卫星(SPOT)遥感彩色合成图像为主信息,结合近期的黑白航空像片,采用以目视和计算机ENVI遥感解释软件、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 二、目的任务、 1、调查的主要目的 认识、了解和掌握地貌、地质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条件、矿井涌水量预测、矿井防治水及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为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调查的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区域地质构造发育特征,主要断裂构造带的平面展布,分析陷落柱的分布规律,了解地层发育特征,同时调查新构造运动的有关迹象特征。 (2)调查区内岩溶裂隙发育特征,重点调查基岩裸露区碳酸岩盐地层、溶洞、构造裂隙、溶蚀裂隙、层面裂隙和节理裂隙的分布与发育特征。 (3)调查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埋藏分布条件,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成因、类型、补迳排条件及其水质水量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等。 (4)调查区内各时代含水层的发育特征,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转化关系,重点是煤系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 (5)调查区内与开采煤层有关的地表水体、井、泉的出露层位、出露方式、及其动态特征,并实测其流量、水温及水化学性质。 (6)调查区域内小煤窑、老窑采空区的分布等。

第二节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及交通 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北部,交通运输十分便利,现已形成密集的公路和铁路运输网络。国铁干线京-包与北同蒲铁路交汇于大同市;大同-秦皇岛专线、北同蒲电气化铁路已完成全线改造。京—大、大—运以及与西北部内蒙等地连接的大同—集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本区域的煤炭运输能力。井田内尚有大同至王村铁路运煤专线及全长19.29km的塔山至韩家岭的铁路专线。(见图1-1交通位置示意图)。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大同矿区资源涵盖整个大同煤田,矿区东北以青磁窑断层南段为界,东、南、西、

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类工程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不幸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危害严重,治理困难。所以,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的性质、类型、范围、规模、机理、运动特征、稳定性和正确预测其发展趋势是防治工作的基础。而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只要认真细致地勘查,地质灾害是可以认识清楚的,也是可以预防和治理的。 关键字:不良地质(地质灾害)工程地质预防治理 一、不良地质的分类与防治 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它包括: 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物理地质现象,包括岩石风化、冲沟、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潜蚀、冻融、地震、风沙、地面沉降、海岸湖岸水库的岸边再造等等,这些作用都给工程建设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我们把这些危害工程建设的地质作用统称为不良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地表及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在气温变化、水溶液、气体及生物等各种营力的作用下,其成分和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改变岩体成分和结构的地

质作用,总称为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特点:岩石有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而无明显的成分改变。影响因素:气温变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膨胀等。 (2)化学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受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由于生物的活动对岩石与矿物所引起的破坏作用,为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既有机械的又有化学的。 岩石风化的治理方法采取挖除和防治两种措施。 1.挖除。挖除一部分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风化严重的岩层,挖除的深度是根据风化岩的风化程度、风化裂隙、风化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需要等来确定的。挖除法适用于风化层较薄的情况。 2.防治方法。制止风化作用继续发展,或采用人工方法加固风化岩的措施。 (1)覆盖防止风化营力入侵的材料。为防止水和空气侵入岩石,可用沥青、三合土、粘土以及喷射水泥浆或石砌护墙来覆盖岩石表面。施工时先将岩石表面已经风化的部分清除,然后在新鲜岩面上进行覆盖。为防止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可在其上铺一层粘上或砂,其厚度应超过年温度影响深度的5~10cm,此方法主要起隔绝作用。 (2)灌注胶结和防水材料。将水泥、水玻璃、沥青或粘土浆通过高压将其灌入岩石的裂隙内及喷射于表面,不仅能起到隔绝作用,而且能提高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 (3)整平地区,加强排水。这是以防为主的方法水是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将岩石与水隔绝能减少岩石的风化速度。 (4)当岩石风化速度较快时,必须通过敞露的探槽观测岩石的风化速度,从而确定基坑的敞开期限内岩石风化可能达到的深度,据此拟定保护基坑免受风化破坏的措施。 2.河流地质作用 具有明显河槽的常年或季节性水流称为河流。 (1)流水的侵蚀作用:包括溶蚀和机械溶蚀两种方式。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4 4 总则 5 4.3 任务 5 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 5 基本要求 6 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 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 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 6.3 设计书审批 10 7 图幅调查 10

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 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 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 7.2.3 岩溶地区 14 7.2.4 滨海地区 15 7.2.5 内陆盆地区 16 7.2.6 黄土地区 16 7.2.7 红层地区 17 7.2.8 冻土地区 18 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 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 7.3.2遥感调查 19 7.3.3水文地质测绘 20 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 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 7.3.6水文地质试验 26

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8 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 8 综合评价 30 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 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 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2 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 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 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 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 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45 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 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 9 图件编制 47 9.1 编图基本原则 47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题目及处理措施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班级:08土木1班 学号:0810611114 姓名:刘锟

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是指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地区,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洞穴,或在岩层的表面形成奇峰异石等独特的地貌景观。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典型地区,并因此得名"喀斯特"。1966年5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岩溶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典型的分布区有广西桂林、阳朔、柳州以及云南东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这些奇异的景观都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区。整个西南石灰岩地区连成一片,面积共达 。 550000km2;全国石灰岩分布面积约1300000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 就整个岩溶地区来说,地貌的发育与地下水面有密切关系,而地下水面又随当地河流或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整个岩溶地区地貌发育的基面是河流或海平面,但就岩溶地区地下岩溶来说,其发展深度是以可溶性岩石底板为下限。因此,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基面。假定有一个上升的宽平高地,地壳上升以后,长期稳定,且由产状平缓、岩性致密和厚层的石灰岩所构成,则岩溶地貌的发育大致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