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105~108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作业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七巧板)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可以拼出很多图案。今天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一些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一起来欣赏,你知道是什么吗?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些图案的面积吗?(这些图案的面积哪一个大一些?)

生可能:算出每一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再相加;还原成正方形,再求正方形的面积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同学们都善于动脑筋。怎样求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二、新授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七巧板还原,轻松地求出了图案的面积,这里还有两个不一样的平面图形,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为什么?

1.引导思考

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比较复杂,不能一眼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想想过去我们是怎样研究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提出方法展开讨论

生可能:数格子(比较麻烦)、转化成长方形

①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

生提出后,师引导:

想到先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面积的大小,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为什么不直接计算面积,却要用数方格的方法?(图形比较复杂)

怎样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它们的面积呢?数方格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方便吗?

②在不改变面积大小的前提下,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再进行

比较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一方法,引导他们观察思考:

每个图形中凸出的部分与凹进去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会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什么帮助?

如果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法,师追问:

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与数方格的方法相比,哪个会更简便?

小结:面对这两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同学开动脑筋,既想出了我们过去曾经用过的数方格的方法,也设想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简单一点的图形再来比较。这样的方法到底怎样转化,能否更为方便地解决问题呢?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板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3.实施转化体验策略

(1)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把这个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

(2)交流

①左边的图形是怎样转化的?先干什么?(分割)在哪儿分割?你是怎样想

到把上面的半圆平移到图形下方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还可以怎么分?(或者沿下面的横线分割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②右边的图形又是怎样转化的?先干什么?(分割)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

个的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也可以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图形的右上角,把右边的半圆平移到图形

的左上角。

(3)比较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把两个图形都变成长方形,现在你能判断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

(因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原来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4.回顾反思

(1)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例1提出的问题的?

(2)你觉得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3)在转化前后,图形的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

(4)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运用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但是面积不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两个复杂图形在不改变面积的前提下转化成两个简单的图形,运用转化的策略使这个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5.丰富体验

师: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许多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在小组里举例说一说。

①求树干一圈的长(化曲为直)

②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平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怎样转化的?(课件演示)

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转化成两个三角形或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④异分母分加、减法计算,转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

⑤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

⑦圆的面积公式

追问:看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观察我们刚才解决的例1和所举的这些例子,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没学过的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

板书:不规则→规则

复杂→简单

未知→已知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曾经有过很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如果今后你再遇到一个复杂或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转化成简单的或者已经学过的)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大家先观察思考,直条组成的图案面积相等吗?可以怎样比较,和同桌互相说说。

交流: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比较的?

说明:我们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把左边直条分割、平移,转化成和右边相同的图案;也可以把右边的直条分割、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

关键是怎样分割、平移?(课件演示)

结论:面积相等。

反思: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好处?

2.做练习十六第1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中给出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引导:右边的图形比较复杂,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转化时,右边图形的什么不能变?(要求周长,周长就不能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反馈:你是怎样转化的?板书算式:(5+3)×2=16(厘米)

追问:前面我们解决了一个与面积有关的问题,这里是一个与周长有关的问题,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转化后的图形周长不能变)

3.做练习十六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想到转化策略的?分别是怎样转化的?课件演示

讨论:第3小题的结果是几分之几?怎样转化?

生可能:

①把涂色部分分割、旋转、平移,涂色部分占10格

②把空白部分平移、旋转,占6格,涂色部分就占10格

用分数表示是10

16

,约分是

5

8

4.做练习十六第3题

指名读题,提问:你打算怎样求题中9小块草坪的面积?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生可能:

①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4条小路的面积

②把9块草坪重新拼成长方形

交流启发:如果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条小路的面积,可以先算什么?你认为计算4条小路的面积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注意两条路相交重叠的部分)

进一步启发:如果把图中的9小块草坪拼一拼,能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列式计算草坪的面积,交流算式。

(45―1―1)×(27―1―1)=1075(平方米)

反思:把9小块草坪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的过程中,用到什么数学方法?(平移)平移后,9小块草坪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转化成长方形后就能直接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结果,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师: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一些有关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转化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和思想方法,转化实际上就是把要解决的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使新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拓展:

小明在学过转化的策略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把一个高为5、底为13的三角形切割成各种多边形,重新拼合,为什么会少一块?

备用练习:

做练习十六第11题

求涂色部分的面积。

问题学生的心理剖析与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心理剖析与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因此引发出平时表现不好。实践证明,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概括起来,问题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成因: 一、自卑心理: 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在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老是不如别人,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进入状态,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但是他们对偶像、歌星、球星等却表现出异乎平常的热情,经常关注与谈论。在与同学的交往上,经常表现在对发型、服饰等方面的追求上,以此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二、戒备心理: 问题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以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一旦出现误差,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打心眼里不想听、也听不进去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或者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当作没听见,或者当面答应得很好,过后却还是老样子。 三、逆反心理: 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体罚、变相体罚等,都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恐慌和防卫等不正常心态的形成,诱发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2019-06-0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

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105~108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作业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七巧板)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可以拼出很多图案。今天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一些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一起来欣赏,你知道是什么吗?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些图案的面积吗?(这些图案的面积哪一个大一些?) 生可能:算出每一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再相加;还原成正方形,再求正方形的面积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同学们都善于动脑筋。怎样求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二、新授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七巧板还原,轻松地求出了图案的面积,这里还有两个不一样的平面图形,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为什么? 1.引导思考 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比较复杂,不能一眼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想想过去我们是怎样研究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提出方法展开讨论

生可能:数格子(比较麻烦)、转化成长方形 ①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 生提出后,师引导: 想到先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面积的大小,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为什么不直接计算面积,却要用数方格的方法?(图形比较复杂) 怎样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它们的面积呢?数方格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方便吗? ②在不改变面积大小的前提下,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再进行 比较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一方法,引导他们观察思考: 每个图形中凸出的部分与凹进去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会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什么帮助? 如果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法,师追问: 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与数方格的方法相比,哪个会更简便? 小结:面对这两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同学开动脑筋,既想出了我们过去曾经用过的数方格的方法,也设想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简单一点的图形再来比较。这样的方法到底怎样转化,能否更为方便地解决问题呢?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板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3.实施转化体验策略 (1)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把这个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 (2)交流 ①左边的图形是怎样转化的?先干什么?(分割)在哪儿分割?你是怎样想 到把上面的半圆平移到图形下方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还可以怎么分?(或者沿下面的横线分割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②右边的图形又是怎样转化的?先干什么?(分割)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 个的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也可以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图形的右上角,把右边的半圆平移到图形

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任何适龄青少年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的义务。所以,不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参差不齐,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水平也存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我们的办学思想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对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我们培养的不再是个别尖子生,而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过,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准确理解问题学生的存有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的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问题学生纯属必然,作为班主任应准确看待这个点。 凡问题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原因,或生活上、学习中遭受过某种挫折和打击,或家庭发生过意外的变故和不幸,或受到过社会上某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和毒害,或生理、心理上有着某种缺陷和不足等等。教师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遭遇,给他们以热情关怀和协助,决不能盲目地指责、呵斥、嘲讽和挖苦,使他们孤独、苦闷、无望,

从而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乃至逆反心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协助他们改正错误,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问题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班主任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我国着名学者夏丐新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只有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倾註真诚的感情,问题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 二、深入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关心爱护,真诚平等 问题学生,一般指思想品德较差,学习不努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南京师大教育系李晖老师根据问题行为产生内在机制将问题学生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即情绪性问题行为)。前者是指那些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给学生自己或集体带来(如偷窃、欺骗、破坏公物、不遵守纪律等);后者指因为心理方面的原因,个体和社会心理失衡带来的行为(如退缩、抑郁、对抗、自卑、自负等)。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满腔热情、诚心诚意,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诚恳地协助他们做自我剖析、自我检查,对他们提出真诚的希望和具体的要求,鼓励他们扬长避短,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用诚心打动他们、感化他们,才能使他们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的例1、以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学中“替换”的理念。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通过感知使学生能更好的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运用“替换法”解决问题时最关键是:紧抓关键句,得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相关经验。 1、口算练习 出示:=? 师:同学们,刚学完分数除法,你知道这一题怎样计算吗?(指名回答)生:把除法转化成乘法。 师:恩,也就是说用到了一个转化的策略。同学们,你还学过哪些用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生1:倒推。 生2:画图和列表。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2、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个天平,这是一个保持平衡的天平,你能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重量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生1: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两个梨相等。 生2: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一个梨的2倍。 生3:一个梨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 (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师:这个天平也是保持平衡的,你能计算出梨和苹果分别有多重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做法,400÷2、400÷4) 课件动态显示把一个苹果换作两个梨,或两个梨换作一个苹果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他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是曹冲,这个故事是(曹冲称象) 师:大象太重了,无法直接称出它的重量,曹冲是怎么办的? 生:用石头重量代替了大象的重量,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 师:对啊,曹冲用到了数学上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 师:今天,你能向曹冲学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吗?我们就先来做两个小题目热一热身。 3、口答准备题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总结方法: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杯子数量=辈子容量”(板书)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得到所要求的问题。那下面一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中信息。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05-106页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自己的思维,内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领会转化的过程和特点,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需要。 1、创设情境。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课件出示。瞧,小红、小芳制作了2个颇有中国特色的风筝。猜一猜哪个风筝用的纸多一些? 2、启发:要比较哪个风筝用的纸多一些就是比什么? 为了同学们看的更清楚,老师在方格纸上把这2个风筝描画下来了。

二、动手操作,感受策略。 1仔细观察这2个图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打算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交流: 预设:(1).数方格 (2).转化图形。相机板书揭题。 2、动手操作 (1)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把这2个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呢?请同学们独在练习纸上试着画一画。 (2)学生自主尝试转化。 3、交流:谁带着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 4、(课件演示)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做法。 5、提问:现在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了吗? 师:为什么刚才不能,现在能了?(板书:不规则的图形→规则的图形)(4)、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相比,形状变了,大小不变) 5、小结。 三、联系旧知,丰富认识。 1、教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学习过哪些数学知识?先自己思考,再把你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那个小组回忆出的最多。 2、小组讨论汇报。 3、通过刚才的学习和回顾,你认为转化有哪些好处?(相机板书) 4、小结。 师:看来转化的的好处可真多啊,那以后同学们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或复杂问题时,会怎么想?(我们要积极使用“转化”的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过渡:转化真是一个法宝,接下来我们就到题目中去体会它的奥妙。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5-10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策略分析问题,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进一步培养转化意识和能力,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对转化策略的体验和主动应用。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例题图片、剪刀、研究单。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在复习中引出转化策略 1.抢答游戏:考考你的眼力。 (1)下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出示课件) 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因为左边图形有11格,右边是10格,所以左边图形的面积大。 2.(出示课件)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件提问:这两个是什么图形?怎样可以得到它们的面积?如果老师把它们放到方格纸上,还可以怎样知道它们的面积?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1cm,你能判断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根据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后比较大小。

相等,因为三角形的面积为8×4÷2=16(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面积为8×3=16(平方厘米)。 3.小结:我们发现,像这样可以用数格子、用公式计算出面积的图形,都比较规则。我们称之为“规则图形”,这些图形可以用数方格和公式计算来进行面积比较。 (板书出示:规则图形面积——数方格、公式计算) 二、主动探究,在交流中明晰转化策略 1. 课件出示:(105页例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指名回答,学生猜想。 如果要比较下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还可以直接用公式吗?为什么不可以?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它们面积哪个大呢? 2.提出建议。 同学们可以在研究单上画一画、算一算,需要时可以动手剪拼两个实物图,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每组都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通过部分平移、旋转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图形,通过转化变得比较简单。(同步出示板书)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转化。(出示板书课题) 3.教师小结:回顾一下刚才转化的过程。 问题1:为什么要转化?因为原来图形不规则。 问题2:为什么能转化?发现图形凸出和凹入部分形状大小一样。 问题3:怎样转化?引导学生规范说出转化过程,同步课件演示。 比较转化后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问题学生教育对策与启示

问题学生教育对策与启示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品行上有缺点、学习上有困难、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我们当班主任的知道,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问题学生”绝绝大部分来源于“留守学生”,所以,在当前“留守儿童”占了我们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的绝绝大部分的背景下,重提“问题学生”的转化,具有重大而长远的现实意义。 安徽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相关统计表明,我省有80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估计应在100万人以上。“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对于一些调皮的孩子来说,就像脱缰的野马。于是,学校里留下空荡荡的一张桌子,游戏厅、网吧多了一个光顾者,马路边多了一个打架闹事的小伙子,结果,这些孩子思想变坏了,成绩下降了。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留守孩子》,影片的高潮是“留守孩子”读信,刚刚被网吧老板打了的王小福,倾吐了对长期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怨恨:“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恨你们,你们一走就是两年,一回来把我打一顿,走时候扔点钱。我学习不好的时候你们在哪?我生病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欺负我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打我的时候……我恨你们 寄回来的钱,你们出去挣钱,把我变成孤儿、野种,叫我被人打,有爹妈没爹妈一个样,不如靠我自己。爸,妈,我跟没人管的仙人掌一样,混身长满刺,长的难看,扎人!” 留守儿童,他们每天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忍受城里孩子无法想象的孤独和寂寞。中国有句俗语:“三岁到老”,留守儿童,儿时形成的性格将会影响他(她)一辈子,他们在儿时就没有给予爱、接

受爱的经历,成年之后,就会相对成为一个比较冷漠的人。对社会没有信任感,这种态度很容易使他们走向极端。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道德行为、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刻不容缓。 做好这个问题群体的教育辅导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个人认为,在张扬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引导促动“问题学生”的成长,就需要教师用“心”交换。 听到有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不听课甚至捣乱的学生多了;工整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作业马虎甚至不做的多了;对家长言听计从,对老师毕恭毕敬又听话的学生少了,不把家长、老师的话当回事的学生多了。确实,因为生源的原因,我校学生的素质较以前有了很大的下滑,优秀生流失,而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却基本没少,他们沿袭了小学时期的一些坏习惯并有所发展,成绩上因为基础差底子薄学习难度又增大,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不学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有那么几个,就够老师头疼的了,而由他们所产生的消极辐射给班级各项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做好班级工作,还要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当为我们的教育之重。如何转化,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倍加关爱每一位问题学生 一般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的感情比较疏远。为此,教师必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予全心的呵护,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更多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P71页例1、P72页试一试、练一练和74页第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一、激趣引入,打破认知平衡 导入(出示:800+200=?)? 出示:800+200=1 师:这可能吗?怎样转化一下,能把这道不可能的算式变得可能? 出示:800( )+200( )=1( )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通过转化把这道看似不可能的算式变成了一道可能的算式。 二、创设情境,引发转化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幅图。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这两个图形呢?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你准备怎么比较?可以把格子补画完整,小组交流一下。集体交流。 (1)数方格的方法,(不满1格按半格算) 问:有人在皱眉,说说为什么?(这种方法麻烦、不准确) (2)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 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 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问:现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计算比较)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 生:通过平移、旋转都把它们变成长方形,再进行比较的。师:像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叫它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刚才我们运用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试着来解决第74页第2题的1和2 第72页的练一练和74页的第3题的第1题。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又用到了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三、沟通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多次运用到转化的策略,回想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过转化的策略解决过那些问题? 师:(提示)我们刚刚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1:我们是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来推的? 师:还有吗? 生2: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来推导的。 生3:还有,梯形的面积也是通过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 师:(这是形的转化)不仅是在图形王国,在数与计算方面及数和图形结合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运用转化策略,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回顾和整理。 我们曾经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比如5 ÷ 3/4=5 × 4/3 生2: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需要转换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师:如果计算94.2 ÷ 0.6,应该怎样转化? 生3:我们在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时,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的。 师:那计算小数乘法呢?生: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比如在计算1.3×2.4时是怎样想的? 再比如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简便计算,实际上多是对一些算式进行转化如:16-2.54-7.46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苏教版十一册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利用原题,改变条件将大杯替换成小杯或者将小杯替换成大杯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

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重点)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 指名回答橘子和苹果分别是多少千克,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 2、板书课题。 3、联系以前的旧知,回顾我们知道、学过哪些用替换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4、口答题: (1)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公开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图形的转换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六部分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着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图形问题,灵活确定解决图形问题的思路,根据问题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法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思想价值,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图形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出示,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第二块图形和第一块图形比较,少一部分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比较的? 生:将两个图形重叠比较 3、出示例1 师:下面我们再看这两幅图 学生说,师电脑演示。 二、教学新课 1 (1)用多媒体呈现上面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片刻,说说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同桌交流: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图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2)班级交流,体会“转化”策略。 教师提问: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认识到: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谁来介绍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理由。 (3)学生会用分割、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将上面的两个图形转化成完全一样的长方形。他们可能会这样描述:左边的图形,可以将上面的半圆分割下来,移到它的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右边的图形,可以将左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左上角,将右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右上角,也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比较这两个长方形,它们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4)多媒体演示将图中的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的过程,让全体学生再次经历“转化”的过程。 左图的转化过程:右图的转化过程: 呈现的过程中,再次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注意语言的严谨。比如,“将左图上面的半圆分割下来,移到它的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成“把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再如,“右图左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左上角,右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右上角,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成“把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又如,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都是5厘米、4厘米,所以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是一样的;等等。 (5)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像上面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其实是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们知道这个策略叫什么?(转化) 教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我班有一位学生叫达朝鸿,该生性格内向、执拗,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学相处,遇到一点小摩擦就大打出手,铅笔盒、板凳、簸箕都是他打架的工具,同学们既讨厌他又畏惧他。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不但置之不理,还充满仇视心理。在家中,家长对他毫无办法,不敢严厉批评,稍一管教就乱发脾气,轻则将书本撕烂,重则离家出走。在学业上也表现出努力不足,很少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老师批评教育,却仍旧我行我素,还经常无故不到校。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学生智力不错,完全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功课,而且该学生自尊心很强,班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很强。后经过我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帮助,与他谈心,沟通。给他心理安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终于在学业上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上取得了进展。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也结交了一些好朋友。 二、问题的症结:解读这个学生 1.心理原因该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聪明,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被自卑、焦虑等自身因素所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

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 从该生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稍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 2.家庭原因孩子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父亲为了生意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母亲小学毕业,文化素质低,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家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也难产生效果。再加上还要照顾两岁多的弟弟,对他有所关注。父母反映,自从最疼爱他的爷爷去世后,他就觉得他是家中失去了关爱,父母心里只有弟弟,不爱他。沉重的思想负担使他产生了某种恐惧感,怕父母抛弃他;给他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在他心中,爷爷生前对他的爱被无限放大,而父母对他的关爱被他曲解为嫌弃。弟弟成了他的仇人,抢夺了他的父母,看弟弟左右不顺眼,经常趁家人不注意欺负弟弟。当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时,母亲又屡次欺骗老师,帮孩子“过关”。性格孤僻偏执,不能与人友好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这与他的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3.集体原因该生所在班级,大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很活泼,性格外向。他在班上总是很“显眼”,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爱动手打人,下手较狠,全班同学不愿意和他交往,怕受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预设: 一、观察比较,感知“转化” (课件出示例1) 教师: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你能直接告诉我吗? (1)引导猜测:那请您猜猜看,这两幅图的面积谁大谁小?你觉得这两幅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猜测) 你会想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利用手中的练习纸涂涂画画。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 (3)交流反馈验证情况。 学生口述过程,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可能有的方法是:数格子和转化成长方形比较。)

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4)课件再次演示“转化”过程。 边演示,师生边共同叙述转化过程: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第一幅图转化成了长方形;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第二幅图转化成了长方形;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所以两幅图的面积就相等。 (5)小结转化方法 追问:在2副图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什么没有发生变化?(面积)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两幅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面积不变的长方形后来比较大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转化)板书课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两幅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呢?(这样更容易比较大小)(板书:不规则图形——规则图形)。引导学生回答:转化可以化繁为简。 二、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课件配合演示。

(完整版)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研究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倘若要从全局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则必然要保证给予小学生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一些小学生被看作为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也缺少活力,自身的学习能力、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比较低,自律性与自觉意识都比较差。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许多外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所有的问题学生,把握这些学生的特性,用情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心智成长。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书育人与种植花草有相同的道理,要根据花草树木各自的特点施以肥料进行培育。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问题并积极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改变、自我成长。 关键词:小学;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1理论综述 1.1小学“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 “问题学生”在教育界是一个被经常提及的词语,也是使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个群体。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问题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呢? 目前,对大多数人来说,“问题学生”这一词语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一提起这词儿就会感到头疼,尤其是班里有“问题学生”的老师。但对“问题学生”如何界定,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说法简洁明了的概念来说明“。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试图概括出一个问题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认为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问题学生指的是一些不服从老师管教的学生,而北京科教研究所的王晓春老师则补充到:品性、学习态度与心理方面某一个层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倪高武教授则认为具备一些行为问题,如打架斗殴、不交作业等的才是问题学生,还包括缺乏学习热情、不尊敬师长的学生。凌生老师则指出,在某个人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当中,因为学习能力较差所导致的性格与思维方法、意志力、自制力等能力表现不符合正常状态的学生。关文信教授也表示附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本课设计的是五年级下册P105~106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的是转化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新颖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教学不以解决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理念】: 转化法是数学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技巧,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体会策略的实际价值。 (2)合理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转化,既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便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转化的策略。 (3)形成积极的策略体验。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策略”一词的理解,不能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目标,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拼地图》引入教学,使学生感受策略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初步体会“转化”的策略。 其次,通过唤醒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经验,引入“转化”策略的学习,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异质小组内彼此互助,共同完成“转化”策略的探究,师生进行小组评价。及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体会“转化”策略 的广泛应用,形成积极应用策略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通过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转化”策略的理解,对“转

转化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臧岭小学王艳萍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105~10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策略 讲故事:曹冲称象 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曹冲把大象的体重转化成石头的重量,其实用到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策略——转化。(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策略。 二、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吗?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能 求出它们的面积吗?最终引导出两种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 交流反馈,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并板书相应的转化方法:平移、旋转。 明确: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为长8格、宽6格的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2.初步感受转化作用。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把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3、小结交流中明确:由于这是两个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又太麻烦了,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后,非常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三、回顾整理 1、小组回顾、交流 启发思考: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比如说一些图形面积公式、一些算理等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呈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