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上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单元测试题

八上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单元测试题

八上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单元测试题
八上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单元测试题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一、单选题

1. 图中的生活用品来自工业基地()

A.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辽中南工业基地

2.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结合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陕西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有()

①地形种类单一②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高原山地面积广大④关中平原位于南方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陕北高原地域性显著,体现其特征的有()

①窑洞内冬暖夏凉②信天游高亢奔放③高原上耗牛成群④黄土地千沟万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沿海民俗组成部分。下列省区中妈祖文化不太盛行的是()

A.山东

B.福建

C.台湾

D.四川

4. 下列传统民居与所在的地理区域匹配正确的是()

A.窑洞—黄土高原

B.竹楼—山东丘陵

C.蒙古包—西双版纳

D.高脚屋—新疆

5. 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建筑群是()

A.北京故宫

B.西安兵马俑

C.北京颐和园

D.南京明孝陵

6. 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自己的特点。你知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吗?()

A.自然资源丰富

B.科技力量雄厚

C.位置优越

D.劳动力资源充足

7. 中国在移动时代的新四大发明——微信、WiFi万能钥匙、共享单车、支付宝,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整个世界。这说明我国()

A.交通运输便利

B.工业基础雄厚

C.制造产业发达

D.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8. 一吨蔬菜从东台运往南京,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

B.公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海洋运输

9. 下列铁路线中,与香港直接相连的是()

A.京广线

B.京九线

C.京沪线

D.京哈线

10. 一次运输量最多的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

B.公路运输

C.海洋运输

D.铁路运输

11. 二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地震灾区日本福岛县应该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水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12. 春运期间,最适于短途的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水路运输

13. 2010年世博会在我国最大城市一一上海成功举办,该举办城市位于()

A.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B.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D.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沪宁杭工业基地

14. “网购”是一种新兴购物方式,最适宜送货上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铁路

B.公路

C.航空

D.水运

15.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逐渐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主要得益于()

A.劳动力数量

B.自然资源

C.交通

D.人才和技术

16. 下列各工业基地,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的是()

A.沪宁杭

B.珠江三角洲

C.京津唐

D.辽中南

17. 如果只考虑原料产地布局工业,那么下列工业布局不合理的是()

A.棉纺织工业--郑州

B.小麦面粉加工厂--广州

C.石油工业--大庆

D.钢铁工业-鞍山

18. 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

A.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B.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C.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

D.河流湖泊众多

19. 我国下列工业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A.石油

B.天然气

C.飞机

D.钢铁

20. 被称为中国“硅谷”的是()

A.上海浦东新区

B.北京中关村

C.武汉东湖

D.广东深圳

21. 兰兰的家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从自然条件考虑,她的家乡最适宜发展()

A.畜牧业

B.种植业

C.渔业

D.林业

22. 甘蔗作为一种重要的糖料作物,它主要产自于()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23. 下面四幅图是我国冬小麦、油菜、水稻和甜菜的集中产区分布,图序与排序

一致的是()

A.甲油菜、乙冬小麦、丙水稻、丁甜菜

B.甲水稻、乙甜菜、丙油菜、丁冬小麦

C.甲甜菜、乙冬小麦、丙水稻、丁油菜

D.甲冬小麦、乙水稻、丙甜菜、丁油菜

24. 下列灌溉方式属于节水农业的是()

A.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采用大水漫灌、自流灌溉的灌溉方式

D.选择耗水量大的农作物

25. 由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山东丘陵

C.东南丘陵

D.黄土高原

26. 形成我国“东耕西牧”农业格局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的温度差异

B.东西温度差异

C.东西干湿的差异

D.南北干湿的差异

27.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于2018年6月9,1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昆明某花商接到来自青岛的鲜花订单,要求6月9日前送达。花商运送鲜花的最佳选择是()

A.公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铁路运输

二、综合题

28. (2013?成都)读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数字①所表示的铁路干线是线_______;字母B所表示的铁路交通枢纽是_______。

(2)图中②铁路主要跨越了两个省区,从B到C即从______(省区简称)到______________(省区全称)。

(3)一游客从图中A城市出发走最近线路坐火车经成都到昆明旅游,将经过的铁路干线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该游客可以在成都停留一天,请你推荐1~2个有特色的著名旅游景点:__________。

29. 读“中国工业基地”示意图(局部)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B代表的是___________工业基地,该区域内___、___、石油等矿产储量丰富,但____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近年来,该地区不

断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北京________科技园区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2)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基地大多分布在______(内地或沿海)地区。(3)工业基地D面向____海,交通便利,利用毗邻_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加工制造业,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0. 下图为“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读图,回答问题。

(1)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______、渔业等生产部门。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为_______。我国的种植业区和畜牧业区的分界线大致沿年降水量______mm的等降水量线分布。

(2)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明显,以____岭和_____河为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多以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该线以南地区耕地多以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

答案:1.A 2.(1)C(2)B 3.D 4.A 5.A 6.B 7.D 8.B 9.B 10.C 11.D 12.C 13.A 14.B 15.D 16.C 17.B 18.C 19.D 20.B 21.B 22.A 23.C 24.A 25.D 26.C 27.B

28.(1)京沪兰州(2)甘或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陇海线宝成线成昆线都江堰

29.(1)京津唐煤铁水中关村(2)沿海(3)南香港澳门

30.(1)林业畜牧业400 (2)秦淮旱地小麦甜菜水田水稻甘蔗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及其地位: (1)农业: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农业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部门。 (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地区分布 1、东西部差异 (1)东西部分界线:以400mm(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分为东南部农耕区和西北部牧区。 (2)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3)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南北差异 (1)东南部以800mm(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自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3)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4)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5)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发展的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形、水资源、气候、土壤等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2、布局原则: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区---林业(保持水土)宜林则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耕作业,宜粮则粮;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畜牧业,宜牧则牧;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淡水渔业,宜渔则渔。城市郊区发展郊区农业(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场需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二节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的地位及分类: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二、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a、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b、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庆油田(黑)、胜利油田(鲁)、辽河油田(辽)、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3)铁矿资源: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衡量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九大钢铁工业中心:(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北京、包头、太原、鞍山。 (2)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长江沿岸地带占5个,有“钢铁走廊”之称)

初中地理-中国地理自然环境、资源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一、我国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 三、我国的人口

人口最多省:广东省,最少省:澳门 2、人口东多西少 (1)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2)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四、我国的民族 2、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a、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b、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东部和中部;c、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部分地形、地势和气候 一、我国的地形 1、地形特征及分布 (1)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分布:a、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b、山地、高原和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3、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山区面积广大 (1)优势:利于多种农业模式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2)劣势: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多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坡度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二、我国的地势 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三、我国的气候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3、气候的主要特征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复杂多样 形成原因: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为界

第二部分河流、自然灾害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东南为外流河,西北为内流河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水能资源:上游流经第一、第二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世界最大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2)水运开发: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享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中国地理总论综合练习题

中国地理总论综合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读系列省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这些省区中,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临我国两大海域的省区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属于我国辽中南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 ) A .煤炭资源丰富 B.鱼米之乡 C.海洋交通便利 D.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5—7题: 5.该地最可能属于 ( ) A .燕山山脉 B .秦岭山脉 C .南岭山脉 D .天山山脉 6.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 ) A .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 B .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 .北坡海拔400—1600米处 D .北坡海拔700米处 7.该山地所处自然带为 ( ) A .森林带 B .森林—草原带 C .草原—荒漠带 D .荒漠带 读“我国四大盆地地形剖面图”,完成8~9题。 ① ② ③ ④

8.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盆地与其所在省简称的排序一致的是 ( ) A.新、川、新、青 B.新、川、藏、青 C.甘、川、藏、青 D.新、川、新、藏 9.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 B.盆地①的位置位于最东面 C.盆地①、③都位于暖温带 D.盆地②位于季风区 10.下列诗句或民谣,反映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的有 ( )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右下图,回答11-13题。 11.去年12月17 日,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溢,这主要是 ( )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 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 12.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山东段 D.中、下游 13.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 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热条件好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地热低平 14.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利于形成全国性的重要矿产基地,利于地区间矿产的流通交换 B.某些重要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的负担和分选冶炼的难度C.共生矿多,有利于综合开发 D.我国矿产资源完全可以自给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教学内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2.气候因素(外营力) 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外营力的程度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降水对地貌的影响;气温对地貌的影响;积雪对泥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冻土分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基础) 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2 第Ⅰ卷(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 A.湿润区、亚热带 B.湿润区、热带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半湿润区、暖温带 2.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读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甲和我国各类地形所占比例图乙,回答3~4题。 3.图甲中③山脉是( ) A.太行山脉 B.巫山山脉 C.秦岭山脉 D.横断山脉 4.图甲中B所代表的地形类型是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读“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5~6题。

5.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淹没范围扩大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大增D.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增大 6.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B.湖底会持续降低 C.减少本省水资源利用量 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问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年~1976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D.1989年 ~ 2000年 8.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 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 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中国的经济发展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 2.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4.我国高速公路密度大的地区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5.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6.我国的铁路干线分布:(“五纵三横”) 南北方向:①京沪线、②京九线、③京广——京哈线、④焦柳线、⑤宝成——成昆线 东西方向: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7.铁路枢纽:郑州——陇海线和京广线交汇;徐州——陇海线和京沪线交汇。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部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2. 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部和西部的农业分界线是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分布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西部畜牧业为主有我国的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由于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3. 我国东部的农业类型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4 .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农作物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和小麦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特点;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5.农业生产除受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外,还受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量、交通条件、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6.我国农业生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国农业还要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的多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景区域比例尺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D.乙的比例尺最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和经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据此回答3--5题。3.湄公河在中国境被称为() 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 4.为发展湄公河流域的经济而新建的“泛亚铁路”的起讫是() A.,河 B.,新加坡 C.,曼谷 D.,胡志明市 5.对开发湄公河流域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①推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②带动和中亚地区的发展③促进该流域的旅游业发展④加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6.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地壳板块分布上来说,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读下图,回答7—8题: 7.在图中②城市南部的广阔海域,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 成原因主要是由于() A.冷海水上泛而B.位于密度流海区 C.沿岸大量河水注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8.甲国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其主要污染源是() A.海洋航线上的油轮B.大陆架上的石油钻井 C.港口工业区的废弃物D.被污染的河水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10.西伯利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太少 B.常年气温过低 C.森林面积过大 D.灌溉水源不足 11、澳大利亚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草场广阔②气候条件适合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01年11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结合右图,回答12—13题。 12.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国”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13.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援助发展中国家 读1989年中、美、、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队考察路线图,回答14~16题。 14.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 时,时间为 A.12日14时B.13日2时 C.12日2时D.13日14时() 15.当考察队到达站这天,考察队员回忆 的下列有关情况,正确的是 A.太阳从西南天空下落,又从东南天空徐徐 升起 B.中国的五星红旗迎风向北偏西飘扬 C.天气异常寒冷,气温低达-70℃ D.夜晚睡觉时,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烈风掀倒 16.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B.世界上最寒冷的 C.特有的鸟类是企鹅D.每年的7月到9月是暖季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初中八年级地理: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nit 4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view Less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2、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和发展,掌握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3、知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和城市。 4、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教学重点】 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最重要的是种植业。 列表比较各个部门的分布和特征。

(补充)注意种植业中秦岭南北农业的差异和典型的农作物。畜牧业中四大牧区的典型牲畜。这些都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2、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工业的定义和分类:重工业和轻工业。 我国工业的分布: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大分散,小集中。 (强调)辽中南和沪宁杭工业基地是考察的重点,要注意它的城市分布和特点及发展条件。 3、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方式和选择。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方式。我国最重要的是铁路。 主要铁路线的分布:南北: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 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 (强调)认真掌握这些铁路干线经常的城市和省份,还要把穿过的河流结合起来。 4、丰富多彩的文化。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复习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复习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自然资源按照可循环利用的情况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森林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有矿产资源等。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分布不均匀; ⑷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 .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7.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全国土地日是6月25日。 第三节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决季节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长江上的三峡工程、黄河上的小浪底) 2)空间上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5.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下列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有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傣族造型优美的佛教建筑群、江边湖畔小巧别致的竹楼、美味可口的菠萝饭和竹筒饭、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规模宏大的泼水节……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该旅游区增添了无穷魅力。该旅游胜地所在省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省区中,地方时最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基塘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所在省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回答4-7题. 4.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分别是( ) A.地形 B.水源 C.气温 D.土壤 5.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丰富的可再生新能 源主要有() A.太阳能、生物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地热能 D.地热能、天然气 6.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区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度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7.图中③所在省区的主要农业类型是 A.绿洲农业 B.河谷农业 C.基塘农业 D.坝子农业 读“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分别是 A.①年太阳辐射量②7月均温③海拔高度 B.①7月均温②年太阳辐射量③海拔高度 C.①海拔高度②7月均温③年太阳辐射量 D.①年太阳辐射量②海拔高度③7月均温 9.②曲线在b处数值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温低 B.纬度低,对流旺 C.距海近,水汽多 D.云量多,反射强 10。与c处相比,关于a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势高 B.夏季气温高 C.太阳辐射强 D.昼夜温差大 读图,回答11~14题。 11.图中A、B之间的山脉是我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C.400mm年等降水量线D.1月份0℃等温线 12.图中A、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 B.小麦、谷子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山东省德州市2019年中考地理 八年级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2课时 交通与文化复习习题

第2课时交通与文化复习习题 一、选择题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图中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 B.乙图所示区域位于第一级阶梯上 C.青藏铁路与陇海、兰新铁路交会于兰州 D.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 2.张涛在乘火车旅途中,突然听到列车员报站说:“列车前方到达郑州车站。”在郑州交会的两条主要铁路干线是(A) A.陇海线与京广线 B.陇海线与京九线 C.陇海线与京沪线 D.浙赣线与京九线 [xx·广东]读“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示意图”,完成3~5题。 3.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 A.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分布B.经过大面积的冻土分布区 C.穿越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D.多东西走向的山脉河流 4.川藏铁路沿线可以看到的景观是(B) A.水乡泽国,稻花飘香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C.一望无际,牛羊遍野D.地形崎岖,千沟万壑 5.川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B) ①加强青藏地区的对外联系②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④促进各民族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xx·绵阳]厉害了,我的国!继“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之后,“高铁外交”又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名片。从总理出访介绍高铁,到中国参与东南亚、英国等多国的高铁建设,“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和创造的代名词。据此完成6~7题。 6.与公路运输相比,高铁的优势在于(D) A.运价低 B.机动灵活 C.成本低 D.运速快 7.“中国高铁”能走向世界,关键在于(A) A.先进的技术 B.丰富的劳动力 C.开放的政策 D.悠久的历史 [xx·天津中考改编]《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在中国境内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读图回答8~9题。 8.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的地理区域是(B) A.① B.② C.③ D.④ 9.④地区的特色饮食是(B)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下列民居与其地理环境特征组合正确的是(D) A.西双版纳竹楼—炎热干燥 B.北方土墙平顶—降水充沛 C.南方砖墙斜顶—降水稀少 D.西北房屋墙壁厚—冬季寒冷 11.富有“黄土风情”特色的民俗文化是(B) A.二人转 B.信天游 C.京东大鼓 D.对山歌 二、综合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