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高一化学教案: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新人教版必修2)

2013高一化学教案: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化学组张建华

教学设计(主备人:张建华) 学科长审查签名:__________ 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

2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堂关于化学键的断裂与重新结合,并分析在化学反应这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2.解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围绕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而展开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先从化学键知识入手,说明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化学反应吸收还是放出能量的关系,为后面强调“与质量守恒一样,能量也是守恒的”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1.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

高能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2. 解析: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

推理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情景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问题1:水变成水蒸气需要什么条件?水变成氧气、氢气需要什么条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答: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加热即可;水变成氧气、氢气需要电解;这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的化学作用。)

【板书】1、(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思考1:离子化合物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什么?金刚石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干冰气化破坏的是碳氧化学键吗?

(解答:离子化合物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熔化、气化时需要破坏较强的离子键的作用;金刚石熔沸点较高的原因是熔化时要破坏较强的共价键的作用;干冰气化时破坏的不是碳氧键。)

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问题2:H2变为H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为什么?H变为H2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为什么?

(解答:氢原子不稳定,能量较高,氢分子稳定能量较低,故H2变为H要吸收能量;H变为H2要放出能量。)

【讲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时,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伴随着能量变化。

思考1:化学反应在什么情况下放出能量?什么情况下吸收能量?能量的类型有哪几种?(解答: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结果就放出能量;反之,就吸收能量。)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板书】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热量的称为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吸收热量的称为吸热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一般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C与CO2反应等除外)。

常见吸热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

3、小结

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热量的称为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吸收热量的称为吸热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一般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C与CO2反应等除外)。

常见吸热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

4、目标检测

1、一切化学反应除了有质量的变化外,还伴随着的变化,它们分别遵循定律和定律。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的变化,即或者。

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又存在与相邻分子之间

B. 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C. 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D. 阴阳离子之间有强烈的吸引作用而没有排斥作用,所以离子键的核间距相当小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A C

配餐作业

请从下列三组中任意选择两组题完成,建议选择AB或BC

A组题

1、下列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各原子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的是()

A. 10 与19

B. 6与16

C. 11 与17

D. 14 与8

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有共价键明显被破坏的是()

A. I2升华

B. NaCl颗粒被粉碎

C. HCl溶于水得到盐酸

D. 从NH4HCO3中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A. 生石灰

B. 固体氢氧化钠

C. 无水乙醇

D. 固体硝酸铵

设计意图:选择教学中已涉及题目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的变式,让学生弥补课堂教

学中对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五分钟。

B组题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氧化钠溶于水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

C. 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放热还是吸热

D.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加压等)才能发生反应

6、已知反应2H H2可放出437.6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分子内每个氢原子都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

B 氢分子能量比氢原子能量低

C 1mol氢气理解成2mol氢原子要放出437.6kJ的热量

D 氢原子还原性比氢分子弱

7 、1 molH–I 键的键能是299KJ。 1mol I –I 键的键能是151KJ, 1mol H–H

键的键能是436KJ,则H

2(g)+I

2

(g)=2HI(g)的反应是(BD )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可逆反应设计意图:从习题A组中选择原题,对其作同等水平或提高水平的变式。估计完成时间10分钟。

1、C

2、CD

3、AB

4、CD

5、C

6、B

C组题

8、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C )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kJ):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1)~(5)题。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A. H2

B. Cl2

C. Br2

D. I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A. HCl

B. HBr

C. HI

(3)X2 + H2=2HX (X代表Cl、Br、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A (3)放热反应(4)氯气

设计意图:从高考复习题中选择素材,对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做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

更好的理解。估计完成时间15分钟。

教学反思:

2、1、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并辅以三个实验让学生“认识与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解析:在本部分中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提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学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 解析:培养学生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多媒体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导入】能源、信息和材料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能源与我们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火,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会利用火来取暖和烘烤食物。这个

过程就是化学反应放热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的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播放幻灯片链接视频。

那么这些热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问题1:实验一:教材第33页实验2-1

现象

1. 有______放出

2. 温度计的液柱______;

3. 手触摸的感觉是______。

结论:

1.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实验、总结的能力。

2、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问题2:实验二:教材第34页实验2-2

现象

1.产生______;

2.手触摸杯壁下部感觉温度______;

3.玻璃片与烧杯黏在一起。

结论: 1. 反应产生氨气,并有水生成;

2.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3. 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与交流1>

反应中的能量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有关系吗?

<讨论结果>

1、从化学键键能的角度分析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从物质总能量的角度分析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

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取决于: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实验、总结的能力。

问题3: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结论:

1.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称为中和热。

<思考与交流2>

你还能举出一些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例子吗?

3、目标检测

1.吸热反应一定是( BD )。

A.释放能量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C )。

A.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B.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

C.Ba(OH)2·8H20与NH4Cl反应 D.锌粒与稀H2S04反应制取H2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BC )。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4、学习小结

1、中和热的定义:

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2、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的反应

④大多数的化合反应(如:生石灰和水反应)

⑤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食物腐败等缓慢氧化)

4、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的反应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需要提供电能或持续加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配餐作业

请从下列三组中任意选择两组题完成,建议选择AB或BC

A组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明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放热反应⑤,吸热反应②④,液态水汽化是物理过程;浓硫酸稀释是物理过程。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能量就能发生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C )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设计意图:选择教学中已涉及题目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的变式,让学生弥补课堂教

学中对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五分钟。

B组题

4、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D)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2007重庆)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C )

A.920kJ B.557kJ C.436kJ D.188kJ

6、船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D)

NH4ClO4===N2↑+4H2O+Cl2↑+2O2↑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设计意图:从习题A组中选择原题,对其作同等水平或提高水平的变式。估计完成时间

10分钟。

C组题

7、已知25℃、10lkPa条件下:(A )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8、 2C + O2 = 2CO,2CO + O2 = 2CO2都是放热反应。据此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其他条件相同)(A )

A. 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

B. 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 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将一定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设计意图:从高考复习题中选择素材,对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做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估计完成时间15分钟。

教学反思:

2.2.1化学能和电能(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堂关于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知识。

2.解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2.解析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的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由于涉及抽象的微观粒子,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外,还用了大量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投影仪、多媒体、实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一.火力发电的原理

【问题探究1】1.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有几种基本形式?

(1)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包括从大型火力发电站到小油机等各种―火力‖发电装置.

(2)化学能→热能→电能.包括从热电堆到热离子发电装置等各种―热电转换设备‖.

(3)化学能→电能.即所谓―化学电源‖,它是一种把化学能直接转变为低压直流电能的装置,简称电池

2、火力发电过程如何?

【实验探究1】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问题探究2】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原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2)原电池的电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

电极反应:锌片:Zn - 2e- = Zn2+ (氧化反应)

铜片:2H+ + 2e- = H2↑(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 Zn2+ + H2↑

【例1】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 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解析:根据原电池原理:作为负极的金属活动性比正极的金属活动性强,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依次作出判断:活泼性a>b;c>d;a>c;d>b。答案为B。

【例2】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

C.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D.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解析:活泼金属锌为负极,电流方向由正极到负极,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随着H+消耗,pH逐渐增大。答案为C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深入原电池原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练习:1、如图所示,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的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态;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

2、试将下列两个氧化还原反应分别设计成两个原电池

Zn + 2AgNO3=Zn(NO3)2+2Ag ( Zn∣AgNO3∣C )

2Fe3++Fe=3Fe2+ ( Fe∣Fe2(SO4)3∣C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组成原电池原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回答

【过渡】现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构成原电池条件是什么。是不是把两块金属用导线连接插入液体中就能产生电流呢?是不是任何金属均可?是不是一定要金属?是

不是任何溶液均可?下面做几个实验来探索。

【实验探索2】

设计意图:引出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填表

【板书】(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练习:下列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回答

【实践活动】课本P41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都可以制作原电池。

【小结】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可以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呢?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知道了设计成原电池这样的装置就可以产生电流。掌握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不过,并不是所有化学反应均可实现这种转化,一般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实现这种转化。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设计出更好、更环保、更高效率的电池造福.

社会小故事:

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不料后来,她又因为车祸又掉了一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众多的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格林太太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聪明的同学们,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帮格林太太找出她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目标检测

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

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⑨

练习:课本44页1、2、4、7题;预习下一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

师生活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检测题的数量和内容作具体调整.

小结

本节要点: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原电池原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有关知识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1.将锌片和铜片插入某种电解质溶液,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形成原电池装置。

(1)若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则发生氧化反应的是极(“锌”、“铜”),铜极发生的反应是 ,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是。(2)若电解质溶液是硫酸铜溶液,在导线中电子是由极流向极,铜极上反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是 ,该电池总反应方程式是。

(1) 锌 2H++ 2e- = H2↑ Zn + 2H+ = Zn2++ H2↑

(2)锌铜 Cu2++ 2e- = Cu Zn + Cu2+ = Zn2++ Cu

2、下列变化中属于原电池的是(D )

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铁在空气中燃烧

C.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

D.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时,可使反应加速

3、实验室中欲制氢气,最好的方法是( D )

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粗锌(含铅、铜杂质)与稀硫酸反应

4、铁制品上的铆钉应该选用下列哪些材料制成(A )

A.铝铆钉

B.铜铆钉

C.铅铆钉

D.锡铆钉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原电池原理,选择教学中已涉及题目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或降低水平的变式,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理解的不足.

二、巩固题(B组题)

5、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 C )

A.不变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6、对铜-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A )

①锌片溶解了32.5g②锌片增重了32.5g③铜片上析出1g H2④铜片上析出1molH2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的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C )

A.X > Y > Z

B. X > Z > Y

C. Y > X > Z

D. Y > Z > X

8、将铜棒和铝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

A.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铝是负极 B.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铜是负极

C.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原电池原理,对教学中已涉及的问题原形作同等水平或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电池原理.

三、提高题(C组题)

9、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中主要成分是铁屑、碳粉和少量的NaCl、水等.热敷袋在启用前用塑料袋使之与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使用完后,会发现袋内有许多铁锈生成,回答:

(1)热敷袋放出的热量来源于放出的热量.

(1)碳粉的作用是 .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

(4)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 .

答案:(1)铁屑被氧化(2)碳粉与铁及NaCl溶液组成原电池,作为原电池的正极。

(3)NaCl与水作用形成电解质溶液。

(4)负极Fe - 2e- = Fe2+正极 2H2O + O2+4e- = 4OH-

10、请设计一个原电池,其总反应为:Zn + 2FeCl3= ZnCl2 + 2FeCl2。

该总反应中,Zn为还原剂,Zn可直接作负极材料,FeCl3是氧化剂易溶于水可作电解质溶液,用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等)作正极,用导线连接正、负极即可。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原电池原理,对教学中已涉及的问题作提高水平的变式,让学生能灵活深刻地理解原电池原理有关知识.

教学反思:

2.2.1化学能和电能(第二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原电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内容。

2.解析:初步了解原电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在获得原电池概念和组成条件的基础上,能设计出原电池实验,知道常见电池的原理。

2.解析

有将原电池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有由于本节内容抽象电极反应复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简单易懂,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投影仪、多媒体、实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合作探究] 教师投影表格[学生自学]阅读P37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干电池部分,填写下表中的空白问题(表一)

3

【学与问】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列表探究干原电池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并填表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1)铅蓄电池

表二(1)

表二(2)

设计意图:列表探究充电电池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并填表

(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表三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试卷

高一化学第一二章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54分) 4.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现有一瓶物质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表。物质分子式熔点/℃沸点/℃密度/ g·cm-3水中溶解性甲C3H6O2-9857.50.93可溶乙C4H8O2-84770.90可溶据此,将甲和乙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A.萃取法B.升华法 C.蒸馏法 D.分液法 6.在标准状况下,将某X气体VL溶于水中,得到12mol·L-1的溶液500mL,则气体的体积V是( ) A.134.4L B.67.2L C.44.8L D.537.6L 8.配制250mL0.10mol·L-1的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 9.在一定温度下,已知有关某饱和溶液的一些数据: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 液的体积,④溶质的摩尔质量,⑤溶质的溶解度,⑥溶液的密度,利用下列各组数据计算 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能算出的一组是( ) A.④⑤⑥ B.①②③④C.①④⑥ D.①③④⑤ 10.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①0.5mol·L-1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1硫酸相混合并振荡;②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入20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 1 mL水玻璃加入10mL1mol·L-1盐酸中,用力振荡。可行的是( )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 11.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微粒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胶体有布朗运动 C.胶体微粒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微粒间相互排斥 D.胶体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微粒小,不受重力作用 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C.醋酸跟氢氧化钾溶液反应CH3COOH+OH-===CH3COO-+H2O D.碳酸镁跟硫酸反应MgCO3+2H+===Mg2++H2O+CO2↑ 14.下列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为H++OH-===H2O的是( )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13C-NMR(核磁共振)、15N-NM 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 Wu thrich 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 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 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2.下列叙述中能肯定说明金属A比金属B的活泼性强的是() A.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A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比1mol B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多 D.常温时, A能从酸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3.下列递变情况中,正确的是() A.Na、Mg、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减少 B.Si、P、S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降低 C.C、N、O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D.Li、Na、K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4.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此可以判断() A.R一定是第四周期元素 B.R一定是ⅣA族元素 C.R的气态氢化物比同周期其他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 D.R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 5.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a、b、c,它们的离子A n+、B n-、C m-具有 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n > m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 > b > c B. a > c > b C.a = b + m + n D.a = c – n - m 6.下列A、B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可以组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A.6和8 B.19和16 C.12和17 D.10和8 7.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H3ZO4<H2YO4<HX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 B.非金属性:X>Y>Z C.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由强到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由弱到强 8.下列各组中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HClO4>HBrO4>HIO4 B.碱性:NaOH>Mg(OH)2>A l(O H)3 C.稳定性:PH3>H2S> HCl D.非金属性:F>O>S 9. .关于离子键、共价键的各种叙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离子化合物里,只存在离子键,没有共价键 B.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如Cl2)中 C.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D.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键 10.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B.H2X C.XH4 D.XH3 11. 医学研究证明,用135 53I治疗肿瘤可收到一定疗效,下列有关135 53I I叙述正确的是() A.135 53I是碘的一种同素异形体B.135 53I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 C.135 53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ⅦA族D.135 53I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 12.下列物质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A.H2O2B.NH4Cl C.N2 D.Na2O2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课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关岭民族高级中学周瑞发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 理解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树立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设计】请每个小组利用你们眼前的药品,在5分钟之内设计出你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来证明乙酸的酸性。并将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大家共享。 【幻灯片展示】学生设计方案 【板书】3、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断O-H键)CH3COOH CH3COO- + H+ 【设问】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板书】(2)酯化反应 实验室也可以制取这种香料,但在常温常压下乙酸和乙醇反应达到一定限度需要十几年,如何才能加快反应速率呢?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3 mL乙醇和2 mL乙酸,按上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收试管的液面上,观察小组合作设计并操作实验,派代表 将小组设计方案与同学共享。 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 Mg+2CH3COOH ?→ ?(CH 3 COO)2Mg +H2↑ 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uO+2CH3COOH (CH3COO)2Cu+H2O ④与碱反应 NaOH+CH3COOH CH3COONa+H2O ⑤与部分盐反应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酸性: 乙酸> 碳酸 听讲并回忆第二章第三节学习的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回答如何 加快酯化反应的速率。 每小组按要求认真做实验,实验过 程中并感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时 放出的热量。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并分析原因。大胆的去分析浓硫酸 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的作用,并回 酸的通性学生初中学过, 非常熟悉。如果再让学生 照方抓药,基本是技能训 练了。所以我设计成开放 性实验,尽可能多的给学 生提供试剂和仪器。 学生刚学过化学反应速率 和反应限度,如此设计, 即复习了已学知识,又很 自然地引出酯化反应的条 件。 酯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自己做实验更能加 深理解。实验前强调注意 事项:试剂的添加顺序;在 大试管中加两块碎瓷片; 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饱和 Na2CO3液面以下;加热开 始要缓慢。并在实验中思 考原因。

2020年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2020年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0*2=20分) 1.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又廉价方便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氢气D.太阳能 2.下面的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电能、蒸汽B.电能、风能C.蒸汽、风能D.煤、石油 3.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4.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共同点是() A.都需要达到着火点 B.都产生热量 C.都要点燃 D.都属于氧化反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化学反应只生成新物质,没有能量的变化 6.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7、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反应物的浓度 B、反应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反应物的性质 8.现在电池的种类非常多,且由电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锂电池B.锌锰电池 C.氢氧燃料电池 D.镍镉电池 9.下列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空气量越多越好B.应通入适量空气 C.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D.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以雾状喷出 10()A、、C D、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10=30分)11.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石燃料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能量转化方式正确的是()A.化学能→电能B.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热能→电能D.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12.下列有关化石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因此地球上的蕴藏量也是无限的 B.化石燃料虽然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有限,但形成化石燃料的速率相当快,所以化石燃料相当 于是无限的 C.化石燃料的形成非常复杂,需时间较长,但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无限的 D.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而且又都是非再生能源 13、20mL 0.5mol/L的盐酸与一块大理石反应,下列措施不能提高反应速率的是( ) A、加入10mL 1mol/L的盐酸 B、加入30mL 10mol/L的盐酸 C、所用的大理石研磨成粉末 D、加入10mL H2O 14、已知反应A +3B =2C +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 -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0.5mol·L-1·min-1 B、1 mol·L-1·min-1 C、2 mol·L-1·min-1 D、3 mol·L-1·min-1 15、铜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铁片是() A.阴极 B.正极 C.阳极 D.负极 16、下列装置中,电流计G中有电流通过的是() 17、合成氨的反应为:3H2 + N22NH3,其反应的速率可分别表示为v(H2)、v(N2)、v(NH3)(单位为mol·L-1·s-1),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v(H2)=v(N2)= v(NH3) B、v(H2)=3 v(N2) C、v(N2)=2 v(NH3) D、v(NH3)=3/2v(H2) 18.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硫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甲烷在O2中燃烧反应 19、可逆反应H2(g) +I2(g) 2HI(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H2、I2、HI的浓度相等 B、H2、I2、HI的浓度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 20.下列选项中说明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Fe C Fe C Fe Cu Fe Zn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 )。 A .C B .F C .S D .Ne 2.已知某粒子 n A Z R ,则元素R 的原子序数是( )。 A .Z B .A-Z C .Z-n D .Z+n 3.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4.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小于1的是( )。 A .r (Na +)/ r (Na) B .r (Cl -)/ r (Cl) C .r (Na)/ r (Mg) D .r (Ca)/ r (Mg) 5.有A 、B 、C 、D 四种金属,投入水中只有D 反应放出氢气,将A 投入C 的盐溶液中可置换出金属C ,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比A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则四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 .A > B > C > D B .D >B >A >C C .B >A >C >D D .C >A >B >D 6.下列事实不能.. 说明非金属性Cl >I 的是( )。 A .Cl 2+2I -==2Cl -+I 2 B .稳定性:HCl >HI C .酸性:HClO 4>HIO 4 D .酸性:HClO 3>HIO 3 7.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 .原子半径:F <Mg <K B .稳定性:PH 3>H 2S >NH 3 C .酸性:H 3PO 4<H 2SO 4<HClO 4 D .碱性:Al(OH)3<Mg(OH)2<KOH 8.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锂(Li )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 B .砹(At )为有色固体,AgAt 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C .在氧气中,铷(Rb )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D .HBrO 4的酸性比HIO 4的酸性强 9.X 元素的阳离子和Y 元素的阴离子都具有与Ar 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 的原子序数比Y 小 B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 大 C .X 的原子半径比Y 大 D .X 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 大 10.已知下列反应:Cu+X 22、2Y 、2X -+Z 2 2Z - +X 2,X 2、Y 、Z 2为三种元素的单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测试_含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测试 广州市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测试卷(B)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40 分钟。 可能用到的数据:H-1C-12O-16 N-14 S- 32 一、选择题(只有 1 个正确答案;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标志的是() A .甲烷的产量 B .乙烯的产量C.乙醇的产量D.苯的产量 2.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是气体的是() A . CH3Cl B . CH2Cl 2C.CHCl 3D. C6H14 3.甲烷是最简单的烷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二者的是 () A.水B.溴水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4.从南方往北方长途运输水果时,常常将浸泡有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置在盛放水果的容器中,其目的是() A.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杀死水果周围的细菌,防止水果霉变 B.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周围的氧气,防止水果腐烂 C.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防止水果早熟 D .利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催熟水果 5.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熟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6.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分层,且下层是水的是() A.苯B.乙醇C.溴苯D.四氯化碳7.关于乙醇结构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醇结构中有- OH,所以乙醇溶解于水,可以电离出 - 而显碱性OH B.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所以乙醇显碱性 C.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所以乙醇显酸性 D.乙醇与钠反应非常平缓,所以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氢原子活泼 8.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志强教育一对一讲义 教师: 王转转 日期: 星期: 时段: 学生签字:______ 课 题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的分类,掌握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 离子反应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学 习 内 容 与 过 程 一、 物质的分类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例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Na 2O C .NaClO D .FeSO 4 2、 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 ?Ba(OH)2 ? AgNO 3 ? BaCl 2 ? BaCO 3 ? FeCl 3 ?Mg(OH)2 ? BaSO 4 ?AgCl ?Ag 2CO 3 属于碱的是_______ ___ ___ 属于硝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碳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硫酸盐的是____ ___ 属于盐酸盐的是 ____ ____ 属于钡盐的是_____ ______ 以上题中的物质为例 ,填空。 易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海水 ②蒸馏水 ③氨水 ④食盐水 ⑤汞 ⑥液溴 ⑦硝酸溶液 ⑧硝酸银 ⑨纯碱 ⑩烧碱 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二、离子反应 1、电离: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学 测试题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次月考(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赵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关于烃和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烃的组成均符合通式CnH2n+2 B.烃类均不溶于水 C .甲烷在同系物中含碳量最高,因而是清洁能源 D.甲烷可以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2.下列化学式只表示一种纯净物的是() A.C2H6 B.C4H10 C.C3H6. D.C 3.某气态烷烃30mL,完全燃烧时,正好消耗同温同压下的氧气150mL,该烃的化学式是:() A.C2H6 B.C3H8 C.C4H10 D.C5H12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苯 B.聚乙烯 C.汽油 D.煤 5.下列有机物不能通过乙烯的加成反应制取的是 ( ) A.CH3CH2Cl B.CH2Cl—CH2Cl C.CH3—CH2OH D.CH3—COOH 6.是谁第一个想到苯是环状结构的 ( ) A.拉瓦锡 B.维勒 C.阿佛加德罗 D.凯库勒 7.下列变化,是通过取代反应来实现的是 ( ) A.CH3CH2OH ─→CH3CHO B.CH2=CH2 ─→ CH3-CH2Br C.─→ —NO2 D.CH3COOH 2 8.在150摄氏度时,将某气态烃和氧气混合气体点燃,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发现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试推断该烃的分子式可能是() A. 乙烷 B.乙烯 C.丁烷 D.苯 9.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底下B.钠块熔化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溶液变红 10.不能用溴水鉴别的是()。 A.甲烷、乙烯B.苯、乙醇 C.乙醇、乙酸D.苯、四氯化碳 11.用30 g乙酸与46 g乙醇反应,如果实际产率是理论产率的67%,则可得到的乙酸乙酯的质量是()。 A.29.5 g B.44 g C.74.8 g D.88 g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B.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C.油脂水解可得到氨基酸和甘油 D.油脂不能使溴水褪色 13.某有机物的结构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能跟NaOH溶液反应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能发生酯化反应 D.能发生水解反应 14.0.01mol某种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0.54g H2O,则该有机物不.可能 ..是()A.丙烯B.乙烷C.乙醇D.乙酸 15.下列各组物质中,均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是( ) A、天然气燃烧 B、中和反应 C、冰的熔化 D、Ba(OH)28H2O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 2、对于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断开化学键的过程会放出能量 C、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氧化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3、电子计算机所用纽扣电池的两极材料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电极反应式: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锌为正极,Ag2O为负极 B、锌为负极,Ag2O为正极

C、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减小 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区溶液pH增大 4、下列关于反应速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B、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都为0 C、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 D、增大反应物浓度,提高反应温度都能增大反应速率 5、2SO2(g)+O2(g)△V2O52SO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B、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在t 1、t2时刻,SO3(g)的浓度分别是c 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v= 6、在铜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 )①锌片溶解 32、5 g ②锌片增重 32、5 g ③铜片上析出1 g H2 ④铜片上析出1 mol H2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化学第二章单元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0*2=20分) 1.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又廉价方便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氢气D.太阳能 2.下面的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电能、蒸汽B.电能、风能C.蒸汽、风能D.煤、石油 3.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4.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共同点是() A.都需要达到着火点 B.都产生热量 C.都要点燃 D.都属于氧化反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化学反应只生成新物质,没有能量的变化 6.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7、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反应物的浓度 B、反应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反应物的性质 8.现在电池的种类非常多,且由电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A.锂电池B.锌锰电池 C.氢氧燃料电池 D.镍镉电池 9.下列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空气量越多越好B.应通入适量空气 C.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D.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以雾状喷出 10 ) A C D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10=30分) 11.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石燃料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能量转化方式正确的是()A.化学能→电能B.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热能→电能D.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12.下列有关化石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因此地球上的蕴藏量也是无限的 B.化石燃料虽然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有限,但形成化石燃料的速率相当快,所以化石燃料相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氧B.氟C.碳D.氮 2.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B.H2X C.XH4 D.XH3 3.医学研究证明,用放射性135 53I治疗肿瘤可收到一定疗效,下列有关135 53I叙述正确的是 A.135 53I是碘的一种同素异形体B.135 53I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 C.135 53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ⅦA族D.135 53 I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 4.下列关于3 2He的说法正确的是 A.3 2He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B.3 2He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 C.3 2He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3 2He和4 2He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5.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性强弱:F2<Cl2B.金属性强弱:K<Na C.酸性强弱:H3PO4<H2SO4 D.碱性强弱:NaOH<Mg(OH)2 6.X、Y、Z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4、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XYZ B.X3YZ C.XYZ2D.X2YZ3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ⅠA族 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ⅣA族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8.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9.下列关于ⅦA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C.Ⅶ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是+7价 D.ⅦA族元素其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10.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1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 ..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D.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12.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和O3互为同位素B.O2和O3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D.等物质的量O2和O3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13.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已知硒与氧、硫同主族,与溴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比硫强B.氢化物比HBr稳定 C.原子序数为34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14.已知质量为数为A的某阳离子R n+,核外有X个电子,则核内中子数为 A.A-x B.A-x-n C.A-x+n D.A+x-n 15. 对于 A Z X和A+1 Z 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6、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C A.13Al B.13Al C.13 C D.13 C 17、对于A Z X和A+1 Z X+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及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A.原子半径:Cl>S>O B.还原性:Na>Mg>Al C.稳定性:HF>HCl>HBr D.酸性:HClO4>H2SO4>H3PO4 19、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B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D.Li、Z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20、H218O和D2O分子中的中子数,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1、X元素的阳离子与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 22、某元素X气态氢化物与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则该元素: A.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ⅦA族, B.在周期表中处于第2周期ⅤA族

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_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试题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a 23 C l35.5 Mn 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电池 2、下列常用干燥剂,不能干燥氯气的是 A.碱石灰 B、浓硫酸 C、五氧二磷 D、氯化钙 3、下列单质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是 A.O2 B.N2 C.F2 D.Cl2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 B.液态氯化氢 C.熔融的氯化钾 D.液氯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的是 A.HI和NaI B.H2S和SO2 C.Cl2和KCl D.F2和NaBr 6、把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mol·L-1稀硫酸中,能够缓慢发生反应的是 A.Fe B.Al C.Mg D.Cu 7、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nB=pC,t秒末,A减少了 1.0mol,B减少了1.25mol,C增加了0.5mol,则m:n:P为 A.2:5:4 B.4:5:2 C.1:3:2 D.1:4:5 8、下列变化中,原物质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生成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氢溶于水 C.氯化氢与氨反应 D.锌与稀硫酸反应 9、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多人伤亡。作为消防干警在现场作以下处理方法和过程较为合理的是①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是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有关情况②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浓氢氧化钠处理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有碱性物质的水溶液;④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Na2CO3溶液处理过的口罩;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太远;⑥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及食物等是否被污染;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中喷洒水就可以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10、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则离子键越强。试分析:①K2O ②CaO ③MgO 的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1、用固体和液体在加热情况制取气体,一般可选择的仪器是 A.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瓶 D.大试管 12、可逆反应2HI(g)== I2(g)+H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当下列中的四项中的某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组分的浓度 D.混合气体的颜色13、273K时,反应2SO2(g)+O2(g)=2SO3(g)生成2molSO3,放出393.2kJ的热量。在该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通入2molSO2和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 章知识点总结 https://www.doczj.com/doc/01121374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一章知识点复习及强化训练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第一周期____种元素包括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_____种元素包括元素 第三周期_____种元素包括元素 周期第四周期_____种元素 (横向)长周期第五周期_____种元素 第六周期_____种元素 第七周期_____种元素 2、族主族 (A) 共七个主族 族副族 (B) 共七个副族 (纵向) 第VIII 族:第_______纵行。 ______族:稀有气体元素 ⅠA 包括元素ⅡA 包括元素 ⅦA 包括元素零族包括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1、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 a.元素的单质和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越易置换出氢气则金属性越。 b.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性越强则碱性越。 c.金属单质和另外金属盐溶液中的置换反应: d.一般而言,原电池负极材料的金属性比正极材料。 e.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的金属单质金属性越。 2

2、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 a.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 b.元素单质和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非金属性越强则越与氢气化合,且气态氢化物越。 c.非金属单质和另外非金属盐溶液中的置换反应 d.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氢化物的还原性越。 e.同周期从左至右金属性,非金属性。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非金属性。 3、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1、最外层电子数: 2、原子半径: 3、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①同一元素的阳离子半径相应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相应原子半径,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 ②同一周期元素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阴离子、阳离子半径也在变小, 但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③同一主族元素原子,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同价态离子,从上到下, 半径也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