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一政治笔记(适用于各大高校哦)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一政治笔记(适用于各大高校哦)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专题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1)

专题二科学方法的创新及其价值 (1)

专题三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专题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4)

ξ专题五关于发展的若干问题 (5)

专题六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及其当代价值刘世华(2013.4.11) (6)

专题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7)

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题 (9)

ξ专题九论和谐社会取向的社会建设 (13)

专题十当代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使命 (16)

专题十一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23)

专题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张富国(2013.3.1)

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做事要找人生的直线段,不能走弯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未来的文明是亚太文明,思维视野要宽,要看天,不要看地。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趋势[即:快]

1.当代科学技术文献资料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2.当代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3.当代新技术,新产品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呈分化综合趋势(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

1.在当代,学科越分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分化综合,学科剧增)

2.在当代,综合,横向,边缘,交叉学科大量出现(边缘,横向层出不穷)

3.学科内交叉,学科间交叉,领域间交叉越来越普遍(三代交叉,有增无减)

三.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趋势更加明显

科学社会化的三个表现:1.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

3.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逐年增多,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逐年增

社会科学化的四个表现:1.当今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2.科学技术创造价值

3.科学技术改变社会劳动结构

4.科学技越来越多的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走向

专题二科学方法的创新及其价值

张富国(2013.3.15)

一.科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层次

1.内涵:科学方法是人们在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

2.层次:

①最低层次:本能,生来就有的(例如,婴儿的吸吮反射)

②中间层次:科学方法,即哲学方法具体化,具体方法抽象化

③最高层次:哲学方法(能概况自然,社会,思维的方法)

二.科学方法的内容与体系

1.科学方法的内容: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

2.体系:

观察方法

科感性方法

学实验方法

方逻辑方法:数学方法,概念方法,分类方法,比较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

法理性方法非逻辑方法:想象方法,形象思维,灵感

现代科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方法和控制方法。(“三论”)

三.科学方法的当代价值(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大意义)

1.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可以完善人们的智能结构,增强适应能力;

2.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可以提高思维效率,加快研究进程;

3.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专题三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郭凤志(2013.3.8)(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条件: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也叫西方现代化理论,创立于二战后,即1945年后。现代社会=西方社会;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目的是用发展理论引导其他社会走向资本主义)

【考试出题点】

1.怎样理解现代社会?

2.根据西方三种代表性观点,谈一谈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一.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1.基本概念:

现代化: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城市化,教育发展,社会发展与传统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

对于现代化的界定或描述,学者们的说法有异有同。

现代性: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过程的本质特征;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现代性”是一种现代精神。

现代性的核心:现代性的核心(马克思·韦伯)是“袪魅”,是摆脱愚昧,迷信,专制,而追求理性,科学,自由的过程。即,现代性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一种时代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是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体现。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性可以是现代社会特征及其后果,也可与现代化处两离状态。

2.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机械化生产,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统一: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差异成分增多,人的自主性强,社会整合性更为迫切;

(3)城市化:45%以上的城市化率

(4)世俗化:社会成员生活趋向现实性,理性化

(5)知识占据突出地位

二.现代西方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代表性观点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

时间: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

主要观点:认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惟一内容,衡量发展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公式: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

代表性观点二: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

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末

主要观点:认为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社会各种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它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人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和谐平衡发展。其理论立足点是发展的“现代时态”。

公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人

核心是社会发展

代表性观点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

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过程:学术语言--政策语言--大众话语

公式:发展=经济+社会+人

核心是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重心强调发展;

(2)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

(3)强调发展的广度----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多因素的复合发展(视野扩大);

(4)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代际之间发展的可连续性;

三.现代化追求中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1.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战略

国际潮流与国情决定

现代化的历程

2.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跨越式发展(新发式的机遇与问题)

以人为本的小康之路(标准问题)

非西化之路

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

1、十六大报告我们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十条经验

2、国际社会研究中国问题学者提出和热炒中国模式、北京共识

3、中国特色的被认同。

专题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郭凤志(2013.3.29) 【考试出题点】

考试时侧重于和谐社会的内涵

如:辨析:和谐即无矛盾状态。(用对立统一方法回答,和谐是针对矛盾而言的,答一中的第2点,即“2.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和谐的含义

“和”即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意蕴;“谐”即为相合之意。强调顺畅、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因此,“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

2.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一,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和谐”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要求。

第二,“和谐”作为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含义。对抗、斗争乃至发动战争,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和缓,和解也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

第三,认为“和谐”是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动态地实现的。它是对立中和发展中的和谐,不是机械的,静止的和谐。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

(1)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特征: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公平正义:各方面利益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实现,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4.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1)相同点: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谐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之一。

(2)不同点:针对性不同。“小康”是相对于“贫穷”和“富裕”而言的;而“和谐”是相

对于“矛盾”与“冲突”而言的。

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计划→经济)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减缓缩小我国两极分化现状的必然要求;

4.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

5.总结国际社会经验教训的必然要求;

6.应对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中国威胁论等)

ξ专题五关于发展的若干问题

(2012.3.22)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近平

一.发展的意义:

1.发展主要指的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2.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的各种进步,个人的发展是个体生命延续中的各种进步,是

各个方面的完善和提高,发展是好的质变通过好的量变表现出来的;

3.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重点是如何识别新旧事物,如何对待新旧事物)

4.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发展主体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发展障碍的克服也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批判精神和历史眼光,要把宏观的目标和微观的目标,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结合起来;

5.发展的条件性:

?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条件:①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是指先进的阶级,先进的政党,先进的政治力量,也涉及到优秀的个人;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③人民的素质和态度;④良好的国际环境。

?个人发展的条件:①生命(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②健康;③人脉;

④良好的国家状态,社会状态。

二.发展的矛盾性:

1.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①外部矛盾: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内部矛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以及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如民族,宗教,中央和地方,人和自然等各种矛盾;

2.个人发展中的矛盾:

①个人和自我的矛盾(如心理和生理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欲望与命运的矛盾,本我,

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②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即个人以某种社会角色和而与其他角色的矛盾,要求人们当好角色,履行责任;

③个人和社会,国家,单位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的原因,动力,目的,标准

(2013.4.7)

1.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人的利益和需要;生产力是最

终决定力量。

2.个人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主观追求,客观逼迫,即生存的需要与竞争的压力。

3.发展的目的:

①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个人发展的目的:完善自我,优化生存条件,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4.发展的表现或衡量标准:

①国家和社会:统一,富裕,公平,安全,自由,尊严等。

②个人:a.内在方面:知识,品德,自信,坚毅,自制;

b.外在方面:责任感,善良,宽容,财富,社会地位,交往能力,他人认同度等。四.发展的代价问题

1.国家和社会的代价:社会转型引起的动荡,一段时间内的失序混乱,部分社会成员利益

受损,传统思维方式被打破带来的精神上的困惑和苦闷等。

2.个人发展的代价:多支出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健康,他人的误解等(任劳任怨,

忍辱负重)

3.不该付出的代价:环境,道德,人格,尊严,损失,浪费等

4.代价的补偿:国家应当用改革的成果进行补偿,个人应该正确对待补偿的问题。

专题六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及其当代

价值刘世华(2013.4.11)

【专题六、七考试出题点】

专题六的一和专题七的四+自己的观点

※思想历程指的是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理论成果“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第一,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第三,包含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一.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缘

1.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功底,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毛泽东生长的湖南市历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是人才辈出,开风气之先的一方热土。湖湘文化的内容和特点:①哲理思维,诗人才情;②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潮与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③忧国忧民的参政意识;④运筹决胜,平治天下

◎近代变革中湖南的风云人物:

第一代:陶澍,魏源,贺长龄;

第二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

第三代:谭嗣同,唐才常;

第四代:黄兴,宋教仁,陈天华;

第五代: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

◎毛泽东从小受湖湘文化熏染,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功底,能够融通古今,兼收并著:①1893-1910“六年孔夫子”自己的读书生活;②1913-1918就读湖南一师,受到老师(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留学日本和英国,人称“青年毛泽东的精神导师”)的深刻影响;③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何叔衡&蔡和森;④受到了实际锻炼:创办工人夜校,积

累发动群众的经验;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和反对军阀的斗争。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有利条。

2.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深切地理解中国广大民众,善于从群众中吸取和总结成功的经验。(与陈独秀的不同之处)

3.注重社会实践,了解中国国情,有利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亲身参加和领导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懵懵懂懂地参加了湖南新军;阅读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章;1918年、1920年在北京;出席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立者之一;大革命时期党内骨干。)

4.青年时代就对传入中国的各种主义广为涉猎,反复比较,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占有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

5.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思想,有意志。不受框框约束,具有反抗精神,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时间和工作。

二.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

1.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再把理论拿到实践中检验,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

南昌起义1928年10--11月1928年10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

广州起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30年1月农村为革命重心,把小块

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红色政权与夺取全国政权

被迫地从城市走“工农武装割据”联系起来)到了农村《反对本本主

义》(中国革

命的胜利要

靠中国的同

志了解中国

的国情)

2.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中国的社会历史问题,在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国情。”立足中国革命和社会的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问题,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

专题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刘世华(2013.4.19)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对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索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我们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刘少奇在八大上做政治报告时指出)。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指出)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探索:

①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③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还起作用;④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3.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是表现在所有制结构方面: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②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二是表现在管理体制上:①给地方和企业更多的独立性;②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方面,提出“鞍钢宪法”。

4.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①进一步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②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一)探索中的两个趋向

1.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2.“左”的趋向

(二)制约两个趋向的核心问题

1.阶级斗争

2.经济发展速度

(三)探索的突破和悲剧的结果

三.毛泽东的历史遗产

1.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上百年工业化历程;

3.创造了清明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

4.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体系。

ξ四.毛泽东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与邓”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毛泽东开始的,邓小平总结和吸取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最终走上了合适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属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范畴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是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回答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问题,因而,毛泽东思想不属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不列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降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思想结晶,它本身已完成了一个历史主题,实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题

(2013.4.26)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中国的改革模式;

3.中国的经济发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1.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未来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2.我国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1)过渡期:“一化三改”,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地位降低。

(2)单一公有制时期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误认: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误认为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3)改革开放后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与完善:

十一届六中全会: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十二大:“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方针”;

十三大: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要引导和鼓励其发展;

十四大: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十五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正确理解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提出的依据:

①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从基本经济制度高度,而不只是从方针政策看待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长期共同发展。

3.“经济制度”与“方针”的区别:

(1)方针是政策措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2)方针是人制定的;而经济制度,尤其是基本经济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稳定性。

(3)方针政策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但基本经济制度一旦形成后,就会比较长期

地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具有长期性。

(三)重新界定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的含义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及体现

公有制≠国有资产;国有制≠公有制

3.正确处理主导作用于市场竞争的关系

(1)两种片面倾向:

a.把国有企业与市场机制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主张国有企

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

b.把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当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国有企业的特殊的社

会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国有企业与市场机制关系的不同情况

a.在公共产品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非竞争性的,应当采取国有国

营的模式;

b.在基础产业和一些垄断性行业中,国有企业是不完全竞争的,应当实行国家控股的模

式;

c.在其他一般性部门和行业中,国有企业是竞争性的,应当完全放开;

d.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国有经济的布局和体制不完全一样;

从总体上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2.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根本上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位?

(1)必须从实际(生产力状况)出发,而不能从姓“社”姓“资”等抽象原则和概念出发加以

认识:

(2)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中进行。

4.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

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家过好“五关”(即财富关,制度关,战略关,人才关,文化关)。

(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存在于社会主义中级和高级阶段;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在公有制基础上逐步实现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概念中不包括私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初级阶段的特点,从所有制结构看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从分配制度看,既包括按劳分配,也包括按生产要素等其他分配方式。但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2.“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两者不是同一层次的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指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具体说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

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和内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包括的内容是否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4.分清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包括原始氏族公社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社会所有制等存在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包括国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

二者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二.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中国的改革模式

(2013.5.3) 1.美国和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称为“央格鲁-撒克逊模式”

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里根在美国上台和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开展“新保守主义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模式。

它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崇尚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认为国家干预不仅能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功能发挥和自我调节。

主要特征是: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自由开放程度高,就业竞争压力大。

2.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以二战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为主要代表,其理论基础是弗莱德学派的经济理论,它也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自由竞争,但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区别是,它反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实行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国家干预,奉行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的结合。

欧洲大陆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英美模式的主要之处: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或计划)的结合;强调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平。

3.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后,在日本以及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投资等措施,指导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也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与欧洲大陆市场经济模式的异同:这种模式同欧洲大陆模式有类似的地方,但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要大,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调节引导经济,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计划以及财政、金融政策和其它经济行政措施,都有较强的经济约束力和指导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可表示为:社会所有制(公有制)+市场。

【本专题考试出题点】

上诉4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是如何处理的?

答题要点: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解决公平问题;

市场—解决效率问题。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性质

1.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的主题: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经济转

型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

化。

2.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制度的创

新相联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中国改革模式基本经验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A.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排斥和对立的。

C.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目的是要把公有制的优点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2)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

(3)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的结合

(4)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结合

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既得益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也得益于适当的行政干预、明智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即政府调节)。

转型期政府干预理由:(1)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经济和国有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具有关键性作用;(2)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初级的市场经济;(3)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要经历一个新旧体制长期并存的双重体制阶段,在此阶段虽然较多的政府干预不符合目标要求,但政府干预却不可避免。

(三)中国改革模式的特点与意义

1.中国改革模式的特点

(1)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2)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

(3)把双轨制作为经济转型的中介形式。

(4)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强制中的诱致性)

(5)地方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6)整体协调、重点突破,从分部推进到整体转换(试验推广)。

(7)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良性互动。

(8)在经济转型中保持政治体制的相对集中,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市场化与政治多元化分离)。

(9)实行自主的有控制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10)实践理性,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目标。

2.中国改革模式的意义

将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三重重大转型融为一体。

在稳定和发展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避免了激进式改革中由于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所造成的秩序混乱和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持续衰退,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特点

1.中国的经济转型经历的阶段

(1)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期或初级阶段;

(2)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到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转型的中期;

(3)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的经济转型开始从中期进入后期

3.转型后期,中国经济改革的新特点

(1)新的改革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建立,但改革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

(2)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发展的目标,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了中后期阶段。

(3)新的国际形势。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新阶段。

(4)新的矛盾与风险。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经济波动、失业、贫富差距、权钱交易和对全球经济的依赖等问题开始凸显,并且成为了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

(5)新的发展方式转换。

ξ专题九论和谐社会取向的社会建设

王立仁(2013.5.10)【考试出题点】:

1.什么是社会建设(广,中,狭)

2.社会建设具体建设什么(即社会建设的内容)

3.社会建设的原因和根据(认识上的、现实上的)

4.我国社会建设有哪些内容,由谁建设?(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组织...)

一. 社会建设的内涵

1.社会建设的概念:

对社会建设的概念,现在有两种方法进行回答:

(1)从概念本身对社会建设进行回答

社会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

(2)以内容的归纳来回答什么是社会建设

①社会建设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

狭义的社会建设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

②社会建设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指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要素在内的统一体;

中义的社会建设,指除了经济建设之外的其他社会建设要素,主要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的统一体;

狭义的社会建设,指的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

2.社会建设的内涵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树发: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陆学艺教授:包括社会事业建设,即社会民生建设;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建设;社会管理和安全建设;社会结构调整与优化

③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社会体制管理创新;社会民生建设;意义共同体建设

④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公民社会建设;能动社会建设

⑤新加坡的郑永年教授:内需社会建设;社会秩序建设

⑥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社会民生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体制建设、社会自身建设、社会能力建设

目前国家对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容要求。

二.社会建设提出的现实根据

1.对社会建设意义的认识发展

2.现实社会建设(民生问题)问题突出

①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

(2)公共医疗卫生短缺

(3)失业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严峻

(4)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5)保障性住房少,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6)社会保障不完善,主要是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下

②社会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制约

(2)发展理念不科学:物本主义发展观;唯经济发展;自发发展观

(3)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社会管理职能弱化

(4)社会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相对落后

三.社会建设的意义

1.社会建设关系着发展本身的正当性;

2.加强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自身的客观需要;

3.加强社会建设是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强化社会建设是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和方向。

四.社会建设的目标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历史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建设的目标。

2.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关系:

①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②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目标追求;

③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是统一的

五.社会建设的内容

1.世界各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公共突发事件、教育不公平问题。

此外,种族问题、暴力问题、性别问题、家庭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2.当代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①总的来说,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制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能充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

②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为各类社会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③一些国家的发展模式脱离本国国情,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发展的质量,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均衡,带来大量社会问题。

3.社会风险及其应对:

①一般来说,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利益观念等社会要素往往会处于急剧变动之中,产生大量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社会风险;

②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有特殊性;

③应对风险,依靠单个个体治理主体往往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建立风险共担的新的治理机制,谋求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互补。

4.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容:

我国当前社会社会建设的重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优先发展,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创新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完善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合理,倾斜农村,支持特殊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师德建设)。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民生之本

①就业政策:自主就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鼓励创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创业带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

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④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①全覆盖,保基本,对层次,可持续方针;

②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正常调整机制。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①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③巩固基本药物制度;

④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①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②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③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④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

5.学者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思路:

观点一,认为社会建设应该保障改善民生问题。

观点二,认为社会建设当前要加强和创理。

观点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建,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是建设的根本。

观点四,认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

专题十当代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使命

崔秋锁(2013.5.17)在国情认识上的几种不正确做法

1.“国情”与“社情”脱离:过去,脱离社会发展的贫穷落后状况孤立地来讲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相反;现在,只看到经济发展成就及其GDP世界排名第二位,忽视了社会发展整体状况。

2.“国情”与“人情”割裂:把国情归结为一个国家的物的发展状况(人口、资源、环境、土地、森林、矿产等),忽视了人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阶段、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基本素质)。

3.“国情”与“世情”分开:孤立地看中国,忘记了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处在世界之中,受整个世界发展的影响。

4.“国情”与“未来”脱节:只看到现在,忘记了未来;或者只想着未来的美好前景,忘记了当前的困难和现在的努力。

正确认识和看待国情:“国情”与“社情”、“国情”与“人情”、“国情”与“世情”、“国情”与“未来”的结合与统一。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一定人群共同体、人和社会统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是该时期人的发展状况、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状态和国际关系背景等各方面的总和。

【主要问题】

一、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

二、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三、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

(一)人和社会及其关系的某些误解

1.“人”是“肉体存在”:“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吃喝穿住、衣食住行,票子、孩子、车子、房子。

2.“社会”是一个由人和物所组成的“实物世界”或“物的关系”:“利益角逐场所”、“个人博弈平台”、“人对人像狼一样”。

3.“社会和人的关系”是一种整体和要素、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社会是整体目的,个人是要素和手段:或者做相反的理解。

(二)“人”和“社会”的概念界定

1.人是什么?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的统一——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肉体存在和文化存在、事实存在和价值存在,肉体和灵魂、禽兽和天使等;

人的“双重生命本性”:人具有“自在生命本性”和“自为生命本性”——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肉体本性和文化本性、种本性和类本性。

人的“双重生命价值”:人具有“自在生命价值”和“自为生命价值”。作为自然生命存在,人需要自在生命价值——即维持和发展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作为自为生命存在,人需要自为生命价值——即创造价值的价值,亦即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创造和实现人的本质、发展和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这就是说:人的活动的对象,不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之物,而且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方式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表现形式。人就是一种通过自身活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自为存在物,是一种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本质、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践存在物。

2.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表示人和人之间交往关系的范畴。

马克思:“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选集》第4卷,第532页)这种社会,实际上是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马克思:“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选集》第1卷,第344页、第345页)马克思:“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全集》第46卷上,第220页)

但是,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实际上是同人及其劳动生产实践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所谓社会。

(三)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

1.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社会就是一个“人群共同体”,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内容的人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就是说,社会,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是适应人的实践活动需要而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实践活动本身形成两方面关系: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是人和人的关系。“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自然”(包括人化自然——人的劳动生产实践的产品和结果),是实践活动的客体,也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存在方式。

在此意义上简单说,社会构成要素有三:

一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二是人在其中从事活动的形式(社会关系、交往形式、社会制度);

三是人的生活的物质条件(自然、人化自然、物质产品、生活资料)。

2.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是,表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

二是,表现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制度的发展”;

三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及其历史活动的主体;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制度是人的生活及其发展的社会形式和存在方式。

3.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目的和手段关系:

总体关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实质;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形式和条件;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宗旨:物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相对关系: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目的不是靠自然,也不靠上帝,而是要靠人自己作为手段来实现。因此,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目的和手段的转化:为了人的发展,人必须促进社会发展。在此意义上,社会发展是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手段。

统一关系: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层动力和内在实质;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手段、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但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的目的,人又必须促进社会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以自身为手段;然而,此时不要忘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人及其社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三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群体本位;

第二种形态:“人的独立性阶段”:——现代社会;商品经济;个体本位;

第三种形态:“自由个性实现阶段”:——未来社会,产品经济;人类本位

中国目前正处在:第二种形态及其向第三种形态转变过渡时期,亦即处于“人的独立性阶段”及其向“自由个性实现阶段”转变过渡时期。

(1)个人独立性的历史任务:每个人都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

民族独立和国家独立,个人独立和个体主体任务尚未完成,还有待实现;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但“官本位”现象还普遍存在;

(2)人的物化的现实状况:市场经济是实现个人独立和个体主体的方式,但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前提。因此,在社会上出现如下情况:“价值本位的个体化”,以个人为目的,以他人和社会为手段,民族、国家、集体等共同体观念淡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只讲金钱,不讲道德;只要利益,不要精神;贪图享受,不讲贡献;人和人的关系严重物化,等价交换的经济原则侵入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以权谋私”,“办事情要行贿受贿”,“救人讲价钱”,“看病不交钱拒绝入院”等。

(3)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在个人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等关系中单向度思维;即时享乐,不想未来;只讲今天,忘记明天;

(二)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这就是所谓“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选集》第1卷,第88-89页)

这里所谓“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就是指人类历史由“民族性历史”(地域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过程。

所谓“民族性历史”——即指人类以地域性的社会和狭隘的人群共同体为活动范围和生存单元,相互之间很少联系、各自独立发展的时期。民族性历史的主要特点是:①地域的分散性;②规模的狭小性;③各自的封闭性;④发展的孤立性。近代以前的民族、国家都基本如此。封建割据、闭关锁国、互不往来、独立发展。

所谓“世界性历史”——主要指人类活动范围和生存单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民族和特定国家范围,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间已不再相互封闭、闭关自守、孤立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整体的这样一个发展时期。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过程发生和开始于近代。近代以前的人类历史,基本上都是民族性历史或地域性历史。历史发展到近代,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亦即人类历史由“民族性历史”开始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五、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揭开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1492年西班牙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9-1504年意大利商人阿莫利加数次航行到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世界贸易的发展,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推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

第三阶段:十九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随着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几乎所有民族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标志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基本实现,人类历史已完全进入世界历史时期。

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历程,实际上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

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个世界历史的最新阶段,这意味着:

(1)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扩大交往;

(2)要认清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预防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和危险;

(3)要注意“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反对“单极世界”和“霸权政治”;

(三)当代中国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召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此有做了进一步论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点做出了新的判断;党的十八大对于我国目前的所处状况提出了新的看法。

综合这些论述,其要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确立依据:

一方面,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3.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时间界定:

所谓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4.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实质内容:

总体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国逐步转变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5.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矛盾和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我国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点: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7春在线作业2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是 A. 施瓦布 B. 斯腾豪斯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标准答案:B 2.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造心灵。这种教学观可简说为“塑造说”或“外烁说”。这种学说的典型代表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卢姆 D. 凯洛夫 标准答案:B 3.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取向是 A. 目标取向 B. 过程取向 C. 主体取向 D. 实践取向 标准答案:A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 查特斯 B. 坦纳 C. 泰罗 D. 博比特 标准答案:D 5. ()是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C 6.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 哲学取向 B. 创生取向 C. 背离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标准答案:B 7.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 标准答案:B 8.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发展性评价 标准答案:A 9.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下列()不属于教学动力具有的特征。 A. 方向性 B. 动力性 C. 动态性 D. 转化性 标准答案:A 10.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顺序是 A. 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B. 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C. 评价时期、建构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 D. 评价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标准答案:B 11. 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 课程解读范式 B. 课程理解范式 C. 课程实施范式 D. 课程评价范式 标准答案:B 12.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符合21世纪教育的趋势 A. 德育优先发展 B. 为求更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校需增加学习的份量与时间 C. 重视多元智慧,给予适性发展,启迪个人潜能与智慧 D. 为尊重个人发展,教学以放任为原则 标准答案:C 1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 《老师,再见!》 B. 《爱的教育》 C. 《班级生活》 D. 《隐性课程论》 标准答案:C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 主体 B. 资源 C. 脚手架

总结张伯礼抗疫事迹

关于全市教育系统抗疫先进集体抗 A4打印/ 可编辑

关于全市教育系统“抗疫先进集体”“抗疫先锋” 拟确定名单的公示 根据《关于评选全市教育系统“抗疫先进集体”“抗疫先锋”的通知》(嘉教人〔2020〕115号)文件精神,经各县(市、区)、市属各学校(单位)推荐,有关专家评审,拟确定嘉兴市禾馨心理志愿服务团队等18个集体为“抗疫先进集体”,张险峰等45位同志为“抗疫先锋”。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市教育局反映情况(联系电话:83831932,82078900)。以组织名义反映的,需在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提倡用本人真实姓名,并告知联系方式。 附件:全市教育系统“抗疫先进集体”“抗疫先锋”拟确定名单 嘉兴市教育局 2020年8月31日

全市教育系统“抗疫先进集体”“抗疫先锋”拟确定名单 一、抗疫先进集体(18个) 嘉兴市禾馨心理志愿服务团队 嘉兴技师学院 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教育集团 秀洲区油车港镇中学 嘉兴市卫生幼儿园 嘉兴市洪兴实验学校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嘉兴经开实验小学德育室 嘉善县实验小学 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 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空中课堂”教研员团队 平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基地 元济中学高三年级组 海盐教育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 海宁教师进修学校 海宁中学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红色翔云先锋队 桐乡市振东幼儿教育集团振东幼儿园“温情在线”抗疫组二、抗疫先锋(45人) 第3页共6页

张险峰嘉兴市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 刘加荣嘉兴市预算会计核算教育分中心 刘丽华嘉兴市第一中学 陈宇燕嘉兴市第三中学 陈亚萍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钟芬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 沈洁慧南湖区师资交流中心 沈利华南湖区凤桥镇中学 祝慧华嘉兴市光明小学 曹春英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 魏怡婷秀洲实验小学 陈明林嘉兴高级中学 陈志佳秀洲区建设中心小学 李鹤秀洲区教育体育局 王琦敏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王巍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 吴光华嘉兴市洪兴实验学校 张云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嘉兴经开实验小学吴斌嘉兴市城南中心小学 高敏嘉兴市运河实验学校 赵青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金春强嘉善县第一中学 吴鸣蕾嘉善县教育局 第4页共6页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021年东北师范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关于选拔普通高校优秀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一、报考事项安排 1.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很多,要早复习,早准备。按照考试范围复习。 2.我校考生,到学校考试中心,办理内部试卷。 3.每年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考试重点范围,不知道考试大纲要求,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复习效果很差,影响考试。 4.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错误的复习资料,解题思路及讲解答案都是错误的,具有误导性,不利于复习。 5.学校为考生正确复习,印刷内部试卷。 6.内部试卷:包含考试范围、历年真题、考试题库、内部复习资料。 7.专业课,学校出题。一定要按照内部试卷复习,每年都有原题出现。 8.内部试卷联系张老师。学校安排邮寄,具体事项联系张老师。 二、选拔对象条件 1.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主干课程成绩合格,在校学习期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招生专业计划 1.招生要求和专业,详见《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招生及专业总表》。 2.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含推免生),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招生计划、各专业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将另设计划用于接收调剂生,具体事项及拟招生人数将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 四、报名资格审核 1.报考考生按照《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以下简称《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选择报考专业,并填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东师《预算会计》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2)

东师《预算会计》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2) 预算会计15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是指事业单位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 A. 对附属单位补助 B. 上缴上级支出 C. 专款支出 D. 结转自筹基建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2.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为:资产负债表、经费支出明细表、收入支出总表和()。 A. 月报 预算会计试题及答案 B. 季报 C. 基本数字表 D. 年报 正确答案:C满分:2分得分:2 3.()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A. 财政补助收入 B. 上级补助收入 C. 事业收入 D. 经营收入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4.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是()。 A. 资产-负债=净资产 B. 收入-支出=结余 C. 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D.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5.()是用以记录与货币资金收付无关的转账业务的凭证,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作为登记有关总账、明细账的依据。 A. 付款凭证 B. 原始凭证 C. 转账凭证 D. 收款凭证 正确答案:C满分:2分得分:2 6.()是用来记录货币资金收款业务的凭证,它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A. 原始凭证 B. 付款凭证 C. 转账凭证 D. 收款凭证 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

7.()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的账簿。 A. 序时账簿 B. 分类账簿 C. 备查账簿 D. 三栏式账簿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8.“固定基金”属于()账户。 A. 资产类 B. 负债类 C. 净资产类 D. 收入类 正确答案:C满分:2分得分:2 9.()是指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A. 对附属单位补助 B. 经营支出 C. 事业支出 D. 结转自筹基建 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 10.事业单位经过财政部门批准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残值所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应计入()帐户。 A. 事业支出 B. 专用基金 C. 其他收入 D. 固定基金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1.()是对预算会计核算对象按其经济内容所作的具体分类。 A. 会计要素 B. 会计科目 C. 账户 D. 借贷记账法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2.行政单位()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各项资产偿付的债务。 A. 资产 B. 负债 C. 净资产 D. 收入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3.年终转入经营结余贷方的有()。 A. 财政补助收入 B. 经营收入 C. 附属单位缴款 D. 事业收入 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 14.财政部门对单位的各项预算拨款的年度截止期为()。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2015秋东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课程论 答:课程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课程编订、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论主要是研究学校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选择教材、怎样安排组织教材等问题的理论。 2.物理教材 答:物理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把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观点、物理思想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构成来组织编写的一个教学体系。物理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施教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重要来源。 3.课题研究课 答:“课题研究课”是由研究性学习发展而来的学习模式,是把物理实验内容定为学习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4.研究性学习 答: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应于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的学习。”因此,现行高中物理课中的“课题研究”也属于研究性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实施这一课程的核心是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地位和作用。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能力和学校心理咨询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17秋在线作业1-3

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17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 1、B 2、C 3、A 4、C 5、C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________is a word game in which you write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a pattern of numbered boxes.A. anagram B. crossword C. riddle D. word puzzle 正确答案:B 2. Which opinion of using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is wrong?()A. teacher-guided correction B. group correction C. focus correcting 正确答案:C 3. ()utilize group of subjects in research. This method can also be used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A. A group study B. Teaching journal C. Lesson report D. Action research 正确答案:A 4. We all know that the teacher needs to know his/her students, in the following items which one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ascertain().A. sex B. age C. social background D. occupation 正确答案:C 5.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step a teacher takes is to determine the () of an activity.A. course B. approach C. objective D. correction 正确答案:C 6.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hich one is wrong?()A. Vary instructions could enrich course contents. B. Vary instructions enhanc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English. C. Vary instructions helps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awareness. D. Vary instructions enhance the students’ memory ability. 正确答案:D 7.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not the correct statement().A. as an assessor, the teacher does two things, that is, correcting mistakes and organizing feedback B.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role that the teacher has to play is to be an controller C.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s encourage the teacher to participate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6秋在线作业3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6秋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 ( )是指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并以此目标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的类型。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正确答案: 2.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 A. STS课程 B. 隐性课程 C. 附带学习 D. 副学习 正确答案: 3. 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 ASTS课程 B. 轮形课程 C.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 环境教育课程 正确答案: 4. “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A. 克伯屈 B. 杰克逊 C. 巴罗 D. 杜威 正确答案: 5. “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以上表述体现了 A. “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B. “教学适应自然”思想 C. “教学尊重儿童兴趣”思想 D. “教学的直观性”思想 正确答案: 6. 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 皮特斯

C. 布鲁纳 D. 赞科夫 正确答案: 7. ( )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提供频繁信息反馈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为了改进教学,而不只是为了评价成绩。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评价 D. 过程评价 正确答案: 8. 按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评价 D. 个体内差异评价 正确答案: 9. 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A. 上课 B. 训练 C. 主动作业 D. 被动作业 正确答案: 10. ()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A. 被动适应论 B. 主动适应论 C. 超越论 D. - 正确答案: 11. 根据评估的目的与评估进行的时间不同,可以把教育评估分为 A. 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 B.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C. 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 D. 相对评估与绝对评估 正确答案: 12. 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A. 利维 B. 泰勒 C. 布卢姆 D. 莱斯 正确答案: 13.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是()提出的

东师会计制度设计18春在线作业3

(单选题) 1: ()的职责是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制度,并监督贯彻执行。 A: 会计部门主管岗位 B: 采购及应付款核算岗位 C: 销售及应收款核算岗位 D: 工资核算岗位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对长期借款利息进行核算时,需要设计的会计科目不包括()。 A: 长期借款 B: 财务费用 C: 在建工程 D: 应收利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会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 A: 会计机构负责人 B: 单位负责人 C: 会计主管 D: 总会计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适用于业务简单、账户比较固定的单位。 A: 顺序编号法 B: 数字组编号法 C: 十进制编号法 D: 数字定位编号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属于汇款人向异地主动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A: 支票 B: 汇兑结算 C: 委托收款 D: 托收承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会计人员配备与分工设计的原则不包括()。 A: 根据会计工作需要,配备会计人员 B: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 C: 结构要合理,人数要适当 D: 人数越多越好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是对会计工作对象全面地进行规划,使他们具有系统完整的内容和恰当的业务处理程序。A: 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B: 会计制度设计的任务 C: 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 D: 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设计的。 A: 资产负债表 B: 利润表 C: 现金流量表 D: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不属于出纳部门收现程序设计的关键控制点。

政治学概论课堂笔记

第二讲政治的概念 一. 共和主义传统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1. 政治具有最高性: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和其他领域是没有区分的,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分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2.政治具有公共性:各种权威有不同类型,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辖的是奴隶。“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武力不是政治的解决方式。 3. 政治是理性言说;人性的特征是in-between,神兽之间,有朽与不朽之间。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正当性。 二.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 韦伯认为德国的政治不成熟:1.经济取代政治:经济是普遍主义的,经济考虑的是利益问题,而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政治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发生在国家之间; 2. 在考虑国家政策时怀抱理想主义,以信念替代责任; 3. 主要阶级鼠目寸光,没有担当领导国家重任的阶级,追求一些信念伦理,或是追求一己私利,靠政治为生还是以政治为业; 施密特论政治的概念:1.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自由主义的根本误区是不懂什么是政治,在对待凡尔赛和约和处理德国内部事务中很幼稚; 2.理解政治的范畴: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人类总有一些事情无法用说服与沟通的方法解决,必须诉诸暴力手段。施密特十分精彩地诠释了韦伯关于国家的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政治最高形式是杀人; 3.处理国内政治: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良好的法律构建的政治体系能将大部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面对一些危机国家存在的例外状态主权者可以用法外的权力保卫法; 4.处理国际政治:政治的问题体现为主权的问题,政治的本质是生存问题,不受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约束以争取国家的生存。

东北师范大学2015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08)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英语基本功,深厚的英语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又具有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与未来教育家。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服务。 2. 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最前沿的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具有前瞻性思维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3. 系统掌握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坚实的英语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用英语从事教学实践的能力。 4.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外语教学研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二年,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三、培养方式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英语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采用基于教学实践平台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即实行全过程到中学的培养方式,采用“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反思”的教学方式,将实践体验和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 2. 实行大学和中学双导师制度,聘请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学名师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并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大学导师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侧重对学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指导。 3. 规范论文写作要求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将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以调查研究或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4.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作用,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其选择专业方向的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之前做至少两次公开的读书报告,并上交两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实施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小学教育)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8春在线作业3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8春在线作业3 1、A 2、A 3、D 4、D 5、C 一、单选题共20题,60分 1、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 A帕克赫斯特 B华虚朋 C凯勒 D杜威 正确答案是:A 2、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正确答案是:A 3、下列有关测验与评量的叙述何者正确? A纸笔测验是评量学生进步最有效的工具 B测验和考试成绩应该导引课程与学校目标 C学习的评量者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不宜参与评量工作 D学习的评量不一定需要运用纸笔测验。 正确答案是:D 4、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正确答案是:D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A康德 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正确答案是:C 6、核心课程与其它课程组织型态的最基本差异是 A以学生为组织中心 B以学科为组织中心 C以社会为组织中心 D以知识为组织中心

7、“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因材施教 D教学的循序渐进 正确答案是:A 8、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正确答案是:B 9、下列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 A民主化 B多元化 C规范化 D差异化 正确答案是:D 10、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 A施瓦布 B杜威 C哈里斯 D泰勒 正确答案是:D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 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的是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是:D 1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音乐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302) 为做好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按照学校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建设和论文管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培养方案。此方案适用于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音乐学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 一、培养目标 1.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坚实宽广的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音乐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专业理论,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2.掌握音乐学科研究方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并能独立从事音乐学科的研究。 3.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方向 1. 音乐教育论 2. 民族音乐学理论 3. 钢琴艺术论 4. 声乐艺术论 5. 民族声乐理论 6. 现当代舞蹈理论 三、修业年限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3—6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若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3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成立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研究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注重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养成,从开阔博士研究生学术视野的角度安排课程学习,特别要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大胆的批判意识。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3.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需脱产一年,完成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讲授与指导、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 4.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实行学术交流和论坛制度。在读期间,至少做博士论坛主讲3次。 5. 实行博士研究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音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 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60 3 秋季音乐学理论研究60 3 秋季音乐学科前沿专题研究40 2 秋季 公共选修课 第一外国语40 2 秋季第二外国语40 2 秋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40 2 秋季音乐教育理论与文献40 2 秋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