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如何提高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意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明确选择题的基本构成

任何一道历史选择题都包括三个要素,即题干、题肢和正确答案。题干就是题目的主干部分、设问部分,它限定了答题内容、确定了答题思路和隐含了答题信息,正确答案必须以此为依据。题肢就是选择题的备选项,一般以A、B、C、D体现,四个选项中一般要把握三个层次,即此题肢本身是否正确,此题肢是否符合题意,此题肢是否最符合题意,第三个层次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明确了这些我们解题才会有方向,为准确解答打好基础。

二、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

分析历史选择题的失分原因——对症下药。做错选择题的“十一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

【经典例题】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问题是

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

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

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此题要审出时间“新中国成立”,再现新中国成立时间1949年可排除A;C、D项皆是发生在20世纪50中期以后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项:因美苏处于“冷战”开始于1947年。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高考历史试题中,大凡较难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这类选择题,高考中经常见到。我们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

【经典例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

此题多数学生选C项加强皇权,表现出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影响认识不清。此制度自秦朝建立到唐朝完善是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的发展,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善,完善指的是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制约同提高了办事效率。正确选项D.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经典例题】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C.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只要了解了教材的表述“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本题就知道选A。考生易错选D。

4、历史常识缺失

【经典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解析:此题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考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即作为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秦始皇是他自己的称谓,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是年号,故选B。考生易错选C。

5、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考生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它指的是汉族地主团练武装,A 与地主团练武装不符合,“将专兵”、“官兵不平等”,故B、D都不正确,应选C。考生易错选A或B。

6.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经典例题】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此题三个时间1884年、1898年、1900年对应的时代特征是中法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了解了这些,就能把“民教冲突”和“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结合起来。故选D。考生易错选A

7.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经典例题】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泉州属于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解析:首先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洲。所以,学历史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本题正确答案是C。考生易错选B。

8.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19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欧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联系加强

B.封建制度衰落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新航路开辟

首先要注意题干所给时间“19世纪以后”然后分析此时西欧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革命,联系到中国的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得出结论正确选项C。

9.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解析: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从题干的“时代发展”角度,本题应选择D。

10.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经典例题】促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是:①马歇尔计划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实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本题应选B。考生易错选D。

11.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经典例题】苏联最终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D.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主要原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指内部的、人为的因素。以据此可排除C。而A是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故正确选项是B。考生易错选A。

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某些问题想过了头,甚至出现笔误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容易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选择题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因此,提高审题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造成失分。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例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解析:历史选择题,有时由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较多,考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本题题干中的限定词有“近代中国”、“制度层面”和“较早”三个。根据“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排除A、B,根据“较早”可排除D,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正确答案是C。

2.辩别“似是而非”,增强再现能力

历史试题的命题者通常针对考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掌握。扎实的基础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掌握;其次,注意保质保量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在解题时要对题干和选项中的主干成分进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奖励和保护实业,鼓励人民举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这些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

解析:本题D项是一个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它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变成了“初步发展”的结论。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正确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选择题的选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从属关系。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方面,命题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俩。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化的选项排除。

【例3】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分子的领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题比较容易错选B项。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广泛”一词,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参与。选项B和C只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体。正确答案是A。

4.谨访“变换概念”,增强理解能力

历史概念是根据历史背景、存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概念是史实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识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学科能力的强弱,近几年来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史概念考查中,命题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分析、判断、推理等障碍,审题中不得不防。

【例4】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命题者用“偷梁换柱法”,将“封建制度”偷换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来增强试题的迷惑性和干扰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仅是“封建制度”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正确答案是A。

5.拨开“因果混杂”,培养分析能力

在逻辑关系问题中,命题者常常设置因果关系倒置、时间先后顺序倒置等等,其中以因果关系倒置为多。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解答这类试题,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三是确定答案后将选项代入题干看看是否成立,进一步检验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背景发生在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D项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项,颈是人民政协的内容,而A项在内战一开始就有所体现。正确答案是B。

6.善辩“真伪信息”,发展迁移能力

近几年来历史学科试题的一个特点是: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题型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并将获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挂靠课本),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例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发动三大战役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中“两个拳头(陕西和山东)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为了减轻对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正确答案是A。

7.反复读熟教材,落实教材。

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大发感慨,历史花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但就是做不出题目,一副很委屈的样子。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书不等于熟悉了教材,就像我们只吃了一碗饭一样,我吃了饭为什么还肚子饿呢?因为你只吃了一碗饭,你还没吃饱啊。所以千万不要有看了书就会做好,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教材。

那么怎样才能落实教材呢?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构法,即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系统、细化落实教材内容,比如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题是“百家争鸣”的形成,按照结构,本课讲了三个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代表及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影响,然后逐步细化知识即可。二是比照法,即同类事物一般有相同的影响因素,比如在人教版必修3中,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我们讲了它的背景,我们是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思想四个方面讲述的,那么我们再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时,我们就可以比照着从四个方面去学、去思考。这样能够使我们知识掌握既系统又细化到位。

8.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对完答案就没事了。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总结,错误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是思维、还是心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对于做对了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变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次对了这个问题,下次类似的问题会对吗?比如:

【例7】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中,在唯物主义哲学领域成就最突出的是(C )

A.李贽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顾炎武

这次考了王夫之的特点,下次可能会考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中国的卢梭)、顾炎武(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甚至考察他们的思想主张。所以平时做题后我们要通过做这道题而把握其他相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会高效,更能提高我们的选择题的正确性。

总之,只要使学生准确、牢固、全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渗透,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解答选择题的难关就不难攻破。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大题不同问题的答法一定做到心中有数。1、原因分析一定结合好材料与教材。从总(理论概括,例如旧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阻碍了发展)与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观念等方面,外来因素影响等) (1)发展的原因从需要(必要性)与可能性(条件)两个方面分析:需要一般使用旧的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工具代表的生产力、文化观念等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可能性一般从生产力为代表的经济的发展(要具体化为具体的 ,例如春秋战国就就是铁犁牛耕,1840面前后就就是工业革命,二战后就就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等);政治的发展(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民主政治、政府支持等);思想解放与科学技术进步(也要进一步具体说明什么时代的思想解放例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或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什么科学技术例如新的通信技术电报电话,新的交通技术铁路或飞机等,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等);社会观念与风俗习惯的改变;外来因素政治思想观念的与科学技术的影响等。 (2)阻碍发展的因素也如此从总与分两个方面分析。总得当面主要就是不好或落后的社会制度的阻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等)。分的方面某个落后的经济的落后或发展不充分等词语;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外地入侵民族危机,政局不稳,社会混乱等词语;思想文化科技方面运用落后的思想观念,科

学技术等词语;社会风俗运用落后保守的社会观念等词语。大题解题注意事项: 2、发展变化趋势类题必须按照由什么样变为什么样,再到什么样的模式书写。 3、特点类大题,就是全面性回答,既包括原因(经济、资源、技术、思想、政治环境等),性质(例如封建性、资本主义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等),也包括内容、措施、发展过程、主导者、结果与影响等。 4、影响类题:一定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模式就是积极性与消极性(局限性)。积极性本着总分的形式,总的就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的转型(封建化或近代化的词语);分的就是经济(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提高人民积极性,促进某个行业的发展如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缓等等),政治(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缓与社会矛盾、政局稳定、加强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等等),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科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等),社会观念(重视读书学问,助人为乐,休闲娱乐,参与政治等等),对后世与国际都就是为后来或她国提供榜样、蓝本、借鉴等等。 5、小作文题再瞧瞧答题方法。切记材料观点(或提取信息)、说明(运用事论结合,既有理论概括,又要有史实证明,最好4个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基本结构 根据近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 (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 (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 (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 (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 (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 (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 (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 二、解题技巧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最好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教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设问要求(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历史主观题13种答题思路+高频答题术语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 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类型 历史选择题的类型有:表述型、否定型、因果型、比较型、组合型、排序型、材料型。对选择题的解答既要了解题型,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各种选择题型的解题技巧 1.表述型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肯定型选择题。特征是: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实际及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 【解题技巧】: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2.否定型选择题:又叫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

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这种题型是对学生基本功扎实程度的考查,对一般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心细,逆向选择就可以。 【解题技巧】:遇到这种类型选择题时,学生在审题时首先将不正确三个字用笔划出来,提醒自己这道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在找答案时一定格外小心;其次,在选择做题的方法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来作答。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采用直选法,建议一般学生采用排除法较好。 3.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学生分析原因问题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技巧】:因果型选择题要求学生要分清原因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考生应学会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用迁移的知识,判断出正确答案。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积累一些经验,例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定是因,不能选择外因;根本原因如果是政治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经济上,如果是经济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政治上等。

(完整版)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万能答题模式及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万能答题模式及答题思路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020高考历史 解题技巧01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 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 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 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 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科@网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典例为以果求因); (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 (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史观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 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解题技巧 第一步看题目 1、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划出来!!!)一定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 (2)答题有何要求(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如“归纳”,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义。注意标好点子。 第二步是看材料 1、带着问题,明确方向,提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勾画出来,组织答案的时候有可能要用到。) 2、运用历史观点,联系史实,站在历史高度读懂材料。 3、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注意句号、分号、省略号。每一个句号、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往往就是一个得分点。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4、注意材料前提示语或引文出处。出处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由此给我们隐形提示。 如2011年徐州市中考:31 题材料一略——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1)据材料一,……,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答案就在出处中“仁”。 5、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个知识点,如3分肯定是三个知识点;2分是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看分答题。 6、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如:改革类;民族团结类;科技文化类;国家统一;国家建设类;反侵略类、战争等等,每一主题有每一主题答题的套路。 第三步三是规范答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1、严防错别字。 2、根据材料回答的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关键词语、短语,或者截取材料的词语组成一句话。)答题要把材料提炼,言简意赅,避免整段抄袭。 3、结合所学知识的,答题尽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观点,史实准确,言简意赅; 4、序号化:回答问题要注意按照问题的先后顺序,再按时间、空间顺序等依次作答,且标

反映 说明 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反映说明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推理型选择题指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的、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这类题型具有较强的考查功能,近年来出现频繁,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该题型略作初浅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推理型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举例分析如下: 一、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 【例一】(2006年天津文综卷)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简析:题支A:大前提:治理最好意味着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治理最好的国家”。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大前提:欧洲属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依据前提,题支A与结论不符合,所以不能入选。 题支B:大前提: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句话是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 结论:所以,伏尔泰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如果要结论正确,那么它的充分条件至少有两个: 1、欧洲启蒙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2、伏尔泰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题支C:大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推崇理性的最低要求。 小前提:启蒙思想推崇理性。 结论:所以,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大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 小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结论:伏尔泰认为中国人对代理性的态度与启蒙思想最低要求一致。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假定论题正确,其充分条件至少要包括: 1、启蒙思想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儒学主要内容是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

高三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答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墨子》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解析:问题问的是生产方式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先看提示性文字:出处——《墨子》,得知墨子是战国时期人,该情境应该发生在战国或战国之前,再找材料中的有效文字“农夫…耕嫁,妇人纺织”,知道讲的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得出结论: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②材料题的另一种图表型材料题: 3、链接所学内容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通过做题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忌脱离课本漫天讲。 4、组织答案答题 问答题题干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第三种问题是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进一步考察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这就需要将材料中涉及到的内容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第四种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就对学生有更高的能力要求了。 当然,有些简单的问题没必要按部就班的答题,但对于复杂的材料分析题来说,按照以上四步答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分析”公式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二、答题技巧: 在平时的答题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学写了满满的答案,可就是不得分,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犯了答题忌讳。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针对以上问题,我总结了以下答题技巧:“四化一全一精炼”。 1、“四化”: 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例: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本(货币),不能说“钱”等; 答案提示化:答案要写清问题的关键词,例如原因、过程、影响等; 答案段落化: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答案序号花:答案要点很多,标记上1、2、3、4较明了。 2、要点要全,语言要精炼: 历史问答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点特别多,所以思考问题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中国近代前夜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而要点多了就需要答题时语言一定要精炼,切忌堆积词藻费话

历史小短文的命题形式及答题技巧[精品文档]

历史小短文的命题形式及答题技巧 根据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来看,“编写历史小短文”的字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我做了一下统计,大约有以下五个类型 ①以歌谣形式命题 如,《14年长春市中考综合学习评价与检测中历史试卷一》的25.读歌谣,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足迹。依据材料以《艰苦卓绝与荣耀辉煌》为题,写一篇小短文。(12分) 惊雷响,南湖红船航程起;军队建,武装反抗第一枪; 纠错误,生死攸关转折点;规模大,主动出击日胆丧; 追穷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飘,翻身独立主人当; 定计划,工业面貌初改变;步伐新,分田到户始小岗; 国情明,初级阶段路线定;创构想,紫荆白莲齐开放。 要求:①运用歌谣中提及的重大史实(至少8例)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并由此谈谈你的感悟。 ②史实准确,表达清晰流畅,字数400字以上。 此类试题要求我们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也就是有哪些历史事件)然后按题中的要求来完成,此题有两个要求一是①运用歌谣中提及的重大史实(至少8例),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并由此谈谈你的感悟。实际上这个要求是两个内容?:一是史实8例,二是感悟。第二点要求②史实准确,表达清晰流畅,字数400字左右。实际上也是三个内容:一是史实要准确,二是表达要流畅,三是字数要400字左右。按着要求去完成短文,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②以图示形式命题

如二模25.国际政治舞台纷繁复杂,以下几幅图片反映了世界近现代史中不同时期的美日关系。(10分) 图一侵略与转折图二不同的决择图三军事对抗图四经济援助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跌宕起伏的美日关系”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写出图片所反映的美日关系史实及影响,并谈谈当今世界格局中两国关系如何。(9分) ②语言流畅,字数300字左右。(1分) 此类型试题,主要是看图片中和图示下面的信息,从中找出其历史事件内容。就此题来看,我们先看图示下面的信息“侵略与转折”“不同的决择”“军事对抗”“经济援助”再看图片内容,我们就可确定这里包含的历史事件有:美国侵略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美国罗斯福新政、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进行经济援助等内容。此类型试题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有综合事件的能力和历史迁移能力,了解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才能准确地找出符合题意的历史事件,为写好短文打好基础。 ③以时间轴的形式命题 如:三模25. 英法是欧洲大陆的邻国,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请参考年代尺中的提示,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英法两国关系的小短文。(13分)

中考历史九类选择题答题技巧

中考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最佳选择题 此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准确理解能力。其特点是选项和题干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他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符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答案。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能”“最符合”“最准确”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难度较大的试题。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所给的材料和最××)的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的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进行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特别注意:谨防以偏概全,一点概面,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三年来我省的中考题: 例1(2012·陕西)13.隋朝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 B.开凿了大运河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2013·陕西)13.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社会条件。”以下最符合该论断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闭关锁国政策 例2 (2014年) 16.对下面一组图片所拟定的主题最准确 ...的是 30年代的日本毒计中国军队 1945年日本 取得台儿庄大捷向中国政府投降

A.多行不义必自毙 B.蓄谋已久的日本侵华 C.国共应合作抗日 D.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例3(2015年)17. 【】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二、因果选择题 此类试题旨在考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 考察角度有两方面: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的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近三年来我省的中考题: (2012·陕西)17.《共产党宣言》之所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由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 B.确立了无产阶级必须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 C.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张 D.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014年)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带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015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答题策略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因此试题一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因此坐在考场答题时面对政史试卷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3、答题规范。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答题时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开卷不用记忆: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3、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

历史探究题答题技巧

5、中考历史探究类历史试题答题技巧 探究类试题是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整合、探讨,来考查学生探究学习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所以,探究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生活和社会热点 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看问题的水平培养,是课改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另外,所有的现实问题都有历史根源。所以从学生熟悉的重大时事热点出发命制试题,自然的引出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上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使用综合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成为命题的方向之一。 【例1】(2005年辽宁卷)2005年是世界犯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很多国家都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班级准备出一期“为和平牢记历史”的主题板报,由你负责两个板快,牢记历史和感悟历史。 请你根据以下要求设计这两板快的内容。 (1)记住,是最好的纪念。在“牢记历史”板快中写出1942-1945年在华盛顿、斯大林格勒、诺曼底、柏林(任选其中两个地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 (2)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很多启示。请把你最深的感受写在“感受历史”板快。 【例2】2006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曾于2005年4月到南京拜谒中山陵,悼念这位伟人。假如你是当时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你将如何安排。活动行程包括: (1)欢迎仪式。请你起草一份约100字欢迎词。 (2)安排参观3个与孙中山相关的城市。包括每个城市参观哪一个景点? (3)将在最后的城市安排一台晚会。你要安排哪5个节目? (4)欢送仪式。请你起草一份约100字欢送词。 这两个题目的设置都与当年的时政新闻密切相关,把身边发生的事引入试题,既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又容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

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 历史主观题从形式上分为根据材料回答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本质上看分为:归纳概括类、比较类、分析类等。 一、评价、评述类答题方式 问题类型: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 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3、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 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答题模板: 1、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 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 (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 (2)“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3)“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二、观点评价题的主要形式和解法 1、观点评价类试题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提供一段或者一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价;二是问题中列出观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辩证评析;三是将史学界对某一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分析、论证,做到自圆其说。 2、解题方法方面,对于第一、二种情况,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材料进行论述。对于第三种情况,主要方法和前两种类似,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史实进行论述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所选择的观点,不要在答题过程中迷失了目标。 比较类: 比较类试题解题基本上分三个步骤: 1、明确比较对象。然后要明确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 2、明确比较项/比较点/比较角度,这是关键。题目已经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组织答案: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要写“都怎样怎样”。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是要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前者后者”。 归纳概括类。不能罗列史实,要根据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归纳概括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