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难以从事谨严的科学研究”;“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精密结合。这

要求一方面要有比较深刻的美学艺术修养,其中包括创作经验在内;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献学知识,要懂得版本、目录,要懂得音韵、训诂,还要懂风俗、制度等”。

③提供研究线索,解决问题。

?开设《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作为工具和手段的文献学,对历史和文学研究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④指导古籍整理。

?进行古籍整理,文献学积累的经验,及各分支学科的方法,可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提高工作效益,保证成果质量

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1.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陈寅恪先序:“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古文献反映前人的智慧和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关系着中华文明的传承

?了解古籍的聚散存毁

?珍惜书籍,珍视传统

2.具备搜集、分析并正确运用文献的初步能力:掌握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的原理、方法,可获得一般理论知识和经验,熟悉考辨史料、文献编纂和古籍保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史料考辨,“求真”,实事求的优良学风,崇尚实学、反对空疏,培养研究的科学态度,艰苦细致的工作、精密的校勘、严肃的辨伪、准确的注释。研究者所必备的品格。古典文献学对于人的学术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4.提高批评地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批判地继承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施蛰存《唐诗百话》“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过了居延,已经出了汉代的边塞,可是现在还是大唐的领土。再往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的驻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西扩张了几千里。但是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王维曾

到过居延,“不知为什么这里却说过了居延,才出萧关”。

?“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2011级研究生

?王晓丹:古典文献是一种工具,是文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没有文献和文献学知识,任何学术研究都是空中楼阁,都只是坐而论道式的空谈。……古典文献虽然距离今人十分遥远,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意蕴以及文献作者的思想精神等,都具有生命力,是现代社会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通过本课程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文献的生命活力,不再把文献学过于工具化理解。

?毕丽坤:……除知识层面的学习外,此课程带给我的感动便是古代学者们严肃、认真、艰苦朴素,却又坚定地为“继往之绝学”而奉献的精神。

?章星星:文献学从宏观上讲,可谓是中华文化的家底清单,对中华文明继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微观个人角度讲,可以增长见闻,修身养性。

?申丽君:学习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基础,只有古典文献学扎实了,从事古代文

学研究的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有利于全面认识文献,是进入古代文学学术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有利于指引读书治学,寻见资料,提供研究线索。

?张鹏:经过系统学习,对于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除了在版本选择中有了一些领悟外,学习这门课程也可以培养人做学问时的端正、谨慎态度。这种态度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也是做毕业论文应该具备的。

其它

?古典文献学这门课,我当初觉着没什么用,近来写论文的时候发现这门课的影子老是在我眼前飘荡。其实知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门课主要教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如何利用工具书,查找相关的书目。哈哈,知识在于共享。

?校勘、注释古诗文算不算古典文献学,这方面还大有可为,许多古书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要真正读懂。有的学者,只拣易懂的部分,或者只认为自己懂了,就去分析、综合,用西洋理论去套,难免错误百出。

?古典文献学之于学术,是为基础,是我们深入研究国学的必需课程,既枯燥又耐人寻味;古典文献学之于做人,是为银镜,是我们自我审视,扎实开展工作的良好锻炼,既苦楚又魅力无限。国学需要振兴,文化需要振兴,个人需要振兴,但归根结底,要踏实做事,踏实为人,不经过这万千磨砺,就没有足够等坚韧去应对一切苦难和享受幸福生活!

?学了便于识别垃圾书呗

?注重材料,考虑问题的方式会更全面些

?踏实的学风,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资料

?从中吸取精髓,增加国学修养,写出出色新作品

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一、“文献”内涵的演变

1.“文献”本义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所谓“征文考献”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

2.演变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专指典籍,《总序》: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卷首)

3.现代“文献”概念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1999年版《辞海》:“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倪波《文献学概论》“文献四维框架结构”:①文献信息,②文献载体,③文献符号系统,

④文献记录方式,即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技术

二、古典文献学

1.古典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辞典》: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亦即广义校雠学,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

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

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广义校雠学。中国古代有大规模的集书校勘活动,有集书校书的专门研究。从汉代刘向父子校理群书(《别录》《七略》)以来,古人整理典籍,总是先广收异本,校勘

文字,著为定本,之后对群书分类编目,撰写叙录。后人将这种包括版本、校勘、

目录、辨伪、辑佚、注释、编纂等内容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称“校雠学”。

?李善《文选·魏都赋》引刘向《别录》语:“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校雠”又称校勘,《说文新附》云:“勘”即“校也”。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勘,古亦作刊。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广雅》:刊训定,《玉篇》:‘刊,削也,定

也,除也。’义并与刊合。”

?狭义的校雠学专指校勘一事

?1945年张舜徽《广校雠略》卷一:“向校书时,广储副本,……博求诸本,用以雠正一书,盖即后世致详板本之意。……然则向校雠时,留心文字讹误之是正,盖即后世

校勘之权舆。由此论之,目录、版本、校勘,皆校雠家事也。但举校雠,自足该之。

语其大用,固在辨章学术,考镜原流。”

?1982年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一节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

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的工作,都由校

雠学家担负了起来。我们今天,自然要很好地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

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

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

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2.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对古典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诸环节的文本形式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查洪德《元代

文学文献学》、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学》;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

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

?三大主要内容:目录、版本、校勘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第一章文献学的涵义,把本课定为三个内容:目录、版本、校雠,被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指南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江藩《师郑堂集》“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一:“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得张南皮之《輶轩语》《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

问”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本来面貌的一项学术性工作

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之学。

?叶德辉:“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陈垣:“校勘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二、古典文献学的其它内容

辨伪,辨别文献中存在的各种作假情况,主要解决文献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的真实性问题?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书

?张之洞《輶轩语》:“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古书作假情况:①本无原书,后人托名前人而作,②原书亡佚,后人假托原书名而伪造同名之作。

?郭沫若《十批判书》:“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辑佚,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亡佚,但其中有部分内容散存于其他文献(如类书、典籍注文等)中,这种文献就叫做佚文献。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这叫辑佚

?辑佚学是研究辑佚活动的基本规律,总结辑佚活动整体过程、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问

以上学科涉及到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作者、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标点,今之读书人利用古籍,首先要断句标点,乃阅读古籍的入门学问,“学识如何观点书”注释,古书流传,因原记载过于简略,或是语言文字变化,会发生理解困难。注释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包括①古注,②今注。

先秦时代的“传”、“记”以及稍后的“解诂”、“笺”、“注”、“集解”等,都是较早期注释翻译,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简体横排

文献检索,为获取学术资源,学会文献检索;掌握科学、准确、高效地检索各种所需文献的方法。在纸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电子检索系统,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

出土文献。古典文献之两大类:①传世文献;②出土文献,近现代以来地下出土的文献,如甲骨文献、敦煌卷子、简帛文献等

出土文献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印证或解决了过去单靠传世文献无法印证或解决的问题;而且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如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同时它们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如甲骨学、金石学、简帛学、敦煌学等

第三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古典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三、两宋元明——古典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四、清代——古典文献学的鼎盛时期

五、近现代——古典文献学的变革时期

一、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1.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

?殷商甲骨文。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

?商和西周,学在官府,典籍多集中官府,史官掌管

?春秋时期学术下移,诸子百家兴起。孔子考校文献

?先秦诸子著书立说,文献引用已很普遍

?《韩非子》“郢书燕说”。“举烛”。“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禁毁典籍。秦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

?郑樵《通志·校雠略》“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

2.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西汉建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文献整理

?刘向广搜异本,比勘去重,校出脱讹。又编定篇章目次,确定书名;为每部书写作叙录,汇编为《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歆继承父业,完成《七略》。父子堪称中国古典目录学奠基人,录略之学

3.经学史上的今古文之争

?汉儒整理传授经典:

一是口耳相传的,今文,隶书;

一是发掘出来的,古文,先秦六国文字

?今文经学在西汉占统治地位

?西汉末年,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毛诗》《古文尚书》等经典列入学官,古文经学兴盛,在东汉占主导地位

?东汉末,今古文合流

?两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展开门户之争

今古文之主要不同

排列次序不同:今文—诗、书、礼、易、春秋。古文—易(伏羲)、书(尧)、诗(文王)、礼(周公)、春秋(孔子)

家法不同:今文讲家法、重师承;古文则不讲

今文重微言大义,古文重名物制度训诂

今文繁琐,古文简约

今文经中多讲谶纬,古文则不

4.三次有关儒家经典的整理活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1)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石渠议奏》(佚)(2)东汉章帝建初元年(79),白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白虎通德论》

(3)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太学门外立“熹平石经”

5.司马迁的文献学贡献

①司马迁作《史记》,广采文献,搜罗异闻,多途径、广泛搜集史料

②“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史籍考辨,文献互证方法

③文献注释翻译,引用史料,对《尚书》彻底译写;对《左传》《国语》有很多改动;对《战国策》主要是剪裁,有时抄录

④“疑者阙焉”,凡遇到弄不清楚的材料,不武断、不曲解,如对老子,他用“世莫知其然否”作结论。“阙疑”法,兼采众说,留待后人分析判断。为后人遵从效仿,如裴注《三国志》

6.郑玄校注群经

?东汉郑玄,字康成,自幼好学,博通经典。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遍注群经?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

?《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另注有《周易》《论语》《尚书》,作《六艺论》?郑玄治经,学术视野开阔,超越两汉今古文之争,兼收并蓄。郑玄的校勘和注释开创了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王充《论衡》,许慎《说文解字》等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古典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1.魏晋南北朝文献注释与四部分类法

?文献注释。突破字面意义,探求言外之意,范本《论语集解》《周易注》《老子注》《庄子注》《春秋经传集解》《世说新语注》,注史《国语解》《汉书集注》《史记音义》《史记集解》《三国志注》《水经注》

?佛教文献的翻译整理,四声发现与反切注音,这一时期出现的注经义疏体成为唐疏体的先导

?图书分类,由《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成为中国古典目录分类的主流

2.魏晋南北朝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

?三国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古文、篆文、隶书)

?西晋太康二年(281),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整理出古典文献16种75篇。今传《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学方面均有很大的价值。是研究战国文字的可贵资料,补充了古史记载的许多缺漏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

?《竹书纪年》?《史记·六国年表》

3.唐代的古籍注释与整理

?陆德明力图贯通南北学术,《经典释文》

?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以及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等,确立了对儒家经典的权威解释

?正义/疏,不仅要解释经典原文,还要给所选定的古注或旧注进行疏解。“疏不破注”

原则

?注史,颜师古《汉书注》。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驷《史记集解》合称三家注

?李善注《文选》,体例严谨,小传、解题、释事、释义、校勘等方面很精到

4.刘知几的《史通》

?对史书的义例、源流、编撰体例进行评判

①对史书系统分类:把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尚书》家记言体,《春秋》家记事体,《左传》家编年体,《国语》家国别体,《史记》家通代纪传体,《汉书》家断代纪传体】和“二体”【编年、纪传】《古今正史》《杂述》

②强调实录直书,重视文献辨伪。举凡伪事、伪辞、伪书都受到考辨,有《辨列子》《辨文子》等文章。《疑古》篇;《惑经》篇

③把经书视为史科,认为《尚书》是记言之史,《春秋》是记事之史。《易》《诗》《礼》

5.壁经与石经

?唐代宗大历十年六月至次年六月,名儒张参书五经于太学孔庙东西厢之壁,壁经?唐石经,雕成于开成二年,称“开成石经”,楷书,刻12部儒家经典

?蜀石经“广政石经”,共刻十部经书,后来宋人补刻《公羊传》《榖梁传》《孟子》,以成“十三经”之数。刻有注文

6.雕版印刷

?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印本为咸通九年(868)刻印《金刚经》

?1966年韩国庆州地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经》,据研究刻于751年

?大规模雕版印刷始于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932)国子监主持雕印九经,这是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开雕,也是官方对印刷术的首次利用

三、两宋元明——古典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1.宋代类书与总集的编纂

大型类书,李昉等编《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真宗时,王钦若、杨亿等奉诏编纂《册府元龟》1000卷目录10卷

总集《文苑英华》1000卷。嘉泰四年(1204)周必大《文苑英华序》:“(《英华》)虽秘阁有本,然舛误不可读。……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

2.辨伪之风与宋代理学

?宋代疑伪考辨之风盛行,著名学者如刘敞、苏辙、欧阳修等领风气之先;其后有程大昌、王应麟、洪迈、朱熹、晁公武、郑樵等

中国学术之大势

?西汉盛行今文经学,到魏晋衰落,兴起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其支流一直延续到唐代(义疏之学);今文经学湮灭。

?宋代理学兴起,经学遂告衰落

?清代,讲求实用的古文经得以复兴

清道光咸丰以后,重新提倡今文经学

3.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

?纪传体正史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薛居正《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

?编年体司马光《资治通鉴》284卷,记载长达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考异》30卷,史实考订

?依年月编次,采录史料,撰成“丛目”;写成“草卷”,即长编;粗删,细删;熔炼成篇,撰成本文

?长编,主要是对史料搜集、排比、编辑。其成书中的史料不仅歧异甚多,而且真伪难辨。因此必须对史料进行鉴别考订,以决定取舍。这就是考异。司马光开创自撰考异并撰为专书。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

4.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

①注宋前诗集:洪兴祖、朱熹等注《楚辞》,汤汉、李公焕注陶,杨齐贤注李白,号称“千家注杜”;号称“五百家音注”的注韩、注柳等;

②宋人注宋别集,宋诗,宋文,宋词

5.金石考据

?金石由于其文献价值,自宋代开始,形成专门的金石之学。欧阳修《集古录》10卷,开金石考据学风气之先

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

6.宋代官私书目与郑樵的文献学理论

?官修书目王尧臣等编《崇文总目》66卷

?私家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略》《史略》

7.宋代文献学家

郑樵《通志》200卷,“通志二十略”《金石略》《图谱略》《艺文略》《校雠略》

洪迈《容斋随笔》图书辨伪、文献考证、文本校勘、文字训诂

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孝经勘误》《韩文考异》等

王应麟,《玉海》200卷附“词学指南”4卷。《汉书艺文志考证》10卷.《困学纪闻》20卷?朱熹《楚辞集注》:“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自欧阳文忠公、南丰曾公巩与公三人,相继迭起,各以其文接名当世,然皆杰然自为一代之文。”

?史尧弼《策问》:“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

?陆游《吕居仁集序》:“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赠蒋炳南序》)

?王国维:“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也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8.金元文献学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诸史辨惑》等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在史实考证、地理考证、文字校勘等方面成就卓越

?马端临《文献通考》积二十余年功力而成,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

9.明代的《永乐大典》

成祖永乐初年(1403)诏编,六年书成,辑图书七八千种,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约3.7亿字

?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运至北京,贮于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火灾,危及文楼。嘉靖帝命重录副本一部,隆庆元年(1567)完成

?正本移放文渊阁,明亡后下落不明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副本散失2400多卷

?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华,丢失不计其数

?光绪元年(1875)存5000余册,二十年,仅存800余册。二十六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华,部分焚毁

?宣统元年(1908),筹建京师图书馆,只剩64册

?目前全世界残存4%,中华书局影印合印

10.佛道典籍的整理

?佛教典籍《大藏经》的编纂。今存最早完整的是金刻《赵城金藏》,《中华大藏经》。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刊行《正统藏》

?道藏典籍,明刻《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

11.明代的刻书业

?嘉靖以前较严谨,万历之后改窜古书成风

?明人刻书而古书亡

?毛晋,藏书八万四千余册,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凡《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津逮秘书》及唐宋人诗词集等皆风行天下,所谓“毛氏之书走天下”

12.明代的文献学家

?杨慎《丹铅录》《谭苑醍醐》《升庵经说》

?焦竑《俗书刊误》《国史经籍志》《焦氏笔乘》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

?明初宋濂《诸子辨》,中期梅鷟《尚书考异》

胡适:“中国近三百年的朴学成立于顾炎武同阎若璩;顾炎武的导师是陈第,阎若璩的先锋是梅鷟。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注重证据,每个古音有‘本证’、‘旁证’。…梅鷟是明正德癸酉举人,著有《古文尚书考异》,处处用证据来证明伪《古文尚书》的娘家。这个方法到了阎若璩的手里,运用更精熟了,搜罗也更丰富了,遂成为《尚书古文疏证》,遂定了伪古文的铁案。”

四、清代——古典文献学的鼎盛时期

1.《四库全书总目》:集古代目录学之大成

《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四部分类,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36000册;存目6793种93551卷

?内廷四阁“北四阁”【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

?南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台湾-文渊阁本、大陆商务印书馆-文津阁本

?四库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未收书辑刊》《四库全书禁毁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寓禁于征,既是对典籍的一次大整理,也是大禁毁、大破坏

?《满江红》“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序》:“删改之横,制作之滥,挑剔之刻,摆弄之毒,诱惑之巧,搜索之严,焚毁之繁多,诛戮之惨酷、铲毁凿仆之殆遍,摧残文献,皆振古所绝无。

虽其工程之大,著录之富,足与长城运河方驾,迄不能偿其罪也。”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著录图书10254种,集古代目录学之大成

2.清代的文献整理

(1)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

?《说文》“四大家”;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两部字典

(2)注经、辨伪。经传的整理与考辨

(3)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①整理远古史文献;②改编旧史;③续修新史;④补历代史书的表、志;⑤校注单史;⑥丛考全史

(4)周秦诸子文献的考释、集解:①单部子书的;②统校诸子群书的

3.清代的文献学

①目录学的繁荣

②版本学的兴盛

③校勘学的发达

④辨伪的成熟

⑤辑佚的规模空前

⑥藏书刻书名家辈出

4.清代的学术

?中国传统目录分类体现了学术结构的不同

?《隋书经籍志》确立了四部之学

?西汉以来构建的新王官之学,转为经史之学

?四部之学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代称

?至《四库全书总目》衰歇,以至于终结

?近代发展为群科之学,反映了学术思想与学术体系的内在变化,经世之学兴起:①从传统的学术资源中寻求经世之术,“通经致用”;②借鉴西方的富强之道,“学以致用”

清代的学术

(1)清初学术,讲求经世致用,开清代朴学先河

(2)乾嘉考据学。吴学;皖学;扬州之学

章学诚的理论建树。《校雠通义叙》“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一十焉。”

(3)道咸以下,通经致用

?今文经学龚自珍、魏源、廖平、皮锡瑞、康有为

?古文经学俞樾、孙诒让

五、近现代——古典文献学的变革时期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目录学、辨伪学等

2.章炳麟《国故论衡》《訄书》

3.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

罗振玉①搜集整理甲骨文,②考释汉晋简牍,③整理敦煌文书,④保存和整理内阁大库档案王国维在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上取得划时代的成就,提出“二重证据法”

4.张元济的古籍出版:构筑东方图书馆,辟专室“涵芬楼”,珍藏宋元明旧刊等;影印《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学津讨源》等

胡适倡导整理国故、陈垣的校勘学、郭沫若的文献学、王重民的目录学等

一、载体与类型

甲骨文的学术文献价值

目前出土的单字共4500多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的1000余字

①丰富了古文字数量,是研究古文字的宝库,对照《说文》,还可纠正许慎解说的疏误

?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说”

?甲骨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郭沫若《殷契粹编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

神往。”

②殷商王室档案对“文献不足征”的殷商史研究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可从中了解到殷王朝的历史和社会结构、帝王世系、政治经济生活、思想信仰等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殷商考古发掘,将中国“信史”上推了1000余年

?甲骨文献中关于人祭的记载,为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③运用甲骨文可考证古文献真伪,校勘其讹误。郭沫若:得见甲骨文字以后,古代社会之真实情况粲然如在目前。得见甲骨文字以后,《诗》、《书》、《易》中的各种社会机构和意识才得到了它们的泉源,其为后人所粉饰或伪托者,都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④甲骨文的发现还引起治学方法的进步。

司马迁《史记》记汉初以来的史事,可作为第一手材料,而他对殷商的记载不过是根据《诗经》《尚书》和《世本》

总集就收录范围而言可称为全集性总集与选集性总集。还可按时代、体裁等来划分

1.全集性总集,专门汇集一体文学作品,“全”,断代编排者较多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35卷

《全唐诗》900卷。《全唐诗补编》

《全宋诗》《全元诗》《全金诗》《全辽金诗》《全明诗》

2.专收一体的选集性总集

?《古诗源》,清沈德潜编《玉台新咏》10卷,南朝梁徐陵编

?《宋诗钞》106卷,清吴之振等编

?《元诗选》,清顾嗣立编,三集

3.诗文并收的选集性总集。总集的正统派

?《昭明文选》

?《文苑英华》1000卷,宋李昉等编,起南朝梁,迄晚唐五代,选录作品近2万篇,

分赋、诗、歌行、杂文等38类

?《唐文粹》100卷,宋姚铉编。录作品近2000篇分古赋、诗、颂、文、论等16类

?《宋文鉴》150卷,宋吕祖谦编。选中兴以前的赋、诗、奏疏、杂著等,分61类

?《元文类》70卷,元苏天爵编,43类,选诗300多首,文530多篇

4.按作者收录的总集

?《花间集》10卷《西昆酬唱集》2卷《瀛奎律髓》49卷

5.按地域收录的总集

?《全蜀艺文志》《江苏诗征》

总集功用

⑴为文献检索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朱自清先生指出选本的毛病:“一是太熟太狭,……二是偏而不全,读者往往以一二篇概其余,养成不正确的观念…三是读者易为选者成见所囿,不能运用自家的思考力。”

⑵为文献辑佚保存了比较原始的资料

⑶为文献考订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⑷为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范本

别集体例

①类编排。《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宋刊残本6卷,有纪行、述怀、居室、邻里、题人

等类

②分体编排。王琦《李太白文集》36卷,古赋、古诗、乐府、古近体诗、序文、记颂赞、铭碑祭文等体。宋李壁《王荆文公诗集》,古诗、律诗

③编年编排。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三“安史之乱”前,卷四~七“安史之乱”时,卷八~九(前)赴四川途中作,卷九(后)~十四成都五年作,卷十五~二十三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作。最后两卷收赋赞、文集

④分体编年兼用。浦起龙《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之下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别集的史料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提要52卷,其中别集(含存目)占37卷:历代别集961部18038

卷,存目1568部16439卷

?李灵年《清人别集总目》凡例,该书“著录近两万名作家所撰约四万部诗文集”

?别集是文学研究最直接、最主要的史料

⑴可提供某作家现存的全部或部分文学作品。

吴文治整理《柳宗元集》

⑵可提供某作家的背景资料与其作品相关的资料。

?王琦注《李太白文集》附序志碑传12首,时人及后人涉及李白的诗文80首,丛说220

则,宋薛仲邕编《翰林李太白年谱》及外记194则

⑶可提供文学家及其他人物的传记资料。

?沈德潜《沈归愚诗文全集》

?王安石《临川集》卷71《题王逢原讲孟子后》、卷97《王逢原墓志铭》

⑷可提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料。

?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陈子昂《修竹篇序》,杨万里《诗论》等⑸可提供研究各学科的史料。

别集的利用

⑴个人全集比个人选集的资料价值高。

⑵区别自编与他编别集的文献价值。

作者自编的,最能体现其取舍标准和作品原貌

他人编集的,①距作者去世不久,刘禹锡编《河东先生集》;裴延翰编《樊川文集》;

李翰编《昌黎先生集。②出自后世学者或出版家之手

⑶注意选择专家学者精校精注的别集版本。

在文字上出现讹、脱、衍、倒的问题很普遍

⑷参阅有关别集叙录。万曼《唐集叙录》、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丛书的功用

⑴不少选材精当、查检方便的丛书成为读书治学的常备参考书。

⑵汇刻群书,利于购求。丛书汇聚之功。张之洞《书目答问》:“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⑶刊刻丛书,提高了图书质量。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价值就高于武英殿本。

⑷延续古书生命,扩大善本流传。查中华书局《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类书,采录各种文献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等,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体例:①按类别,“事以类聚”“事类相从”

②按韵部,“以韵统字”“以字隶事”

?特点:①博采群书,内容广泛。

②抄录古籍片段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

?类书的起源。《尔雅》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

释丘、释山、释水、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释草、释木等l9类

?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

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

?南北朝类书也基本亡佚

唐代

?《北堂书钞》160卷,19部852类

?《艺文类聚》100卷,46部727子目

?《初学记》30卷,23部313类。

宋代

?《太平御览》1000卷,55部4558类

?《太平广记》500卷,92类

?《册府元龟》1000卷目录10卷,31部1104门

?《玉海》200卷附“词学指南”4卷,21门240余类

?《山堂考索》212卷,46门

明代

?《永乐大典》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

?《唐类函》200卷,43部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总目40卷,六汇编、32分典6109部

?《渊鉴类涵》450卷,45部,部下分类

?《格致镜原》100卷,30部886目

?《子史精华》160卷,30部280类

功用价值:

⑴可用以搜集文献资料。

?《全芳备祖》“菊花门”有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一阙;“海棠门”收《如梦

令》“试问卷帘人”等六首。《四库全书》之《漱玉词》

⑵类书可用以古书校勘辑佚。

?鲁迅校《嵇康集》曾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

?明冯惟纳辑《古诗纪》、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取材于《艺文类

聚》等类书

⑶可用以查找词藻典故。

?《初学记》卷十“帝戚部”分王、公主、驸马三子目。王字目下“七步”,引《世说》:

“魏文帝令东阿王七步成诗,不成将行大法。遂作诗云云。文帝大有惭色。”

⑷类书可用以考证事物起源。

?“载舟之水可覆舟”之喻是否始自唐太宗。查《艺文类聚》《渊鉴类函》等的“舟车部”

或“舟部”。《孙卿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二、目录

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目录之结构、体例、功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问

北宋初苏象先《苏魏公谭训》卷四:“祖父谒王原叔,因论政事。仲至侍侧,原叔令检书史,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

章学诚《校雠通义叙》“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校雠通义·互著》“古人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p75

1.叙录体提要

最早的是刘向《别录》,体例完备,号“叙录体”。刘向所奏叙录,内容大抵有:

⑴列篇目,著录新定本篇目,条其篇目,篇章次第

⑵述校雠,述校勘经过、校雠原理,考版本源流,叙版本异同、篇目数量、简策脱略、文字讹谬、书名异称,校书人姓名、上书年月等

⑶论作者,生平,时代,里籍、字号,行事,交游、生卒年等,学术思想、学术渊源

⑷辨学术,内容概要,全书主旨;评论是非得失,剖析学术源流;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确定书的价值,辨别书的真伪,书中记事考辨

叙录体提要“鎔铸材料,独立成文”

北宋《崇文总目》六十六卷,综合介绍所著录之书,开创较为完善的叙录体解题形式。包括①书名卷数,②撰注作者,③概述写作经过,④图书内容,⑤学术源流,⑥评点学术价值,⑦校勘真伪存亡

朱彝尊《经义考》:《崇文总目》“凡一书大义,必举其纲,法至善也。其后若《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编,咸取法于此”

2.传录体提要,偏重作者介绍而不及其他,王俭《七志》“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隋志·序》)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云:“盖叙录之体,即是书叙,而作叙之法略如列传。故知目录即学术之史也。”

余先生谓,王俭《七志》“已变叙之名,从传之实,亦以叙录之体,本与列传相近也”,所不同者,乃在于“偏重事迹,于学术少所发明”,又谓“吾人读书,未有不欲知其为何人所著,其平生之行事若何,所处之时代若何,所学之善否若何者。此即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也”3.辑录体提要,是广泛辑录诸家评述和其他书内有关资料而成的提要形式

特点“编次材料,述而不作”

源于佛经目录,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其卷六至十二为“总经序”;唐释道宣《大唐内典录》、释智升《开元释教录》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大规模采用辑录方法,并将辑录范围扩大到一切相关资料,有序有跋,有著者传记、笔记语录,而主要是前代目录提要,又几乎全出自晁陈二目,“晁氏曰”、“陈氏曰”

此外尚有注释体提要,辑考体提要,藏书志体提要,题跋记体提要等形式

篇卷是古代计算书籍起迄的单位。在竹简为载体的书中,篇是物质材料的起迄单位,又是意义上的起迄单位,在缣帛为载体的书中,篇只代表意义上的起迄单位。卷是物质上的起迄单位。以纸为载体的线装书中,篇是意义上的起迄单位,册是物质的起迄单位,卷兼二者性质“篇”最短,“卷”一般比篇长;“本” 比卷容量大

篇与卷的关系

①篇卷相等

②卷大于篇,如《汉志·六艺略》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是将《诗经》305篇编成了28卷。又如“《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③卷小于篇,如《续后汉志》八篇,卷三十

著者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较古老的典籍,往往不题作者姓名

《史记·韩非列传》:“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蠧》之书,曰:‘嗟乎!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

汉代以来私人著述兴盛、个人意识觉醒,署名现象逐渐增多

著录著者的困难:

①伪托古代名人以传世。《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易经》

伏羲,《本草》神农,医经托名黄帝,《周礼》周公

②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嫁名。《周秦行记》

③为泄私愤而匿名或嫁名。《补江总白猿传》

④文艺作品(尤其小说等),作者不愿署其真实姓名。《金瓶梅》兰陵笑笑生,《石

点头》署天然痴叟,《醒世姻缘传》署西周生,《老残游记》洪都百炼生,《今古奇观》题姑苏抱瓮老人。有的称“无名氏”“阙名”“佚名”

⑤以作者的本名、字号、官名官所、籍贯等署名

蔡邕《蔡中郎集》“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

曹植《曹子建集》“魏陈思王曹植撰”

《资治通鉴》“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

《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

《史记》卷端题“汉太史公司马迁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骃集解唐国子博士弘文殿学士司马贞索隐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隋书·经籍志》与四分法的确立

以经史子集替代甲乙丙丁为四部名称,四部四十类,附道佛。四部之学定型。确立四部之学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道经部(附)

佛经部(附)

录存书3127部36708卷;隋前佚书1064部12759卷,计存佚书4191部49467卷

⑴《隋志》经部,凡十类

●刘歆“六艺略”→荀勖“甲部”→王俭“经典志”→阮孝绪“经典录”→《隋志》

“经部”

●以六艺为核心,附以传、记、章句等解经之作

此后一些类目学术地位改变,分类上作出相应调整。如《孟子》及注释类,北宋以前目录入子部儒家。朱熹定《四书》,地位提高,升入经部。《遂初堂书目》附“论语”类,《直斋书录解题》合为“语孟”类,《经籍考》“孟子”类。《明史艺文志》改“四书”类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书1773部20427卷

⑵《隋志》史部,凡十三类

《隋志》著录史书817部13264卷,加上亡佚共874部16558卷,卷帙总数超过经学一倍以上(950部7290卷)。确立了正史的地位。正史与正经

两唐书调整类名如改“古史”为“编年”;改“旧事”为“故事”,改“谱系”为“谱牒”,改“簿录”为“目录

《崇文总目》设“岁时”类,删除“旧事”或“故事”类

《郡斋读书志》新增“史评”类

《直斋书录解题》设立“别史”“诏令”类

《宋史·艺文志》取消“起居注”类附入“编年”;新设“史抄”类;把“杂传”类更名为“传记”

《四库总目》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类

⑶《隋志》子部,凡十四类

●荀勖乙部、东晋丙部,《隋志》子部

先秦诸子学(除儒道)衰落之势。老庄玄学显赫一时。《隋志》道家类著录78部,老子32部,庄子27部

佛道著作逐步得到合理反映。《旧唐书经籍志》乙部史录杂传类收仙灵、高僧,丙部子录道家类收道释诸说。《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道家类收神仙三十五家,释氏二十五家。《崇文总目》设道书类、释书类,晁陈二目子部专设一类

《四库总目》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类附道书

将一些不好分类的著作并入杂家。①如名法诸家;②有些著作性质特殊;③某些新兴学科的著作

⑷《隋志》集部,凡三类

《汉志》诗赋略→荀勖丁部→王俭文翰志→《七录》文集录→《隋志》集部

①由汉至唐,别集大量出现

首先因为东汉以来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

《隋志》序:“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帙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

《文心雕龙·时序》篇:“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其次,个人创作意义被接受,成风气。

班固《典引》引汉章帝诏“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

曹植《与杨德祖书》:“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②总集空前繁荣。除诗集、赋集、文集、诗文合集外,有歌辞《乐府歌辞钞》一卷,《歌录》十卷,《古歌录钞》二卷,《晋歌章》八卷,《乐府新歌》十卷,《乐府新歌》二卷等

③文艺理论蓬勃发展。《隋志》总集类著录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刘勰《文心雕龙》,姚察《文章始》,钟嵘《诗品》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四库全书总目》在读书治学方面的意义:

①了解古籍的重要依据

②了解书名来历

③了解古籍内容

④了解作者身世

⑤了解学术源流。《提要》“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类之首,

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

⑥了解流传情况。著录者;存目者;未收之书

⑦了解古籍分类。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五属

⑧了解中国学术之全体

目录学的功用

⑴示门径、指导阅读

唐代毋煚:“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

卷七:“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江藩《师郑堂集》“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金榜曰:“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⑵掌握历代文献概况,了解学术盛衰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

●读书治学要检索所需资料。利用古典目录

●明学与存书

●郑樵《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云:“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

为类例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类例不患其多也,患处多之无术耳。”“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⑶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演变

●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

●“流略之学”

●目录学是辨章之学,重在辨析学术源流。目录为典籍之记录,典籍为学术之载体,故目

录与学术密切相关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必须与学术史相结合,要放在整个学术史发展过程中研究一部书、评论一种学术思想的

渊源、流变、得失,才能使目录学发挥它使人们“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作用

⑷学术研究与古籍整理

●学术研究,最要辨明源流,考察得失

●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序》:“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

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伦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

●阅读和整理文献需选择善本,目录著录版刻流传及版本优劣

●“写作六十年,论战一甲子”的邓广铭先生

●李若水《忠愍集》卷二《捕盗偶成》诗

三、版本

版本学的功用

⑴读书应择善本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二:“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钞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

同,有校勘而本不同。”

⑵校书应备众本

?刘向等校理群书,曾利用中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臣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等

?《印行四部丛刊启例·四部丛刊例言》:“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兹编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如用徐氏仿宋刻本《三礼》,明人繙宋岳珂本《九经》。徐刻《周礼》不如岳本之精,岳刻《仪礼》又不如徐本之善;皆非逐一细校,不能辨其是非。其他北宋本失传之书,赖有元、明人翻本,转出南宋本之上者。若仅以时代先后论之,则不免于盲人道黑白矣。兹编于此类,颇用苦心,非泛泛侈言存古也。”

读书必须校书,随读随校

?王鸣盛:“尝谓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张之洞:“读书先宜校书。”

?叶德辉《藏书十约》“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⑶识别真伪依据版本

宋元以后出现的伪书,往往从版本上总能找到依据,首先可以从查考版刻源流入手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

乾隆间,李洞元《粤东笔记》

⑷购藏书应鉴异本

鉴别版本是为了选择—购买,阅读,收藏

?善本孤本-镇库之宝、秘不示人

?许多新版古籍,利用善本、孤本加以整理、标点、校勘、笺注,成为现行最好的版本

?张之洞《輶轩语》:“此有一简易法,初学购书,但看序跋,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而密行细字,写本精工者即佳。”

?需要慧眼识珠

⑸学术研究应注意版本

?钱曾《读书敏求记·方言》:旧藏宋刻本《方言》,牧斋为予题跋,纸墨绝佳,后归之季沧苇。此则正德己巳从宋本手影旧抄也。二卷中“吴有馆娃之宫,秦有桼娥之台”,俗本脱去“秦有”二字,冯巳苍笑曰:“并桼而吴之矣。”

?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4“乌桓大人”条《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大人来朝。”(李贤)注:“乌桓谓渠帅也。”惠征君《补注》曰:“谓字衍。”涛案:汲古阁本注作:“大人谓渠帅也。”则谓字非衍,注中“乌桓”字误耳。

四、校勘

为什么要校勘?

清齐召南谈到雕版印刷术盛行后书籍的刊印情况:“版本印染,日传万纸,于人甚便,人间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彼此沿袭,校雠稍疏,辗转失真,‘乌’‘焉’成‘马’。故书有版本,而读者甚易;亦自有版本,而校者转难;固其势然也。”

书面材料错误原因

①自然损坏,火烧水湿,虫蛀鼠咬,脱简错简

②传钞翻刻古书致误。“书三写,鲁成鱼,虚成虎”,“亥”变“豕”,“焉”变“马”,错行。误删漏刻

③后人抄书、校书或注书时,对某些文句妄加猜测,擅自改动

④因避讳而改字

⑤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有意窜改文献

?沈刻本《元典章》的《新纲目》中有“颁行四方已有年矣”

一、陈垣的校勘四法

陈垣先生用5种本子同沈刻本《元典章》对勘。撰《校勘学释例》,第四十三《校法四例》

1.对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对校: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对校法是校勘的第一步,其重要性:

①有的书非对校不知其误者,因为从表面看无误可疑,如沈刻本“元关本钱二十定”似无错误

②有的书知道误处,但不用对校无从知道是何误处。如沈刻本“每月五十五日”,显然有误

?对校法的主旨在于校其异同,不校是非。其长处是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对校的第一步工作是广搜异本,考察版本源流,鉴定版本优劣,确定校勘底本,并按各本价值分为可供对校的主校本、辅校本、参校本等

?底本选择,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一是旧本;二是足本;二是精本

2.本校。“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吴缜之《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属词比事,牴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方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对比,比较其异同,从而确定并改正其错误。

?①据相同词句校勘。蒋礼鸿《梨园按试乐府新声校记》:“关汉卿[双调乔牌儿]套[碧玉箫]:‘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3页)按:昏晚应作昏晓。十页[双调新水令]套[豆叶黄]:‘昏晓相催,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可证。”

?②据相同句式校勘。屈原《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闻一多《楚辞校补》:“‘犹其’二字当互乙。上文‘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质其犹未亏’,‘览余初其犹未悔’,‘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并作‘其犹未’可证。王注曰‘然年时亦尚未尽’,正以‘尚未’释‘犹未’,是王本未倒。”

③据对文校勘。《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王念孙:“爱下民当作下爱民,与‘上能尊主’对文。《不苟》《臣道》二篇并云:‘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是其证。”

④据文义校勘。《晏子春秋·谏上》:“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孙诒让《札迻》:“周”当为“酬”之假字。“五”当为“三”。前《景公饮酒酣愿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章云:“觞三行,遂罢酒。”外篇重而异者《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章亦云“用三献”,是不得过三献也。《史记·陈丞相世家》:“平为人长美色。”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从《汉书》作‘长大美色’。下文人谓陈平何食而肥,肥与大同义,若无大字,则与下文义不相属。《太平御览·饮

文献学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1分×20=20分) 1.宋末元初著名学者______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即________。 2.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________。 4.别集的编排体例有____、____、____三种。 5.我国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______。 6.我国历史上的“三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籍按刻书单位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8.校勘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二、判断正误:(2分×5=10分)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属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的作品总集。() 2.藩刻本质量精良,为历代藏书家所重视。() 3.校勘的目的是改正古书中的错误。() 4.校勘记用语若为“某,某书作某”,则可推知所用校勘方法为对校法。()5.我国古代的藏书印章内容丰富,其中的一类为记事印,如鲍廷博的“老屋三间,赐书万卷”。() 三、名词解释:(4分×5=20分) 1.文献学: 2.丛书: 3.善本: 4.敦煌学: 5.佚书: 四、简答题:(6分×5=30分) 1.简述文献载体形式的演变特征。 2.简述别集在文献研究中的价值。 3.索引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4.文献亡佚的原因有哪些? 5.简述伪书的价值。 五、论述题:(10分×2=20分) 1.试述如何根据古籍本身的特征、记载来鉴别版本?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献学的认识和看法。

一、填空题:(1分×20=20分) 1.我国正式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是由郑鹤声、郑鹤春撰写的___________。 2.文献按其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________。 4.我国古代纸质文献的装订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官刻本包括许多类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典文献讹误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正误:(2分×5=10分) 1.《全唐诗》属断代的不加选择的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2.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3.书帕本一般学术价值较高。() 4.校勘记用语若为“某本某下有某字”,则可推知该文献讹误的类型为脱文。()5.我国古代的藏书印章内容丰富,其中的一类为记事印,如毛晋的“开卷一乐”。() 三、名词解释:(4分5=20分) 1.总集: 2.单行文献; 3.工具书: 4.版本鉴定; 5.辨伪: 四、简答题:(6分×5=30分) 1.在古典文献传抄方式的变革中,印刷方式的出现有何意义? 2.简述总集的文献价值。 3.比较类书和政书的异同。 4.造成脱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简述校书的条件和态度。 五、论述题:(10分×2=20分) 1.试述古籍辨伪的主要方法。 2.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学习文献学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文献学试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大纲 标签:历史分类:史海沉钩2008-01-22 16:07 上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弄清“文献”一词的出现语境,它的早期、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的内涵变化。 2.掌握“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的概念内涵,弄清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构成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3.弄懂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学》课的重要意义,即在搜集、运用史料方面应获得怎样的能力。 第二章至第三章这两章的内容作一般了解。 只记住:牛弘的图书“五厄”论、胡应麟的图书“十厄”论(此在第三章内)。 第四章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认真区别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的不同含义。 2.懂得“史料”是指的什么;掌握真正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即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充分详细地占有文献史料,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3.真正弄清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它是为历史研究提供信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是历史科学的一个辅助学科;历史科学则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它们之间服务、依托,促进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不可或缺的关系。 中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简史(课件中的安排顺序是1——6章) 第五章先秦两汉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孔子整理“六经”的成就(具体哪“六经”),记住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2.刘向校理国家图书的程序、特点及其贡献,区别《别录》与《七略》的体例内容,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班固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 4.郑玄注释了哪些经典,记住: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掌握图书四部分类法从产生到确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2.重点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注释上的特点,以及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 3.记住唐代文献学家陆德明和颜师古在校勘学上的成果分别是《经典释文》和《汉书注》。 4.重点掌握我国现存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的体例,及其在著录、分类、大小序等方面的特点和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5.记住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唐代学者刘知几的史学专著叫什么名字,以及它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七章两宋元明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类书”的定义,重点记住宋代官修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和明代官修类书《永乐大典》各自的内容、体例和文献价值;南宋王应麟私纂类书《玉海》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掌握南宋历史文献学家郑樵在目录学理论和分类学上的贡献。 3.了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是什么性质的著作。 4.了解朱熹在文献考证、注释上的主要成果。 5.掌握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图书著录的解题特点及其长处。 6.弄清什么叫“丛书”,以及丛书在学者阅读,保存古代文化和古籍流传等方面的作用。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_西北大学考研网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

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文献学试题

课堂习题第一单元:历史文献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古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档案文书《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刘向刘歆合本子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晁公武陈振孙《集古录》《金石录》《通鉴考异》版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卢文弨顾广圻《留真谱》伪古文尚书伪孔传《易图明辨》《校雠通义》二重证据法诗史互证层累造成古史说《校勘学释例》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六分法四分法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正史纪事本末载记地方志政书金石术数杂家小说家别集总集误衍脱倒校法四例辨伪《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辑佚二、简答1、古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种类?其中哪一类是主体部分?请略作说明。 2.、古籍是指什么?有人说“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也是古代的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 、甲骨文是什么时期的文献?发现于什么时代?青铜器铭文主要使用在什么时期?这二类文献在学术研究上有什么价值?4、敦煌叶鲁番文书主要有一些什么内容?对于学术研究有什么价值?5、试为古文献学做一个简单的定义。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封建国家进行的文献整理发生在什么时期?是由何人主持的?有什么具体成果? 7、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是什么?是以此前何人何书作为基础?在图书分类方面有什么特点?8、刘向、刘歆父

子在文献整理方面有什么贡献?他们的工作大体有哪几个步骤? 9、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使用最久的图书分类法是什么?大体产生于什么时期?现存最早的这种分类目录是什么?在学术史上主要有什么价值?10、宋代主要有哪几位学者在目录学上做出了贡献?现存宋代两部著名的私修藏书目录是什么?在学术上有什么价值?11、为什么说在宋代校勘学日趋成熟?这一时期有哪几部有代表性的校勘学名著?12、金石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门学问是在什么时期发展成熟的?请举出这一时期两部最有名的著作及其作者。13、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哪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具体成果?14、《四库全书》主要有哪几个基本来源?当时对搜集到的图书分为哪几种情况?分别采取了什么处理办法?15、请举例略述清代学者在古书辨伪方面的成就。16、修《四库全书》时主要从哪一方面利用了《永乐大典》?取得了什么收获?17、章学诚在文献学上主要有什么贡献?18、百年来学术界在传统文献领域的扩展方面有什么进步?请举出二位在这方面有突出建树的学者及其主要贡献。19、百年来古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主要有什么作用?20、古文献学主要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还有哪些学科与它关系密切?21、请列出《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和隋代以后通行的四分法图书分类体系的大类名称,并简述后者对前者的改进。22.、四分法经部中的“四书类”是指哪四书?是何时何人将它们编在了一起?“小学类”包括哪三属?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科?23、四分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全编】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 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 3.考信录 4.考据、义理 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 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 9.不校校之10.审辞气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七略 2.右文 3.四部 4.小令 5.錯簡 6.監本 7.平水韵8.四六文 9.四書五經10.一條鞭法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 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 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 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 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 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春秋外傳(2分) 2.以訓詁代本字(2分) 3.史注二體(4分) 4.疏不破注(3分) 5.二重證據法(3分) 6.互著,別裁(4分) 7.覆宋、影宋(4分)8.玄學(3分) 9.廣雅疏證(2分)10.七緯(3分) 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錯簡 2.底本 3.租庸調 4.三家詩 5.黨錮之禍 6.九流十家 7.六朝8.四書 9.黃巾起義10.樂府古詩 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 伏生2、司马迁 刘歆4、梅颐(赜) 孔颖达6、朱熹 7、阮元8、张元济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试题 1.春秋内外傳 2.周官(2分) 3.先鄭后鄭 4.底本之是非,立說之是非(4分)5.詩本義 6.玄學(3分) 7.剩文、奪文8.一聲之轉(3分) 9.疏不破注10.影宋本(3分)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簡答下列著作的著者或編者,成書的朝代(10分) 楚辭章句 2.文選 經典釋文4.一切經音義 5.史通 6.通典 7.唐詩三百首8.古文觀止 9.讀書雜誌 簡明解釋下列詞語的内容要點,不作評論 1.律賦 2.八股文 3.十家九流4.三教九流 5.六藝 6.四書 7.郡國8.花甲 9.五行相生10安史之亂 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试题 1.离经释意 2.影宋覆宋 3.一声之转 4.石渠奏议 5.互训递训 6.桐城派 7.汲古阁8.五德终始 9.三豕涉河10.三体石经 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 周易正义 2.书集传 诗集传 4.诗三家义疏 春秋左传诂 6.尔雅义疏 7七经小传8. 潜夫论 9.酉阳杂俎10.杜诗详注 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祓禊 2.四库全书 3.次韵 4.三家分晋 5.郭店楚简 6.三舍法 7.庙号8.祠禄 9.安史之乱10.三省六部 写出下列人物的著作 王应麟王引之钱大昕刘向洪迈刘知几司马光王夫之阮元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试题 1.理校 2.大题小题 3.刊成不统 4.中秘书 5.疏不破注 6.始一终亥 7.轻唇音8.顾广圻 9.十驾斋养心录10.元典章校勘释例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博士弟子 2.三统历 3.安史之乱 4.门阀士族 5.九流十家 6.四库全书 7.居延汉简8.三辅 9.五行10.类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文献学专题试题

文献学专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清代私刻丛书,各具特色。如其中()的《士礼居丛书》、孙兴衍的 《岱南阁丛书》,就专以仿宋、元旧本文献为主。 A.张海鹏 B.卢文弨 C.鲍廷博 D.黄丕烈 2.魏明帝正始年间,用()三种字体,刻写了《尚书》《春秋》两经, 故称“三体石经”。 A.古文、篆书、楷书 B.篆书、楷书、草书 C.古文、篆书、隶书 D.楷书、草书、隶书 3“. 卷子”是古代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之一,由以下哪四部分构成?() A.轴、卷、褾、带 B.轴、牙签、褾、带 C.卷、牙签、帙、邺架 D. 轴、卷、帙、邺架 4.隋朝牛弘提出书有“五厄” ,明代()又接其说法,补论“十厄” 。 A.冯梦龙 B.袁宏道 C.胡应麟 D.李开先 5. 抄本的分类,从纸格的颜色来看不包括()。 A.红格抄本 B.蓝格抄本 C.青格抄本 D.黑格抄本 6.浙刻本用的字体是()。 A .颜体 B. 欧体 C.柳体 D.赵体 7.版本从狭义上来说专指()? A .抄本 B. 雕版印本 C.批校本 D. 手稿本 8.在版本的整书结构中,附于书皮内的空白纸页叫做()。 A.扉页 B.封面 C.书口 D.书脑 9.著名藏书家多半会有自己的藏书处,清代黄丕烈有()。 A.述古堂 B.汲古阁 C.知不足斋 D. 士礼居 10.以下哪一部书是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被张之洞称为“良 师”,也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 A.《郡斋读书志》 B.《四库全书总目》 C.《直斋书录解题》 D.《七略》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唐代类书,多已亡佚,今存者仅四大类书:虞世南撰写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文献学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2古典文献学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科目代码:544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各方向、其他专业各方向考试科目:古代汉语与文献阅读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共10分;所有题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l、被动 2、异体字 3、偏义复词 4、阴阳对转 5、娘日归泥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每小题1分,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渤海左右郡岁饥。 饥: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 3、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袭: 4、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详: 5、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 节: 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舍: 7、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 数: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9、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弊: 10、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三、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词性和用法(每小题2分,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l、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 2、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是: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 4、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汝: 乃: 四、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举例说明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2.简要说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区别。 3.举例说明区别词和词组的方法。 4.写出黄侃古韵二十八部的名称,并把它们按阴、阳、入三类分类。 五、阅读下面一段带古汪的文章,并回答问题(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刑范正《刑与形同范法也刑范铸剑规模之器也O郝懿行曰刑与型同范与范同皆铸作器物这法也杨注 非》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火齐得谓生孰齐和得宜考工记云金有六齐齐才细反》剖刑而莫邪已《剖 开也莫邪古之良剑》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谓刮去其生涩磔厉谓磨淬也》 剥脱之砥厉之则蠡刂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蠡刂割也音戾蠡刂盘盂刎牛马盖古 用试剑者也战国策赵奢谓田单曰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盂盘盂皆铜器犹弗刂锺无声及斩牛马者也 忽然言易也〉 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齐”、“剖”、“剥脱”、“蠡刂”的词义(4分) 2、根据注释把原文(不包括注释)译成现代汉语。(4分) 3、郝懿行与杨惊对“刑范”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6分) 4、注引《战国策》的目的是什么? (6分) 六、把下面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15分,共3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背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 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稿稿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觖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也,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 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2、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欲讨灵公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朔偏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贼臣弑君子孙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君不闻是无君也———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公孙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方案

05 学科门类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够运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方法,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 3.熟悉古籍普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对古籍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 4.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5.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独立承担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先秦诸子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文献学史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先秦诸子文献与诸子学史。 2.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民族语言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贵州民族古籍文献与文化。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总学分≥34,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

四、课程设置 见“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业务实习、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 2.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成果。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实效,重点放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3.参加本学科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专题论文,并向有关的专业刊物投稿,发表研究成果。 4.关于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和内容。其中教学实践不得少于20学时,科研实践活动不得少于1次,社会实践活动不得少于3次。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研究生必须参加5次以上的本专业学术活动(其中包括本人做一次学术报告)。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后,学生需进行总结并填写《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实践教学情况登记表》、《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由导师和有关教师对其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通过者才给予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方准许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到全面完成)。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当结合本专业进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开题报告 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经过学科组的论证,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全文不少于3万字。论文格式要符合学术规范。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清代著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 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熟悉与书目方法的掌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研究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 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研究价值 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认识古汉字的全貌,研究演变过程,推究古意;研究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 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便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资料。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 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 4、抄写与雕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