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整理

2014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整理

2014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整理
2014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简答题

1、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试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2、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简述激发与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4、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5、简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当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当独立性

6、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7、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8、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提供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包括(1)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实施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9、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10、简述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的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11、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性别差异(2)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12、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3、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1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5、简述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具体包括: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6、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②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学生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具体来说,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18、简述中学生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中学生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包括: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0、简述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21、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2、简述中学生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23、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

(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24、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25、简述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26、简述如何进行后进生教育

第一,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第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三,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第四,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27、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8、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2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史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0、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31、简述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六条途径来开展:学科教育、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

(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

(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

(5)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总之,在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个途径的作用,有机整合生命教育资源,构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个教育支点在内的综合教育体系。

32、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大概分为5个阶段:

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35、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3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37、简述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的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8、简述直观性原则的贯彻需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9、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把发展分为5个时期: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肛门期(约从12-18个月到3岁左右)、性器

期(约从3岁到5岁);潜伏期(约从5岁到12岁);生殖期(大约从12岁到成年)

40、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协调同伴关系

(6)与家长合作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4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42、简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活动法、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43、简述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

二、材料分析题

1、化妆问题

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有:

(1)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老师正是通过让学生评价电视节目中四张妇女化妆像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了朴素自然的美比化妆更漂亮。

(2)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材料中的老师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大方向出发,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

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的老师针对化妆问题与学生的谈话,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另外,老师没有对学生的讽刺和挖苦,而是耐心的讲道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材料中体现的德育方法有: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材料中的老师通过电视节目和学生讲明化妆的厉害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2)情感陶冶法

这是教育者自觉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生的第二次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

2、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自我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关注身高、外貌)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关注自己的烦恼、感受),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我体验深刻,成人感显著增强,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抗心理;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强烈、狂暴和温和、平静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并存

教师给学生的建议如下: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乱”。

(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

3、教师对学生发展昆虫兴趣爱好的不同态度,用教育学的理论对老师的做法分析评价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具有等级主义,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自有意见与自主思想得不到重视。本案例中小明的小学班主任没能理解小明的行为而一味的进行批评和惩罚,使得小明的行为得不到强化,从而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师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现代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本案例中小明的初中班主任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的科目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迁移到各门功课中,发现学习的重要性,使其学习有了很大提高。

材料告诫我们,教师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所以现代教师要懂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和潜能的挖掘。4、学生自卑感

材料中同学的典型心理问题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产生了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造成神经过敏、多疑,最终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2)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3)努力增强自信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4)积极与他人交往。

5、高尔顿对智力由遗传决定论断的正误

这一观点是片面错误的,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中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错误的。

6、学生对成绩不好归因为运气

(1)这种归因是错误的。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2)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如果他认为学习的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他就会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3)教师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的意义: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7、教师对课堂捣蛋事件的处理

处理方法:(1)巧妙的批评且点到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若学生做出了与教学不协调甚至大煞风景的举动时,教师应冷静、镇定,可委婉地用手势、幽默的语言或演示暗示该学生,让学生心里明白老师的用意,这样既保护了该“调皮”孩子的面子,又及时制止了其错误的延续,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

(2)课后考试还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达成共识甚至日后的默契。

在面对和处理类似事件时,教师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疏导原则。教师要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二是,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既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又要提出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的要求。

8、学生写诗被当众朗读后的尴尬

(1)出现尴尬反应的原因

学生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的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的好但不愿意拿出来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作文,表现不再积极上进。

(2)教师应该争取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某某同学的作文这次写的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10、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1)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班内同学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但实际中却很难做到,这是由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决定的。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集体教育的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按既定的制度、规范、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以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尤其突出的缺点是难以因材施教,因其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

(2)教师可以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如小班教学、压缩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加辅导老师,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

11、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中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过于片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评价方法过于重视传统的纸笔测验。(6)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是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7)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的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

12、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二、生物学科知识

1、导入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是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他们应该达到何种程度。

导入技能的原则与要点

(1)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导入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

(2)导入要有关联性。导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和新课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3)导入要有趣味性和一定的艺术魅力。导入要能引人注目、充满趣味、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师生互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

常见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原有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

2、运用板书技能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并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板书。(2)设计板书要注意启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

(3)设计板书还要注意文字、语言的示范性,以字为例,字形要正确,不能写错字;字体要端正;写字的笔顺要正确。除文字外,板书的语言也要规范,书写的形式要工整,不能潦草、马虎。

(4)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板书,并把设计好的板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写到教案上。3、课堂组织的目的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3)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组织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主要指课堂纪律的管理

(2)指导性组织,包括课堂教学中阅读、观察和实验及课堂讨论环节的指导组织等

(3)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和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4、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

正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最重要的是要基于教材分析,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单元知识的核心;后续知识的基础;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教师而言,重点知识是安排教学内容的主线,而在学生学习目标中属于掌握水平。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教材内容的主次;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背景。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或应用的部分及不易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确定教学难点时不仅要考虑教材内容,同时应该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等,个体差异也在考虑范围内。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的确定要以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作为参照。5、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1)在教育内容上会给师生们带来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在学习内容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学校教育的学习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课程和教材的局限;

(2)信息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6、针对内容多过程长的实验课程要实行分段实验教学,一般步骤和方法如下:

(1)教师在上课前要设计好教学程序,研究如何分段,每段的操作要求、观察内容、思考题目和大致的时间分配等等。

(2)上课时,教师要先说明并演示每段实验的操作要领,提出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每段实验内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检查,特别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作业。

(3)分段实验教学中,各段实验时间分配和各段实验衔接过渡应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进度为依据,安排每段实验的时间,注意把握好总体要求,处理好各段实验间关系。

7、探究学习的特征

(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

(3)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5)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8、演示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1)针对性和目的性,选择的演示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讲清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等能力,选择的实验能为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服务。

(2)适用性和鲜明性,选用仪器要大小恰当,实验装置和操作简便易行,装置要高低适宜和美观,演示所用时间较短。演示的实验现象鲜明,富有直观性,便于观察。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和有序的观察现象。

(3)示范性和可靠性,教师能给学生做规范的、正确的实验操作。

(4)演示与讲授的统一性,演示与讲授密切结合,善于引导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

9、要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需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尊重的态度,要饱含丰富的感情,以情激情。

(2)教学语言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者联想到其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3)教学语言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逻辑性极强,教师要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锻炼。

教师进行提问时要注意:

(1)清晰与连贯: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意义连贯,事先必须精心设计。

(2)停顿与语速:在进行提问时,除了掌握好适当的时机外,还应该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提问的语速,是由提问的类型所决定的。

(3)指派与分配:请学生回答问题是,要特别注意照顾到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同学,这些区域常常被教师忽视。同时,也不要让坐在这些位置的同学感到“安全”而不参与思考和讨论。

(4)提示:提示是由为帮助学生而给出的一系列暗示所组成的,当回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

为了使回答完整,需要一些提示。

10、讲解技能的作用:

(1)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志趣以及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3)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

讲解技能的应用原则包括:

(1)目标要具体、明确;

(2)准备要充分,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明确重点和关键,搞清问题的结构要素以及要素间相互的内在联系;

(3)证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和贴切

(4)讲解的过程、结构要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5)增强针对性,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背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以往知识掌握状况等,都是针对的内容。

11、进行探究式学习需要掌握的探究技能包括:

观察、分类、测量、推论、预测、交流、数量关系的识别、时空关系的识别、构建假设、辨别控制变量、确定可操作性定义、解释数据、实验。

验证式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实验原理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2)让学生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应使用哪些仪器、用具、材料和药品;(3)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5)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做出判断和分析,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

12、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基本含义:(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2)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变为服务者或者帮助者;(3)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4)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实施原则:积极主动相互依赖;小组成员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成员负起责任来;适当运用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过程监控和评价。

13、常见的板书类型

(1)提纲式:将课程内容经过分析和提炼,按顺序归纳出几个要点

(2)表格式:适用于对有关概念、生物的特点、实验进行归类、对比,从而认识其异同及联系

(3)图示式:用文字、数字、线条和关系框图来表达

(4)综合式:将知识系统化、简约化,形成知识网络

(5)计算式和方程式:以数字运算公式来表达,文字少,逻辑性强

14、探究性实验

一般步骤和方法:(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目的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提出有关的探究课题,生物学课程刚开始时应选择一些观察容易、操作简单、结论明显的探究内容,以后逐步提高探究要求;

(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记录数据;

(4)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定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点: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的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研究,以及概念的形成,使知识的理解,结论的检验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15、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哪些?

生物教学评价应根据生物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的内容要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如观察、口头提问、实验报告和作品展示、项目报告、纸笔测验、操作、设计实验、面谈或问卷调查等。

16、实验课教学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学生实验操作;检查实验效果;小结及清理结束

实验课学生应注意:(1)在时间安排上要保证这一环节有足够多的时间,一般学生动手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学生操作安全的问题,确保学生的活动符合实验室的规范,如遇到个别学生的危险行为,教师应及时制止,并提醒全班同学注意;

(3)教师要指导各小组顺利开展实验工作,及时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并给以启发或点拨。实验课结束,教师小结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再次强调本次课中学生应掌握的技能或知识方面的要点,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学生态度、表现和纪律等方面进行小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同学,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17、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

(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8、课堂组织的目的:引导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创作良好的课堂气氛。

19、模型作为直观教具的具体作用包括:

(1)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引导观察的直观式”是用呈现的教具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观察中思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用于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的利用教具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3)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简约化、形象化和模式化的直观教具可以生动、形象、逼真地显示突出教学重点。

(4)用于突破教学难点。

(5)用于揭示机理。生物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其抽象性、隐约性、连续性、变化性、复杂性,而直观教具的演示可以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感知和表象,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对生物活动机理的理性认识。

(6)用于设置悬念。生物教学中,适时用教具设置悬念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7)用于巩固知识。

20、结束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1)在讲授新知识接近尾声时,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尤其是讲授那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更应该及时小结、复习巩固;

(2)课堂小结要结合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等,采用恰当的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小结要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3)授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

(4)要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练习、口头回答和实验等。通过思维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5)课的结束,包括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的结束,结论明确;开放型的结束,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想象力。

(6)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恰当,使每位同学都能记录下来。

(7)结束的时间要紧凑。

21、概念图的绘制规范:

(1)每个概念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

(2)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量选用意义表达明确的词。任何两个概念和连接这两个概念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3)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连接默认的指向是由上向下,当由下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

(4)概念名词要用方框或圆圈圈起来,联系词则不用。

概念图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2018的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考过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明年再战,要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下面就来和中冠老师一起来坐坐明年考试的试题吧~~ 1.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学生的行为培养 B.学生的能力培养 C.学生的人格养成 D.学生的情感体验 2.某学校组织活动方案设计比赛,张老师给予小红同学的评语是:你的设计方案很棒,并且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你能够保持实力,在活动实施方面设计的很新颖,值得表扬,但在结束环节过于潦草,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关于张老师的评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比赛成绩 B.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C.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D.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3.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 ). A.终身学习 B.爱岗敬业 C.爱国守法 D.热爱学生 4.据调查,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的情况现在已经较少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罚”.比如:对于成绩不好的罚做题目、罚抄单词一百遍;对于不遵守劳动的学生罚站、罚值日等.教师这样的行为( ). A.是正确的,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B.是正确的,老师没有侵犯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C.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依法执教 D.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团结合作 5.刘老师作为班主任,只关心本班学习好的学生,将成绩差的学生座位全部排在最后,并且经常上课言语讽刺这些学生.该老师() A.做法不正确,没有履行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B.做法不正确,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C.做法正确,能够严格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D.做法正确,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6.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 A.在学校管理问题上正确批评、建议 B.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C.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D.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7.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 A.报酬待遇权 B.学术研究权 C.进修培训权 D.教育教学权 8.下列武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首次研发成功,并用于战争的是(). A.坦克 B.重机枪 C.原子弹 D.潜水艇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总汇

1、选择题——理解意思 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书本的东西 活动课程——做中学,玩游戏 分科课程——语、数、英…… 综合课程——两个学科领域组成课程。如:品德与社会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 地方课程——某地的特殊情况开发的课程,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为主,三级课程 基础型课程——培养每个学生都会三基(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如艺术团队活动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必修课程——国家、地方、学校规定要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直接的看到的明显的。如:课程表 隐型课程——潜在的形式,校风,环境,制度,看不到形式 知识中心课程论—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以学生兴趣,爱好为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论——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上 CIPP评价模式——评价的特别全面 目的游离模式——不按规矩来,中途可能会改 档案袋评价设计——学生的作品 纵向组织——由易到繁,从已知到未知,先后顺序,侧重知识的方面对应学科课程 横向组织——以问题为核心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对应综合课程 直线式——安排过的内容不再重复,一条线前进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及时间分 课程标准——编教材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材——广义:有关教学的都是。侠义:教科书、课本 感觉——刚出生的孩子,感觉世界;对客观事物。当前直接发生的事。对个体事物的反应感受性——感受能力的强和弱 感觉阈限——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 绝对感受性—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 差别感觉阈限—慢反应, 差别绝对性—快反应 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电影院凑出去大街,刺眼睛 暗适应——由明到暗,白天进电影院,过了一会就看得见 听觉适应——工厂强烈的机器声,听久了就觉得不吵了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闻久了旧习惯了 继时对比——吃完糖吃橘子感觉橘子很酸,吃完中药喝白开水感觉水很甜 同时对比——两个灰色的图形,在黑背景的没有白背景白 联觉—看红黄橙感觉暖,蓝绿感觉冷。割玻璃声音感觉寒冷 感觉补偿——某种感官系统坏了其他感官补上 知觉——直觉是人脑对当前某个物体的整体反应,如看到一个完整的事物—苹果,就是知觉

最新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权威型教师往往严厉地管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忽视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2.平时嗓门很大的小强,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声音却很低,老师批评说:“声音这么小,难道你是蚊子吗?”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的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反思 C.不合理,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幼儿的生理缺陷 3.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B.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的基本目标 C.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D.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 4.王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一个“坏孩子”榜,哪些爱讲话爱打闹的小朋友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A.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B.合理,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C.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D.不合理,没有尊重幼儿人格 5.在某幼儿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幼儿。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上放的“宝贝”横笛儿,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对此,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从该生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入手,采取鼓励措施,使该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B.联系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束 C.对该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 D.让他到教室外面吹奏,以示惩戒 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8.“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 (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 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 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 育的质的规定性。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 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 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

教师资格证初中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一)基本知识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阶段(单选)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与生产力(单选、一级简答) ?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助记:龟速构防守) ①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经济功能(助记: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进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 与政治经济制度(单选,二级简答) ?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助记:体内性质两权一亩地) 政治经济制度①决定教育的性质②决定教育目的③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④决定受教 育权⑤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助记:人鱼公主促政治)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主要途径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④传播一定的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3. 与文化(单选,简答) ? 文化对教育制约(不需要背诵) ?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保存文化②传播、交流文化③选择、提升文化④更新、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设施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 与人口(单选低频,不需要记忆) ?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规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 教育①减少人口数量②提高人口素质③改善人口结构 相互影响 社会因素 教育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讲义

第一章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普遍性与客观性; ②载体依附性; ③价值性; ④时效性; ⑤共享性; ⑥真伪性。 2.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的概念 就技术的本质意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被定义为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①感测技术; ②通信技术; ③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④控制技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①为集体、祖国与人类社社会造福。 ②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③抵制不良信息。 ④批评与抵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 ⑤不损害他人利益。 ⑥不随意发布信息。 ⑦培养合作精神。 ⑧倡导道德自律。 2.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2)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3)树立信息化社会中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如下: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标准及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2.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①身体方面的发展,即身体要健康; ②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 ③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及性格等。 (3)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活动——处理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综合素质 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类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单项选择题:29道每题分值:2分总分:58分 材料分析题:3道每题分值:14分总分:42分 写作题:1道每题分值:50分总分:50分 合计: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主要考察教育理念、法律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各个模块题量基本稳定,其中职业理念4道左右,教育法律法规8道左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道左右,文化素养9道,教师基本能力4道。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9道,总分值58分,约占总分值的39%。 1.职业理念模块(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2.教育法律法规模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学 生权利保护)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4.文化素养模块(历史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 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5.基本能力模块(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在历年综合素质真题中,材料分析题稳定在3道,其中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1题,教师职业道德1题,阅读理解能力1题。总分值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 1.职业理念模块: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的 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给出一段教学情景,让考生从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或给教师的行为提出合理建议。 3.基本能力模块:阅读材料一般是从一些教育杂志或者名人名家 的作品中选取一篇或节选600-700字的小散文或议论文片段形成题干的材料部分,问题一般设置两个小题,主要从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两个角度来设置题目。 (三)写作题 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写作题为必考科目。一般情况下阅读所 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值为50 分,约占总分值的33%。 综合素质(小学) 考试目标: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处理其与教师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明确,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教师职业行为明确禁止的。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8、不同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3)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2020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2020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2017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一、科目与时间 二、考生守则 1.考生须携带本人“准考证”和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进入考场,“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入场前须自 觉接受监考员核验和安检。 2.考生应在开考前30分钟到达考点,在考前20分钟进入指定考场,按照监考员指令顺序入场。开考后迟到15分钟以上者,不得进 入考场。 3.考生入场后,须按指定座位就座,将“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放在桌子右上角以便核验。考生入场至考试结束,未经监考员 允许一律不得擅自离开座位和考场。 4.考生只准携带必要的考试文具进入考场(如2B铅笔、蓝色或黑色钢笔、签字笔等)。严禁携带书籍、资料、包等物品,以及具有发 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等),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考场内不设置物品存放处。) 5.考生须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错答区域或者超出规定区域的作答内容无效。如遇试卷分发错误、试题字迹不清 等问题应及时要求更换,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 6.考试结束前30分钟方可交卷离开考场,出场后不得重返考场。 7.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监考员及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 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

8.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9.试卷和答题卡在该科考试结束铃响前仍属国家保密材料,任何人不得在考场内拍摄上传或将试卷、答题卡传出考场,违者将严肃追究责任。 10.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止答题,从上到下依次排好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待监考员允许后方可离开考场。离场时不准带走试卷、答题卡、草稿纸,否则按违规处理。 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摘要) 第五条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二)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 (五)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七)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九)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六条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初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考点汇总

答题模板:观点+理由+呼应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广义狭义教育辨析/教育的属性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例: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例: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它不可以改变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

1.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但遗传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是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话是过分夸大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而无视了其他因素。 (六)教育目的概念的辨析(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区别) 1.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2.确立教育目的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这句话是正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4、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这种说法错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七)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辨析) 1.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2.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3.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及重点知识点梳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观——“以人为本”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3、教育观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4、教师观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 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