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复习 大气环境

专题复习 大气环境

专题复习 大气环境
专题复习 大气环境

高三专题复习:大气环境

【教材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初中地理)(第1册)第四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及世界各大洲、各主要国家的气候知识;《初中地理》(第3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中国地理有关气候的知识。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大气圈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和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大气的运动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不均造成高低纬温度差异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4.全球性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3)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5.常见天气系统

(l)锋面系统

概念: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1)天气和气候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大气环流: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汽易凝结,降水多

(3)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3次大冰期气温下降,中间为间冰期气温上升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19世纪末以来:波动上升

7.气候资源

(l)特点

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2)开发利用

农业: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措施: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旅游:吉林市的雾湖、哈尔滨的冰雕

8.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台风

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

(2)暴雨洪涝

形成: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分布:亚洲最多。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3)干旱—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4)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影响范围:只有西藏、云南影响较小

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9.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南极附近出现臭氧洞: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现在春季(9-11月)

臭氧量污染减少的人为原因:冰箱、空调等释放出氟氟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

臭氧减少危害: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3)酸雨危害与防治

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水

形成: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入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情况: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区覆盖面积占40%,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成为重酸雨区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防治: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

(二)气候要素

1.气温

概念与单位:空气的冷热程度,一般用℃表示

2.降水

概念与形成条件:有水汽、凝结核和冷却凝固的条件

测定:通常用毫米计算。某地的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分配(柱状图)月降水量最高、最低值,年降水量、雨季迟早或长短分布规律: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大陆东岸降水较多)、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3.气压

概念与单位:空气重量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常用单位百帕(hPa)

(三)中国气候 1.天气预报

(l )卫星云图

显示云雨区域的位置、分布,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位置和强度,为生产生活服务 判读: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程度浓,云层厚,下雨大

(2)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见初中地理第3册P42页

2.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

(2)生长期和积温:≥10℃的持续期,大多数农作物在日均温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 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3)温度带

划分依据:积温

温度带分布、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

3.降水和干湿地区

(l)空间分布

分界线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阴贺巴冈)(2)季节分配

(3)年际变化

概念:降水年与年之间的变化

情况: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原因:夏季风进退反常。夏季风强,南旱北涝,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4)干湿地区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4.气候特征

(l)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同纬度冬季最冷,夏季除沙漠外最热,年较差偏大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

(2)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

标志: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原因:跨纬度广、离海远近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专题五大气环境

专题五大气环境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5.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6.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8.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9.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10.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11.举出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1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气温的变化 B类动和运用知识 【例题1】 (09年福建文 综,5-6)云量是 以一是内云遮蔽 天空的百分比来 表示。图3示意 我国某地区多年 平均云量日均值 分布完成5-6题。 5.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6.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例题2】 (09)图2是沿36 度纬线某月平均气 温曲线图,读图回 答4-6题。 4.该月平均气温, 图中②地高于附近 地区的原因是 A. 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5.有关图示第七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的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6.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 B. 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 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 D. 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例题3】 (09年上海文综,18)18.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例题4】 (09年上海地理,六)(六)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 12.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A.对流层、电离层 B.平流层、电离层 C.平流层、中问层 D.对流层、中间层 13.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例题5】 (09年广东文基,37-43)37.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43.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例题6】 (10年山东卷文综,3)图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高考地理复习—大气环境专题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案要点(BY HXX 【课程标准】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大纲】 1. 大气受热过程。 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网络】 r 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能 {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使地面增温 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使大气增温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 I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 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一大气的垂直运动一?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 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Q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水J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 平运动 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 下垫面是近地面 大气主要、直接 的热源;大气对 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气 的受 热过 程 热力 环流 ■?大气的 气压 带和 风带 的形 成 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前提条件: 形成因素: 形成过程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厂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 -中纬环流:南北纬 30° -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 60° -南北纬90。之间 L 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Y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J 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环境考点10常见的天气系统

考点10 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 [问题思考] (1)下面四幅降雨类型示意图,表示冷锋天气的是________,表示暖锋的是________。 (2)填写下表。 锋面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图示 天气特征过境前:过境前:过境时:过境时:过境后:过境后: 答案(1)③①(2) 锋面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图示 天气特征过境前:天晴、气温较高、气 压较低(暖气团控制) 过境前:天晴、气温较低、 气压较高(冷气团控制) 连续性降雨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 常出现云、雨、雪、强风等天 气现象(冷锋控制) 过境时:多云和降雨天气(发 生于锋前,多连续性降 水)(暖锋控制) 过境后:天晴、气温较低、气 压较高(冷气团控制) 过境后:天晴、气温较高、 气压较低(暖气团控制) [知识归纳]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比较 比较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图示锋面示意图

天气图 特 点 暖气团运 动状况 被迫抬升 主动移动,爬升速 度较慢 缓缓上滑冷气团运 动状况 冷气团主动移动,箭头没 有回旋 冷气团箭头有回旋缓慢前进锋面坡度较大较小很小 降水区的 位置 过境时天气阴天、刮风、下雨等 阴雨天气,多连续 性降水 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我国典型的锋 面天气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 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 的大风、沙暴、寒潮,“一 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 暖” ①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梅雨天气;②贵阳冬 季多阴雨冷湿天气, “天无三日晴” 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 [问题思考] (1)下图中表示气旋的是________,表示反气旋的是________。 (2)填写下表。 气流状况气压气流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影响天气实例气旋由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 台风 反气旋由中心向外(北顺南逆) 伏旱 答案(1)甲乙 (2)低气压上升阴雨高气压下沉晴朗 [方法技巧] 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定可借助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最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精编版

第一章 概论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 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按范围来分:(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 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 3、大气污染物: ? 气溶胶状污染物: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液混合粒子。 分类: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 10(<10μm );降尘(>10μm ) TSP (<100μm 的颗粒) ? 气态状污染物:1234为一次污染物,56为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 学或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毒性更强。 (1)CO 、CO 2:主要来源:燃料燃烧和机动车车排气。 危害:①CO 与血红蛋白结合危害人体; ②CO 2排量多会使空气中O 2量降低,其浓度的增加,能产生“温室效应”。 (2)NOx 、NO 、NO 2 :来源:①由燃料燃烧产生的NOx 约占83%; ②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及金属表面处理等过程。 危害:①对动植物体有强的腐蚀性;②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3)硫氧化物:来源:①化石燃料燃烧;②有色金属冶炼;③民用燃烧炉灶。 危害:①产生酸雨;②产生硫酸烟雾;③腐蚀生物的机体。 (4)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是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的 主要贡献者,也是温室效应的贡献者之一。 来源:①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气;②石油炼制和有机化工生产。 (5)硫酸烟雾:大气中的SO 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 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其引起的刺激作 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 2气体大的多。 (6)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碳氢化合物HC (又称烃)和氧 化剂(主要成分有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酮类和醛类等)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 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其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严重得多。 4、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途径: ①表面接触;②食入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危害:①人体健康危害。②对植物的危害:叶萎缩、枯烂、吸入到果实中;③对金属制品、 油漆、涂料、建筑、古物等的危害(重庆、长江大桥的桥梁);④对能见度影响;⑤局部气 候的影响;⑥对臭氧层的破坏 能见度ρρνK d L p p 6.2= p ρ、p d ——颗粒密度kg/m 3 、颗粒直径μm ; K ——散射率,即受颗粒作用的波阵面积与颗粒面积之比值; ρ——视线方向上的颗粒深度,mg/m 3。 5、主要污染物的影响 (1)二氧化硫S O 2 A 、形成硫酸烟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专题讲义(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专题 高考考纲: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资源问题及其原因;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1)短缺原因 (2)解决对策 3.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 4.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7.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 (1)适度开采,均衡生产。 (2)节约使用,提高效率。 (3)加强勘探,挖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5)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10.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1.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 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一、命题分析 大气是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它与其它 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使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大气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二、考点精讲 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总结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3.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4.全球性大气环流 (1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形成及分布:包括低纬环流(0° —30°),中纬环流(30° —60°),高纬环流(60°—90°)。画图说明:

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影响部分地区气候的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如: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流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1)气团与天气 性质分类:暖气团和冷气团;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一一东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 西北季风:降水少 (2 )锋面系统与天气冷锋与暖锋 准静止锋 (3 )气压系统与天气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境(提纲)

大气环境专题二 【考情分析】 1.立足人气关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均是大气成分变化的结果。 2.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及天气系统图为案例,考查天气变化过程。 3.由单纯考查气候图像向与太阳高度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方面转化;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 4.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并考查某气候类型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成因,特点等基础知识,以及气候对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和农业;建筑、交通、旅游等人文社会生产生活影响; 5.运用等值线分布图等图表分析气温、降水、和气压分布状况,内在联系;与天气变化、风的大小、方向以及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 【知识汇总】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2、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2、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1、作用原理: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由于空气的堆积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区,空气冷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于由空气下沉而形成低压。在水平永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如下: M :气温高气压低,N 气温低气压高;P :气温高气压高,Q 气温低气压低 四地的气温排序:M ﹥N ﹥P ﹥Q ;气压排列顺序:N ﹥M ﹥P ﹥Q 2、热力环流的表现

大气环境复习限时训练

大气环境复习限时训练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2.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 B.南亚盛行东北风 C.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 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4.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D.洋流分布 2013年12月27日,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因救援他国船只 途中遭遇暴风雪而被困于南极浮冰区。读图回答5~6题。 5.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是 ( )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雪龙号”所遭遇的暴风雪是 ( ) A.西风带内的气旋活动所造成的 B.极地东风强劲所致 C.极地高压强烈下沉气流造成的 D.东南信风势力强劲所致

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洋流性质的变化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8.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冬季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 A.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B.50°N附近 C.中纬度地区D.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9.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 A.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B.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 C.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D.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 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据图完成 10~11题。 10.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 A.副热带高压B.信风 C.西风D.季风 11.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中山站(69°22′S,76°22′E)位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下图示意中山站1月和7月平均风速日变化。读图完成12~14题。

大气专题复习详解

课题大气环境 考情分析1.立足人气关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均是大气成分变化的结果。 2.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及天气系统图为案例,考查天气变化过程。3.由单纯考查气候图像向与太阳高度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方面转化;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 4.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并考查某气候类型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成因,特点等基础知识,以及气候对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和农业;建筑、交通、旅游等人文社会生产生活影响; 5.运用等值线分布图等图表分析气温、降水、和气压分布状况,内在联系;与天气变化、风的大小、方向以及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 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作用 干洁空气 氧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 二氧化 碳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材料;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有保 温效应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 少量紫 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水汽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作业

(2)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分层厚度 特点 运动与人类关系温度变化原因 高层大气平流层顶到大气 上界 50-80千 米迅速下 降;80千 米以上迅 速上升 高空电离层物 质能吸收太阳 紫外线辐射 存在若干电离 层,能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 通信有重要作用 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 —55千米 起初气温 变化小, 30千米以 上气温迅 速上升 臭氧吸收紫外 线故上热下冷 大气以水 平运动为 主 臭氧层吸收太阳 紫外线,是人类 生存环境的天然 屏障;有利于高 空飞行 对流层有纬度和季节上 的时空变化(低 纬17~18、中纬 10~12、高纬8~9 千米;夏季高些, 冬季低些) 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 递减,每 上升100 米降低 0.6℃ 热量绝大部分 来自地面,故上 冷下热, 对流动动 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为 密切,人类就生 存在对流层底部 2. 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总结削 弱比重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 成分 削弱的 波长范 围 作用特点实例 19% 吸收臭氧(平流层)、 水汽、二氧化碳 (对流层) 紫外 线、红 外线 有选择性,对可 见光吸收很少, 可透射到地面 大气成分的比例一 般较稳定,对太阳辐 射的吸收变化不大 34% 反射 尘埃、水滴、云层、 较大颗粒尘埃 各种波 长的辐 射同样 被反射 无选择性,反射 光呈白色。云层 越厚,反射越 强,是最重要的 削弱方式 ①阴天,白天的气温 一般不高,②世界上 最高气温不在赤道, 而在20°N—30°N 沙漠地区 散射 质点是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可见光 短波 (蓝青 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 色 质点是颗粒较大 的尘埃、雾粒小水 滴 各种波 长同样 被散射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三)臭氧层破坏和防治对策 臭氧层损耗是当前又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因为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 1、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臭氧(O3)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其浓度变化都会对人类健康和气候带来很大的影响。 臭氧存在于地面以上至少10km高度的地球大气层中,其浓度随海拔高度而异。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240-329纳米,称为UV-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但另一方面,臭氧遍布整个对流层,却起着温室气体的不利作用。 在平流层中臭氧耗损,主要是通过动态迁移到对流层,在那里得到大部分具有活性催化作用的基质和载体分子,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掉。臭氧主要是与HOX、NOX、ClOX和BrOX中含有的活泼自由基发生同族气相反应。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首先提出,“南极臭氧洞”的问题。他们根据南极[[right]][[image1]][[/right]]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57年以来,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南极臭氧浓度都会发生大规模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臭氧层浓度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南极科学站观测结果的证实。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洞在不断扩大,至1998年臭氧洞的覆盖面积已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而且,南极臭氧洞持续的时间也在加长。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臭氧层的损耗不只发生在南极,在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层损耗现象。只是与南极的臭氧破坏相比,北极的臭氧损耗程度要轻得多,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周秀骥)也报道了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中心出现于每年6月,中心区臭氧总浓度年递减率达0.345%,这在北半球是非常异常的现象。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对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们有多种见解。有的认为,这可能跟亚马逊河地区不断出现的森林火灾有关;有的认为,臭氧洞之所以出现在两极,是极地低温造成的,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则认为,臭氧水平可能是随着太阳黑子活动的自然周期而变化的。但是,多数科学家则认为,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CFCS)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 CFCS的形式决定了它们对臭氧层的危害程度。含H的CFCS比不含H的降解得快,对平流层臭氧威胁较小,而像C2H4F2(CFC152a)类不含氯溴的CFCS则对平流层臭氧威胁更小,甚至不构成威胁。

室内空气污染专题复习试题一套.doc

最新室内空气污染专题复习试题一盖 1、绿色交通工具是指在行驶中对环境不发生污染或只 发生微量污染的载客工具。下列不属于绿色交通工具的是 A.无轨电车 B.氢气动力车 C.太阳能汽车 D.柴油汽车 答案 D 试题分析:无轨电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均不产生污染环境的气体;柴油汽车在行驶中排放出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下列各组中的四种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的是 A? S02、N02、CO、烟尘B? C02、CI2、N2、雾C? HCI、N02、N2、粉尘 答案 A 试题分析:常见大气污染物有S02、N02、NO、CO、 CI2、NH3、H2S、HCI、烟(粉)尘;而C02、N2、02、雾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 B. 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NOx) C.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 D. 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是由于含氮、磷的大量污水任意排放造成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A.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工业生产 过程产生的废气,正确;B.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 化物和氮氧化物(NOx),正确;C.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在生 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源,不是减少污染, 故原说法不正 确;D.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是由于含氮、磷的大量污 水任意排放造成的,正确。 4、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 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 ④田间焚烧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 秸秆

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⑥废电池进行集中回收处理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⑤答案 B 试题分析: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釆与使用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故不符合题意;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符合题意;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④田间焚烧秸秆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符合题意;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⑥废电池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综上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②③⑤⑥,故选B。 5、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下列有关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A. 回收废弃饮料包装材料,制作成公园内的休闲长椅 B. 大力开发丰富的煤炭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C. 在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风力发电站,解决能源问题 D. 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与发展电动、混合动力

大气污染复习题答案

一.概念题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P3 2,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污染物质。P5 3,黑烟:黑烟一般系指由燃料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P5 4,烟和雾:烟一般系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雾是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P4 5,总悬浮颗粒: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的颗粒物。P5 6,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P74 7,燃料型NO和热(力)型NO:1)由燃料中固定氮生成的NO,称为燃料型NO;2)热力型NO由大气中氮生成,主要产生于原子氧和氮之间的化学反应,只在高温下形成。P356 8,大气边界层:对流层的下层,厚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P64 9,空气过剩系数:一般把超过理论空气量多供给的空气量称为过剩量,并把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a。P41 10,地面最大绝对浓度:风速对地面最大浓度有双重影响。从式(4-10)可见,增大时减小;从各种烟气抬升公式看,增大时抬升高度减小,反而增大。这两种相反作用的结果,定会在某一风速下出现地面最大浓度的极大值,称为地面绝对最大浓

度,以表示。P109 11,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P71 12,云量: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P69 13,能见度: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或km。P69 14,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乡村高,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P82 15,海陆风:海陆风是海风和陆风的总称。它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引起的。P80 16,湍流扩散:物质在湍流流体中的传递,除了由于分子运动外,更主要的是由于流体中质点的运动而引起的称为湍流扩散。P235 17,分子扩散:物质在静止的或垂直于浓度梯度方向作层流流动的流体中传递,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称为分子扩散。P235 18,物理吸收:气体溶解于溶剂中的物理过程而不伴有显著的化学反应。P252 19,化学吸收:化学吸收是伴有显著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被溶解的气体与吸收剂或原先溶于吸收剂中的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也可以是两种同时溶解进去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P252 20,气体吸附:气体吸附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种组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P262

大气环境问题专题

大气环境问题专题 1.温室效应 例: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A.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B.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c.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d.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e.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增加。 C.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D.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例1:试列举两个理由说明“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好处:a. 农业生产的地区范围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b.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的产量提高。

例2: 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利于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C02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例3:简要说明我国C02排放量大的原因,并谈谈我国控制C0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原因: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 2.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 A.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 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B.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C.酸雨带来的影响: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D.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高三专题复习:大气环境

大气专题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地组成及每种成分地作用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地影响 (1)温室效应(常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化合物和一氧化二氮;近 百年来气温升高约0.4—0.8℃) ①成因:<1>(人为原因)A 化石(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 B 森林减 少(尤其热带雨林)破坏,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减弱 <2>(自然原因)目 前地球气候处在间冰期 ... ②危害: <1>海面上升(10—20㎝)(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沿海及岛屿受到被淹没的威胁 <2>中纬地区因蒸发强而变干旱形成草原,高纬地区变得湿润,而影响各国的经济结构。 <3>北大西洋暖流减弱,欧洲和北美东部冬季变冷(2008年广东卷) <4>全球台风发生频率增加 ③防治:A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B 提高能源利用率 C 保护、恢复植被 D开展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协定》) (2)臭氧层破坏(目前已下降3%) ①分布:南极上空(9—11月份,春季明显)、北极上空和青藏高原上空 ②成因:(制冷剂)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 ......,消耗臭氧 ③危害: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 牧渔生产(鱼类白内障) ④防治: A 国际合作逐步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协定》 B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3)酸雨(ph小于5.6,小于4.5为重酸雨) ①成因:酸性气体(硫酸型和硝酸型)浓度(排放、扩散)和空气中的水汽结合。 ②危害:A 土壤酸化(危害农、林生长) B 水体酸化(危害渔业) C 腐蚀建筑、古迹 D 危害人体健康(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③防治:A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B 开展综 合利用,化害为利C区域国际合作。 ④酸雨在我国的分布及成因(试从酸性气体浓度,降雨多少加以说明) 活动:试分析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为什么酸雨问题严重? 二、大气的分层 1、对流层:①在对流层 ..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思考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平均 升高而降低?)②计算:某高度气温(即理论气温)=近地面气温-高度差*0.006

大气环境学重点复习及部分简答题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 小尺度大气边界层自由大气 1大气边界层的特征 1.1、大气边界层定义 1.2 大气边界层垂直分层结构 粘性副层(微观层) 近地边界层(=近地面层+冠层,常通量层) Ekman层(上部摩擦层、外部边界层) 层流、紊流 1.3 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 海洋陆地 大气边界层的分类与特征 1.4 大气边界层特征:温度、风和湍流 空气的增热和冷却 大气中的非绝热过程 传导:贴地气层 辐射(主要长波):地面与空气间 对流与乱流:气层之间 由于地表性质差异受热不均等引起的空气大规模有规则的升降运动,称对流。(高低层)小规模不规则的涡旋运动称乱流,又称湍流。(近地层大气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水相变化:潜热交换 蒸发吸热,蒸发所带水分多于凝结,大气获得热量,热带(对流层下半部) 大气中的绝热过程 没有热量交换,由于压力的变换 (1)干绝热过程

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进行垂直运动时,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只因体积膨胀(或收缩)作功引起内能增减和温度变化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r d 据计算:r d=0.98℃/100 m≌1℃/100 m。 (2)湿绝热过程 饱和湿空气作垂直湿绝上升运动时的绝热变化过程,称湿绝热过程 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湿绝热直减率,用γm表示。 γm<γd (上升时水汽凝结所放出热量补偿了部分气块膨胀消耗的内能) γm是一个变量,它随气温升高和气压降低而减小。 高温时的γm比低温时的γm小(气温高时,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含量较大) 气压高的饱和空气块的γm大于气压低的(气压高时空气密度大,释放的潜热所起的补偿增温作用要小一些) 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日变化 气温直减率的大小与太阳辐射、云况、风速和土壤热性质有关,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1)大气的绝热过程 (2)干绝热直减率rd= -(dT i/dZ)d=g/C p g-重力加速度g=9.81 m/s2 C p-干空气定压比热,C p=1005 J/(kg.K) 下标i--表示空气块 下标d--表示干空气 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00hPa)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 (3)气温的垂直分布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若三根以上的近距离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根据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计算等效值。该项目现状为同一生产车间存在多个高度相同排气筒,因此分别对每一类型污染源排气筒对应的污染源分别进行分析计算。 (1)清理车间废气 清理车间废气主要是小麦进入原麦仓时产生的含尘废气,清理工序中因初级清理、振动筛分、风选、去石、打麦产生的含尘废气,该项目原有脉冲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9%,经处理后30m排气筒排放。清理车间已设置47个脉冲袋式除尘器处理废气,处理后分别经各自排气筒(共47根)排放,年工作时间7920h。 ①前处理阶段 前处理阶段中产尘点主要有进粮口、初级清理、振动筛分及风选等工序,该阶段物料均由密闭管道输送,已在各处理阶段设置脉冲袋式除尘器,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则各个产尘点颗粒物产生量为进粮废气23.76×2t/a,初级清理废气50.69×3t/a,振动筛分废气39.6×4t/a,风选废气31.68×3t/a,各个产尘点标况流量为:12441m3/h、12575m3/h、9137m3/h、9311m3/h。 前处理阶段现有脉冲袋式除尘器(12台)处理效率分别为87.12%、94.69%、93.79%、92.74%。则各个产尘点颗粒物经处理后通过30m高排气筒(12根)外排,有组织排放量分别为3.06×2t/a、2.69×3t/a、2.46×4t/a、2.3×3t/a;排放速率分别为0.386kg/h、0.34kg/h、0.311kg/h、0.29kg/h;排放浓度分别为31mg/m3、27mg/m3、34mg/m3、31mg/m3。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②毛麦段 毛麦段中产尘点主要有振动去石工序、打麦筛分工序,该阶段物料均由密闭管道输送,已在各处理阶段设置脉冲袋式除尘器,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则各个产尘点颗粒物产生量为振动去石废气19×14t/a,打麦筛分废气15.84×2t/a,各个产尘点标况流量为:12454m3/h、11120m3/h。 毛麦段现有脉冲袋式除尘器(16台)处理效率分别为83.37%、86.11%。则

大气环境复习之高考试题汇编

大气环境复习之高考试题汇编(一)(1952——1999年) 1952 1、(3)简述中国季风的成因及季风和中国气候的关系? (3) 中国正处在地球上的季风带,季风是由于中国背靠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而形成的。因为大陆吸热放热均快,海洋吸热放热均慢的特性,夏季大陆为低压中心,海洋为高压中心,所以多东南风和南风,冬季大陆上为高压中心、海洋为低压中心,所以多西北风和北风,季风生成是由于这两个大的气压中心的相互关系,超过了行星风的影响。 由于夏季多东南风和南风,使大部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多西北风和北风,使中国北部在冬季特别寒冷。 1953 2、(3)根据下表扼要指出我国西北地区总的气候特点。 (3)根据表中所列的数字,看出我国西北地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温差大,雨量少,大陆性气候。 【记分标准】1.只答温差大,雨量少,或只指出大陆性气候,均记九分。 2.如果答冬冷夏热,干燥少雨,记九分。 3.如果不能指出1、2两项所示的特点,而是脱离表中所列的项目、数字,泛加叙述,或脱离本题要求(西北地区总的气候特点),作省区间或都市间气温和年雨的比较,全是不妥当的,原则上一律不予记分。 1954 3.沿海地带通常因为海陆气温昼夜不同、气压变化的结果,在白天多吹,夜晚多吹。 1956 1. 我国棉产主要集中在哪两大地区?解放以来,这两大地区的年产量比较起来有什么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与气候条件的关系。(10分) 1.(10分(1)两大棉产区:①黄河中下游平原,②长江中下游平原。 (2)解放前这两大区产量不相上下;解放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平均年产量超过长江中下游地区。 (3)黄河中下游地区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秋季气候干燥,日照多,更适宜于棉花生长。 1978 12. 洲的气候带呈明显的南北对称分布。非洲 3.结合你学过的地理知识,简要回答:(15分) ①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怎样? 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变化怎样? ③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