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本章重点

?1.地球大气的热分层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2.地球上的水量分布.

3.人类的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

4.地面土壤仅几十厘米厚.

5.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作物生长受阻.

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

?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有人认为这些社会要素组成了另一圈层----智能圈或人类圈(noosphere)。

二.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 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

?近年来,科学研究的进展,使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反因为果,认为不是地球上“优越”的环境条件创造了生命,而是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地球的环境。这种观点被称为盖娅(Gaia)假说或盖娅理论。

?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三.地球各全层的发育

?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

?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

?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了氧气。此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在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蕨的植物开始登陆。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

?今天,大约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从地球个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

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一.人类与大气圈

?二.人类与水圈

?三.人类与土壤圈

?四.人类与岩石圈

?五.人类与生物圈

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一)大气圈的结构

?地表以上大气的浓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少。因此,大气圈的上限难以精确确定。按照其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均质层和非均质层(或称同质层和非同质层)。

?根据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大气圈又可以分为光化层和离子层。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大气圈分层方法是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二)地球大气的精细平衡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种非常特殊。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前者包括氮、氧、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是稳定的。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气圈中另一种敏感的微量组分是甲烷,俗称沼气。目前,其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二。如果浓

度过高,在现有的氧浓度下就会因闪电而燃烧。并且,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300多倍。?总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

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的优异的自然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

?(1)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紫外线部分可以透过,使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到达水面以下的一定的深度,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阻挡在外。?(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并且,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为4.18J/(g*oC)。

(3)水在4oC时的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

?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4)冰的密度比水小,这一特性对水下生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气温降低时水面结成的冰会沉入水底,给水下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近代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给水圈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

?(1)兴建大型水库;

?(2)大量开采地下水;

?(3)小河流渠道化;

?(4)湖泊的泯灭。

三.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由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漏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

?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比重0.2%时,作物生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渍化土。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盐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土壤学上把这种过程称作次生盐渍化。当土壤含盐量达到2%以上时,大多数作物无法生长,这类土壤就是盐土。

?次生盐渍化影响范围广泛,而且仍有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当前世界水浇地的14%受盐渍化影

响。

?常常与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种现象是水涝,即沼泽化。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俗称水涝。

四.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众所周知,地球内部也分成几个圈层。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燃料。?(一)化石燃料

?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的历史尚不足200年。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燃料是薪柴、木炭、作物秸秆和畜粪。进入20世纪以后,煤炭才开始占主导地位。石油更是一个后来者,从1920年起其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始了能源供应的“石油时代”。从1929年至1971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了70%,同期石油产量增长了1000%。

?(二)矿物原料

?人类利用矿物资源的历史不算长,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首次学会从矿石中提取金属,进入青铜时代。3000年以后,到了公元1709年,英国人达比发明了用焦炭作燃料熔炼铁,才进入近代的钢铁时代,钢铁也成了现代一切工业的基础。

?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五.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从30亿年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大气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一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循环。而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大自然的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参考书

?[1]黄润华,贾振邦.环境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Miller G T. 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Wadsworth.1996

?[3]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署.世界资源报告:1994—1995,第6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7]孔嘉丰.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西北人口,1997;1 ?[8]李建民.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研究,1996;1 ?[9]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本章重点 ?1.地球大气的热分层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2.地球上的水量分布. 3.人类的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 4.地面土壤仅几十厘米厚. 5.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作物生长受阻. 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 ?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有人认为这些社会要素组成了另一圈层----智能圈或人类圈(noosphere)。 二.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 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 ?近年来,科学研究的进展,使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反因为果,认为不是地球上“优越”的环境条件创造了生命,而是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地球的环境。这种观点被称为盖娅(Gaia)假说或盖娅理论。 ?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三.地球各全层的发育 ?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 ?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地球公转: 一、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做公转。 二、基本特征 1、方向:自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自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速度:角速度,平均约为1°/天;线速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练习题: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5、黄赤交角的影响 1.黄赤交角的大小:目前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阿 (2)影响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在0°~23°26′之间变化;黄赤交角变大,极夜极昼范围扩大,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1、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 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2、假如地轴与黄道相交成90°,那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①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均相等 ②沿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存在偏转现象 ③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无四季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地球表层系统作业

2013年研究生课程《地球表层系统》作业说明: (1)本作业包括5题,每题20分; (2)下期开学一月内交纸质版。 一、翻译: 本文探讨美国牧场、作物土地利用以及放养率可能适应气候变化。利用农业普查和统计模型的气候数据,我们发现,随着温度和降水增加,农业商品生产者则减少耕地、增加牧场。 此外,牛的放养率随着夏季温湿度指数(THI)的增加和夏季降水减少而下降。使用带有四个环流模式(GCM )的气候数据的统计模型,我们预计,土地利用的变化是从种植到放牧和放牧率下降,而在控制了其他农业生产变量时,这些适应在美国中部和东南地区是更加明显的,从基线起,耕地减少了6%,牧草地增加33%。与此相对应,基于这些适应的相关经济影响大约为-14和29万美元,分别属于本世纪末作物生产商和牧草生产商。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结果对农业项目和补贴政策均有影响。 二、翻译: 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生命的支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平衡方面起着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其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也已成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近30年以来,国际和国内基于各种时空尺度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工作从生态系统服务、自然资本、生态资产、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大量展开,在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尽管在具体的价值核算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分歧,但该方面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已逐渐清晰,尤其是近些年来更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功能”关系的耦合研究和作为人类活动主导下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这些反过来也都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2)

地球海沟及其基本特征(2) 胡经国 2、汤加海沟 汤加海沟(Tonga Trench)位于西南太平洋汤加群岛以东(南纬22度零分,西经173度零分),北起萨摩亚群岛,南接克马德克海沟,全长1375公里,宽约80公里,平均深6000米,最大深度10882米。 3、日本海沟 日本海沟(Japan Trench)位于西北太平洋,是日本群岛东侧南北展布的海沟。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它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最大深度10682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在亚欧大陆板块下面,在俯冲带处形成了日本海沟,亚欧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了日本岛弧。 日本海沟位于西北太平洋、日本列岛东面,是从千岛海沟,经小笠原海沟,延伸到马里亚纳海沟的一系列洼地之一。其北部的“塔斯卡罗拉海渊”(Tuscarora Deep;深8513米)一度被认为是地球的最深点(现今已知地球最深点在马里亚纳海沟)。 4、千岛海沟 千岛海沟(Kuril Trench)位于西北太平洋,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以及日本的北海道东侧。其南北长约2900公里,最大深度10542米,总面积264000平方公里。在陡峭的海沟坡上,许多地方存在一系列过渡台地或阶地。这些陡坡有时被认为是由于熔岩层在巨大的重力作用下下降而形成的。千岛海沟是一系列海沟的起点,从白令海的西南边缘延伸到菲律宾海沟(民答那峨海沟)的南端。 5、菲律宾海沟 菲律宾海沟(Philippine Trench),又叫做菲律宾海渊(Philippine Deep)、民答那峨海沟(Mindanao Trench)或民答那峨海渊(Mindanao Deep)。它是位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域,民答那峨岛的东缘。 菲律宾海沟是地球大洋中第二大深渊。1927年由德国船“埃姆登”(Emden)号首次用铅锤测出其深度。当时,取得的测数是第一个接近实际深度的数值。1945年,美国船“约翰逊角”号采用回声测量测得其深度为10497米。1951年,丹麦船“加拉太”(Galathea)号采用回声测量测得的深度数据是10546米,略微大于前一数值。以后,所报导的回声测量数值虽然超过了前述数值,但是已发现是仪器误差。该海沟长1320公里,宽30公里。 1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跟踪检测(三)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 2.若某人在乙处观察,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下图中的( ) 解析:1.C 2.A 第1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第2题,乙处位于北半 球中纬度地区的上空,可看到北半球的大部和南半球的一小部分;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 向。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正确表示2016年元旦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地球位于轨道位置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地球再次回到①处历时365天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此时正值我国冬季 解析:3.D 4.A 第3题,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C位置靠近近日点,应为冬至日, 则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D为春分日。2016年元旦,地球应位于④位置附近。第4题,

当地球位于轨道位置①时,大约为7月初,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再次回到①处需历时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7月初,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值我国夏季。 下图是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解析:5.A 6.B 第5题,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的夹角,从图中看出①表示黄赤交角。第6题,从图中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 为北半球夏至日。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据图回答7~8题。 7.图像最能反映(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8.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3:00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 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 ) A.23:00 B.22:56 C.23:04 D.21:52 解析:7.A 8.B 第7题,北极星及周围星辰为恒星,视为固定不动,而相机虽然固定 在地球表面,但是随着地球自转运动而动,所以出现圆形的星辰运动轨迹。第8题,地球自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地理已经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经纬线、最基本的地球运动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方向、轨道、周期)已有一些了解,只是不完整,不能把各特点联系起来认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学生不习惯用图来分析地理现象,认知地理规律。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逐步克服学生方面的认知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 2.能够准确判断地球运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速度的特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绘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比较。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自转 教师活动 【演示探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地球自转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自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演示、主动探究、相互合作、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演示以及个人示范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新课教学】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状况,总结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活动 【绘图能力提升】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选一组同学展示成果。提问:从侧面、南极、北极看自转的方向不同,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 准确绘图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活动 【地球仪演示】演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因纬度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简述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帮助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要求】: 一、要求学生掌握构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异常; 二、要求学生认识地球基本特征; 三、要求学生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四、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课程重点、难点】: 一、课程重点包括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磁的物理性质 3.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课程难点 布格异常、地磁、地幔、地核 【课时分配】: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 第一节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 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第一级近似:圆球形 第二级近似:旋转椭球体 第三级近似:大地水准体 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二)地球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地球的质量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用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便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 5.517g/cm3,而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2.65g/cm3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比理论值大的称正异常,比理论值小的称负异常。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区,就常表现为正异常;而存在一些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石油、煤、盐类以及大量地下水等,就常表现为负异常。异常的大小取决于矿石与周围岩石的密度差、矿体的大小以及矿体的埋藏深度。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进行找矿和地质调查,这称为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二)地磁 地磁具有以下特点: (1)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的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 (2)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局部的地磁异常主要是由地下岩石磁性差异引起。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磁法勘探就是据此寻找地磁异常区,从而发现隐伏地下的高磁性矿床。此外通过研究在亿、万年前所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来的剩余磁性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地球磁场方向的变化,称古地磁学。它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探索地球岩石圈构造发展的历史。 (三)地热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地壳表层的温度常随外界温度而有日变化和年受化,但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具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叫常温层。它的深度因地而异,在我国北方,温度具有年变化的

第1章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章地球环境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5.1×108km2的地球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29%。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39.3%,其中只有20°—70°N间陆地面积(约6.02×107km2)略超过海洋面积(5.22×107km2)。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其中的30°—70°S,陆地只有7.30×106km2,而海洋面积达1.048×108km2。尤其是50°—60°S陆地只有2×105km2,而海洋面积达2.51×106km2,成为按纬度划分陆地面积最少的区域。 有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antipodal)。如以四个古老大陆(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实际上,地球大陆上任一点的对蹠点,95%以上可能是海洋。有些研究证明,海陆对蹠分布乃是随机性的表现。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各大陆面积及其占全球陆地面积和全球面积的百分比如下:

地球公转的特征.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地球自传的特征.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四图中能正确地反映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甲、丙 B.甲、乙?C.乙、丙?D.丙、丁 2.四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B.d-c-b-a C.a-b-d-c?D.c-d-b-a 3.下列关于图中a、b、c、d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除c点外,其余三地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B.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这四个地方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 C.在a、c两地作水平运动的物体,a处的物体向右偏,c处的物体向左偏 D.图中四点一年中仅有一天昼夜长短相同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进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 5.根据图示信息,关于P地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盛行东北信风B.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C。此时正值日落D。此日昼长夜短读下面地球自转速度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A、B、C、D、E、F六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相等的点是 A.点A、F B.点B、AC.点C、DD.点E、B 7.图中A、C、D、E、F五点中,地球自转角速度与北极点相同的个数 是A.0个B.5个C.3个D.4个 8.A地某人连续两次看到太阳最高的时间间隔为 A.23时56分4秒B.24时C.23时3分56秒D.一个恒星年 9.行驶的帆船,线速度最大的地方是 A.船的底部B。桅杆的顶部C。船的最前端 D.船的最末端 10.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联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一定相等 B.c点的线速度最大,故其纬度一定最高 C.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小 D。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1.上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自转线速度 和角速度都相同的有( ) A。4个 B.3个C。2个D.1个 12.若∠BOC=45°,C点为11月7日7时,且 C点在本初子午线上,则( ) A.A点为11月6日10时 B.A点为11月6日4时 C。A点为11月7日4时D。A点为11月7日10时 13.下图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A?B。BC。C?D。D 14.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①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②动物的异常反应 ③挪威夜空出现绚丽的极光④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15.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a、b两点处地球自转线速度 的差异和原因为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平坦,自转线速度 大 下图中N、S分别表示北极点和南极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图中地区自转线速度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丁<丙D.甲=乙=丙=丁 17.图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丙 <丁C.甲〈乙〈丁〈丙 D.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8.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 D.丁 19.如不考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与否,假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4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新人教版必修1

考点4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 .公转的基本特征 (1) 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⑵方向 宀—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 自西向东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 ⑶周期 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 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 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从在公转 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 23° 26'。 (2)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1 .判读地球公转示意图要把握“四个一致” (1) 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一致。 (2) 地轴指向要一致。 (3) 近远日点与直射半球一致。 (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 ) (4) 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对应要一致。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夏至日靠近远日点。 2.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工月初' 公转速度慢远 太阳苴射北半球点 北半球夏 季丿 「1月初 晋J 公转速度快 点1太阳宜射南半球 匕匕半球冬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 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1)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 ⑵ 大小:如图所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 23° 26'。 3.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⑴弓I 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弓I 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显至H 日前后) ................ 总 ............................ / \秋分H 0 M 23 H 前后) 迪 盘班 春分日(工月21日前后} 、、 /Z ------------------------------------- 讣 ------- 23° 2[i r S ⑵ 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一轴:地轴。二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地轴与 赤道面夹 角、地轴与黄道面夹角、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23° 26 '; 南北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 34'。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 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 (1)?(2)题。 冬至日(12^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

地球地形基本特征

地球地形基本特征 胡经国 一、地球地形的概念 地物(Ground Object)是指地球(Earth)表面上各种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无形物(如省、县界等)的总称,泛指地球表面上相对固定的物体。 地球的地形(Topography)是地物的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是指地球表面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来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的概念与地势和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势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大势。地貌( Landforms或landscape)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时刻在变化着。按形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类型。此外,还有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山脉是指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山系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二、陆地和海洋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的一级地形分区。 地球表面由陆地(Land)和海洋(Sea/Ocean)组成。地表总面积为5.1×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49×108平方公里,占29.2%;海洋面积为3.61×108平方公里,占70.8%。陆地多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67.5%。 地球表面的海洋基本上是相互沟通的。其中,洋(即大洋,Ocean)是指地球上广大连续水体的中心部分和主要部分,其深度大、透明度大、盐度和温度不受大陆影响,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Sea)是指大洋的边缘部分,面积较小、深度也较小、盐度和温度受大陆的影响显著,占海洋总面积的11%。 三、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类型。 ㈠、山地 山地是山岭和高地的统称。其特征是海拔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展布。 山地一般是指海拔高度(h)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dh)在200米以上的各种山体。其中: 1

教案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 岳阳市岳州中学苏湘波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特点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3.掌握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通过“黄赤交角示意图”,明确黄赤交角的位置、大小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方法:直观法(演示、观察),实践法(实验、练习等),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下面的问题,你是否注意过,又是否想过为什么呢?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什么时间最短,什么时间最长呢?在一年之内你的影子什么季节最短,什么季节最长呢? 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为什么美国的圣诞老人穿棉袄,而南非的圣诞老人却穿背心呢? 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公转这节内容吧。 板书:地球的公转 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20-21,注意在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看书 老师板书:一、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运动叫公转,其轴心时太阳 老师板书:1、概念:绕日运动太阳

师:问题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应该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老师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师:问题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恒星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板书:3、周期:一年 师:问题4: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的位置在哪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生: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师:(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指出近日点、远日点时间,注意与二至日的区别 师:需要注意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指导学生观察远日点和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并标在教材上。 板书:4、轨道:椭圆近1远7 师:问题5: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有多快?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生:59′/d,近日点最快,过近日点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 课件演示 板书:5、速度:59′/d,近快远慢 各位还有什么疑问吗?可以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 课件展示-------引出黄赤交角 动画演示 展示黄赤交角 老师板书: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师:请思考,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分别为多少度? 学生回答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案

课题: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课标要求: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情分析:通过上两节课和初中的初步学习,学生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但对于自转和公转的具体情况,如周期、方向、速度等不清楚,开普勒第二定律、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也要具体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自转的两个周期太阳日与恒星日,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角速度与线速度及其分布特点,公转周期恒星年及公转速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地理意义:回归年。通过现象的演示及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并由此开始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与读图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其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周期、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恒星日与太阳日,从地球南极和北极分别看地球自转方向,日地距离对公转速度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地球仪。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教师:那哪位同学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呢?(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通过形象的比方明白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学生:假如我们坐在飞驰的火车上,我们会看到车两旁的景物在快速的后退,正是从快速后退的景物中我们感觉到了火车在前进。(如学生答不出来需引导) 教师:好。这位同学联想丰富。我们看书上图1.14,夜晚我们长时的观察天上的星星,我们会发现,北极星附近的星星运动轨迹都是一段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圆弧,所有的星星都在圆形轨道上绕着北极星从东向西运动。从而说明我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而且有一个指向北极星的绕转中心轴,我们把地球自转的中心轴称为地轴。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运动我们就称为地球的自转。(学生读图1.14并思考这种现象与地球自转的联系,并根据教师提示做记录。) 板书:地球的第一种运动——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地球自转一圈需要一天,但是,由于参考的恒星不同,一天的长度也略有差别。我们以一颗距离遥远的恒星作为参考点,地球自转

第三节地球运动题库(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运动题库(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知识点 考点 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自转的含义 二、侧视图、俯视图中的自转方向 三、自转周期、自转角速度、线速度规律 四、公转的含义 五、公转的方向及周期、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日 期及速度特征 学习目标 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理解课本15页活动里的表格) 一、地球自转的含义 二、侧视图、俯视图中的自转方向 三、自转周期、自转角速度、线速度规律 基础组 1.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地轴的空间指向是随季节而变化的 B .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C .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D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24小时,叫一个恒星日 2.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C ) A. 一般来说,地轴的空间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斗星附近 B. 从北极上空来看,地球自西向东逆向自转;从南极来看,地球自东向西顺向自转 C.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叫一个恒星日 D. 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3.下列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 ) 4.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026ˊ C、A点在的东南方 D、A点比B点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5.右图中A 、C 、D 、E 、F 各点中,与B 点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 的有几个……(D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6.北京(40°N )和广州(23.5°N)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C ) A 、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 D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广州小于北京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在短短的20多小时里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顺利返回。请根据资料回答7~8题。 7.在飞行中,杨利伟约见到几次日出现象? ( B ) A.1次 B.7次 C.14次 D.28次 8.“神舟”五号在太空运行的速度与赤道上的地球自转速度相比 ( A ) A.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大些 B.角速度,线速度都较小 C.角速度,线速度都较大 D.角速度大些,线速度相等 9、位于地球上空的同步人造卫星,其绕日公转的速度与地面上对应点的自转速度相比较、两者的:A A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 、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10.(安微省育英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读 “地球公转示意图”,在图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公转方向,地轴上标出自转方向。 33、读昼夜半球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此时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2)A 、B 、C 地,地方时较早的是 ,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快的是 。 A 、B 、C 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点。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 呈 时 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 时针方 向旋转。 ③④①② B D C A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物理性质;了解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掌握地质作用。 重点:地质作用,圈层结构; 难点: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不是一个圆球体,而是一个实心椭球体,赤道半径长,两极半径短。 (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 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第一级近似:圆球形 第二级近似:旋转椭球体 第三级近似:大地水准体 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二)地球大小 赤道半径a=6378.137KM 两极半径c=6356.752KM 平均半径R=6371.004KM 长短半径差a-c=21.385KM 扁平δ=(a-c)/a =1/298.257 表面积S=4πr2=510064472KM2 体积V=4πr2/3=10832亿KM3 地球的形状呈梨形,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以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理单元,海洋面积占70.8%,陆地面积占29.2%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而且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大陆的形状均为尖端向南的倒三角形。另外,大西洋东西两岸的海岸线形状十分吻合。 大陆平均海拔高度875m,最高8844.43m(8.8km)(珠穆朗玛峰)。 大洋底平均深度3729m,最深11034m(马里亚纳海沟)。 若将地球表面地形拉平,则地球表面位于现在的海平面以下2.44km。 (一)陆地地形特征 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类型。 1、山地—海拔500m以上,切割度大于200m。 呈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如美州西缘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高大的山脉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课题:第一单元1? 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共1课时知识要求: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3、初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定义及其意义。 4、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判定方法及其运动规律 智能训练: 1、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阅读要求: 《地球自转的证明》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具:地球仪 多媒体教学课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演示 课型:新授课 教法:操作演示、分析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昼夜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更替,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本来是很复杂的,但我们今天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 [新授]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共1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1? 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围绕 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由西向东 定义 参照物 角 度 时 间 意义 1、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到 处相等15°/小时;南、 北 两极点为零。 2、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 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 减 小,至60°N 、S 处减 小为 赤道的一半;两极 点处为 零。 地 球自转 地轴 逆时针方向 恒 星 日 恒星 360° 23时 56分 4秒 地球 自 转 的真 正周 期 地球公转 太阳 顺由时针方向 逆时针) 1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1个回归年 365 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0 /日 平均线速度:30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分析步骤] 1 、自转方向在南、北极上空看的差别:用地球仪演示 2、自转周期一恒星日 4、公转速度的变化 ①公转路线(轨道) —椭圆 3 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与昼夜长短变化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 一个“节气”。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 2.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A.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 C.秋分到寒露D.冬至到小寒 解析:1.B 2.B第1题,“太阳周年运动轨迹”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B对,A错。它是模拟的太阳运动轨道,C错。它是太阳一年的运行轨迹,D错。第2题,地球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节气是夏至到小暑,B对。其他节气公转速度较快,A、C、D错。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回答3~4题。 3.“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4.“数九”期间,我国北方() A.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B.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 C.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D.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解析:3.C 4.D第3题,从冬至日12月22日开始,经历81天,不到三个月,因此不到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且向北移,选C项。第4题,“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我国北方昼短夜长,且昼长变长,A、B错。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C错;日出时间不断提前,D对。 (2018·海南高考)读海南岛的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