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意语文的议文化视野

诗意语文的议文化视野

诗意语文的议文化视野
诗意语文的议文化视野

第二天:2005年5月4日上午

专题讲座:诗意语文的文化视野

主讲人:杭州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引子:

今早,起床晚了些,由于昨晚整理听课笔记太晚了,昨晚到凌晨两点左右,听着窗外的阵阵蛙鸣,我想起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的诞生过程,也是在一片蛙鸣中。我在这沉沉的夜晚,是否有所感、有所悟了呢?我想我是有的,于是,我就拿起先生的《诗意语文》一书大声朗读着《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我读得特别投入,感觉出奇地好,读着读着,不觉将书搁置床头,进入了梦乡……冥冥中,我看见了我逝去的父亲,父亲去世一年半了,我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着他,父亲呀,父亲,你在那个世界还好吗?……七点四十五分左右,同学张霞打来电话,问可以出发了吗?我才从梦萦中醒来,草草洗漱,直奔拱宸桥……

正题:

大家应该拿到了四份教材了吧——《一夜的工作》、《小音乐家扬科》、《鸬鹚》、《画家和牧童》。

昨天,我谈了我的基本观点,语文是文化,语文教育是文化孕育的过程。当我们与文本对话的时候,你能读出文化,触摸到文化的血脉。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以后上公开课,如果你找不到文化感觉、文化的内涵,你不要上公开课。你要使得你的课高屋建瓴,你必须用文化的眼光去解读文本。文化就是“人化”,以人化人,文化的起点是以人化文,文本是人的思想、情感、灵感、精神化作的语言文字,背后依然是人。我们老师用文本去化未来的人、自然人、未来的具有社会文化人的人。巴金说,“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美好”。有了文化的事业,才能发人所未发、人所未见。今天,我以四个文本作为范例,探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人。

怎么去文化解读?文化解读有没有技术可寻?有!

——文化解读的第一条技术:体验,以《一夜的工作》为例。

第一,读出总理对工作的重视,这份报告是总理自己做的、口头做的、是自己的报告,还要审阅。

第二,“我”做了整理,完全可以不审阅,用不着,因为是根据总理自己的口头发言整理的。

第三,“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要像防“贼”一样防“文字”,我去查总理住的“西花厅”,最早是摄政王载沣的官邸,载沣权力所在,权倾朝野,大全独揽。继续查,西花厅后来成了袁世凯的官邸,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统。袁呆子,喜欢兵法。可想,当年的西花厅是多少富丽堂皇。何其芳是素描,感觉不夹杂着个人的任何情感,你要去触摸文字背后哪颗颤动的心。“极其简单”,给何其芳强烈的反差,以作者

的想象总理的办公室不至于这么简单。第一次进入办公室,“极其简单,一个不大……如此而已”再想写吗?再想看吗?没有了?一唱三叹,多有味道。(一唱:极其简单;三叹: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启发学生想象:过去可能会有什么?(让学生想象:……)现在,当它成为总理的办公室后,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如此而已。古人说,大富大贵,富贵双全,总理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办公室应该有什么?但什么也没有,只有……在备课时,我查到一份资料《一份特殊的维修》,总理办公室年久失修,一次,总理去外地考察,工作人员稍稍修了一下(窗帘、沙发、墙壁、低砖)总理回来之后很生气,住往中南海,等全部换回来(窗帘、沙发),他才回来住,这是总理的《年谱》上记录的。总理的办公室一直保持到现在。作者写得是极其简单,读到这儿,极其不简单的东西是什么?品质、人格、精神凸显出来。

第四,“厚厚的一叠文件”,需要总理用什么去交换,意味着,这些文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需要消耗总理一个晚上的时间。

第五,“放在最后”,报告是总理自己的,所以放在最后,总理的一身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哪里仅仅是这一份文件:一个降落伞包……你要高度警觉、敏感。“你到隔壁值班室……”,为什么要先叫我来呢?为什么不在凌晨之前叫我来呢?傍晚为什么就要来?总理对人的关怀细致入微,睡在这里更好,安排很好,对别人就是这样。比如,尼可松访华,问工作人员,饺子里什么馅,如果是海鲜,尼可松吃了过

敏怎么办,换成蔬菜馅。陪同尼可松在人民大会堂看演出,外面下着大雪,出去了一回,吩咐工作人员,把到长城的路扫干净,明天尼可松要等长城……总理就是这样殚精竭虑、对人关怀至及。

第六,“我睡了,揉睡眼”,总理怎么样?“被咨询的意思”,那可是总理自己的文稿,但还是被咨询,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审阅、浏览……”,读出了什么?一生的工作作风,都在这里(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精益求精、殚精竭虑……都在)我们要去嗅文字背后的味道、气息。前后联系,由这一份联系到前面厚厚的文件,他真是太劳苦了。对总理意味着什么?他的精力的支出、精神疲惫……联系公鸡的叫鸣,再联系总理的一身,我查了资料:总理是中国第一吃苦人,1974年癌症住院,还连续工作。你得找深层次的体验呀!

第六,“花生米,喝茶,……”你要有敏锐的感觉,找与众不同的感觉,吃得这么少,还多了一人,以前他吃得更少,联系前面,厚厚的一叠文件审阅完,就吃这一点。“你也回去睡觉……”,心里装着别人,何其芳已经睡过了了,这是总理不经意流出来的。何其芳的文章没有一个废字,每个文字后面都是一个灵魂在跳动。“小转椅……”小转椅已经相当陈旧了,他过来扶正,没说话,扶出了什么?(谦逊、平和、没有架子……)

第七,文章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后面,何其芳不得不抒情,“不断地想着……不断地想着……不断地想着……”想什么呢?想“他是

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你把“多么”赶走一个,就没感觉了,“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中间是逗号,不是顿号,读来有节律呀,节律的背后,不是语言,而是心声、是精神、是生命。这是作者的无限感慨。“说了几遍”,说什么?“看啊,……”对自己说不够,还要对全世界说:“看啊,……”多次回环复沓,“他每个夜晚都是……都是……都是……都是……你们看见过总理这样的吗?”你们看见过吗?你们看见过吗?你们看见过吗?不断地问,问自己、问别人、问自己的心。联合国为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为总理的去世降半旗,有人质疑德奎利亚尔,德奎利亚尔说:哪个国家的总理在瑞士银行没有存款,没有子女……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不会淡忘。1998年是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1 997年《你是这样的人》宋小明作词,三宝作曲,开始他们互相不知道,合拢后天衣无缝。戴玉强的演唱很感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打动了我,也同样能打动了孩子。

第八,一生的折射,看到的只是一夜的工作,回过去,作者是不是凭空说瞎话。一夜和每夜,送来绿茶、花生米,平时就是这样做的。增加分量,平时就是这样。陈设极其简单,本来就是这样。画小圆圈,平时就是这样……他感觉到了,这不是推理,这是感觉,在这样的“场”中,你回念起《你是这样的人》,作词、作曲就在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这样,才有了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表。

你触摸到了文化,她的广度、深度、灵度了吗?诀窍很简单,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很简单,领悟了、去蔽了、醒悟了、静心了,你照出文字

背后的精神,你是懂得文化了。我反复强调,语文教师要敏感,要警觉。

——文化解读的第二条方法:探究,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

现在我来谈对《小音乐家扬科》的解读。对文章主旨的解读你们探究到何种程度?一般有两种:第一,被扬科对音乐热爱感动;第二,对扬科不幸遭遇同情,对社会的愤慨、批判。

我站在文化的层面来解读,最后读出来的是:一颗音乐之星的陨落,世界上少了一个贝多芬、少了一个莫扎特、少了一个肖邦……少了一曲《蓝色多瑙河》、少了一曲《命运交响曲》……你去看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他是波兰著名的作家,波兰是一个很有文化的社会,因为你想,连地主的仆人都有小提琴,波兰对文化、对音乐的追求很普遍。作者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诞生音乐家,人们总在问:在这样一个文化品位很高的国度,为何没有音乐家诞生呢?波兰发现出现不了伟大的音乐家,因为波兰没有土壤。这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文化背景。

先来解读《小音乐家扬科》这个题目,小音乐家扬科,落脚点在小音乐家,跟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一样,扬科小,我们不妨千年一叹(余秋雨语)——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音乐家?小是什么?就是到死,都没有成为大音乐家,波兰没有这样的土壤,小,写尽了作者的全部的悲叹。真是“千年一叹”呀!

这个文本,好在哪儿?我以为就是用音乐的感觉、用音乐的节律来写,你去读文本,你会发现它一首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凄惨”的响声,这是音乐,“打”的声音……全都是音乐,“白桦树”都是音乐……整个就是一首《命运交响曲》。

这个文本中,点到了6种人(地主、监工、更夫、管家、仆人、扬科),出场5个(监工、更夫、管家、仆人、扬科)。写监工、更夫、管家、仆人,写这些人,不是在控诉这个社会,他们也都是社会地层的人,代表着波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对小音乐家扬科的天分熟视无睹。整个文本,你去探究,一句话——作者在叹息,叹息波兰没有音乐土壤、没有音乐养料。因为扬科他是一个穷人的孩子。

来,老师们,让我们升起感觉去探究——《小音乐家扬科》:

真正的音乐家,天生对音乐的敏感,“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空,意味着挨饿,将更加瘦小,“常常是空的”,说明他常常饿肚子,但他心里装满着大自然中的音乐:噢咦、呜呜、呱呱、笃笃、嗡嗡……这些都是天籁之音。这是对音乐的敏感。后文还写到“每一根柱子……”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那是扬科的心在颤动、在歌唱、在演奏。扬科生下来就有的天赋。

扬科对音乐的酷爱,可以用自己得到一切去交换。“一切”,他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条命。“他只想去摸一下小提琴”,“一下”和“一切”,值吗?但他愿意,他愿意用“一切”去交换“一下”。

只有一位真正的音乐家,才会为艺术去献身,他自己就是音乐。“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此刻,扬科想到的是什么?(监工打他、墙角下静听……)什么力量推着他往前走?(爱音乐的神奇的力量)“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这是语言的节律、语言的生命、语言的心跳,都在向我们昭示:扬科马上将为音乐而献身。

回环全文,“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全文写扬科的眼睛三次发光,写扬科身体瘦弱也是三次。“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把“这是最后一次了”奠后,是强调,惋惜、痛惜。回环朗读本节,“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再也听不见……啄木鸟……甲虫……柱子……他再也听不见了。白桦树“哗哗地”,这是怎样的音乐(凄惨、悲哀、愤怒、苦难……)在看课文开头,“从前,波兰有个孩子……”,现在,从此,波兰就失去了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不只是波兰,是全世界、全人类。

是什么造成这个悲剧?如果扬科不去摸小提琴,会有这样的悲剧吗?有,依据在哪儿?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待扬科的:监工们、更夫们、管家们、仆人们……

诗意语文,就要高屋建瓴,这就是文化,我们要跟着感觉走。

——文化解读的第三条技术:感悟,以《鸬鹚》为例。

《鸬鹚》,我来读课文,我们来一起来感悟,你要升起警觉呀:

解读这篇文本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见物不见人,课文大量写鸬鹚捕鱼,老师看不到其中的人,最低劣;二是看到人,鸬鹚也看到了,但鸬鹚是主角,比较糟糕;三是见人及物,鸬鹚是工具,主要是写人,高。我们要读文字后面的人,“一切景语皆人语”,这是文学的终极关怀,是文化的艺术。

有老师解读:课文从平静——不平静——平静,这样的解读,俗。因为他见物不见人。我读成了一个词语——“悠然”(你看垂柳、小鱼船、悠然地吸烟……)为“悠然”换个词语(悠闲、心旷神怡……)这样,这个词语就“生”起来,我们看到了悠然的江南水乡图画。一切是因为渔人的心境,从“悠然”中读出他的情怀、向往、情感、经验……这样就沉淀了很多东西。

“一抹”,这是怎样的“一抹”(亲切、娴熟、自信……)抹出了什么?(浪花、鸬鹚、鲜鱼,生活、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经验、……)

“鸬鹚一口就吞了下去”,吞下仅仅是鱼吗?(爱护、慰劳……)关注的是人,看到是人。鸬鹚是畜生,有什么好关注的。

“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这时,你放音乐《渔舟唱晚》,一条浅浅的、淡淡的波痕,这里的平静,是一种怎样的平静?是绚烂之极,归于平静。留下了仅仅是波痕吗?(一段生活、一片风景、一种心情……)

《鸬鹚》的作者,郑振铎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革命已经失败,文中有作者的种种遭遇,但他向往着诗意生活。以诗意语文去解读《鸬鹚》,你就会看到渔人诗意栖居。这是“渔人文化”。

——文化解读的第四种技术:想象,以《画家和牧童》为例。

题目:戴嵩与画牛

内容:

戴嵩,唐朝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他擅长画牛及田家川原之景,笔致精细入微,画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乾隆皇帝曾在传世的《斗牛图》上题有一诗:

角尖项强立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解读文本后,你会发现其中的不对称:画家,高高在上,牧童,小小的;文化不对称;地位不对称;专业不对称。作者用“和”把他们联系

起来,我们深层次去解读,你会发现其中肯定有并列的东西——“品质”是对称的。

画家身上:文过则喜、从善如流……诗意语文——深入浅出。

牧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他们是对称的,但是不是并列的。主要写的是画家的品质。文章有两块——第一块:画得好,戴嵩了不起,戴嵩是唐朝画牛名家,故宫博物院都是作为极品收藏。无人出其右,商人、有钱人、教书人都夸赞,他们都是有知识的人。第二块:画错了,“声音像炸雷一样”,人们都呆住了。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这里开始,人们会怎么想:商人怎么想……教书先生想……还有人想……,但戴嵩把孩子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很愿意听……惭愧……拱手……多谢指教……没有架子、不生气、文过饰非。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怎么想?(掩饰一下,解释一番)。但戴嵩没有这样,这就走进了画家的内心世界。

回过头去看牧童,挤进来,可贵的品质。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有人会夸赞画家、有人会夸赞牧童,怎么夸?写下来。

背后还有很多文化:牧童说得对吗?戴嵩真得画错了吗?为求真实,可以拓展,很有意思。

题目:戴嵩的《斗牛图》真的画错了吗

内容:

唐代绘牛大手笔戴嵩,所作《斗牛图》,表现股肱筋骨之力,大有神采。但几年前曾见人著文谓戴嵩想当然,以其笔下两头怒斗之牛,一头夹紧尾巴,一条尾巴上扬,批评者说两牛恶斗之际,绝对是夹紧尾巴,结论说戴嵩观察不够,生活欠细。实情如何呢?笔者幼年时见西南深山里的老黄牛,老水牛,它们冲突打斗时,翘尾巴的也多得很啊。多次访老农,其亦谓然。

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昭苏文化强县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昭苏文化强县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广播逐渐成为大众的媒体,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所接受。但是,近几年由于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也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标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昭苏文化强县建设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昭苏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将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为指导,深入实施全县广播电视战略覆盖,坚持新闻立台、转型创新,以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为抓手,持续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政监督管理、事业产业发展和保障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广播电视服务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的能力,奋力开创昭苏县广播电视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围绕中心工作,突出宣传重点 2015年,昭苏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积极配合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昭苏县广电局加强宣传策划,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为昭苏县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舆论氛围。 1.突出时政新闻和重大新闻报道,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宣传任务。2014年以来,昭苏县广电局新闻中心进一步强化时政新闻和重大新闻报道力度,全力做好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突出了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可看性和报道的深度,截止2014年9月30日,广播电视共播发汉哈新闻5740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8条,新疆电视台75条,伊犁电视台401条,伊犁人民广播电视台400条。 2.加大新闻策划,以栏目为平台的各项宣传有深度成系列。紧紧围绕昭苏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加大新闻策划力度,开展做好迎接各项重点工作的报道,通过多种方式,集思广益,定题目、定思路,制作了一大批的新闻作品,宣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精心组织实施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州党委工作会议,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报道活动,针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先后推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观念,服务基层》、《办节庆,展风采》、《创建生态示范县,促进和谐发展》、《聚焦民生建设》等专栏、专题,在深化主题、反映民生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3.外宣工作亮点纷呈。昭苏县广电局高度重视外宣工作,通过采取落实责任

语文的诗意

【文科】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常宁市三角塘瑶塘学校 罗丹丹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语是诗意化的语言,中国文学的思维是诗意的思维。教材中的文本充满形象性和情感性,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选择最精美的文字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语文课程是最具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的,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绽放的家园,情思飞翔的摇篮,让学生“诗意地栖居”。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搭建诗意的人生舞台,让师生在诗化的境界里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母语教育的幸福。走进诗意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焕发生命活力。 一、诗意的课堂兴趣盎然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调节课堂大餐的“佐料”。诗意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兴趣盎然、其乐融融的心灵之旅;是宽松和谐、温馨愉悦的精神家园。课堂上,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切磋,学生敞开心扉和文本多元对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没有压抑,没有强制,有的只是自由自在的呼吸,无拘无束的展示,无时不在的快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感受到语文生活的美好,产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使语文课堂成为快乐的伊甸园。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学中有一个最精彩的教学片断,就是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节目制作现场,支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推荐的代表成了节目的特邀嘉宾,有生物学博士、天文学博士、地质学家、环保部长、宇航员,前两排同学成了现场观众,而其他同学就成了场外的热心观众。节目围绕着“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课堂气氛那样轻松和谐,学生的思维那样的敏捷。在妙趣横生的节目中,在激情洋溢的对话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是心灵成长的愉悦。真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二、诗意的课堂情感流淌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 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 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解放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 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 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诗意语文让学生心花怒放

诗意语文让学生心花怒放 摘要:就小学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而言,语文学科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在初步培育学生的语言语法素养等一系列层面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我国小学 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学科教学在促进和完善个体学生人格层 面上的功能被逐渐突出,“诗意语文”的概念应运而生。“诗意语文”作为当下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股清流,主张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诗意人生”而服务,强调学生良好的生命体验和个体精神的持续完善过程。本文紧密围绕诗意语 文语境下的学科教学改革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 升策略。 关键词:诗意语文小学教学改革策略 改革是持续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我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 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都是在不断改革与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同时可以明确 的是改革在未来依然是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小学语文 学科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和持续完善,学科教学的基本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语境下发生 有益的调整,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维度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说技能,更重 要的是学科教学要为个体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服务,学科教学要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个体情绪情 感体验而服务,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上的价值追求,而近年来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诗意语文”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代表。 “诗意语文”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范式之一在小学一线 具有广泛影响,以王崧舟老师为代表的主张“诗意语文”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在阐述和 宣传其教学主张。简而言之,“诗意语文”这一概念突出和强化的是学科教学中对于学生个体 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育,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美与生活美的发掘和感知,正如王崧舟老师 所说的那样:“我有一个语文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事业的存在。”语文教育要为学生个体 的身心发展和良好生命体验而服务,这样的学科教学定位符合当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教 学目标的新课程改革,有利于个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本文以下主要围绕诗意语文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优化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诗意语文在小学语文学科 教学中的优化与提升策略。 7、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诗意语文”要突出和强化对于经典文本的反复朗诵和背诵,同时在 朗诵和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和感受文本中的独特意涵。 小学语文学科实际上其基本的学科教育教学功能是即定的,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使 学生具备初步的语言读写说能力,这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最为基本的命题。尽管如此,我 们认为其中不同教学模式和手段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简单而言过去较为传统的小学语文学 科教学模式虽然也以学生基本的读写说能力为最终目的,但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方式是 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前者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后者则强化了基 于学生情绪情感基础上的生命体验挖掘与表达。基于此,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强化对于语文经 典文本资料的朗诵甚至背诵这一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课本中的文本资料是相对 短小精悍的,如《威尼斯的小艇》、《晏子使楚》等,无论是从遣词造句还是文章结构布局、文章思想性等层面都具有代表性,反复朗诵甚至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持续强化的基本 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诵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化对于作者具体时空条件下情绪情感的理 解与感知,这是诗意语文的基础。 8、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诗意语文”教学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切地体悟和 表达生活中的“诗意”与美,这是值得持续探索和完善的途径。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文本资料一定意义上都蕴含着不同层面上的丰富意涵,这应该是 教材选编时的基本原则,而在“诗意语文”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形式让 学生感受到文本资料中的“诗意”与美,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诸多的学科实践活动。比如最为简 单的主题演讲或朗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能够通过主题散文、诗歌等较为真切地感受 到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背后的微妙情绪情感,甚至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组织相关的语文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以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况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简约性、象征性、音乐性、画意性。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否认或怀疑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之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区别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即“有尽之言”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所具有的上述基本特征,兹作如下论述。 一、言约旨远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引述了《漫斋语录》中这样一段话:“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也。”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比喻性的具体数字,也不必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是一个距离“言约旨远”的水平愈来愈低下的过程。这段话无非指明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说出来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唐庚的《唐子西文录》称赞杜诗之含蓄深远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杜诗虽小而大……”“小”者,词量少之谓也;“大”者,含意深远之谓也。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了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但仅仅词量少并不足以暗示未说出的空间之深远,“言约”一条并不足以保证“旨远”。这说出的少量语言还必须具有更积极的特点,才能达到“旨远”的目标。 二、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 它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利科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一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利科这段话是就一般语言的特性而说的,至于诗的语言,我想当然更具这种象征性特色。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凋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都以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见长,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

全力打造文化强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5488346.html, 全力打造文化强县 作者:中共泰来县委员会 来源:《奋斗》2014年第10期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新石器时代宏升东翁根山遗址、辽金时期塔子城古城遗址、马占山江桥抗战遗址等历史文化,有“中国九八抗洪纪念地”大兴抗洪遗址——洪生新村地窨子和泰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泰来县努力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累计投资3.4亿元,全力打造文化强县品牌。如今的泰来,歌声缭绕,书香弥漫,处处洋溢着恬静、欢快的气息,全国“诗词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文化先进县”等众多荣誉纷至沓来。 一、打特色文化牌,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2011年以来,泰来县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 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强”的工作思路,出台了《打造“四种文化”提升泰来人气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辽金、抗战、抗洪、湿地“四种文化”特色品牌。 一是叫响塔子城辽金文化品牌。塔子城辽金古城遗址是黑龙江省现存完好的三大重要古城遗址之一,具有千年历史,也是迄今少有人居住的古城之一。这里自古以来酿酒历史悠久,目前泰来县正着力打造“千年古城、千年酒坊”品牌。2011年泰来县投入1220万元修缮了民国时期的四座古城门,2012年投资1840万元建设了辽金遗址博物馆、文化广场及仿古辽塔等,博物馆内现存辽金、元明清、民国期间各类文物333件。2013年塔子城辽金遗址被批准为国家 3A级旅游景区,塔子城镇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二是叫响江桥抗战文化品牌。1931年在江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 队有组织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人,弘扬抗战精神,2001年以来,泰来 县累计投资5600万元,实施了抗战纪念馆、抗战遗址公园、十里观江大道、主题雕塑区纪念长廊、民俗风情体验客栈等景观节点建设。目前,江桥抗战遗址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并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名录。近年来,江桥抗战遗址已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100余万人次。 三是叫响中国九八抗洪纪念地文化品牌。1998年,泰来县遭受百年一遇洪水侵袭,党和 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亲临泰来抗洪前线,并深入到灾民安置地“洪生新村”视察慰问。为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2012年,泰来县在洪生新村抗洪纪念地基础 上,投入2500万元建设了抗洪广场和“中国九八抗洪”纪念馆,将其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目前,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夏县埝掌镇中学张典明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如细雨微风,滋润学生。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点燃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苏州园林》这类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和说明对象的特点两方面来导课,让苏州固有的人文景观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紧紧

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课文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就仿佛走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学氛围的园林,一边欣赏着园林的美景,一边陶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诗情画意中,了解到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诗意地体验,让学生有感受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唐诗到宋词,诗歌犹如文学殿堂里一颗耀眼的明珠营造着一种美丽的意蕴和情境,让多少仁人志士沉浸其中。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学缺乏诗意,就失去了应有的风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运用艺术手段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做一名诗意的教师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是自己应该做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严谨的语言导入课堂,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提问学生,应该用精致的语言品词析句,应该用文雅的语言点拨小结,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用一些歌词、名言或经典名句等让学生享受风趣幽默的语言,例如,在学习《可爱的中国》时,我用这样的语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的名山、大川犹如一颗颗宝石把我们的祖国装扮的异常美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正是这引人入胜、妙语连珠的语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意。

二、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 诗意犹如一股习习扑面的春风,犹如一场丝丝蒙蒙的细雨,让我们顿感无限温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眉开眼笑,那我们的学生定会载歌载舞;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柔情似水,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温情脉脉;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诗一般的导入语,那我们的学生定会情感迸发。一旦有了情感碰撞,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放飞灵性的舞台,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大自然是我们改变心境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们觉得疲倦了,如果你们感觉烦闷了,我们就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永州的小石潭,去看一看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后摆脱抑郁之情的地方。再如,在学习《海燕》时,我这样创设导入语:我不仅爱蓝天下的雄鹰,还爱草原上的骏马,但我更爱搏击海浪的海燕。正是这诗一般的导入语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课堂让人依依不舍,让人流连忘返,诗意的课堂不但神奇,而且智慧,它能够给学生以力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构建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尽情享受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焕国.浅谈如何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周刊,2011(11).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梅洁女士评论说:余先生以一个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借助人类文字的载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国历史中,竟以轻扬的散文做着最深刻最潇洒的穿越。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这才称得上大手笔。是啊,读余秋雨的每一篇散文,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之间,我们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这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放纵一面说,丰富想象、说理畅达、冲谈平和,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使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从控制一面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题材的剪裁、缝合和表现主题的过程中,散文的线索成为内在的凝聚力,使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在他的每一篇散文中,都叙述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如在《上海人》一文中,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是董一菲老师经过多年一线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并整理出的成果。它从理论上探讨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的内涵、价值,探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诗意教学规律,研究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特征。以“坚守汉语的诗性、激扬文化的自信、唤醒生命的诗意、点燃职业的激情、丰盈审美的灵魂”为价值理念,旨在“丰富诗意语文内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感受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1.内容与概念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顺应语文的本质、顺应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过于试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人们对人文素养提升的渴望、对语文精神的追寻、对诗意的表达与成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加之互联网使民众的视域不断扩展、延伸,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求学者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效能要求越来越高。 2.功能与效果 该成果旨在丰富诗意语文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

量,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感受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董一菲老师自2002年提出“诗意语文”这一理念,至今已有十六年。十六年来,“诗意语文”不断成长、发展,提出了“一个核心,四个重视,五种策略、八个范式”的工作室准则,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取得了喜人成果。 该成果创新和丰富了有关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理论,董一菲老师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编写了30余本语文教育教学论著。该成果契合新课程标准,突出核心素养;开发了有特色的诗意语文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构建出八种中学诗意语文课堂范式;带动贫困,边远、落后地区语文教学发展,让诗意语文浸润更多人的心灵,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价值与创新 该成果从理论上揭示语文的本体,描述研究论证了诗意语文的内涵、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引领语文教学通过学习经典,追溯传统文化、品味文化内涵、构筑悲悯情怀、感悟现实生活、传递爱的信念;追求诗意语文的诗意与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集智慧与幽默构建诗意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这一成果已日渐成熟并迅速传播和发展。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套习题 试题与答案

第二套习题试题 一、填空类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6.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7.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8.“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9.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 10.“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11. 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12. 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 13. 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14. 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 15.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16. 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感恩教育 建设文化强县

实施感恩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近年来,仪陇县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县域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杨建华书记在《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为推进仪陇教育大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主题报告中强调:富民强县,惟靠人才,人才之基,首在教育;仪陇作为百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要实现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实现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转变,只有大抓教育,抓大教育。在建设文化强县的旗帜下,复兴小学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中华民族传诵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还是西方的感恩节,传递的都是知恩图报的美德。然而,随着人们对物质追求的不断升温,感恩美德正在被人们淡忘。目前我国学生中存在着较明显的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据调查某高校有2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31%的大学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学生称没有给父母过过生日。11%的大学生称自己从来不做家务活,12%的同学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大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受到过多的呵护和关爱,造成了孩子依赖心太强和寄生思想,总是从自

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从不会萌生任何感激之情 2、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给老师起外号,甚至辱骂老师,公共场合毫不谦让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 3、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认为索取是理所当然的事。对于奉献与索取,孩子们坚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而面对忘恩负义的指责时,更有人以“施恩不望报”巧言狡辩。当“索取”成为理所应当,“感恩”被讥笑为装模作样时,就不可不谓教育的失败、社会的悲哀。 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苗。众星捧月式的娇生惯养使不少小皇帝、小公主们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以及学而优则出人头地的传统观念又令整个社会在高考的独木桥竞争中,过分重视成绩和升学——只要成绩好,家长再苦再累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们各种要求,却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给予感恩教育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对个体智力发展的过度关注,品德教育的普遍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课激情飞扬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激情飞扬 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语文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些难度。我自己内心也很矛盾:这课是否有激情与人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你硬逼着他每天充满激情,这实在有些为难,甚至有点残忍。一个理科老师,如果只有激情而思路凌乱,层次不清,同样不被大家认可。可是,从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认真反思,却有很多激情的来源。 要想让自己的课有激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说实话,我们中间有很多人并不太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只是没有办法在工作而已。甚至有时候会很讨厌这项工作。尤其是在自己很累或者不被领导、学生、家长理解时,我们会埋怨这个世界和社会给予我们的报酬并不公平,于是,我们经常活得很烦躁。"改变你能改变的一切,接受你不能改变一切"夜深人静的时候,终于说服自己: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应该有敢于面对的勇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虔诚的来做,你就会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和洒脱。 激情来自真诚。因为是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更应该有博爱之心,以诚相待。要教给学生真、善、美。因为学生总有长大的时候。所以,在语文课上,尽量让学生们沐浴人文关怀的阳光。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语文老师,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之情。一个阳光般的笑脸,一声春风般和煦的问候,一则动人心弦的评语,时时处处,都尽力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于是孩子开始走近我,信赖我,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当孩子们满心欢喜的学习语文时,我知道,彼此间的信任让自己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面对成功与失败,面对丑陋与邪恶,面对真诚与虚伪,爱与美好,有了真诚,还怕有什么感情不能抒发?有什么江山不敢指点?有什么文字不能激扬? 让课堂充满激情,最重要的是努力让自己的教学艺术力求完美。 让学生美丽着语文的美丽,快乐着语文的快乐。让学生享受课堂。那么,就尽量让自己知识渊博,让自己学养丰厚。多读书,博览群书,阅读和思考会让自己的课堂上不断有新的灵感出现,少一些刻板和呆滞。 备课要充分。课堂的激情离不开课下的平和。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自己的工作,远离浮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每一个细节。我想这是每一个热爱教师事业的人的渴望。我也一样,希望自己每天的课备得连细枝末节都不能放过,问题用那种方法将让学生更容易明白?怎样指导才能让他们更有效的学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有几种?每一种将会出现怎样的争议?……享受备课的乐趣,扎扎实实的功底和努力,才能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如果一节备的不充分的课还能讲的激情飞扬,那简直是天才所为。 为学生开创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处处皆语文,一堂语文课绝不仅仅是40分钟,更不限于40平方米的教室,他还在书香氤氲的阅览室,清新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影视窗,奇妙无穷的因特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学生在思接千载,视通寰宇的广阔时空中学习,学生才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由和快乐。设计要新颖,不能去追求课堂上表面的热热闹闹,但力求让学生处于思考的乐趣中,思考是累人的,令人疲惫的,那就涉及一些学生乐于思考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由乐于思维,逐步走向善于思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语文课"千文一面"的现象,而尽可能让学生有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的感受。学生都激情飞扬了,老师还能死气沉沉吗? 让学生动起来。把说话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能言善辩,让他们放心大胆的站起来,无所顾忌的说出来。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勇敢地举起你的右手,给自己一次展示的机会,说错了也没关系呀,因为至少你有一次说话和锻炼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氛围让他们敢于质疑,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探究,课堂活而不乱,老师心情舒畅,其实,平淡中也常常会不觉才思飞扬。

初中语文论文:浪漫语文,诗意课堂

浪漫语文诗意课堂 【摘要】语文,是生活的浓缩,是情感的记录,是心灵的历史,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浪漫”一词,《辞海》中这样诠释: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不拘小节……因着浪漫,语文课堂富有诗意,学生的思想也得以自由驰骋。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拥有浪漫诗趣的语文老师,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营造浪漫的诗境,诗意的语文课堂要能点燃学生浪漫的诗情,诗意的语 文课堂必须呵护学生浪漫的诗心。 【关键词】浪漫诗意诗心 语文,是生活的浓缩,是情感的记录,是心灵的历史,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 她囊括万物,包罗万象。可以领略春日的姹紫嫣红,夏日的喧闹纷呈,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静谧安详;亦可以观赏东海的潮汐,西域的戈壁,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可以听“两个黄鹂”的清唱,也可以听“霓裳羽衣”的合奏;大到日月山川,小至纤毫尘埃,远到女娲补天留下的五色石,近到嫦娥三号拍回的月球土壤,都被她细细描画。 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看神农遍尝百草、治病救人,屈子披发行吟、自沉汨罗;可以与先秦古人在黄河岸边坎坎伐檀,与大唐春风得意的举子踏马赏花;可以学渊明采菊东篱,可以学李白举杯邀月,可以学河东独钓寒江;可以随着苏轼体验悲欢离合的人生,也可以遥想稼轩“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岁月;可以登泰山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登岳阳楼“把酒临风”,可以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她承载了人类所有丰富的情感,牵引着你与几千年来的不朽灵魂同悲共喜。她时而叫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时而让人魂牵梦绕、夜难成寐,时而令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她向你呈现的是一个跟生活一样广阔,甚至更广阔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学内容的诗意浪漫,语文教学方式的灵活开放,决定了语文课堂的诗意飞扬。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就好比一片没有鲜花点缀的荒野,苍凉而无生机。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一种感同身受、回味无穷的情趣,一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一种陶醉其中、不能自已的情思,一种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意境,一种令人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的氛围……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一个极富魅力的境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把学生带进语文这个浪漫的国度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拥有诗趣 “拥有诗趣”,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点诗人的浪漫情怀,以“诗人”的眼光去触摸教材,以“诗人”的敏感去捕捉字里行间丰富的诗意,以“诗人”的激情和智慧去构建鲜活的课堂。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作为教学母语的语文老师。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语文老师在母语教学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自从和孩子们在课内课外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海边拾贝,畅游诗海时,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做一位追求“诗意课堂”的“诗意老师”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拥有一颗爱的诗心 作为一个“诗意教师”的追寻者,需要你拥有一份“爱”的诗情、诗意、诗境,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爱的“诗心”。这颗诗心靠的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诗意的课堂就是用高尚的精神来感动学生。感动,来自于教师长年累月的努力,来自于学生灵光乍现的瞬间,关键是老师应当以善感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学生。 本人爱诗,平日里也喜欢信手涂鸦,所写文字虽不成为诗,但她确确实实培养了我的诗情画意,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更使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份诗心,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们。孩子们也很乐于和我一道漫步于诗情画意之中,享受文字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每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通过这样“诗意课堂”的追求,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和创造力,又关注了学生对生命成长意义的理解。 以诗意的心态来工作,在忙忙碌碌中收获诗意的快乐。 做一个充满诗情的语文老师 诗意的课堂,是一个激情的课堂,诗情的课堂,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升华语言和精神共筑美好的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座右铭。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一个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教师,如果在合适时来一句格言,吟一首古诗,说一个典故,抖一个成语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课上喜欢,课下效仿的好老师呢! 这就是艺术,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高超的艺术课堂。 给学生安上思维和想象的翅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它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感知觉、表象有密切联系的。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语文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为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