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

——

—以长春市为例

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RESEARCH O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SPATIAL STRUCTURE FORM EVOLVEMENT

——

—A Case Study of Changchun

LIU Yan-jun,LI Cheng-gu,XU Yi-wei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The"city-region"system theory considers that,with the ris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level,cit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core spatial support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 element and indsuatrial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ity is restricted by urban economic function,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ity land structure and spatial form.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angle of supply factor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the upgrading and chang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pends on urbanization spatial support such as expanding urban spatial form,developing new urban areas and so on,which make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volvment of urban spatial form produce interaction mechanism.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major force which promots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structural form,and the adjustment course of modern urban space is the dynamic change course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tinuously.The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al form of urban space has important support,pulling the carrier effect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o it will be the city and region's inevitable trend coupling between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future development.

Changchun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for200years,and the interac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form structure has been changing from weak to strong.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power pluralism of urban development,it will be enhanced constantly for the interaction intensity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of Changchu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spatial structural form;interaction;Changchun city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4-0041-05

提要: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拓展的互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产业结构更新与城市功能地域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机制,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了长春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变化过程,提出了二者未来互动变化的趋势。

关键词: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形态;互动;长春市

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城市-区域”系统理论认为,伴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区域经济要素及产业集聚与扩散的核心空间支撑[1],但其发展变化也受制于城市经济功能,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城市用地结构及空间形态产生重大影响[2]。同时,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供给因素的视角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城市空间

形态扩展、城市新区开发等城市化的空间支撑,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之间产生互动机制[3]。

近年来,随着长春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与产业结构快速转换,出现了城市职能结构以及城市化地域形态转变加快的

2007年第4期总第96期

人文地理

趋势。同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对长春市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已成为长春市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弥补产业发展中的城市化不足,通过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有序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应该成为长春市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2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互动机制

2.1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的演进,将会带动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结构与性质的变化。随着人口、工业向城市聚集,城市居住、商业、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出现,促使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发生改变。由于中心市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中心市区原有传统工业企业、居住等行业逐渐被商业、服务业所取代,从而使土地利用的比例结构与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中心市区工业、居住及仓储等城市职能用地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商业、交通、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此时土地利用集约度增强,市区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不断增大。

随着城市产业、人口由中心市区向外扩散,带来了城市郊区及周边农村地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农村土地利用性质发生了改变,大量的耕地、林地等农业生产用地及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转变成城市工厂、商业用地以及交通用地等城市非农用地,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拓展。

2.2产业结构更新与城市功能地域调整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产业在城市地域空间内重新调整及职能专门化地域形态形成的过程。随着中心市区“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使中心市区的传统工业企业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转移并集聚,在城市边缘区形成工业聚集区。同时,城市边缘区以其低廉的价格、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低收入阶层改善居住条件的首选地域。同时,由于教育办学土地需求与供给矛盾不断加剧。因此,城市中心大学教育与科技功能的向外迁移并在地域上聚集是必然趋势。

工业、居住以及教育行政职能的“边缘化”,使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的结构功能得到大幅度增强,高档次的第三产业进一步向市中心聚集,不仅使传统商贸功能日益增强,而且信息、证券、咨询等现代高级服务业迅速发展,使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升级。在促进了产业的调整与升级的同时,也强化了产业的聚集效益。

2.3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产业、要素与职能分布的地域投影及空间组织形式,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将会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随着区域城市化地域空间的迅速扩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受发展成本的制约,很容易造成城市的近域扩展过度,而“飞地”扩展不足,导致城市空间扩展陷入“摊大饼”的怪圈,使城市发展的整体空间格局处于单核发展阶段,城市产业、人口与职能在城市中心的过度聚集,城市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产业效益的提高,由于集聚不经济,将促使城市空间发展采取主核与多个副核相结合的多核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城市副核的培育与壮大,增强城市分区核心的聚合能力,促进城市主核人口、产业与职能在城市各分区的重新组合,真正分流城市主核的要素、产业与职能,促使城市主核消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3长春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互动过程

3.1城市产业发育与城市空间雏形形成阶段(1800—1930

1800年,清政府在长春堡(今新立城一带设立长春厅。1825年迁至宽城子(今南关区一带,从此确立了城市的永久性历史位置。这一时期,长春市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城市功能主要是行政统治。到1865年,形成了东至东门路、西至民康路、南至永安桥、北至二马路的长春市最早的城市空间雏形,占地8km2。此后,受鸦片战争影响,长春分别由俄国、日本建设管理,使封建殖民经济的近代二、三产业开始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提升。

图1长春市市区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

Fig.1Changchun City Spatial Form Evolvement 在1931年前,长春市处于城市发展初期,建设分散,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初步形成以旧城、南满铁附属地、北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四块城区联结组成的空间格局,城市中心基本确立,并呈现带状分布的城市形态,同时,形成了站前商贸中心、大马路商贸中心等不同特点的初级经济空间结构形态,建成区面积达到20km2(图1。

3.2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功能地域形成阶段(1931—1948

“九?一八”后,日本成立了伪满洲国,定都长春。长春市城市经济完全进入了殖民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时期。这一时期,长春市产业发展较快,在工业方面,除一些建筑业、建材业外,主要是食品、卷烟等消费工业,规模不大。1931年,长春市市区建成面积21km2。

这一时期,日本为了加强统治,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长春市在原来基础上向南快速扩建,南至南湖大路,西至长沈铁路,东至南岭街,新占地20km2。新城区的建设,把原来长春市带状连接的四片城区向块状发展蔓延,建成了城市道路网的基本骨架,标志着长春市近代功能地域分区已初步形成。

到1945年,长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80km2,城市从地区商业、交通和行政中心转化为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大城

2007年第4期总第96期人文地理

市,城市形态主要表现为同心圆团块模式,并形成了以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为单中心的城市格局。

3.3城市工业地位确立与城市空间形态形成阶段(1949—

1978

从1949年建国开始,长春市经济发展步入了正常的轨道,“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在长春市布局建设了一汽、客车厂等国家重大项目,使城市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大型项目的布局,使长春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形成了西南部汽车、西北部客车、南部光学电子、东部拖拉机制造、北部制造业配套等工业地域。这些地域的建设扩展了长春市城区面积,也把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在空间结构形态上形成了块状组团,奠定了长春市空间形态框架。

大范围的拓展城市生产建设用地,标志着长春市现代工业城市的基本确立。同时,各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也为城市工业的聚集提供了空间支撑,促进了集聚经济效应的产生。但这一阶段工业的发展,却使一产和三产受到轻视,发展缓慢,致使产业结构畸形发育。

3.4城市产业聚集与城市建成区规模扩张阶段(1979—1986

改革开放后,长春市城市发展进入了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从1979-1986年,城市三次产业产值比由31.62∶50.52∶17.86转变为

28.46∶45.44∶26.10,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口数量上升,商业、服务业等传统第三产业迅速向城市核心区聚集。

城市建设则进入了城市核心区立体空间扩展阶段。至1986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113.87km2,比1979年增加22.68km2;城市人口由1979年的160.4万人增加到1986年的190.9万人(表1。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张,为解决城市产业发展长期积累形成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空间支撑,对改变单一工业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拉动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城市核心区工业、居住、商业等职能混杂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城市化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

3.5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新区建设阶段(1987—199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促使长春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92年长春市三次产业产值由此前的二、一、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第三产业开始进入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1994年长春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越第二产业,这使得长春市就业人口构成转变为一、三、二型(表1。

这一时期,城市化推进重点是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建设等。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使城区用地结构发生了转变(表2。城市核心区的工业企业向外转移,而居住地域开发的重心也转向边缘区,城市核心区开发重点向商贸、金融等高层次产业、生态绿地开发等现代城市职能转换。

表2长春市历年中心城区(四环以内城市建设

用地平衡指标比较(单位:km2、%

Tab.2Comparison of Balanced Index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Finished Area is Compared

Over the Years in Changchun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5。

随着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

表11979-2002年长春市城市发展情况

Tab.1Urban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Changchun1979—2002资料来源:长春市历年统计年鉴。

刘艳军,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

术开发区的建设成为长春市引进外资的重要空间载体。两个开发区均布局在城市重点发展方向上,依托现代化的管理及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外资企业的空间聚

集,实现了开发区功能向城市新区功能转变。为推动长春市构筑高新技术与现代化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体系注入了核心动力。3.6城市产业扩散与城市地域结构完善阶段(1996-至今

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城市郊区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大量外资和民间资本涌入,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表1,从1996-2002年,第三产业占GDP总额由36.19%上升到41.80%,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由1996年的29.38%上升到2002年的36.40%。同时,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进程也不断加快,使城市空间结构、用地结构以及功能地域形态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表2,1996-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年增长量为9km2,年增长率为5.4%,到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

206km2。

这一时期,长春市产业扩散更加明显,体现在以产业园区为主的边缘区成片用地开发加快,在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影响不断强化的作用下,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开始呈现由“紧密团状”向沿对外联系通道“指状蔓延”的趋势。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属于“单中心—外围”型,城市中心区和外围片区(组团组成紧凑的“一心、多片”结构,即:一心—城市核心区,多片—铁北片区、二道片区、绿园片区、“一汽”片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片区的形成为减缓中心区压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城市单核发展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长春市“大城市病”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中心市区空间结构从“单核”向“多核”的转变。

4长春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演变的互动趋势及实现路径

4.1产业结构整合化与大都市地域发育

随着长春市城市郊区化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整合化必将成为长春市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选择。通过产业结构整合,协调各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要素、部门结构调整,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系统能力增强与功能放大。

长春市“退二进三”进程的深化,将促使城市核心区形成以金融、商贸、信息等为主导部门的CBD结构体系,传统工业和新工业项目选择于城市边缘区,从而促进

城市新区开发和郊区城镇建设,使中心市区要素、产业与功能向外扩散,实现城市区域化,必将促进大都市地域的发育,而其形成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解决市区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等问题。

长春市功能扩散与都市地域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伴随着都市化的推进,构筑核心区、边缘区和吸引区相结合的都市区地域空间结构。根据不同地域发展优势及市区功能扩散的空间选择属性,确定都市区内不同地域的产业构成,其基本格局是:核心区以商贸、金融、信息等现代第三产业为主;边缘区以新兴产业、居住、教育科研为主;吸引区以传统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都市农业、休憩旅游为主要职能。4.2产业结构知识化与城市功能地域优化

长春市作为产业基础雄厚,科教实力较强的大城市地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知识化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是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

将长春市科技优势转变为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优势是城市产业结构知识化的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春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城市原有传统工业也将实现原有工业地域与用地结构的调整。

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光电产业、生物工程、信息产业、新材料等,而其布局取向,应是城市核心区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的城市边缘区域,以承接工业、教育等核心区功能要素的扩散。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教育科研产业区、汽车产业开发区等新型城市边缘区产业地域必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空间。

随着高新产业郊区布局的强化,将促使城市其它功能地域与之发生较强的关联效应[9],从而实现集聚经济,主要包括促进科教资源的空间聚集,建设大学科技园区;调整交通、仓储、商贸要素结构与节点布局,在郊区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城乡批发商贸中心等,通过城市边缘区的不断开发,实现城市专门化功能地域的重组和优化。

同时,培育城市副核心,建设南部新城也是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城市中心区的多种功能扩散,以增强城市新区发展对老城区的反磁力相对独立功能,大幅度改变城市核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的“大城市病”问题。4.3产业结构服务化与城市核心区功能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进程,使产业结构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功能的服务化是现代大城市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完善城市核心区整体功能既是城市发展目标,又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的载体。

长春市产业结构服务化的重点是发展新兴服务业与强势服务业。强化会展业快速发展,此外,利用长春的科技、文化优势,积极发展决策咨询、广告策划、规划设计、评估等智力型服务业。利用区位优势及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增强物资集散流通功能。

实现长春市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基本途径是完善传统商业体系,转变经营理念,调整商业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商业街,建立商业网络,加强商业与现代物流的协调发展。

服务业的支撑空间建设将与城市核心区对区域的组织、带动作用相结合,加快“退二进三”,利用土地“经济”效应机制,在加快核心区内部功能结构调整的同时为服务业发展腾出“黄金地段”,强化重庆路商业区、景阳大路商务区的建设,促进城市核心区服务功能升级。

4.4产业结构国际化与城市外向型地域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及全球产业地域分工的逐步完善,实现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将成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

长春市产业结构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途径是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产业领域,既要强化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开放,又要积极开放非生产领域,尤其是金融、保险、科

2007年第4期总第96期人文地理

研、文化等长春市优势产业的开放,对医疗、电讯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也将加大开放的力度。

长春产业国际化支撑空间建设的重点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放区、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汽车工业经济贸易区、长江路高新技术产品经贸区,将其培育成城市外向型地域空间,尤其要重点建设基础较好的“经开”、“高新”二个开发区,提升城市的外向化职能。

4.5产业结构生态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构建

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是现代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其重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长春市作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区,其未来生态农业发展重点是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改变规模小,成本高的状况,从而实现产品的真正生态化;而发展生态工业应采用循环封闭的生产工艺,并进行绿色的产品设计,积极发展绿色汽车、医药、电子产品等生态企业,通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使企业向清洁生态型转化。

同时,建设产业生态化支撑的城市生态地域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长春市将构建以区域生态系统为基底,以区域性廊道为骨架,各类斑块有机组合的圈层状生态地域空间体系。生态空间地域以中心市区(建成区为核心,廊道构成包括市区主干道绿带、伊通河绿带、环城道路绿带、环城森林带等。斑块包括各类生态功能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生态CBD等、公园广场绿地、南湖、新立城水库、净月潭林区等。并且,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系统社区的建设,将注重生态开敞空间的拓展,以塑造生态区的空间属性特色。

5结论

本文强调,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核心动力,现代城市空间调整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调整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拉动与载体效应。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耦合是城市与区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春市经过200年建设与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形态结构的相互作用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并且,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城市发展动力的多元化,未来长春市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强度将会不断增大。

产业结构整合化、知识化、服务化、外向化以及生态化将成为长春市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必然趋势。与之相对应,长春市将通过培育大都市区、优化城市功能地域、提升城市核心区功能、建设外向型地域以及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等方面响应与反馈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互动融合的发展态势,促进城市综合功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诚固,等.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变化趋势研究[J].人

文地理,2004,20(4:50-54.

[2]李诚固,韩守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

划,2004,28(4:31-36.

[3]李世杰,姚天祥.试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关系[J].地域研究与

开发,2004,22(3:32-36.

[4]刘耀彬,王启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

[J].经济地理,2004,24(5:600-604.

[5]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J].

城市规划汇刊,2001,(3:55-58.

[6]段汉明.西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展框架和发展机制[J].地理研究,

2002,20(5:627-634.

[7]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J].人文地

理,2001,17(1:84-81.

[8]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4-67.

[9]王祁春,李诚固.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1,

21(1:81-8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40

作者简介:刘艳军(1981-,男,吉林镇赉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2006-04-12;修订日期:2006-06-20

刘艳军,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 —— —以长春市为例 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RESEARCH O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SPATIAL STRUCTURE FORM EVOLVEMENT —— —A Case Study of Changchun LIU Yan-jun,LI Cheng-gu,XU Yi-wei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The"city-region"system theory considers that,with the ris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level,cit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core spatial support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 element and indsuatrial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ity is restricted by urban economic function,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ity land structure and spatial form.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angle of supply factor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the upgrading and chang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pends on urbanization spatial support such as expanding urban spatial form,developing new urban areas and so on,which make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volvment of urban spatial form produce interaction mechanism.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

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达到23%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征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

最新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

2010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

2010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组 图) 来源:长春新闻网-长春日报 2011年06月08日06:57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2011年5月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有序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9.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19.9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356.4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7.6%∶51.7%∶4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4.1%、34.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936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4.8%,折合6635美元。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63.4亿元,增长25.0%。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80.8亿元,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141.1亿元,增长21.2 %。地方财政支出382.9亿元,增长25.1%,其中,教育支出 57.9亿元,增长 2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1亿元,增长5.0%;医疗卫生支出25.6亿元,增长 6.6%;交通运输支出7.9亿元,下降0.6%。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6.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6%,增幅比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分八大类看,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的消费品价格比上年有所上涨,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的消费品价格有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2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58%。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900 (计划范本系列)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XX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xx”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XX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 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XX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XX年的73.0:24.5:2.5调整为 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

长春市城市概况

长春概况 自然概况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56.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四县(市)人口394.2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30‰,死亡率为4.92‰,自然增长率为5.35‰。居住着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壮等46个民族。 长春地区自然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季风气候 长春市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 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

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 季风显著,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 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长春市年平均气温 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 行政建置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长春经济发展调查及前景展望

1.2 长春经济发展调查及前景展望 1.2.1 历史 1948年长春解放后,长春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并有一定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长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集体经济为辅助,以私人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长春市由消费型城市转向生产型城市打下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客车厂、机车厂、柴油机厂、拖拉机厂等一大批中央国营企业也相继建成投产。第二个五年计划时,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不得不退了下来。经过3年调整,长春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搞封闭式的“小而全”,地区封锁严重,刚刚回升的工业生产又一次退了下来。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长春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2.2 现状 近年来,长春市委总结了以往长春城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对长春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正确战略决策。目前,随着长春市政府加大力度进行经济建设,长春市的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图-1反映了长春市近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经初步核算,2011 年长春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十

二五”时期,长春市人均GDP将迈向6000美元~10000美元区间,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强劲,为长春加快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强大动力。 图-1 长春市近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7.6%∶51.7%∶40.7%(见图-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4.1%、34.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936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4.8%,折合6635美元。 图-2 2010年长春市三次产业构成结构图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最新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在企业规模、自有技术、专用车生产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汽车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和搭建产业平台等方面谋划新的举措。 关键词:长春市;汽车产业;跨国公司 汽车产业作为长春市的支柱产业,其发展不但可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分析长春市汽车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发展特点,掌握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完善产业政策,促进长春市汽车产业向国际化发展,对促进长春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整车生产能力在全国居领先地位。2004年,一汽集团取得4项全国第一:销售总量全国第一、轿车销量全国第一、载货汽车销量全国第一、整车出口全国第一。近年来,一汽集团整车中轿车的比重在不断扩大,载货车不断向专用车方向发展。轿车系列三大品牌奥迪、大众、红旗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轿车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二位,中重型车占有率连续3年保持国内第一,轻微型车进入同行业前五名。

(三)长春市政府对汽车产业支持力度较大。具体措施有:第一,把汽车产业做大,形成整车与零部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集群优势。第二,积极发展汽车贸易和服务业。在搞好汽车及零部件国内贸易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境外办厂。支持发展汽车信用消费,积极发展汽车租赁和二手车市场,推动汽车消费。第三,支持长春建立汽车物流中心,使长春成为国内汽车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把汽车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网络建立起来。第四,建立长春国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出口资源,吸引聚集一批优势出口企业,迅速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五,建立汽车工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以一汽和地方共建的方式,建立面向国内和国际的汽车、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车信息网络,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第六,长春市政府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满足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汽车工业的政策支持,等等。 二、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跟不上整车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汽车产业内部,由于长期存在“重整车、轻配件”的倾向,零部件工业处于比整车生产更落后的局面,这已成为长春汽车工业发展的软肋。第二,多数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系统集成和模块供货的能力。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长春市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1-2020)

概要: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 二、规划重点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发展目标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模 4、区域协调发展 5、市域城镇发展 6、规划区发展规划 7、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 8、公共设施规划 9、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10、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2、综合交通规划 13、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4、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 15、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京哈与图乌两条交通线交汇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长春市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9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6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截止2009年末,长春市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40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5年时间内就增长约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发展迅速,其中合心、兰家、英俊、西新等四个周边组团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轨道客车产业园区、轻工业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产业园区。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随着“退二进三”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中心;净月、富锋、兴隆等三个组团分别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带动下,形成以教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